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书籍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的书籍(通用6篇)

中医的书籍 篇1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无数的书。书即是我们的朋友也是一位老师。我们在书中吸取知识,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书海浩瀚,知识无穷。古人常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中可见,古人对书可谓情有独钟。自古以来,书本就是人类的好朋友。早至孔夫子,以书为伴,满腹经纶,流芳百世;上至伟人毛泽东,博览群书,雄才伟略,振兴中华;现代的张海迪,面对高位截肢,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发愤努力,创作文学……像名人爱读书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不正表明好书在我们社会上的重要地位吗?

我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对好书,似乎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虽然我们不能像人一样面对面进行交流,但我觉得它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我想,如果没有它,可能也就没有今天这个坚强的自我。

记得那是我读五年级的第一学期,在一次数学考试中,我的成绩竟出乎意料的差,面对从未有过的打击,我心灰了,气馁了,信心也丧失了,从此,我失去了脸上的微笑……这样,我的成绩便开始从“优”到“良”,从“良”到“中”,从“中”到“差”……平时总是受表扬,在快乐中成长的我一遇到这些挫折就“不堪一击”地倒下了……

此后的每天,我生活在黑暗、孤独里,父母的责骂声,同学们的异样目光,老师的不理解,让我痛苦万分……在无意中,我阅读了一本好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翻开扉页,里面写着这样一行字:“生命在于奋斗!”这句话虽短,但它却又那么的有道理。是啊,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可是只要去奋斗、去拼搏,那么将会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上辉煌的一页。在不知又不觉中,这句平凡的话语竟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几个星期过去了,我的努力换来了我渴望得到的成绩……我深深的知道,是好书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是好书给了我自信。这样我才能重新站起来,才会付出比别人的努力,才会让自己达到成功的彼岸。

鸟儿们爱辽阔的蓝天,鱼儿们爱无边无际的大海,而我,爱好书。如果人生是夜空,那么好书是夜空上的一轮明月;如果人生是天平,那么好书是一枚凝重的砝码;如果人生是一座高山,那么好书是高山之巅的水。它,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我。我的眼睛因好书而明亮;心灵因好书而澄清;品德因好书而高尚;灵魂因好书而纯洁。

中医的书籍 篇2

关键词:书籍,概念书籍,设计原则

一、书籍及书籍设计的概念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们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来说, 什么是书籍?“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 在一定材料上记录知识、表达思想并制作成卷的著作物。”——《辞海》。即要成为书籍,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以物质材料为载体;2.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表达;3.记录知识, 表达思想并制成卷册;4.是著作物。所谓“著作物”, 指经过收集、整理、创作而成的, 具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资料。

现代书籍设计指对书籍封面、封底、书脊、护封、扉页、目录、字体、字号、版心、插图及开本、纸张、印刷工艺、装订方式、材料等事先的艺术设计, 是从原稿到成书的整体设计。它包含了对书籍的正确定位、整体策划、内容的准确领悟、意境的营造表达、功能的合理开发、对书籍整体品位的提升, 从而确立书籍的整体价值。

二、概念书籍的诞生

早期书籍的形式都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现成物质材料, 如甲壳、兽骨、石头、金属、陶器等, 在上面刻写文字, 成为当时的“书籍”。最早出现的较为成熟的书籍是埃及的纸草文书, 其中代表作是那些给去世的人书写的所谓的《死亡书》, 写在纸草上, 大部分还配有精美的插图, 描绘死亡者与神的会面, 文字主要是叙述他的生涯和经历, 往往充满了赞美之词。我国最早的成型书籍是出现在西周时期的简策。其后, 我国书籍设计经历了卷轴、旋风、经折、蝴蝶、包背、线装等形式。古代西方书籍主要有莎草纸书、蜡版书、泥版书、手抄书、羊皮纸书等形式。19世纪末, 工业革命之后, 西方出现了以莫里斯、格罗佩斯为代表的书籍现代设计的端倪。我国近代书籍设计发展较为缓慢,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 才出现了现代设计艺术形式的书籍。现在我们常见的书籍, 主要是沿袭西方的平装和精装两种形式。

书籍结构及形态的演变发展, 展现了人类智慧的足迹。现代印刷工艺及装订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为书籍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子科技、人们生活习惯、阅读方式的改变, 现代书籍设计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概念书籍。同时概念书籍的设计也被引入到书籍设计教学当中, 并成为其重要章节。

所谓“概念书籍”是指在传统书籍的基础上, 寻求表现书籍内容可能性的另一种新形态的书籍形式。它包含了对书籍内容的充分表达, 对书籍形态及书籍阅读形式的大胆革新, 是为了寻求新的书籍设计语言而产生的一种设计形式。概念书籍根植于内容却又在表现上另辟蹊径, 因为受到现有技术和实用成本等条件的制约, 概念书不能大批量生产, 其读者群范围也往往仅限于艺术家及嗜好书籍设计的少数人群而难以普及。概念书籍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性行为。

概念书籍的设计可以从书籍的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 还可以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及阅读习惯、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其意义在于扩大读者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 提供给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

目前国外的概念书籍设计, 很多在形态上已经摆脱了书籍的传统模式。设计者往往以独特的视觉信息编辑思路和创造性的书籍表现语言来传达文字作者的思想, 其设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感。这些概念书籍既是传递信息的书, 同时也可称之为艺术品。在我国目前的书籍流通中, 概念书的设计十分罕见, 就如同T型台上的服饰还不能在时下流行, 但它们为未来书籍设计的理念指明了方向, 对未来书籍形式创造了潜在的可能性。

三、概念书籍的设计原则

所谓“概念”, 在《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 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出来, 加以概括, 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 就成为概念。”在《辞海》中对“概念”一词的解释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由此可见, 概念书籍的设计应该是在书籍本质概念的基础上对书籍形态及设计理念的一种创新。

书籍的形式常常是一种可以观赏触摸的三维形态, 其设计不仅包括平面上的设计, 还包括空间设计等领域的设计概念。可以说书籍设计的语言是多元化的, 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设计语言, 为阅读过程带来了无限拓展的可能性, 使书籍创意的思路及途径非常广泛。概念书籍设计也属于书籍设计的范畴, 所以在设计时也要遵从一定的书籍设计原则。

首先, 无论如何创新, 我们都要保证是一本完整的书, 有一定的内容量。例如我在前段时间看到的一本概念书籍“抽烟有害健康”, 只有仅仅的这么几个字加以简单的结构, 我在想, 这也能称为书?那么它和招贴及宣传画又有什么区别呢?其次, 不要为形式而形式。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学生, 一说到概念书籍往往就满脑子都是标新立异的形式, 殊不知设计中所谓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概念书籍设计的重点不只是表现在外在形式上, 而更多的是从书籍深刻的内涵出发, 将创意真正地做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相结合。在设计中我们一定要充分了解书籍的内容, 再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再者, 既然为书就要保证一定的阅读及传达功能。书的本质是用来记录知识、表达思想的。所以方便阅读, 易于内容传达、表现才是书籍设计的重点。最后, 概念书籍的设计还要在尊重传统书籍理念及现有设计形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不要被现有的模式观念束缚住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淑琴, 吴华堂.书籍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5

[2]、英/安德鲁.哈斯拉姆.书籍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8

[3]、奇文云海.面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

书籍的设计问题 篇3

书籍设计的特点

书籍表面看起来是对文字、图像、色彩、素材进行组合而成的, 但从策划到书籍的上架销售, 要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工作程序, 是作者、编辑、设计者 (出版社) 、纸张公司、制版公司、印刷公司、书店等环环相扣的连贯运作。因而作为书籍设计者来说, 了解市场及阅读人群的品位和喜好极其重要。

如今的书籍设计各有千秋, 要想使书籍的设计充满美感, 拥有秩序美、整体美、和谐美, 得对书籍的内容进行良好理解以及理性的分析, 这样才能做出形式与内容统一的书籍。随着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种特殊材料的出现, 书籍的设计材料已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除了常用的以纸张为主体的材质外, 新型材料也应运而生, 加之多种制作工艺的出现, 书籍设计已不再是单一的设计, 在各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下, 读者的欣赏水平逐步提高, 因而作为设计者对书籍设计理念的更新迫在眉睫, 设计师也应与时俱进, 符合时代的要求。

书籍设计的五感及设计理念的更新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谈道:“设计师的工作, 并不只是设计实践。在当前的环境中, 为设计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所, 并对设计领域重新配置, 对于设计师来说, 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工作。”原研哉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 他认为即使是“平面”, 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部分。他在生活中发现设计, 从生活中提炼设计, 并把设计运用于生活。

对于书籍设计来说, 并不是简单的视觉传达就可以, 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都与视觉有关, 而书籍设计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书籍具有五感之美, 即书籍的视、听、触、嗅、味的五感。

书籍的设计是对信息的再设计, 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过程, 是把所有的文字、图形通过再设计的过程组合在一起, 即是指各表现要素共居于一个形态结构中。因而我们要对书籍设计有重新的认识, 对文字、图形、色彩、素材做重新的配置, 体现书籍应有的五感之美。

书籍的发展及现实意义

和传统文化一样, 中国书籍形态方面的设计与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 构成了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书籍形态史。其实书籍形态的变化和纸张及印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近年来, 纸张的生产、品种及印刷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书籍设计的形态却显得有些贫乏, 有些单调,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及其同仁在作出理性反省的同时, 也开始了书籍形态学方面的创造性活动。以其独到的设计理念, 蕴藉深厚的人文含义, 性格鲜明的视觉样式影响并推动着中国书籍界的发展。

影响书籍设计的要素

观念的变革是书籍设计的变革。书籍形态设计的突破取决于对传统狭隘装帧观念的改变, 通常来说书籍的设计不外乎外观和内容的设计, 书籍形态包含“造型”和“神态”的双重含义。

要把握好书籍的整体设计并非一件容易之事, 首先要了解书籍的内容 (包括历史背景、环境等相关资料) , 其次要了解书籍设计的现状及形式, 即书籍设计要体现其时代性。而如今的外观设计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封面设计了, 它的表现方式融入了很多艺术门类的特征, 如包装、展示、建筑、雕塑, 等等, 而如何体现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特质是作为一个设计者应主动关注的方面。因而形态、材料、版式的重新定义也就成为设计者的应重新审视的问题。不管是所谓的概念书或者是传统书籍都应多去关注书籍设计的理念, 也就是说如何把书籍的设计观念运用于设计之中。改变原有的、一成不变的设计理念是作为设计者应首要考虑的问题。而适应工业化大生产、提高大众的审美修养, 更需要设计者做深入细致的探讨钻研与引导, 书籍设计理念的更新可以体现在设计的各个层面上。

书籍设计案例的分析

2000年4月, 原研哉先生曾策划了一个“RE-DESIGN——二十一世纪日常用品再设计”的展览, 展览上共展出32位日本设计师对日常用品进行重新设计的提案。通过对日常用品的再设计, 得以重新审视已经存在的日常用品的设计问题, 设计要以实用和社会主体化问题为前提, 比如节能、环保等。从原研哉先生所提出的再设计理念到书籍设计的再设计, 材料的运用, 新兴的印刷工艺手段的运用, 不同门类艺术设计的综合介入, 都给了我们一个广阔的设计空间。

日本的书籍设计既简洁又丰富, 能够突出本土特色, 拥有自己的设计风格, 而杉浦康平先生的设计更是具有前瞻性, 能够把东西方的设计思想相互贯通。被誉为日本书籍设计界巨人的杉浦康平, 把西方的设计哲学和东方的设计精神及思维相融合, 创造出了新的设计理念。图形及文字的穿透力很强, 即使没有过多的形态变化, 依然以传递五感的主题设计贯穿于其设计之中。

我们可以把杉浦康平先生的书籍设计《真知》的外观看做一个立体的造型物, 具有四维的空间展示。书籍设计中文字与图形的运用相得益彰。特别是在书脊设计处更体现了设计者的用心, 把宽厚的书脊部分设计成吸引人的图像橱窗, 文字、图形、块面分割的排列组合, 书籍的再设计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文的每篇文章也有不同的字体, 在版面设计节奏的形成上格外用心。

目前国内的书籍设计也可谓百花齐放, 书籍的开本、材质、版式也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很好地把形式与内容完美地结合起来, 因而在形态、开本、材料的设计上都有不俗的体现。

书籍的设计除了要注重书籍的眼看、手翻、心读等以外, 更多地要注重设计师与读者间的交流与沟通。正如吕敬人先生所说的书籍的视、听、触、嗅、味的五感之美。而五感的体现诸如感觉或形象的组合是设计者在大脑中进行的一种信息再构筑活动, 这个过程, 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组合起来所产生的刺激活动, 这种刺激活动在设计者的大脑中进行感觉的再现, 即理性与感性的再设计活动过程。

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先生的《敬人书籍设计2号》 (图2) , 书籍形态的设计上借鉴了包装设计的元素, 不单单是封皮包裹书籍内页的设计, 而是给书籍一个独特的空间语言, 改变了单一的书籍的形态设计。运用硬壳纸板及模切方式将封面、封底糅合在一起, 完成了书籍的整体设计。同时把两种不同的装订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本书的设计之中 (图3) , 丰富了书籍的设计感。书籍的纸张则配合书籍的内容, 全书用了多种材质的纸张, 不同的质感, 不同的色彩, 将不同材质的纸张通过合理的安排有机地结合起来, 共同营造出书籍特有的氛围, 吕敬人先生则通过这一重新设计与配置将无言的材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将读者和设计者通过整体的设计联系起来, 通过书籍的设计把五感充分地展示出来。再次展现了书籍设计的魅力。

书籍设计师朱赢椿的《不裁》一书, 2007年度获得“世界最美的图书”称号。他的灵感则来源于中国书法中经常使用的毛边纸。把对纸张的设计这一理念完美地展现出来, 内页的设计采用中国书法的知白守黑、篆刻的留白等, 加强读者在阅读中与文字进行互动营造恰当的语境, 传递真实的信息。封面采用普通的牛皮纸为原材料, 设计上特别采用缝纫机缝纫的效果, 两条细细的平行红线穿过封面、书脊和封底, 连成一体。将纸张的朴素与设计的简洁合二为一, 书籍的设计通过封面设计及纸张的设计、版面的设计表现出来。

结语

由此可见, 书籍的设计体现在方方面面, 对书籍设计的背景了解、设计缘由、内容定位、外观造型进行理性的有秩序的分析, 才能使书籍设计所传递的信息表里如一。原本纷乱无序、杂乱无章的文字、图像等在和谐共生中能产生出超越知识信息的美感。书籍设计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将文字、图像、材质、素材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2].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现代书籍的“形”“质”创意 篇4

形态是设计学科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形”与“态”。其中, “形”是“态”的形成基础, “态”是“形”最终要达成的结果, “态”是在“形”的基础上, 通过对“形”的感知而生成的感观状态或内容体验。书籍的“形态”是指书籍的造型、结构与内在“神态”, 是书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现代书籍形态的设计, 打破了传统书籍六面体的常见形态模式和纯铅字传递形式的束缚, 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延伸, 而是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的综合体, 是一项整体的视觉传达活动。同时, 结合现代印刷工艺和电脑数字技术, 书籍的功能也由此发生转化, 书籍形态特征由单向性的知识传递转向知识的横向、纵向、多向位的漫反射式的多元传播结构, 形成了“书籍形态学”的概念。重塑新形态和不同质感的书籍, 创导主观能动有想像力的设计作品, 不仅启发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自由的感受, 也使功能和作用不同的书籍得到有效的区分, 提高了书籍设计艺术的商业价值。本文从书籍的比例尺度、造型、空间结构及表现材料等方面来阐释现代书籍“形”“质”的创意设计。

一、比例尺度的创意

比例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在量度上的比较关系。任何一件设计产品的完成都要经过一系列的量度、计算其比例关系。然而, 设计的比例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它更是一个形式美的问题, 是一个涉及到设计产品的艺术性和美学标准的问题。具有标准比例的书籍形态是在漫长的书籍设计历史中形成的, 这种比例指书籍的结构、构造书籍的各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排列和组合, 它包括了二维和三维的尺度关系, 例如适合的宽、高比例等。但对于现代书籍而言, 在一定意义上, 为了迎合现代人求异的审美心理, 只有打破这种共性的审美标准, 才能建立起具有新鲜感的视觉形态。在设计中, 设计师有意识地改变书籍的尺度与比例, 增大或减少原有书籍的体积、面积和长度, 可以为书籍带来某种特殊的创新形态效果。例如在书芯的厚度上, 超出常规范围的厚度能为书籍带来特殊的体积感和重量感, 改变原有书籍的长、宽、高比例, 将书籍拉长、拉扁或加厚, 容易获得更多的视觉关注。组合式书籍则是将不同大小比例和不同形状的书籍进行组合排列, 或将原有比例书籍通过裁切造型后与部分书页进行组合。书籍结构、构造的改变可以从审美功能的角度思考, 也可从经济、实用等方面去进行优化设计。例如,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 又逐步兴起了口袋书。口袋书又开始大量出品和使用。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 以及物质技术的不断进步, 书籍也会产生各种各样新的比例关系。

二、造型的创意

书籍的造型是指塑造特定比例的三维立体书籍形态。在绝大多数标准形态的书籍中, 具有造型创意的书籍具有视觉和意象上的特殊性。矩形 (正方形或长方形) 是普遍为人们所认可的书籍最标准、最典型的形态, 人类书籍的设计和制作经验也大都围绕着这样的形态标准。在现代制作工艺的基础上, 利用特殊的模切技术, 书籍可以是圆形的、三角形的、斜边形的或者是其他的任何极具个性化的仿生外形, 如汽车、钟表、手枪、各种动物等形状的异型书。在今年四月份召开的第六届香港国际印刷包装展上, 就展出了很多造型各异的异形书籍, 反映了中国印刷业印后加工技术的飞速提升。在造型设计上, 比较常见的还有折叠造型。其特点是一种可收可放的书页形态, 既可以折成与整体书籍大小比例一致的书页形式, 也可以展开成为另一种书页形状。有的书籍为方便读者提拿, 有意设计一个提手结构。日本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先生称书籍设计是:“以包容生命感的造型为突破点, 从浩瀚、雍繁、魅力无边的图像中寻找其源流, 从层层包容着无垠内涵的造型中分辨破译, 寻找宇宙万物的共通性和包罗万象的情感舞台。”通过极具创意的外形, 书籍个性化的表现力和更加细腻的视觉语言, 极大地拓展了现代书籍的形态表现方法, 更好地诠释了书籍的内涵, 增加了书籍的艺术感染力, 提升了书籍内在与外在的价值。

三、空间结构的创意

平面设计中, 空间元素表现为设计时用到的能产生空间感与空间联想的设计元素。书籍中的空间元素表现为点、线、面、色彩、图形、文字、版式、印刷以及与工艺结合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等。形态存在于空间中, 现代书籍设计不再单纯局限于单本书籍本身, 而是在描述书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书籍有关的环境既包括物理空间, 又包括心理空间。心理空间不是物理上真实存在的空间, 而是人类对空间的认知和感受。它涉及到的元素有印象、想象、联想、时间、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 在读者翻阅和展示的过程中, 产生书籍新的外观形式和设计语言, 像立体书或书封书内的立体结构。意大利女插图画家Lela Mari (艾拉·马俐) 所设计与绘制的《人的身体》一书, 主要是用于医学教学的图书, 翻开书中的每一页, 呈现的都是与内容结合的立体或半立体的人体构造图, 颇具教学价值。由“立体书大王”罗伯特·萨布达设计的立体书《爱丽丝漫游奇境》, 书中每个故事情节都会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仿佛置身于华丽炫目的立体场景之中。还有儿童使用的能拉开变换故事场景的拉动式书、翻翻书、洞洞书、拼图书、磁贴磁性书等, 都颠覆了书籍传统的、循序渐进的视觉秩序, 将书籍的内容解构或重组, 在书籍内页设计上采用镂空、凹凸、切割等创意设计, 使书籍的页面呈现出了交错、叠合的多种结构样式, 增加书籍的空间变化和读者阅读的心理体验。还有一些系列书籍的书脊整体设计, 也是对这种空间的利用, 体现出来其整体的形态创意。

四、材质的创意

书籍立体形态的建构工程的完成, 离不开它所具有的特定的方式, 那就是以考究的装帧材料和精湛的印刷工艺为基础的理性构造。书籍的材料是塑造书籍形态的物质基础, 利用材质在质感、肌理、体积感和空间感上进行艺术表现, 让书籍的形态产生膨胀、萎缩、扭曲与力的牵伸等等的变化, 凸显形态的特点, 使书籍的形态更加生动活泼。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 极大地扩展了书籍材料的选择范围。现代书籍的特点, 首先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虽然纸质是现代书籍的主要构成材料, 但其种类极其丰富, 性能也各具特色。不仅纸的大小、软硬、厚薄决定了书籍的形与态, 表面质感肌理粗糙或细腻, 有着各种花纹图案的各类艺术纸张的出现, 也极大地促进了书籍形态的发展。各种特殊材料的应用, 像柔软的纺织面料、厚实的木质材料、坚硬的金属材料、富有柔韧性的皮革材质、细腻的陶瓷、透明的彩色有机玻璃等材料, 也为当代书籍的材料变革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 使人的视觉和触觉产生丰富的体验。比如, 特殊的透影书籍就是采用不同颜色的半透明纸, 把造型各异的图像印在不同的色纸上, 形成重叠图像, 产生深浅不同的层次感。读者在翻阅的过程中, 有进入雾中世界的朦胧感觉;还有针对婴幼儿特点设计的布书采用棉布缝制, 中间填充棉花或海绵, 图形为半立体造型, 内设有多种活动件, 给孩子提供了主动感知、探知的空间;泡泡书则采用软性的EVA橡塑发泡材料设计而成, 整本书质地轻柔, 色彩丰富, 且书的四个角均打磨成圆角, 具有很好的保护性;还有纸质材质结合各种仿真材料设计出的触摸书, 把抽象的认知变得更加具体。

对传统材料的继承和创新往往是现代材料无法表现的, 传统材料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使众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材料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文化内涵。例如, 现代出现的精装竹简书、竹筷书、丝绸书等, 都是对传统书籍材料的重新设计。材料不仅要在现有的书籍常用材料中寻找, 还可以延伸到书籍之外的其他领域中寻找。一本完整的书籍, 是各种材料统一规划后的集合, 从最初的龟甲、兽骨、竹简到现代的有机材料、金属材料等, 从形态到神态来体现书籍的整体性。各种材料的质感、色彩、肌理不同, 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特点, 在书籍中的作用、特性、使用方法等各不相同, 像有声音按键的音乐书、加入香料的香味书等, 都是为了丰富人们的不同感官感受而设计的。正如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提倡书籍五感 (即指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 的设计意识, 要求书籍在读者手里, 在得到视觉感受的同时, 也得到了触觉、听觉和嗅觉的满足。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传统书籍受到了新的冲击, 新的文字记录与存储方式使书籍存储自由, 阅读方便、快捷。将电子新科技与书籍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点读笔和有声图书系列, 就是利用数码发声技术对传统图书的彻底颠覆。在枯燥的文字中加入各种声音特效, 即点即发音, 而且实现了书籍的海量存储,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阅读的趣味性及丰富性。还有电子书籍, 它是伴随着电脑的诞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孕育出来的一种新的书籍形式。以及现在畅销的ipod和平板电脑, 它们完全摆脱了传统书籍的载体和媒介——纸张和印刷, 而是借助特定的媒介来传播知识和文化。电子书籍可以隐形于网络之中, 可以转化成数据存放在存储器里, 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电子书籍和平板电脑较普通书籍而言, 小型、方便携带、成本低、容量大、内容丰富、检索方便、流通速度快、功能多样。

“书籍是一种翻阅的艺术”, 现代的书籍已不单是知识、信息的载体, 它还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美国营销和广告代理公司JWT的趋势预测主任安·麦克在她的趋势报告中说:“物化的对象将是一个需要观察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物品被虚拟的数字形式所替代——从唱片、书到照相簿, 甚至现金——要注意, 在失去的过程中, 人们开始强调物质的存在形式。图书正在逐渐变成装饰的附件, 以艺术的形式被记录。”而哥伦比亚概念派艺术家费德里科·乌里韦则用上千本红黄蓝三原色封皮的书来制作棕榈树和大蟒蛇造型的艺术品。他说:“别人都是毁掉树木来做书, 而我是毁掉书来做成‘树’。我喜欢用书的另一种语言讲故事。”

五、结语

未来的书籍, 会出现新型的、多样化的形态。书籍新形态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本民族、本国文化的基础上, 力求多样化, 同时, 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行为方式, 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觉刺激和审美趋向。

摘要:书籍是表达思想、传播知识、交流经验的工具。书籍的形态与所用的材质因各个历史时期书籍装帧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现代书籍形态的设计, 打破了传统书籍六面体的常见形态模式和纯铅字传递形式的束缚, 不再仅仅是视觉的延伸, 而是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的综合体, 是一项整体的视觉传达活动。书籍形态特征由单向性的知识传递转向知识的横向、纵向、多向位的漫反射式的多元传播结构, 形成了“书籍形态学”的概念。

参考文献

[1]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

[2]蒋杰、姚翔宇.书籍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

[3]黄理彪.图书出版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许兵.书籍成型技术与工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7

[5]张进贤.书籍装帧设计教程[M].辽宁:辽海出版社, 2001

线装书籍的研究与创新 篇5

线装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是由包背装演变而来的,是我国所独有的装帧形式。线装始于唐末宋初,盛于清代,顾名思义是用线将封面和书页连接成册的装订形式。传统的订连样式主要有:四目骑线式、太和式、宋式四目式、坚角式、唐本式、龟甲式、麻叶式等。线装书是最接近现代平装书的一种装帧形式,是我国书籍装帧文化的精髓。这种古朴典雅的形式透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其外形美观,装订牢固,至今依然为人们所欣赏。

随着书籍制作机械化的进程,装订形式的发展出了平装、精装、胶装、锁线装等。为了适应批量化生产,现代书籍更多的使用了机械化的装订方式。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视,对书籍设计要求的日益提高,线装书籍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多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在我们的印象中线装书具有传统感和历史感,经常用于一些古典文化、民间艺术题材的图书。现在市面上一些的古籍善本、礼品图书、传统文化类书籍的设计大都选择使用了线装形式。但在这些图书的设计只是把线装的形式进行沿用,并没有把这一装订方式当做是书籍设计的一部分加以创新。从总体上来说,对传统形式的沿用较多而创新不足。

一、对线装订连样式的创新设计

书籍设计是一种整体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对封面的美化,应该将其视为立体的造型艺术,其中所有的设计元素都是需要统一规划。装订方式也是书籍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装订形式的选择、设计同样影响着书籍的整体风格和视觉效果。

传统线装的订连样式唐本式和宋式四目式,多为四眼订法,如果书本较厚或开本较大的话,会多加两个针眼以固定竖角。现在市面上的线装书籍多采用上述订连方式,样式比较单一,缺乏新意。

在现代的书籍设计中,可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订连样式,只要装订牢固,外形美观,能够满足装订的功能要求,完全可以将订连样式与现代构成手法相结合,对打孔样式、穿线方法进行重新设计。将装订用的针眼、棉线当做点、线这些基本的构成要素,加以运用。以“点”、“线”构图、组字、造型,将针眼和棉线与书籍整体的设计融为一体,成为封面、书脊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师吴勇获香港设计师协会双年展亚太区金奖的《红楼梦烟标精华》的装帧设计中,就采用了线装书籍的装订形式。这本书的设计中,线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装订的需要。通过棉线与书名穿插呼应,以线构成图形,使封面和书脊中的文字、色彩、图形相互关联,融为一体。在体现古代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使之更具备时代气息。

二、线装书籍中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材料和工艺是书籍设计转化为实体形态的基础,也是传达装帧设计之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充分发挥材料、工艺的美感,使之于表现内容相切合,也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线装书籍采用宣纸、白丝线为材料,经过二、三十道工序,手工加工而成。用料较为单一,制作程序复杂。但从广义上来说,只要书籍采用了线装的订连形式,不论使用何种材料、工艺都可以将其归纳进线装的范畴。在设计中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突破,对线装形式加以借鉴,运用现代材料、工艺,设计制作出新概念的线装书。

在封面的选材上,除了传统的宣纸外,将各种质地的特种纸张、P V C塑料、布料、木材、皮革、金属等材料应用到的设计,都可以大大丰富了线装书籍表现力。同样,线装必备的“线”的材质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像皮绳、麻绳、缎带、金属丝等,只要可将封面、内页串连起来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线”来使用。此外,现代化的机械加工工艺,也使线装书的制作不仅仅局限于手工加工。锁线机、工业缝纫机、打孔机的使用在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的同时,也使装订效果更加多样化。

这些由不同材料、工艺所带给读者的全新的视觉和触觉感受,给线装这一传统形式注入全新的活力,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如中国旅游出版社《太阳部落》一书,描写的是塔吉克人在高原上的游牧生活。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中,设计师选择了牛皮纸印刷封面,先采用胶装固定书页,并在此基础上借鉴了线装书的形式打孔、穿连,但是将订连用的线换成了牛皮绳,并打上粗犷的绳结进行装饰。这些设计使整本书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书籍内容相吻合。强化延伸了书籍的内涵,增强了书籍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成为提升设计表现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线装形式与现代书籍设计的结合

书籍装帧设计为传递图书内容服务的,以设计传达书籍的文化内涵,体现书籍个性特色,并由此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图书外观构造,达到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设计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线装书籍,多采用蓝色纸质封面,以白丝线穿连,装订完成后在封面的左上角处粘贴书名签。颜色素雅,视觉效果简洁,透露古色古香,浓厚典雅的书卷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籍的题材内容更加多元化,具有现代、时尚的气息的图书成为书籍市场的主流。对传统线装书籍装帧形式的沿用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书籍设计需要。只有打破人们对线装书的固有印象,通过对线装形式与其它设计元素的结合,将其进行演绎创新,才能把线装书籍应用的范围进行拓宽。设计师张达利的作品《张达利画册》,在设计时就将传统的线装方式与具有现代感的色彩与外形进行了结合。书籍用红、黄、绿三色代表作者三个不同时期的创作历程,把内容分成了三部分。采用线装方式将三部分的封底封面相互借用,呈Z字型装订在一起。并巧妙地将装订用的线,组成“张”字和字母“DESIGN”的样式,让书籍的名称、主题与装帧融为一体,使线装不仅只是为了实现装订功能,而达到和书籍中其他部分具有同样重要的视觉传达意义。

在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何见平主编的《新声音AGI 04/05年新会员作品集》的装帧设计中,也同样采用线装的形式。在书脊的位置,采用模切做出一个耳朵的形状,通过线装在中间位置装订,在固定书页的同时,将书籍分割成了左侧方正的正文书籍和右侧耳朵形状的异形小书两个部分,两边都可以单独翻阅。这种全新的线装方式打破了书籍在左侧或右侧装订的惯例,在展现设计师精巧构思的同时,带给人以全新的视觉观感。

设计需要创新,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我们在对线装这一传统文化标记和设计形式领悟的同时,更应当学习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先进的工艺技术来丰富其表现力。发掘线装装帧形式的特色,使之焕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更好的应用到现代书籍设计当中。

摘要:线装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 是我国书籍装帧文化的精髓, 透漏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其外形美观, 装订牢固, 至今依然为人们所欣赏。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传统线装形式的沿用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书籍设计需要。只有将线装形式演绎创新, 拓展其应用范围, 才能使之焕发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线装,订连样式,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魏瑞玲.印刷原理与工艺[M].印刷工业出版社.2004

现代语境下的书籍设计 篇6

现代书籍艺术设计是由平面结构式趋向多元化发展的过程。平面印刷设计主要进行招贴、杂志、报刊广告上的平面设计,而书籍是既有封面又有书脊的立体物,一般有一定厚度的书籍,其立体性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材料上看书籍的印刷也不仅限于纸张,而是广泛地采用了普通的布料、漆布、化学纤维、塑料等材料。现代的书籍书芯已不仅由纸张装订而成,而是出现了放有盒式磁带、薄膜唱片、玩具、化妆品的试用装等形式的书。这就不仅要进行印刷设计,而且还要进行工业设计。一本理想的书籍应该以其信息量大,趣味性强,易于被读者接受以及新鲜感来吸引读者。书籍作为大众的阅读品,必然会有通俗的审美观。但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在独特的个性设计和社会审美趣味中找到平衡和连接点。

不同题材的图书它们都具有各自的风格,一个设计师如何应对各种不同题材的书籍,既发扬这些不同题材的“风格”,还不失自己的个性?社会在进步,潮流也不停地改变,设计师应该永远奔跑在浪潮的前沿,不断更新自己。同时,书籍设计师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的土壤,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并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才能构建出东方现代书籍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而这既是我国书籍设计的必由之路,也是它的希望所在。这其中包括设计师自身的气质、审美、性格的独特性,用视觉的形式表达出书的特定内涵和格调。

目前,我们身处于个性张扬的数字化时代,各式各样的设计都追求个性。随着电脑以及各种数字化设备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只有个性化的作品才能在行业中立稳脚跟,并受到推崇。书籍设计的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对书籍审美意象的具体性、独特性的把握以及在艺术创作中情感的投入。一些人以为:国际化风格的设计就是大众化的风格,它适合现代节奏的需求,然而,它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忽略民族性、地方性、人性,只追求共性。而我却认为:时代的信息化迅猛发展,从长远利益来看,书籍设计必须有鲜明的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民族的、本土的、人性化的设计才可以冲击国际化。如今,时代呼唤着设计的个性化的风格,书籍设计中的个性特征使得设计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产生了打动人心的效果,从而也使作品有了较高的品位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书籍设计处于风格多元化时期是时候,设计师通过整合用纸、印刷、装订、版式等方面流行元素,运用特种工艺,经过精心组合、合理搭配,最终设计出一本本精美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如今,书籍设计的价值越来越被认可,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设计艺术,有其独特的审美要求,它追求“意境美”、“装饰美”和“韵律美”这三个标准。

新时期的书籍流行风潮中,设计风格也有所不同。1.叙事性现实主义风格。这一风格的基本特征是运用表现书籍主题并经过设计师创造性提炼的图像、文字等材料,把它他进行归纳和选择并按照一定规律及设计师自身的构思与意图进行版式的编排,它强调的是叙事性和抒情性。这一风格要求整个设计必须很好的把握住作品的内涵,并将设计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当代著名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设计的小说《黑与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2.自由版式,构成主义风格。这种风格主要通过对文字、色彩、、图形、符号等,结合点线面的运用,按照西方的构成主义和风格派的现代版式的身背标准,大胆地进行自由版式的设计编排,它采用了未来主义的表现方法,标识对传统、典雅、匀称的版面编排的反抗。他是一种理性和感性高度结合的艺术方式,是把分散的单体组合起来,通过各部分的组合,有意义的、理解化的运用简易的版式、编排加上简单的色彩计划,有时仅用简单的几何形式和鲜明的色彩对比组成设计画面的全部内用结构,视觉形式成为内容,而不仅仅是手段,使得这类书籍设计具有高度的视觉传达特点。这种编排一方面注重整体视觉上突出醒目的商业效果,另一方面注重形象、色彩、文字之间的构成关系,强调版式的时尚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构成主义风格在版面设计中非常讲究,不论是标题位置,还是所占空间;不论是图片还是文字的安排,字体的大小搭配,图文的互相穿插,既有统一性,又有个性,既有规律,又有变化,布局得当,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较好地将其内容的实用性与形式上的艺术性融为一体。这种构成主义风格常用于商业类畅销书,比如财经管理署和社会科学类书籍。3.活泼、写意的艺术化风格。这种风格是把所采用的形象处理成油墨的、卡通的形象,配以轻松的版式和感性化的色彩,带给人愉悦的心情,轻松的气氛。这类设计风格主要应用在生活休闲类书籍,艺术类以及漫画和儿童读物类书籍之中。比如:中信出版社出版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采用淡黄色为底色,衬托出面包的芳香。封底凭借简洁明快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版式,放入一个卡通的奶酪形象,起到了点题的作用,配上简洁庄重的中英文字,起到了很好的美化和装饰效果。封面的设计带给人很强的亲和力,让读者从心理和精神两个层面完全认同它的存在,如果人的心灵能对一本书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应,就会产生一种拥有它的感觉。

此外,在设计儿童读物时,要主义成人的书籍设计讲究的是古朴、淡雅,追求的是浓郁的“书卷气”,而儿童书籍的设计则要求色彩鲜明,开本丰富,表现出一种“童趣”,这一切都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不同视觉心理引起的,设计者对于童心世界的理解和把握,依然对于儿童书籍的设计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世界瞩目,书籍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哺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然而,国际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进步。设计师必须进行设计观念的改革,倡导主观能动的艺术设计,启发读者自由感受和想象,完成传统书卷美和现代书籍美相融合的探索进程,这成为新的书籍美学的价值标准。同事,要坚持把握艺术风格不能脱离书的特定内容、气质和格调,“风格”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它是立足于书籍自身文化内涵基础上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还要认识到,由于未来信息的爆炸,书籍设计风格保持的周期有不断缩减的趋势,且设计风格多元化的格局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

不论是秩序结构的复杂美,还是追求返朴归真的简洁美,无论是艺术还是技术,西方严密的理性思路与善于驾驭宇宙宏观思维东方观念之间的互补互动,均为书籍设计发展的助推力。所以设计者要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目的,以及面临的各种新挑战,处理好风格与属性,个性与共性,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在激烈的竟争中使自己的艺术设计风格渐臻佳境。

继承与创新,民族性国际化,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的控索,都能为书籍设计艺术及其风格的非静止化的动态发展注入活力,也成为促进书籍设计艺术不同风格流派的健康发展和推动具有中国本土艺术风格的书籍设计业兴旺发达的坚强基石,书籍设计者的与时俱进成这文中的应有之义。!

时下,书籍设计者越来越重视装帧材料的选择,并把它作为书籍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从只重视封面设计到强调整体设计,现如今又从重视整体设计进一步深化到把碣设计看作是设计创意的重要内容。在书籍装帧的材料设计上,包含了丰富的艺术美学内容。重视材料设计,反映出我国设计师对材料在书籍装帧艺术中重要性的全面理解和其书籍装帧艺术设计观念的升华,这标志着我国书籍装帧艺术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装帧材料可以造就装帧的形式意味、文化内涵、工巧之美,装帧材料的变化历程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程度。而纸张作为装帧材料大家庭的一员,以日益凸显其实用性和广泛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纸张的品种越来越多,特种纸也应运而生,并广泛用于各类平面设计中,尤其是高档画册、书籍封面的设计等,目前,特种纸在装帧艺术界以开始大行其道,其印刷装潢的效果实在不感小觑。

特种纸的品种之多,在印刷设计效果的表现力上也大有差异。设计者只有了解和掌握不同特种纸的特点个性能,才能更好地利用其优势,设计出古朴典雅、豪华喜庆、现代简约等各种不同格调的作品。

特种纸具有一定的强度,质轻,有表面凹凸、纹理、光泽、平滑等不同性能,其外表美观,颜色各异。特别是由植物纤维加工制作的纸质材料,由于对环境无污染,又可回收利用,故已成为装帧设计和绿色包装的首选材料。

现代生活中的审美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时代的特点。作为设计者,我们有理由走在生活的前头,创作出引导生活潮流的新的视觉形象。

上一篇:《团队执行力训练营》心得体会下一篇:窗子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