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是高校党建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网络等新媒体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以组建一支及时发现新问题、善于挖掘新资源、精于利用新工具的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立健全高校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 篇1:

新媒体教学对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普及,通过新媒体技术教学,高校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社会,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新媒体背景下,文章探讨高校引入新媒体教学的意义,并从不同角度分析高校新媒体教学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社会化影响

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向人们提供便捷服务的一种新手段、新技术。目前,新媒体技术应用广泛,主要有电子杂志、电子报纸、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手机视频、网络直播、触摸技术等,相对传统的期刊、报纸、杂志、广播、有线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较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媒体的应用性更为广泛[1]。“社会化”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发展,继承各种社会传统、规范、习惯、行为等,逐渐与社会融为一体,适应社会。一般来说,人们的社会化会因为地理因素、成长轨迹、接触的事物、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影响,发生本质上的改变[2]。目前,在各大高校逐渐将新媒体技术引入教学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上课、从事教学活动等;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学习、组织校园活动等,但是,很多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不恰当应用也产生诸多问题。新媒体技术大大方便了学生的高校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和了解社会,但同时也使學生越来越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3-4]。因此,文章主要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新媒体教学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

一、高校引入新媒体教学的意义

(一) 高校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在以往的高校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仅仅局限在学习课本里的内容,无法深入探讨和应用知识,在学习知识、技能操作、社会实践等方面教学效果弱化。同时,在高校教学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脱离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走向社会的初期,个人比较被动,无法适应社会生活[5-6]。另一方面,部分大学教师未能准确把握高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意义,教学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同时,教师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认为学习过程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学习兴趣[6-7]。

(二)高校引入新媒体教学的意义

首先,高校引入新媒体教学是顺应了社会和教学的发展需求。目前,《高校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可见,新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一条必经之路[8]。利用多媒体、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和辅助教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纳和采用,也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新媒体教学成为高校各科教学的热点教学手段,在高校课堂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新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景,并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加强学生的感知力、认知力,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最终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9]。同时,新媒体教学应用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引入主要体现在采用电教化、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三个形式,其中电教化主要是指通过音像设备、电子出版物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利用投影等设备进行幻灯片教学,网络教学是利用网络设备的连接进行教学[10]。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过程和目的,对教学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并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吸收和消化知识。但是,高校新媒体教学的应用,无论采用的是电教化、多媒体教学还是网络教学模式,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进行教学[11]。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因此,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 高校新媒体教学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影响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其与社会融为一体的具体表现。而在高校新媒体教学中,学生如何以校园为载体,通过学习掌握和培养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实践能力等,从而真正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进行服务[12],值得探讨。

在高校引入新媒体教学的背景下,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在个性化、价值观、生活技能、角色转变上产生了社会化影响,文章主要分析如下。

(一)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个性化的社会化影响

高校教学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大学生的个性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大学生的性格行为、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第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大学的个性、性格和行为方面产生了影响。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频繁使用新媒体技术的部分学生一般比较内向,其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运用和依赖新媒体技术,而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更乐于通过自我表达的方式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13]。第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很多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是一个自我展现的平台,多数人愿意通过新媒体技术对自己进行评价,不再愿意接纳和考虑其他人对自己的现实评价,从而对自我的认知能力受到限制。第三,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会越来越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愿意与其他人多交流。网络里面的虚拟世界成为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脱离了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14]。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高校的新媒体技术教学,一方面部分学生会依赖新媒体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个人内心化,会表现沉默、自我、孤立等的特征。另一方面,更多的学生通过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修炼了自我的个性,使自己的性格行为、自我认识、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产生了新的社会化认识和影响[15]。第一,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完善自己的性格和行为,记录和表达自己,反省自身行为。第二,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批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立足自我,通过新媒体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第三,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拓宽自己的交往面,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与不同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沟通,学习不同地方的习俗和文化,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社交能力。

(二)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化影响

一方面,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新媒体的发展给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了积极、直接的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交流;通过新媒体,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尤其是在传递正能量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16]。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还不能够更深层次地意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造成的社会影响。同时,其自身也会被网络上的内容和事件影响自我思想、认知和判断,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进而传播负能量和负面内容。

现代化新媒体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化影响显著。因此,高校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时刻了解学生的动向,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较为内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形成正确的自我人生观和价值观,向整个社会传播正能量[17]。

(三)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影响

生活技能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一般来说,大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技能来源于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尤其是大学阶段的集体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主要培养和锻炼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最基本的谋生技能。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能够独立地认识自我,介绍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理财,恰当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的谋生技能则包括学生是否能夠有效参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对大学生来说,进行生活技能的锻炼是通过在大学期间进行学习和社会实践完成的[18]。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教学引入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生活技能锻炼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利用新媒体进行社会实践,比如,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学习做菜等生活技能。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教学新媒体的引入对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只起到微乎其微的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新媒体的特殊性而对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一时的兴趣并不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学习持之以恒。因此,高校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生活技能的过程中,要从多角度进行考虑,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

(四)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角色转变的社会化影响

在进行网络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现代化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角色转变也有一定的影响。在研究中,部分大学生对虚拟网络中的自我身份认同及网络角色的诠释和自我在现实中的个体角色,存在角色差距,新媒体技术引入高校教学使大学生的角色有了一定的转变。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身份是学生,也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在网络中隐藏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忽略自己的责任意识,所发布的一系列消极或极端的言论,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另一部分学生则在新媒体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仍然不忘初心,谨言慎行,为整个社会、网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他们通过新媒体技术,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尝试新角色,在学习之余,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19]。

高校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创新尝试,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传播正能量,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新媒体。

三、结语

新媒体技术是当今社会最有效的传播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大众分享知识和讯息。因此,新媒体技术受到绝大多数人热爱和追捧。目前,高校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普及,通过新媒体技术教学,高校应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社会,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正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下,文章主要对高校教学引用新媒体技术的意义进行阐述,从不同角度,即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就高校新媒体教学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主要体现在新媒体技术对学生在个性化、价值观、生活技能、角色转变等方面所产生的一定影响。为此,在高校新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效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力求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的个性,锻炼自我的生活技能,并在角色转变的网络环境中不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慧.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40-42.

[2]马国燕.社会化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5.

[3]曲菲.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行为特征及引导路径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7.

[4]严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开展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7(02):120-121.

[5]郝艳君,姜丹,孙绍然.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1):140-141.

[6]张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151-152.

[7]于亚荣.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网络党建对策研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6(04):31-32.

[8]苏琰,李融.新媒体发展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01):71-73.

[9]张天涛.新媒体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与实践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16):60-61.

[10]施杭.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5(05):51-53.

[11]盛秋玲.新媒体背景下校园文化工作创新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09):229,231.

[12]庞珍.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机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13]杜鹃.新媒体背景下陕西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探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4(12):298.

[14]尹晓春.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99-102.

[15]黄庆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群体事件的解决路径[A].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2012.

[16]刘钦锋.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网络德育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6):59-62.

[17]王媛.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导向力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18]栾玉波.中国高校校园媒体现状与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19]邹火明,胡芬.全媒体背景下市县级传媒与新闻教育的发展——“市县级媒体人才需求与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研讨会”透视[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70-172.

作者:许彬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 篇2: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摘要: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是高校党建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网络等新媒体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途径,以组建一支及时发现新问题、善于挖掘新资源、精于利用新工具的高校党建工作队伍,建立健全高校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学生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育

作者简介:张治国(1978-),男,山西介休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讲师;罗建华(1979-),男,陕西富平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陕西 西安 7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校区办学格局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JK0066)、西安理工大学科学研究项目“高校网络文化价值透视与建设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06-211114)的研究成果之一。

网络等新兴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不仅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个性的重要因素,也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应对网络等新媒体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学生党建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课题。

一、网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持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触摸媒体等,与报纸、户外、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相比,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党建工作方式以及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等都提出了新挑战。

1.网络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更多地是依靠“文本”方式来处理和完成,如纸质打印各种资料文件,人工分发各种通知、公告等,然而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查阅资料、传输资料,手机发布信息,甚至开展网络入党教育已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基本工作状态。因此,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应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主动介入新媒体,自觉成为新媒体下的一员。

传统学生党建工作中常用的单向灌输式的工作方式也受到了网络等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在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党建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主要表现为各种会议,如党员生活会、文件传达会等,会议的形式也无外乎是读书、读报、传达文件、观看录像、骨干发言等老一套。这种工作方式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效果不显著,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要求。而飞速发展的网络等新媒体正以其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快捷的传输、平等的交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2.网络使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理念受到冲击

在传统的学生党建工作中,党组织、党建工作者处于主动地位,发展新党员、开展党员活动、进行党组织建设等都是由党建工作者所确定的。作为教育和发展对象的大学生只能成为被动接受者。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自身的交互性、开放性、自主性特点势必会对“教育者为主体”的工作理念产生冲击。这就要求党建工作者必须转变过去“惟我独尊”的意识,形成党建工作“双主体”的工作理念,确立平等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倾听其呼声,关心其要求,并以平等意识为前提对其进行正确引导。[1]此外,应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

3.网络使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更加复杂

网络等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们为大学生带来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了大学生党员学习的渠道,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同时,又因其自身的多元性、随意性、非控性等特征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思维方式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增强了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的同时,也导致了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在此汇集,学生党员更容易受到西方异质文化的侵蚀。国外一些敌对势力经常以各种新媒体为工具散布各种反华、反对社会主义的舆论,并宣扬他们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人权”的政治观念,这些信息不同程度地对学生党员的价值取向造成干扰。虽然学生党员相对普通学生有较强的判断力和辨别力,但是毕竟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成熟,这些信息或多或少会对他们的理想信念产生冲击,容易使他们在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

二、网络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

1.网络等新媒体丰富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资源和内容

网络等新媒体的超大信息量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党建教育之所以缺乏吸引力和生动性,其原因之一就是党建工作者掌握的信息资源十分有限,形式单调,而且内容相对陈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网络等新媒体的高信息量则克服了这一问题,党建工作者可以拥有最丰富、最新颖的教育资源。党建工作者只要掌握了新媒体技术就可以便捷地查找、搜集工作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并可以在网络等新媒体上建立资源库,以供学生党员学习。

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资源扩大了党建教育的受益面,学生党员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学习、讨论和交流。同时,也使党建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加强。因此,党建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库。

2.网络等新媒体搭建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交流的新平台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处于一种优势地位,被社会赋予了强制性的高权威地位,受教育的学生则处于一种弱势地位。[2]网络等新媒体既有利于改变学生党建工作者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确立尊重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教育的新理念,又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员对党建工作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搭建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的交流平台,党建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等新媒体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实时了解思想动态,并根据每位学生党员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党员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自主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主动参与各种活动,与其他学生自由地沟通、交流。同时,通过网上论坛和学生党员网上公示等方式,促使学生党员和其他学生建立起一种“跨时空、开放性、平等性”的沟通桥梁,[3]既可以帮助基层党支部全面、准确审查入党积极分子,又有利于基层党支部全方位接受广大学生的监督,进而保障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学生党员良好形象的树立。

3.网络等新媒体拓展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教育的新阵地

一种传播方式便是一种思想文化传播的途径,掌握一种信息传播方式便拥有了一种传播某种思想文化的权利和影响力。[1]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以其强大的功能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等新媒体中的信息集成性、双向性等特点在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便利之余,也使许多腐朽思想,如“黄色”、“黑色”信息,“反华”、“西化”意识形态乘虚而入。因此,必须占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高地,使其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宣传教育新阵地。应当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优势,不断拓展高校学生党建教育的新领域,丰富党建教育宣传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巩固和加强学生党员的辨别力,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研究

1.积极推进高素质的基层党建工作队伍建设

实现高校学生党建网络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具有丰富基层党建工作经验、熟悉学生党员思想状况和网络规律并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党建工作队伍。[4]

首先,在观念上,高校党建工作者是学生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必须要正视网络等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既可以改善高校党建工作者的物质工作条件,丰富工作载体和途径,又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次,在政治上,党建工作者应时刻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武装自己,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使自己成为政治立场坚定的学生党员的引路人。在网络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舆论环境等都较以前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党建工作者自己必须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最后,在业务上,党建工作者不仅要熟悉党员发展工作流程、党建工作开展步骤等基本业务知识,更要掌握好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能够熟练地操作网络等新媒体、简单处理工作中与道德各种技术问题,使网络等新媒体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总之,积极培养建立一支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

2.积极拓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积极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渠道。

首先,手机作为新媒体的典型代表之一,可以说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人手一部,因此,应充分发挥手机的普及性和便捷性特点,积极建设高校“红色短信、飞信”传送机制,将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等理论知识及新近发生的有影响力的事件,及时地通过手机短信和飞信传达给学生党员,使其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党的教育和引导,自觉历练思想、提升政治觉悟。[5]“红色短信、飞信”有利于学生党员时刻接受党性教育,有助于增强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其次,网络是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作用的最有效平台。网络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大力实施党建工作进网络,全面建立党建工作专题网站,从而充分认识到网络文化在党建工作中发挥的整合作用。网络文化是建立在党员个体自觉认同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其内化到党员的内心深处,才能使党员自觉地调整自身的态度与行为。[6]具体表现为:

(1)建立全面、系统的党建信息资源库。在内容上,它既包括党的各种基础理论知识,还包括具有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各种新闻信息、会议精神等。资源库的内容要及时更新,永远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在形式上,信息资源库要具有多样化,它应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于一体,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党员学习的主动性。

(2)开办网络党报党刊。党报党刊要定期发布贴近学校师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各种党建工作信息;宣传学生党建组织开展的各种具有教育性的主题活动和发生在身边的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优秀党员事迹;探讨就近期国家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舆论导向。

(3)建立党建博客、红色博客,积极开展网络互动。党建博客具体表现为:网络答疑、网络信箱和网络论坛,这些突破了“线下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可以就入党等与党建工作相关的问题,随时在网络中进行信息咨询,党建工作者定时对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打破了传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监督困难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党组织及时汇报思想状况,还可以反映对其他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监督情况。学生党员可以在论坛发表自己对时政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并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与党建工作者也可就某些问题进行平等沟通,这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弊端,既有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又有利于党建工作者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并正确加以引导。

3.积极健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

新媒体技术在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新思路、新方法的同时,也对党建工作的运行、监督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若不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必将使党建工作受到破坏。首先,在制度上,应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管理。要加大对各种新媒体的监督力度,确保及时发现各种不良信息,以正确做出反应和引导。其次,在措施上,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因此,要加强对其网络道德、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教育,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提高他们的网络辨别力和控制力。同时,应建立一支师生舆论信息研判队伍,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监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向学校汇报发现的各种不良信息,以保障学校基层党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四、结束语

网络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也为其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应顺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注意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重视实效性,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蔡晓平.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03-105.

[2]陈琳.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26-27.

[3]尤观华.略论网络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J].广西党史,

2006,(12):11.

[4]汤雪峰.学生党建进社团、公寓、网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17-18.

[5]程振凯.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10):153-154,182.

[6]李照.高校学生党建力量整合机制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14):123-124.

(责任编辑:孙晴)

作者:张治国 罗建华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透视论文 篇3: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创新

[摘 要] 通过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影响,指出新媒体作用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利用新媒体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就业创新

1 认识新媒体

1.1 新媒体的定义

相关学者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的传播形态为:利用数字和网络技术,新媒体通过网络和卫星等多种渠道,以电脑、手机等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不仅对高校教学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更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推进和创新的新领域、新平台。

1.2 新媒体的更新

从有声电视、无线广播、无线寻呼系统——寻呼机,到移动手机,DVD和互联网,再到手机电视、户外新媒体、博客、微博等,短短数年间,中国新媒体的形式层出不穷。

(1)新媒体的影响力。随着人们工作的需要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花费在各种新媒体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依赖各种新媒体的程度也越来越强。日常生活中人们最长接触到的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电视。

(2)新媒体的优势性分析。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优势表现在:第一,传播的速度快。第二,互动性和可视性强。第三,信息的容量大,便于接收和利用。第四,信息传播的途径多样化,能满足各类人群。

2 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经验,结合国情,探索出一些适宜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观念和方法,如开展就业思想教育,加强全程就业指导,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具体的指导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2.1 就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

传统的就业指导作为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从属于教学活动,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或者是最后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因而也可以把它称为“季节性课程”,其实在国家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環境下,就业指导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明确目标,脚踏实地。但季节性的课程不能很好的发挥他的作用帮助学生认知自我。

2.2 就业指导观念的陈旧性

传统的思维就是就业工作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情,相对招生全校动员而言,高校没有很好的突出全校动员和调动就业指导的积极性,大多数学校还在认为,就业指导跟学工部门相关,只要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忽略了毕业生工作的本质问题,就会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带来诸多不便。

2.3 就业指导渠道的单一性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够系统化,经常化,内容上基本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执行,为学生提供集中式的招聘会,以及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的工作,有些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仅仅局限于就业内容的灌输和介绍,没有把它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跟国外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个性化和就业服务的专业化方面,国外高校更重视个体服务,主要针对前来咨询和就业有困难的学生。

2.4 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不强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的情况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专职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学校就业管理部门与院系就业辅导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由于专职人员偏少,不少学生管理人员都有较多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对就业指导工作的系统研究和全程服务不够。

3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以手机、互联网为主要媒介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必要助手和工作伙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更为突出的发挥着新媒体的作用,是因为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3.1 新媒体环境下的就业信息多元化

美国《连线》杂志认为,新媒体的特点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打破了“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方式,以“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即时传递给目标受众,由于信息发布更自由,渠道更加多变,来源更加丰富,形成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缺乏判断能力的大学生,容易受到消极就业情绪的影响,迷失了奋斗方向,使高校就业工作推进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2 新媒体环境下的学生特点

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以“我的青春我做主”的态度,释放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成为各大BBS、手机微博、互联网社区的“弄潮儿”。在新媒体营造的虚拟环境下,大学生更为主动的输入和输入信息,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我的观点和态度,并主动表达利益诉求和展现个人风采为主动性的表现。

3.3 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方式

伴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大学生面临升学就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的诸多压力,通过网络论坛、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沟通交流、寻找释放。在带来轻松便捷的同时,新媒体更以其匿名的交流方式,契合了大学生保护个人隐私,弱化外界干扰的诉求,成为利益表达、信息共享、情感倾诉的聚合平台,成为大学生喜爱的“心灵港湾”。

4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辩证分析

4.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利因素

新媒体延伸了大学生就业推进的工作平台。以微博、主题论坛、QQ群等网络媒介,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喜爱和推崇的沟通发布平台。国内一些高校,已经积极利用新媒体“借船出海”,以辅导员微博、QQ空间等载体,在QQ群里中开展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吸引学生的关注,搭建了大学生就业推进的新平台,实现了新媒体利用和大学生就业推进工作的双赢效应。

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就业推进的工作载体。新媒体的强势介入,为高校就业工作者提供了更生动鲜活的手段,通过图片、影音、网络讲坛、网络会议、网络参与等方式,摆脱了严肃死板的旧面孔,以亲切、直观、便捷的方式,发挥着思想引导、学业指导、职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了就业教育的途径和新方法。

4.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利因素

新媒体加大了就业推进工作的难度。在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大潮的冲击下,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部分消息的消极影响、网络法治的不完善以及新媒体文化素养的缺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甚至有人因此践踏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增加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难度。

5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

在全球经济遭遇“寒流”的情况下,大学生能否在毕业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学有所用,是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5.1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课程修订工作

在新媒体的新形势下,高校要结合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将学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和指导,听取学生对新媒体利用率的意见,研讨和制定学校的新媒体就业指导实施方案,并修订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新媒体就业指导手册,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利用。

5.2 建立高校就业指导网络工程,实现一体化的新媒体办公系统

传统就业指导途径和特点严重束缚了就业指导工作者的工作思路,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本质需求,新形势新情况要求高校必须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特点,结合新媒体的覆盖和发展,研究和开发适合高校自身的就业办公系统。

作为高校,可以针对校内专业尝试建立本土的职业资源室和职业资源电子库,学生可以通过专业网站、职业网站和学校职业资源库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典型职业、典型企业,充分利用好职业资源,帮助他们在职业教育方面受益。

5.3 利用好校園网,进行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的双结合

高校要做好就业工作,必须在校园就业氛围营造上多花心思,狠下功夫,做好定期的就业宣讲会和校园招聘会工作,在频率和质量上都要保证满足绝大部分专业的供需。把网络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相结合,这样,学生既能通过网络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信息和需求,又能做好应聘的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的参加到校园招聘会中。

5.4 利用手机媒体技术,积极搭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平台

随着手机用户的日益增加,短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进行文字交流的有效工具。建立短信咨询平台,利用短信业务来开展各种就业咨询服务,实现查询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就业手续、企业信息等内容。毕业生可以将自己所要征询的问题以短信的方式发送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咨询人员首先根据系统预先设定的“常见问题问答”提供解答。

网络信息浏览平台。支持手机接入互联网系统,搭建手机就业指导网站是移动网络环境下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进一步扩展。在这个平台中,毕业生可以登陆自己的账户,直接进入就业指导互联网菜单,同时也会显示用户的相关信息。

5.5 积极做好高校就业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建设

广泛利用好新媒体,将学校就业官方用户植入到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并能将一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就业信息分享给广大学生。利用好官方就业工作微博,与各类招聘企业互粉,与学生互动,实现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把招聘活动,招聘信息,招聘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利用好人人网和微信平台建设,把相关信息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宣传给广大学生,并开通相关投递平台,帮助学生了解政策,积极就业。

网络是把双刃剑,本文浅析了新媒体带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该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真正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将新媒体的优势嫁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丰富就业指导服务的手段,积极拓展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信息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姣.简论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影响力[J].传媒观察,2009(3).

[2]杨华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论观察,2010(6).

[3]郭俗丹.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理论探索,2011(7).

[4]赵立新.国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与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陈钦华,钟云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G].大学生与就业,2006(6).

[6]龙坚毅,陈泗林.手机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J].信息化教学,2010(10).

[7]黄东桂.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作者简介]雷旭斌(1986.6-),陕西凤翔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为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经济管理系辅导员,实习研究。

作者:雷旭斌

上一篇:盖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新郑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