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提升工程汇报(精选8篇)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自查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
您们好!为认真组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根据《
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卫字〔2013〕47号)要求,我院成立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现将开展此项工作近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做一汇报。
一、取得的成绩
积极推进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我院注重加强中医专科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诊疗优势。我院现有省级重点专科-糖尿病科、市级重点专科-骨伤科、县级重点专科-中风科。搬至新院后,医院对床位设置进行调整,使各重点科室的床位数达到标准(不少于20张)。我院同时注重针灸理疗科的发展,发辉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使非药物疗法的比例达到标准。
举办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各临床科室每周二下午参加中医药适宜技术网络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针灸、艾灸、推拿、康复理疗、火针火罐以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诊疗技术,提高了我院中医药人员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同时由中医骨干组成专家指导组,对全县乡镇卫生院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指导,并进行授课,提高了乡镇中医药人员的临床诊疗技术水平。
与山西中医院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为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中医人才,提高我院中医人员的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我院先后派燕军、王丽、柳艳鸣到山西省中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习的人员均取得了结业证,并带回了新的技术项目,尤其是在中医护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切实加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经院委会研究决定,确定闫芳梅、张德龙、姚淑贤为我院的名老中医,卢朝霞、王梅、燕军为学术继承人,使名老中医的经验得以传承发展。
加快推进医院新院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省市和县级项目资金,加快中医院新院项目建设,以改善医院环境,提升发展水平。
大力推进中药房建设。认真贯彻全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中药饮片实行全区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配备400余种中药饮片,260种中成药医疗机构使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尚未建立。
2.中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3.中医药师承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根据以上的不足加以改进,加强中医院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中医适宜
技术推广的应用,发挥中医药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和作用,切实提升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
县中医医院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是近年来为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城乡居民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一项政策。宁波市于2013年下发了《关于印发宁波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正式启动了这项改革工作。该政策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底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该政策目前已实施了两年多,因此有必要对其政策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
控制柄理论分析框架作为一种卫生政策分析评价工具,以其适用性强、简明有效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它是为了分析卫生系统的政策绩效,而选取的在结构和功能上相对独立的,与卫生系统绩效有重要的关联,并且与卫生系统政策如何影响目标人群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而开发的一套分析模式,包括筹资、支付、组织、规制和行为[1]。这五个控制柄直接影响了卫生服务提供的效率、质量和服务可及性,最终影响了政策目标人群的健康状态、满意度和风险保护,而“改善健康状态不仅包括提高平均健康水平,而且还包括减少健康不平等”[2]。
本文基于控制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从筹资、支付、组织、规制和行为五方面分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政策实施状况,以及服务人群的满意度,以期提高该项卫生政策的绩效和公平性。
2 基于控制柄理论框架,分析评价政策实施效果
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筹资是保证政策有效实施所需资金的筹集机制;支付则是分配和合理使用有限资源的关键机制;组织包括提升工程政策实施主体以及其治理策略和激励机制;规制指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而行为则主要指政策期望改变目标人群的态度和活动方式,它反过来又影响了组织策略和规制不断调整改进。这五个控制柄涵盖了影响卫生政策实施最关键的方面,也囊括了中医药卫生服务市场各个利益相关者,因此可全面系统而又重点突出地分析评价政策实施效果。
2.1 筹资
宁波市采用的是市县两级筹资的方式。当地中医药发展基础较好,市政府一直以来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并在全省各地市率先设立中医药服务专项补助,明确“市、县两级财政对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每中医门诊人次8 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 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全市中医类补助约1.68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23%,其中,中医住院、门诊类补助约4 213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助约1 580万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10.1%,通过中医服务专项补助以及提升工程专项经费的按时到位,有效鼓励了医院扩大中医药服务阵地,提高服务水平。
这种以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为主的筹资机制下,时效性较强,但水平公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政收入较充裕的地方,筹资能力较强,政策效果相对较好,基层中医机构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开展情况也较好。而筹资能力相对不足的地方中医药服务机构配备相对较差,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开展适宜技术能力相对不足,所以群众享受到的中医药卫生服务也较少。宁波下辖的11个县(市)区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仑区,区财政筹资能力较强,2014年安排中医门诊住院扶持经费和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经费预算共计达750万元,其中新增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专项经费补助90.38万元;而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财政投入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中医药服务开展的积极性。
2.2 支付
在实施提升工程过程中,资金支付以按开展活动或项目付费为主要形式。主要开展如下工作:一是构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提高了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初步建成了以县(市)区中医院(或人民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为骨干,“中医药特色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截至2014 年底,全市已设置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152家,其中设置中医科室150家(98.68%),拥有中药房150家(98.68%)。各地中医医疗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尤其是特色中医馆建设引人注目,镇海区招宝山中医馆占地2 200平方米面积,投入300万元,集中医养生健康馆,集中医药诊疗、中医药展览、中医药养生、中医药健康教育于一体。二是着力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强骨干中医人才培养,名中医结对带教、师承带教学徒、西学中师承考核、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多种方式,尽快培育出一批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精良、开拓创新意识较强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目前名中医药工作室传承工作如火如荼开展,基层中医药人才数量有了较大提高,部分地区提前达到了规定基层中医人才数量比例要求,如江东区现有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全科医生比例达27.78%(规定的比例为20%);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占基层中医类别医师比例达55%(规定的比例为50%);四是大力推广中医药特色适宜技术,截止2014年底,全市98.02%(149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为更好地整合利用全市中医药资源,市中医院联合11个县(市)区中医院成立了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首批遴选了20项适宜技术,逐渐加大基层推广力度。三是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积极推进中医药“三进”工程,定期派遣专家下社区、进企业开展中医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推广宣传中医药的诊疗手段。四是开展“对口支援帮扶”工作,各县(市)区成立了中医药技术指导中心或组建中医医疗联合体,由县(市)区中医院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下派培训等形式指导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有力地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这种支付方式效率很高,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政策实施的总体效果也较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医药服务开展基础较差的地方,中医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工程开支越大,其获得的以建设成本为基础的补偿经费会越多,这样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可能挤占了用于中医药其它建设项目的资金,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部分成本效率低的公立医院在现有的财务制度下可以获得更多的补偿经费,这样也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3 组织和规制
政府是提升工程政策组织实施主体,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制保证工作的推进。市卫生局局与发改委、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市县两级领导小组,分别建立了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市级卫生局与县(市)区卫生局分别签订了《目标承诺书》;并且各地将基层中医药服务指标纳入至县(市)区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要求中。此外,还建立了详细的提升工程督查评估细则,共计14项50条,规定了一系列指标要求。
提升工程各级领导小组的组织动员能力很强,并且以签约和考核的约束性,有效保证了提升工程工作的开展。但是也应考虑到,政策目标的设置要尊重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由于中医药人才的成长周期相对较长,各地普遍存在中医药人才相对溃乏的问题,要在短短三年时间达到“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20%以上”的指标要求较困难,还有由于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由乡村医生转型而来,缺少系统的中医药知识学习和培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2.4 行为
行为是政策通过人群干预改变个体的行为,主要包括寻求中医药治疗的行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引导的行为,患者依从行为和生活方式行为四个方面。提升工程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医、认识中医、信赖中医,并影响他人受益于中医。近年来,中医预防和保健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冬病夏治”和“膏方节”广受追捧,同时,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逐年增长,2013年各县(市)区中医药服务量占总服务量的比例均超过了2012年,其中江东区和北仑区增幅分别为54.45%和53.1%。这些成绩一方面由于各地开展的诸如“中医药三进”工程、中医药文化活动月、百草园、健康讲座等中医药知识宣传活动,营造了中医氛围;另一方面,中医药卫生专业人员深入挖掘区域中医药文化积淀,收集整理中医药文献及资料,客观上起到了引导患者利用中医药服务的作用,如镇海区编制了《中医药技术指导手册》,并在区中医医院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垦了“百草园”人工栽培中草药材;北仑区徐平洲老中医历时10余年搜集整理的《北仑中草药图鉴》,建立了北仑区域内土生土长的中药材资源库。
提升工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预期即改变群体行为的目标,形成了更多地人接受中医药、中医药为更多地人服务的良性循环。人们在接受中医服务的过程中,又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影响政策不断调整和改善,最终实现更高程度的绩效和公平。但是,目前尚未有足够而准确的数据反映中医药服务利用效果、服务满意度以及受益的公平性。
3 政策完善建议
3.1 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确保公平性
由于提升工程政策的时限较短,在政策结束之后,如何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保持或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解决的关键因素就是要建立长效的筹资机制,保证政策的延续性。此外,“在卫生政策中应该体现基于公平原则的受益”[3],而现在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付,是对筹资能力不足地区群众的健康公平损害,所以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机制,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要。
3.2 评估资金支付的成效,提高人均受益率
资金支付评估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政策实施和推进非常重要。对于资金支付的成效,可根据具体项目或活动的不同特征,进行受益人群的健康状态评估,或借鉴经济学评价手段选取合适的评价工具如成本-效果、成本-效率、成本-效用、成本-效益分析,“任何一种健康描述或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4],增强资金支付成效,在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整体受益率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均受益率等指标。
3.3 完善组织规制政策,增强实施效果
规制作为政策组织实施的行为准则,要切实落实则依赖于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有效的规范约束和激励机制。因此,在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针对目前存在的较突出的中医人才相对不足问题、部分村卫生室中医药优势特色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不断完善组织规制政策,增强制度和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进一步探索中医药与基层卫生服务相结合的有效模式,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3.4 注重行为引导,提高政策满意度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汇报
玉门市中医院始建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正式挂牌开始于一九九一年十月,于1999年被授予“甘肃省爱婴医院”,于2013年晋升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玉门地区唯一的一所县级中医医院,是玉门市中医药工作的龙头。
现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116平方米,其中门诊建筑面积 1796平方米,住院部建筑面积6560平方米 ,辅助用房面积760平方米,实际开放病床 158张。年门诊量10万余人,年收治住院病人4200余人,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为2728元。
全院现有职工19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72人,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45人;设置临床科室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风湿疼痛科、口腔科、皮肤科、急诊科,医技科室有:中心药房、检验科、功能科、放射科;拥有16排螺旋CT1台,美国GE彩超3台、DR、C型臂、500MA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免疫荧光分析仪、细菌鉴定仪、血培养箱、尿沉渣分析仪、ECG-8110P型全自动心电图机、胃镜、肛肠多功能检查治疗仪、数字化宫腔手术B超诊察仪、中药熏蒸舱、蜡疗机、脑循环治疗仪等先进仪器设备100余种150余台件。
我院以“强化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为宗旨,以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目的,全院各科室共同努力,进一步提升了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现将前段时间的相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服务已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药“简、便、廉、优”的特色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已是当前基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有关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文件精神,并结合医院实际,成立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制定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及考核标准、制度。
二、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
1、将符合条件的中药(含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中药制剂)和中医非药物治疗项目按规定纳入到农合报 销范围。
2、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中医药扶持政策;按照基本药物制度的要求,配备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品种,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1、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开展非中医类别专业技术人员“西学中”教育;并不断引进中医人才,通过人才引进、外派进修持续加强我院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去年引进中医药人才6名,加快中医人才引进培养,9人参加进修学习。
2、依托医院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平台,共培训我院以及乡镇卫生院、社区、村卫生所中医适宜技术三期,共300多人次。
3、加强了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力度,开展了 五级师承教育中医药教师带徒工作,中医院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4、充分发挥中医基层指导科作用,定期对口支援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医疗与技术培训,根据需要,免费接受基层中医药人员进修学习。
三、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各科室建立了中医综合治疗室,根据临床需要,为患者提供针灸、推拿、按摩、火罐等中医技术服务;重点加强了肛肠科和肺病科专科建设,其中肛肠科采用中药灌肠和中药薰药等方法,肺病科采用针灸疗法、穴位贴敷、中药熏洗等特色疗法,效果显著。2014年诊治患者100余人。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我院现有门诊中药房50平米,中药品种360余种,中药饮片的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成立药事管理委员会,明确药品质量管理责任,层层把关,严格执行规范中药房相关管理制度,对每味中药饮片都进行验收入库、晾晒炮制等记录,保证了药品质量,加强了中药房规范化建设。
五、鼓励使用中草药,推行中医绩效考核。医院逐年完善绩效考核方案,将中药饮片使用率、中医治疗率、中医优势病种治疗率纳入科室综合考核目标。培育中医临床优势病种,力推中医临床路径,每个临床科室至少2个常见病及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
六、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
根据《甘肃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要求,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高血压、乙型糖尿病患者运用中医药技术开展中医健康教育。结合季节特点,开展中医“治未病”项目。针对咳嗽、哮喘、体质虚弱的患者,在三伏天开展“三伏贴”疗法。
七、加强信息化建设
为提高医院质量和效率,满足医务人员工作需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院已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为核心的医院HIS信息系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筹建中医药视频网络学习的平台,完善远程学习系统。
八、今后努力的方向
1、定期召开专门会议,具体研究部署中医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2、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3、加大中医诊疗设备和中药房设备的投资力度;
4、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中医医疗业务技术水平。在今后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认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着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快速发展,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
玉门市中医医院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发展中医事业是中医医院义不容辞的义务,作为全县中医龙头单位,积极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应作为医院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几年来医院在该方面积极配合县卫计委中医培训行为,医院首先选派三名中医师参加省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后由该三名中医师承担乡镇中医人员及乡村医师的培训任务。2012年-2015年共培训乡镇卫生院医师100 余人,乡村医师200余人,培训内容有中医适宜技术光盘及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方法,推广毫针、艾灸、拔火罐、按摩、推拿、中药熏洗、穴位敷贴等中医治疗疾病方法。参加培训人员通过考试,均达到优良的好成绩。
近年来,医院投资了近10万元,添置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远程会诊系统平台网络工程,医院为学员提供免费食宿及发放教材、中医适宜技术光盘等,通过学习及临床实地观摩,使每个学员基本上都能掌握2-3项中医适宜技术,经过多重形式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使中医适宜技术在全县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二、经验: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走过场思想,提高对引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的重视程度。
2、利用各种适宜的宣传方式与工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部分基层医生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掌握还不熟练,应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结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专家与上级医院也要加强技术指导。
4、提高基层医生的使用意识,调动学习应用积极性,要加强对各乡镇卫生院的考核与指导,并与各开展适宜技术的乡镇医院紧密联系,做好相互间的协调工作和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南城县中医院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按计划完成了相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加强领导和管理
按照《江西省中医医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加强了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开通了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平台,采取接受进修、巡回医疗、轮流下派、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
二、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情况
1.在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
(1)市基本医疗保险将针灸和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2)针灸及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2、中药饮片的基本药物管理按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中药饮片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仍保留了中药饮片的加价。
3.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基本药物(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指南》,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中成药。
三、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
1、派出多批次师资参加江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临床培训。
2、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建成,每周二下午进行授课。
3、针对基层中西医人员推广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告的适宜技术目录为重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抚州市卫计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抚州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临床技能操作培训工作》的通知(抚卫办[2010]101号)要求,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对我市所有乡镇卫生院40多名学员,分两批次进行了培训。
四、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1、根据《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的种类、数量、宣教栏更新次数以及讲座、咨询活动次数等方面体现中医药内容。
2、根据《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我院对儿童、孕产妇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进行健康管理,逐年提高重点人群和慢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五、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与管理
1、我院于2013年成功申报康复理疗科为江西省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2015年、2017年成功申报肛肠科、糖尿病科为江西省基层特色专科。
2、通过“江西省市县级中医医院民族医院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增加了中医诊疗设备投入,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的相关要求,为发挥中医药特色,突出中医药疗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3、新中医院建设项目:新中医院1期新门诊大楼、医技楼主体工程已于2018年12月顺利竣工,现正在组织验收,2期住院大楼及后勤保障楼被列为县政府重点建设3P项目,2018年10月份已经招标,计划2018年1月开工建设。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走过场思想,对引进、推广卫生适宜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或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2、利用各种适宜的宣传方式与工具,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
3、部分基层医生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掌握还不熟练,应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结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专家与上级医院加强技术指导。
4、提高基层医生的使用意识,调动学习应用积极性,要加强对各乡镇卫生院的考核与指导,并与各开展适宜技术的乡镇医院紧密联系,做好相互间的协调工作和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
5、将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和后续管理工作,并协助上级主管部门总结和摸索出一套效果明显、能结合基层实际情况的推广方式,建立卫生科技成果与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群众。
七、建议
江西文化昌盛,人文荟萃,自古就是中医药发展的昌盛之地,发源于南城的“建昌帮”中药业是我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中药流派之一,但近十余年来,南城医学水平发展不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更是滞后于兄弟市县。我们唯有更加努力,奋起直追,期盼抚州中医药事业的振兴。请省卫计委、省中管局领导多支持、帮助,组织上级中医医院和中医药专家对南城中医事业进行对口帮扶和指导。
关键词:国家软实力,中医药文化,建设,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硬实力方面逐渐和发达国家拉近了差距,然而在“软实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表明了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显而易见,而其发展和传播对国家软实力提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明确中医药文化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更好地提升国家软实力这两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1 中医药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地位
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1)国家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扶持;(2)中医药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1.1 国家政策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扶持
国家给中医药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为中医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200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中医药文化,认为中医药文化关乎国家软实力,中医药文化对促进祖国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1]。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件指明具体措施包括: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等[2]。
国家一系列扶持中医药政策表明国家对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高度重视,同时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发展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因此,我们要努力执行国家政策,对把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从而为提升国家软实力作出贡献。
1.2 中医药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中医药是中国的原创科学知识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知识方面惟一延续至今且仍然自成一体的一个行业。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养生观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3]。中医药的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以及中医医疗保健模式符合未来医学发展趋势,显示其独特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第二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美国靠大片、靠麦当劳、靠可口可乐,中国靠什么呢,应该说靠的是文化,特别是中医药。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人民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和发展,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2 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播,提升国家软实力
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代表,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设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本文采取的对策是“先内后外”的原则,即必须先在国内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和宣传传播,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以及防病治病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作用,使中医药文化走向千家万户,然后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拓展传播渠道,使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
2.1 中医药文化在国内的建设和传播
中医药文化要对国家软实力提升作出大贡献,就必须首先在国内获得很好的发展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2.1.1扩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和防病治病的疗效
中医药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只有服务人民健康,为老百姓治病防病提供很好的疗效,才能让人民群众认可中医、接受中医、宣传中医文化,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养生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的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长期以来在保障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人们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医学模式转变和医学目的调整,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实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宣传,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提高社会的认知与认可程度。同时,加强中医预防保健知识与方法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增进和维护健康的自主行为能力,扩大广大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
对于中医药治病方面,要推动应用中医药整体思维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特色诊疗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为人民群众服务,让大家实实在在感觉到中医疗效显著,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
2.1.2 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提升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是关键。向公众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开展中医诊疗服务都离不开中医工作者[4]。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和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中医药的知识,而且相对来说他们的素质较高,在传播中医药文化时,更具说服力并较容易让群众接受中医药。此外,中医药院校可以定期开展中医药文化活动,例如,走向社会,开展诸如向群众普及一些中医治病、防病、养生知识的活动,让广大人民能够更好地享受中医药保健服务,从而认可并帮助宣传中医药文化。中医工作者宣传中医药文化时要营造好的氛围,培育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搭建好平台,让群众熟识中医药文化背景、底蕴的作用[5]。
2.1.3 发挥社区和社会团体向群众宣传的作用
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是仅仅靠一些中医药工作者即可,要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以及普通民众学习和传播中医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播工作,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到基层还必须发挥社区的重要力量,社区委员会要做好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中医药服务顺利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让人民群众了解中医,信赖中医。依靠社区委员会使得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内容更贴近“本土化”原则,让群众更能接受。此外,我们要高度重视发挥各社会团体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社会团体,依靠他们强大的力量将很有利于中医药文化在我国的建设和传播。
2.2 中医药文化在国际广泛宣传和传播
中医药文化发挥国内传播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提升其在世界的影响,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2.2.1“以点及面“带动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和发展
本文提出的“以点及面”的原则指的是以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奖和中医针灸文化这两个点来带动整个中医药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和发展。我国药理学家屠呦呦于2011年9月获颁素有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以表彰她及其团队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屠教授在颁奖仪式上说,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中医药,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在国际上影响极大。因此,在国外传播中医药文化时,我们以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奖提升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带动中医药对外传播,更具说服力,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医药文化,信赖中医药文化并接受中医药文化。
中医针灸为中医文化赢得了国际声誉,自1973年4月20日,美国第一个中医法诞生,中医针灸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了合法地位。目前以中医针灸文化为先导的中医药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医医疗机构至少已达10万多家,针灸师超过20万人,中医师超过2万名,全世界每年约有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中医针灸等医疗保健服务[6]。2010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针灸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申遗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提高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在中医文化中,发展最好和认知度最高的就是针灸文化了,那么我们要发展好针灸服务的同时,利用针灸声誉带动其他一系列中医文化的发展,形成中医连锁文化。
2.2.2 努力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中医药在亚洲国家的认可度相对较高,中医药已成为亚洲各国家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但在欧美国家,对中医药认可度还不是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发展,也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发展。在2011年4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新闻公报宣布欧盟《传统植物药指令》从5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表明从5月1日起未经注册的中药将不得在欧盟市场上作为药品销售和使用。中药一直被包括在植物药范畴内,由此受到了波及。因此我国要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尤其在欧美国家扩展中医药在国际的认可度。具体措施包括:(1)国家应该积极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中医药国际贸易与服务,并充分发挥驻外领使馆的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的指导,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地位;(2)利用中医药院校接受国外的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知识,或者和国外的大学合作以交换学生相互学习彼此国家的医学文化,这样中国的学生可以在国外大学宣传中医药文化,同时国外的学生回国后也可以帮助传播中医药文化,从而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可度。
2.2.3 拓展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多元化传播途径
强大的传播和辐射能力是中医药文化软实力化的重要保障[7,8]。第一,通过合作办学拓展中医教育,在这方面我国做的还是比较好的。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孔子学院已经在106个国家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平台。其中,包括两所中医孔子学院,2008年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建立的第一所伦敦中医孔子学院;2010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和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的第二所中医孔子学院。在孔子学院的教学中,适当增加中医药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将中医和汉语融合在一起,能够将中医的精髓诠释清楚,更好地向国际传播中医文化和中医知识。第二,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系列英文教材,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坚持运用影视、书刊、网络将中医药文化形象化、多媒体化来拓宽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传播渠道[9]。第三,定期开展国际中医药学术活动,出版发行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学术刊物,利用国际博览会、国际民歌节等平台,促进中医药文化与国际医学接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3 结语及展望
国家软实力的建设直接关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展和传播。本文明确了中医药文化在国家软实力提升中的地位,根据中医药文化的一些现状,提出了中医药文化在国内和国外发展和传播的方法和途径以期更好的弘扬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OL].http://www.gov.cn/jrzg/2009-04/06/content_1278721.htm.2009-03-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OL].http://www.gov.cn/zwgk/2009-05/07/content_1307145.htm.2009-04-21.
[3]杜尚泽,李景卫.习近平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N].北京:人民日报,2010-06-20(1).
[4]饶洪.高等中医药院校是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0):883-884.
[5]尹冬青.论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医思维模式[J].医学与社会,2008,21(11):12-14.
[6]黄建银.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我国软实力[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2.
[7]赵海滨.从软实力角度看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1):167-168.
[8]邱海云.中医药文化的特征及功能[J].甘肃中医,2010,23(1):65-66.
划工作汇报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我院在县卫计局的领导、镇政府的支持、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按照《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6〕33号)要求,结合我院实际,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一利民便民为宗旨,扎实开展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中医药工作基本情况
(一)科室设置及人员配备、诊疗情况
1、门诊及住院部医师人数6人,中医执业医师1人,中医助理执业医师1人,占比33.33%。
2、中医适宜技术项目可开展8类,34项。5个村卫生站中,能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村卫生站有3个,占比60%。
3、中医药门诊总量占总服务量23.7%。4、2017,为辖区212名65岁老年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保健指导;为辖区128名0-36个月儿童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传授摩腹、捏脊方法以及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四神聪穴等方法。
(二)、中药房建设
进一步加强中药使用管理。卫生院中药饮片的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应按照《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进行管理,保证中药饮片和煎煮中药的质量;开展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促进中药饮片合理应用;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医师处方行为,确保中成药类基本药物的合理使用。常用中药饮片约168种,并根据需求不断扩大中药品种。
(三)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情况
我院及辖区卫生站医生均接受基层常见病中医药知识与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培训。
二、存在问题
(一)中医药类人才匮乏,从事中医药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补员,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梯队没有形成。
(二)村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发展缓慢,缺乏指导,中医药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与建议
加强对高层次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及时补充鲜鲜血液。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补充中医专科人才。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5年,依托现有中医康复资源布局,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达到100%,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传统康复治疗室、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传统康复治疗设备等达到建设与管理指南、基本标准要求,鼓励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提供康复服务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中医药康复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范围得到拓展,中医药康复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培训中医药康复人员120人次,人员数量明显增长,中医药康复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出并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康复服务需求。
二、工作内容
(一)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提供机构建设和管理
1.加强中医医院康复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不断完善县中医医院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提供高水平中医康复服务。到2023年,县中医医院建成康复(医学)科建设;到2025年,建成县级中医康复中心。
2.加强医疗机构康复(医学)科建设,强化中医药康复服务。(1)县中医医院按照《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23年前完成康复(医学)科建设,设置中医康复门诊、开设中医康复病房,中医康复门诊设置候诊区、康复诊室、康复治疗区,中医康复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以8—10平方米为宜(三级医院床位数不低于30张,并根据医院的科室和学术特点,设置相应的康复单元:如脑病单元、骨关节病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老年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等;二级医院床位数不低于15张)。(2)XX县人民医院按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试行)》2022年前完成康复医学科建设,传统康复治疗室、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传统康复治疗设备等达到标准。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服务供给,夯实中医药康复服务基础。县中医医院要将中医药康复能力纳入对口帮扶、医疗联合体建设等工作中,重点帮助安石、白石水镇卫生院建设中医康复特色科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康复能力。在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技术,发展适用于基层、社区的小型化、专业化的中医康复设备和康复适宜技术,扩大康复教育、辅具指导、居家康复训练指导的覆盖面。鼓励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中医综合治疗区(中医馆)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鼓励县中医医疗机构加强与当地体医融合健康服务站(点)合作,丰富康复服务供给。
(二)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
1.明确各类机构康复功能发展定位。中医特色康复医院提供全面、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发挥中医康复特色优势,开展亚专科细化的康复教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随访等服务。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康复技术,学习掌握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并与包括体育康复医疗、体质健康促进等在内的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具备常见疾病的康复诊疗能力,发挥体育治未病与康复健体功能,将中医的“治”体与体育的“复”体有机结合。县中医医院积极探索康复特色诊疗新技术,继续发挥针灸推拿科、脑病科、骨伤科等科室的能力建设。综合医院康复科积极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开展康复服务,加强中医科、传统康复治疗室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扩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康复服务范围,推广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推动中医康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在养老、护理机构中提供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
2.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康复领域的中西医协作,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方法、现代康复技术和康复设备的应用。鼓励开展中医康复单元的建设,整合多学科资源,提供便利的综合性、一体化中医康复服务。
3.总结中医康复经验并应用推广。依托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梳理并研究制定中医医院心脑血管、呼吸、肿瘤、脑科、骨伤等重大疾病的中医康复方案并应用推广,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
4.在康复患者双向转诊制度建设中发挥中医药作用。以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为引领,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我县中医特色康复科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康复服务分工协作机制。鼓励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中医康复服务空间,创新服务运营理念和流程,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
5.加强中医康复服务的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规范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探索建立中医药康复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将中医药康复服务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完善中医药康复服务信息,探索开展中医康复结局评价与管理。
(三)加强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1.加强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全区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学生培训,完善中医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XX市中医康复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引领带动我县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中医康复专业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队伍、基层实用型人才建设等。强化中医康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医教融合育人,培养中医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急需的高素质中医药康复技能人才。
2.加强中医康复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与培训。鼓励县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康复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卫生人员日常康复训练、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鼓励县中医医院与体育部门共同开展体医融合培训工作。实施中医师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
(四)加强中医药康复科研创新能力建设
1.开展中医康复方案和技术规范研究。鼓励县中医医院积极探索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儿童康复等慢病和伤残等,梳理优化相关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案,开展临床规范化研究并推广应用。研究制定中医康复单元相关疾病或功能障碍的技术规范、临床指南、康复服务技术包等,满足中医康复临床实践的指导需求。
2.加快康复设备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医疗机构对康复新设备、新产品进行临床验证和应用研究,优化康复新设备、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三、工作步骤
(一)启动阶段(2021年6月—2021年10月)
1.根据XX市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关于印发XX市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制定印发本县的工作方案。
2.各相关医疗机构根据《方案》要求,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召开工作会议部署本地、本单位提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1年11月—2025年12月)
1.2021年11月—2023年12月,公立中医医院、综合医院按标准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分别达到100%、75%。
2.2024年1月—2025年12月,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综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均达到100%,举办培训班并培训中医康复人员120人次以上。
(三)总结评估
1.总结(每11—12月):各医疗卫生机构按对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总结评估(2025年10—12月):按照工作要求和目标,县卫生健康局会同有关部门配合上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对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交流工作经验,发现和推广典型方案。
四、组织保障
(一)认真组织,加强领导。
卫生健康、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医保、残联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按照本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相关医疗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持续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二)加强沟通,落实责任。
卫生健康、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医保、残联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合理安排对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提供机构的投入。医保部门要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支持中医药特色康复医疗服务发展。文化广电体育旅游部门要大力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残联部门要配合卫生健康部门研究制定针对伤残的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案,支持指导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机构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中医提升工程汇报】推荐阅读:
工程质量管理提升汇报11-24
示范中医科汇报10-21
中医院医疗质量汇报07-06
县卫生局中医工作汇报07-22
中医药服务发展情况汇报12-02
国语提升工作汇报12-10
环境综合提升工程06-05
提升工程远程培训09-23
公厕提升改造工程10-24
工程人员素质提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