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学法教学初探
◆ 潘开芳 陕西省紫阳县焕古镇中心学校 725300
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很重要的部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常常是由“教师命题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改”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了两大部分,学生只是单纯地写作,成了配角。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展现,教师也疲于作文评改,而且收效甚微、事倍功半。为了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作文教学过程的实验,将其归纳为“预习——提纲——写作——分组评改——典型评改”五个步骤,现将具体内容总结如下,以备同仁批评指正。
首先,“五步作文教学法”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内容的整体综合训练。
初中语文作文训练包括“文体写作训练”与“字、词、段、篇的修改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仅将“文体写作训练”教给学生,而作文的“字、词、段、篇的修改训练”则由老师来完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掌握了文体的区别。文体是由字、词、段、篇整合而成的,需要学生主体参与整个作文教学过程,并不断进行揣摩、修改,才能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五步作文教学法”的好处就在于前四步均由学生独立完成,第五步则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
第一步“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根据教材“作文训练”的内容熟悉被训练文体的特点,明确训练目标与训练重点,做到写作中“有的放矢”。
第二步“提纲”。是学生对所选题目的入题写作与整体安排的综合思维过程。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写提纲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具体内容写作、文章的整体结构都有细致的安排。
第三步“写作”。是学生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对文字的具体运用过程。
第四步“分组评改”。是将全班学生按四人一组分组,每组学生需将本组学生作文全部阅读,然后按教师所列的“作文评改标准”由字、词、段到文章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结构、文体特点、文章思想或构思进行小组集体评改并按照各项标准的配分情况实行量化打分。
第五步“典型评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它是第四步的分化步骤,即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集体评改过程,并给予指导。
“五步作文教学法”将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只是组织、安排与指导的作用。
其次,“五步作文教学法”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常常苦恼的是如何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五步作文教学法”把作文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容纳于课堂教学之中。一般初级中学,在课程安排上常将两节作文课安排在一起,这样就使得“五步作文教学法”可以在九十分钟内完成。第一节课可分为两个步骤完成:前五分钟进行“提纲”思考,后四十分钟进行具体“写作”。第二节课也可分两个步骤进行:前三十五分钟进行“分组批改”,后十分钟由教师总结“典型批改”。其中,“预习”部分由学生在课前完成。
“五步作文教学法”在节能增效的同时,也会出现写作内容简单化的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准备,准确指导,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如:让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坚持资料积累;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参观访问或语文活动等,以此来保证作文教学质量。在教材教法上,也可以突出文体教学,体现教材的典范作用。只有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学生的写作才有“源头活水来”。
“五步作文教学法”是快速作文教学的延伸,更重要的是,它突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将教师从沉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展现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任务要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向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智能的全面培养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改变这状况,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探索,现已基本形成“创新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师生互动,引入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安全、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中适当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师生以及师生与媒介展开有效互动,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我们遵循这一原则,在课堂上,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以及师生与媒体之间互动起来,使学生迅速进入教育教学情境,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摇篮。例如一教师在学习《晏子使楚》一文时,利用很多同学想成为一名外交官的心理,颠倒时空,以一群小记者跟随晏子出使楚国为主线,设计了六大趣味活动,贯穿了理解、感悟、概括、辩论、写作等各项能力的训练,在整堂课中,教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实现了和课文的深层次对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也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步:引导质疑,明确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经验矛盾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平衡。这种认知不平衡会促使学生努力寻求一种解释或一种答案,这一过程就是知识产生的过程。发现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体现。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当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疑问时,学生便提出了四个问题:1.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2.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3.小壁虎怎么“借”尾巴,结果怎样?4.小壁虎还可能向谁“借”尾巴?这些问题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然后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遮挡功能逐一呈现小壁虎和小鱼、黄牛伯伯、小燕子的情境对话图,对学生提出的疑点进行点拨、指引,通过朗读、情境对话、课本剧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中养成了质疑的习惯和创新的能力。
第三步: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尤其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喜欢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这表明他们已具备了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分析和整理,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和探索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乐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还要大胆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质疑问难”“追根问底”和“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如学习“认识时间”时,教师先出示学生父母的工作、学习时间表,再通过“拨一拨、填一填、说一说、比一比、问一问”等活动来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第四步:合作交流,整合观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结果有了初步的体会、感知,解决了一些简单问题,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集体智慧、合作交流学习达成共识。一个班级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基本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合作交流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营造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共同提高的平台。为了让合作交流学习能互动有效进行,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技能,并对学生的学习交流活动做有序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数学交流中要虚心学习、认真倾听、细心思考,不管某个同学回答得“对”还是“错”,我们都要让别人把话讲完,再修正补充,千万不要别人刚一发言,就横加指责,致使发言者望而生畏,欲言又止。
第五步:体验感悟,延伸发展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教学的重要实践活动。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悟”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广阔的精神天地。课的结尾,教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化解引导,使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效整合、互补,学在课堂,用在课外,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最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新课程呼唤教师的激情,新课程呼唤课堂教学的创新。我们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性地学,从而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创新五步”教学模式是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成果,我们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红,任庆世主编.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55个经典案例[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士科.浅谈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J].课外语文,2014(8).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我们根据教学整体的系统观点,以教育这个大系统为出发点,设计了德育课“五步走”教学结构,其基本模式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明理(提供事实,充分感知)——激情 (举例验证,激发情感)——辨析导行(设难置疑,巩固强化)——总结延伸(深化观点,培养习惯)。
一、灵活运用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应简洁明快,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发挥创造性,力求导入形式新颖、巧妙。常用的导入形式有以下几种:
1.问题引入:紧扣教学内容,以设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导入新课。
2.小品表演:把教材内容改编成小品,以引人入胜的表演导入新课。
3.情境渲染:通过播放视频、音乐、图片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
4.启发谈话:根据学生特点,捕捉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典型事例,用情真意切的语言导入新课。
5.设置悬念:教师先把课文中的故事或事例的矛盾冲突揭示出来,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从中寻求答案。
6.游艺活动:通过猜谜、游戏、竞赛等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艺活动导入新课,给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除此之外,还有“以情激情”“实物或图片演示”“承上启下”“开门见山”“对比分析”“故事引题”等导入新课的方法。总之,德育课的导入环节没有固定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
二、认真把握明理环节,提高道德认识
明理,即讲清观点,使学生对教学要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本阶段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课本知识的阶段,也是学生道德思识形成的初级阶段,要在“理”字上做文章。同时,教师还得深入挖掘教材的明理内涵,找出与学生认识的结合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行为的评价多是着眼于行为直接的、具体的后果,而不是着眼于行动间接的、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学生对那些思想深刻、意义深远的教材难以把握,这就更加要求教师认真把握明理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认识。
例如,在教《职业道德与法律》时,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让学生懂得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法律,道德与法律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去体会,而不能一味说教。教“道德”这一部分时,要让学生从三个层次把握:一是低层次,要让学生明白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虽然不是铁的教条,但却能对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按照这个准则和规范行事就是守道德,反之就是不道德。二是中层次,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比如“行有行规,业有业德”,“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使学生在从业前就树立这种观念,以便在从业后能够按照职业道德的准则和规范要求自己。三是高层次,就是让学生树立道德观,遵守社会公德,也就是对道德这种意识形态规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立场,无论是在职业活动中,还是在其他的社会生活中,都必须用有道德这一观念来支配自己的思想,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
三、精心设计深化环节,培养学习情感
学习情感的培养是德育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德育课的深化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的契机。比如做好集体清洁卫生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美德。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不妨口头描述一个场景:某食堂里苍蝇乱飞,纸屑满地,剩饭剩菜随处倒。然后让学生自己评说,这样的环境叫人怎能安心就餐!教师可以及时总结,以强调食堂的清洁卫生的重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应自觉遵守就餐规范。教师还可以由食堂卫生继续引申,其他地方的公共卫生也都需要人人维护,人人参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明理和深化两个环节结合得尤为紧密,二者相互依存,有机结合。
四、认真落实导行环节,引导良好道德行为
引导行为是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明辨是非,使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同时要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这个阶段是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关键,也是由“理”到“行”的过渡阶段,是对明理环节的论证。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辅助材料来强化观点,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精神,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让学生先想后议, 然后归纳出应采取什么样的道德行为;二是运用小品表演,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三是运用投影、录像等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行为辨析;四是联系实际进行“现身说教”,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五是表彰好人好事,评析不良现象;六是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七是完成《达标与检测》。
比如“搞好清洁卫生”就是一种社会公德,为了让学生时刻注意这一点,可以设计一个招聘小品导入教学。招聘场景:主考官还没上场,几把椅子摆放得有些凌乱,地面上还有几片废纸。应聘者陆陆续续来到了,却没有人注意到椅子摆放是否整齐,至于地面上几片废纸,似乎更没人注意,大家都在沉思如何应对主考官提出的问题,又显得有些焦急。唯有最后进来的一位应骋者看到这一切,不声不响地拿起笤帚和垃圾斗,清理了废纸,然后又把椅子摆放整齐。这时,主考官来了,对最后进来的应聘者说“你被录用了!”
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后进来的应聘者被录用了?当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可以及时进行总结:看起来清理几片废纸,摆好几把椅子,都是很小的事情,但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从眼前做起,养成了好习惯,才有可能做好大事情。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采用这样一个小品导入,显然要比只引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效果要好的多。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动,也能让学生深刻领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然后再进行新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五、合理组织延伸环节,强化观点,形成习惯
课的结尾应当既画龙点睛总结全课,又意味无穷对今后提出希望。因此,德育课的结尾应当在下课前安排足够的时间,先对全课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所讲的道德要求“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有个系统的认识,或者利用板书进行总结,然后又要对课后怎样实践这一道德要求提出希望,恰到好处地结束一节课。
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的任务。”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紧扣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延伸,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强化观点,使道德行为形成习惯。
实践证明,在“五步走”的德育课教学结构中,发挥电教媒体优势,多种媒体组合恰当合理,五个环节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全面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创设情境、呈现目标。这一环节,教师首先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学习方法、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自主探究、感悟新知。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独学、对学、群学,即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对文本内容或工具单上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对子互学,并在小组长、学科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在组内充分交流自己的看法,提出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之间纠正错误、补充完善、解答评价,再由学科长对本组学习收获或观点进行整合,形成最终探究结果。
自主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和全班展示汇报的前奏,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拓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巡查,最大程度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关注,让学生在小组内有序发言,轻声交流;二要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结果。
3.展示交流、解决问题。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都可以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得到培养和锻炼。这一环节在教师或学术助理的组织下,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各组的探究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及时纠错。学生在展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操作、演示等形式,互相学习和借鉴,对知识加深理解和掌握,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在此环节中,一要关注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小组都能充分展示其学习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代表小组发言,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听讲;二要及时切入,对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进行点拨、精讲、强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三要“煽风点火”,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提问,或是直接发问,将课堂教学不断引向深入;四要对学生和小组的表现及时恰当地进行评价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4.当堂检测、训练拓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转化的过程,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工具单或相关习题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完成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拓宽知识面,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提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习题要切合本课知识点和学生实际,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设计,难易程度适中,有一定地应用价值,切忌脱离教材,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
(1)明确目标——教师直接口述
(2)自学指导——可用小黑板或教师提前写在黑板上。在对学生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初期要给学生出示完整的以问题为主的自学指导,并从提问题的方向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3)自学交流——在老师引领下的“自学”,“自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是自主的、合作的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互动”的基础。
(4)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5)
教学模式的探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法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等等都是成功的例子。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我校在总结多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独自创立了“学、问、讲、练、创”五环节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教学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我就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学、问、讲、练、创”五环节教学法的情况浅谈如下:“学、问、讲、练、创”五环节之间的操作流程及时间分配
“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指导下先自学文本;“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讲”就是讲解(有的学生讲,学生能讲解的老师尽量就不讲);“练”是学生做一些精心选择的具有典型性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有专题练习,有综合练习,最后有当堂检测);“创”是在所学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上、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上,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这五环节中“学”、“问”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是“创”、“练”的基础。这五环节的辨证关系是:问是学的开始(这儿的问有的是指教师学案中的问题,有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等);学是再问的基础;练是学和问的巩固;创是学和问的升华。由于初中我们刚接触到化学,必须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当兼顾创新教育,所以在前两环节上我们花了较大量的时间。以一节课45分钟为准计算,大致分如下:学和问占20分钟左右、讲占10分钟左右、练占10分钟左右,创占5分钟左右。(时间的分配也不是一成不变,要视教学内容而定。)
在上述流程图中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创设问题情景,探求化学问题的解决趋势和途径,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思、善想的良好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学、问、讲、练、创”每环节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
2.1 “学”是指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两个方面,教师的导学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学案,针对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导学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目的。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思过程中应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例如:在学习分子性质时,为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可为学生安排如下学习步骤和实验:①取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请预测结果。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请将观察到的现象、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⑧请就实验现象和你同桌展开讨论。④根据讨论结果,请你写出小结。这样学生就进入自主学习阶段了,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可以实验、可以讨论、可以开展调查等多种形式。在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提问。
2.2 “问”是指教师在导学、导思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问。其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在第三教学环节中讲授的重点。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最好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中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习回答别人已解决的问题。”这段话发人深思。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题,善于提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把课堂上提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思考、大胆想象,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不着边际的,不能理解的,但是我们也要大胆地鼓励他们,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性,教师可以从方法、内容、手段等多方面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就得到较大地提高。
2.3 “讲”是指讲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回答不了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对于大多数知识,如:物质的物理性质、书本中有答案的,即使没有答案但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等等在教学中几乎不讲或一带而过。重点讲解学生按现有知识和水平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
2.4 “练”是对前面“学”的检验,是后面“创”的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做练习时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的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前回顾后, 教师三言两语, 或用投影幕显示, 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自学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标出示后明确自学要求, 即自学什么内容, 用多长时间, 届时如何检测。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接下来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堂高效的标志———自主学习 (让学生像考试一样紧张地学) 意义有“七能”: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 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所谓“自主学习”, 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比如数学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 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 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5~10分钟做课堂检测也是考试, 检测本就是试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不讲话, 将时间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们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 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 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课堂上看似平淡无奇, 其实紧张无比,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教师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服从“学生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这一原则。例如学生看书, 教师不能做其他事情, 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读书的情况。学生按照教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及学前指导, 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 引导学生讨论, “兵”教“兵”, 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这样, 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都让学生自学。但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 这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 如没有引桥, 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 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 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自主学习时, 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指导自学, 确保自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 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 进行梳理、归类。巡视过程中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学困生说几句悄悄话, 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
学生自学之后, 进行适当的“教”。此时, 教师注意三点: (1) 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 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 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 一律不教。 (2) 教的要求, 不就题讲题, 只找出答案, 而要寻找出规律, 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3) 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 如学生讲对了, 教师肯定, 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 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 教师则要更正。这样, 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但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课堂小结:在这一环节中, 学生反思一节课的学习过程, 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升华, 形成知识网络, 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提高认识的目的。
最后, 课堂检测, 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 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保证训练的内容, 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创造性地“做”, 不搞死记硬背;更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 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 教师不做辅导, 学生不得抄袭。
课堂检测犹如“实弹演习”, 好比战场上高强度的综合训练, 它不仅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 及时反馈准确的信息, 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地辅导, 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而且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
五步教学法是开放的和充满活力的, 要在课堂上实施这种方法, 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心的数学体验, 根据具体内容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素材, 使数学课变得既有趣, 又能散发出很浓的数学味。
摘要: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由“教”改为“学”——方式的转变, 但学生怎样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为使学生的“学”落到实处, 我们确定了数学五步教学模式:课前回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课堂小节——课堂检测
【关键词】三习五步一课件;化学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高中化学“三习五步一课件”教学模式基本结构及环节要求
(一)“三习”指三种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课本、资料完成化学导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内容,以达到预习效果,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该部分内容要切合教材实际,难度适中。
(2)合作学习:学生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积极参与,取长补短,各负其责,分工明确,共同讨论,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3)探究学习:针对化学导学案设置的探究问题,让学生课前可进行自主思考探究学习,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探究与交流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相辅相承,彼此联系。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本节化学课基本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才能更加主动,以提高化学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参与感,变被动为主动。在化学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或自己思考,或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来完成导学案中探究性学习内容,并在教师的分配下进行成果展示和小组间点评,并相互大胆质疑,以提高化学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性。
(二)“五步”即导、讲、合、练、结五个基本环节
(1)导:有润滑的通过问题或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学习化学兴趣高涨,为本节课学习开好头。
(2)讲: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差,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老师可通过十到十五分钟将本节的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解。
(3)合: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针对导学案中探究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并形成自己的结论。小组代表将本组结果进行口头或书面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对其展示进行点评、打分,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大胆质疑。该环节也是“五步”的核心所在。通过该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又能有效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综合能力。
(4)练:化学导学案中针对本节课内容设置一定数量的当堂练习,以检测学生课堂掌握知识情况。
(5)结:化学学科班长对本节课的知识和各个小组、各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并评出本节课的优秀小组、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
(三)“一课件”
该教学模式一定要有配套课件,该课件用途主要有以下六点:
(1)进行情境导课;
(2)学习目标展示;
(3)重、难点展示;
(4)学生导学案情况反馈;
(5)化学微观动画模拟;
(6)学生小组展示、点评安排。
二、高中化学“三习五步一课件”教学模式实施要求
(一)化学导学案编写与使用
(1)教师要认真编写符合该教学模式的导学案。导学案应由“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当堂练习”三部分构成。
(2)化学导学案要在课前进行发放,学生完成后收交。教师课前对化学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进行第一次批阅,在课后对“探究部分”及“当堂练习”部分进行二次批阅。
(3)学生要对错误部分进行修改,并收集,以便复习使用。
(二)课前培训
上课前教师应对点评和展示学生进行相应培训。
(三)化学实验必须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高中化学“三习五步一课件”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严格按照实施环节和要求进行教学,该课堂模式才能够真正高效。
参考文献:
[1]葛金龙.《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好处》.
关键词: “激情五步”教学法 小品写作 教学模式
在学院从事小品写作的教学已经有几年了,从教学实际来看:有些学生不注重深入生活进行调查研究,泛泛地以“想当然”为创作的出发点,所选取的材料普通,没有新意,很难在内容上打动读者和观众。
另一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技巧训练,对技巧的掌握跃跃欲试,认为创作很容易,只要理性地安排情节,处理技巧就行了。他们全部热情在于关注表达方式,比如说习惯性地运用误会法挑起一些戏剧冲突等。这么一来,创作过程中那种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感悟,从生活中发现戏剧美的功能就疏忽了,对内容引发的创作激情在无意中被淡化了。
从教学看,小品创作的最大困难是激情的缺乏,我们的教学辅导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从平淡中见到诗情,在审美发现中澎湃激情,在挣脱模式中发挥出自己的才情,创作出具有原创意义的作品。因而,对原有模式进行了改变,注重了“创作激情的发现、聚焦、审美、扩展、引导原创”的教学法的探索。
第一步:发现激情
鲁迅在《致董永舒》的信中强调:“如果创作第一须观察。”①学生在观察生活,经过深入生活收集素材之后,进入创作的第一步是选题的确定。选题,是一种创造,是创造中的重点之重,其最能显现编剧创造能力和智慧。作家王蒙认为这是一个作者基本能力的表现:“因为生活就好像大海一样,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是不会终结的,我们需要时时刻刻对生活有新的发现,指的就是这种能力。”②
选题阶段,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小组讨论,其解决五个问题。
1.给学生一个打腹稿的机会。学生在形成书面结构之前,可以随意地,以零星的碎片的凝聚材料、展开想象、简单塑型,而不必刻意追求完美无缺。
2.给学生一个口头表述的机会。学生以口述方法,将简单整理好的故事表达出来,以增强绘声绘色地描绘一个故事的能力。
3.给学生一次听取反应的机会。学生在讲述中,注意别的同学和老师作为故事的第一接受者的反应,接受反馈,而不是自顾自地独白。
4.给学生一次参与其他同学的创作的机会。对别人的故事随时补充,启发联想,发挥集体创作激情碰撞的场效应,帮助叙述者完成故事。
5.教师了解学生创作兴趣、思维习惯和生活范围。在各个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应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作为叙述者和接受者时流露出来的情况。
没有热情、激情、诗情,创作者就失去了人对于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再好的材料,也看不到其中的闪光点。尤其是有些学生经过一些走马看花的采访后,抱怨没有挖掘到那些充满复仇、欺骗、犯罪、失恋的看点,抱怨没有挖掘到那些极其动情、煽情、滥情的素材,对创作反而产生厌倦和失望。
教师关注的重中之重,是激情的有与无。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敏感的感觉力,像绷紧的琴弦,轻轻的一个触摸,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一旦感觉到了同学在交流中冒出了激情,教师要及时、正确地给予回应,反馈,让学生看到反应,以致保护、肯定,鼓励学生的激情;而不能一直做思索状,没有一丝反应,或只对学生所交流的素材感兴趣,不对学生对这素材的情绪进行关注。教师对学生激情的冷漠和沉默,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第二步:聚焦激情
一般地说,在解决了学生的创作激情有与无之后,就需要解决激情的“多与少”、“大与小”、“持久或瞬间即逝”的问题。
小品创作,常常刻画入微,给人一种“纤毫毕现”的印象。“戏剧小品之小,小在篇幅,小在规模,更准确地说,小在构造”③。虽然寥寥几笔,比不上结构复杂的巨大的多幕剧,但它重心突出,以局部的完整性取胜。罗丹雕塑巴尔扎克像时,由于发现雕像的手过于精美,影响到大家对全体的注意,他毅然去掉了最精美的手,而小品创作,我们需要去掉的不是手,恰恰相反,我们要求去掉整个塑像,保留下最精美的部分。
学生在讲述选题时,有时一下子不知道要讲什么,或者能够讲述很多很多,住住抓不住事件的重点。抓不住重点,就会觉得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或觉得这个非常不错那个也不能放弃,没法下笔,更不知道围绕哪一点将剧情有机地组合展开。
小品创作特别需要有突出的聚焦点,以便在众多小品展演中能够留下印象,否则,在整场演出之后,前面没有深刻印象的作品,往往容易被后来演出的作品冲淡、掩盖,而变得模糊起来。
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缩小、消除非重点。有意识地删除其他影响注意力的目标,抑制和舍弃不符合他认识到的情感生活模式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抑制没有集中的散点,令其模糊、沉寂甚至消失。
第三步:审美激情
我们必须牢记,审美的基本点是通过叙事塑造人物:没有脱离开人物的“纯粹的”事件;没有与人物无关的环境描写;而推动叙事的核心――冲突和对抗则更离不开人物④。写人,主要是写人的心灵、心路、心情。只有通过写出人性,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苦难抗争、生离死别,无奈尴尬和奋发图强,才能走入通向创作成熟和绚丽多彩的大道。
其次,即便没有戏剧性的生活,日常生活更需要发现美的眼光。
再者,绕开责任,逃避崇高,一味追求庸俗的娱乐性,这种审美上的市场化倾向,正是我们需要加以克服的。我们不能肤浅地认为,只要是歌颂正面价值,赞美伟大人性的就是宣传好人好事,只有政治价值,而没有了艺术的审美,没有了诗情画意。失去了价值判断能力,就没有审美激情,而审美激情正是在价值观的基础上催生和奋发的。
最后,教师要注意学生在创作方面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感受能力,因材施教地展现学生独特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创作中很容易显露出自己不同的个性,有的偏重于抒发感情,喜欢抓住感情的爆发点;有的偏重于哲理思考,热衷于探索社会问题的热点和难点;有的偏重于形式,精耕于叙事的事件要点,重视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的特点,或现实,或浪漫;有的或拆解经典,胡解经书;或模仿经典。
我们既要注意根据这次小品展演的特点和市场的需求,调整学生的审美角度和倾向,更要强调根据学生的客观条件,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体现自己的特色审美自己的发现。
第四步:扩展激情
初学创作时,有些学生一旦抓住了聚焦点,觉得有意义,就会如抛掷一个闪电一般,三笔两笔一下子把故事说完,迅速将激情挥洒一空。等到写完之后,会觉得戏不够,篇幅太短,只能想方设法再找其他故事填充,以至于一个小品中充斥了三四个小事件。
这个时候,关键是对原来聚焦的激情点要有个技术处理。技术处理,需要抓住极富有典型意义的一瞬间,在哲理、隐喻、联想上精雕细刻,做技巧性处理。
常见的处理有三:
处理之一: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一个有张力情境,一个有冲突的过程,一个突然间的变化,一个回味无穷的结尾,人物,细节,结构少一不可。
处理之二:藏与露,抑与扬;强弱反复;对比与映衬;涨落与起伏,缓急顿挫、疏密有致的处理。
处理之三:空白与想象,知黑守白,隐大于显的处理。抓住浓缩的一瞬间,以物理时间的“瞬间”,表现心理时间包含的丰富情感和复杂的生活内涵,采用现时的“瞬间”,用以表现一定时间的长度,甚至融一生或漫长岁月的生活史、精神史。以局部的残缺,展现完整的、独立的、有始有终的全体,使有限的空间展现更大的舞台空间、活动场所。这就是想象的功效,正如雨果所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⑤
第五步:引发原创
当学生的创作情绪激荡起来后,最需要向原创上引导,需要使学生尽情展开想象力。
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
第一:跳出原有的聚焦点。其作用有两个:(1)跳出原聚焦点,可以站在新的立场上,从新的角度审视原聚焦点的原创的成功与否;(2)跳出原聚焦点,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发现新的领域、发现未开垦的同类异质素材,引发新的想象。
第二:宽容某些老套模式。学生的创作经验不够丰富,阅读面不够宽泛,对某些老套和模式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对这种情况,最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加入个人体验和独特的思路,在老套模式上闯出新意。
第三:不以经验束缚创造。近年来,学生的习作与创作,一方面受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创作的时间不够充足,深入生活的安排和收集素材的时间不能完全保证,因此不仅常常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而且某些学生从元素训练、到独幕剧,到毕业大戏的创作一直陷在所谓“恋爱”、“同居”、“第三者”的题材中不能自拔,这样远离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久而久之,对生活的敏感消失殆尽,对采集生活闪光点的热情和能力减退,甚至激发不了创作激情。如此,即使对那些他们热爱的题材,其中出现的雷同、重复、模仿、模式化的现象并非个别。
一、准备活动
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避免学生在从事某一体育项目时因为心理、生理上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伤害。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武术课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柔韧*、协调能力和爆发力,所以除了常规的准备活动外,更要多拉韧带和多练协调*。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加强了柔韧和协调练习,但是由于平时练习不足,学生积极*不是很高,动作较混乱,准备效果较差。
二、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指本次上课的主要内容。五步拳是高中阶段必修课的主要内容,由于武术套路复杂,形、神、意结合要求较高,所以,不仅每个课时安排要充分,讲解示范也需要同时进行。其次,高中生对武术学习兴趣极高,进度教学太慢也可能影响他们的积极*。在这一阶段我采用了相互指错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一些学生认知能力较弱,身体协调*较差,所以在个别纠错和示范中耽误了不少时间。
三、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是课程结束后给学生提供身心放松的主要时间。这个部分是很有必要的,可往往被大家忽视。但是,结束部分也不宜过于拘束,那样的话就适得其反了。本次课上,我使用了按摩、调整呼吸、唱歌等能让学生放松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此次武术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的体育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应该平时抓。
2,不能忽视上课的每个细节。
3,示范动作规范和检查纠错的时间不宜过长。
一、铺
铺就是做好新知识的铺垫,即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温故而知新”这样才能准确反馈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十分强调学生复习旧知识、预习新教材,并在新课前精心设计复习提问,达到以旧引新、温故知新,从而缩短新旧知识间距离的目的。
例如,在讲零指数幂时,复习提问是这样设计的:
1.根据正整数幂的运算性质填写。
(1)am·an= (2)am÷an=
(3)(am)n= (4)(a·b)n=
(5)(■)n=
2.对上述运算性质(2)你能想到哪些问题?
3.仿照性质(2)计算
(1)53÷53=
(2)a6÷a6= (a≠0)
(3)a5÷a8= (a≠0)
4.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了哪些与前面所学正整数幂不相同的情况?这些情况与我们新学知识有矛盾吗?如何解决?通过以上提问,学生复习旧知识,发现了新问题,并使学生看到,新知识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新旧知识密切相关,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设
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设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设法激发他们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愿望和渴求。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例如,在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请求:请同学们帮忙画一个三角形。这一请求的提出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在学生做好准备,跃跃欲试时,教师提出作图要求: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此时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待学生动手作图发现完不成任务时,教师课件演示学生做出的形状。同时,顺势提问:按照刚才的要求大家只能画出两个直角,画不出一个三角形,问题出现在哪儿呢?揭示矛盾,巧妙引入新知的探究。
三、探
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通过设疑,激发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愿望,教师要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发现问题、探求真知。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当学生带着为什么画不出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的疑问想探求其中的奥秘时,教师顺势引导,在多媒体上出示一副三角板,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那副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然后算出这两个特殊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计算完毕,教师接着提问: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什么?(此时,学生会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心细的学生会提出这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此时,教师应继续引导,将问题由特殊引向一般。具体是这样实施的:
1.请同学们猜一猜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小组讨论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时分歧的主要点就集中在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这时教师继续引导: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使别人认可你的观点吗?有前面直角三角形的计算做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先量出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的方法进行验证。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1)采用学生提出的测量计算法,四人小组合作,验证自己小组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动手验证前,教师提议各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怎样很快完成任务,进行合理分工,提高效率。而后小组汇报结果,各小组报上的结果分别有:180°、176°、183°等等。(2)测量法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教师继续引导:用测量法不能准确地验证我们的猜想,怎么办?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点燃了学生的思索之火,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有学生发现可以用用拼合的办法来验证,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师继续追问:怎样才能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呢?用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把三个内角剪下来或撕下来拼在一起。这时扫清了学生验证的障碍,让各个小组用不同的三角形来验证。①用撕——拼的方法验证。汇报验证结果: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继续汇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②用折合的方法验证。在撕——拼的的基础上,有学生就会想到,要想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到一起,还可以采用折——拼的方法,即通过折叠三角形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汇报验证结果:锐角三角形的内角折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所以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继续汇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3.课件演示验证结果。教师用课件演示上述两种方法的验证过程,并且师生共同明确:通过验证可知,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验证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有力地提升数学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形成严密的思维方式。
四、练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能够巩固新知识又能把已有知识联系起来。(2)练习要及时,尽量让学生当堂学当堂会,当堂练,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3)练习要有目的性,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4)练习要精而且层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并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做题的准确性。
五、炼
炼就是升华经验成果,深化数学内涵。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得到结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提炼升华,将问题顺势抛出: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求出六边形的内角和吗?七边形呢?……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中,概括出数学的一般规律,形成一般的数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使得本节的知识进一步拓展、升华,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
这五步既步步为营、各有各的特点,又层层深入,前一步为下一步的完成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后一步是前一步的深入。这五步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知识的接受与消化吸收;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材、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教学工作中,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定能够获得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
【五步教学法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07-11
三主五步教学法内涵解读06-15
古诗词五步教学法10-15
快乐课堂五步教学法的实施方案11-15
变式教学初探11-18
初中古诗词教学法初探06-10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05-30
初中化学愉悦教学初探06-01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初探07-07
高职语文情境教学初探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