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探究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要想提高學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入手,认真分析,找到理想的应对之策。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条经济而又快捷的路子。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效率;学习兴趣时下,强身健体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探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探究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家校结合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联网+时代教育革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家庭和学校的心理教学理念、水平以及网络信息化能力都对小学生心理教育有重大影响。建立家庭与学校合一的心理教育模式,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家校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小学生可以心理健康,人格完整,能在顺境中向上、在逆境中顽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和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入影响到广大人群的思想、认知和行为等各方面。在原有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探讨也有着深刻的变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顺应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家校结合方式,促进改进变革和创新,构造建立以个体化、多元化、信息化,数字化、社会化为标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发育的最重要的环境,持久、全面、深刻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合适的家庭教育有利于促进处在成长时期的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良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的后果。在既往的心理教育观念上,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责任在于学校而非家庭,家庭心理教育教育环节明显薄弱,体现在较少有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更注重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而普遍忽视心理健康。更有的家长对孩子粗暴、专横、压迫,纵容溺爱,放放任自流,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在互联网+时代,家长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构造网络化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对人群有集中作用,使有限数量的精神卫生资源比线下传播速度快,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达到学习行为自主化。互联网+心理教育给予受教育者更自由的学习时间和地点,有助于提高家长整体的教育素质。互联网+心理教育学习形式交互化,使家长与孩子之间,通过网络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学习,形成交流互动的合作关系。家长通过网络学习,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意识、方法知识,对孩子在家庭中进行心理卫生的维护、心理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2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时代学校的心理教育方式与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有明显的不同。学校教师的心理教学理念、水平以及网络信息化能力都对互联网+时代小学生心理教育的实施有重大影响。学校要建造网络培训体系,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专业人员的网络信息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利用互联网拓展培训渠道和方式,开展教研、集中培训、实践应用等方式对教师心理实践能力进行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在平时日常生活、教学中多接触互联网相,吸取相关技术,与校内、课堂教学结合,使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适应互联网+信息化心理教学,树立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正确认识了解网络化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正面积极意义,能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学科教学、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互联网为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APP、 微信、QQ、微博、社交客户端等的迅速出现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方式,逐渐成为各种心理教育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很多学校利用互联网建立了心理教育内容相关的网络平台,用微信群,微博等推送、转发消息等,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问题,表现在学校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还不够健全,微信公众号、微博推转发或推送的消息、内容无特色或者是照抄别的文章,没有结合本校实际,很多是普通新闻和日常通知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为改进这种想象,根据网络平台的特点,将工作做真做细做好,发布的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贴近实际。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实现实践性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以及策略知识等教育实践智慧类型的隐性知识的自我开发,提高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校本研究。经验+反思=成长。在校本研究中,当教师通过对自己亲身教学实践经验的深度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或策略知识等教育实践智慧类型的隐性知识,就会去除对“专家”的迷信,言说自己的知识,在不同理论之间形成对话,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生長点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空间,改进思维品质和行动效果,提高课堂教育质量,进而增强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自信心、成就感、快乐感和幸福感。教师的知识状态有两种——外显知识(或称明言知识)和内隐知识(或称黙会知识)。在知识的冰山模型中,外显知识是知识冰山浮出水面以上的部分,内隐知识是知识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外显知识可以言传,内隐知识只能意会。外显知识融会贯通后可转化为内隐知识,内隐知识逐步清晰化后可变为外显知识。外显知识规范化地存在于书本等传播媒介中,具有共享性、逻辑性、批判性。内隐知识具有个体属性;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或者存在于组织内的各级组织中,尚未被编码化,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摸仿,不易交流和共享,但却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跟上时代的特点,主动掌握网络技术的使用,不断创新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做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引导者。自觉在行动上学习网络知识,把握信息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为快速、方便和广泛的渗透,更好地与学生互动,通信,交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入了解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 互联网+时代构造家庭

家校合作方式多向互动,家长配合学校,关注孩子的成长,当发现孩子的心理不适时要及时向学校和老师反映。在学校,老师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家长也要重视,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观察,与老师共同应对。通过网络的多向沟通,家校配合,互相支持与理解。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密切联系家长,加强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采用个体化、渗入性、引导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健全心理健康,建设完善人格。孩子们会主动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他们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会认真浏览学习网络视频、文本、课件,结合实际主动提出问题,参与兴趣话题和小组活动,学会了在讨论中反思和分享。

4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将理想信念、法制意识、安全观念、思想道德规范简单灌输给学生的过程。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是通过了解掌握学生之前的心理活动以及当前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个体化、精准的要求和措施,找到问题的根本,激发、推动小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内心需求,达到心理卫生健康教育的目的。互联网+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传统方式上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上,努力实践,走正面发展的心理卫生教育之路,以德服人,心理育人为根基,立足于心理健康建设、谋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幸福、快乐成长。学校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必要政策和条件,配套专项经费,建立健全规范的心理卫生工作制度,促进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努力建构和精心打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化、个体化。

5 对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影响的评价

评价健康教育效果的结构维度采用表现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来评价经过和结果,从多视野、多角度展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家校结合的小学生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表现现在家庭成员互动、教学学生沟通,家校心理人文环境教育、支持、鼓励、表扬,相关网络化的教育方法等。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家校教育方式的改变,使小学生可以心理健康,人格完整,意识良好,热爱生活,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待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情绪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使小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保持相对乐观、稳定的心态,在顺境时努力向上,逆境中能站起来,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有所追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能面对当前日益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覃国慈,刘先,冯桂林.建立学校、家庭、社会[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2]王荣,滕飞.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03).

[3]安芹,贾晓明,郝燕. 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1).

作者:杨晓

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探究论文 篇2: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摘 要:要想提高學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入手,认真分析,找到理想的应对之策。从教学实践来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是一条经济而又快捷的路子。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效率;学习兴趣

时下,强身健体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自然地,作为与这一方面有紧密联系的体育与健康学科,也就空前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他们对体育课还不是很重视。为弥补学生这种认识上的不足,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办法,促使他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而要达成这些目标,笔者认为,我们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和迫切。

一、目标适宜,因人而异

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体育课的学习,学生也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尤其要掌握相关的技能。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对于曾经教学中的那些“放羊式”的做法,我们一定要加以杜绝。为此,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且能够以认真态度去对待课堂教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认真的将备课环节给做好。特别是,每一节课要求学生怎样去学,学到什么程度,自己如何去教,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尽力做好全面的分析和全盘的规划,力争做到心中明晰。

下面,笔者重点谈一谈在备课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需要加以重视的一些注意事项。这里,笔者着重强调的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确定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合适。之所以如此,这主要是由学生的个体性不同所决定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女生而言,对于一些动作她们是非常害怕的,所以让她们去完成这些动作,很多时候,她们内心是非常抵触的。所以,我们在确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层面。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也不能太低,更不能搞一刀切,尽量做到因人而异,男女有别。这样,学生才能在不断努力和反复的尝试中,变得有耐心、有信心,并最终享受这样的学习过程。

二、方法得当,寓教于乐

很多时候,教学内容是一定的。但课堂教学中,如何去将一定的知识呈现出来,这就很有讲究。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有的教师上得精彩纷呈,学生被教师调动的激情十足,而有的教师却把课上成了催眠课,让学生无精打采?笔者认为,这里面除了教师客观上存在的差异以及对一些问题估计不足带来的影响之外,主要原因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出了状况,存在问题。为此,我们要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在认真研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好方法呢?说实话,这样的问题不好回答,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当然了,这样的问题不好回答,但并不等于我们没有章法可循。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校条件,适当介入多媒体手段,就能够让室内课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虽然这些课堂中多是一些枯燥的理论层面的知识。比如,“体育基础常识:小学生心理卫生与健康”这一课,就非常适合通过多媒体手段,引入一些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一些可心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眼球,给他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而对于大多数的室外课,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所喜欢的游戏活动。这就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氛围,减轻压力

在小学阶段所设的各学科中,体育课算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门学科。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这就在无形之中,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住了学生的天性。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提出要求,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们限制太多太紧。这样会让他们不自在,甚至产生某种紧张对立的情绪。倘若如此,那就事与愿违了。所以说,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这样做很重要,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地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让他们避免产生退缩的现象。

教学五年级第七课“综合评价”——技巧:肩肘倒立”这一内容,考虑到每位学生起始水平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有所顾虑这一问题。学生最终技能达到的水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除此之外,笔者更倾向于看他们在参与活动之中的投入程度。比方说,某某同学动作做得非常差,但这位同学虚心好问,练习很努力很刻苦,不断取得进步,更为难得的是,这位同学还乐于帮助同学,同样,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的这些表现。这样的处理,就能让这样的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受尊重,自然他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让他们在课堂上有令人满意的表现,还需要我们做好必要的评价工作。一般来说,对小学生进行评价,我们要做到“引导”与“激励”相结合。这里,笔者强调一点,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方式要多样,不能单一。尤其是,给学生定等级的时候,应对相关标准予以适当的调整,力争做到客观、公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肯定。而这就能很好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而言,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离不开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此,我们要重视对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

参考文献:

[1]陈强.小学体育教学方法探究[J].师资建设,2017(2):83.

[2]张科.我们需要怎样的“表扬”[J].新课改教育研究,2007(4):132.

作者:刘玉龙

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探究论文 篇3:

我国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五化”思考

摘 要:目前我国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建立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构建最终要实现“五化”要求,即:服务对象普惠化、服务组织网络化、服务流程规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内容生活化。

关键词:社区;心理关怀;“五化”思考

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已被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201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可见,和谐的社会建设需要和谐健康的个体心理。在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关怀服务由来已久,并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值得我们在规划和制定全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时加以借鉴。

一、加强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必要性及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悄然生长并急剧增加,心理失衡和行为问题日渐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问题。让心理关怀服务走到老百姓的身边,加强社区心理建设,构建稳定、理性的社会心理,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所谓社区心理关怀(健康)服务是指具备心理服务资质的专业人员面向社区成员开展的心理健康评估、教育、咨询和干预等服务[1]。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对维护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及个体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

1.心理关怀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五心”服务宗旨。加强社区心理建设,构建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已日益提高,对心理关怀和服务的需求也“应该像基本的道德教育或健康教育那样,成为一种基本的文化教育和生活训练,也应作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社区服务和社区发展规划之中”[2]。建立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合理设计心理服务内容,策划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助于实现“五心”服务宗旨,即保持良性沟通,让居民“舒心”;强化主体意识,使居民“定心”;注重精神慰藉,与居民“贴心”;提升能力素质,给居民“信心”;开展释疑解惑,使居民“暖心”。

2.心理关怀服务可以促进社区活动形式的创新,增强居民间的理解和沟通。心理关怀服务模式中的很多方法,比如团体咨询、心理沙龙、团体心理行为训练等,都是集环境熏陶、知识启迪、行为引导、寓教于乐等特点于一体的教育服务方式。可以利用其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增强居民之间团结、理解和沟通,促进居民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方式的创新。

3.心理关怀服务契合人的心理需求,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心理关怀服务由于可以让成员真正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对集体产生归属感,成为有良好默契的亲密伙伴;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和美好的社区氛围,构建和谐社区“心理场”,并有助于实现个体的“心理按摩”,是丰富居民精神生活、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

二、我国社区心理关怀服务建设的薄弱环节

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治疗体系较健全,但预防体系薄弱,应用人才相对匮乏。影响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建立的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误区。有关职能部门缺乏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更多地致力于社区居民的生理保健,而忽视甚至轻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同时少部分社区居民对心理疾病与障碍的认识度、重视度和接受度偏低,甚至对心理疾病产生片面偏颇认识,将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对心理疾病与障碍采取隐瞒或回避态度。社区心理关怀服务尚未被人们所真正地认识和接受。

2.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开展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主要模式有两种:一是初级行政组织居委会传统的工作方式,二是一些群众自发的业余活动团体,如老年人协会、音乐协会等。但这两种形式都没有专业的支持系统,使有关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凸显出个体心理调节机制和危机干预系统都存在着严重的专业性欠缺问题。接受系统培训并从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人员较少,开展服务和危机干预的实操性技术不强,难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需求。

3.组织管理和实施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虽然一些城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但在系统化、专业化、普惠化等方面均有所欠缺,尚未形成体系,而且从规模、层次、效果上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现实所需,有效辐射示范的经验还不成熟。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没有完全做到机构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在组织管理上,缺少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指导,存在着管理、实施上的差距;同时,由于城市间、社区间在重视程度、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上存在一定差距,导致部分地区存在着很多社区心理关怀服务有名无实,而即使有相应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场所的社区,其在人员配备、资金保障上困难也很大。

三、构建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体系的“五化”建议

1.服务对象普惠化。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对象应是社区全体居民,并具体根据不同的心理健康需求划分以下四类目标群体:一是心理和精神无明显异常的健康群体,这是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主要目标人群;二是由各种原因需要得到重点保护的重点群体,如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三是具有明显的精神疾病危险因素、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有害因素的高危群体,如精神疾病遗传倾向家庭、严重生活事件(丧偶、离婚、亲人死亡的、遭受暴力袭击等)群体及身心疾病、癌症等患者;四是精神疾病患者及其监护人。针对这四类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工作内容应有不同侧重点。

2.服务组织网络化。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心理关怀服务网络,是面向社区公众提供全面、连续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最好方法。具体而言,要健全完善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网络,一要配强“二室一网一线一板”,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专业图书室,创建专门心理网站,安装专门服务热线,设置专门宣传板报。通過开通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倾诉、预约上门等服务;二要配全居民区服务点。在每个居民区均设立心理关怀服务点,将经过严格培训、考核的志愿者配置到居民区,充分发挥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志愿者参与心理关怀服务的积极性;三要吸引专业机构提供服务。通过组建实习基地、共享社会心理资源的形式,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个人(如在校心理专业大学生等)免费进社区进行专业化服务。

3.服务流程规范化。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系统应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组成,应具有咨询疏导、危机干预、治疗救助和教育培训相结合的综合功能,其心理健康教育与关怀服务的模式应是立体的、互动的和多层次的综合模式,形成“四级防治与服务体系”。

社区心理关怀服务的流程,首先应坚持“四级”原则:一级层面是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卫生工作重要性和心理卫生知识的认识,提高社区人群的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这部分工作可由社区志愿者或兼职人员完成;二级层面是开展社区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心理卫生干预,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三级层面是对辖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追踪访视和评估工作;四级层面是有条件的社区可组织精神疾病患者开展康复服务,降低精神疾病的残疾率,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二级至四级层面的工作均应由专职人员或兼职的专业人员完成,以保证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化。

其次是要坚持“四定”原则,即社区心理关怀服务一定要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时,就是心理咨询室要有固定服务时间,并通过微信群、心理网站和宣传栏向社区居民公布;定点,就是在社区要有至少10平方米以上的心理咨询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承诺和服务守则;定人,就是心理咨询室配备相应数量的心理咨询师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定内容,就是要根据居民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以项目的形式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

4.服务形式多样化。不同阶层、年龄阶段的居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或观念有着显著性差异,并且人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层面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开展社区心理关怀教育与服务时应注重形式上的多样化,如个体健康指导、健康咨询、团体小组讨论或座谈、心理沙龙、心理知識宣传、科普讲座、发放心理健康科普资料、编印有针对性的宣传册,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的团体行为训练,或运用多媒体开展“心随影动”心理影片赏析活动、利用微信、QQ、邮箱开展咨询、答疑等电化教育多种形式。

5.服务内容生活化。心理关怀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针对性的内容、乐于接受的方式和较为系统的组织来进行。要做到服务内容贴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尽量去理论化,避免高、远、空,而应做到生活化,低、近、实。涉及居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青春期心理问题、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更年期心理帮助、家庭教育与指导、家庭亲子团队、父母效能训练课程、情绪管理工作坊、暑期学生成功训练、自信心训练营、学龄前儿童及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训练、青少年情商训练营、成功父母经验分享、好妈妈心理沙龙、心灵沟通体验工作坊等。要多维度渗透,多形式组织,把心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和保健理念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居民在喜闻乐见的实践中领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断强化全新的健康意识,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提升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李景.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探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2.

[2]魏淑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

作者:郑春雨

上一篇:高中开学演讲稿下一篇:学生清明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