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案例教学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应处于主导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民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从教材资源的丰富及教材体系的调整、教学案例的种类及形式创新、案例教学操作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提出创新的实践做法和设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民法案例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国民法案例教学论文 篇1:

民法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创新

[摘 要]案例教学法在民法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法律本科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法律思维能力,必须要在案例的选取、案例导读、分组讨论、相互辩论、归纳总结等各个环节充分准备,这样才能提高民法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民法教学的目标任务。

[关键词]民法课堂;案例教学法;目标任务;教学质量

民法教学在法学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大学法学院都非常注重学生民法的学习成绩,民法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合理运用是民法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多年来我国民法学教学主要采用满堂灌的讲授法,以案例教学法、毕业实习、模拟法庭、法庭见习等方法为辅,之后部分法学院又引进了诊所法律教育,纯粹的满堂灌讲授法已成为过去式,各种特色教学方法的结合应用是提高民法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其中的实践性教學方法(毕业实习、模拟法庭、法庭见习、法院旁听等)已经比较成熟,而课堂教学法(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还有提高和改进的空间。我们是大陆法系国家,与以判例为主的英美法系不同,在民法课堂教学中,纯粹的理论讲授法和纯粹的案例教学法均不可取,二者应适度结合,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再配之以讨论法、情景法、翻转法等。在民法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应用上述各种方法,可有效地提高民法教学质量。其中,民法课堂上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对提高民法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本文拟对民法课堂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与创新展开研究,希望有助于我国的民法教育。

一、 案例教学法的沿革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大量采用课堂案例分析、案例专题讨论、现场案例教学、司法实践等多种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案例,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的内容,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发端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苏格拉底教学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2]。1829年,英国学者贝雷斯最早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法学教育领域。1871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各伦斯布斯·兰德尔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学用判例集——《合同法案例》,用判例教材代替了过去的教科书[3]。判例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直接讲授法律的教义, 而是不断推出案例,将学生带入真实判例或虚拟案例, 让学生充当法律职业角色, 并改变每一个问题的假设条件,教师再推出相反或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判例教学法的教学思维模式属于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式的教学体系,通过给予学生大量内容相近的判例并对诸多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具有普遍适用的法律规则。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思维模式则属于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式教学体系,在法律规则大前提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对实际的或假想的民事案例这个小前提进行准确的定性分析,再得出个别适用于本案的结论。判例教学法多为英美法系国家所采用,案例教学法多为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纯粹的判例教学法并不适合我国乃至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20 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被引入中国并受到普遍的重视。

三种教学法有承启关系,各有利弊,因其作用各有千秋,至今上述三种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仍被继续利用。苏格拉底教学法以向学生发问为主,通过层层引导,让学生最终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其讨论问题的素材可能是案例,也可能是理论问题或其他。判例教学法的素材完全是案例,英美法系遵循先例,通过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案例的分析而归纳出一个结论。普遍适用于大陆法系的案例教学法虽然也是以讲授案例为主,但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更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囿于学时限制,在民法教学中,纯粹的案例教学法不可取。大陆法系法学教育通常采用以理论讲授为主,再辅之以案例教学,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专门的民事疑难案例分析课程,也是要将民法的理论学习部分作为先修课程的。当然,对于某些重大的民法理论问题,根据需要也可以穿插苏格拉底教学法,通过层层提问,剥茧抽丝,诱导学生逐步获取正确结论。在研究生教育环节,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在导师的引导下,采用判例教学法,让研究生获取答案。可见,案例教学法可以适用法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尤其以本科教育为主。

纵观各国法学教学法,比较典型的当属德国和美国。德国的大学包括法学均宽进严出,入学无须考试,法科学生毕业不颁发学位,而是必须通过两次国家司法考试结业[5]。德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其法学教育偏好于法律概念和法律原理的理论讲授,其将培养理论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德国的法学教育由基础教育阶段和见习阶段两部分组成,基础教育阶段一般为期四年,学分修满方可参加首次司法考试,参加首次考试的学生约有三分之一不能通过,但可以重考。考试通过后即进入两年左右的见习阶段,见习结束后参加第二次司法考试,这次约有90%的学生可以通过。两次司法考试通过者才能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美国的法学教育偏重于职业化教育。美国的学生经过文科或理科的大学教育后申请法律学位,期间学制三年, 以培养律师职业人才为导向, 学费高昂[6]。美国法学教育信奉的理念是“learning by doing”,其教学方法有判例教学法和诊所教学法,以培养律师执业人才为导向。德国和美国的法学教育导向不同,德国重视对学生理论学术的培养而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美国则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轻视理论学术的培养。事实上,德国和美国在发现自身的法学教育缺陷后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必要法学教育改革,德国的法律教育开始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在法律教育中的比重,开设了练习课,而美国哈佛法学院在改革中明显加重了理论课的分量[7]。

从两大法系具有代表性的德国、美国的法学教育及其改革内容看,法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偏废,必须兼顾。我国和德国一样同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我国法学教育多年来存在的问题和德国相似。相比较而言,德国的法学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更值得我们借鉴。民法教学也是如此,尽管我们的民法教学已经开始重视案例教学法,但仍然存在问题,需要完善。

二、民法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利弊分析

在法学教育中,民法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一或大二,开设较早,学生不具备基本的法学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民法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个民法知识点,才会根据需要设计案例进行课堂分析。这种情形下案例分析的流程大致是:首先由教师讲解基本理论,然后教师拿出事先设计好的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民法案例,教师导读案例,再由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教师再做必要总结。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民法的兴趣。传统的填鸭式的纯理论讲授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较差。案例教学法则可以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学习民法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法学理论功底再好,如果不会应用所学法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了也白学。这些年来,我国司法实践部门反映,我国法学院培养的法科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这也是我国法学教育的最大软肋。法学教育犹如学习游泳,即便游泳理论学得再好,不下水实践,结果还是不会游泳。民法学习亦如此,纯粹的民法理论知识讲解之后再配以相应的民事案例分析,既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法科学生分析法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民法课堂上长期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民法原理的基础上对民法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二)案例教学法的弊端

1.单一的案例分析法仍然不能培养法科学生全面的司法实践能力。全面的司法实践能力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民事案例分析外,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接待各种复杂情况下的当事人,具备司法文书写作能力、民事调解能力、调查取证能力等。当然,其他司法实践能力就要运用法律诊所教育、模拟法庭教育、毕业实习等其他的法学教育方法解决。

2.即使是安排得再合理的案例分析也很难保证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案例分析过程中往往只有极少数积极分子参与其中,其他大多数学生仍然是被动参与。

3.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程序仍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此下文再做详细分析。

三、案例教学法在我校民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据我们调查,在我校的民法教学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已经有部分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法,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使用频率。目前,法学院大部分教师已使用案例教学法授课,因为使用的频率不尽相同,在具体的教学细节上,各人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授课效果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2.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流程较为简单。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流程比较简单,往往是教师直接给学生案例,学生当时就需要针对提问给出答案,缺少学生讨论、辩论等主要环节。这种简单的教学流程难以实现教学目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师采用案例的新颖性不足,案例的典型性也有待提高。教师在选取案例时比较随意,所选案例不具有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这样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师的课程设计简单,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人数较少。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简单地将案例给学生,既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想准备,也不组织课堂讨论,学生愿意发言者就听其自然。结果在案例教学中,课堂上发言者寥寥无几,积极参与发言者经常就是较为固定的少数学生,其他学生仍然被动上课。

5.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有部分教师即使在案例教学中,仍然是一言堂,从案例阅读到案情分析,再到具体问题的解答以及分析结束后的总结,很少考虑给学生机会,缺少启发式教育,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的法律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未顾及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对案例教学的不同需求。在案例选取时,教师应该明确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的法律水平有所不同,应区别对待。即使在同一个班上,学生水平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案例选取和课程设计时应尽可能顾及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四、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是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而职业能力的教育需要多个课程(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律文书、毕业實习等)来共同完成,案例分析法只是其中一个教学环节。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民法课堂上的案例教学法应采取以下对策方能提高民法案例教学的质量。

1.尽可能组建一支民法案例教学的团队。要真正实现案例教学法预定的目标,提高教学水平,并非靠一两个教师就能够完成,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大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相互协作,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目标任务。

2.必须制定具体的民法案例教学法计划和大纲。在教学计划中应当明确,民法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也是民法案例教学不可忽视的方面。应在大纲中应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

3.为了方便教学,应组织教学团队编写民法案例教学的教材。团队的教师应当分工负责,共同完成民法案例教学教材的编写。在选取民法案例时,一定要注意民法案例的真实性、新颖性和典型性。社会上一旦有了新的典型案例,就应当及时补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

4.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成绩考核与教师的案例教学法期末绩效考核相结合。学生的案例教学课要有平时成绩考核计分,对于课后认真准备、课堂积极发言的学生要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对于教师的案例教学课要有期末的绩效考核,对于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督促学生或教师改进。

5.民法案例教学法要有合理严格的教学流程设计。民法案例教学法的流程设计如下。(1)精心选择典型案例。挑选案例首先要紧扣理论问题,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同时尽可能选择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并提前一周将案例交给学生。(2)导读案例案情。阅读案情技巧有时间顺序法和事件顺序法,导读案例案情可以培养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迅速掌握案情的能力,应限定时间由学生导读案情。(3)小组讨论阶段。上课前将班级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指定负责人,小组讨论时尽可能要求组员轮流发言。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在周围观察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及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将学生发言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4)由各组代表发表案例分析的观点,本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5)相互辩论阶段。如果小组的观点不同,可以相互辩论。其他学生也可以补充发言。(6)教师点评。教师点评阶段应当指出观点不同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临时替换问题的条件,让学生再次回答,做到举一反三。另外,在点评阶段,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法条和相关问题的分析。(7)正确的观点形成阶段。(8)对于较为复杂的民法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后提交详细的案例分析报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9)做好考核工作。对于积极发言,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较高的平时分,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

任何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这样才有可能达致最终目标。本文尽管针对民事案例教学法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设计,但由于流程环节较多,各个环节的完成以及各环节相互之间的衔接均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只有将上述方法反复应用于民法课堂民事案例分析中,发现问题后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才能真正提高民法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曾文革,唐仙丽,张燕,张才琴.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6-90.

[2] 滕飞.苏格拉底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01.

[3] 韩大元,叶秋华.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25.

[4] 金邦慶.法学教育的判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之比较[J].法制与社会,2009(30):299.

[5] 刘毅,张陈果.德国法学教育访谈[J].社会科学论坛,2007(3):99-107.

[6] 何勤华.外国法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18-259.

[7] 汪习根.美国法学教育的最新改革及其启示:以哈佛大学法学院为样本[J].法学杂志,2010(1):33-37.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赵万忠

我国民法案例教学论文 篇2:

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应处于主导地位。本文针对当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民法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从教材资源的丰富及教材体系的调整、教学案例的种类及形式创新、案例教学操作方法的多样化等方面提出创新的实践做法和设想。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民法;创新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需要的法律人才中绝大部分将会从事法律实务,从事法学研究的只是极少一部分[1]。案例教学法从案例出发,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处理,得到内化的知识,顺应民法自身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变[2]。案例教学法是培养民法课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最重要的、具有主导地位的方法[3]。当前,案例教学法在民法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已日益深入人心,许多教师、学者也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民法教学中的运用仍存在诸多亟须改善之处。

一、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民法教学实践中的缺陷分析

(一)教学案例形式单一,未形成体系化的案例库

教学案例多为文字描述案情,形式单一,与实际案例不能很好衔接,教学效果不佳。没有对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类,未形成类型化的、体系化的案例库,不便于查找和运用,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施。

(二)案例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在课前给出案例,学生在课下自行准备,形成自己初步的意见,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意见,共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必要的总结。这种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方法也不免有缺陷[4]。主要有二:一是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比较复杂的案件,简单的案件不需要时间的准备;二是这种方法要求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较强,但是对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而言,可能会由于惰性对课前准备这一环节敷衍了事,不认真准备和思考,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故使用这一方法,与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多样性有相悖之处,效果难以保证。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之外,也出现一些案例教学法的变通形式,但是由于适用条件不明确、形式不够丰富,仍不能满足各种不同教学的需求,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条件不利于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的实施

1.民法课程教科书的体例安排不利于案例教学法

的实施。我国目前的民法课程教科书通常的编写体例为先学习民法总论,再学习各分论。人的认识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而民法总论中的很多内容,如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事实等知识是很抽象的,在未大量接触到与民法分则有关的具体的、多样的民法案例前,要求学生理解这些艰涩的理论,是有悖人的认识规律的,也不利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2.授课班的人数较多,不利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特征是师生、同学之间互动性强,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此,要求严格控制教师一次授课班的学生数量。在案例教学法的形式之一——诊所教学的发源地耶鲁大学, 参与一个案件的学生数不超过9人[5]。而我国的现实状况是教师一个授课班的人数少则20余人多则50余人,有时会安排两个甚至更多班合班,这时一个授课班的人数可能达到200余人。授课班的人数众多,师生交流会限于教师与少数学生的交流,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大受限制。

二、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案例教学法的创新运用其本质是力求突破案例教学法的既有瓶颈,对整个民法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范围包括教学条件和环境的调整、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效果的考核阶段等方面。以下是笔者在民法课程的案例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探索和设想。

(一)案例教学法操作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1.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是案例分析的主角。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对案例的精心准备,对学生的分析角度、切入点进行引导,鼓励不同意见之间的辩论,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的创新点并充分给予肯定,延伸讨论层次,活跃讨论气氛。学生作为案例分析的主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法律思维能力。虽然 “学生做主”的方法比教师直接讲授的方法要耗时、耗精力更多,但是学生通过训练后能掌握技能,举一反三,实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6]。

2.注重案例讨论分析的总结。总结不等于结论。除非是介绍概念、制度的案例,在案例讨论、辩论环节结束后,教师一般不要给出具体的结论。否则,学生会刻意记忆所谓的最终标准答案,这并不是案例教学的目的。总结是指在案例分析结束后,让学生写出案例综述,综述的内容包括各种不同的观点及依据,以及自己对该案例的倾向性意见,并反思自己之前分析中的不足之处。书写综述既可以总结消化案例讨论、辩论的成果,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保障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二)扩充教材资源

目前民法教学所用的教材主要是指教科书,但是对于民法学习而言,仅用教科书作为教学材料是不够的。应正确理解教科书的作用,教科书仅是教学的指导用书之一,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需要更丰富的教学材料作为案例分析的工具。除教材外,应扩充民法的教材资源,将常用的民事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汇编,将一些经典民法案例整理成册,作为教学材料的一部分。

(三)教学体系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顺应认识规律、促进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可以适当调整传统教学体系中各部分的顺序,设置适合案例教学的内容模块。改变原来先学习民法总则再学习民法分则的刻板做法,在引导学生学习民法总论中民法的概念、渊源、基本原则后,学习民事主体、物权法、债权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等分则的内容,在分则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中适时、逐步地引导学生理解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事实等抽象的理论概念及代理、诉讼时效制度。在调整后的这个体系中,各模块之间并非有严格的界限,而是互相包容、有所侧重的关系。在案例教学的操作中要注意由浅入深地安排各模块的案例,注重内容间的互相比较。

(四)教学案例形式的创新及类型化

1.案例形式的多样化。传统案例教学所用的案例大都是将现实的案例进行简化、抽象后用文字描述出来,学生研读这些文字案例进行分析。在与一些毕业后的学生沟通中,笔者发现,当学生学习传统的文本形式案例教学后,表面上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给他们文字形式的类似案例时,他们可以正确作答;但是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有关法律问题时,仍然不知所措,无法将现实情况与曾经学过的文本案例结合起来,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传统的案例形式过于抽象、不贴近现实而造成的弊端: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不知如何从实际案例中提取相关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

因此,民法课程的教师应积极参加司法实践,丰富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收集更多、更生动的案例,应采取更丰富、体现生活本原的案例形式,比如实物形式、卷宗形式等。实务形式,即将与案例有关的单一主要的实务材料,如合同书、协议书、照片等与案情一起提供给学生,然后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合同条款及适用法律的能力。

卷宗形式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实物形式,即将与案例有关的所有实务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这种形式适用于复杂、综合的案例。比如,一起甲企业起诉乙企业名誉侵权的案件,将甲企业全部的诉讼材料做成卷宗,包括起诉状、证据材料等,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按此方法进行的案例教学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个方面对案件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分析,而不仅限于传统案例分析的限定某些问题的问答模式。比如,上述案件可能涉及的讨论角度包括:侵权构成的要件是否具备?甲企业所称的侵权所造成的损失是否乙企业的侵权行为造成的?侵权造成的损失是否明确?损失的计算方式是否合理合法?甲企业所称的损失是否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合法所得?甲企业诉称由于乙企业的侵权行为导致丙(某外国企业驻中国办事处)与甲的合作中断,造成甲的经济损失,分析丙是否具备相应的从事经营活动的民事行为能力?其民事行为能力如果有瑕疵是否影响其订立合同的能力?等等。

2.将案例进行科学的分类,形成系统的案例库。应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案例进行分类,以形成体系化的案例库。按照用途不同对案例进行分类,可分为:预习案例、课堂案例、作业案例、练习案例等;按照案例的难易程度可分为:理解基本概念、原理、制度的简单案例、知识点案例、综合案例、疑难案例等;还可以按照教学知识点的不同对案例进行分类,形成系统的民法教学案例库,方便检索、修改。根据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时效性等及时更新案例库的内容。

(五)案例教学操作方法的多样化

1.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并不矛盾。教师在介绍基本民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制度时,应当举出小而简单的案例进行讲解。

2.讨论法。(1)按案例布置时间的不同可分为预习讨论法与直接讨论法。

预习讨论法是案例教学法的经典传统做法,即课前布置案例、课堂开展讨论、最后进行总结。预习讨论法虽有诸多优点,但也会导致预习讨论法成为部分好学生的特权,而忽略一些不够好学的学生的学习,因此,直接讨论法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直接讨论法即是教师课堂上提出案例,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查阅现有的教材资料,然后进行讨论的方法。

(2)按案例讨论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命题式讨论法和发散式讨论法。命题式讨论法即教师给出案情介绍后,布置具体的问题,如:本案中房屋产权归谁所有?合同是否成立生效?请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发散式讨论法即教师给出案情介绍后,并不布置具体的问题,而是给出发散性的问题,如:本离婚案应如何处理?当事人可以提出哪些合法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找出当事人可能的诉求、争议点。提出一个问题的重要性远远超出解决这些问题[7]。在现实案件中,当事人往往不知道面对事件自己可能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而在司法实践中,找到案件的争议焦点正是法官、律师的重要工作。发散式讨论法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辩论法。教师尝试给出对立的观点,将学生分派,让各派学生就教师给定的立场进行阐述与辩论。辩论的过程可以借鉴辩论会的流程:首先双方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进行立论发言,然后两派进行交叉辩论。应限定每个学生发言的时间,以利于更多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一位孕妇去医院做唐氏综合症筛查。筛查结果为:1:2000,低危。医生解释说,没问题。但孕妇后来生出的小孩患有唐氏综合症,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负担。产妇及家人经查阅资料和咨询得知:医院做的唐氏综合症第一次筛查并不是很准确的,但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筛查结果是“低危”就不再筛查;如果是中危和高危险,可以做羊水穿刺筛查。医生并没有告知孕妇筛查结果是“低危”并不代表没有危险,也没告知孕妇还有羊水穿刺这一更精确的筛查方法。现产妇及家人要求医院对产妇生出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小孩造成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承担责任。教师给出两个对立的观点——医院需要负责任和医院不需要负责任,让学生展开讨论。

4.角色扮演法 。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法律人,而一个人是否是法律人,重点在于其是否具备法律人的法律思维[8]。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亲身感受民法司法实践中的各个角色,包括律师、法官,以不同角色的立场去寻求法律的真谛,实现各自的职业使命。学生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增强其角色感、参与意识,使案例教学更加丰富生动。在具体操作时,可以模拟开庭辩论的情景,将学生分为各当事人的律师组及法官组,先由扮演各方律师的学生发表意见,然后交叉辩论,最后由法官组的学生给出判定及依据。

5.疑案赏析研习法。对于一些疑难的综合性案件,如我们案例集中的“天高几许问真龙侵权案”①,这一案件涉及的民法问题包括要约邀请、要约、承诺、悬赏广告的效力、委托创作合同、侵权等问题。案件经过中院、高院两法院审理,判决理由和结果各不同。这样的案例由于过于复杂、综合,课堂的时间太短,不太适合在课堂进行深入讨论。对此,可将本案件整体情况、法院的处理及学者、律师的观点整理成一套材料,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供学生课后独立地进行赏析研习、书写综述。这种方法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对疑难案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6.庭审旁听、教学视频法 。建立民法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的途径是与当地法院、仲裁机构、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合作联络,组织学生对庭审进行旁听。有条件的话,可以事先将案件材料发放给学生研习,然后观摩庭审。庭审后,要求学生就案件写出观摩报告。选取适合的法制节目视频作为教学视频,安排学生观看并讨论。

(六)改革成绩考核方法

成绩评判与考核机制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重要方式,应给予足够的重视[9]。民法课程考试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期末考试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的考评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分相结合。民法的期末考试应为开卷考试,以各种类型的案例作为考题,允许学生查阅教科书和法条。将原来考核学生死记硬背能力的考试改为考核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试。

(七)尽量实现小班教学

争取与学校教务主管部门沟通,减少每个授课班的人数,尽量做到一个授课班不超过30人,在讨论案例时,可以将学生分为三组,基本能达到教学效果。

注释:

①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广西区高级人民法院2004年至

2005年审理的一起民事案件。

参考文献:

[1]章程.五位一体实践性教学法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

究,2000,(4).

[2]曹延.浅议法学教学中的案例学习[J].黑龙江教育学院

学报,2010,(5).

[3]陈彬.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N].光

明日报,2007-12-04.

[4]李宴.英美法系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地位研

究[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3).

[5]左传卫.法律的实践性与法学教育之间的关联与融合

[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6]朱启莉,郭越,李爽.论民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吉

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7]江水长,张生.对我国法学本科课程改革的反思[J].国

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

[8]毛凤云.谈法律人法律思维的培养与法学本科教学改革

[J].焦作大学学报,2010,(1).

[9]宋高初.论法学案例教学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9,(1).

作者:吕娜娜

我国民法案例教学论文 篇3:

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民法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民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在中职民法学课程中引入该方法对教学大有裨益。实施案例教学法,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课程的专业特色来进行。

关键词:中职法律课;民法学;案例教学法;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教学方法能在师生之间搭建起良性沟通桥梁。近年来,源自英美法系判例教学法的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逐渐推广。由于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其实践性教学,注重案例教学法,已在法学教育领域形成共识。尽管在实践中案例教学法已被广泛运用,但对于怎样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质,将该方法的效果和功用充分发挥,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拟就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民法学课程中的实施浅抒己见,以期推进法律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目的,组织、引导学生对某些真实案例或虚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案例教学法通常包括下列环节:(1)教师呈现案情;(2)在教师启发下学生思考和分析;(3)不限形式的群体讨论;(4)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总结;(5)知识的延伸性学习;(6)教学效果的评价或考核。

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主要是纯粹性的法律理论的传授,以课堂的讲解为主,教师多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方法容易忽略师生的互动,使得法律教学和法律职业出现脱节。案例教学法是由具体的实例出发,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演绎。通过以案论法,以案说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研讨和发言,能够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它将形象生动的案例情节与枯燥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既便于学生感受认知,又有助于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上述优势,许多法学院系都不同程度地在教学中探索和使用案例教学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民法学是中职法律学校的一门核心课程。民法的知识博大精深,体系繁芜庞杂。中职法律教学,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他们系统化掌握民法的重要概念、原理、制度等基础性问题,不要求在知识的深度上过于挖掘。但学生所学的不应只限于民法学的一般性理论知识。民法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规范市场经济中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基本法律,和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如果只囿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接触到的全是抽象而枯燥的理论,他们将难以掌握民法学科的应用价值,会对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束手无策。教师应以基础的理论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和特定的法律情境切实地运用民事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职业需要看,中职法律学校培养的是基础性和辅助性法律岗位的工作者,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可将民法学理论与鲜活的社会景象、司法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投入到真正的事实环境中,观察到法律实践,使其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训练。如在学习瑕疵法律行为时,法律条款对于无效法律行为、可撤销法律行为及效力未定法律行为的规定只有寥寥数语,书本上的理论阐述也文字不多,但是这些行为的涵义、类型划分、法律效力等是比较复杂的,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容易混淆,运用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讲授时应针对各类法律行为列举丰富的案例加以解释和说明,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法律行为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将法律文本和现实的法律问题结合起来。所以,探讨中职法律课程有效教学模式,宜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一环加以研究。

案例教學法的实施

中职法律课实施案例教学法,不应盲目地简单照抄其他学校或课程的固有模式,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课程的专业特色来进行。

(一)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

由于我国是成文法系国家,受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文化影响较大,在我国并无英美法系中“遵循先例”的传统。承接大陆法系之对全部社会关系加以理性设计和安排的特点,我国法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解释法律理论和成文法规及其运用。虽然案例教学法具有注重实践性教育的优势,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因为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有能力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故在进行中职民法学教学时,教师仍应以对书本理论的系统化传授为主,从而使学生能构建起完整的、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的民法学科知识体系。案例教学法宜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穿插其中,主要用来解决教学难点和疑点。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融会贯通蕴含在其中的法律原理和法律精神,从而启发和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案例应依照教学进度、配合教学设计来选择。既可以针对学生易困惑的问题选用简短的案例对应性地阐释说明,也可以在若干章节教学完毕后,选用稍微复杂的综合性案例将相关知识要点全部涵盖进去,以达到复习巩固、归纳总结的目的。由于民法学课程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在授课时应合理分配时间,要在保证学生完整学习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适当地安排案例教学,将其作为一种补充教学手段。

(二)选择案例的标准

现实社会中发生的各类民事法律案例或法律事件数量繁多。如要把案例恰当地运用到相关教学环节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挑选案例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案例应具有关联性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实现教学计划和安排的手段和途径,因此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来运用这一方法。案例的选择,应围绕教学目标的实施而进行,与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相契合,即所选案例均应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案情与所讲授法律规则内涵、课程要求的对应关系。法律情境的分析、思考的方向以及案例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考虑到所采用的案例与教学理论观点或相关主题的内在联系,突出案例与理论的关联度,使案例真正为教学服务。应避免采用牵强附会、与理论知识点无多大联系的案例。

案例应具有典型性法律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千差万别的,而典型案例往往是将某种法律关系最具普遍性、规律性的特质展现出来。学习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学知识的核心精髓和法律精神中最本质的成分。中职民法课程中采用的案例应集中概括相关的理论要点,与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相契合,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专业深度。可选择反映社会热点、有一定影响的案件。如在讲解民法的公序良俗原则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2001年发生在四川泸州的“二奶”遗赠纠纷案。①学生对这个案件中的法律关系表现出十分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通过课堂上的争论和学习,学生深刻体会到公序良俗原则所涉及的不同利益冲突和价值观冲突,对这个内涵十分模糊、在学理和司法实践中均难以界定的原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案例的内容应贴近现实案例可以是真实的案例,也可以是经过教师加工、提炼之后的虚拟案例,但都应是源于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确有发生或存在的,是客观事件的真实反映。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案例,目的是再现与社会现实相同或相似的法律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将现实中的问题与所学的法律知识相结合,进行思考、判断和领悟。因此,只有与社会现实紧密相扣的案例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真切感,同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法律实践中,而非纸上谈兵。但是,教师应注意,不应为了博得学生的暂时关注而过于渲染案例的情节,学生为了听故事而学案例就是本末倒置了。

案例难度应适中由于受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等因素所限,在民法教学中采用的案例难易程度应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当。如果案情过于简单,答案一目了然,就无法留下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味而丧失学习兴趣。如果案例太复杂,篇幅过长或信息量过大超出学生的解决范畴,让学生望而生畏不知从何下手,则有违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初衷。

(三)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一方面,教師应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对所教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所在等十分熟悉,这样才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案例并顺利驾驭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广泛阅读,尽量收集新颖、具代表性、富有启发意义的案例资料,不断积累丰富的素材。教师要秉承开放的教育指导思想,不囿于案例已有的标准答案,而要深入挖掘案例的本质、内涵及其中隐含的法律问题、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拓展性的思维去学习和思考。案例教学还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手段更加形象地再现案情,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由单纯的接受知识转为创造性地探求知识。因此,学生应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他们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展开对案例的学习分析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引申出相应的理论,拥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学生只有经历了探寻答案的思维加工过程,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如在学生讨论学习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死亡赔偿金问题时,笔者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收集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并查找此方面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然后,在课堂上围绕着案例、法规资料,通过将学生陈述、教师归纳、观看视频短片相结合的办法使他们细致地了解到我国目前“城乡有别,同命不同价”死亡赔偿金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再按组别进行群体讨论,各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心得和启示,最后教师点评并作总结。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的弊端和改革的措施进行反思,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无价性和生命权的平等性这些现代民法追求的基本价值。

案例教学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他们不仅学到了相关法律原理,而且也逐步领会到了正确适用法律的方法。

注释:

①该案有“中国公序良俗第一案”之称。此案最后判决发生在2001年10月11日,关于其资料,可以从当时许多媒体的报道中查阅。

参考文献:

[1]杨晓丹.法学案例教学法探微[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7-100.

[2]顾海波.法律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引进与应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19(11):66-67.

[3]宋高初.论法学案例教学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2-105.

[4]庄西真.谈谈案例教学在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8(6):25-28.

[5]孙宪忠.民法总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林丹(1976—),女,广东揭阳人,法律硕士,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教育。

作者:林 丹

上一篇:述职报告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项目计划书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