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总复习资料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总复习资料(共8篇)

中学语文总复习资料 篇1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

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

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

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⑴、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

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问题设计: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2000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请看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妁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讲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板书:特点)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1996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97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03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97年和1998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200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2、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2003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

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

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

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

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

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⑶、;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⑴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

《田园乐》:

⑵、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解释。

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春

: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⑴、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⑶、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附:参考答案:

1、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⑴、《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3、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抡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高冠广袖的少女的身影。

⑵、阵阵春色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大自然。

4、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⑵、、“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中学语文总复习资料 篇2

一、复习前,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天之计在于晨”, 意思就是我们做事前一定要先有计划, 对这件事情做好全盘的考虑、周密的安排。制定初中语文总复习计划对初中语文总复习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制定初中语文总复习计划呢?

首先, 教师必须通读《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初中语文教材及近几年的中考试卷, 明白《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考点、教材的复习内容及中考试卷的考法, 将考点、内容及考法列为复习的几个板块, 并做好时间的安排, 在中考前认真、仔细地复习完。绝不能没有计划, 切忌避免发生学生在参加中考时还没有复习完的现象。

其次, 在制定计划、安排复习时间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的区别, 切忌平均用时、平均用力。对于重点与难点, 一定舍得花时间、舍得花力气, 确保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对于非重点、非难点, 则要“惜时、惜力”。只有这样, 学生语文考试才能考出好成绩。

再次, 在总复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根据复习中的实际情况适时变更复习计划, 因为任何一个周密的计划都不可能把实际情况全部考虑到。制定计划的时候, 教师认为的难点和重点、非难点和非重点, 并不一定就是复习时学生的难点和重点、非难点和非重点。教师一定要根据复习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变更复习计划, 只有这样, 复习效率才会提高。

二、复习中, 重视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初中语文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 在复习时既要注意复习进度, 力争中考前要将知识复习完, 更应该重视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重视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首先, 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复习课, 这包括每一节课的复习目的、复习内容、复习方法。复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这节课我们应该学到什么、掌握什么, 它决定了我们教师应该选择怎样的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 也决定了我们教师只能选择怎样的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目的决定一切”。

其次, 教师讲解要“精”。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诱导式、师生探讨式教学法,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被人们所摒弃, 因此教师课堂讲解一定要“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语言要“精炼”, 避免“空话、啰嗦话 (重复话) ”;点拨要“精”, 要“一语中的”, 切忌“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始出来”。

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 篇3

一、明确复习目标

高中语文总复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才可以针对目标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总体复习,这是对教材知识的熟悉与掌握,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对重点与难点进行复习与标记,可以减少解题阻碍,对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

其次,可以依照教学要求与考点进行复习,也可以根据高中考试的题型进行学习,教师要把握题型的难度,太难的题目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而太低的难度又达不到复习的目的,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难度。例如对成语的学习,教学生可以先从基础的成语解释开始,在理解的同时进行记忆,然后再进行相近成语的区分,将同一类型的成语放在一起学习。教师要结合学生求知的心理,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

二、注重资料收集

在进行语文复习的过程中要尽量系统化,按照要求进行复习,杂乱无序的学习会影响学习效率与质量,平时要注重资料的收集,特别是自己难以掌握的题目类型,比如汉字的积累、名言警句的收集、成语的积累等,建立一个收集册,保管各种考试试卷,摘抄看到的好的文章与语句,在收集的时候要进行实例的练习,对于自己不容易理解的题目,可以将实例列举在旁边,方便加深印象与理解,还要进行资料的整理,在整理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可以将资料分为不同的模块。

比如对于很偏、结构过于复杂的汉字可以不进行收集,因为中国的汉字很多,就高中复习阶段是不可能将其学完的,这个时候收集的是常用的容易出错的汉字与成语;可以将古诗文的默写整合到一起,对于难写的字、容易出错的字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复习的时候多看几次就不会再出错;在考试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默写上句或者下句的题型,这就需要记住古诗文,平时多练习。

三、突破重点与难点

在复习的时候要对重点与难点进行复习与突破,这也是高考分数占比较高的部分。在近年的高考中,对于古诗词或者文章的鉴赏类题目比较多,赏析类的题目是比较难的一类题目,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很多没有太多知识储备的学生无法进行解答,因为赏析题目要求学生对文章或者诗词有深入的理解,同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灵活地运用很多修饰词语。

如高启的《黄氏延绿轩》中:“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题目要求对“葱葱”“靡靡”两个词的作用进行解答,以及描述“一时放春入”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这是考查浅层次的词句的理解能力,对于叠词的用法进行解答,考生只需明确描述对象以及作者表达的欣喜之情即可,所以学生平时应针对诗词赏析进行练习,理解多种修辞手法,从根本上学会解决这类问题。

四、改进复习教学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进行高中语文复习教学时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采用传统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指的是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以及人生经历,将作者与作品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要表达的意思;“论世”就是尽量了解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与背景,这样可以帮助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随着高考出题的难度加大,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避免猜题与押题等情况的出现,在诗词文章的选择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考试题目中的诗歌选择不一定是常见的名作,所以教师应尽量教学生如何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如何进行情感的表达与描述,学生自己多阅读、多思考,多做一些诗歌鉴赏的题目,熟能生巧,这样在面对新诗歌的时候也可以准确地理解与解答。

五、掌握答题方法

在进行复习的时候要归纳出一定的答题方法,不能只记题目的答案,要明确思路,自己进行答题。如在进行诗歌鉴赏类答题的时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春夜喜雨》等题目本身就有很大的暗示性,已经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而对于没有见过的题目也可以根据题目本身进行判断;注意作者,不同作者写出的诗歌一般都有自身的特色,而且不同时期不同遭遇写出的诗词会有不一样的情感表达,李白的诗一般是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是沉郁顿挫的风格,而李清照在家境很好时写的词都是充满少女情怀、活泼可爱的,到后来家境败落、丈夫去世后便是凄凉酸楚的作品,这也可以很好地帮助理解诗词情感;注意注解,注解是对很多较难的词语的解释,一般有很强的暗示性,同时要注意诗词的“诗眼”“词眼”等,注意语境的分析以及保持思路清晰,答题的时候要简明扼要,这样才可以清楚准确地表达。

六、优化复习方法

高中总复习时除了要进行一定的做题训练,还要利用课本,对课本上的文章等进行深入的学习,因为其他类型的资料没有语文课本的深度,文章也非精心挑选,涉及面也没有教材广泛,所以教材才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比如利用教材对文言文进行复习,从而学会如何读懂一篇新的文言文。考场文言文一般都是不熟悉作品,而且做题有时间的限制,所以平时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快速阅读;对很多常用的文言文词语解释进行记忆,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章中意思是一样的;结合题目要求快速找到句子,针对新的句子进行翻译练习。不断找出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熟练地掌握解答技巧,提高复习效率。

中考语文总复习资料 篇4

1.教育方面

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如:

【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方面

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3.修养方面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以“仁”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是孔子一贯倡导的行为准则,是儒家学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的主体,是人们遵循的普遍运用的行为准则。成语有:

【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4.处事方面

孔子理想的人生是将道德修养与“济世”结合起来。孔子的人生观为他的后代的儒学所继承,以此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事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的人格模式。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要遵循道德原则,还体现在处事要符合道德标准。如:

【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5.感悟方面

孔子认为天与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密切相关的,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做到“天人合一”,提倡进行“仁、义、礼、智、信”诸道德境界的修炼和陶冶。《论语》的一些阐述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及追求的境界,表现为:

【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释义>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资料 篇5

1、数学中的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2、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3、“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小战士严肃地说。

4、“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小姑娘撇撇嘴说。

5、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二、文学常识积累:

1、穷其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粱惠王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腾文公下》

四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资料 篇6

一、1-8单元词语盘点

◆近义词

柔弱――软弱

静谧――安静

蕴含――包含

期待――期望

欺凌――欺侮

摇曳――摇晃

威武――威严

凶猛――凶狠

倘若――假若

掂量――衡量

径直――直接

攀谈――交谈

高傲――骄傲

郑重――慎重

非但――不但

慈爱――勇敢

辛苦――辛劳

古怪――奇怪

欺侮――欺负

宏伟――雄伟

葱郁――葱茏

镇静――镇定

遣责――责备

跨越――跨过

重要――紧要

关切――关爱

坚强――坚定

顽强――坚强

惊愕――惊讶

萌生――产生

依然――仍然

探望――看望

珍贵――宝贵

珍惜――爱惜

诧异――惊奇

沉思――思考

惬意――舒服

充足――充分

改正――纠正

陌生――生疏

依赖――依靠

根据――依据

提议――建议

改正――纠正

引人注意――惹人注目

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生气勃勃――生机勃勃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

◆ 反义词

轻快――沉重 耳――难听 进攻――防卫 强――减弱 老实――狡猾 重――草率 粗糙――精致 燥――潮湿

苍白――红润

凋零――绽放

回顾――展望

动摇――坚定

紧张――放松

寂静――吵闹

光滑――粗糙

简朴――奢华

干柔弱――坚强 良――凶恶 坚强――软弱 蜒――笔直 偶然――必然 侈――节约 陡峭――平整 取――奉献

静谧――喧闹

谦虚――骄傲

羡慕――嫉妒

清澈――浑浊

责备――表扬

邻近――遥远

遣责――表扬

迟钝――敏捷

索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从容不迫――惊惶失措 慢条斯理――急不可待

◆ 词语类型篇

⑪ABB:①白花花

②亮晶晶

③胖乎乎

④乐呵呵

⑤水汪汪

⑫AABB:高高兴兴 舒舒服服

来来往往

明明白白

严严实实

⑬ABAB:商量商量

收拾收拾

讨论讨论 研究研究

考虑考虑

⑭AABC:心心相印

彬彬有礼 井井有条

恋恋不舍

楚楚动人

⑮ABCC:得意扬扬

空空如也 可怜巴巴

无所事事 人影绰绰

⑯ABAC:不闻不问

不知不觉 不紧不慢 不慌不忙

不三不四

◆成语特点篇

1、含反义词的成语 远近闻名 积少成多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黑白相间

2、含近义词的成语 — 生龙活虎

胡言乱语

东奔西走

狂风暴雨

千言万语

3、三字俗语 — 红眼病

摔跟斗

笑面虎

碰钉子

顺风耳

千里眼

4、表示性格特点的成语 —平易近人

能说会道

温柔体贴

通情达理

心灵手巧

活泼可爱

虚心好学

精明能干

5、描写神态表情的成语:神采奕奕

垂头丧气

满面春光

眉开眼笑

6、关于读书学习的成语:一丝不苟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日积月累

勤学苦练

持之以恒

发奋图强

好学不倦

7、描写四季特点的成语:

春: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花香鸟语

花红柳绿

百花盛开

夏:骄阳似火

暑气逼人

烈日当空

绿树成荫

烈日炎炎 秋: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秋色宜人

春种秋收

一叶知秋 冬:冰天雪地

寒气袭人

寒冬腊月

白雪皑皑

鹅毛大雪

◆词语搭配(的、地、得)

(皑皑)的雪山(奔腾)的江水(标准)的答案(长长)的堤岸

(刺骨)的寒风(葱郁)的树丛(繁华)的城市(沸腾)的温泉

(高大)的城楼(古怪)的性格(关注)的热点(欢乐)的笑声

(金碧辉煌)的宫殿(敬爱)的老师(漫长)的严冬(美好)的情感

(美丽)的公园(美丽)的画面

(暖和)的地方

(亲爱)的同学(轻快)的音乐

(轻微)的响动(热烈)的掌声

(热闹)的市场(热切)的愿望

(热情)的接待(希望)的火种

(严重)的疾病(有名)的长廊

(壮丽)的景观

(尊敬)的领导 浩瀚的(太空)

旅行的(快乐)神奇的(用途)

特殊的(乘客)优良的(品种)

有趣的(旅行)激动地说

惊奇地问

奇怪地问

亲切地问

兴奋地喊道

认真地回答

仔细地看

笔直地站

静静地站

静静地思索

认真地清扫

工工整整地写

翻来覆去地读

悄悄地试穿

快乐地打滚

高兴地笑了

认真地看书

快乐地唱着歌

轻轻地托起

轻轻地送还

稳稳地托起

使劲地挣脱

跑得快

跳得高

唱得好 笑得喘不过气来 玩得痛快极了

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飞得太急了 急得团团转 急得直跺脚

急得直挠头

吓得撒腿就跑

饿得咕咕叫

二、语文园地内容汇总

(一)对联(有关自然景观的对联)

1、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2、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3、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4、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二)花名歌谣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三)成语故事

1、胸有成竹——也说“成竹在胸”,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该成语讲的是北宋画家文于可的故事)

2、杏林春满——也说“誉满杏林”,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其中“杏林”称颂医生。(该成语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医生董奉的故事)

(四)诗《雨中的树林》 雨中的树林

雨中的树林是个童话世界,走进去你就会变成一个小精灵。每棵树都会送给你很多喜悦,你还会发现很多新奇的事情。晶莹的雨珠滚动在叶面上,蜘蛛吐丝给你串一串项链。落花铺成的地毯又软又香,还有青蛙击鼓跳舞为你表演。鸟儿在雨中也愿一展歌喉,听歌的松鼠摇着毛茸茸的尾巴。细雨淋过的浆果酸甜可口,刺猬扎满一身运回了家。连那些小雨点儿都会变魔术,落在地上立刻就变成了蘑菇。

(五)风景名胜区对联

1、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2、树红树碧高低影 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3、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4、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六)古诗

1、《题西林壁》

苏轼(宋)横看成岭侧成峰,译:正面看是山岭,侧面看则是高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从不同的位置看,面貌各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译: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只因为观看的人就在庐山之中。

(解析:该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者说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相同)

2、《游山西村》 陆游(宋)莫笑农家腊酒浑,译: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酒浑浊不清,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丰收年景有丰盛的佳肴款待客人。山重水复疑无路,译:山峦重重,水路弯弯,正怀疑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突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解析:该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前两句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后两句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灰心,总会有新的契机出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译:老朋友沿江东下离开了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译:在柳暗花明的阳春三月去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译:一片帆影渐渐远去,在蓝天里消逝,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只看到滔滔的江水流向天边。

(该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4、《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译:渭城早上的雨浸湿了路上的浮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译:客舍的柳树显得是那样的鲜嫩。劝君更尽一杯酒,译:我劝朋友喝下这杯送别的美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等你往西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知心的老朋友了

(该诗借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依依惜别之情。)

5、过故人庄

(过:拜访

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故人具①鸡黍②,邀我至田家。

(①具:准备,置办。② 黍(shǔ):黄米饭)老友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绿树村边合③,青山郭④外斜⑤。

(③ 合:环绕。④ 郭:指村庄的四周。⑤xiá)村外绿树环绕,青山在村子周围横卧着。开轩⑥面⑦场圃⑧,把酒⑨话桑麻⑩。

(⑥轩: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⑦面:面向。⑧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⑨ 把酒:拿起 酒杯。⑩ 桑麻:这里泛指庄稼。⑾ 还(huan):回到原处,返.⑿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打开面对打谷场和菜园的窗子,一边举杯畅饮一边畅谈今年庄稼的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⑾来就⑿菊花。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一定要来饮酒欣赏菊花。(该诗描写了山村风光,以及朋友的欢聚场面,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和在农村生活的情趣。)

(七)古代名句

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意思是说: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究会取得成功。)

2、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意思是说:好事再小也要去做,但坏事再小也不能去做。)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道德行为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意思是美好的青春年华不会再来,就像一天之内不会出现两个早晨。应当及时勉励自己勤奋惜时,时间是不会停下来等待我们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勉励人们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八)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

1、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2、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阿·费尔斯曼)

3、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三、小常识(常考内容)

1、①《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

②《蟋蟀的住宅》作者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著名作品《昆虫记》

③《白鹅》的作者是 丰子恺。④《猫》和《母鸡》的作者是老舍。

⑤《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是肖复兴。

⑥ 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使句子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⑦ 书信格式:称呼、问候语、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2、《格林童话》是在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后经德国的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共有210篇,其中有《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

3、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长城、颐和园以及兵马俑都属于文化遗产。

六、名言警句

1、珍惜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 时间就是生命。——富兰克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2、学习、读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友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晋)付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4、团结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孙权

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俗语 团结就是力量。——谚语 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

5、文明礼貌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6、谦虚

“谦受益,满招损”。——《尚书》

“人生是个分数,才能是分子,自我评价是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托尔斯泰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远些,那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泰山不让其土,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高尔基

七、句式转换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仿写:犹如„„)

改句:高原的秋雨,一条条,犹如明亮的琴弦,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绷紧。

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仿写:„„似乎„„)

改写:凤凰花开时,每一朵就像一团小火焰,一树凤凰花似乎要将黑夜照亮。

3、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仿写:„„像„„)

改句:丹顶鹤如雪的头上顶着鲜红的肉冠,像白金冠上嵌着一颗夺目的红宝石。

4、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仿写:„„终于„„)仿写:经过中国政府毫不松懈地努力,香港终于在1997年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5、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仿写:„„不但不„„反而„„)

仿写:春天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不但不花红柳绿,反而更加风雪怒吼。

6、紧走搭石慢过桥。(仿写俗语)仿写:低头不见抬头见。

7、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将句中加点的词语换个说法,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改句:刹那间,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浪吼。

8、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改为陈述句)

改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就是鸟的天堂。

9、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改为陈述句)

改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它会一天一夜不回家。

10、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改为陈述句)

改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直到把老鼠等出来。

11、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改句: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12、这件事叫我们感动。(改为反问句)改句:这件事怎能不叫我们感动呢?

1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改为反问句)

改句: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怎能不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呢?

14、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改为双重否定句)

改句: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不能不感到惊奇。

15、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改为感叹句)改句: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啊!

16、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改为感叹句)

改句: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啊!

17、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改为感叹句)

改句: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吧!

18、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改为感叹句)

改句: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呢!

19、伐木人用斧子把那棵树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改为“被”字句)

改句:那棵树被伐木人用斧子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20、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着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改为“被”字句)

改句:我小小的心被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21、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扩写)

改句:一棵挺拔的杨树和一只声音婉转悦耳的白灵鸟是互相关爱的好朋友。

22、孩子们做作业。(扩句

提示:什么样的孩子们?怎样做?什么作业?)

改句: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围坐在绿绿的草地上做课外实践作业。

23、柳条拂动着湖面。(扩写)

扩写:一枝柳条轻轻地拂动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24、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缩写)

缩写:恐龙的一支变成了鸟。

2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造句:隐隐约约)改句:透过晨雾,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黛色的远山连绵起伏如波浪。

26、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改为肯定句)

语文总复习课教学之管见 篇7

一、运筹帷幄,预则立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每节课教什么是在宏观复习计划中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割裂的,是整个复习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复习战役中的一次次局部战斗。新课结束,首先要制订好复习计划(年级组框架下的个人计划),安排好复习时间,明确好复习内容,尽可能精确到每节课,统筹安排。就小学语文复习而言,从本册课文的复习到小学阶段的知识梳理(根据新课标要求),到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模拟考试。复习计划还应有一定的弹性。好像一场战役, 战场上瞬息万变,要根据战事调整作战方案。复习的过程也是动态的过程,但总体复习内容、时间安排、目标达成心中要有数。

二、知己知彼,战不殆

确定了教学内容,下面的问题就是怎样上好每一节课,要我们课前精心谋划,道理大家都懂,可现实中能做到的有几人?我们老师要做狙击手,课堂上有的放矢,不要做号令员,让学生做同一个动作。每一节课一定要知道学生现在何处,知道了什么,什么还不知道,这一点对于复习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课前学生自主复习(从字词句到篇),整理知识点,用文字或图表呈现出来。课堂上通过几道有代表性的检测题给学生把脉,然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症下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出其不意,学不倦

复习课教学如果沿袭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模式,要不了几节课学生就会厌倦,课堂上目光呆滞,复习效率大大降低。学生是喜新厌旧的,因此复习课、练习课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课要上得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让学生课堂上两眼发光,凝神谛听,对每节课形成期待。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取小组竞赛、学生自主汇报、百家讲坛、过关摘星、一站到底等形式。这样,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课前复习的热情,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另外,在课堂检测的形式上也要不断出新。同一类型的题目我会根据不同水平学生设计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要考查学生对本册课文中人物的认识, 对学困生可以用连线题做,对中等生可以用填空题做,对优等生可以让他们制作“人物简介”的卡片或者写颁奖词。再如,考查学生成语的积累,针对学困生可以出示多种类型的成语让他们归类,针对中等生让他们按要求写成语,让优等生在语境中练习成语的运用。

如何进行初中语文总复习 篇8

大纲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考试说明是确定复习要点的依据。在复习前,应认真的分析大纲和考试说明,大胆的取舍复习内容,选准复习侧重点,尤其注意中考的一些新动向,也就是一些最新的信息要了解,避免难易不分,避免一些无用的复习,这样能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计划,分阶段复习

在吃透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础上,制定可行的复习计划是很重要的。各阶段的复习侧重点要选好,要注意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切不可孤立的复习。

(一)课本知识的复习阶段

首先,我大胆的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以及语文知识(当然非重点的内容也能涉及一些),然后师生应进一步明确哪一些内容是应了解的、哪些内容是必须掌握的,了解到什么程度、掌握到什么程度,一般运用什么复习方法都要有明确的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查、一般会出现那些问题以及怎样应对,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例如,文学常识中的作家作品,内容繁多,就要让学生明确哪一些是应了解的、哪些是一般掌握的、哪些是应详细掌握的;字词内容除了集中记忆以外,课文中的预习提示、课后练习,一些阅读材料甚至一些学生作品,在讲解之前都要求学生准确朗读,让学生平时就养成借助工具书记忆字词的习惯,这比强行记忆效果要好得多;修辞方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表达方式、词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等一些学生易混淆的内容要让他们分清;课本重点语段的阅读训练,及时引入相关的课外材料,注意了知识的强化和迁移的训练等等。

(二)综合复习阶段

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重点训练了这些内容。

阅读训练

我分析了许多中考语文试题,发现:试题的阅读板块分为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分值占全卷的40%—50%。这一部分有以下几个特点:(1)在选文上,课内选段,课外选篇,兼顾多类文体,注重文质兼美,适合考试;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重视科技文阅读。(2)在设题上,以简答题为主,由侧重静态地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文体常识、文学常识、作家作品等内容)转向注重整体感知,注重创造性阅读能力的考查。(3)在答案设计上,多强调意思对即可,鼓励学生写出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针对这些变化,我采取以下方法进行了训练:

(1)精心选材。围绕中考阅读题的选材特点,我分体裁精选了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的选取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涉及素质教育、环境保护、人口问题、最新科技、实事新闻以及精美时文等(今年应考虑到教育改革、北京申奥、9.11事件以及美国落选人权委员会等实事热点内容),用这些内容来考查学生学过的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2)精心设计问题。除借助这些材料继续训练字、词等基础知识以外,我修改材料的问题,突出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的训练。

上一篇:企业危机公关九大策略下一篇:具体体验无线路由连接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