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专栏”由中国—东盟中心支持,报道东盟地区教育发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及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中国—东盟中心是中国和东盟十国政府共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在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秘书处设在北京。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论文 篇1:

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据

摘 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辦教育这一个科学命题,突出的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这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即中国独特的历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历史根据,中国独特的文化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根据,中国独特的国情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根据。

关键词:中国大地;教育;根据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九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1]。这突出的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强调的是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那么,为什么要强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之路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这就清楚地指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三个根据,即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本文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为指导,从中国独特的历史、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独特的国情三个方面,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这三个根据做简要论述。

需要指出的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三个根据,即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这三个方面不是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历史是多方面的,也包括文化,文化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化,当然也不能脱离历史,总要从历史的演进中讲文化;国情是一个综合的范畴,既要关照现实,也会涉及历史和文化。所以,我们必须完整把握这三个根据,不能将其孤立和割裂开来。

一、中国独特的历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历史根据

历史包括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社会发展史蕴含着文明的演进、文化的传承和人类奋斗的经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独特历史,使人类社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而每个国家、不同民族的教育无不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印记。

(一)中国独特的历史是它的厚重与持久

中国独特的历史是什么呢?这可以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的历史进程加以说明。中国古代,如果从黄帝算起也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可谓独树一帜。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有过长期领先世界的农业文明辉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创造。例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实现了56个民族的融合,其凝聚力是世所罕见的,其间虽也有过内部分裂和战乱,但大部分时间是统一的,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长期保持大一统的封建政治格局和国家版图。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封建社会创造的生产力总量十分可观,长期位居世界前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并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体现。众所周知的中国瓷器、中国丝绸,万里长城、南北大运河,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四大发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世界。近代以后,由于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奴役,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但中国人民通过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开启了现代中国的伟大历史进程,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辉煌,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国防事业等也初步形成完整的体系,一举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进步,正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其间,苦难和辉煌、挫折和希望、退步和进步交织,然而呈现出的历史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和上升的。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十分厚重的国家,底蕴深厚;中华民族持续近五千年而不曾中断、绵延不绝至今,历史悠久,这是中国历史的独特特征。正因为厚重才能持久,正因为持久也才能厚重,中国历史的厚重和持久是相辅相成的。

(二)中国独特的历史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3]110我们中国的历史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积淀起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深厚土壤是我们的“根”。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植根于中国历史深厚的土壤之中。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也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例如,自古以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精神源泉之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我们今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来源之一;中华民族的“群体本位”特征是我们今天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据;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大同”理想,可以与今天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对接。中国厚重和悠久的历史,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当代中国教育就会获得无限丰富的养料。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4]对此,可以做如下理解:首先,我们不能忘本,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 “根”是什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强调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正确对待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并且在教育实践中正在逐步解决这个问题。惟其如此,才能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达到把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其次,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有自信。当代中国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深厚土壤做根基,我们办的各方面事业包括教育事业都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一定要有自信。中国厚重和持久的历史为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是毫无道理的,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是不应该的。再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提出,是教育自信的表现,还应当把教育自信转化为面向中国历史办教育的自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中国革命史,艰苦创业和改革创新的新中国建设史,应该在我们大中小学的历史课中更好地体现出来,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熟悉中国历史,接受中华民族历史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成为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人,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独特的文化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根据

中國有近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也包含优秀的教育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当然不能离开中国文化传统,包括教育传统,必须植根于中国丰厚的文化土壤,才能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教育,其特色之一就是以中华文化支撑起来的教育,是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教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

中国文化十分丰富,按照历史进程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即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历经近五千年没有中断,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而近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所蕴含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极其丰富的。仅就精神文化来说,不仅有中华民族独创的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这样的中国主干文化,还有象形文字、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这样的文学艺术,以及中国特有的中医、武术等,而且包括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改造、与中国本土文化嫁接的文化,如佛教文化。所有这些都蕴含了极具价值、流传千古的思想,从而构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164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中国教育理应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并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2.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壮烈和辉煌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其艰辛和成就也是独一无二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如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形成的抗美援朝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可谓十分丰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植根于革命文化传统,要用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红色基因渗进学生的血液、浸入学生心扉,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时,举国上下进行的党史学习教育就是一次革命文化教育,让学生集中感受革命文化传统的熏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其广度、深度和引起的巨变,也是世所罕见。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文化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形成了许多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市场观念、公平观念、法治观念、开放观念、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等。此外,由主流意识形态统率的社会多元文化结构的形成、在不断开放中形成的中外文化交融互鉴的多种方式、坚持主旋律和提倡多样性统一的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等,也都蕴含了许多文化新形态、新面貌。过去的四十多年,思想文化的革故鼎新可谓前所未有。之所以说这些思想文化先进,因为它们适应了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是支撑当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植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一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要从红色革命文化中获得智慧滋养和精神砥砺,还要赋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

(二)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

社会基本结构包括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包括教育在内,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讲中国独特的文化,必然要涉及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根据,不能不讲中国的教育传统。

中华民族素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历经数千年形成了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无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书写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例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学无止境等教育理念,不仅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现代教育发展也有启迪之处。

古代的私塾是传统的基础教育,在我国绵延了数千年。私塾乃我国古代家庭、宗教或者教师个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的读书识理等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如私塾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识别和书写方块字等,都起到了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的作用,对于今天的基础教育也还有借鉴意义。

在我国,高等教育也并非近代才有。公元前124年,即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的太学,得名于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繁荣发展的书院,都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高等教育形式之一。它有官办、私办和私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强调自由研讨、教学结合、不同学派互相交流等,形成了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传统与特色。晚清以后,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虽然是模仿西方大学的结果,但中国现代大学并不是简单地移植西方大学,而是中国教育传统与西方现代大学制度对话、抗争、融合,并因此而形成的新式中国大学教育。[6]例如,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方针奠基中国近代教育和现代科学事业,书写了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篇章。

中国教育家深受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历来有平民情怀。古代的“有教无类”就是不论出身,让教育达于普通百姓。民国时期国力衰微,农村更是落后,为此,晏阳初在河北农村进行的平民教育试验,提出了针对农民实际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四大教育理念。同一时期,梁漱溟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办乡农学校,启发农民智慧,达到农民“自救”的目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乡村建设致力于“乡村现代化”,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教育。上述被称为“乡村建设三杰”的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并不完全成功,但他们所致力的平民教育,所彰显的平民情怀,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生动诠释,至今仍有意义。当然,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远不止这些,数千年的传统教育只要我们认真挖掘,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丰富宝藏。

(三)坚定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教育传统所具有的丰富蕴含与精髓指要铸就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辉煌,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四个自信”时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中华民族近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据,而文化自信就包括教育自信,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并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教育自觉。

三、中国独特的国情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根据

中国的国情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至少需要100年时间。这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现实根据,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根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不发达。当然,这一百年的初级阶段也是变化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人民的多数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教育也是很不发达。经过新中国前三十年打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国家已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并已进入向“强起来”跃进的新时代。由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科学判断。但是,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现在,我们仍然没有完全走出不发达阶段,整体上还没有强起来。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我们仍然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五位一体”发展。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该是重中之重,以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也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既要量力而行,不能超越我国初级阶段的实际,又要尽其所能,下大力气解决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上现实存在的许多教育短板,打造惠及全民的、公平和优质的教育体系,满足人民对良好教育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论断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遵循。在这方面,我们党和国家不仅是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在这些年的精准扶贫中,我们一直都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帮助边远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改变贫困落后状况的过程中,以很大的投入重新建设或翻新改造校舍,以财政支持、提高待遇等倾斜手段充实师资力量,以生活补助、招生优待等办法保证学生就学和升学。现在,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数亿贫困地区的人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贫困地区的教育也焕然一新。又如,最近国家推出基础教育阶段“双减”政策(减轻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开始大力度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和畸形学区房问题,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举措。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现实依据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与整个国家发展同步的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着力点。党的十九大之前,基于那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主要矛盾,我们着力解决的是教育的落后问题;党的十九大之后,基于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我们着力解决的是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无论哪个时期,目的都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人们对良好教育的需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提供了根本保证,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一个现实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教育落后的状况。在新中国前三十年,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层次、各方面人才,为我国基本形成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提供了人才支撑。改革开放以后的四十多年里,我们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教育总体水平已经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级各类学校更是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各层次、各方面的人才,有力地支撑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新中国七十余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取得的,没有党的领导,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讲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个“根”包括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也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六十余年,已经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根”。中国教育不能脱离历史文化,也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制度,既要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中,也要扎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土壤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因此,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总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现实依据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根据,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根本保证。

(三)改革创新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动力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虽然至今只有四十余年,却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极大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仅如此,改革开放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3]161改革开放无疑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精神标识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伴随着创新。新中国70余年的教育发展,特别是近40年来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都是由改革推动,在创新中发展的。所以,改革创新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一个现实根据。

坚持教育改革创新,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中国大地去探索,在实践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教育也是如此。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难题,还是要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逐步加以解决。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创新要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二是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好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教育发展差距,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四是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此,必须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总之,只有我们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而采取正确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致力于通过改革创新推动教育发展,才能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说:“站在九百六十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3]112植根中国大地上的教育也是这样的,我们的教育舞台、教育底蕴、教育定力和教育优势在中国大地上,我们的教育自信和教育自觉在中国大地上。现在,我国已经拥有世界最大的教育体系,质量也达到了中上水平。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了10个教育发展成就突出的国家作为“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的倡导国,中国便是其中之一。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4.4%,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中国大学正发生着从“陪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内地共有253所高校上榜,上榜总次数2 220次,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共有5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行列[8]。《泰晤士高等教育》主编菲尔·巴称赞,中国大学正在超越欧美的名牌大学,开始真正成为全球精英的一部分[6]。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我们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把教育植根于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丰厚土壤和现实国情的结果。

总之,只有在中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基础上办教育,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也才能使中國教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5]174突出教育特色十分重要。一个国家的教育,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在世界教育格局中的地位,如果不能扎根本国的土壤办教育,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当然,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绝不是故步自封、闭关锁国,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但必须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而不能食洋不化、唯洋是举,跟在他人后面爬行。扎根中国、融通中外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针。只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并把中国本位与国际化结合,才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优势和地位,我国也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发展,包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也就是“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道理。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l,2018-09-10.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2016-12-09.

[3]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10/13/content_2764226.html,2014-10-1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李立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论自觉与教育自信[N].光明日报,2017-10-2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8]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中国内地共有253所高校上榜![EB/OL].https://www.sohu.com/a/404784028.773043,2020-06-29.

责任编辑:艾 岚

作者:徐长山 徐大伟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论文 篇2: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专栏”由中国—东盟中心支持,报道东盟地区教育发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及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活动的有关情况。中国—东盟中心是中国和东盟十国政府共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在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秘书处设在北京。

2016年8月1日-7日,以“教育优先,共圆梦想”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成功举办。教育交流周自2008年在贵阳拉开帷幕以来,活动规模日益扩大,形式和内涵不断创新拓展,影响力持续全面提升,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在今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的背景下,第九届教育交流周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推动教育合作是中国—东盟中心的优先领域之一。为配合今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和第九届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中心自年初即启动相关工作,圆满完成教育交流年标识征集活动,并同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一道精心筹划相关活动。本届教育交流周期间,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创新,联合主办或支持举办8项活动,涵盖高等教育、青少年交流、职业教育、传统医药教育和产能合作等诸多领域,进一步拓展了教育交流周的内涵,为深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双方民心相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结合需求,扩大教育合作信息交流共享

面对中国和东盟国家以及相关地区教育组织希望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的新需求,中国—东盟中心与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密切合作,在本届教育交流周期间推出了“中国—东盟教育合作信息发布平台”活动。该活动面向中国与东盟各类教育机构,设现场宣讲、成果展示、自由洽谈、合作信息发布等环节,为中国与东盟高校及教育机构展示自我和开展对接活动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在这一活动中介绍了中心的职能定位以及在推动中国—东盟务实合作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所做工作。贵州省教育厅、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海南省教育厅以及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贵阳学院、留学中国海外预科教育联盟秘书处、中国美术学院、扬州大学、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等十余所机构进行了教育合作信息发布和项目介绍。活动受到广泛欢迎并取得了热烈反响,成为本届教育交流周的一大亮点。

杨秘书长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教育关乎千秋万代,关系国计民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中国和东盟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发展对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以及东盟建成共同体的有利契机,不断提升教育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在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突出重点,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个人发展、推动国家进步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国和东盟各国都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推进“一带一路”以及东盟共同体建设都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东盟中心一直将推动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作为教育领域的重点方向。在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中心于2014年推动建成“中国—东盟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合作交流机制”。在此机制下,一系列互访活动成功举办,推动400多家中国和东盟职教院校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还促成了300多名东盟学生通过中方各类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中心还协助并推动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向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捐赠职教设备以及提供人员培训。

本届教育交流周期间,中心与合作伙伴联合主办了两场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活动——“中国—东南亚职教人才流动与合作研讨会”“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对话”,共有来自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120余所职业院校的代表出席。杨秀萍秘书长在活动中就加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扩大政策沟通和信息交流,增进了解,找到更多利益汇合点;二是加强在资格框架建设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课程、学分、学历和资格互认,建立开放互通的合作框架;三是用足用好现有培训合作平台和资源,助力各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四是积极拓展产教协同、校企携手的合作模式;五是借助信息技术发展,不断丰富职业教育合作形式与内涵。

与会嘉宾们高度评价中心为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所作的贡献。大家通过主题研讨、参观考察、拟定行动计划等环节,深入交流看法和经验,就拓展职业教育合作、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献计献策。院校代表们还共同发出倡议,希望继续加强合作机制建设,适时组建中国—东盟职教院校合作联盟,以更好地分享发展信息和经验,拓展在教学科研、学生交换、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中心组织的上述研讨会和对话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和东盟与会院校代表签署了近50份合作备忘录。杨秀萍秘书长还与缅甸教育部部长苗登基,柬埔寨教育、青年和体育部国务秘书皮查南等嘉宾一道,共同见证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业技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与缅甸教育部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中国—柬埔寨幼儿教师培训中心揭牌仪式。

三、夯实平台,

推动高等教育校际交流合作网络建设

大学是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主体。中国—东盟中心一直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大力推动中国—东盟高校合作网络建设。在中心的努力下,“中国—东南亚教育科研网络”“中国—东盟工科大学合作与交流联盟”等合作平台相继建立。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东盟高校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心在本届教育交流周上与合作单位联合主办了两场别开生面的大学校长论坛,即“第二届中国—东盟大学校长合作论坛”和“中国—东盟工科大学校长论坛”。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200余位大学校长、教育领域专家相聚一堂,从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不同角度探讨如何在教育领域促进合作共赢,并就“一带一路”倡议与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互联网+”形势下的协同创新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取得广泛共识。会议期间,贵州大学分别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泰国斯坦福国际大学、马来西亚英迪国际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与泰国东亚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与会的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院校代表均高度评价这两场活动取得的丰富成果,期待在充分发挥好现有机制和平台的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创新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杨秀萍秘书长在活动中表示,大学肩负着培养国家建设所需人才和中国—东盟传统友谊接班人的重任,加强大学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深化双方人文交流具有深远意义。目前,许多东盟国家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之中,中国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都更加需要工程技术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她强调,中国—东盟中心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为实现双方领导人确定的“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做出不懈努力;期待中国—东盟工科大学联盟各成员高校深化合作,推动联盟不断深入发展,为促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四、挖掘潜力,推动传统医药人才培养

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资源,双方在传统医药学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为推动相关领域合作和专业人才培养,中国—东盟中心近年来进行了积极探索。2014年以来,中心一直在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举办的热带医学项目中扮演积极角色。中心与第二军医大学密切合作,邀请该校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系副教授杜琰参加2014年在柬埔寨暹粒召开的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网络第五十三届理事会,并在会上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2015年,中心代表参加了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网络理事会。中心还支持并参与了在中国南宁市举办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国际论坛,积极支持双方政企界人士、知名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和东盟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的发展路径、推进模式与合作机制,共谋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届教育交流周期间,中国—东盟中心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网络中心等联合主办了“中国—东盟传统医学与健康专业教育论坛”, 40余位中国和东盟国家相关医学院知名专家学者、医师、企业代表等应邀出席。杨秀萍秘书长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文化交融、血脉相亲,传统医药学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但受制于不同国家医疗政策和法律体系的差异以及具有国际交流经验的专家的缺乏,传统医药学走向国际仍面临很多困难。希望中国和东盟国家不断拓展传统医药领域合作,努力把双方合作推向新的高度。嘉宾们围绕传统医药与人类健康、中医药优势与贡献、东南亚国家传统医学在卫生教育中的应用等做了主题演讲并就中国—东盟“中医药师资培训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传统医学与健康教育、推动传统医学现代化和国际化等议题进行思想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探讨建立教育培训及合作的长效机制。他们纷纷表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和健康专业教育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对造福各自国家和人民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论坛加深了各方的相互了解,希望以此为契机共同促进实施更多互惠互利的合作项目,深入挖掘合作潜力。论坛发表了《立足孔子学院,融入中医元素,促进可持续发展》倡议书,获得与会代表一致认可。

五、着眼长远,大力支持青少年交流活动

今年以来,中心与合作伙伴一道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青年人文论坛、高校青年领袖峰会、青年夏令营、青少年足球友谊赛等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届教育交流周期间,杨秀萍秘书长出席了第十二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颁奖仪式。这次评选活动历时9个月,共有来自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马来西亚的35支代表队的上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参赛作品达2266件。杨秘书长表示,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希望,肩负着未来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重任。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举行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终评、展示和颁奖等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东盟少年儿童科技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中国—东盟中心将继续为双方加强教育、文化以及青少年交流合作牵线搭桥,为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作出贡献。

第九届教育交流周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推向高潮,同时为双方未来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描绘了新的蓝图。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东盟轮值主席国老挝总理通伦·西苏里在发给教育交流周的贺信中,都希望将包括教育在内的人文交流合作打造成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新支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现有平台的作用,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服务双方战略对接。出席教育交流周的各方嘉宾高度赞赏中国—东盟中心为推动教育交流合作所做的大量工作,同时寄予厚望。中心将以此为契机和动力,继续致力于促进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为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发挥更大作用。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郭伟

中医教学中现代化教育论文 篇3:

非洲鲁班工坊项目建设、发展策略及管理政策研究

摘要: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是服务“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文章在阐释鲁班工坊的核心要义、品牌价值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非洲鲁班工坊建设历程、空间布局、专业布局和发展策略,以及非洲鲁班工坊的建設原则、政策保障,并从中非产能合作的高质量融合、中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视角,对非洲鲁班工坊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度思考。

关键词:鲁班工坊;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非盟《2063年愿景》;发展策略;国家战略;重能强技

2013年5月,非洲联盟第21届首脑会议提出了非盟《2063年愿景》发展战略;同样是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合作领域,对于实现非盟《2063 年愿景》的总体发展目标具有十分积极、重大的意义。“一带一路”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合作走上更高水平。

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重要讲话,宣布未来三年将着力实施“十大合作计划”。其中,工业化合作计划、基础设施合作计划等,都需要大量的非洲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

2018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未来三年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自此,鲁班工坊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关于鲁班工坊

(一)何谓“鲁班工坊”

鲁班工坊,是天津市职业教育首创原创,天津市职业院校率先组织实施,历经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模式推广而创立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鲁班工坊,是以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以及示范区“升级版”,即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三区”十五年建设成果为总体支撑,以平等合作、优质优先、重能强技、产教融合、因地制宜为建设原则,以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首个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核心内涵“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为教学模式,以中国教育部主导开发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基本依据,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优质赛项装备为主要载体,以师资培训先行及教材教学资源为必要保障,在境外创建的实施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实体化合作机构。

鲁班工坊,是将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专业标准、技术装备、教学方案与世界分享的实体化平台,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为国际产能合作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鲁班工坊,为合作国培养熟悉中国技术、了解中国工艺、认知中国产品的当地技术技能人才。

鲁班工坊,是天津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二)“鲁班工坊”缘起

2015年7月,教育部与天津市启动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把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重要任务。鲁班工坊由此萌动。

2015年9月,天津市启动在海外设立鲁班工坊的前期谋划和方案设计工作,召开工作座谈会,组织研发团队,开始项目设计与实施推演。同年底,研发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形成了鲁班工坊的发展定位、主要任务,研制了鲁班工坊的建设原则、实施路径、建设模式、核心内涵和保障措施,制定了实施方案与推进计划。

2015年下半年,教育部王继平与天津市教委吕景泉多次交流搭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平台,探索在境外创设“实体化”合作载体。他们认为,能够传承文化传统、体现技能特质、彰显工匠精神、蕴含创新智慧的代表人物,就是“鲁班”,能够体现教学做一体,寓意现代学徒情境、劳动工作场所、精湛技艺传承,就选“工坊”。应用技术、锤炼技能、涵养素养的“坊(间)”,最为形象;而工作、工艺、工匠,取自于顶天立地的“工(字)”。

中国职业教育的新型海外合作项目由此得名:鲁班工坊。

鲁班工坊建设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

(三)“鲁班工坊”品牌价值

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在泰国揭牌启动运行,接续欧洲第一个鲁班工坊、非洲第一个鲁班工坊启动运行,在境外建立实体机构开展学历教育与技术培训,将中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标准、装备、教材与世界分享,实现了中国职业教育真正意义的走出国门。

从1866年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轫,第一所新式学堂“船政学堂”向法国学习“精修造船”,向英国学习“深究驾驶”,实施“引进来”;到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建成,实现“走出去”,中国职业教育用了整整150年。船政学堂“引进来”,源于民族危亡、御外图强、内忧外患、师夷制夷的迷蒙幻想;鲁班工坊“走出去”,源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质量建设。

可以说,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实施国际化、品牌化、系统化、体系化对外合作而绘就的“大写意”,是精心设计、精工制造、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开展国际产教融合而绘制的“工笔画”。

天津职业教育走过了单纯借鉴国外理念、直接模仿国外模式、简单套用国外经验的初级阶段,从最初的模式盲从、标准依赖、装备模仿、教材引进,坚实地走上自主创建模式、合作制定标准、协作研发装备、协同开发教材,与世界分享中国本土化创新成果的高级阶段,构建起天津气质、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标准体系,形成了让世界信服的产教融合、服务发展的整体解决方案,承担起代表中国职业教育实施品牌化输出的大任。

也可以说,中国职业教育步入了从低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迈向中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阶段,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输入”和以天津为代表的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输出”并举,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特征。

(四)“鲁班工坊”成为国家战略

2018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将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

这个时“光”点的来临,是建立在天津职业教育于2015年9月開启的项目创设、方案研制、路径探索、模式建设、内涵优化、政策保障的探路研究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3月8日在泰国成功创建首个鲁班工坊,12月2日刘延东出席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高度肯定天津实施鲁班工坊品牌建设的首创实践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天津第二商业学校、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合建)、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分别于2017年5月18日、12月8日、12月12日在英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建立鲁班工坊的成功探索,9月8日,李克强总理听取项目汇报给予高度肯定的亲切嘱托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教育部职成司与天津市教委于2018年1月10日在天津揭牌启动运行“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的深化研究,5月6日,孙春兰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考察“鲁班工坊建设体验馆”,会见中外项目负责人并指导项目建设的充分肯定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于2018年7月18日、7月22日在巴基斯坦成功建立第五个鲁班工坊、在泰国鲁班工坊续建“铁院中心”的创新实践基础之上。

2018年12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里斯本见证签署葡萄牙鲁班工坊建设协议。鲁班工坊登陆葡萄牙,是继英国鲁班工坊之后在欧洲建立的第二个鲁班工坊,其专业合作领域是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办学层次是本科与研究生应用型工程教育。葡萄牙鲁班工坊的建立,标志着以天津市为代表的中国职业教育在先进制造、人工智能领域所积累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成果得到西方先进国家的认可;标志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装备标准、专业资源和师资水平,经过天津市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019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塞西总统时提出,将在埃及建设鲁班工坊,提高青年人就业能力。

鲁班工坊成为国家战略。非洲鲁班工坊开启全面建设新阶段。

二、非洲鲁班工坊建设历程

2016年,第一个鲁班工坊在泰国落成,相继建成英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吉布提、肯尼亚、南非、马里、尼日利亚、埃及、科特迪瓦、乌干达和马达加斯加等16个国家的17个“鲁班工坊”,项目遍及亚洲、欧洲、非洲。

2019年3月28日,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吉布提教育部、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吉布提工商学校、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共同建设的吉布提鲁班工坊启动运行。吉布提总统盖莱、总理及十余位内阁部长出席揭牌仪式。

吉布提鲁班工坊,是中国在非洲建设的第一家“鲁班工坊”,它也标志着高标准建设非洲鲁班工坊的开端。

(一)吉布提鲁班工坊

2019年3月,吉布提鲁班工坊建成。该项目直接服务“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亚吉铁路”和工业园区建设,开创了吉布提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开设有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商贸、物流4个专业,建有7个室内教学区、2个室外教学区,并在那嘎达车站建有坊外实训基地。

(二)肯尼亚鲁班工坊

2019年12月,由天津城市职业学院联合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马查科斯大学共建的肯尼亚鲁班工坊揭牌启动运行。该项目致力于为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ICT领域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肯尼亚鲁班工坊设有云网融合教学区、数据中心教学区、智慧城市教学区及空中课堂授课区等环境设施,开展云计算、信息安全管理两个专业四年制本科应用人才培养,并为当地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培训。

(三)南非鲁班工坊

2019年12月,南非鲁班工坊揭牌仪式在南非德班理工大学举行。该项目建有物联网应用技术、增材制造技术两个专业,是结合德班理工大学人才培养要求,针对南非院校教育特点、现有办学条件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定制化和体系化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产业发展需求。

南非鲁班工坊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实施,展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南友谊,是中国继印度之后带给“金砖五国”伙伴南非的又一丰硕礼物。

(四)马里鲁班工坊

2019年12月,由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马里巴马科科技大学、巴马科人文大学联合建立的“鲁班工坊”在马里首都举行揭牌启动运行仪式。该项目将为马里共和国培养卫生医疗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两国在传统医疗医药领域合作创新,助力中医技术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技术惠及马里和非洲人民。

作为首位获得中医博士学位的外籍人士、马里籍的迪亚拉教授一同参加了项目建设工作。他说,利用在伟大中国的所学之长,服务马里人民和非洲人民,是我莫大荣幸。我渴望为鲁班工坊做更多的工作,为马里年轻人学习中医技术做贡献。

(五)尼日利亚鲁班工坊

2020年11月,尼日利亚鲁班工坊“云揭牌”启动仪式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和阿布贾大学同步举行。

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建设的尼日利亚鲁班工坊,建有集应用型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育人平台。该项目建有电气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方向、交通运输方向)、土木工程(铁道工程方向)3个专业,配有7个实验实训室,203台套专业设备。

(六)埃及鲁班工坊

2020年11月,埃及鲁班工坊“云揭牌”启动运行仪式在中埃两国同时举行,两国嘉宾在5个分会场共同见证历经近两年时间的高标准建设、凝结着中埃双方团队辛勤汗水的“两座”埃及鲁班工坊同时启动运行,首开“一国两坊”之先河。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既是非洲联盟重要会员国,也是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所在地。

“两座”埃及鲁班工坊,由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与素有埃及“清华大学”之称的艾因夏姆斯大学、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直属的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合作建设,建有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能源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专业,实施职业教育与本科应用学科的衔接系统化培养。

埃及教育与技术教育部副部长穆罕默德·穆贾希德表示,埃及职业教育正在进行改革,鲁班工坊将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标准和实训设备。埃及鲁班工坊的启用,是中埃两国、中非(非洲联盟)以及中阿(阿拉伯国家联盟)职业教育领域深度合作的标志性成果。

(七)科特迪瓦鲁班工坊

2020年12月,科特迪瓦鲁班工坊“云揭牌”启动运行仪式在天津理工大学和科特迪瓦国立博瓦尼理工学院同步举行,这是天津市在非洲建设的第八个鲁班工坊。

该项目在专业设置上契合科特迪瓦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建设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将鲁班工坊的国际化专业标准、优质教学资源嵌入到博瓦尼理工学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着力开展工程技术教育,通过专业基础性到综合性的递进式技术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高技术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

(八)乌干达鲁班工坊

2020年12月,乌干达鲁班工坊“云揭牌”启动运行仪式举行。该项目以天津工业职业学院的特色专业“黑色冶金技术”和重点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为重点合作领域,为中乌技术技能人才升级培养和当地青年就业服务。

乌干达鲁班工坊,由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埃尔贡乌干达技术学院及天唐集团合作建设,在埃尔贡乌干达技术学院建有自动化技术实训中心、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工业仿真实训室、工程实践创新实训室,在中乌姆巴莱工业园建有鲁班工坊实训基地。

乌干达科技创新部长伊莱奥达·图姆维希杰表示,乌干达鲁班工坊软硬件齐全,设备世界一流。项目的建立将为乌干达青年提供高端技术技能培训,带来更多就业机会,对人口结构主要为30岁以下人群的乌干达来说至关重要。

(九)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

2020年12月,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云揭牌”启动运行仪式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塔那那利佛大学同步进行。该鲁班工坊由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共同建设。

该项目首期建设电气工程和汽车工程两个专业,建设了汽车维修综合實训基地,高级维修电工、液压与气压、现代电气控制、自动生产线等专业实训室,填补了马达加斯加职业教育的空白,同时配备了包括汽车维修实训设备、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液压与气压传动综合实训系统、工程实践创新套件等113台套技术设备。

马达加斯加项目,是天津市职业院校与应用本科高校在非洲建设的第十个鲁班工坊。

至此,从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9月3日提出在非洲建设10个鲁班工坊,历经两年零四个多月的艰辛努力,到2020年12月22日,全面完成10个非洲鲁班工坊的建设任务。

三、非洲鲁班工坊发展策略

紧贴需求,服务大局,系统谋划,质量为先,这既是非洲鲁班工坊建设的发展策略,也是鲁班工坊品牌打造的至要方略。其中,服务大局、质量为先是关键。

非洲鲁班工坊建设,始终着眼于我国外交大局,综合考虑非洲大陆及各国政治安全、经济发展、资源禀赋、语言文化、教育现状、双边关系等多方面情况,从长远计议,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工作,为鲁班工坊能够立足非洲、扎根非洲、闪亮非洲奠定坚实基础。

天津职业教育充分借助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非盟研究中心的科研力量,发挥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的作用,特别是非洲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的作用,针对非洲东、西、南、北空间布局,结合中国政府将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列为先行先试示范国家,将南非、埃及等国列为重要对象国,将设施联通和园区建设列为主要合作内容的诸多要素,以吉布提鲁班工坊为建设开端,以埃及鲁班工坊为质量标杆,发挥亚洲泰国、欧洲葡萄牙等鲁班工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遴选了艾因夏姆斯大学、阿布贾大学、德班理工学院等优秀合作院校,对接合作国家当地产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需求、青年就业要求,在非洲9个国家建成了10个鲁班工坊。

(一)空间布局

非洲鲁班工坊的空间格局,面向非洲东部,分别在吉布提、肯尼亚、乌干达建成了3个鲁班工坊;面向非洲西部,分别在马里、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建成了3个鲁班工坊;面向非洲南部,分别在南非、马达加斯加建成了2个鲁班工坊;面向非洲北部,在埃及建成了2个鲁班工坊。建设时序,总体形成由东及西、由南至北的发展态势。

2021年4月28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非洲东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迪斯亚贝巴建设的鲁班工坊已经揭牌启动运行;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职业大学合作在非洲中部加蓬建设的鲁班工坊正在进行中。

未来的非洲鲁班工坊建设,将本着巩固现有,加大非洲区域内项目经验交流、教学教研交流和优质资源共享,重点围绕本土化师资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开展系统化EPIP专项培训;本着做强重点,强力建设非盟总部所在国埃塞俄比亚等更具区域影响力国家的鲁班工坊,打造非洲东部、西部、南部及北部的重点项目支撑平台,实施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对接非盟《2063年愿景》,为非洲青年就业创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专业布局

吉布提鲁班工坊,以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建有铁道工程技术、铁道交通运营与管理、商贸、物流,共计4个专业;肯尼亚鲁班工坊,以本科工程教育为主体,建有信息安全管理(云计算方向)专业;南非鲁班工坊,以本科工程教育为主体,建有物联网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共计2个专业;马里鲁班工坊,以本科应用技术教育为主体,建有中医技术、中药和保健技术,共计2个专业;尼日利亚鲁班工坊,以本科工程教育为主体,建有电气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方向、交通运输方向)、土木工程(铁道工程方向),共计3个专业、5个方向。

埃及建有2个鲁班工坊,在艾因夏姆斯大学建成服务本科及研究生工程教育的鲁班工坊,在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建成服务职业教育的鲁班工坊,两个项目实施职业教育与应用工程教育衔接培养,建有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新能源应用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维修技术,共计5个专业;科特迪瓦鲁班工坊,以本科工程教育为主体建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共计2个专业;乌干达鲁班工坊,以本科应用技术为主体,建有黑色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共计2个专业;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以本科工程教育为主体,建有电气工程、汽车工程,共计2个专业。

截止到2021年4月底,非洲建成的11个鲁班工坊的合作专业数量为26个,其中,马里项目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中医,其他项目主要聚焦铁道、机械、电气、制造、汽车、信息、冶金等技术领域,全面对接非盟《2063年愿景》,全面服务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全面支撑非洲青年技能培训。

四、非洲鲁班工坊建设原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秉持平等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坚守共研、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五共”机制,非洲鲁班工坊项目建设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即平等合作、优质优先、强能重技、产教融合、因地制宜。

(一)平等合作原则

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非洲实施合作办学有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合作双方建立良好的相互认同和信任关系。

基于合作方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认同,对于中国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认同,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同,特别是对于中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作用的认同,对于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教学模式、国际化专业教学框架标准、中国优质技术装备和教学资源的认同(五认同),双方开展平等合作,共同遴选合作院校,商讨项目合作方式、工坊实施路径、专业整合设计、课程综合嵌入、资源有效利用、教学研究开展等,共同为鲁班工坊的建设运行提供主体支撑与基础保障。

平等合作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则,是保持合作双方独立性和平等性的重要方式,是非洲鲁班工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优质优先原则

适应合作方需求,提供优质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和实用的领先性技术装备,是确立“鲁班工坊”品牌的重要影響因素。

中方将优先选择国际合作基础好的校企合作项目,优先选择国际化水平高的优势专业、优质课程、优秀教师,优先分享适宜合作方需要的技术装备,保障鲁班工坊的质量和品质。

为保障鲁班工坊的教学培训质量,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中方给予全方位的保障支持。非洲项目合作方一旦被确定,就要遴选优秀骨干教师派往中国进行系统化、进阶式技术技能培养培训,力求达到项目启动运行时外方教师可以利用鲁班工坊教学模式、教学标准、教学装备、教学资源开展本地化办学。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每个鲁班工坊将标配“空中课堂”和视频课程资源,实现跨地域同步化指导和教学研讨。实施“一年一监测,三年一诊改,五年一评价”,建立过程管理+动态调整指导机制,保证鲁班工坊运行中在发展定位、内涵建设、运行模式、保障机制与配套政策都有据可依,有效提高鲁班工坊的国际化管理水平。

(三)强能重技原则

鲁班工坊专注于“技术技能”,技术应用、技能训练、工程实践是其核心,也是鲁班工坊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在遴选装备上,强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装备输出分享,强化国赛与合作国当地院校交流,强化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认同基础上的相互借鉴,为所在国家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教研分享中,强化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训练、核心技术综合应用等优秀教学模式、组织方式的运用。

在建设定位上,注重服务合作方的技术技能基础实践课程、核心技术技能专项课程、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课程实施。在教学运行上,强化“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运用。除教学、培训功能之外,鲁班工坊承接、承办非洲当地的区域性技能竞赛,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使其成为每年一度的国赛延伸场地和体验场所。鲁班工坊提供的装备技术水平,与国赛、国际性竞赛的标准具有等同性、兼容性,完全具备开展国际邀请赛、对抗赛和技术技能切磋交流的条件。

(四)产教融合原则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国际共识。

鲁班工坊建设,要发挥国内外,特别是非洲当地行业企业的作用,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结合,培养非洲国家产业发展、企业生产、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鲁班工坊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合作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贯穿于技术技能人才开发全过程,校企协同,合作育人。

(五)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对技术技能人才重视程度不同,特别是合作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同,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框架下,结合非洲国家当地实际,考虑合作方诉求,建设国别特点鲜明、符合当地需要的“鲁班工坊”。

已建成的鲁班工坊覆盖亚欧非三大洲。葡萄牙鲁班工坊服务先进制造业,开设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类专业,主要面向本科层次、专业硕士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而非洲吉布提职业教育很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刚刚起步,开设的铁道(高铁)技术类、物流管理服务类专业在吉布提教育培训部门还没有专业目录、专业标准。国别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办学层次不同,特别是教育合作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不尽相同,坚持规范标准,采取因地制宜,提供高质量服务,最为关键。

五、非洲鲁班工坊政策保障

为高质量推进、规范和加强“鲁班工坊”项目建设与资金保障,天津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管理文件,初步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

第一,天津市职业院校在应用并完善已有的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鲁班工坊的建设需求,再开发50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依据,支持鲁班工坊和职业院校应用推广。

第二,强化三种实现路径:一是校际合作建设模式,以院校对外国际合作办学、合作交流为基础,选择海外合作院校,共同建设鲁班工坊;二是校企合作建设模式,与承揽海外工程的企业或在国外办厂、收购的企业合作,在国外适宜院校共同建设鲁班工坊;三是政府合作建设模式,结合国家外交和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战略规划,融入对外人文交流机制,共同建设鲁班工坊。

第三,鲁班工坊建设立足于天津市职业教育行业办学优势,借助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的“五业联动”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的“五方携手”作用,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标准、品牌化实施项目建设。

第四,拓展鲁班工坊服务功能,在海外建立的鲁班工坊,探索构建“中高本硕”贯通的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国内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平台;以鲁班工坊为载体,开发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海外实践拓展项目,使鲁班工坊成为中国院校提升师生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基地。

第五,组织专业团队开发建设鲁班工坊合作专业的课程标准、中外文双语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鲁班工坊”专题网站,设立中英文双语服务平台,发布有关鲁班工坊的各种信息,提供系列化的网络课程共享资源。

第六,开展质量评估,联合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和职业院校专家组建专家团队,定期开展鲁班工坊建設质量检测与评估。项目主管部门和各项目建设院校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切实加强经费管理,合法合规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七,市财政对参与建成非洲鲁班工坊的院校,按照每个鲁班工坊每所学校每三年一个周期给予8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其中首年500万元,第二年、第三年各150万元。3年后监测评估合格,再给予200万元的绩效奖励。市财政对鲁班工坊研究与推广中心每年统筹安排不超过500万元的工作经费。

六、职教示范区重大建设成果

鲁班工坊,发端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2010 年3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明确提出:要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高水平的合作项目,提升职业教育对外援助的国际影响力。

鲁班工坊,起步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2015 年7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协议,也就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升级版”,标志着天津市职业教育进入“职教4.0”建设时代。该协议明确提出“一个工程三项计划”,即: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工程,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构建计划、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实施计划和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计划。

鲁班工坊,是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促进工程的创新举措,更是落实“三项计划”的有效招法,它成功构建了国际交流的品牌化实体平台,高质量实现了中国职业教育成体系“走出去”战略,全方位、实质性地提升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

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教育合作、世界产教融合领域开辟先河的大事件,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走向教育强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景泉.鲁班工坊的核心内涵——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1):3-11.

[2]吕景泉,张维津,米靖.论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的“工程化”——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说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14-17.

[3]吕景泉,杨延,芮福宏,等.“鲁班工坊”——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支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47-50.

[4]吕景泉.鲁班工坊核心要义——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5]潘良,甘振军.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的现状和前景[A].“中非教育交流与产能合作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杨在良)

Research on Luban Workshop in Africa: Program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Policy

LV Jing-qua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Key words: Luban Workshop;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Program(EPIP); African Union 2063 Vision; development tactics; national strategies; stress on capacity and skills

作者:吕景泉

上一篇:护士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总下一篇:无线电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