我国高校资金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市场化融资主要靠银行贷款,引发了一系列风险和问题,使得高校市场化融资陷入困境。而美国高校债务融资的历史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政府和高校,以及商业银行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努力解决目前的债务危机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高校资金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高校资金管理论文 篇1:

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资金管理对策

摘要:文章根据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从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高校多校区办学资金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资金管理

当前,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较为普遍的运作方式,学校的师生人数增多,办学规模扩大,地域分散而内部管理机构往往比较复杂,内部关系比较特殊,这给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而过去单校区形成的“小而全”的管理思想、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它对我国传统大学运作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给高校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高校多校区办学的资金管理问题。

一、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

多校区大学由于规模较大,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领导”是指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学校的各项经费和资源。具体包括财经方针政策要统一,财务收支预算要统一,财务规章制度要统一,资源调配要统一,财会业务要统一。“分级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各二级单位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有权对学校下拨的预算经费和创收分配的自有经费进行统筹安排和使用,并有权在学校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下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以调动其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校级财务机构宏观调整各种经济活动,并进行财务监督,各二级单位业务上接受校级财务的领导。适当放下财权,不能影响学校财力集中和学校对全校财务活动的宏观调整。学校的财经工作、重要规章制度等重大问题,由学校统一决策,各二级单位不得各自为政,避免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建立健全财经工作领导体制和各级经济责任制。财经工作的领导体制是学校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财经工作领导体制是维护学校财经工作秩序,理顺财务关系,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制的有力保证。多校区大学财务工作必须实行校长负责制下的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

第一,建立健全校长经济责任制。按照《会计法》和《高等教育法》有关规定,校长是多校区大学的法定代表人,也是第一执行责任人,对学校的财会工作负有法律责任。多校区大学设置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校长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以学校法人为首的经济责任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依法筹措资金和配置资源,规范校内经济秩序,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提高资源使用效益,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二,为了保证学校财经工作的科学、民主、公开、公正,严格工作程序,学校重大经济工作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学校党委常委会在学校经济工作中行使决策权。参与决策的有关人员应签署“重大经济事项会签单”。学校财经工作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经济责任制,校长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会,集中研究财经工作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在校长的领导下,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校长、总会计师(分管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基层财务人员等各级经济责任制。对学校财经工作实行监督的第一责任人是纪委书记,具体实施财务审计监督的职能部门是财务、审计、检查等部门。

二、合理调整和科学设置财务机构

为适应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财务与会计职能分离的原则,建立小机关、大服务的财务管理模式。多校区大学设置计划财务处作为唯一的一级财务机构,负责全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设立会计服务中心作为一级会计服务机构,履行学校各项收支的会计核算和结算职能。会计服务中心挂靠计划财务处,属于计财处直属事业单位,财务处长兼任会计服务中心主任,业务上必须接受计财处的领导和指导。成立会计服务中心是针对多校区大学规模巨大,服务内容日益复杂化,服务对象更加广泛,并把国内外倡导的“服务质量至上”的观念引入到实际工作中的重大举措。计划财务处作为小机关,专司管理职能,在内部科室建制上,应坚持简约、有效的原则,独立设置计划科、财务管理科、综合科、国库支付办公室、基建财务科、收费管理科等科室,负责全校的预算计划、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收费管理、国库集中支付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等工作。

会计服务中心坚持服务第一,专门从事会计核算、资金结算、人员经费、后勤财务、委派会计人员管理等工作。内部设置有核算部、结算部、人员经费部、综合部、后勤财务部等职能部门。会计服务中心按照纵向条、块管理,中心总部设在主校区,其他各校区设置校区财务办公室,负责各校区的会计核算、资金结算和会计人员委派管理。为提高服务质量,使会计服务中心做到窗口有限、服务无限,学校按照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运作会计服务中心。

三、制定完善财务规章制度,调控、规范校内经济行为

首先,多校区大学必须根据国家有关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管理办法,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实际的财务规章制度。

其次,制定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是保障多校区大学财务程度稳定的重要措施。

再次,经济分配政策是经济利益格局调整的最集中的体现,多校区大学制定创收分配政策时,应当坚持有利于广开财源,增强学校综合财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开源节流的积极性;把握好一个“度”,要“小步快跑”,不可“一步登天”;要注意经济政策的延续性,不要朝令夕改。多校区大学制定经济分配政策,要符合高校事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高校财务管理目标。

四、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高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收支计划,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活动,同时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构建多校区大学预算管理体系,关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建章立制,实现高效预算管理制度化

多校区大学深化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切实加强预算管理。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健全校、院两级预算管理体制。通过制定高校内部预算管理办法,强调预算的严肃性;明确预算的收支范围及预算编制的时间、程序、原则和方法,预算的执行和调整具体规定;明确学校与院(部门)各自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责和权限等,使整个学校内部的预算管理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高校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进入一个有序状态。

(二)坚持“以人为本”,强调预算管理的参与性

高校的预算工作涉及到校内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贯彻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思想,需要全校上下的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加强预算的参与机制,为零基预算的执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种参与性预算让高校各部门各层次的领导和各关键岗位的人员都一起参与预算的编制,可以提高预算指标的可靠性。

(三)实行全面预算

多校区大学为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必须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推行全面预算,确立“大收入”、“大支出”的预算管理理念,要求学校的预算不仅要包含学校可控财力,还要包括学校不可控财力;要把基建经费、后勤收支、产业利润全部编入预算。

(四)采用“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法是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较“基数+增长”法科学合理。多校区大学考虑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建立经济预测模型,引入定量分析方法,编制零基预算,这有利于提高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限制资金支出的随意性。

(五)建立项目库制度,加强项目经费管理

学校组织各单位根据学校既定的总体规划,提出具体的项目计划,并安排专门机构和人员对项目进行论证,根据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建立项目库,并应及时更新(可一年两次),而且要坚持未列入项目库的坚决不安排预算的原则(天灾及政策性因素除外),促使全校各单位高度重视预算的编制工作。对预算安排的项目经费,分别按照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细化预算,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工作

在预算编制中要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确保预算编制的质量,尽可能细化预算,减少打捆项目,将所有资金的支付项目都建立在明细的预算基础上,为顺利开展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创造条件。

(七)注重过程控制,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硬化预算约束,实行以预算为中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高校财务预算一经确定,在学校内部具有“法律效力”,未经批准,不准擅自调整。财务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预算为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监控,重点检查和监督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财务手段,把财务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贯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审计部门主要通过对基建、维修等项目审计,参与招标和合同会签,以及定期财务审计,监督学校预算的执行。

(八)预算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预算的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全面衡量经费使用绩效的重要阶段。在预算的执行中,建立健全责任预算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问效”工作程序和考核指标,对绩效考评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通过绩效评估,检查预定的计划目标实行情况,为今后预算管理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苏雷,李红英.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新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3).

2、杨文斌,黄崴.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3、齐前,郑秀英七.关于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04(3).

4、刘华东,刘兆军.关于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状况的研究[J].石油教育,2004(1).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作者:孙丽敏 邹维忠

我国高校资金管理论文 篇2:

美国高校贷款融资运营与管理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市场化融资主要靠银行贷款,引发了一系列风险和问题,使得高校市场化融资陷入困境。而美国高校债务融资的历史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政府和高校,以及商业银行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努力解决目前的债务危机问题。

[关键词]高等院校;美国经验;贷款融资;债务危机

由于融资环境所限,目前我国高校市场化融资主要靠银行贷款,引发了一系列风险和问题,使得高校市场化融资陷入困境。面对我国目前高校的融资困境,借鉴国外高校债务融资的先进经验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目前来看美国高校债务融资的运作与管理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高校的债务融资困境及其原因

1.我国高校融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造成高校融资困境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发展建设资金短缺,加上中央政府对高校贷款融资也持支持、鼓励态度,多次表示“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市场化融资渠道主要靠银行贷款,引发了一系列风险和问题。2007 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指出,高校债务风险逐步呈现,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5 年底高校贷款余额达2001 亿元,有的高校贷款已高达10亿元至20亿元。国家审计署2004年对杭州、南京、珠海、廊坊4 城市“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的审计调查结果表明, 银行贷款占建设计划投资的近1/3, 而实际取得银行贷款占已筹集到的建设资金的59.42%[1]。目前高校贷款已经成为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使得银行对高校贷款的态度由欢迎到退避三舍。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使得高校市场化融资陷入困境。

2.形成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1)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政策思路

高等教育产品是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对高校的经营风险、合理负债规模设计等方面有清晰而明确的规定与管理,而不能任由高校贷多少算多少,这样不利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积累与发展,也影响了高校在金融系统的信用形象。目前,在大部分高校纷纷采用贷款融资的情况下,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未能提供创新的解决思路或政策,是高校陷于融资困境的原因之一。

(2)银行没有完整、科学的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现行的各家银行对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从对企业单位的指标评价体系借用过来的,或是经过了稍微的改造,很少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适合高校贷款的评价指标体系。更有甚者,有的银行在给高校贷款时,还要求高校财务人员将其财务报表转换为企业型的财务报表,这样使得银行难以对高校贷款风险进行正确评价。盲目相信公立高校是国家的学校而无风险,是目前高校占有巨额银行信贷资金而无力偿还的另一原因。

(3)高校财务人员的构成和投融资能力的薄弱

从高校的财务管理来看,由于长期以来的高校财务管理属于核算型财务管理,重收付实现,轻管理与资金运作,而现在面临着重财务管理和资金运作的形势要求,需要有个适应和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校财务人员的构成和融资能力是目前高校陷入融资困境的另一个原因。

(4)现实融资环境的限制

除了上述主体机构的原因之外,我国现实的融资环境也决定了高校融资过多地依赖银行贷款。对高校而言,现实环境决定融资渠道比较狭窄,ABS(资产证券化)、BOT(建设—经营—移交)、PPP(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等项目融资方式在我国目前应用于高校融资尚存在来之政策和市场层面的障碍。而销售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收入受制于市场环境,其他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新型融资方式目前在我国只能说尚在理论层面。

总之,一方面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财政性资金和学杂费资金基本稳定,加上上述政府、银行和高校三大主体机构在管理和运作上存在的问题,高校融资困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学习国外经验,拓宽我国高校的融资渠道,将有利于我国解决目前的融资困境问题。

二、美国高校贷款融资的运营与管理

1.美国高校贷款融资的历史

负债融资在美国高校由来已久,已经有70年代~80年的历史了。其发展路径如下:

可见美国高校债务融资始于政府贷款,终于教育债券。早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期间,首次允许高校向联邦政府公共工程管理局贷款进行校园建设。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校贷款活动逐步趋向完善和繁荣。这一时期美国高校贷款源于振兴经济的整体需求和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贷款主体是美国联邦政府而不是商业银行或地方政府。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高校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美国经济建设重心的转移,联邦政府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基本建设的资助力度不断减弱,高校贷款热潮衰退。这一阶段贷款主体逐步由联邦政府转移到商业性贷款机构或地方政府,贷款方式由政府提供直接贷款转为由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政府为其提供担保或保险,一旦高校不能如期偿还贷款,由政府负责向商业银行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或由投保的保险公司负责赔付。

除贷款外,20世纪90年代初,在政府的鼓励下,美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始通过发行债券来进行融资,发行债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偿还已有的债务。由于高校发行的债券风险相对较小,社会效益好,较容易为民众所接受,因此发行债券的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债券债务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

2.美国管理和运作高校贷款融资的先进经验

(1)政府在高校贷款中充当重要角色

①高校贷款有法可依。早在1965年,美国《高等教育法》就对高校贷款的条件、年限、利率、贷款在各州之间的分配、贷款配套资金、贷款豁免以及接受补助和申请贷款的设施类型等方面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和限制。其后的几十年间,这部法律总能够根据经济形势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修正和补充,使高校贷款工作始终有法可依。如在贷款用途方面,美国法律规定高校贷款只可用于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用于教学、研究和科研教学管理的相关建筑和设备,以及这些建筑和设备的建设、日常使用、维护等。除此之外,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医疗服务的学校医院、医务室及其他相关医疗设施设备的建设、日常使用、维护和保持所需资金也可申请贷款。在贷款规模方面,美国法律规定申请的贷款金额最多不能超过建设项目所需资金总额的80%。这就意味着,申请贷款的高校至少要有20%以上的自有建设资金才可以申请贷款。又如贷款时间上规定同一所高校再一次申请贷款的时间距离上一次必须相隔5年以上。[2]这些措施均有效地限制了高校的非理性扩张。

②借助市场规范力量。随着高校贷款的提供方式由政府提供直接贷款向政府提供担保或保险贷款的转变,政府对于高校贷款债务的管理除上述措施外,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更多地借助市场以及中介机构的作用。政府首先委托或授权相应的担保机构为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做担保,这个机构可以是政府的下属,也可以是政府参股或赞助的机构,可以是营利性机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机构。一旦高校不能全部或部分偿还贷款,银行就会将相应债务转给这个担保机构并得到赔偿。担保机构接下来负责向高校催缴债务,如果可以在规定时期内促使高校偿还贷款,则担保机构可以从中获得一定比例作为奖励。

③政府担保,并充当最后的债务人。无论是高校贷款还是发行债券,美国政府都提供了完善的担保机制,政府往往充当最后付款人的角色。比如对于实在无力偿还贷款的高校,必须向联邦教育部提供一份详细的证明材料和申请,证明其需要偿还贷款数额已占到其年度预算的25%以上,严重威胁学校的生存,经相关专家评估后认为情况属实,则由教育部部长批准,可免除该高校全部或部分贷款余额。对于商业性贷款,如果担保机构向高校催缴债务失败,也由政府承担全部债务。在这里,政府除了继续通过立法来对高校贷款债务进行宏观管理外,还承担着最后债务人的角色。

(2)高校自身积极防范债务风险

①完善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一所高校的财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校的综合实力以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地位。因此,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构建一个以自我评价为中心的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是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鉴于债务问题的重要性,在美国高校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中专门有一类是关于学校信贷价值的评价指标,以便学校能够有效地自我控制债务风险。

②由专业人士结合学校内外部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债务战略发展计划,及时根据政府政策或市场变化调整学校债务。除了设计相应的财务评估指标以控制债务风险外,美国高校还成立由具有专门资质的人员组成的机构或聘请权威的社会中介机构为学校制订债务能力分析报告和债务战略发展计划。例如,业内权威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在2003年分析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债务情况得出的结论是,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波尔得分校有待偿还的长期债务总计2.14亿美元,当前债务的总资金到2013年将下降到1.31亿美元,如果没有新的债务增加,学校的偿债能力比率到2004年为4.1%,到2013年将降到 2.0%。2005年学校可新增2.07亿美元的债务,保持低于7%的偿债能力比率。如果没有新的借贷计划,到2013年,债务将增加到4.11亿美元。良好和专业的规划是高校债务管理的基本依据。

③美国高校还善于及时根据资本市场的变化加强债务管理,降低融资成本。美国高校的专业人员往往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调整其债务期限和利率结构,尽量做到低成本融资。比如在2007年至2008年,伴随着利息率的上升,许多公立和私立大学所支付的利息超出他们预算的两三倍,当然这其中主要是教育债券的利率,这无疑大大增加了高校的债务负担,因此波士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锡拉丘兹大学率先调整其数亿美元的债务,尽量降低融资成本,其他许多大学也都纷纷效仿。

④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开展学校经营,以缓解学校债务压力。美国高校以善于经营闻名于世,通过积极开展各种经营活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缓解了高校的债务压力。美国高校在销售产品和服务社会、科研经费吸纳与管理、开展社会捐赠、资本运营、开展项目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工具等方面都有很多可借鉴之处。正是由于美国这种广开渠道的做法,使得美国高校逐渐走出对债务融资的依赖,缓解了债务压力。

可见,由于政府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及担保机制和高校自身较强的债务管理能力,使得美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并没有为高校贷款所累。其先进的高校债务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美国高校贷款融资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如今高校贷款在美国高校融资体系中占据非常少的比重,教育债券是其主要的债务融资模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来源也使得美国高校不用过分依赖高校贷款。美国在高校贷款方面的管理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国家政府应做出的努力

(1)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文件,规范高校贷款融资

如前文所述,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美国《高等教育法》就对高校贷款的条件、年限、利率、贷款的分配、贷款豁免以及贷款用途等方面做出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和限制。而且这部法律总能够根据经济形势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出修正和补充。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了美国高校贷款的顺利开展,政府的担保政策也使得各商业银行等贷款机构放心贷出资金,获得收益。高校贷款及其风险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全国人大代表热议的问题之一,而我国目前相关法律几乎空白,应该尽快借鉴美国经验出台相关法律规范高校贷款,出台政策解决目前高校贷款规模过大、偿还困难的困境。出台法律和政策必须科学合理,比如就政府担保方面政策的制定,恐怕就需要对《担保法》进行修订,因为我国担保法对政府担保是有严格限制的。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组织专家队伍进行研究解决。

(2)积极发展教育债券

美国高等教育债务融资的发展模式表明,发行高等教育债券是我国高校未来高校债务融资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债券的发行不仅能解决高校融资问题,而且可以丰富我国债券市场投资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和运作机制,我国目前情况下应该借鉴美国先发行政府高等教育债券,然后选取高知名度、高信用级别的高等学校作为发行个体教育债券的试点,再逐步推广。当然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必须吸取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加强监管。[3]

(3)实施贴息等相关政策解决目前的债务危机

美国政府曾经对高校贷款进行贴息和豁免来解决债务问题,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考虑我国国情,采取措施,帮助高校摆脱困境。广东和江苏省政府都已采取了相应对策帮助高校解决了部分债务问题。政府应尽快摸清高校债务的数量、结构、来源去向、偿还和管理情况等,改变高校无理性建设状态,对高校债务进行全面清查,让高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可采取以下措施,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主管部门批准的贷款建设项目由政府代为支付贷款利息直至贷款还清,未经主管部门批准的贷款建设项目则由学校自行支付贷款利息直至贷款还清。总之,目前来看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高校贷款规模,解决高校巨额的债务负担问题。

2.高校自身应做出的努力

美国高校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较强的风险意识、强大的资产运作能力和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体系使得美国高校资金充足,运转良好,我国高校应该转变观念,改变债务迟早会由国家解决的想法,树立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因为即使这批贷款国家给予解决,以后学校发展依然离不开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自身努力改变现状。解决债务问题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财务制度,加强债务管理

学校要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资金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涵盖财务、基建、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经费收支和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积极增收节支,合理安排资金,加强投融资管理。可借鉴美国经验由专业人士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债务战略发展计划,并及时根据政府政策或市场变化调整学校债务。[4]

(2)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组建高素质投融资队伍

美国高校往往具有一支高素质,懂金融的财务管理团队,融投资是美国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而我国高校基本都是核算型财务,校级领导和财务部门往往缺乏精通投融资的专业人才。所以我国高校必须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手段加快专业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精通投融资和财务管理的专业团队,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低成本、高效率地融通资金,化解债务危机。[5]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该校通过内部挖掘人才,在我国率先设立副校级的总会计师岗位和融资办公室,解决了因建设新校引发的债务危机,使得该校在山东省内成为债务负担最轻的高校。当然,在融资的同时,我国高校也必须借鉴美国经验进行资本运营和投资,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3)广开财源,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开源节流是高校解决债务危机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校资金来源中财政性资金增长有限,学费基本稳定,开源必须从其它途径下功夫。我国高校应该学习美国经验,在销售产品和服务社会、科研经费吸纳与管理、开展社会捐赠、资本运营、开展项目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工具等方面寻求突破,美国高校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资金来源中这些渠道来源的资金占据40%左右的份额,而我国只有8%左右,差距明显,这也表明我国在社会捐赠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大有可为。所以我国高校应该学习美国经验积极开拓融资渠道,构建合理科学的融资体系。

3.银行

高校陷入债务危机,无力还贷,银行自然要负一定的责任,银行系统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起一套对高校财务状况进行整体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高校的整体盈利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能,对高校贷款客观评价,严格审核。此外银行也可以利用自己金融人才集聚的优势,发挥管理咨询功能,帮助高校加强财务管理和资金融通,早日解决债务偿还问题。美国高校财务部门和金融机构往往不乏合作,这也是我国高校融资未来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美国高校债务融资发展的历史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目前解决高校债务困境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我国政府、高校和银行都应积极学习美国先进的管理手段和运作模式,以解决目前的债务困境,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社会蓝皮书. 中国公办高校银行贷款超过1500亿[N ]. 中国 青年报, 2005-12-22.

[2]张万朋.美国高校如何防范债务风险[N].中国教育报, 2008-10-28.

[3]汪宇瀚.我国发行高等教育债券的几点思考[J].改革与战略, 2008,(7):67-69.

[4]冯浩,刘平. 高校贷款现状及化解对策探讨——以湖北省为 例[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96-99.

[5]赵善庆.我国高校债务化解的途径[J].教育财会研究,2008, (4):21-26.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Loan Financing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by 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odong1,2,Zhang Tonggong1,3

(1.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102,China;2.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824,China;

3.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China)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S’ experiences; loan financing; debt crisis

作者:张晓东 张同功

我国高校资金管理论文 篇3:

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资金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合理配置高校经济资源,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成为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在对我国高校内部预算管理现状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学校; 预算管理; 绩效预算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科学的预算管理是保证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要求高校预算管理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一、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一)预算管理体制

高校预算管理体制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财务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与此相应,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大致有三种:一是学校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院系基本没有预算自主权;二是学校统一领导,集中与分组管理相结合,院系享有较大预算自主权;三是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院系享有完全预算自主权。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许江波等调查,上述三种情况分别占30%、60%和10%。

(二)预算管理模式

从机构设置方面来看,只有半数高校设有专门的预算委员会或财经委员会进行预算论证,近一半高校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由学校财务部门编制,收支预算编制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从编制方法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运用“零基预算法”,仍采用传统的、相对落后的“增量预算法”,即在预算编制中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以上年度收支为基础,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大小,以及当年收支增减因素来确定年度预算;从预算编制方式来看,大部分高校采取部分切块归口编制,部分高校采取财务直接汇总平衡编制,还有少数高校采取切块归口编制。

(三)预算管理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应包括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业务预算是反映预算期内高校可能形成现金收付的教学科研活动的预算,由学费收支预算、部门费用支出预算、薪酬预算、科研经费收支预算等构成;资本预算是高校在预算期内进行资本性投资活动的预算,由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和在建工程预算构成;筹资预算是高校在预算期内需要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对原有借款还本付息的预算;财务预算主要以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等形式反映。从目前高校预算编制涵盖的内容来看,大部分高校仅对收支进行预算,只有少数高校对收支和现金进行预算,几乎没有高校预算能涵盖收支、现金和资产负债表等所有内容。

(四)预算管理控制

我国高校一般都建立了预算管理控制制度,财务部门对各单位实行预算指标总额包干,即控制各单位经费总额,各单位财务支出也建立了“一支笔”签字制度。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对费用支出类科目加入了内部控制的功能,限时可以查看经费指标限额及余额情况,当费用支出超出预算指标限额时系统会自动提示拒绝报销。但从预算执行过程来看,高校基本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也很少对各单位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正确、完整的评价。由于财务预算中缺少明细支出项目,因而财务部门在审核时并不严格,只要不超过预算指标就可报账。各单位经费不足时向学校财务部门申请追加,学校财务则视情况动用预留经费全部或部分给予支付;各单位预算经费结余则结转以后年度使用。

(五)预算管理考核

预算管理考核是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过程,是学校对预算执行人实行的一种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形式。通过预算考核,可以衡量有关预算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期预算编制提供借鉴。同时,考核结果也对执行者的业绩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增强管理者和执行者的成就感和组织归属感。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真正实施预算考核的较少。据许江波等的调查,20个受调查的高校中有13所高校表示不进行校内预算考核,占65%;在开展校内预算考核的7所高校中,也仅就预算绩效的某些方面进行考核。

二、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思想总体站位不高

预算管理是功能强大的高校发展战略的执行工具,而不是单纯的约束工具。高校预算要服务于学校发展目标,是为完成各项教学科研计划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的财务表现。因此,预算管理是高校发展目标、行动计划、财务预算三者的融合。财务预算既与高校长期战略相连,又是高校短期计划的具体体现,但是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预算的编制只重视当前情况,没有将预算管理工作和学校总体目标及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目标结合起来,而是就预算编制预算;另一方面,也没有将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结合起来,没有将预算管理和学校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导致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没有发挥其最大效率。

(二)预算管理体制未突出财权配置

高校预算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依据,也是一个高校的规模和事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反映。预算管理体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的是高校的财权配置问题,其核心内容是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财权配置是财权在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分配行为,要求高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充分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财权必须服从事权,但是我国多数高校预算体制未突出财权配置这一核心思想,将教学和科研等事权下放给学院,而财权却主要集中在学校,权责不对等,不利于发挥院系预算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预算收支的资金范围不全面

根据综合预算编制要求,高校财务预算应该囊括学校全部收支。作为高校预算管理的主体——学校层面的资金收支基本纳入了预算管理,但各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的资金收支并没有全部纳入学校的预算管理范围。随着高校资金来源日趋多元化,各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多渠道取得的收入多处于“体外循环”状态,从而脱离了预算监管,如各单位培训收入、专项委托经费收入、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等等,成为各单位“小金库”收入的主要来源,产生各种问题或形成浪费,甚至滋生腐败。

(四)预算编制方法缺乏科学性

我国很多高校预算仍采用“增量预算法”。运用增量预算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一是现有的业务活动是企业所必需的;二是原有的各项业务都是合理的;三是增加费用预算是值得的。这种预算编制方法简便、容易操作,但是这种方法往往缺乏针对性、灵活性、系统性,不利于控制成本或提高效率。因为增量预算法以前期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为基础,而前期预算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素,加之预算期情况发生变化,会导致预算的不准确。同时,也容易使各单位养成资金使用上“等、靠、要”的思维习惯,滋长预算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简单化,相对保护了落后,不利于调动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五)预算执行控制和考核制度不完善

尽管各高校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加深,预算编制水平总体不断提高。但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预算执行控制的责任划分不明确,没有建立预算执行台账,资金支付和预算外资金管理弱化,绩效分析与经营预警控制体系尚未建立,预算执行控制乏力;另一方面,真正实施预算考核的高校较少,即便是开展校内预算考核的高校,也未建立起一套涵盖预算管理全过程、充分体现绩效评价3E原则的指标体系,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措施,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未能实现对接,使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未进行预算考核的主要原因,一是预算考核涉及到各方利益,阻力较大,仅靠财务部门难以推行;二是预算考核指标体系设计难度较大,有些难以量化,不好进行考核。

三、完善我国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思想

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整合了预算编制、审批、发布、调整、控制、分析、考评等预算管理功能,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全员”要求学校全体员工都要积极参与预算管理,增强预算透明度,将预算目标层层分解,让所有教职员工都感受到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人人有责,都要树立“成本—效益”意识;“全额”是指预算金额的总体性,不仅包括日常业务预算,还包括长期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全程”是指预算管理流程的全程化,既要重视预算编制和汇总的科学性、预算指标下达的通畅透明性,更要重视发挥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加强预算的执行和监控、预算的分析和调整、预算的考核与评价。通过全面预算实施,可以将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具体化,使各部门的工作协调一致,控制日常教学、科研、基建等活动顺利进行,也为考核各部门工作业绩提供了标准。因此,高校预算管理必须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思想。

(二)全面推行绩效预算管理

高校绩效预算管理是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校战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项目管理和办学成本为衡量的一种评价体系,将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并进行成本核算。绩效预算管理具有战略性、资源优化配置性、系统管理性、业务活动导向性等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的制衡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要求“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高校实施绩效预算管理,有利于为管理层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对高校财务状况实施有效监控和宏观管理,提升高校整体制度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因此,高校应健全绩效预算组织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履行绩效管理职责。

(三)实现预算管理体制动态化

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高校预算管理体制可以分为集权型、分权型和折中型三种。集权型预算体制比较适合于规模较小、事权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院系只负责具体执行的高校;分权型预算管理体制比较适合于规模较大、事权主要集中在院系层面,学校只制定重大决策的高校;折中型预算管理体制比较适合于规模中等、事权分散,具体执行分别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的高校。高校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其自身的规模、内部管理方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高校预算管理体制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自身的发展以及各种环境的改变,不断创新预算管理体制,使之保持最佳状态,发挥最大效能。

(四)采取“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2012年4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高校编制预算采取“零基预算”的做法,即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这种预算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实现了从单一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到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捐赠收入等多元化、多渠道收入筹集教育资金的综合财务预算的过渡。

(五)加强预算控制与考核

要建立科学完整的预算控制体系,引入跟踪审计,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追踪、分析、问效,实施实际监控,发现并及时处理发生的各种问题,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健全预算考核及奖惩制度,完善预算执行指标评价体系,将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纳入各院系(部门)业务考核范畴。对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未达到相关要求,以致资金配置和执行绩效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规定标准的单位及其责任人员实行绩效问责。为此,需要全体教职员工了解学校的预算情况,监督学校预算的实施,并知道预算执行结果与自己的工作业绩以及所受奖惩之间的关系,使预算管理成为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许江波,李春龙.中国高校预算管理现状调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

[2] 漆绮慧,等.对高校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3] 陈明凤.关于高等学校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

[4] 柯银花.应用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的思考[J].会计师,2011(5).

作者:王明吉

上一篇:培训拓展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