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中医怎么治疗(精选12篇)
2.舒筋通络疗法,中医按语:热为阳邪,其性急迫,侵入人体经络关节之后,与认同气血相搏,导致气血郁滞,脉筋拘急,不能通痹。
3.中药离子精准导入疗法,用单向的调制中频脉冲电流,将药物离子导入体内, 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通过对神经的刺激减轻疼痛感觉, 加快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舒通经络的作用,最终达到药物治疗和中频电疗的双重目的。
4.飞针疗法,飞针针刺有泻的作用,能驱邪通络,疏通气血。飞针强调的是要快,一次就要进到应刺的深度,出针时引气往外,慢慢分层而退,使病邪随针引申由深而浅、由里达表,从而起到祛除病邪的作用。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风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29~83 (53.2±5.2) 岁;病程2~13 (5.2±1.3) 年。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31~85 (53.4±5.1) 岁;病程3~15 (5.4±1.5)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行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 (1) 均经临床X线片检查得以确诊; (2) 未合并有心、肝、肾功能性损伤或衰竭等合并症; (3) 不存在血液疾病或全身感染等合并症。排除标准[3]: (1) 合并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 或者治疗依从性较差, 难以有效地配合治疗的患者; (2) 参与本次研究前2周内使用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倍他米松片等药物的患者; (3) 对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存在既往过敏史的患者; (4) 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生产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10980297) 0.25mg, 口服, 2次/d, 倍他米松片 (生产厂家:安徽金太阳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34022028) 0.35mg, 口服,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疗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膏药外敷疗法。药物包括:细辛5g, 白芷10g, 全蝎10g, 白僵蚕10g, 3条蜈蚣, 将上述药物均匀摊于风湿止痛膏上, 然后将其贴到患者的患处, 1次/d; (2) 中药熏洗疗法。药物包括:川乌头15g, 乳香15g, 川芎30g, 草乌头15g, 木瓜30g, 伸筋草30g, 威灵仙30g, 艾叶30g, 没药15g, 药物加入6000ml清水中, 浸泡1h后熬煮, 在充分熬制20min后, 将其放置在患者的患处部位进行熏蒸治疗, 时间为15~20min, 待水温降至30℃左右时, 给予患者以药液淋洗操作, 也可以将患处置入药液中浸泡, 时长为20~30min, 2次/d; (3)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本研究中使用上海民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离子导入仪, 以便于将中药药液导入患者的肢体内, 以对其进行消肿、镇痛治疗。1个疗程内共计7d, 两组均连续治疗5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皮疹) 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显著改善, 患者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好转:治疗后, 患者的关节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但是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仍然有轻微的影响;无效: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等症状不存在任何明显的改善甚至加重,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治疗有效率= (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患者例数+治疗结果为好转的患者例数) /总病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 风湿病这一常见疾病往往会累及患者的骨头、关节和附近软组织, 患者的病程缓慢, 往往会迁延不愈, 所以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 降低其生活幸福感。在以往治疗风湿病时, 西医常规疗法比较常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等症状, 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是往往治标不治本, 并且由于其毒副作用比较明显, 所以治疗效果相对有限[5]。如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是81.7%,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26.7%, 充分证实, 西医常规疗法难以获得彻底的治疗效果, 且不良反应多, 效果有限。
近些年来,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对风湿病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医外治疗法在风湿病的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地扩大, 这一疗法以辨证论证为指导思想, 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外搽疗法、敷贴疗法、熏洗疗法、沐浴疗法以及蒸汽疗法等。本次研究中, 针对观察组中的60例患者, 我们给予其中药熏洗疗法、膏药外敷和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其中, 在中药熏洗疗法下, 我们给予患者的药物成分包括川乌头、乳香、川芎、草乌头、木瓜以及威灵仙等, 在这一药方中, 川芎、乳香、没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活血化瘀;威灵仙的药理作用集中于祛风通络;草乌头、川乌头能够有效地散寒, 并兼具止痛之效;木瓜的药理作用主要是舒筋活血[6]。在膏药外敷疗法下, 细辛、白芷、全蝎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消肿止痛;白僵蚕、蜈蚣能够有效地除湿止痛[7]。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能够确保治疗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时地渗入患者的患处, 所以有助于提高药物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可优化治疗效果。中药成分能够伴随机体新陈代谢被迅速排出体外, 所以毒副作用少, 安全性好[8]。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8.3%, 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就充分证实了中药外治疗法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 在风湿病的治疗中, 中医外治疗法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周静, 张琼予, 王春霞, 等.中医外治辨证施护法对RA活动期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C].//全国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164-164.
[2]高立珍, 孟彪.赵和平应用外治法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 2015, 24 (3) :64.
[3]周奕, 潘浩, 徐涵斌, 等.宋南昌治疗风湿类疾病经验浅析[J].中医外治杂志, 2016, 25 (1) :59-60.
[4]郭玲林, 袁维利.中医外治法治疗寒湿痹阻型RA的疗效分析[C].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29-131.
[5]温成平.风湿痹痛的中医治法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1) :42-44.
[6]刘健, 万磊.风湿病中医临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6) :53-56.
[7]沈丕安.中医卫气理论与免疫性风湿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3) :41-44.
娄玉钤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出身中医世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管理局确定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娄多峰教授的学术继承人。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以骨、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风湿病。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风湿病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所长。
中医风湿病是在传统中医学形成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充实起来的,是中华民族长期与肢体关节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回顾中医风湿病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帮助我们启开以往文献中深埋的奥秘,了解学科发展规律,更好的继承与创新。
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远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风湿病有所认识和掌握,在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以及商代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发现就有关于风湿病的记载。如“疾手”、“疾肘”、“疾止(趾)”、“疾骨”等,并以骨针治之。《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在周之前,我们的祖先对中医风湿病已有了简单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风湿病基础理论的形成。当时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进步,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左传•昭元年》有“风淫末疾”的记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医书《足痹十一脉灸经》中,有“疾畀”(痹)之称,帛书《导引图》虽仅44个图像,就有“39,引(痹)痛”一图。《黄帝内经》称风湿病为“痹”,《素问》设“痹论”专篇,《灵枢》设“周痹”专篇,其他篇中也散载有关于风湿病的重要论述。对风湿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病位、命名、分类、表现、治疗、预后、治未病等均有系统论述,为后世研究风湿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汉时期,《伤寒杂病论》倡用“风湿”一名,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风湿病辨证论治方法,《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为辨证核心诊疗风湿病,张仲景在《内经》论述的基础上,列风湿、历节、血痹、虚劳腰痛、狐惑论治。《中藏经》提出 “暑邪”与“气”(愁忧思喜怒过多)也可致痹。并提出 “痹者闭也”的病机名言,一直影响着后世医家。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医风湿病的临床病证学发展期,《诸病源候论》及《备急千金要方》等问世,推动了中医风湿病临证医学尤其是病候分类和针灸疗法的发展。这一时期风湿病的证候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风湿病的辨证治疗。在治疗上主张汤、熨、针石、补养、宣导等综合疗法,继承了《黄帝内经》“杂合以治”的思想。但遗憾的是,这些证候均被列于风病候、虚劳候等内,未遵《内经》将其设为专病,对风湿病的学科发展不利。直到清代,还有医家将风湿病列入风门讨论。
经过汉唐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方药荟萃,客观上需要给以中医风湿病总结;随着我国造纸、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出现,为风湿病大规模总结及随之引发的争鸣创造了客观条件。此时期个人著作也有很多创新及不同的学术观点,引发更深入的争鸣。至金元,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为代表的医家,从临床实际出发,不拘泥经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再次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风湿病学的发展。金元时期,由于受“古方不能尽治今病”的影响,极力提倡辨证,反对机械地套用《局方》,因此对风湿病的辨证论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风湿病的病名诊断被淡化,对《内经》、《圣济总录》奠定的风湿病命名与分类体系继承不够。这种重辨证、轻辨病思想当然不利于风湿病学科建设与发展。当一个事物发展到极致,内部必然会出现革新的力量,此时,辨证论治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延续,另一方面出现了革新的趋势。明代早期,有远见的医学家对不重视风湿病病名诊断及命名混乱、不规范、随意性强等现象提出了批评,如戴思恭《推求师意》曰:“人身体痛,在外有皮肉脉筋骨,由病有不同之邪,亦各欲其正名,名不正将何以施治?”孙一奎《赤水玄珠》更提出命名原则应“庶可因名而循其实”,但响应者寡。明清时期,主流思想仍沿金元,极力提倡辨证,使中医风湿病辨证论治达到了高度成熟阶段。其实,两者殊途同归,都为中医风湿病辨证论治向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时期中医学术发展处于低潮,中医风湿病仍被列为内科杂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原来不被重视的肢体关节疼痛一类疾病得到了重视。为中医风湿病学的学科建设及快速崛起创造有了良好的机遇。《中国痹病大全》将古今二千余册中医文献中有关痹病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全面对历代医家在痹病方面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等进行了总结。国家高度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了著书立说。娄多峰认为风湿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虚、邪、瘀”,三者共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治疗的关键在于打破三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创立了风湿病虚邪淤学说,风湿病专著有《痹证治验》、《痹证通论》、《痹病论治学》、《中国痹病大全》、《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实用中医风湿病学》、《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中医临床研究》、《热痹证治新说》、《中国风湿病学》、《风湿病中医特色治疗》、《痹病古今名家验案全析》等,极大地促进了中医风湿病的学科建设。编写了《中医风湿病学》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随着这些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的共识越来越多,使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趋于成熟,而且还在快速发展。
中西医结合康复综合疗法,就是取中西医、内外治之长,融为一体,依据RA的免疫发病机理和中西医扶正祛邪的理论,以精心研制的系列中药冲剂控制病情,遏止RA免疫病理损害,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控制、减轻、消除关节病变,恢复关节功能。提倡动静结合,以动为主的康复锻炼,不断增强体质和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实践证明,坚持功能锻炼是防止关节僵硬、畸形、恢复关节功能的有效措施。上述治疗均同步进行,是立体全方位的治疗方案,是保证在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前提下取得最好和巩固的治疗,优于国外风行的“宝塔式”或“下台阶”式治疗方法。
六步一结合免疫平衡疗法具体包括:中西医结合以中药为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以内治为主。整体治疗与局部治疗相结合,以整体为主。分期治疗,强调早治。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在基础上,唐卫忠主任还采用心理疗法、理疗、康复锻炼、按摩等疗法加以辅助治疗,疗效甚佳。其中理疗主要用于关节病变的局部,全身性热疗对于本病的治疗意义亦待探讨,低温疗法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否则温度过低只可能改变机体蛋白质抗原性,反而对病情控制不利。因此,理疗只适用于产后风湿病情的基本控制,全身病情稳定好转时少数关节肿胀、肌肉痉挛、轻度畸形而无骨性强直的病人。
拓展阅读:产后风湿的食疗法
1、猪肾汤:猪肾一具 糯米50克 当归15克 知母10克 葱白7个 芍药15克 治产后肾虚,四肢疼痛。以水1200—1300毫升煮猪肾,待水煎成800—700毫升,去猪肾入诸药,慢火煮至400—300毫升时停火,一次服。
2、附子100克干姜100克羊肉300克炖服食疗,隔三差5一次,调理一个月左右即有明效3、苡米粥:苡米仁 150克 薄荷(另包)15克 荆芥(另包)15克 豆豉50克,将荆芥、薄荷、葱白、豆豉洗干净后,放入干净的锅内,加水1500毫升,烧开后文火煮10分钟,滤汁去渣,将苡米仁入砂锅内,加入药液,煮至苡米仁裂开酥为度。健脾祛湿,散风除湿。治风湿阻络而一身尽痛,筋脉挛急,屈伸不利。
4.取黑豆15克,将其炒至半焦,泡入黄酒中一星期左右,每日3次,每次15~20毫升,饮服。
5、生地粥:生地25克 大米75克,将生地切碎,用适量清水煮约半小时取汁,复煎第二次。合并两次药液去渣,浓缩至100毫升左右备用。养阴生津,适用于阴虚痹患者。
6.鸡蛋1个,开一小口,塞入全蝎1只,挂房檐下经过夏天,焙熟后研面,每次1.5克,温开水冲服。
7、食粟补肾方:生栗子250克 猪肾一具,粳米250克 陈皮6克 花椒10粒 食盐2克,将板栗阴干去皮,猪肾洗净,同猪肾2、陈皮、花椒(布包)一起下入锅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置火上徐徐煨熬成粥,挑出陈皮,加入食言即成。分二三次食用。健脾和胃,补肾强身,适用于寒湿痹腰腿疼痛者。 8.取小鲫鱼适量,用香油将其炸酥研面,温黄酒送服,尤适宜产后臂痛抽筋者。
9、归芪蒸鸡:黄芪50克 当归10克 嫩母鸡半只 绍酒15克味精1.5克 胡椒粉1.5克 食盐1.5克 葱、姜适量,将当归、黄芪装入鸡腹内,腹部向上放于盘或大碗内,摆上葱、姜注入清汤,加入盐、绍酒、胡椒粉,放入笼屉内蒸熟,去葱、姜,加入味精、调好味即成。有益气补血,散风除湿之功。适用于产后气血虚痹。此方是当归补血汤加入温筋通脉之绍酒,辛散祛风湿及寒邪的葱、姜和调料组合而成。
首先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此外就是要活血,可以适当按摩,坚持有氧运动。人身常动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依照自身情况,选择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让全身关节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对关节病症的缓解是益处颇多。
风湿骨病的饮食注意
1、风湿关节痛适宜饮食:
蔬菜中藕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姜、油菜、豇豆、芋头、大蒜、豆角、西兰花等;水果中抗氧化能力以山楂最高,还有番石榴、猕猴桃、桑葚、草莓、芦柑、橙子、柠檬等,而且这些水果的抗氧化能力比上述蔬菜的还要高,所以建议风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较多地选择食用。
2、风湿关节痛不宜饮食:
避免摄入过多过酸、过咸类的食物,如花生、白酒、白糖以及鸡、鸭、鱼、肉、蛋等酸性食物摄入过多,超过体内正常的酸碱度值,则会使体内酸碱度值一过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且消耗体内一定量的钙、镁等离子,而加重症状。同样,若吃过咸的食物如咸菜、咸蛋、咸鱼等,会使体内钠离子增多,而加重患者的症状。
风湿病的饮食治疗是指通过调整、控制患者饮食以求减轻、改善病情,防止或减少复发的一种治疗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结合中医的治疗,可以缓解风湿关节的疼痛。
风湿关节痛最好是通过中医治疗,中医对于控制风湿还是有一定疗效的,而西医基本上只能做简单的消肿止痛。
医术里治疗风湿关节痛的中药
《本草纲目》:“凡藤蔓之属,象人之筋,所以多治筋病。”
《本草便读》: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
鸡血藤汤(鸡血藤、海风藤),治风湿痹痛。《中药临床应用》
钩藤: 舒筋除眩,下气宽中。《本草征要》
络石藤: 煮汁服之,主一切风。《本草拾遗》
血风藤:补血祛风,强壮筋骨。《广西中草药》
针对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针刀治疗
1.1定点:
1.1.1髌周型:在髌周的压痛点处定点,主要有髌上正中点、髌尖下正中点、髌骨两侧点主要松解股四头肌腱止处、髌内侧面下l/3脂肪垫附着处、松解髌副韧带和髌下斜束支持带等组织。
1.1.2膝周型:在膝周的压痛点处定点,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股四头肌止点、髌下脂肪垫、腘部股骨内、外髁、腘部胫骨内、外髁点等定点,松解相应组织、肌腱和韧带。
1.1.3膝内型:在局部压痛点处定点,松解前交叉韧带或髌滑膜襞。
1.2消毒与麻醉
采用退出式局部浸润麻醉法,所有患者用0.25~0.5%的利多卡因,5ml注射器在定点处快速刺入,到达病变位置,回抽确认无回血后边退针,边将药物分层注射至治疗点。
1.3针刀操作
刀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干、如果局部没有大血管或神经干部位,应与肌纤维的走形平行,一般与肢体纵轴平行,根据治疗点的解剖和病变特点确定刀体与皮面的角度,加压分离,用汉章Ⅲ号刀,快速剌人皮肤,直达骨面,稍退刀,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具体部位操作如下:
①髌上正中点 刀口线与股四头肌腱纤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穿过股四头肌直达股骨骨面,松开刀柄,使刀锋自然浮起,再捏住刀柄,在股骨骨膜外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l~2次,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②髌尖下正中点 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髌骨下极。调整刀锋至髌骨下级骨边缘,使刀体与下端皮面呈30°角,刀口线平行于髌骨内侧面(即于人体冠状面平行),刀锋沿髌骨内侧面切开脂肪垫附着部3~5刀,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③髌骨两侧缘点 刀口线与髌骨周缘的切线位平行,刀体与皮面呈1 00°角。快速剌人皮肤,直达髌骨边缘骨面。沿髌骨边缘切开髌周韧带各3~4刀,再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此处可设2~6个松解点,各点均如此操作。
④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各点 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在内侧关节间隙狭窄,并有明显压 痛时,在关节间隙点,经疏通、剥离后,可调转刀口线90°,切开内侧副韧带和关节囊1~2刀后,出刀。
⑤膝关节外侧副韧带各点 此处定点必须定点于韧带的末端,而不可定于韧带的中间部位,因为在韧带与关节囊之间有一间隙,其中有膝动脉和腘肌腱穿过,故不宜盲目做针刀治疗操作。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人皮肤,直达股骨髁或胫骨髁骨面。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⑥股四头肌腱点 刀口线与股四头肌腱纤维走向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直达股骨骨面或髌骨上缘骨面。松开刀柄,让刀体自然浮起,再捏住刀柄。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必要时可调转刀口线90°,与股四头肌腱纤维呈垂直状态,沿骨缘切开股四头肌腱2~3刀。刀下有松动感后出刀。
⑦髌下脂肪垫点
髌韧带中点 刀口线与髌韧带纵轴平行,刀体和髌韧带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通过皮下组织、髌韧带、达髌韧带下与脂肪垫之间。先在脂肪垫的正中线上,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纵行切开剥离脂肪垫3~4刀,深度约5mm(不穿透脂肪垫)。然后将刀锋提至髌韧带内侧面与脂肪垫的外面之间,刀口线方向不变,将刀体向内或向外倾斜与髌韧带内侧面平行,在髌韧带和脂肪垫之间深入,刀锋达髌韧带边缘。在此层次内,进行通透剥离。即刀体沿刀口线方向呈扇形大幅度移动,将髌韧带和脂肪垫分离开来。提起刀锋至髌韧带内侧面,再向对侧,同法通透剥离,务必使髌韧带与脂肪垫组织之间充分松解。
髌尖下点 刀口线与髌韧带纤维走向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皮下组织,然后,将刀柄向尾端稍倾斜,刀锋指向髌尖。匀速推进至髌骨下极内侧面骨面。调转刀口线90°,与髌内侧面平行。调整刀锋到髌尖的内侧面,紧贴髌骨内侧面骨面,切开脂肪垫3~5刀,再行通透剥离,松动感明显时出刀。
⑧腘部股骨内外侧髁点 此为松解腓肠肌腱,此腱可以清楚扪得。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穿过肌腱,直达骨面。先予纵行切开几刀;再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如肌腱十分紧张则可调转刀口线90°,切开1~2刀后,出刀。两髁处定点均如此操作。
⑨腘部胫骨内、外髁点 两点的操作基本相同。刀口线与肢体纵轴平行,刀体与皮面垂直。快速剌人皮肤,直达骨面。纵行疏通、横行剥离;刀下有松动感时,出刀。
2、外用膏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病在肌肉、关节、经脉,膏药外贴可使药性从皮毛而入腠理,通经活络,较服药更有有利的一面。
3、针灸疗法: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的穴位。针刺手法,急性期用泻法,强刺激,甚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为0.5~1.0ml。慢性期用平补平泻,中等刺激,并可酌加温针或艾灸。除手法外,还可采用电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骨科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诊治的72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甲、乙2 组, 其中甲组40 例, 女18 例, 男22 例;年龄25 岁~76 岁;平均年龄 (53.16±5.23) 岁, 病程1 年~8 年, 平均 (3.29±1.14) 年。乙组32 例, 女12 例, 男20 例;年龄23 岁~75 岁, 平均年龄 (52.88±5.46) 岁;病程1 年~10 年, 平均 (4.13±1.32) 年。2 组患者的临床基本信息对比差别不明显 (P>0.05) 。
1.2 方法
1.2.1 西医疗法乙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西药治疗: (1) 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轻微者, 口服消炎痛25 mg/ 次, 2 次/d;维生素C 200 mg/ 次, 3 次/d, 或者维生素B 100 mg/ 次, 3 次/d。 (2) 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严重者给予静脉滴注青霉素, 将500 万U青霉素注入250 m L 5%葡萄糖溶液中, 1 次/d。
1.2.2 中医辨证疗法甲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 西医的治疗方式同乙组, 中医辨证治疗是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四种:湿热痹阻型、肝肾阴虚型、痰瘀痹阻型和寒湿痹阻型[2], 根据类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 (1) 湿热痹阻型:给予连翘、黄芪、知母、水牛角、蚕砂、桑枝、滑石及山栀等中草药, 用水煎服, 200 m L/ 次, 1 次/d。 (2) 肝肾阴虚型:采用独活、没药、益母草、鸡血藤、乳香、白芍及防风等中草药, 用水煎服, 200 m L/ 次, 1 次/d。 (3) 痰瘀痹阻型:采用苍术、威灵仙、龙胆草、神曲、白芷、桂枝、红花、羌活等中草药, 用水煎服, 200 m L/ 次, 1 次/d。 (4) 寒湿痹阻型:采用白芍、草乌、党参、牛筋、当归、独活、桑寄生、细辛等中草药, 用水煎服, 200 m L/ 次, 1 次/d。
1.3 评价标准
1.3.1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显著缓解, 晨僵时间明显缩短;好转: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有所好转, 晨僵时间有所改变;无效: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情况、晨僵时间未见好转, 与治疗前无差别。
1.3.2 关节评价标准采用我院自制的关节压痛和肿胀评分表, 满分为10 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程度越严重;反之, 分值越低患者的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程度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治疗效果比较40 例甲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 32 例乙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2 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治疗前2 组患者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评分、握力值、晨僵时间相比, 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2 组患者关节压痛和关节肿胀评分、握力值、晨僵时间临床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并且甲组临床指标的变化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t、P为2组治疗前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比较检验值。
2.3 2 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甲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 乙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早中期的临床症状为短暂性多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晚期症状为关节出现畸形、骨质改变、肌肉萎缩, 最终丧失关节功能[3]。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历节”和“顽痹”范畴, 主要与外邪侵袭和正气虚弱有关[4]。中医将其分为四种:湿热痹阻型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伸展困难、晨僵、舌红苔黄;肝肾阴虚型临床表现为关节僵硬以致畸形、屈伸困难、头晕心慌、浑身无力、脉沉细[5];痰瘀痹阻型临床表现为关节畸形、屈伸困难、间歇性疼痛、关节肿胀、肢体有瘀斑、脉细涩;寒湿痹阻型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屈伸困难、关节僵硬出现畸形、寒冬病情加重、脉弦紧[6]。本研究收集我院骨科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诊治的72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甲、乙2 组, 对比中医辨证联合西医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 (1) 甲组的好转率为95.0%, 显著高于乙组的75.0%。 (2) 治疗后, 2 组患者临床指标关节压痛和肿胀评分、握力值、晨僵时间比治疗前显著好转, 且甲组临床指标的变化更显著 (P<0.05) 。 (3) 2 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患者的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乙组的25.0%。因此, 中医辨证配合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显著, 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 中医辨证配合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非常显著, 可以根据患者疾病的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 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陈勇, 张捷, 林福安.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J].四川中医, 2013, 31 (8) :57-59.
[2]范先志.中西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 (3) :525-526.
[3]郑继宇, 张文涛, 李为理, 等.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18) :59-60.
[4]周劲勇.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福建中医药, 2014, 45 (5) :21-22.
[5]吕安定.中医辨证结合西医分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2) :2427-24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21-02
外伤性风湿关节病是指外伤导致的关节部位的骨、软骨、韧带、筋膜等病变,未经正规的系统化的康复治疗而形成的关节病变。病程在半年以上,局部畏寒,以“酸、胀、沉、麻木无力等症状为主,每因天气变化,活动时间长等因素而诸症状加剧,伴或不伴有局部肿、胀、瘀者,可诊为外伤性风湿关节病。基层由于就医不及时,诊治不系统、不正规,故此类病变为针灸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足踝关节,膝,腕,肘关节次之,四肢趾指关节,其它关节又次之,病症有多样,治法大体相同,现将我科近六年的临床治疗方法具体总结如下:
1 针灸疗法
多采用局部取穴法,或阿是穴刺至一定深度得气后,选一至二穴行温针灸,取半寸长艾卷置于针柄上点燃,以患者感觉温热而不发烫为宜,取穴如下:
足踝关节:丘墟、解溪、昆仑、冲阳、悬钟。
膝关节:犊鼻、内膝眼、鹤顶、梁丘、阳陵泉、阴陵泉。
腕关节:阳池、阳溪、阳谷、外关、列缺、合谷。
肘關节:曲池、手三里、手五里、少海、小海、天井。
此病乃外伤致瘀,久病在络,“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此之谓也”。故针灸并用,攻辅兼施,共为温经、活血,通经止痛。
2 手法康复
此类病变X片多表现为陈旧性骨折,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毛糙或伴有不同程度的代偿性、退变性骨质增生,局部或有瘀肿或伴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故康复手法分为二类:
2.1 被动手法 为通用手法,指医者对患处的推拿治疗。第一步:局部组织的松解。医患姿势放松,以揉、捏、拿为主,大约5分钟;第二步:重点是局部腧穴及压痛点的点、按、捻、拔,关节的扳及拉伸,大约10分钟至20分钟;第三步:收尾,以捋、搓、抖等平法为主,可根据不同病变,病情灵活掌握,以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舒适为主,手法不宜粗暴。
2.2 主动手法 适合关节肿胀,局部活动受限的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自主地做关节多方位康复活动,例如:踝关节病变,患者做背屈二十次,跖屈二十次,左右活动二十次,内旋二十次,外旋二十次,必要时加沙袋适量负重练习,其他关节从略,手法在患者达标后可自行在家里完成。
3 中药熏洗
拟用温经止痛、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中药,主要如下:
制川乌20-30g,制草乌20-30g,透骨草15g,伸筋草15g,徐长卿15g,川芎15g,红花10g。
加减:下肢关节加川牛膝15g,上肢关节加片姜黄,局部无汗者加汉防已15g,易抽筋者加木瓜15g。方法:一剂加水3000ml,浸泡一小时,上火煮沸后,中火煎15分钟,移火熏洗患处,每日1-2次。
以上方法的治疗顺序为:先中药熏洗,后手法康复,针灸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天,再转为下一疗程,一般为2-3个疗程即可痊愈。
取用地黄30克,白芍、党参、合欢花、枸杞子各20克,柴胡、远志、木香、当归、白术、茯苓、黄芪、枣仁、甘草、桂枝各10克,薄荷5克,日一剂,水煎。在疾病缓解或者是消失之后,也不要立即停药,需要将此方改制成蜜丸剂,持续服用半个月,以稳定和巩固药效,继续调理体质。
2、安神汤
取用夜交藤30克,五味子25克,柴胡、茯苓、当归、合欢皮、白芍、炒枣仁各20克,知母10克,日一剂。煎服。对于抑郁患者的精神紧张和不安的情绪能够有效得到控制,一般来说,此方需要连续服用一个月才会有成效,所以一定要坚持服用。
3、忘忧汤
此方需要选用磁石、礞石各30克,枳实、黄柏、半夏、厚朴、茯苓、神曲各12克,生姜9克,肉桂、苏叶、菖蒲各6克,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煎服之后需趁热饮用,早中晚三次饮用也需是热服。对于抑郁患者的焦虑以及烦躁情绪会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于安心定气都是有好处的,所以值得一试。
对于肾病的治疗,患者可以通过解表法进行治疗,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水肿病,腰以上肿,或肾脏病合并外感,有表症或肺气不宜表现,具体的用药主要是麻黄、苏叶、浮萍、防风等。原则上只用于表证、实证,但当阴水复感外邪,出现表证时,亦可酌情使用。
二、利尿法
大多数的患者都有水肿的症状,而且小便短少。所以也可通过利尿法进行治疗,药如猪苓、泽泻、车前子、半边莲等,方如四苓散。此法表里寒热虚实均可应用,但应根据辨证,配合其他治法,如阳虚者予以温阳,阴虚者予以滋阴,气虚者结合补气,血瘀者结合活血。
三、理气法
有些肾病患者是因为脾气不适导致的,因此也可通过理气的方法治疗,这种方法用于水肿在里,脘腹胀满者,因气行则水行,可协助行气利尿,药如木香、陈皮、大腹皮等,治水肿病常与温阳药、利尿药同用,如实脾饮。
四、活血化瘀法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糖皮质激素;中医药;辨证论治;病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犯关节滑膜导致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关节滑膜炎症可反复发作,引起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关节功能的丧失。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因其能迅速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目前已成为治疗RA的三线用药。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指出GCs的使用原则是:小剂量的GCs作为抗风湿药物(DMARDs)起效前的“桥梁”作用,起效迅速,但不可单用GCs治疗RA,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补充钙剂及维生素以防止骨质疏松[1]。GCs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GCs足量时引起机体糖、蛋白质、脂肪及电解质代谢紊乱,出现多食易饥、口渴喜饮、痤疮、烦躁、心烦失眠、多毛、满月脸等阳亢症状及体征;GCs撤药后可出现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厌食、怕冷及夜尿频数等阳虚症状。RA病情严重者使用GCs治疗过程中,运用中医药配合治疗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即GCs使用过程中及GCs减药直至停药。两个阶段的中医病机各不相同,其治疗方法亦有区别,现结合临床作一探讨。
1 “燥热内盛,或余热潜伏”是GCs使用过程中的主要病机
大剂量GCs使用后,可短期内快速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缓解关节疼痛症状,同时易出现代谢紊乱,症见:口干喜饮,多食易饥,食欲亢进,烦躁,易怒,失眠,自汗盗汗,面生痤疮,或面色虚红,颜面肿胀,便秘,小便黄赤,女性可有月经提前或月经紊乱甚至闭经,舌质红舌尖芒刺,苔白黄厚腻,脉细数。究其病机,GCs乃中医燥热之品,前期使用,燥热渐重,热盛伤阴,故可见口干喜饮,多食善饥等;热扰心神,故见烦躁易怒,失眠盗汗;热伤冲任,故可见月经紊乱或闭经。痤疮、面色虚红、便秘、小便黄赤均为热重之实证表现。治疗上应以清热泻火,解毒通络为法。方选三黄汤加减,药用大黄6 g、黄芩12 g、黄连6 g、炒栀子6 g、忍冬藤15 g、海桐皮15 g、秦艽12 g、丹参12 g、连翘6 g、知母12 g、蒲公英15 g、桃仁6 g、郁金12 g、萆薢12 g、土茯苓12 g、炒枳实6 g等。GCs的使用剂量应该根据舌脉适当调整。热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等;烦躁甚者,加合欢皮、牡丹皮、淡竹叶等;自汗盗汗重者,合并当归六黄汤加减;便秘者,加生地、桃仁、火麻仁等。GCs使用后期,燥热渐伏,热势渐退,出现余热缠绵,此时患者关节疼痛减轻,但常感觉骨蒸劳热,疲乏烦躁,舌质红,苔黄糙。治疗上应以滋阴降火为法,方选当归六黄汤加减,药用黄芩6 g、黄连6 g、黄柏6 g、
生地黄12 g、知母12 g、大黄6 g、牡丹皮12 g、赤芍12 g、薏苡仁30 g、玄参12 g、忍冬藤15 g、秦艽12 g、丹参12 g等。
2 “余热未清,脾肾两虚”是GCs撤减后的主要病机
RA患者在GCs撤减后可出现GCs反跳现象和戒断综合征,表现为关节疼痛加剧或需服用更大剂量的GCs才能抑制关节疼痛,同时伴有厌食、精神倦怠、怕冷、夜尿频数等症状。GCs的增量常让患者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担心GCs依赖,部分患者因此产生抑郁情绪。GCs使用造成的“余热未清”,合并RA本身所形成的“脾肾两虚”是撤药后的主要病机特点。因此,临证应注意既要清余热,又要适当温补脾肾,权衡兼顾,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常用处方为黄芪20 g、太子参15 g、麦冬12 g、葛根12 g、丹参12 g、补骨脂12 g、女贞子12 g、菟丝子12 g、淫羊藿12 g、炙甘草6 g、知母12 g、牡丹皮12 g、秦艽12 g、川芎12 g、鸡血藤15 g、郁金12 g等。
3 顾护脾胃
GCs使用过程中无论剂量大小均容易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如恶心、食欲不振等,严重情况下可伴发消化道溃疡甚至出血[2]。因此,在GCs撤减前后均应于每方中酌加适量顾护脾胃之品。如白及、神曲、炒麦芽、陈皮等。白及提取物中含有白及多糖,白及多糖能够附着在胃壁表层形成保护膜,阻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面的腐蚀,有利于溃疡的愈合[3]。神曲、麦芽均为健胃消食药,能改善撤药后的食欲,顾护脾胃。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63岁。因反复四肢关节肿痛4年,加重1周入院。曾在外院确诊RA后未系统治疗,起初给予甲泼尼龙片,每次4片(每片4 mg),每日2次口服,关节疼痛可基本控制,后逐渐发展到每日40 mg才能控制关节疼痛。入院后体格检查双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疼痛,双手肿胀晨僵,近端指间关节压痛,稍行走后即感膝关节疼痛而无法继续,伴见口干烦躁,夜间盗汗,大便4日未行,小便黄赤,舌质暗红,舌尖芒刺,苔黄略厚腻,脉沉滑。实验室检查CRP升高,ESR 96 mm·h-1,RF 567 KIU·L-1。双手X线片显示骨质疏松,腕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部分关节不同程度变窄,提示RA活动期。中医辨证为燥热内盛,治宜清热泻火、解毒通络。选用三黄汤加减煎服,每日1次,分3次服用。同时调整甲泼尼龙用法用量为早3片、晚2片,并常规予补钙、补钾及保护胃黏膜治疗。中药加减连续服用至出院。出院时症状改善,表现为双手肿胀及晨僵基本消失,腕关节轻微疼痛,可连续行走,近端指间关节仍有疼痛,精神好转,3周后调整甲泼尼龙用法用量为早、晚各2片,中药以补益肝、脾、肾气血阴阳为大法,兼顾活血通络止痛。目前病情稳定,正在跟踪治疗中。
5 小 结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论述较多,认为风寒湿三气外感是导致痹证的外因;素体内虚,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是痹证发生的内因。中医倡导辨证论治,在RA治疗中着重从正虚和邪实两方面入手,扶正祛邪,或祛风寒湿气,或祛风湿热邪,或补益肝肾,或活血化瘀,或补益气血,相兼为用。GCs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具有起效迅速、可短期内控制症状的优势。关于RA的GCs治疗争论了近半个世纪,现在普遍认为,小剂量的GCs对RA的治疗尤其在DMARDs起效前的过渡期治疗中是有积极意义的[4-6]。同时,GCs应尽早与其他抗风湿药物联合应用[7]。中西医各有优势和不足,中西医结合治疗应成为今后RA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
6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7(4):250-254.
[2]李梦涛,姚中强,于孟学,等.重新评价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J].北京医学,2005,27(12):748-751.
[3]吕小波,黄春球,武正才,等.白及多糖对胃溃疡大鼠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2,35(1):30-33.
[4]李丹丹,陆进明,徐亮.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5):534-537.
[5]谢雯,舒荣,张奉春.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3):153-155.
[6]李征寒,吴东红,王丽娟.联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研究,2009,3(13):132-133.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治疗心血管疾病的531份医案均来自于名老中医验案著作及检索数据库,共有20余位名老中医。其中风湿性心脏病的验案125份,共有病人89例,男性37例,女性52例,就诊次数(1~5)次,年龄13岁~67岁。
1.2方法
名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的531份医案录入验案分析系统;通过其统计功能,选择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的医案,建立用药频率表。选择全部医案,将“中药作为自变量”,“西医诊断作为应变量”,若已输入一数值,则数值不变,若未输入数值,则定义为“0”,建立“回归与聚类”表,并导出;通过SAS软件的Import Data功能,将“回归与聚类”表导入到SAS中,对其频率>10%的中药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用药频率
125例医案中,共用中药176种,其中频率最高的中药为黄芪,频率为58.4%,丹参、茯苓、桂枝、附子等中药用药频率大于40%,为高频用药。乌梅、西洋参、豨莶草等中药次数最少,仅用1次,频率为0.8%。详见表1。
2.2回归分析
属于风湿性心脏病的医案共有125例,对每一自变量,经Likelihood Ratio、Score及Wald检验,P<0.000 1,模型成立;截矩及各偏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0 1);Percent Concordant=86.6%。回归方程如下:
Logit ( p ) = 3 . 9 6 9 2 ( < 0 . 0 0 0 1 ) - 0 . 0 1 9 5 丹参( 0. 045 5) - 0. 026 4 茯苓( 0. 006 5) - 0. 125 9 桂枝( < 0. 000 1) + 0. 0213 黄芪( 0. 001 9) - 0. 037 0 泽泻( 0. 005 5) - 0. 105 3 玉竹( < 0. 000 1) - 0. 070 1 车前子( < 0. 000 1) + 0. 037 8 生地( 0. 029 3) - 0. 089 8 沙参( < 0. 000 1) - 0. 122 5 附子( < 0. 000 1) 。
3 讨论
通过用药频率表,可以看出黄芪、丹参、茯苓、桂枝、附子用药频率较高,均大于40% ,为高频药[6],可以看出名老中医在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用药具有共性,以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为主要治法。
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用药的Logistics回归分析,可以得出10 味中药对于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具有特殊意义。在本次Logistics分析中,各自变量的度量尺度均为“克”,单位相同,无需计算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偏回归系数即可反映各自相对贡献的大小。按照偏回归系数从大到小排序: 桂枝、附子、玉竹、沙参、车前子、生地、泽泻、茯苓、黄芪、丹参。
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10 味中药,按照功效可以分为温阳散寒、养阴生津、利水渗湿、益气活血四类。根据四类中药的使用频率及偏回归系数,提出中药“通用指数”与“特异指数”的概念。其中,用药频率能够分析中药在该病中使用的普遍性,本研究取其概率并保留两位小数,作为通用指数; 偏回归系数反应该中药在该病诊疗中的特异性,选其偏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保留两位小数后,作为其特异指数。计算每一类中药通用指数与特异指数平均值。详见表2。
第一类包括桂枝、附子两味药。其中,桂枝功善温通心阳,且可外散风寒之邪[7]; 附子性辛热,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祛风寒湿邪[8]。二者通用指数较高,平均值大于0. 46,且特异指数平均值较大。说明二者在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中较普遍使用,且特异性最高。风湿性心脏病多由外感风寒夹湿所致,风寒之邪由表入里,伤及心,其证在里不在表,故名老中医喜用桂枝、附子等温阳散寒之品,而不用外散风寒之解表药。
第二类包括玉竹、沙参、生地,三者具有养阴生津功效。通过用药频率分析可知,三者通用指数平均值为0. 25,且偏回归系数较大,其特异指数平均值仅次于温阳药,说明三者特异性较高,普遍性稍高。“风寒湿”三邪侵袭,相互交结,阻滞血脉,久而化热伤阴,故名老中医喜用玉竹、沙参[9]、生地来治疗久病而好伤阴血者。
第三类药包括车前子、泽泻、茯苓,三者均有利水渗湿之效[10,11,12],三者通用指数平均值为0. 35,普遍性较高,偏回归系数次于养阴药,其特异指数平均值为0. 04,特异性较高。风寒挟湿侵入人体,湿为有形之邪,湿邪得以祛除,则风寒之邪无以依附。故名老中医喜用车前子、泽泻、茯苓,祛除湿邪,配合温阳药,共奏温阳利水之效,祛除风寒湿邪,以治其标。
第四类包括黄芪、丹参两类,因二者具有共同的数据特点,故将其分为一组。黄芪,性温,味甘,益气健脾; 丹参,苦寒,功善活血化瘀。二者配合具有益气活血之效。二者用药频率最高,其通用指数为0. 56,其普遍性最高。二者在回归分析得出的10 味中药中,偏回归系数最低,其特异指数平均值为0. 02,故其在此10 味中药中特异性低。
用药频率反映中药使用的普遍性,而偏回归系数反映中药使用的特异性,本研究用药频率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看,二者数据并不是完全符合,如黄芪与丹参具有极高的用药频率,但其特异性较低,由于本研究中录入的是名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的医案,益气活血治法在心血管病中运用较普遍,所以其特异性不高。
【风湿中医怎么治疗】推荐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怎么治疗比较好11-02
风湿病的治疗09-08
中医怎么治疗心衰10-17
中医怎么治疗早泄10-18
中医怎么治疗失眠好09-17
中医白带异常怎么治疗10-16
中医怎么治疗甲沟炎10-07
中医怎么治疗白癜风01-16
痛经中医辨证治疗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