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学法指导生物学教学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生物学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还要重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受传统教育体制束缚,我国中专生物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中专生物教学的现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希望能对中专生物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寓学法指导生物学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寓学法指导生物学教学论文 篇1:

《植物学拉丁文》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根据教学经验,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植物学拉丁文》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植物学拉丁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植物学拉丁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Botanical Latin” Course

LI Qinq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Key wordsBotanical Latin;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ans; Practice teaching

植物学拉丁文是全世界植物学工作者用来给植物命名和描述植物的一种国际性语言,在植物学、微生物学、林学、农学、园艺学、医学和中药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1]。在植物学研究中,包括植物学名的阅读和书写、植物的命名和描述,植物学文献的查阅和研究论文的撰写等方面,都需要有植物学拉丁文的基础知识。因此植物学拉丁文是植物学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的学习工具之一。对于初涉植物学殿堂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学习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区系学的学生,植物学拉丁文应该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随着高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增加,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学时逐渐缩短,这种变化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植物学拉丁文》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任意性选修课,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完整,教学内容多而深,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突出常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根据教学经验,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对《植物学拉丁文》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校相关专业《植物学拉丁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设计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拉丁文的起源、发展以及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掌握拉丁文的发音与拼读,尤其是植物分类学教材中出现的科名、属名、种名等学名的发音;掌握名词、形容词等词类;掌握植物命名的规则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理解植物学名的结构组成和意义;能看懂植物分类学原始文献及《中国植物志》等志书植物学名文献引证,能解析简单的植物形态描述。

2优化教学内容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内容,而内容又取决于教师备课时所下的功夫。通过深入探究植物学拉丁文相关教材及各类参考书[1-9],结合学时安排与教学目的,以教材为基础,综合相关参考书的长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变动、增减和修改,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植物学拉丁文》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见图1。

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3.1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教学原则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10]。明确《植物学拉丁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在教学中不注重文法而着重于拉丁文的发音与拼读、词法、新种的拉丁文描述以及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在教学中,主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启发性、巩固性”原则,极大地保证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内隐和外显的动作体系。它受教学理论的指导,受教学内容和对象的制约,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根据一定的规则而确定的有计划的一连串行为或操作体系[10]。《植物学拉丁文》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和讨论法,以讲授法为主,突出重点难点、兼顾一般。笔者下面就近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出的一套较可行的教学方法。

3.2.1上好绪论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植物学拉丁文》内容繁多,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是上好这门课的关键之一。单纯靠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鲜感”是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必须从科学、理性的角度,使学生充分认识植物学拉丁文在植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在授课过程中,笔者透彻地讲解了植物学拉丁文对植物学的重要性,并运用具体的实例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阐述,指出植物学拉丁文是植物学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的学习工具之一。学生对植物学拉丁文的重要性有了认识以后,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了。同时,笔者还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植物学拉丁文与学习后续课程的关系,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明确了植物学拉丁文的重要性之

图1 《植物学拉丁文》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后,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目的与方法,以及主要参考书进行了讲授。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利于构建明确的理论学习框架,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明确学习目的,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困惑;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解决学生“如何学”的困惑;了解主要参考书,通过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

3.2.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中。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掘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发挥科学知识的教育力量,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理性的知识传授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中,笔者重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寓育人于教学之中。如通过讲授“植物学拉丁文的起源与发展”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辉煌和人类和平的真谛;在讲授“植物学拉丁文的发展”时,介绍林奈生平,尤其是对植物学拉丁文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事迹,以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在讲解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我国正式翻译的法规”时,介绍本校校友、旅美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朱光华生平及其先进事迹,进行以热爱生物学专业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解植物学名“命名人名表示法”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的知识成果,严谨治学。

3.2.3精选精讲,启发诱导。对植物学拉丁文的发音与拼读、词法、新种的拉丁文描述三部分内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做到“精讲”。在教学中处理好系统与重点的关系,把精力放在重点难点上,使学生对精华之所在理解得精深些,可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第一变格法名词的变格时,把各格的词尾按单复数归纳成表格(表1),简单明了,通顺易记。此表凝练了第一变格法名词变格的核心,掌握了它就可以对任何一个第一变格法名词进行变格。这是贯彻“少”讲而“多”学的典型实例。

表1 第一变格法名词词尾

格单数复数主格 -a-ae受格 -am-as属格-ae-arum与格-ae-is夺格-a-is

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通过启发、诱导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就必须巧妙地提出问题或做出假设。如讲解形容词的用法时,先指出拉丁文中各词之间的关系是由词尾来确定的,形容词是一种可变化词类,常与名词连用作定语,进而提出问题:形容词的词尾由什么来决定,形容词与被修饰的名词在相对位置上与汉语有什么区别,由此来引导学生广泛思考。然后再提出具体规律:“形容词与被修饰的名词在性、数、格上保持一致”,与汉语不同的是,形容词通常置于被修饰名词之后。例如,萼片无毛:sepalum glabrum(中性、单数、主格)。 这样就可以通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各个击破。实践证明,这样的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42卷21期李琴琴《植物学拉丁文》课程教学模式探索3.2.4采用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由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来实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11]。例如语音教学中,重点放在多读、多听上。在课堂练习发音,首先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学生之间互相读、互相听;再以点名的方式,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跟读,教师从中发现问题和补充纠正,通过课堂练习,把拉丁文的发音读准、读熟。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滥竽充数现象的产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2.5通过解答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借以达到消化巩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10]。《植物学拉丁文》课程教学中,通过解答问题的练习,包括口头和书面解答问题的练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单词进行音节划分的练习,标出单词重音位置的练习,名词、形容词的变格法等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3.2.6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专研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10]。如在“植物特征简介”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解析大萼堇菜(Viola grandisepala W. Beeker)的特征简介;讨论时,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教师注意控制时间,把握主题,调节气氛,提供小组发言机会,并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讨论结束时,教师对植物特征简介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参与、倾听、表达、竞争等各种技能。

4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和教学的辅助用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普及,多媒体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和方法已广泛应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12-15]。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目的的重要条件之一,多媒体教学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使教学改革得到优化,使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

在课程内容多和课时缩减的情况下,《植物学拉丁文》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并伴有活动影像的特点,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提供给学生更多、更直观、更精彩的信息;化静为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16];在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的同时,可以较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方法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互容互补,从而扩充了课堂的知识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倡多媒体教学决不是要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恰当应用,优势互补,辩证地处理好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综合优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17-18]。

5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19]。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与理论教学既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构成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完整体系。实践教学是落实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完成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植物学拉丁文》教学必须重视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以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方案。利用3学时,结合第二章“拉丁文的发音与拼读”、第四章“植物命名和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等教学内容,进行《植物学》(下册)[8]的重要学名的拼读练习。利用4学时,结合第三章“拉丁文的词类”简析植物特征拉丁文描述和特征简介。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即以学生为主,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要强调教师的指导性、学生的主体性,要多提出问题,多教方法和思路。实践开始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应用所学知识对重要学名进行拼读练习或尝试简析植物特征拉丁文描述和特征简介。由于有了前期主动准备的工作,实践可以从依次提问开始,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解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把原来依赖教师的习惯,逐渐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实践。

6课程考核体系

建立和完善《植物学拉丁文》课程考核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树立良好学风的重要教学环节和有效措施,可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植物学拉丁文》课,促进学生系统复习和深化所学知识。本课程为考试课,按照客观性、准确性、完整性的原则,把课程成绩分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40%(其中作业成绩占20%、课堂测试成绩占10%、出勤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参考文献

[1] 沈显生.植物学拉丁文[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2] 叶创新,石祥刚.植物拉丁文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W·T·斯特恩.植物学拉丁文(上、下册)[M].秦仁昌,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4] 方文培.拉丁文植物学名词及术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5] 肖原.拉丁语基础[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3.

[6] 赵士洞,译.国际植物命名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7] 赵毓堂,吉金祥.拉汉植物学名词典[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8] 吴国芳,冯志坚,马炜梁,等.植物学(下册)[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9] 朱光华,译.国际命名法规(圣路易斯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 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M].4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0-281.

[11] 杨小波.海南热带《树木学》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之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4(2):105-106,109.

[12] 卢铣城.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十大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32-34.

[13] 张际平.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和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1999(5):3-7.

[14] 张淑艳,苏慧,包桂荣,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4):470-472.

[15] 王海东,张晓东,耿建军,等.农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1):52-54.

[16] 张丰,陈作红.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素材收集[J].生物学杂志,2003,20(5):49-50.

[17] 曲波,苗青,翟强,等.多媒体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80-682.

[18] 姜恩来,倪福太,程焉平.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86-87.

[19] 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1-6.

作者:李琴琴

寓学法指导生物学教学论文 篇2:

中专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生物学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还要重视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受传统教育体制束缚,我国中专生物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中专生物教学的现状,提出一些改革建议,希望能对中专生物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专生物教学 现状 对策

1 中专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1.1 忽视学生的掌握情况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教法和学法二者相互配合。作为老师要实现传递知识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还要重视站在学生的角度探索适合学生的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要同步进行学法设计。当前的教学改革方向也正是如此,要求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传统的生物教学重教轻学,学法设计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较少甚至没有得到体现。学法应该作为教法的基础,教法围绕学法来进行设计,寓教于学,但实际的教学过程往往本末倒置,教法替代学法。生物学是一门关于自然规律的科学,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会学,掌握生物教学规律,培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1.2 轻视学生能力培养

中专生物教学不同于一般生物教学,其目标不只在于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更是要培养生物学教学人才。因此,中专生物教学,在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基础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生物学教学大纲,教师应当培养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新教改以后,生物教材变化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量有所减少,演示实验和学生使用明显增加,更加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指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多交流,而非以往老师主导课堂,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比较困难,许多教师对教学改革后的生物学教学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给予学生更多课堂自由,如何把握上课节奏等等许多方面都无从下手,只能维持原来的教法。中专生物教学应当针对这种情况,帮助未来将走向课堂的中专学生培养适应新课改生物学教学要求的职业能力。

1.3 实践能力培养机会不多

生物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自然科学,其魅力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认识世界。与其他课程比较,丰富的生物学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是它的优势,如果能落到实处,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生物教学的一个重大困难是,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维的束缚或者不具备客观条件,生物学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受到很大限制,无法自由进行。而组织课堂讨论等形式对于生物学这种需要实证的科学而言并不适宜,因为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也无话可说。所以,生物教学失去实践机会就只剩下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对生物学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教学难以取得成效。

2 中职生物教学改进措施

2.1 提高教师的素质

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中专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耳濡目染,形成示范效应,所以要提高中专生物教学水平和质量,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首先,中专生物教学教师应当是教学经验丰富、基本功扎实的教师,要注意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以利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自身应当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技术水平也日新月异,尤其是生物学领域的技术变革更是迅猛。中专生物教学教师应当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吸纳最新的生物学理论,了解生物学领域的前沿动态,保持学科的生命力。学校应当给生物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只有保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和高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中专生物教学改革要顺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激发学生兴趣,感受生物学和生物教学的魅力。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索,师生间形成良好互动。

2.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新课改后的生物学教学更加注重实验教学,所以中专生物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了让学生适应实验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不必受书本的局限,可以自主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对于表现良好的同学及时鼓励,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要耐心指导并鼓励其坚持尝试。

2.4 结合现代科技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普及,在中小学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可预见的将来,多媒体教学手段愈发普及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当前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矛盾,如:教师无法协调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授课方式的关系,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常常喧宾夺主。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或者,使用多媒体教学之后,教师难以掌控课堂节奏,学生普遍反映教学节奏太快,无法跟上。中专生物教学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以直观的图形、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声色丰富的教学资料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尝试结合生物学的学科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3 结论

对中专生物教学的教师而言,教学任务任重而道远,不仅是要传授学生知识,更是要为国家的教学事业长期发展培养教学人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要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提高教学水平,授人以鱼的同时能授人以渔,培养出优质的生物学教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月欢.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J].新课程研究,2013,(2).

[2]乔梅.论高校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5).

[3]李刚.中专学校生物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J].文化教育,2012,(9).

[4]陈杏灵.在中专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师,2011,(8).

作者简介:刘建梅,新疆库尔勒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新疆库尔勒 841000

作者:刘建梅

寓学法指导生物学教学论文 篇3:

素质教育如何贯穿在体育教学中

摘要: 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已为社会所深刻认识,加强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本文以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内涵为基点,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进行阐述,并对体育教学体制应如何适应素质教育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终身体育

1.问题提出

1999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就明确了体育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振兴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我们有必要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及要求有所了解,这样体育教育才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

2.研究目的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1.1 为现代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系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1.2 为丰富和完善现代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2.1.3 研究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电脑检索国内教学论中有关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的理论及其优化方面论文,以及相关论文的题目、文摘索引、刊名,以获取具有研究价值的资料。

2.2.2逻辑思维法。

对所获取得资料采取类比、归纳、演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内涵分析

3.1.1 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着眼于受教育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承认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3.1.2 素质教育的特征。

3.1.2.1 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之材的教育。

3.1.2.2 全面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原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1.2.3 发展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的需要,要求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基础。总之,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所以,有人也把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称为基础性。

3.1.2.4 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主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是素质教育四大特征的核心。

3.1.3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提出来的扶正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不是教育的分类,而是一种科学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及经济发展对学校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更好地完成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转化,这个社会的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每个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体育就是为健康而奋斗,就是为使我们的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增强而奋斗。”这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因此体育教学也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3.2 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

3.2.1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是关注主体性发展的教育,体育教学的开放性与活动性为发展学生主体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体育知识。在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组织教法的开放性、自动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3.2.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体育教学要围绕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塑造个性品格,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分析

3.3.1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严格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行为,在开展各项体育游戏竞赛的时候,利用对规则的学习、理解,培养、提高他们遵纪守法、辨别是非的能力;根据各种不同的教材特点,培养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陈嘉庚曾指出:“体育运动,为教育中一重要之科学,虽主旨在训练、健身,然对于道德精神关系更为密切,若注重体育而忘道德之现象,深可慨叹者者也。”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比在理论课中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队列队形练习可培养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令行禁止”体现得淋漓尽致;耐久跑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体操项目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学的作风;球类项目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竞赛则更有凝聚力,能使学生空前团结,并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易让学生接受并牢记,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

3.3.2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间的交往是一种能力,未来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使的相互交流、协调配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协调好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既要使学生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更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另外,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学生个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小集体之间的关系,应着重培养学生摆正个人位置,妥善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

3.3.3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的竞争性是现代体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体育运动之所以被人狂热崇拜,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竞争方式,呼唤着人的本质力量。学校体育可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可通过比赛和游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进取,超越自我。在体育比赛中,胜利与失败并存,对学生进行胜败观教育尤为重要。胜不骄、败不馁,在胜利中找不足,继续前进;在失败中找教训,以顽强的毅力去争取胜利,使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中、生活中遇到的失败与挫折,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做生活的强者。

3.3.4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

毛泽东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体质的重要性。现代学校体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增强体质,适应快节奏的社会运转。人的基本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等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全面发展这些基本素质,而不能单纯或过分注重发展一种或几种素质。

3.3.5 在体育教育中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体育课上要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善于动脑,通过自己的理解,尽快掌握技术关键。对高中部的学生可运用所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所学动作的原理,使学生在求知欲得以满足的同时培养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室内课加强体育保健、自我评价、医务监督及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熏陶,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得到文化品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运动的开展。

3.3.6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个性。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有些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等在各个年级重复出现,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新教一遍动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解决,或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去完成,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示范,而后放手让学生去练。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一点,在练习过程中,练习一个动作,应允许学生自己有创意,在进行准备活动时,也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学生在组织时往往有很多新的方式,教师从中也可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同样,结束时的放松内容也可让学生自己组织,甚至课堂中一些内容也可让学生自行组织练习,并且给每个学生机会,教师作适当引导,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课外体育活动课可以让学生自由锻炼,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练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让学生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实践的能力。

3.3.7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随着全面建设运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锻炼,警惕伪科学的渗透,就成为当前人们的迫切需要。体育教学也应充分适应当前形势,加强学生自我科学锻炼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停留在课堂,要把青少年课余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来开展,只有在学校期间打下自我科学锻炼的基础,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我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才能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应以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严格的体育课堂常规、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竞赛、队列队形、球类等可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学生学习动作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所学动作原理,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全体性、发展性、主体性。

4.1.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教师要有科学的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首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懂得辩证法,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教育的各项法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其次,要全面掌握现代教学理论,能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开展体育教学,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从理论到实践能全面掌握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掌握一切最新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等。

4.1.3 体育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宗旨,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并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法的使用上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体验到运动乐趣。

4.2 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现代化的体育观。体育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内的教学,还要加强课外活动的辅导、指引,使学生真正乐意以积极健康的态度参加锻炼。

4.2.1 体育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游戏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并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从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竞争意识,从而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4.2.2 体育课上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善于动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形成健康的体魄,还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为推动素质教育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4.2.3 在体育教学中将青少年的业余自我锻炼拓展、延伸,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如此,我们的全民健身计划才能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纲要.新体育,1995年第8期.

[2]刘兆厚.高校体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上海体育学院报,1992年第2期.

[3]赖勇泉.谈体育素质教育[J].体育师友,1999年第2期.

[4]刘海.浅谈体育教学如何与素质教育相接轨[J].体育师友,1999年第2期.

[5]赖天德.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J].素质教育与体育.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4月[39].

作者:张 斌

上一篇:农办三送工作计划下一篇:教育实习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