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试题民法学(推荐8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2—200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1.宣告死亡 2.表见代理 3.诉讼时效 4.善意取得 5.按份共有
6.相邻关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三个要素。
2.民法通则规定()以上()的公民,以()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3.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产生,到()终止。4.货币是固定地充当()的特殊商品,属于具有特殊作用的种类物。
5.我国民法是调整()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和()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6.《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7.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有:(1)()(2)()。8.传统民法将他物权分为()和()。
9.财产所有权合法取得的方式可以分为()、()。
10.房屋典权是典权人支付典价,占有出典人的房屋,并对其进行()、()、()的权利。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多选、少选或错选不给分)1.民法通则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是指()。
A.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B.14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
C.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D.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张某不习水性,不慎落水急忙呼救,杨某经过,要求张某付1万元人民币方救张某,张无奈同意付钱,杨某遂将张某救上岸,其要求付钱行为是()。A.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B.无效的民事行为 C.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D.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3.《民法通则》规定,委托书授权不明的,()。A.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B.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C.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D.代理人与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4.某甲将一台彩电赠给某乙,该项民事法律行为属于()。A.诺成性法律行为 B.要式法律行为
C.单务法律行为 D.单方法律行为
5.根据物权法原理,下列行为中属于财产所有权原始取得的根据是()。A.没收 B.劳动生产 C.赠与 D.取得孽息
6.下列物中,属于有价证券的是()。A.股票 B.支票 C.本票 D.发货票
7.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在处理相邻关系中,应遵循的原则有()。A.公平合理 B.团结互助 C.有利生产 D.方便生活
8.下列()属于国家所有权的客体。A.矿藏 B.森林
C.军事设施 D.广播设施 9.动产物权包括()。
A.动产所有权 B.留置权
C.动产的抵押权 D.以国库券作抵押
10.民法通则规定的一年特殊诉讼时效,适用于()。
A.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B.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C.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D.违反合同约定不付货款的
四、问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2.财产所有权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3.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是什么?
五、案例分析(12分)刘某因妻子有病急需用钱,委托李某代其出卖在原籍的三间房屋。李某接受委托,将房屋卖给王某。王某与李某谈的房价低于市场房价,李某明知价廉,但也有意让王某占便宜,王某向李某表示,事成后愿赠李500元。李写信将出售房屋之事告诉刘某。刘由于不知当地房价,又过于相信李,即复信同意,并委托李代理签定房屋买卖合同。合同签定后,李将房款汇给刘。王某买房后,即申请拆除翻建。房屋拆除后,刘得知王与李相互串通,压低房价,便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表示房屋已经拆除就算卖了,但要王与李赔偿其损失。王称筹建房屋,目前没钱,李较富裕,刘即要求李某负责赔偿他的全部损失。问:李某代理出售房屋的行为是否有效?为什么?有何法律依据?刘某损失应由谁赔偿? 能否要求李某全部赔偿?为什么?法律依据如何?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4分)1.宣告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该公民死亡的民事法律制度。
2.表见代理,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且相对入主观上为善意且无过失,因而可以向被代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
3.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若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可能性的制度。
4.善意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他人动产的占有人,在不法将动产转让给第三人以后,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动产时出于善意,就可依法取得对该动产的所有权,受让人在取得动产的所有权以后,原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让人退还财产,而只能请求转让人(占有人)赔偿损失。5.按份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分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
6.相邻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时,因相邻各方应当给与便利和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填空题(每空重分,共23分)1.主体 内容 客体
2.16周岁 不满18周岁 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 3.法人成立时 法人终止时 4.一般等价物
5.平等主体 财产关系 人身关系 6.公平诚实信用
7.不可抗力 其他障碍 8.用益物权 担保物权 9.原始取得 继受取得 10.占有 使用 收益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多选、少选或错选不给分)1.AC 2.BD 3.BC 4.C 5.ABD 6.ABC 7.ABCD 8.ABCD 9.ABCD 10.ABC
四、问答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四项有效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分)(2)意思表示真实(2分)(3)民事法律行为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2分)(4)符合法定形式(1分)2.财产所有权的法律特征有:
(1)财产所有权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2分)(2)财产所有权具有权利主体上的特定性(2分)(3)财产所有权具有相对义务人的不特定性(1分)(4)财产所有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1分)(5)财产所有权的客体仅限于财物(1分)3.取得法人资格的条件是:(1)依法成立(1分)(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2分)(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2分)(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2分)
2009年新年伊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主持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 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此前, 党中央也已经明确, 将扩大就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教育部也相应部署, 要求高校注重就业指导, 全面提高就业。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被国家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因为国家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转型时期, 对人才有着丰富的需求, 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家高等教育经过规模化的发展阶段之后, 大学生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 也面临着一些进入就业市场的尴尬, 尤其是法学专业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 服务社会, 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 对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一、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法学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二, 仅为79%, 其专业对口率也仅为47%。这也就意味着, 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在接受完大学法学教育之后, 能够顺利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不足四成, 更多的只能选择转行或接受暂时失业的现实。
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既与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所重合, 也有自身的特殊原因。
(一)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共性问题
首先,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 存在综合素质不理想、自我认知不准确、就业定位不现实等问题。
其次, 从高校层面来说, 存在高校建设不充分、专业设置不科学、招生就业不匹配、培养体制过于宽松、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问题。
再次, 从社会层面来说, 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体制不健全、人才评价和认定存在偏差、就业市场存在不公平、不规范、结构性失衡等问题。
(二) 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现代政治法律制度转型滞后, 法学传统先天不足。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法律的确定性是不存在的, 也不存在真正的职业化法律从业者。中国古代代理诉讼的人也被社会视为麻烦的制造者, 往往被冠以“讼棍”之类的恶名。裁判解决民事纠纷和侦查处理刑事案件都是政府科层制下的文官的职责, 但他们全部经由与法律并无明显关系的科举考试竞争入仕, 也不会在司法过程中, 促进中国形成独立而专业的法律体系, 更无从培养一个行业。
中国整个政治法律制度的转型起因于西方列强的压力, 其时已落人后。压力之下的改革必然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 例如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加之二十世纪的中国, 稳定发展已是在近半个世纪的舛驳之后, 政治法律制度的现代转型并不顺利。
因而中国虽然有诸多的思想家, 但在法学领域存在较大的缺失。社会各行业对于法律人才的认知不仅存在偏差, 法学专业与法律职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相应地, 法学人才的培养不仅起步晚经验少, 还有着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种状况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才得到明显的改善。
2.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 实践性不足, 职业化能力培养缺失。
法学首先是一门社会科学, 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在西方, 有着不同于我国的法律传统, 法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也经过了几个世纪的锤炼。法学教育的出现是基于法律实践的需要, 并且,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法律教育与实务技能的培训可以等同。西方法学教育对法律实务技能的重视与其法律职业的活跃密切相关, 二者相互促进, 良性互动。
反观我国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 必须承认在发展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教育理念的自治传统, 尤其是法学高等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联系十分松散, 不仅无法形成互动, 客观上还造成了双方的不适应。
3. 法学专业设置功利性色彩过浓, 法学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定位不明。
法律行业是一个专业性较高的行业, 对从业者的法学专业知识和通识教育都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 相当一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上, 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与容量, 功利性地集中开设热门专业, 很多学校设立法学院的门槛并不科学, 优秀的师资与教学资源, 与招生规模不成比例。部分高校在法学人才培养上, 也无法保证质量, 培养模式陈旧, 在培养定位上也缺乏科学的细分。这些都造成了法学人才培养上的困难, 甚至造成了法学就业市场上“劣币逐良币”的现象, 对优秀的传统法学院校造成了相当的冲击。
法学人才与法律行业发展的不匹配, 必然造成就业的困难。优秀法学人才的供给不足, 也制约了法律行业的发展, 从而也反过来影响了法学人才的就业。
4. 法学专业就业市场开拓不足, 市场机制不够健全。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目前, 法学毕业生的求职大多还把眼光盯在律师事务所、政法和国家机关上, 但实质上社会工作、企事业单位等等, 都应该是法学专业的就业市场, 而现在很多市场还呈现一种封闭状态。”
另外, 由于法律行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法律行业就业市场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高校培养的优秀法律人才, 在行业中并不一定能得到正当的评价, 就业的干扰因素较多, 也造成了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以高素质职业化法律人才培养增强核心竞争力
对于培养人才的主体——法学院校来说, 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的解决, 不能过分依赖于于社会和国家, 不能被动地指望就业环境的改善和调整, 应该积极主动的从革新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市场需求和社会评价, 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教学手段,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一)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1. 实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保持人才培养的先进性。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并且这种变化一直在加速发展。法学学科多少受到文科培养模式的影响, 不像理工科的人才培养, 习惯于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持法学人才培养的先进性, 在确保法学基础素质培养质量的基础上, 西南政法大学每年均会组织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题研讨会, 根据往年人才培养方案运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国内外最先进的法学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国家的整体改革趋势与教育改革规划以及社会对法学人才的最新需求, 不断进行调整, 并注意人才培养方案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这样有助于每一届的毕业生都能在人才市场中获得更多的青睐, 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最新需求。
2. 激活实务教学, 共享社会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法学是一门基于实践需要的社会学科, 有着很强的实务性, 对理论基础的要求和对实践操作的要求同样重要。因此, 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 西南政法大学采取多种方式, 积极共享社会教学资源, 激活实务教学, 优化教学效果。
一方面, 在校外开辟实习实训基地, 保持和司法实务部门的紧密联系, 共同培养, 为学生打造实践平台, 巩固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邀请实务专家进校园授课, 以案例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对理论有更丰富的感性认识。
此外, 西南政法大学还将法庭请进校园, 通过与重庆市各级法院的共同合作, 将一部分具有典型性和学术价值的案例放置在学校审理, 同时以学生现场旁听、指导教师现场指导、以及学生、教师和法官、律师现场互动的方式, 增强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与思考。
西南政法大学还将着手与实务部门共同合作, 建立案例资源库, 并尽快开发自主学习平台, 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
在校内以及与社会的共同培养过程中, 西南政法大学特别注意提前导入职业素养的教育, 转换学生对自我的角色认知, 让学生更多地以实务操作者的立场思考和处理问题, 模拟甚至创造真实实务操作环境, 让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形成基本的职业素养。而这将有助于毕业生更快地融入工作岗位, 发挥自身的能力。
3. 弘扬西政文化特色, 增强人才培养个性。
西南政法大学有着悠久的论辩文化传统, 各种学术论坛和辩论赛不胜枚举, 既有学校组织筹办, 也有学生自己创立管理。这些不仅造就了独特的西政文化, 也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生在辩论中不但深化了对法条、基础理论与案例的理解, 也增强了法律思辨的能力, 形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这些都是在职业操作中必不可少的素质, 西南政法大学的毕业生也以此著称。
当一种个性成为文化和特色, 就已经具备了不可仿制的优势和竞争力。这种学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竞争力, 也势必会转移到每一届的毕业生身上, 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4. 细分就业市场, 精确人才定位。
法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在社会中可以找到宽泛的出口, 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没有准确的定位和市场考量。
为了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西南政法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 充分考虑就业市场, 并对自身的人才培养予以准确定位, 坚持走高素质职业化法律人才的培养道路, 特别强调法学素养和职业素养。
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积极调整, 西南政法大学在自己细分之下的目标就业市场之中, 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认可, 部分名牌专业甚至实现了订单式培养, 人才供不应求。
三、结语
高校的基本职责就是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才能够发挥其社会价值, 并以更好的价格来体现这种人才的社会价值。
因此, 如何理解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西南政法大学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细分就业市场, 找准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走特色化高素质职业化法律人才培养道路, 将人才培养质量分解为法学基本理论素养和职业素养两个部分, 并多管齐下, 努力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庐岩.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中国高等教育[J].2009年第2期。
[2]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09dxsjy/node_7072306.htm
[3]袁媛.李涛.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今日中国论坛[J].2009年第2-3期。
[4]李国荣.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管理观察[J].2009年1月。
[5]罗娜.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经济与法[J].2009年第13卷第1期。
[6]贺卫方.中国法律职业:迟到的兴起和早来的危机.社会科学[J].2005年第9期。
[7]周汉华.法律教育的双重性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比较法研究[J].2000年第4期。
【关键词】蓝色大学 法学专业 定位 特色发展 创新
一、发展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背景
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使得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期望越来越强烈,如此,必然要求有大量各行各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来满足社会期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法律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640余所,在校生的总人数约为35万人。不同水平的院校纷纷设立法学专业,招收大量法学本科生。就辽宁省而言,具有法学专业的院校共計20所,在校生总量为1万余人。很多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也非常注重对法律课程的学习,以掌握法学知识作为求职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据2010年的全国硕士招生报名统计,法律硕士仍居报考人数最多的十个招生专业之列,位居第二。全国具有法律硕士授权点的院校有115所,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农、工、理、管、文、法、经、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在众多设置法学专业的学校中,我校要突出蓝色大学的特色,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同时,为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实现海洋强国梦,依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培养高素质的涉海涉渔法律人才迫在眉睫。而“法学教育的正确定位和创新发展决定了法律人才的培养的效果”,因此,明确我校法学专业的定位及特色发展是重中之重。
二、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特色发展的理念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科定位与特色发展与一般综合类学校的发展有所不同,要在“蓝色海洋”学科背景下谋求自己最大化的发展,而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因此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凝练大连海洋大学法学专业教育的特色须遵循以下理念:
1.科学定位
罗伯特· 赫钦斯曾指出,“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导致大学的极端混乱。”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项事业必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为适应海洋经济发展,要对蓝色大学法学专业进行科学定位。要以科学的方法推行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学教育,所谓科学定位是指:以科学的方法明确目标、制定方案、优化资源、彰显特色。结合涉海涉渔法律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制定法学教学计划,将涉海涉渔教育贯穿到培养计划中,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法律学是一门现实科学,而不是纯粹的规范科学”,法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各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
作为地方涉海高校,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与我校自身办学的内在条件,我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定位及特色体现在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
2.特色发展
我校明确指出,要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带动相关学科,坚持学科渗透,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突出学科中的海洋特色。因此,建设蓝色大学法学专业既符合我校建设的总体目标,也适应了国家发展海洋战略的整体要求。
3.全面提升
“法之立也,为民造福耳。”我校刚刚起步的法律硕士教育正在探讨以法学基础教育为依托,结合我校建设“蓝色海洋大学”的目标,进行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法律硕士教育不仅要为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诉讼型法律人才及大批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高层次、复合型治国人才,更重要的是作为具为法律硕士授予权的涉海高校,要着眼于为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培养涉海涉渔的法律专才。全面提升我校法学教育的质量。
三、蓝色大学法学特色发展的途径探究
1.夯基础——巩固法学本科教育,将已经取得的专业建设成绩为法律硕士教育奠定基础
“学术是支配大学的核心与根本,大学正是在学术这一本质特点上确定着自己存在的根据。”社会的发展使法学广泛渗透到生活的各行业、各领域,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化,如法官、检察官、律师、政府执法者,尽管很难掌握各行业全部的知识和技能,但作为法科毕业生,掌握法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是“应有的共同规格和最基本的要求”。法律的基本原理及价值理念仍是未来从事法律职业的基础。
法学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三部分: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其中,基础理论课程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和铺垫,专业基础课程是法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和重点,专业技能课程是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技巧。
近年来,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积累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要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强化法学基础专题课,使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强化法律专业技能,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的研究能力,事实调查能力,交流沟通、谈判、诉讼、非诉讼争端解决、接待、组织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等;通过扮演角色来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2.抓机遇——以法律硕士授权点建设为突破口,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综合实践,实现法学本科、硕士教育特色一体化
大学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组织,若自我封闭将会导致发展的落后与停滞。
对外界环境的辩证吸收是保持其活力发展和优化进化的必要途径,在强化涉海涉渔特色课程、加强法律教育的同时,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与全国指导性培养方案相适应不可缺少。要增加涉海涉渔法律实践性课程,如海事案件活用校内模拟法庭,增加校外海洋管理体验等环节。
3.筑特色——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坚持特色办学,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我校法学专业突出了大连海洋大学“蓝色”学科优势,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蓝色海洋经济相关的国际海洋法、海洋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涉海诉讼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向。本专业特色突出,突破了一般高校法学通识教育的模式,更专注于海洋管理、海洋环境等法律教育,开设了国际海洋法、渔业法规、海商法、海洋管理等特色课程。
理论方面,构建涉海涉渔特色课群体系,将法学知识与海洋渔业管理实务结合起来,构建涉海涉渔特色法学课程体系,突出“蓝色大学”法学理论教育特色;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最终为国家培养一批精通涉海法律实务工作的优秀人才,为涉海涉漁管理机关培养管理人才,为涉海涉渔诉讼培养专业律师。
实践方面,邀请大连海事法院、大连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实务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毕业生代表共同研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讨论,特别是针对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法律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培养方面。随后,借鉴其他法学专业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制订我校人才培养方案。
(1)结合海洋渔业法理论及实务,做好法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按法学一级学科为主设置课程,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法理学专题、中国法制史专题、宪法专题、民法学专题刑法学专题、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诉讼法专题、行政法专题、经济法专题、国际法专题等。选修课按我校专业特色,设置海洋法专题、渔业法专题、海事诉讼等专题。实践教学包括法律文书、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谈判。实务实习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机构、公证处、海洋渔业管理等实务单位或政府法制部门、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部门进行。在职业能力上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法律职业思维、职业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方法、职业技术等方面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学位论文应以法律实务研究为主要内容,但不限于学术论文的成果形式。论文内容应着眼实际问题、面向法律事务、结合法学理论展开,重在反映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与知识综合解决法律实务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2)成立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设立开展法律涉海实践教育的平台
首先,由法学涉海实践教学中心,负责涉海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建立涉海实践教学体系化,形成大连海洋大学法学实践教学特色。
其次,“法庭进校园”就是把人民法院的真实审判活动搬移到学校进行。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与人民法院协商沟通,选取人民法院在审的案件到学校的模拟法庭开庭审理,在校学生参加全程旁听,观摩庭审现场,以达到使学生切实了解人民法院真实审判活动目的。法学专家工作站和交叉任职是经学院与大连海事法院协商推出的双方合作的新方式,即法学专业优秀的师资受聘大连海事法院人民调解员,同时,海事法院的法官经学校聘任担任在校学生教学指导教师。这种方式不仅为学校的优秀师资提供了接触实务,提供了实践教学能力的有力支持,也使得审判机关共享学校的法学教育资源,实现共赢。
4.谋发展——突出蓝色大学法学教育的特色,全面提升我校法学专业办学层次和社会知名度
强化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成员来自政府、司法实务部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大胆尝试“法庭进校园”、模拟示范庭、法学专家工作站、交叉任职等多种方式,保障法学教育具有一定数量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不仅方便了在校学生直接学习法庭审判,而且对于人民法院和主审法官也是一种督促和提高。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与审判机关之间的合作双赢。
四、特色与创新之处
1.解决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特色
传统法学人才的培养,是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所培养的人才局限于狭隘的法学专业范围内,是标准化与同质化的。本课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采取实际措施凝练“蓝色大学”具有涉海涉渔的法学特色教育,特别强调和注重法学学生解决涉海涉渔法律事务的综合能力,解决了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突出了我校法学专业的特色。
2.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
本项目研究法学专业定位,不仅强化扎实的法学理论教育,还认真安排涉海涉渔法律职业教育内容,并与司法部门联合实施开放式办学,增强了法学专业教育的适应性,缩短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距离。
3.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接地气”
本课题法学专业教育必须先参加法学专业专题教育阶段的学习,再有所侧重参加其他平台的某些特定涉海涉渔法律课程和实务环节,这样保证重点突出,能使掌握法律知识和具有解决涉海涉渔法律问题能力相互促进。
五、结语
蓝色大学法学专业定位及建设途径一定要依托海洋背景,坚持特色办学的原则,避免法学教育中标准与个性的矛盾。要科学确立法学专业建设目标,走特色发展的途径,只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法学专业一定会成为理工类高校中一个独特的、优势的专业。要坚持学科渗透,培养适应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涉海涉渔高级法律人才。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大连海洋大学不仅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行业影响力的高水平海洋大学,而且会以涉海学科为先导,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设立涉海专业方向,而且我校的法学专业也会成为蓝色海洋大学中的特色学科。
【参考文献】
[1]霍宪丹.关于我国创立JM的宏观背景与基本要求[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李林.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2008年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8-31.
[3]霍宪丹.不解之缘:二十年法学教育之见征[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4.
[4]吴家玮.世界一流大学要找准自己的定位[N].中国青年报,2001.
[5]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接执[J].法学,2001(9).
[6]霍宪丹.法学教育重新定位的再思考[J].法学,2005(2).
[7]张俊宗.学术与大学的逻辑构成田[J].高等教育研,2004(l):11.
[8]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常解决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2002(7).
郑重声明:版权所有,非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营利性活动!也请勿在考研论坛等公开场所传播,谢谢配合!
一、名词解释(10*5=50)规章
【参考答案】
规章是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之所以是规章,是从其制定机关进行划分的。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先占
【解析】
这倒名词解释看似简单,实则难拿高分。先占是个跨法域的概念,在民法中是所有权的原始取得方式,在国际法中是领土的传统取得方式,甚至是钓鱼岛问题的关键。笔者辅导一位同学参加13年法概考试,考前还特意提醒他一旦出先占的名词解释,一定要从两个方面作答。不料,他还是只从民法原始取得作答,实在遗憾。对于简单的题目,也要多思考一下。【参考答案】
在民法上,是指以所有的意思,先于他人占有无主的动产,而取得其所有权的法律事实。先占的性质属于事实行为,是所有权的原始取得方式之一。在国际法上,指的是国家可以占取无主地,取得对无主地的所有权。而所谓“无主地”,是指当时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土地。先占是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的主权的一种占取行为,是一种领土的传统取得方式。质剂
【参考答案】
西周时期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质”、“剂”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专门管理。前科
【解析】
前科这道题是有难度的。首先,容易摸不着头脑,因为从来没有背过前科的定义,甚至在讲义和中国法律概论刑法那一章中,都没有见过这个词。这时,请不要慌乱,在脑海里搜索一下这个词。其实,我们常听人说道某人有前科,找工作就不好找了。此处的前科不就是指坐过牢嘛。这时,我们对前科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作为法律解释,把它具体化即可。首先,坐牢法律上是受到刑罚处罚,具体而言又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四种,行政拘留是不算的,答题时应从反面将其排除。那么受过这类处罚的人找工作不好找,这是现实问题,但法律上只规定了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做人民陪审员、律师等,此处举个例子说明即可。最后,我们如能联想到累犯制度,甚至再犯制度,那就可以拿到本题的满分了。【参考答案】
前科,是指曾经被人民法院判处过拘役、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并且已经执行完毕的人又重新犯罪。有前科的人又犯新罪,如果符合累犯的条件,就构成累犯,要从重处罚。有某种前科的人不能担任某些职务,如被剥夺过政治权利的人不能担任人民法院中助理审判员以上职务。曾有违法行为,受过行政处罚的,不能视为前科。
管制
【参考答案】
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种类。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判处管制的罪犯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工作或劳动,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3年。承诺
【参考答案】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即受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而与要约人成立合同。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承诺的法律效力在于,承诺一经作出,并送达要约人,合同即告成立,要约人不得加以拒绝。承诺的生效时间在大陆法系采到达主义,英美法系中则是投邮主义。
遗赠
【参考答案】
遗赠是指公民通过遗嘱方式将其遗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赠与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单方行为。
设定遗赠的人称遗赠人,接受遗赠的人称受赠人或遗赠受赠人,通过遗赠赠与的财物称为遗赠财产或遗赠物。遗赠是单方的、无偿的法律行为,只须遗赠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并不需要征得受赠人的同意。但遗赠不同于生前赠与,必须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具备设立遗嘱的法定要件方为有效。斡旋
【参考答案】
斡旋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之—。由第三方为争端当事国提供有利于他们接触和谈判的便利条件,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转达各方的意见。从而促使当事国开始谈判或者重开业已停止的谈判。但斡旋者不参加当事国的谈判。在外交实践中和国际公约中,从事斡旋的三方,一般都是国家,也可以是组织或个人。其程序有时是争端当事国一方委托第三方,有时是第三方自愿进行斡旋。任何国家都没有委托第三方进行斡旋的权利,而第三方也不负有为他国进行斡旋的义务。斡旋的作用是进行劝告,不具有法律拘束力。调停不同于斡旋,其须第三者提出方案并参加谈判或协商。公司债
【参考答案】
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基于公司债的发行,在债券持有人和债券的发行公司之间形成了以还本付息为内容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发行公司债需要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三千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六千万元;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必须用于核准的用途,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召回制度
【参考答案】
召回主要有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两种:主动召回包括:产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产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产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产品不符合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产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责令召回是指,未主动召回的,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
二、简述题(14*5=70)简述中华法系的特点 【解析】
简答题须先回答中华法系的概念,再说明其特点,差不多控制在300~500字。作答时,须胸有成竹再下笔,如本题应先在心里构建起如下框架:日本学者穂积陈重总结中国汉代至清朝法律,提出了中华法系的概念,有如下五大特点: 1.以儒学为指导;2.宗法制度与国法结合;3.皇帝是立法与司法的纽带;4.以成文法和刑法为主,良贱同罪异罚;5.司法隶属于行政。【参考答案】
公元1884年,日本学者穂积陈重总结中国汉代至清朝法律,提出了中华法系的概念。中华法系是中国的封建法律和亚洲一些仿效这种法律的国家法律的总称。其特点如下:
1、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摆脱了宗教神学的束缚。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纲常名教成了立法与司法的指导原则,维护三纲五常成了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由汉至隋盛行的引经断狱,以突出的形式表现了儒家思想对于封建法制的强烈影响。
2、维护封建伦理,确认家族法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因此,宗法的伦理精神和原则渗入并影响着整个社会。
3、皇帝始终是立法与司法的枢纽。皇帝既是最高的立法者,所发诏、令、敕、谕是最权威的法律形式;皇帝又是最大的审判官,他或者亲自主持庭审,或者以“诏狱”的形式,敕令大臣代为审判,一切重案会审的裁决与死刑的复核均须上奏皇帝,他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外加刑。而西方国家中世纪在相当长时间里,各级封建领主都享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4、官僚、贵族享有法定特权,良、贱同罪异罚。八议和官当即为例证。
5、诸法合体,行政机关兼理司法。中国从战国李悝著《法经》起,直到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大清律例》,都以刑法为主,兼有民事、行政和诉讼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的混合编纂形式,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直到20世纪初清末修律才得以改变。
简述我国国家机关工作责任制的原则 【参考答案】
责任制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无论是行使职权,还是履行职务,都必须对其产生的后果负责。责任制原则在不同国家机关的内部,由于机关性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集体负责制和首长负责制。集体负责制是指全体组成人员和领导成员的地位和权利平等,在重大问题的决定上,由全体组成人员集体讨论,并且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集体承担责任。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实行该体制。首长负责制是指由首长个人决定问题并承担相应责任的领导体制。国务院及其各部委,中央军委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
简述民法中的监护制度 【参考答案】
监护制度是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制度。享有监护权利,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人称为监护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称为被监护人。监护制度的设立完全是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民事权益。监护分为法定监护、指定监护和委托监护。
监护人和被监护人都是由法律所规定的监护称为法定监护,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指定监护则是指人民法院或有关单位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制定监护人。在我国,主要是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近亲属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情况下为其指定监护人。
委托监护是指通过委托监护合同而设立的监护。我国只规定了对精神病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临时监护,未规定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临时监护,且临时监护人只承担部分监护责任,被监护人的监护人仍然是主要监护人。有委托监护则有临时监护人。
简述刑法中的追诉时效制度 【参考答案】
追诉时效是指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过了法定的追诉期限,不得再对犯罪人进行追诉,已经追诉的,应撤销案件,或者不予起诉,或者终止审判。
刑法关于追诉时效,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①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②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③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15年;④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甲、起算:从犯罪之日起计算,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开始计算。
乙、中断:追诉期间又犯新罪的,前罪的追诉时效从犯后罪之日起重新计算。这只是指前罪而言的,新罪时效的计算不受影响。
丙、延长: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简述新刑诉法的变动与意义 【解析】
这道题在当年是法学领域第一热点,自然是大家复习的重头戏,讲义里也有完善的说明。不过在区区三五百字的简答题里,如何作答这样宏大的一道题目确实有难度。笔者删繁就简,用简洁扼要的语言将刑诉法修改的重点和意义说明于500字内。读者若觉得临时组织语言困难,那么就少写不太重要的一两点,例如死刑复核的规定可省略。【参考答案】
人权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第二条,落实《宪法》原则。是刑诉法向优先保障人权方向的重大进步。禁“自证其罪”:确立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一条是对原“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旧的刑诉法观念的修正。国家公权力有义务用证据去证明一个人是不是犯了罪,而不能寄希望于被告自己承认自已有罪。刑讯逼供: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对中国刑事侦查和审判中约束违法证据的效力,限制刑讯逼供的严重状况,都将起到长远的作用。为律师法庭抗争提供了直接的法律武器。禁“秘密逮捕”:在强制措施当中,完善逮捕条件和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规定。在遏制“秘密逮捕”、“秘密侦查”上具有重大进步。
律师权利:扩大和保障了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侦查阶段介入权。明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辩护人。强化了律师和嫌疑人权利对避免冤狱作用重大。
限制公权力:限制了公安、检察权力。完善了询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死刑复核:加强公开审判的规定。明确第二审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范围,对死刑复核程序作出更加细化的具体规定.三、论述题(30)
如何理解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素? 【解析】
法学概论考试的论述题总是有难度的,这道题可理解为为什么说权利和义务就是法学的核心?这是很难作答的,这时我们可以从法理学的体系中搜寻出一些蛛丝马迹,看看权利义务会与哪些领域发生关联。法理学包括法的本体论,就是法律要素、法律关系、法律责任那些东西,这里面难道没有权利义务吗?再看法的运行论,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等难道与权利义务无关吗?再看看法的价值论,权利义务与法的社会价值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可以从法的历史论上出发,义务本位是怎样走到权利本位的,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认识权利和义务的。当然,我们还可以说公法和私法、实体法和程序法都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所以说,论述题的关键在于打开思路,山不转水转,总是有办法的。另外,论述题的字数最好写上1000字。【参考答案】
一、单选:30道题目,30分。
民法与刑法各10分,民诉与刑诉各5分。
二、多选:30道题目,60分。
民法与刑法各20分,民诉与刑诉各10分。
三、简答题:(每题4分,小计24分)
1、举例说明什么是表见代理?简述其合理性。
2、浮动抵押的特点。
3、刑法的功能。
4、不作为的概念以及构成不作为犯罪的条件。
5、民诉中的自认以及自认的效力。
6、刑诉中的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四、分析题:(前2题各12分,后2题各6分,小计36分)
1、父亲委托乙购买一套房屋,并约定以乙的名义办理房屋产权登记。父亲的儿子丙结婚,父亲将房屋赠与儿子丙。儿子丙与其妻子丁离婚后,约定房屋归丁所有。乙知道情况后,将房屋出售与戊并办理了房屋产权登记,于是丙要求丁搬出房屋。(案情大概如此)
(1)本案中的法律关系有哪些?
(2)房屋应归谁所有?理由是什么?
2、张某某为乘客,陆某某为公交车司机,两人发生口角,张某某去殴打陆某某。张某某打中陆某某脸部一拳后,陆某某与张某某扭打在一起,致使公交车驶离路道,撞了一个自行车上的人使其死亡,并撞坏路边墙价值2万多元。
(1)张某某构成何罪?理由是什么?
(2)陆某某构成何罪?理由是什么?
3、民诉:宏宇公司在某地设立公关部,未办理营业执照。公关部与某公司发生业务往来纠纷,某公司将“公关部”诉至法院,一审判决公关部赔偿。二审上诉说赔偿过高。
(1)一审判决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2)中级人民法院应该如何处理?
法理学
1、给了周旺生老师论文:《论法之难行之源》和《中国法理学的若干迷点(上)》之中有关“法之难行”和“法学的特质”的各一段论述,选择其中一个议题,进行阐述。经济法
1、结合相关市场理论,简述其在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中的作用。
2、简述税收法定主义在我国的现实意义。
3、简述《证券法》上有关证券发行的界定以及对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的规定。民事诉讼法
1、给了一段材料,论述“一元钱官司”在民事诉讼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简述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种类。
民法
1、何谓诚实信用原则?它的具体要求如何?它在民法上有何体现?
2、简述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的区别。
3、案例分析:甲乙买卖房屋,乙已付钱,甲已交付乙房屋入住,但未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手续。后,甲为贷款与信用社订立抵押合同,以房屋做抵押,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甲未能到期还钱,信用社欲实行抵押权,卖房,乙不同意,认为其拥有所有权,发生争议。现问:
1、抵押合同是否有效?
2、乙与信用社谁有优先权,为什么?
3、乙该如何救济?
国际经济法
1、何谓“最密切联系地原则”以及它在国际私法上的应用
编者按:目前, 我国高校在法学这门社会科学教学实践中开设实验教学的经验明显不足, 建设跨学科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更是无前例可循。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在校、院两级领导支持下, 明确建设思路, 在探索中前行, 在服务中成长, 实现“从小到大, 从有到精”的跨越式发展, 这其中既有中心主任杨建广教授的长远谋划与坚持不懈, 也有中心教职工的献计献策与默默付出。2005年, 学校确立了“大法学”的观念, 整合了校内资源, 成立了“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10月, 中心在学校启动“本科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之际, 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力度, 组织专家编写实验教学讲义, 开发实验教学软件,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2009年11月, 中心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目前是华南地区第一个获批为法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单位, 也是“985”院校中唯一一所法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后, 中心在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 加强服务社会、示范辐射作用, 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希望他们的建设经验能为我国高校法学实验教学与实验平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杨建广, 博士, 现任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 诉讼法研究所所长, 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 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近五年主讲刑事诉讼法、法治系统工程、社会治安系统工程、模拟法庭训练、刑事诉讼法原理等多门法学理论及法学实验课程。共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10项, 出版《法治系统工程》《创新型法学实验教学研究》《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判例研究》等著作、译著和教材10余部, 在《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误判的证明标准》《刑事立案的条件新探》《论生效刑事裁判纠错系统的构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刑罚作用的局限》《社会稳定与社会治安系统工程》等论文20多篇, 开发法律类计算机软件3项 (其中2项通过部级鉴定) 。
抓住机遇, 提升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地位
从学校层面来看, 中山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实验教学, 校领导坚持“人心向学、善待学生”的办学理念, 着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2000年, 学校打破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教学实验室的格局, 设立了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和校院两级管理的实验中心, 创建了资源共享的基础实验教学大平台。由于学校领导实验教学的思路明确, 并大力推动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创建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机制, 至今已建成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含建设单位) , 覆盖了文、理、工、医等众多学科,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全校人、财、物的资源统一管理和共享。
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以“立足本土, 全球视野, 求真务实, 弘扬正义”为人才培养理念, 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式、融通性、国际化”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法学人才培养目标, 努力将实验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同时加强司法伦理教育, 根据法学专业作为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学科实际, 不断整合校内法学院与法医学系等院系的实验教学资源, 实现了开放式的法学实验教学大格局, 促进了法学和法医学等相关学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和融合。教师乐于跨学科上实验课的多了, 学生乐于跨学科做实验的多了。
由于校、院两级领导支持法学实验教学的思路明确, 大力推动法学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创建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机制, 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优秀思辨能力、法律运用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在学校领导观念的影响下, 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转变了原先看不起实验教学工作的偏见, 主动加入到实验教学队伍中。目前, 中心的实验教学队伍已形成包括多位博士生导师、专职教师和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兼职教师的强大团队。通过近几年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实验教师普遍认同了通过引导学生“在实验 (践) 中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提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法律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熟练的法律实践操作技巧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增设先进教学设备, 为中心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中心除了传统的模拟法庭与模拟仲裁庭的设备外, 还增设了一批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 例如远程视证系统、双轨实验教学系统、多媒体实验教学录播系统等。
远程视证系统应用在中心开设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等课程教学中, 可以进行模拟远程质证、模拟远程会见当事人、远程实时指导学生实验等, 中心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一校三区高清、可视、可互动的同步教学、同步实验、同步交流, 保证了三个实验分部的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实验教学的零距离和零中断。而这一借助新科技手段实现的实验教学活动, 恰恰符合现代司法系统的司法改革方向, 提升了学生参加工作后的适应性。
双轨实验教学系统以两块可交替演示的触摸屏为基础, 将板书、演绎、推理等传统课堂活动回归现代课堂, 开创丰富多样的互动教学模式, 有别于“教师讲, 学生听”的以讲授贯穿课堂的传统教学;自动记录和保存教学过程, 完整记录并保存课堂中教师的板书、批注、演绎、推理等教学过程;能够支持各种类型资源, 包括Microsoft Office, WPS Office, Adobe PDF档案, 各种音、视频档案, Flash动画档案, 常用的图像格式档案等;提供开放式、基于构件资源的共享教学设计软件, 创造并共享带有教师独特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的教学设计。此教学系统应用于法学实验教学的课堂上, 在播放PPT的同时, 可以展示文档、图片、视频、网页等多媒体资源,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促进了师生间的交互, 加强了课堂与现实的结合, 直观形象地传授了法学知识和司法技能。
多媒体实验教学录播系统, 用户登录此系统可以接收实时教学直播、按照分类检索课件仓库、在线点播精品课件;教师可以通过此系统在线剪辑刚刚录制的精品课件, 整理课件的目录, 然后发布到课件仓库中, 还可以对将来要录制的教学进行预约, 系统可以根据预约的时间自动在线保存;学生则可以运用该系统演练实验课程角色, 提高角色扮演的效果;控制中心管理员可以远程监视所有设备的运行状态, 进行远程集中式控制, 可以适时和所有教室进行语音对讲, 在教学监控的状态下可以随时录制全部教室的视频。中心运用此设备录制了多门实验课程、模拟实习指导课, 使用效果良好。这对法律人职业能力的锻炼十分有帮助。
中心透过光纤网络与高清视频传输系统, 实现了与广州、东莞等地的法院、检察院即时连通, 实时观摩正在进行的起诉、审判等诉讼实况场景, 为师生开展模拟诉讼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数字化保障系统。
此外, 中心还专门立项资助学生进行诉讼服饰道具观摩馆的建设。中心结合法学专业特色, 以模拟法庭课程为基础, 将参观诉讼服饰道具观摩馆和运用诉讼服饰进行模拟法庭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法学本科教育, 在注重传授法学知识和进行理论熏陶的同时, 培养学生了解法学历史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实践中出现的具体法律问题的能力。观摩馆的道具、展品多为学生的实验作品。该项目以非常直观的形式让制作者和参观者对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诉讼服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提高了学生对模拟诉讼教学实验课的兴趣, 其中, 学生自制了一批被实验室永久保留的诉讼服饰与道具, 包括多款法官制服 (夏装、春秋装、冬装) 、展示模特、模拟法庭自制服装等。
推进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负责人制, 切实提高设备使用率
中心作为全国9个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之一, 目前已成为拥有中山大学东校区、南校区及北校区3个实验分部、总办公面积3 300平方米、各类仪器设备1 185台 (件) 的实验教学基地。然而, 中心部分设备的利用率也有待提高。为此, 中心正在积极推进仪器设备维修维护负责人制, 要求做到:操作规范、利用合理、定期维护、维修登记及时报告。设备维护运行经费按仪器设备总值的5%, 由学院统一拨付, 保证经费的合理利用、足额到位, 有力地支持了中心的设备运行、更新与维护。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心设备的使用率, 基本实现了低故障率、低报废率。
具体做法是, 中心所需仪器设备所配技术图纸资料由专人负责保管, 各项仪器设备都按规定建立了技术档案, 使用、维护维修均须及时登记、报告和专人响应。此外, 中心认真落实设备器材“谁管谁负责”的管理责任制度, 切实做好防火、防潮、防盗、防热、防尘等工作,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负责人员须定期检查设备器材的管理情况, 定期核对仪器设备的账目, 保证仪器设备的账、卡、物相符。
中心还非常重视教学网站的维护与更新, 除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站进行维护外, 还经常 (每星期至少一次) 从本科、硕士生或博士生中挑选学生参与网站的内容更新工作。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为中心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1.实验中心人员的聘用方式
中心采用固定编制、流动编制及聘用制相结合的用人机制, 实验中心主任由学校任免, 其他中心人员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聘用方式。其中实验课程负责人通过公开招聘, 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实验指导教师则在院系公开招聘;实验室主任聘请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实验技术人员全部实行按需按岗设位的原则向社会公开招聘, 竞争上岗。
2.实验中心人员的管理制度
实验中心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负责主持中心的全面工作, 根据教管、管用适度分离的原则, 做好每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定编定岗规划。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 则由实验室主任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本实验室的工作任务, 按照国家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职责的有关条例规定及实施细则具体确定。实验室技术人员主要按实验教学、科研工作量、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与使用率等进行定编。
为了使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成效得到保证, 中心采取定期考核的管理方式, 严格执行学校教学工作条例, 建立和完善院系领导和教学督导小组听课制度及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制度, 对实验室人员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检查。
3.实验中心人员的激励机制
学校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在实验技术系列设置关键技术岗位, 相关岗位设置优先考虑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技术人员;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编制核定给予重点实验室的待遇, 每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额外增加1个编制。
学校设立实验技术系列专项培训基金, 支持实验教学骨干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修、外出考察等。学校设立实验教学授课竞赛, 并将参加竞赛和获得奖励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突出特色, 打造一流法学实验教学平台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中心形成了鲜明的法学实验教学特色:
1.科学、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 培养杰出的法律人才
中心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以分阶推进式实验教学法培养具有优秀思辨能力、法律运用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法律人才, 通过情景模拟及实务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熟练的法律分析和适用技巧、灵活的应变能力、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敏捷的法律思维、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社会正义感。中心在培养学生法律运用能力的同时, 始终将司法伦理教育贯穿其中,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而非单纯的技能传授。
2.社会化的教学模式, 打造一流的法学实验教学平台
中心致力于三方面的工作:第一, 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社区, 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及暑期实践等方式将课堂和实验室所学的法律职业技能直接应用于社会, 并在实际运用中对其进行对比检验。第二, 积极寻求社会合作, 主动与法律实务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定期邀请司法部门工作者在校内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如与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及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检察院合作搭建实务训练平台。第三, 通过与其他实务部门的联合办学, 在为实务部门培养更多的具有先进法治理念的实用型法律人才的同时, 提升中心实验教学教师的司法实务技能和实验教学能力。
3.国际化的培养视野, 提升学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竞争力
中心直接与国外高校对接, 开展跨国性的实验教学活动。其中, 中心利用高清、同步、可互动的视频会议系统与美国迈亚密大学Daniel Hall教授共同开设《刑事诉讼法》课程, 选课学生近100人。
中心重视师生的国际化交流。一方面, 中心与世界知名大学, 如华盛顿大学、里昂三大、昆士兰大学、纽约大学等十余所相关院校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另一方面, 中心每年邀请外籍教师, 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知名教授前来授课。
此外, 中心积极派出师生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佛蒙特大学法学院、法国里昂三大、台湾大学法律系、香港大学法学院等境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 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法律赛事及国际法律活动。
建设成果突出, 广受师生及群众欢迎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与发展, 中心构建的“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法学实验教学体系初见成效, 不仅在培养创新型法学人才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成为培养法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实践基地, 还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均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影响与辐射效应。
1.法学实验课程与法学实验教材建设取得新突破
中心向来注重法学实验课程体系建设。面向法学专业本科生、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法医学专业本科生、法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等15个专业的学生开设了29门必修、选修或全校公选的法学实验课程, 选课学生数达到3 525人次。2005年, 法治系统工程等课程在广州高校中率先使用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异地授课, 一校三区共500余名学生能够通过远程系统进行互动学习。
目前中心共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3门, 新编实验教材多部。其中, 刑事诉讼法网络课程被纳入国家新世纪网络建设工程;刑事诉讼法原理作为广东省精品课程, 被遴选为广东省优质教学资源推广。杨建广教授主编的《刑事诉讼法 (第二版) 》教材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获司法部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奖优秀成果奖;徐忠明教授主编的《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一书获司法部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三等奖;竞花兰教授主编的《法医病理学 (第三版) 》“十五”国家级统编规划教材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2.教师教研、科研能力显著提高, 学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实验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教师发表论文的层次高, 专业性强, 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有二十余项。中心教师承担了教学与科研项目共130项, 发表教研论文23篇, 获得“广东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南粤优秀教师”等表彰、奖励共15项。由于法学教学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法学学科已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法医鉴定中心被评为10家国家级司法鉴定机构之一。
中心着力培养学生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能力, 中心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验项目, 实验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 国家发明专利共2项, 正式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共386篇。此外, 中心迄今已组织并指导近百名学生参与了各项竞赛及活动,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200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中, 中山大学获冠军。2006年4月, 中心组织学生首次参加维也纳国际商事仲裁比赛就战胜了传统强队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美国丹佛大学和天主教大学代表队等。2007年, 中心组织学生参加首届中国国际刑事法院模拟竞赛, 获得亚军, 并获最佳检察官方辩手和书状总分第三名。此外, 中心组队参加第三届、第四届、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 均有本科生获“优秀辩手”荣誉称号, 同时获得最佳答辩状奖和最佳申请书奖。
3.示范作用与辐射力度不断增强
中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社会效应的提升, 师生积极提供社会服务, 为中心赢取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使中心示范作用与辐射力度不断增强。
自成立以来, 法律诊所一直坚持无偿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慕名前来寻求法律咨询与请求援助的群众络绎不绝, 曾经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接收百余宗案件, 其中出庭代理案件二十余起。2010年, 因实验教学成果突出, 中山大学法学院被评为“全国优秀诊所法律课程教学管理单位”, 法律诊所的11名师生也受邀加盟全国首个劳工法律服务队。
法学实验教学探索感悟:累并快乐着
当问及工作感悟时, 杨建广教授答曰:“累并快乐着。”
“首先, 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法学专业作为一个文科专业, 实验教学怎么搞、怎样搞好仍存在极大的争论, 有争论就有开拓和理论提升的空间, 这对于我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其次, 法学实验教学常被忽视, 我们所做的许多努力, 至今仍被法学界部分权威所不屑, 这使得我们之前的所有努力都有可能被否定, 这对于我来说又很有挑战性;再次, 法学实验教学仍未成熟, 仍是一个新生事物, 它的产生与发展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这对于我来说既是无穷的压力, 又是无限的动力。面对与自己一道从事法学实验教学的教师的迷惘与困惑, 面对中心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忽视与边缘化, 作为中心主任, 如何规划好、管理好、协调好、平衡好中心的各项事务和内外关系, 就是‘累’的根源。
但当看到实验教学中心从不为人知到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全国的法学实验教学在各位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下,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自己在其中的一点努力也得到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支持、同行的肯定、学生的推崇, 这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也是我‘快乐’的源泉。”
关键词:民法基本原则;大学生;素养;价值;策略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1.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指的是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我国民法通则中的第三条对平等原则的规定是:“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平等原则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且是区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标志。同时,平等原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是民法的基础性与根本性的内容。
2.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指的是法律对民事主体意志下进行自由民事活动确认的一项准则。我国民法通则中的第四条对自愿原则的规定是:“民事活动要在自愿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自愿原则是在平等原则存在于实现的基础上存在和实现的。同时,自愿原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要求。
3.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指的是民事主体应当根据社会公平观念来依法从事各项民事活动,以及合理维护各利益方的利益均衡。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对公平原则的规定是:“民事活动要在公平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公平原则在民法上是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事人进行合同关系缔结时,特别是在确认合同内容时所要遵循的必要的指导性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指的是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进行过程中必须要以善意、诚实以及权利行使中不侵害到他人和社会的权益的准则。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是:“民事活动应当在诚实信用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发展中的伦理道德准则在民法上的集中体现。
5.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指的是公共秩序原则与善良风俗原则的合称。公序良俗原则作为现代民法中的重要内容,具体指的是所有民事活动都应当遵循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中对公序良俗原则的规定是:“民事活动应当要充分尊重社会公共道德以及不扰乱社会的经济秩序。”
二、当前民法基本原则下培养大学生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平等原则问题
大学生对平等是有着强烈向往和追求的,并且其思维发展中所形成的是绝对和理想化的平等,这也就使得其对平等原则无法进行理性和全面性的理解,从而也就在社会地位、男女、财富以及关系等方面的差别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进而也就对平等原则进行怀疑和否定。因此,社会、家庭以及高校积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学习和认识民法基本原则,就能够引导其形成正确和理性的平等价值观,及时纠正其过于理想化和绝对化的错误平等观念,从而使得大学生可以客观认识在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差别和财富与关系差别的平等性。
2.公平原则问题
当代大学生在公平的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公平的片面和不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由于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分配、教育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进一步使得大学生对公平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否认,因而最终不承认公平原则的存在。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对民法基本原则的学习与教育能够在根本上纠正和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个人、社会以及集体利益进行正确、科学以及全面的处理,以此来形成科学化、客观性的公平价值观。另外,由于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所以缺少丰富的社会经验,这也就会经常性的出现大学生无法客观看待和正确处理所遇到的各类不公平的社会问题,而民法基本原则则能够帮助大学生从法律角度与社会整体角度上来对这些不公平现象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理解,以辩证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公平原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3.自愿原则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自愿上认识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其在事情发展中过于注重自我观点的强调,并且还存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多数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父母过于溺爱,从而使得其不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其次是当前大学生由于自身人格上的不健全造成其还没有形成较为理性的资源,从而就会出现各类校园暴力以及社会性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对民法基本原则的学习与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其在自愿方面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社会道德与利益价值观。具体来说,大学校园是一个“小社会”,包含着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而在人格尚未健全以及价值观存在偏差的大学生在处理与他人的利益以及人际关系上,如果在民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那么其就能够用辩证和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进而就能够以社会成员的地位来将个人、社会以及集体利益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正确的处理个人以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4.诚实信用原则问题
由于当前多数大学生从各类渠道中所了解到的各类不诚信新闻以后就很快形成当前社会已经严重缺乏诚信的观念,再加上其对诚实信用就有着非常强烈的向往和要求,因而就会导致大学生认为讲求诚信已经过时,老实人会吃亏,不讲求诚信也可以成功等错误认识的存在。所以,加强对大学生对民法基本原则的学习和教育,不但能够在根本上扭转大学生已经形成的失信观念,而且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和健全的诚实信用价值观。
5.公序良俗原则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于公共秩序以及善良风俗的认识与理解比较浅显,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当中所接触与认知的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教育是非常少的,因而也就无法形成全面且客观的公共道德观念和公共利益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对民法基本原则的学习与教育,不仅仅能够引导大学生深入的认识到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能够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与公共利益价值观,从而摒弃与避免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将自我看成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份子,进而为全社会的良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民大学试题民法学】推荐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民法试题09-19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夫妻共同财产11-01
西南大学教育法学作业11-16
燕山大学法学毕业论文06-09
法学大学生求职信09-12
法学大学暑期实习报告论文10-03
福州大学的法学院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