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作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如何解决当前作文教学中过分注重活动与过分注重技巧序列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点,还作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出发,提出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道路。关键词:生活化艺术化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作文教学改革尤为关注,各种改革实验层出不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1:

活动化作文教学法初探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所以,本人认为应该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一、小学作文现状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驴唇不对马嘴。

而我们教师又是怎样教学作文的呢?

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对此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缺乏主动意识,缺乏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事物的认识片面、浅肤。

2.实践活动与写作的时间间隔较长,这样小学生容易遗忘。

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

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与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二、将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模仿写作,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学生的思路。学生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教师要带领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其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小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小学生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往往要比没参加写出的作文好得多。

“活动作文”就是“通过以活动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我们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中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这些都是自己思考、写作的好题材,而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把当前活动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引入到作文教学中,提出活动化作文教学的思想,正是顺应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爱玩天性。

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命题作文要结合现实生活,一个好的题目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的作用,犹如火种投入干柴,使之熊熊燃烧。反之,如果题目不当,脱离实际或者公式化,学生作文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吐真情,不说空话、假话。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积累,因此我们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中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采用生活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生活化作文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生活化作文教学法的特征

1.自主性。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他们自主地参与,充分地体验,自由地表达,并在教学活动中自悟——领悟生活的真谛和写作的规律。

2.开放性。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下转68页)(上接67页)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此外,还有题材的开放,体裁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等。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如让学生写《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教师先把“贴鼻子”等简单游戏搬进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在玩中体验,边玩边写,思维活跃,作文也很生动。

4.创新性。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从学生身上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题材、结构、思想、表达上充分发挥自主,使作文具有一种新概念的特征。

5.发展性。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良好的个性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如在摄影作文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获得了摄影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等。

总之,让学生主动参与写作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生把写话、习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加工和整理能力,从而提高作文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作为统一的整体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体化地完成,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作者:庄斌

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2:

作文要走生活化和艺术化相结合的道路

摘 要:当前作文教学的方向是什么?如何解决当前作文教学中过分注重活动与过分注重技巧序列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让作文教学回归原点,还作文教学的本来面目出发,提出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道路。

关键词:生活化 艺术化 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语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作文教学改革尤为关注,各种改革实验层出不穷。如上海育才中学的茶馆式作文教学法;黑龙江省常青老师分格教学实验;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模式;有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杨初春创造的中学快速作文教学模式;有上海大学的李白坚教授提出的“大作文”教学体系;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个性化作文实验(《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日)。这些作文教学实验,无疑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作文教学事业的发展。

但是,作文教学走过了漫漫征程,当我们重新理性地审视作文教学时,我们发现,作文教学还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这是作文教学的灵魂。“写什么”就是要解决生活素材,解决学生“无米下炊”的尴尬现象;“怎么写”就是解决怎样用艺术化的手法去表现生活,也就是表达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实的作文教学要以“生活化”作为主线,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走和“艺术化”相结合的道路,过分强调生活化,或者表现技巧都不可能解决当前中学生作文难的问题。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问题

1、没有解决“水源”,学生被请君入瓮,缺乏自主和创新意识

过去的作文教学往往由教师命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限入被动写作的状态,而题目本身并非学生想写,和有无材料可写,学生作文被请君入瓮,任由师长的颐指气使,压抑了学生主动从生活中攫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去进行有兴趣作文的愿望,而作文本身就是学生艺术化的再现生活的行为,高质量的再创作需要经过大量的积累与教师高超的作文教学艺术。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积累,教师机械、生硬的将学生与生活割裂,只会让学生写作时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久而久之,作文成了负担,而不是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产生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和厌倦情绪。结果导致空话假话满天飞,抄袭克隆家常事。翻开一篇篇习作,只见思维僵化、套话连篇、真情欠奉,个性磨灭,更何谈创意?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撷取绚丽的浪花,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写上自己的、自然的作文。

2、改良主义的技巧序列训练过分在技巧上回旋,并未抓住作文的根

传统的作文教学表现为教师往往随意命题,或者简单地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提几点要求,然后让学生去写,如此长期训练,没有梯度,形不成每次作文,每个学期,每个学年乃至整个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的有效序列,针对这种无序状态,有的老师力图变无序为有序,有的以文体训练为序,有的以作文技法为序,作文教学的视点总是落在怎么写的训练上,把作文看作是一门工匠的手艺活,认为只要是手艺到了家就可作出精巧的活计来。一段时间语文教学的读与写都重在技巧上,如教给学生作文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安排文章结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是表达语言更生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教师不指导积累生活,不指导激发情感,不指导提高认识,不培育文化底蕴。

应该说,序列训练比完全无序确是一种进步,但它把作文看作是一门技术,作文教学主要在技巧训练上回旋;忽视生活的积累和写作内容的开拓。仍然没有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着力点的偏移,表明它并未抓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其效果也是不显著的。

上述问题显然不能适应学生作文需要,不能使学生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而由于写作内容的匮乏,情感的低落,更加重了写作表达语言的枯涩和混乱。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真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要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词汇、借鉴范例的同时,指导学生细心观察,深切地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培养其对生活独特而敏锐的感受能力,使他们将郁积于胸的情愫流泻于笔端,将撩拨心扉的美好瞬间化作永恒的记忆,从而在生活中升华作文,在作文中再现生活,

二、生活化作文——“写什么”,作文的“本”

“生活,这是一切书籍中第一本重要的书。”(罗曼·罗兰)

(一)生活化作文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从理论的高度总结了作文教学改革的规律,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古人的论述丰富了我们的写作理论。《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生活教育论。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有多广。

4、生活是源泉理论。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永远离不了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古往今来成功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蒲松龄设免费茶廊邀路人讲轶闻趣事等积累写作素材的经验,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所以,如果能锻炼学生观察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使他们能透过纷繁芜杂、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注视它的发展趋势,洞察它的未来,上至天文,春秋季节的更替、气候阴晴的变化;下至地理,沧海桑田的变迁、涓涓细流的汇聚;从飞鸟鱼虾的生活习性,再到骡马走兽的龙腾雄姿……那么,我们在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从而写出富有新意、别具一格的文章。

5、心理学理论。教育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它依存于生活,是生活实践、思维、语言运用的综合统一体。那么我们在进行生活化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思辩评析问题的能力,来激发学生写作良好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而这其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是最重要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没有新意,关键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把学生的眼睛从学校的围墙中引向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发现、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的意识,锻炼发现美的眼力。

(二)什么是生活化作文

生活化作文就是让学生作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作文来源于生活,贴近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作文是学生心理的需要,是生命力的绽放,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来习作形成改造生活、提炼生活的意识,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以此培养学生创新作文的能力。

(三)生活化作文的内涵

1、丰富的生活积淀是写好文章的关键。在作文中常见一些学生眉头紧蹙,无啥可写;也常见一些学生文思泉涌,一蹴而就,出现这两种反差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积淀是否厚实,积淀越厚实,材料越丰富,越有可能写好文章;反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指导观察,选取素材;开展活动,丰富素材;融合学科,充实素材。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生活,时时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概括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

2、自然美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自然,美丽的城郊,凹凸起伏的原野,蔷薇色的春天和金黄色的秋天,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师吗?我们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是很难和它竞争的。”大自然纷繁美丽,变化万千!令人心弛神往,心醉情迷,催生了多少壮丽诗篇,千古绝唱!自然美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我们如果能让学生走出课堂,把学生的视野从有限的用文字表达的课文中解放出来,到真实可感的大自然中去感受、体验,用眼睛去寻找美,那样学生空虚的头脑才会充实起来,僵死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文。

3、在社会熔炉中发现美。车尔尼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显现”。可见生活中不是缺乏美的现象的,只是我们平时疏于观察,缺少发现。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接触的其他生活领域,都是学生在写作中应该反映的对象,但学生的视野往往过于狭窄,只看见了学校,而忽视了其他,以至内容缺少新鲜感,也缺少价值。因此,有必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从中发现更“新鲜”的美。

4、从生活化的课堂中认识美。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广泛,其潜在的生活美也极为丰富。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出发,围绕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在课文教学中加强生活作文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生活美,在作文中创造生活美。

三、作文的艺术化——“怎么写”,作文的“质”

郭沫若先生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一篇优秀习作应当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体,如果只是简单的再现生活,那么文章就成了流水帐,毫无艺术可言;如果写作技巧的匮乏,学生往往是有米难成熟饭。因此在解决了写作素材的前提下,教师写作技巧的点拔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怎样使文章语言鲜活、富有文采,怎样安排一个漂亮的、意味深长的结尾等等,也就是说作者要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这就是说我们要艺术化的再现生活。

(一)什么是作文的艺术化

作文的艺术化就是学生在充分占有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生活素材,如何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生动的艺术化的再现生活,从而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

(二)艺术化作文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标准》强调了“创造表达”,“创造表达”实际就是要求作文要艺术化的再现生活。

2、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表达能力强,才能把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表达得生动有序。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就语言教学问题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一种素养,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三)艺术化作文的内涵

1、从课文中挖掘美,培养作文的技巧。中学课文大多是经典名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都是很好的习作范文。我们在讲解课文时,要深挖其美的内涵,把课文与写作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学习借鉴仿写,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丁有宽老师说的:“从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突出重点,多读多写。”中学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散文,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写人散文《背影》,老舍《济南的冬天》等,在讲授课文时,就要引领学生通过揣摩文章的语言、修辞,挖掘课文中美的内涵,分析美的意境及其写作技巧,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掌握写美的技巧。

2、在阅读中积沙成塔。学生阅读面狭窄是学生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写好作文需要有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写好作文需要有底蕴;写好作文还需要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作文是一个由仿到创的过程,学生把课外积累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和精彩语言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还能使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积累所带来的成功之喜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长期坚持欣赏美文,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

3、在创新的思维品质中使作文升华。文章不是生活的复制,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巧才能艺术的再现生活,这就要创新的思维品质,如我们可以借助于联想进行立意的创新;对事物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我们可以在选择新颖的材料上进行独特的创新;语言上,在借鉴名家名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并使之渐趋成熟。

四、作文要走生活化与艺术化相结合的道路

在生活化作文教学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遵循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全面优化人的素养,完善人格,增进智慧。把生活化与艺术化结合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锤炼语言——创造生活,作文只有充满生活的阳光,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总之,作文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作文,就是努力让生活为作文营造一方沃土,开辟一片绿地,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历练作文,在语言应用中提高写作水平,做到作文反映出浓浓的生活情趣,流溢出生动的生活语言,从而做到生活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插上双翼。

作者:牟维和

中学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论文 篇3: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摘 要】我国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已经开始对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进行研究。这主要是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并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概念化、成人化、文章抄袭化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语文新课标的落实离不开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素质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新课标的落实。

【关键词】个性化作文 教学 素质教育

1引言

教育最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也就是关注个性的发展。个性也叫做人的性格,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有着本质区别的独特之处,个性是一种创造,更是一种心灵空间的释放。而写作行为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写作是极具写作主题的鲜明个性特征。而每个学生个性的孕育与表现主要是依靠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使学校教育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沃土,使素质教育能充分体现出教育的效果。

2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作文教学现状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所以面对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语文教育自然成为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焦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一种全新的作文教学形式,它不仅吸取了中外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更是融合了现代科学的精神,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是,目前我国学生的作文明显存在着模式化现象。下面就从学生和教师教学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2.1 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2.1.1学生作文在内容题材上的雷同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在内容上出现题材雷同、主题相似、思维方式同化的现象。学生的作文并不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而是为了应付或是为了符合教师要求而编造的假话、空话,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缺乏学生自己独特的真实感受,更谈不上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1.2 学生作文在形式上的结构布局机械呆板

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在形式上表现为明显的布局结构缺乏灵活多样性,言语的表达又比较趋于成人化和公共化。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色,但是目前学生的作文却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出现了一致性,这严重违背了写作的规律,使文章的本来面目被严重扭曲。

2.2 教师作文教学活动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作文教学情况看,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学生作文模式化的形成。

2.2.1 在作文命题上的问题

作文命题一般由教师一人命题,并未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点相结合,题目往往具有教师的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

2.2.2 在对学生作文指导上的问题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只对学生加强如何在考试中能不易失分的常见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很多比较实用的写作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少走弯路,但却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的发展。

2.2.3 在作文批改上的问题

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时,很多教师都从主观出发,以自己设定的作文要求来批改学生的作文,很多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缺少针对性的意见。

2.2.4 在作文讲评上的问题

教师一般持批评否定的态度,很少对学生习作进行鼓励和赞扬,而对于个别学生有创意性的思维和习作并未给予肯定,这样的讲评方式很难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信息与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动力源泉,更是学生表现自我个性的基本前提条件,得不到肯定的学生很难再发扬自己的个性特点了。

3个性化作文的教学尝试与实践

作为语文教师,在理解个性化作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要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对个性化作文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作文内容、教学技巧、教学形式、思维训练、评价批改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汲取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边教学边改进,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教学能够更好的适应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同时要努力构建出一套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的作文教学方式和训练体系。

3.1 摒弃“代圣人立言”的枷锁

由于受到“代圣人立言”传统思想的影响,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总是将文章的主题、作者的立场放在首位。学生的习作中不论文章多么有创意、文采多么出众,只要在写作中写不出崇高的思想、坚定的意志,不注意正确的政治观点,那么这篇习作也是不合格的。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很多学生习作中凸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个性化才情,文章中经常跳动着深刻的旋律。但是很多才华横溢的学生却得不到教师在习作中的认可和高评价。所以,“代圣人立言”和“泛政治”的指导思想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造成的影响和形成的干扰是不容忽视的。在这种思想教育模式下,学生自己的观点不能得到发挥和表达,个性化思想的不到体现。

3.2 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运用个性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分析每个学生的爱好和不同的性格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一定要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个别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

3.3 正确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激发写作欲望

现代学生的作文中大多数都属于:言之无物,内容十分空洞,严重脱离生活实际,或者是对生活的理解过于肤浅和片面。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实际。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倡导学生自由状态下的作文,引导学生开启“发现”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中、社会世态中、古典书籍中发现自己需要的知识,从而在生活实践中正确评价别人,发现自我。只有不断地发现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生活实践中缺少我们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和赞扬。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找出作文的源泉。

3.4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素质和能力

个性化作文具备丰富的个性化思维活动。写作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作文质量的优劣是与个人的思维素养和创新能力分不开的。思维始终是贯穿个性化作文的主线。而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创新活动中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由多种思维方式综合而成的。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集中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正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显意识思维、潜意识思维等。而创新思维的核心思维则是发散性思维方式。在创新思维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为写作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对学生及时进行思维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作文离不开思维,个性化作文更离不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个性化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为我国参与世界竞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兴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别经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丽霞. 开放式作文教学浅谈[J].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2).

[3]李白坚. 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中学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徐同. 个性化教育理念下的作文与作文教学改革[J].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4).

作者:陈瑜

上一篇:小学生诚实守信演讲稿下一篇:银行行长竞聘报告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