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实习经验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教师实习经验(通用8篇)

中学语文教师实习经验 篇1

2010级 中文 秦羽佳 第十五期邯临武支队 称勾中学实习生

从2012年8月20日出发那天算起,我们的实习已经经历了四个多月了,在汇华学院时我只是上课,看书,打球,逛街,淘宝,自助餐,考试前突击复习,每天过得规律也悠闲自在,过着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安逸享乐的生活。只是我常常不甘于平庸,乐于冒险,不想大学四年的生活就这么毫无意义,我想很多人的想法应该和我是一样的,在这个充斥着霓虹和摩登的世界,我们很难找到目标和方向,我并不确定将来要做一个老师,但并不意味着我一定没有这样的经历,四个月前师大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带着兴奋与骄傲义无反顾的奔赴临漳,于是有了这四个月的临漳之旅。

从来的那天起,我记得带队老师袁老师就经常跟我们说这样的话:无论你将来当不当老师,这段日子都将会是你终身难忘的时光,不管你是否愿意来顶岗,这半年的时间,你这半年的生命和你自身是分不开的,要思考怎么能让这半年过得有意义?我常常在想,当初我们是自愿选择顶岗实习的,当初多多少少会从学长学姐那里听说过顶岗实习的事,都知道顶岗实习不是来享清福的,我们仍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顶岗实习,我们有什么理由让我们这半年过得不精彩呢?俗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们不但要撞钟,还要把钟撞得更响才对。袁老师曾对我们说过,“称勾中学已经为你们搭好了舞台,你们不但要能唱戏,还要唱大戏。”实习已经接近尾声,我知道我们做的根本远远不够,但这次实习会让我受益终生,以下是我在半年来的实习工作总结。

一、在课堂管理方面

在来到临漳县称勾中学之前,我们临漳支队八个实习点的全体实习生在教师进修校度过了快乐美好的一周,在进修校学习时我们接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大学课堂上没有的东西,重点是培养我们对新课改的了解和对新课堂的运用,但那时我们还没有走到教学的一线上,我们对实习更多的是期盼,但那时我们却还只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从学生的角色转换为老师,当我们真的走上顶岗一线时,却必须尽快进入角色,像一个好演员一样,去演一名老师,然后真真正正融入其中。我所在的称勾中学是一所国办的乡镇中学,办学条件并不是特别优越,生源质量差往往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小学时成绩好的学生多数到县里或市里念初中,称勾中学的生源多数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我刚到称勾中学时就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我翻看了我所教的初二两个班在初一时的期末语文成绩,90分以上的高分段也是有的,但人数寥寥无几,多数学生成绩在50分以下,并且个位数成绩的也有很多人,最低3分,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说,这两个班是近几年来入学时的考试成绩就是最差的,基础也是最薄弱的,而且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加,其班级纪律也是相当难管。

我刚上课时,课堂纪律确实十分的差,教学常常进行不下去,多数学生不配合,不听讲,不动笔,课堂上随便下地窜座位现象经常发生,课后作业上交数更是可怜,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聊天、唠嗑、睡觉,只有少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后作业,人数不超过10个,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很难进行得下去,每天都要在课堂上耗费大量的时间维持纪律,自己生气,效果却并不明显。这时很多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袁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指导,随着教学时间的增长,我渐渐总结出了一套我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法,并且逐渐适用于我所教的两个班,简单来说我的方法就四个字“威逼利诱”。

1.威

在课堂上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学生们一同探讨并制定班级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是很有必要的,并制定好奖惩措施,制定了就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去办,奖惩分明,说到做到,这样老师才能在班里树立威信。

2.逼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是相当差的,尤其是我所教的班级情况,如果你留背诵的作业几乎跟没留是一样的,这个时候你就必须得逼着他背,比如上课背不会,那中午就到我办公室去背,背不会不许吃午饭,并不是真的不让他吃饭,称勾中学学生中午打饭窗口只有一个,打饭需要排很长的队伍,队伍最后面的学生轮到他打饭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利用这个时间让课上背不会的学生背,这样半个小时后,即使背不下来的学生也让他去吃饭,吃完饭了再叫回来背。

3.利

在课堂上甚至是课下,都要经常给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你强调得多了,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一部分学生,还有就是要让他们在学习上吃到甜头,让他们真的能亲眼看到“利”。比如,刚开始时我会经常组织一些小测验,找一些卷纸给他们做,在批卷时尽力给他们很高的分数,让他们尝到甜头,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高。

4.诱

在我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中有一项是这样的,每周我会给这两个班60分的分数,并把分数写到黑板上,上课有一个聊天的或者睡觉的扣一分,作业一个不完成的扣一分,当堂课如果没有扣分那么加3分,一周后结算,如果分数在50分以上的班级,包括50分,下一周的晚自习抽出40分钟的时间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电影,当然电影一定要看根据名著拍摄的,这样不但能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也能提升他们看课外书的兴趣,开阔视野。

这四个方法不是分开来运用的,往往两个或者三个、四个结合运用,比如说在让学生考试时,有些同学根本就懒得动笔,一个字都不答交白卷,你想让他看到“利”都不可能,这是就要结合上“逼”的办法,逼他答题,然后再提高他的分数,给他“利”,这就是“利”和“逼”的结合。再比如说每周在50分以上的班级去多媒体教室看电影,这是“诱”,但这成为了一种制度了就要说到做到,这就需要“威”和“诱”结合,如果说到不做到,那么很容易失去你的威信。在这四种方式的配合下,现在我的班级“逼”的成分已经减少,很多学生能够主动从“利”中找到乐趣。

我总结了一下,你要想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成绩,“威逼利诱”这四个方面都是为成绩而服务的,如果你班里的成绩上不去,学生基础打不牢,在课堂上如听天书,那么老师再怎么注重讲课的技巧也很难维持好课堂的纪律。所以,想要保证良好的课堂氛围,抓成绩,打基础是绝对的关键。

二、在教学技能方面

在教学方面,有一套适用于自己所教班级的小技巧也是很关键的。

在我所教的班里,语文课上有一句口号被传开来了“赶快学语文,语文很有用。”这句话是从我校初三语文教师刘献云老师那学来的,原文是一首儿歌:“蜜蜂用树叶,写信给蚂蚁,咬了三个洞,表示我想你。蚂蚁收到信,看了半点钟,也咬三个洞,表示看不懂。蜜蜂和蚂蚁,商量大事情:赶快学写字,写字很有用!”而刘老师引用最后一句并加以改编为“赶快学语文,语文很有用。” 小小的一句话,怎么会触发学生这么大的热情?这是我听完刘老师课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实际来讲,无论将学习变得怎样有趣,对于学生来说,与打电脑,打乒乓球或者是看电视相比都是无聊的,但面临实际的社会现状,尤其是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学生无法往艺术或是体育等方面发展,很多学生觉得学习是不得不学。在我校称勾中学,学生在校住校,每天5点50起床,晚上9点下学,初三晚上10点下学,周六日还进行补课,回到宿舍还是要遵循学校的管理,其实他们的神经绷得是很紧的,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却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上课说会儿话,看会儿漫画或是接个话茬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在课堂上天大的乐趣。刘老师恰好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个心理,虽然初三学生与幼儿园学生相比心智成熟很多,不过他们对于与枯燥学习略微无关的儿歌同样感兴趣,因为每天16个小时的枯燥学习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刘老师用了一个小小的儿歌,小小的口号,让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通过另一种新奇的形式再集中回来,从而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我将这个口号引进我所教得两个班级,确实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俗话说“教学有法,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味的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势必会使得学生疲惫,我们必须积极思考,花样翻新,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跟着你的教学思路走,只要多去学习,多去思考,一定会想到更多适用于自己班级的教学技巧。

三、活动组织方面

为响应河北师大“我为学校添光彩”的活动号召,我在称勾中学组建了“校园之声”广播站,和成功组织举办了“迎国庆诗朗诵比赛”和“称勾中学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其中“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网、长城网等国内知名网站所转载报道。

1、“校园之声”广播站

广播站是学校进行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好的校园广播站就是一座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也是一条团结全体同学感情的纽带。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校广播站的组建工作,首先是对校广播站广播内容和组织机构的确立,经过一周时间的策划后,开始了广播员、编辑、导播员的选拔工作。广播站组建初期,将曾在我校诗朗诵比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的学生召集起来,吸收为广播站广播组的成员。将曾在各类征文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召集起来,从中选拔出广播站的编辑组成员,再从有电脑方面特长的学生中选拔出广播站导播组的成员。人员确立后,首先多次组织广播站成员进行普通话专项培训,帮助学生纠正方言和传授播音技巧。其次,就是节目的安排,为了更好的发挥广播站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对节目进行了如下安排:周一《新闻直通车》;周二《文荟精华》;周三《青春随想》;周四《科普园地》。在经过几个月的播出后,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变得有声有色,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各项中心工作及时宣传到每一位师生当中,提高了全校师生的政治素养和幸福指数。

2、中华经典诵读比赛

每天上课前和大课间,同学们伴着古典音乐的旋律,以班、年级为单位集体诵读经典篇目。大课间诵读分为“集体诵读”和“小组讲解”两部分,诵读完后由几个学生合作讲解篇幅大意。有专任教师为各班诵读情况进行点评,每周都要评出经典诵读先进班集体。学校还定期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制定详细的比赛评分细则,集中检验各班经典诵读情况。对比赛成绩优秀的班级进行表彰。通过系列活动让经典文章渗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经典诵读使学生明白许多中做人的道理,提高了学生文化涵养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营造“知文明,懂礼貌,行仁义,守孝道”的良好风尚,学校根据诵读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学习诵读《弟子规》第一则《入则孝》时,开展了”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活动。同学们有的向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打电话,诉孝心。有的为父母洗脚,做家务表衷肠。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学校开展了”爱国从小事做起“活动。同学们有的通过绘画表达对祖国的祝福,有的则通过参加公益活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系列活动升华了学生的心灵,大大丰富了经典诵读的时代内涵。

经典诵读弘扬了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明白许多中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文化涵养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体现了我校“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勇于担当”的育人理念,营造了“知文明,懂礼貌,行仁义,守孝道”的良好风尚。

四、离别

顶岗实习的日子对我来说是一段绚烂的人生旅程,通过我们们不断的努力、奋斗,披荆斩棘,我们收获了一颗又一颗纯真的心。虽然这段旅途中有过哭泣,有过痛苦,有过迷茫,曾经的一度想要化身为一只拥有无敌力量的雄鹰,展翅飞出这牢笼般的顶岗生活,在那蔚蓝的天空自由的飞翔,无忧无虑的飞翔。可是当感冒时嗓子哑地不行的时候,看到办公桌上孩子们送给你的感冒药,顿时感动的眼泪不由自主的留下来了;当孩子们犯错时,把自己气得七窍生烟的时候,过后孩子们给你写得小纸条的时候,会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可爱;当顶岗的日子快要结束的时候,孩子们天天追着撵着问:“老师,你什么时候走,老师你在这过完元旦再走吧。”在寒冷的天气,心里也会变得暖暖的,你还会舍得走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我都无法去想象离别的日子。从一开始急切地盼望那一天尽快地来临到现在希望那天来得越晚越好,人真是一只奇怪的动物吧。

中学语文教师实习经验 篇2

关键词:学习经验,有效教学,组织

一、学习经验和有效教学

长期以来, 有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学生数理化的水平往往可以并驾齐驱, 而语文水平则可能相去甚远, 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发现学生的语文知识来源于“学得”和“习得”。“学得”是指学生在课程序列内接受语文训练的获得, “习得”是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的语文生活中的获得。假设学生“学得”相同, “习得”的欠缺就使语文水平发生了差异。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 从小学开始到高中, 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学习史和学习经验。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要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语文学习经验。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 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人们意识到, 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 而且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所谓“有效”, 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教学有没有效益, 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从中可以看出, 学习经验和有效教学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都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强调学生的“学”, 即用学生的行为界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有效, 因而可以认为在这一维度上, 有效组织学习经验应与教学的有效性呈正相关, 与学生的学习呈正相关。

据此, 在遵循选择语文学习经验的原则前提下, 有效组织学生语文学习经验, 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培养自学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实施方法

1. 有效组织学习经验, 找准知识“衔接点”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一条鱼, 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 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条小蝌蚪交上了朋友, 在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 便跳上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 向鱼汇报它所看见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马、牛、人等等。然后, 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作了图画表征: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为用尾巴走路的鱼, 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人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在自身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 往往是带有浓厚的个人特征。因此, 找准知识“衔接点”, 才能使之成长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催化“酶”, 具有促进知识的接受、活化的作用, 从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都十分强调原有知识在新学习中的作用, 奥苏伯尔十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他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

教学中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更为接近文本。在学习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时, 由于学生对郁达夫的生平经历比较陌生, 且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中, 秋天这一中国传统的古典意象中是带有浓重的悲凉的底色。学生认为, 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 所选的景物也具有同样悲凉的底色。可见, 郁达夫表现于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知识体验有着较大的距离。此时, 学生的学习经验容易造成意义上的错觉, 因此,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经验时, 要提供郁达夫的生活背景的材料, 让学生了解其人其事其文, 从而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秋天悲凉之美”是带着赞赏的情感的, 这样既使学生对“秋”这一传统元素蕴含的意义进行再认识, 又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点”显示着学习经验的连续性。特别是在学习同一作者的作品时, 这种联系更是难以割断的。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的复习温故而知新, 是学习经验的有效利用。

2. 有效组织学习经验, 打造课堂“教学场”

有效组织学习经验, 打造课堂“教学场”, 要尊重学生课堂“话语权”,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观点的机会。《文汇报》上刊登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堂语文课上, 老师布置了题目为“梦”的说话练习。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说:“每当黑夜降临, 我总做一个梦, 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 偷走……”没等说完, 其他同学和老师都哄笑起来, 于是, 老师说:“快坐下吧, 别浪费时间了。”焦急地予以切断, 美其名曰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 事实上却打断了掌握学生学习经验的契机, 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点一点地掐灭。本则案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独特的学习经验, 错失了可以生成有效教学的契机。

有效组织学习经验, 打造课堂“教学场”, 要以学情为基础, 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草莓》一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产生了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 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抒写了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怀。教学之前, 怎样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之处, 使学生思想的火花与作者的火花对接呢?于是考虑从学生已有的生命体验入手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 就在学生的随笔中选取《循环》一文。在课堂上, 通过联想点拨, 由物及人, 由物及理, 入情合理, 情理相生, 感悟“变”与“不变”之后, 请学生一起读《循环》一文, 然后让其作者谈读完《草莓》后的感触。他说:我的随笔中认为日子是周而复始的, 毫无生气和变化。而读了《草莓》后, 发现作者比我积极多了, 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 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 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笔者先肯定他的想法是写作时内心的真实流露, 接着建议他用“但是”转折, 给文章注入积极的因子, 他愉快地接受了。

通过《草莓》与《循环》的对比, 通过学习得以深入, 更能够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这样的课堂设计, 完全是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以点带面, 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但仅适用于特定的课堂, 换了班级与学生授课, 这样的设计就未必有效。

3. 有效组织学习经验, 聚焦学生“发展区”

聚焦学生“发展区”是对学生个体学习经验的顺序性的考虑, 承认学生的学习经验的差异性。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如果超出了学生的经验范围, 就达不到预定的目标。语文成绩最不具有确定性, 要提高需要较长的过程的。而在这样一个心浮气躁的功利社会中, 这个过程显然就比较漫长了。

《诗经》曰“知我者, 谓我何求, 不知我者, 谓我心忧。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几千年前的诗句, 到今天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是因为任何一个读诗的人在欣赏的同时, 诗句唤起了个人的经验, 并由此经验产生情感上的呼应。但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你”的“知我者”与“不知我者”与“我”的是绝对不能画等号的。用此可印证聚焦学生“发展区”的必要性。由此, 笔者想, 中小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的时候, 未必要教师喋喋不休地穷尽诗词的内容和意蕴。即使带着一知半解的状态去背诵, 这一学习经验量的积累即使不能促成质的飞跃, 但总有一天也会让学生有所感悟。

聚焦学生的发展区着眼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让学生发现学习快乐的体验, 比单纯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在这个意义上, 学习经验是有效教学的助推器。

4. 有效组织学习经验, 设计教学“留白处”

“留白”是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一手法同样适用于语文的课堂教学。教学中的留白有两种情况:刻意为之和不得已为之。

语文课堂上的刻意“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设计, 不把整堂课安排得满满的, 而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 通过对话交流、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 引发学生在课外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 从而将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教师的“留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有所思考, 有所探索, 有所创造, 以形成一种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氛围。课堂上的刻意“留白”或舒缓节奏, 或启发思维, 或激励探索, 都是对学生学习经验的有效组织。

语文课堂上的不得已为之“留白”, 是限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教学时间的考虑。比如, 在《鸿门宴》一课中, 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和关于英雄的看法等等, 不是在一节课上能够完全解决的, 此时, 不妨“留白”, 让学生在课后去查找资料, 发表看法, 互相交流, 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填补知识的空白, 体会到自我的参与感与创造感, 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 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留白”, 让学生的学习经验在这种“留白”艺术的课堂教学中更为丰富。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学生”, 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特质。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健康生命的源起, 赋予学生人格的指征, 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有效组织学生学习经验, 使学生离开教师, 离开校园时, 能够继续保有“语文的学力”, 那么, 这就是“人的发展”的关键, 也是语文学习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2][美]拉尔夫·泰勒著, 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3][美]约翰·D·布朗思福德等主编, 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2年9月

[4]赵志伟编著.旧文重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第1版

[5]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6]彭虹斌.新课程经验化与学习环境建构[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 2007年第2期

中学语文教学经验总结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 学生 教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28-0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其在中学课程中占据主要地位。中学语文教学量大面宽,如何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这是教育界同仁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具体解析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一、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文本解读能力既是语文必备的学科专业素养,也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基本教学技能。“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要从“我就教这些、我就这样教”,转向“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需要怎样学”。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选好突破口,找准角色定位,从“读者”、到“教师”、再到“学生”,多走几个来回;或是抓“题眼”,或是抓中心句,或是抓关键词,从内容文体、布局谋篇、表达手法等方面逐步逐层深入文本,解读的效果会更好。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解读的独立性,不要过分依赖教参书。要科学地用好参考书,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文本解读。

二、作出完善教学内容的设计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材料,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什么”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语文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恰当的语文教学内容。否则,有可能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散乱、指向性差,甚至导致语文教学的“非语文化现象”。因此,怎样开发与创生语文教学内容,怎样根据课堂现场调整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教学设计(实施)的重要问题。预设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关注学生需要,依据语文教学目标,依托语文教材。在预设语文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从认识宏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出发,通过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内容的研究,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分析,一层一层接近微观层面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达成的需要,选择和安排语文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工具的使用情况。语文本身复合了语言文字,集听、说、读、写等语言要素以及各种文化元素于一体,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这就要求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不能仅仅适用于讲讲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朗读、背诵、写写作文这样既单调又落后的灌输形式了。语文教学更应该是声像兼备,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思考。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既要考虑内容本身的优化,也要考虑呈现方式的改变,使中学语文课程教学呈现既严肃又活泼的发展局面。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只有形成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只有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得到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吸收了知识,开启了智力,陶冶了性情。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巧妙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不能只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而要多渠道的收集和积累“教育资源”,巧妙组织教学。课上根据具体情况,抓住教学时机,巧妙引导,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像吸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起积极思维的层层浪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此外,课上要巧问、拓展,曲折生姿,提供话题,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巩固的欲望。如:学《背影》一课,就作《背影》片断练习,抓住特定环境具有特征的地方,作剪影式的描述。

四、作好课后拓展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和延展性。“拓展延伸”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适当的课外延伸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孔乙己》一文中,最后作者用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语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结尾。结合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形,我们可以断定孔乙己必死无疑。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孔乙己的悲惨结局进行合理的联想。这种续写活动是有机延伸了课文的思想内容,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题材相类似的作品,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的特色。例如,教师应让学生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进一步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另外,教师在设计或指导学生设计课外拓展时,应该正确设置目标及其重难点,适当控制拓展的难度,并且要控制课外拓展的量。教师不能盲目地将课外拓展变成中考选择题与阅读题的训练,而至使对课外拓展产生抵触心理。另外,教师没耐心、因势利导而加以点拨深化,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也是非常可怕的。教材是课外拓展的立足点,如果离开了教材,拓展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在向课外拓展的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切入口。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应该耐心指导,不能以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可以任由学生自由拓展。教师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确保指导的正确性。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岗位上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有所帮助。当然,每一名语文教师也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漪.对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探讨[J].人民教育,1991(4).

[2]方红,顾继鑫.简论体验式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0 (2).

[3]李寰英.语文教学怎样回答现实的挑战[J].语文教学通讯,2000 (6).

中学教师经验交流材料 篇4

大家好!我是一名来自博兴县纯化镇中学的普通教师,站在这个神圣的讲坛上,我感到无比荣幸,也有一点惶恐,我相信大家鼓励的眼神会让我出色完成今天的交流。我的想法是:共享困惑,才能共享认识;共享认识,才能共享成功,获得共赢。我今天的交流分三个部分:

一、黎明前的黑夜

自XX年,鲁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我市推广使用至今已有两年多,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接触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到教学理念的蜕变、教学实践的探索,我曾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惑,甚至“彷徨”过,直到今天的“呐喊”,心中仍存困惑,细细想来,主要表现在四个大方面:

(一)新旧教学理念的冲突,尤其是师生角色转变问题;

(二)新旧教学模式的冲突;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教学评价与考试考查的冲突。具体到细节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材的运用,教学思路的设计,教学素材的选择,情景问题的设置,教师的课堂语言,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自学探究,教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课堂教学评价等等一系列细节问题,都是我们教学所面临的困惑。无论是大的方面,还是细节问题,新旧理念的冲突是所有冲突和困惑的核心所在,也是最难以蜕变、理解和把握的。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应学会欣赏,学会接纳,因为全新的挑战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探索空间,为我们提供了“长风破浪”的机会,把握住这个机会,我们就能走向成功。记得有这样一句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现作为我交流的第二部分。

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在自然界有一只小虫子,为了心中的那份梦想情愿作茧自缚,毅然放弃眼前的光明和美好,将自己束缚在小小的茧中,面对种种磨难和无边的黑暗,它没有放弃,而是在一次次审视自己,更新自己,就这样一点一滴向自己的梦想靠近。最终,它超越了平凡,超越了自己,变成了可以在天空偏偏起舞的蝴蝶。寻找光明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直面困惑、解决困惑的探索过程。我想结合我县实际和自己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大家交流三个方面。

探索

一、理念的蜕变

什么是理念?理念就是一种认识,一种思维,更是一种行动。理念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筑楼阁的砖瓦;它不是一些简单的说教和抽象语言符号的堆砌,而是贯穿于每一个教育细节的行为航标,体现在每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或教学环节中,甚至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问题的设计,一句中肯的评价等等。教学理念是宽泛的,我想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动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坚持学生中心论,就必须牢牢把握学生这个中心,使课堂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围绕学生来选择,让学生成为教与学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教学的最终试金石。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学生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以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落脚点,积极引入生活化教学形式,使学生的主体角色得以充分保障。

教学理念的蜕变是艰难的,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不断超越,更需要科学的引领。为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的更新,博兴县教研室鲍向全老师在常规中求创新,通过“搭建平台、互动交流、引领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思想品德学科理念的转变。有几个细节和大家分享一下:(1)教学研讨会就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我们固有的思想中,参加研讨会对于普通参会者而言只需带好眼睛、耳朵即可,可交流的平台不光要求我们看好、听好,还要说好、交流好、解决好。研讨会的座位的安排由平行变成圆形,典型发言人不再是指派,而是交流平台上最活跃的人,最被大家认可的人。研讨会也由平静变得活跃,参会者也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思考和获取。(2)小故事大智慧。小故事大智慧是近几年书市上流行一种类型,小小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恰恰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的理念。在教学研讨会上,“授之鱼与授之渔”的故事让我懂得了方法的重要性,新龟兔赛跑故事增强了我的合作意识,启迪取代了说教,细节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理念的展现、启迪和召唤。

为了尽快的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学校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看、听、读、说、做、带”是我们更新理念的基本行为。如看,观看研讨教材培训教学课例和远程教学课例,零距离接触专家、名师的教学实录;再如读,组织老师读《课标》、读《思想品德课教学》杂志、读思想品德课教学网;还有带,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真诚的合作,全面地交流带来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教研工作的长足发展。在全县优质课评选、教学大比武中三人五次获县一、二等奖,2人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表文章。

探索

二、细节决定成败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本名叫《细节决定成败》的书,是讲企业经营的,它用案例的方式向我们阐述了细节的魅力。面对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我们也应关注细节,在细节中把握成败。

1、教学目标的确立。新课标指出: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课程性质的定位,不仅带来了教学理念、教材的变化,也直接引发了教学目标的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依次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到了教学目标的首要位置,而知识则成了第三位要求。这种顺序的调整不是形式的变化,而是课程理念的展现,这提示我们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加以关注。对于教学目标的确立,我是这样认识的: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重在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轻呆板、教条、赤裸裸的说教;淡化知识不是忽视知识的积累,而是淡化知识的抽象说教和灌输,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运用,达到学以致用。

2、教材观。对于教材,我是这样认识的: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一种载体,一种工具,但绝不等于教学的全部。教材的编制是依据课程标准面向全体精心编织的教学范本,而我们的教学面对的却是全体中的个体,应依据学生实际和组织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创作,对其进行有效的取舍整合,有时是顺序上的调整,有时是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如九年级第1单元第二课第一目:《责任对于你我他》。教材先从责任的产生谈起,然后提到:身份不同,责任不同。在教学实践中,我却从确认学生的身份和角色做起,探讨:身份不同,责任不同。然后通过引导思考:责任的来源,认识责任的产生。教材的顺序打乱了,然而一个框架,三个问题,构成了一节完整的课。

3、感悟是一种基本教学行为。在新教学理念的倡导下,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学生的自学探究、小组合作、情景分析、课本剧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每种方法的运用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交流与落实,从而使学生自身的感悟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行为。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相逢是首歌”的第一个项目《播种友情》,我在教学中组织了一次以“朋友”为主题的赛歌会,臧天朔的《朋友》、毛阿敏的《永远是朋友》等歌曲引进课堂,学生在欣赏与感悟体会了许多有关友情的道理,而对友情回忆的感悟,则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

4、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保障。课前准备既包括学生的准备,也包括教师的准备,重点在于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一种铺垫。尤其是调查汇报、课本剧表演、课堂辩论、模拟法庭等教学形式的运用,没有充分的准备,活动肯定是苍白的,教学效果则很难达成。活动的准备绝不是课堂中的重复表演,而是对课堂的情感、知识、素材储备。

辉煌属于过去,成功在于未来。最后,我想用汪国真的一首诗,结束今天的交流。“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中学语文教师实习报告 篇5

中学语文教师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主要是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工作。既然是实习教师,语文教学自然是重点。

我实习的班级——高二(10)班,是一个很优秀的班级,他们的语文老师,也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同时还是校长办公室的主任,颇受关注,他们使用的又是我所不熟悉的新教材,这些都让我颇感压力,因为我作为他们的实习老师,总是要给他们上课的。怎样才能上好课,怎样才能教好他们,正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思考之后,我决定先从指导老师的上课风格入手。既然指导老师教的这么成功,学习他的方法、吸收他的经验自然是一条捷径。实习开始的两周,我便专心听指导老师的课,揣摩他的教学风格。指导老师也很负责,很热心地告诉我怎么听课,在课堂上如何观察学生,如何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适当的反应,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总的来说呢,指导老师的教学风格是把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用他的话说就是一节课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听都能听明白都能学到东西,这堂课就算成功了。至于如何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主要就是采用教师点拨法,即设问析疑。所谓设问析疑,是教师首先由一篇课文的切入口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分析疑问并由此转入另一问题,最后把学生引导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这种设问析疑,在加上适当的讨论,某些课文再结合文体特点,采用品味法、朗读法进行教学。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那么,怎么去激励、唤醒、鼓舞听课者呢?让他们参与课堂,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惟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融入课堂,惟有这样,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设问析疑无疑是一个较好保证学生参与课堂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经过多次实践,我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颇多好处,具体的说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了学生清晰明白地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总的说来设问析疑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创造性、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性。

在听课的同时,我也对班上学生语文水平进行了调查。通过作文的批改再加上自习时间和课下时间的了解,得知这个班的语文水平还可以,且全班的学习氛围很好,课堂纪律和作文上交情况都很好,学生课前预习也很自觉,更重要的是他们讨厌传统的语文教学,他们不喜欢老师垄断课堂。显然,指导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十分适合他们的。

新教材也是我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新课改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疑,新教材的指导思想肯定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指导老师在课余,还教我如何去研究教材,如何去备课。他要求我先熟悉课本,然后在课本中挑选几篇我认为对学生有帮助,或者与高考相关的文章,去编写教学案。要挑选对学生有帮助的,或者与高考相关,这就要求我了解学生的需要,了解高考的要求和趋势,工程量可谓浩大,但不可否认这是必须的。好的教学当然是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这种需要可能是现实的参加高考的需要,也可能是解决学生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迷惑的需要,而满足后面一种需要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很重要的,当然,前一种需要也是不可忽视的,毕竟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不是单单一个“应试教育”的指责所能逃避的。了解了学生的需要,高考的形势之后,便开始着手编写教学案。指导老师告诉我,教学案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使用的,不同于一般的备课,除了要体现教学思路,还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教学案中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启发性的,对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写作意图起关键作用的。教学思路不是大问题,这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就大有学问了,不仅要对教材十分熟悉,有透彻的理解,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十分地费脑筋。

在备课方面,指导老师也给了我讲述了一些注意事项。备课时,不要巨细无遗,那样在上课的时候可能很难找到要讲的东西,最好只是提纲挈领的一些东西,再补充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知识,具体的用到的知识,自己应该十分熟悉,记在脑中。上课的时候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课堂的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

中学教师实习体会 篇6

转眼间又是一周过去了,时间就这样在我们的手中匆匆划过,毫无些许逗留的意愿。马上我们也要离开自己实习的学校,回到大学。虽说在大学里无忧无虑,很自在;在这里很疲惫,但是不得不说很怀念这里的时光。

想到自己刚到这所学校时的胆怯,羞涩;与现在的轻松自如相比,自己真是成长了不少。我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小女生,我已经成为人们口中那个经常谈论到的“教师”。自己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很少有登上讲台的机会,经常跟着自己的指导教师听,偶尔帮着讲几节,给他们听写,或者是给他们批改作业。到现在,登上那个讲台给学生们讲的.机会也逐渐变多,而且已经驾轻就熟。这对于我们师范生而言,绝对是一笔无穷的财富。

到现在为止,自己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都已经接触过。而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相对于八年级、九年级这些稍高年级说,七年级的学生更活跃,更主动。只要老师提问问题,七年级的学生不管自己会不会,都会积极地站起回答问题;但是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即使这道题对于他们说很是简单,有的同学还是碍于面子的问题,不会主动站起回答问题。可能就是因为成熟了,顾忌的东西也变多了。但是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八年级、九年级的学生更容易遵守堂纪律。这就是我这段时间总结出的规律。

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经验浅谈 篇7

1. 实习前教育

1.1 强调实习的重要性。

由于目前就业难,很多学生将考研作为本科学习的重要目标,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学习及准备研究生考试上。因此带教教师要反复对学生强调临床实习的重要性,实习期间准备考研固然重要,但临床实习更重要。临床实习只有一次,耽误了就难以弥补。可以通过考勤、考核及床位负责制等方式来监督实习生[3]。

1.2 注重医德的培养和教育。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是由课堂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临床实习就是要让医学生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作为临床带教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更要应将医德医风和纪律教育作为实习教育的重点内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有很多危重病例和疑难病例,带教教师要让学生时刻谨记每个患者的生命都是珍贵的,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对技术要精益求精,对工作要极端地负责任,对患者要热情、耐心,要设身处地体贴患者,为患者着想,想方设法为患者解除病痛[4]。

1.3 关于院内感染。

实习生进入科室后,带教教师要从点滴做起,采用多种形式对实习生进行职业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的继续教育,提高实习生对医院感染危害性的认识,使实习生树立较强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6]。如:如何避免针刺伤,在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如何正确洗手,正确进行血液污染物的处理,意外暴露后的处理方法等。同时带教教师要提高实习生的心理素质,使实习生熟练掌握各种技术操作,及时调节情绪,做到心平气和,忙而不乱,条理清晰,避免和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2. 理论和实践结合,双重培养实习生

由于神经疾病学与许多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首先应要求学生对神经系统疾病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以便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加深认识,逐步掌握诊疗常规。临床实习是今后当好医生的基础,是提高医疗技术的关键环节。因此,要从“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抓起[7]。

2.1 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在实习初期,带教教师要尽快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在带教中强化实用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并补充相关的新知识,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新理论新技术[8]。

神经科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神经系统的体查,这是神经科入门的基础。笔者在带教中发现:实习生一般神经系统知识不全面,开始面对病人的时候往往觉得不知所措,无法独立完整询问病史,检查病人。因此进科开始的时候要反复训练。

带教教师要在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查房的机会,理论联系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查房时,带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理论课所学的疾病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诊疗原则,同时重点介绍有关诊疗方面的新进展和影像技术的诊断、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意义、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等。要尽量避免重复以前所学的内容,也要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讲解,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讲解,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加深记忆。同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诊断方法。可定期组织学生对病例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丰富学生的临床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9]。这样一方面学生能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进一步深化。

2.2 重视临床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培养。

神经内科实习期间,带教教师要将神经系统查体、腰椎穿刺术、神经影像学阅片及病历的写作作为重要基本功对每位实习生进行反复训练。

神经科疾病涉及面很广,神经解剖结构复杂,体格检查过程繁琐,是临床神经科实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熟练的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和必要的手段。带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的录像,然后由教师在有明显体征的病人身上示范正确的体检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每位实习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项临床工作,能不断熟悉、掌握全套的神经系统检查方法,且明确每一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腰椎穿刺术是神经科常见的一项基本操作,带教教师要尽量给每个实习生以练习的机会。带教教师应要求实习生多看多学,认真复习书本上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操作规程。操作前带教教师必须加强示范,规范程序且详细讲解腰椎穿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实习生正式操作时带教教师在旁边全程指导,放手不放眼,及时纠正实习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神经影像学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带教教师要定期为实习生进行颅脑或脊髓的CT扫描、磁共振及脑血管造影(CTA、DSA、MRA、MRV)检查的阅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脑梗死、脑出血和急性脊髓炎等常见疾病的CT、MRI表现,指导他们学习如何从片子上找出病变部位,如何估计病灶的大小,继而决定处理方法。同时在临床实践中,把患者的症状、体征与神经影像学相结合,有利于定位诊断的掌握。通过学习,实习生们不仅能掌握初步的阅片知识,而且会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神经科实习的兴趣。

病历是正确诊断疾病、拟订治疗方案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是医院医疗管理信息和医护工作质量的客观凭证,是衡量医疗水平、进行临床科研与教学的重要资料,是病人的健康档案,是处理医疗纠纷、鉴定伤残的重要法律依据。因此学生进入实习岗位后,首先具体接触的是病历的撰写。带教教师必须反复强调写好病历的重要性。实习生撰写的病历和病程录,既反映了学生掌握基本功的水平,又反映了教师指导教学的水平[10]。

实行实习生床位负责制,由学生单独对新入院患者首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写大病历熟悉病情,同时结合相关辅助诊断资料作出诊断,提出初步治疗方案。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讲评,对不恰当或错误之处作相应修改,使学生通过比较,找出自己在理论知识上的缺陷和分析上的不足。带教教师应要求学生参加病房值班和危重患者的抢救,值班日参加夜查房。另外,由于患者就诊的随机性,实习生参加操作的机会不均等,病种分布也不平衡,因此,带教教师要注重调节学病例,使其尽量平衡分布。发现典型病例时,带教教师应让所有实习生尽量参加查体和诊治讨论,使他们都有比较均等的学习机会。

3. 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实习总结

在实习快要结束时,带教教师要集中同批实习的实习生进行工作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记录,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英凯, 迟宝荣, 曹殿波等.医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现况及教学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26 (12) :44-45.

[2]吴向阳.新时期临床实践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 2007, (26) :34.

[3]金秀男, 李灿, 陈瑛.对临床实习教学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10) :2591-2592.

[4]石玉杰, 高惠霞.对当前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0) :144-145.

[5]余奋勇.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中强化[J].考试周刊, 2007, (15) :125-126.

[6]张海英, 刘爱玲, 范书山等.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4) :277-278.

[7]傅晓敏, 王水英.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4) :82-83.

[8]刘理.关于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工作能力培训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1) :93-94.

[9]王海平, 林常清.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 (9) :869-870.

从经验中学习 篇8

摆在丁一面前的是一个带着诱惑的难题:他是北京一家IT企业的老总,自己公司目前的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拥有核心技术,但面临着客户群单一、自有资金紧张的问题。而他的朋友是广州一家IT贸易公司的老板,年销售额近8000万元,代理国外知名品牌,客户群宽泛,资本雄厚,但无核心技术,利润率低。丁一想要将两家企业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咨询公司分析了两家公司的特点:两家公司都是老板单一持股、股本构成简单,但由于都是行内人,又非常在意朋友的面子,于是,为他设计的方案是成立50对50股权的投资公司,以投资公司名义同时对两家公司持股。

不过事情会这么简单吗?正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MBA的丁一把自己的难题发在黄铁鹰老师发起创办的找同行网(www.zhaotonghang.com)上求助,这个网站号称“用同行的实战经验解决商业难题”。

这个网站没有让他失望,很快他就收到几位亲自操刀过企业并购的同行给出的若干条具有操作性的“经验之谈”。例如,一位同行专家指出,在董事会上双方出现不同意见的任何决策都必须放弃,直到双方一致同意才可以决定,因为任何公司少做几样事情一般不会死掉,如果一方一定去做另外一方不同意的事情,这个公司的合作就死掉了;另外,男人最难的两件事,一个是事业,一个是老婆。这两个事如果搅到一起,没好!因此双方的太太都必须完全离开公司,不得参与任何公司的经营和决策,也不能担任董事,甚至明确太太们不能议论公司的事情。否则,合作一定无法长久。

这些真刀实枪的建议让丁一豁然开朗,这些操作性的原则正是企业合作成败的关键,而这些建议恐怕无论是咨询公司,还是MBA教材都无法提供的,它们只能出自被火烫过手的人。

找同行网的缘起

给出上述建议的是黄粤宁,他自己的公司便是两个民营企业50对50股份合资而来。这些建议来自他这些年的切身感受。由于他在啤酒饮料设备制造行业的资深背景,被找同行网邀请成为行业专家。目前找同行网的专家团队已经有46位成员,有505篇当事人写的管理困惑、2066篇来自同行的点评。这些真实案例和同行点评的数量还在互动讨论中不断生长。

这个有趣的帮助解决商业难题的网站是由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下属专项基金找同行管理研究基金创办,是非营利组织,起源于几位商学院老师的案例教学尝试。黄铁鹰便是其中之一。

黄铁鹰曾任香港华润创业董事总经理和深圳万科公司等4家上市公司执行董事,主持过13个公司的收购和整合。2001年他弃商从教,应邀担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至今已10年。

回想起当初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黄铁鹰觉得“当时自己上课还是个门外汉”,不过亲身经历过商场历练,他深知一个企业成功与失败的背后,有太多复杂、偶然、甚至当事人都不完全清楚的原因。为了把案例讲清楚,他把包括万科王石在内的案例当事人在第一个学期请到北大光华同他一起讲,来帮助尽量还原现场细节。这在当时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追捧,还有人把课堂录像偷出售卖。为此,黄铁鹰同盗版者打了两年的官司。

黄铁鹰坚信管理是实践的艺术,他给自己的“中国MBA实战案例研讨”课定下一个规则:只讲自己开发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是他自己亲身经历的,有的则是真正花功夫去做调查研究,例如海底捞的案例就花了8个月时间。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让他的课从2007年以来一直被学生评为最受MBA喜欢的课程之一。

不仅如此,由于黄铁鹰是商学院少有的实战派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向他请教如何解决他们遇到的管理难题。刚开始,他试图提供自己的建议,但很快发现,对绝大多数同学们的难题,他无能为力,因为隔行如隔山。

黄铁鹰说:“作为一个教管理的老师,回答不了学生们的管理问题是一个很尴尬的事。”好在,听他课的同学多,一百多个学生中总有几个同行。当有同行同学参与讨论的时候,奇迹发生了!

当这些同行同学讨论起管理问题来,语速快,术语多,不用做任何行业背景的铺垫,直捣龙门。这时其他同学都插不上嘴了。课后,同行同学们还相约继续探讨。

黄铁鹰认识到,同行的意见比管理专家们管用。于是,他开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真实的管理难题,让大家讨论和出主意。结果他的课往往要拖堂,因为同学们不愿意下课。

为什么不把这种解决实际难题的课堂讨论延续下去?他的想法不仅得到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几位老师的支持,还吸引了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多位商学院老师的认同,于是他们一起创建了“找同行”网站。目前这个网站以开放注册、自由讨论、志愿者提供运营服务的方式运行。人们可以通过行业、管理问题两个维度找到自己的同行。

圈子交流的力量

其实,管理者都会认识到同行交流的作用,只不过他们的日常交流一般限于三五知己,没有上升到较大的规模,也往往缺乏一套科学的范式来引导和提升。

前段时间,一位苦恼的民营企业董事长找到五五私人董事会的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佳砚,诉说自己的弟弟当了总经理之后,尽管业务进展顺利,但两人之间却开始经常闹别扭。刘佳砚以“董事长如何与总经理处理好关系”为题,召集十几位民营企业家聚成一个“私人董事会”来一起讨论这位董事长遇到的难题。在其他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提供了建议之后,困扰这位董事长的问题解决了。

成长型中小企业的领导人会遇到很多诸如此类的管理难题,但是如果缺乏信任,他们不会轻易地拿出来让外人评论。信任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直到2009年,加入五五私人董事会的会员还只有100人左右。到2011年,在口碑效应的作用下,会员增长到200人,但这个圈子还是显得有些神秘和低调。这些几千万到几亿元规模不等的企业的董事长或CEO已经是一群熟络的朋友,他们每月聚在一起探讨一两个共同关心的议题,会议仅限会员参加,讨论的内容也高度保密。不过,这些会议虽然叫“董事会”,但有着一般的董事会缺乏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

私人董事会的运作方式来自美国。1957年,美国割草机公司总裁罗伯特·努尔斯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创办了第一个总裁圆桌。50多年间,这种形式逐步发展成为一项成熟且深受企业人士欢迎的专业服务,遍布美、欧、澳等许多发达国家。企业家们通过私人董事会这样的交流方式可以从其他企业家身上学到实战的经验和智慧,降低自己的决策压力和风险,并且可以捕捉到企业发展中的新机会和资源。

美国的私人董事会一般采用8~16位成员组成的小组形式,每个月进行一次讨论,但和“找同行”这种开放式论坛网站不同的是,其成员必须是没有竞争关系的企业家。每个私人董事会都分别配有“私人董事会主持人”和“私人董事会秘书”。“主持人”负责帮助老总梳理和聚焦需要讨论的议题,增强会议的价值;“秘书”负责小组成员的联络。五五私人董事会在使用议题制发展了一年之后,也沿用了小组方式,每组配有主持人。

为了优化组织氛围,五五私人董事会的会员固定为一年期限,每年进行微调,保持30%~40%的更新率,这样让会员既稳定又有新鲜感。他们还适应国情做了一些形式上的改造,比如国人喜欢的边吃边聊,增加了跨小组交流的总裁论坛活动,还有成员企业间的业务合作、投融资等服务项目,以及高尔夫球会的联谊服务,未来还会提供团队建设等增值服务。

反思MBA教育

这种同行实战经验的力量给企业人士的学习和思维带来哪些启示?

说到企业人士的学习,大家首先会想到在这个问题上当仁不让的商学院和MBA教育。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商学院向学生们提供的主要是一种“让非结构化问题结构化”的能力,MBA们在毕业时掌握了很多概念和分析框架,但实战能力却未必有多大的提升。

实际上,从管理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商学院曾经非常注重实践经验。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商学院几乎不自主开展什么研究,而主要着眼于寻找最佳管理实践,再传授给学生。但在二战后,受智库兰德公司的影响,很多商业学者觉得只有经得起科学证明的知识才站得住脚。同时福特基金会赞助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商业教育必须更具学术性。此后商学院才开始偏重理论知识。过于着重科学和学术严谨性的结果是,一些最初被奉为神明的经验知识,现在不能进入管理教育的范畴。

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曾在《管理者而非MBA》一书中对MBA教育进行了批判。明茨伯格本人教过15年MBA课程,但自己却没有MBA学位。他认为:“MBA是因为错误的理由用错误的方法教育错误的人。” 他认为工商管理教育歪曲了管理实践,而且在这个严肃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培养管理者应该做些什么,让管理实践脱离了正轨,让社会机能失调,他呼吁对管理教育以及我们看待这种教育的方式进行彻底改革。

明茨伯格认定教室和课堂无法培育出企业的领导者。这一点可以从CEO失败的原因得到验证,“他们都按照一个公式来运营公司,丝毫不顾及人的因素和行业的动态发展”。明茨伯格认为这是因为MBA教学过分注重B(business function)而轻视A(practice of administering)的恶果。

实际上,课堂上的确难以复制出真实的管理事例,再多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只是帮助学生在课堂里学会了做决策时要自信、敢于拍板,却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一堂完美的商学院课程,也许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在设计教学大纲时,预留根据每个学员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的空间。而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经验,围绕着最为熟知的领域展开学习。一边工作,一边定期去学校上课,让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交叉进行,这样二者可以有效地相互激发,相辅相成。但在实际上,商学院很难做到这一点。

黄铁鹰曾在2006年《IT经理世界》杂志主办的“解读大师”论坛上与明茨伯格进行过面对面的讨论,当时他还没有完全理解明茨伯格对MBA的批判,在寻找到找同行网站的模式后再回头看,终于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明茨伯格的观点。他说:“我很幸运,我有16年管理企业的经历,又有10年商学院教学的经历。这个组合让我对管理教育有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个视角最终变成了找同行网。可幸的是有几位老师和几位80后的电脑大牛,认同了找同行网的理念,他们愿意同我一起做一场试验!“

上一篇:财务管理细则规定下一篇:运动会入场式解说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