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五重”教学法(精选2篇)
男,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现任徐州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育部“名师工程”首推名师,被誉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
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于永正同志曾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等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方面均有建树。他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讲学,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
个人档案:于永正,山东莱阳人,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彰获得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他的“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他是教育部在实施“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一、重情趣
现在,许多人都在谈论“人文性”,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文精神。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情是什么?是情感,或者说感情。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每位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崇高的神圣的师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 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我们要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老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 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学生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上课要有情,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感情基调,课文的 感情基调决定了老师上课时的感情基调。这是课前的功夫。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要关注得最多的不 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 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这个说法我赞成。我对学生的情就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和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总之,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需。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劝慰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 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是不是就不要批评了呢?不是的,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人,还是要严肃批评。但有一道界限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每逢这种情况,我便会提醒自己:“记住,你是老师。”
做到对学生有情,还得有好的师德,有好的个人修养,说浅显一点,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无情无义当不好老师,心肠硬,动辄训斥学生,当不好老师,更教不好 语文。因为语文的人文性最强,最富有情趣。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试想,一个情感不丰富的人,怎么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来呢?又怎能在课堂上实现与教材、与学生三者的对话呢?没有感情的对话是苍白的,没有感情的教学技巧同样是苍白的。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情是互逆的,趣也是互逆的。老师爱学生,对学生有期待,必然赢得学生由衷的爱,学生也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老师的课上得有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 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能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更重要的方面。
二、重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先生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状态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学习语文的规律。
以前我们总是小瞧了学生,凡是书上标明的生字、词,我总是一个个地教,领着学生读。白话文学生基本能读懂,还要一段一段地讲,一句一句地分析,一节课下来不 知要提问多少个问题。这样做,剥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权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告诉”只能使学生得到“兔子”,而得不到“猎枪”,只重结果,而忽视 过程,能力从何而来?发展从何谈起?这样做,也违背了学习语文的规律。学语文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不能把理解课文内容 当作主要任务。而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必须读、背,必须运用,即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去掌握,决不能依靠繁琐的内容分析和讲解。
悟什么?首先要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事实上,只要读,课文内容是不难理解的。)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 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古人说:“文贵自 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况且语文教学决不单单是记住一个个结论,一个个“知识点”,记住老师给每篇课文贴上的关于中心 思想的“标签”。以往正是我们“告诉”得太多,无意义的练习做得太多,才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性,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
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可是看课外书有人讲吗?没有;看课外书没有人讲,却能提高语文能力,可见,讲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章表达的意思、情感,都是很难讲准确的,也是没有必要讲清楚的。语文教学要留有空白。学语文是一生的事,因此不要担心学生有些地方暂时感悟不出来,尽管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语文教学不宜太强调“合作学习”;辅助手段的使用要恰当有度,因为阅 读教学的根本手段是读书感悟。
3、重积累。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过程,都会经历由最初的单纯接受,到后来的相互间的联系、迁移。正是不断的修正认识,提升认识,由简 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知识之间发生相互的联系、正迁移,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发展为博学多才。教师应当注重平日的日积月累,从点滴入手,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从最基础的摘抄,到后来的记日记,写读书笔记等,十年如一日,经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方能达到出口成章,下笔有神的境界。
4、重迁移。不仅要举一反三,还要触类旁通。不仅要有知识的迁移,还要有情感的迁移。不仅要有情感态度的迁移,还要有价值观、方法论的迁移。不仅要有听说读写的迁移,还要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迁移。
一、重情趣, 巧妙导入
于老师课前不急于上课, 而是跟学生交流, 用幽默的语言风趣地向学生们介绍自己:“我姓于, 干钩于, 一个‘干’带着‘钩’就把‘于’钓起来了……”让学生了解他的姓名、年龄、籍贯。亲切地问学生姓名, 热情地和学生握手, 很快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们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 消除了畏惧感, 从心里喜欢他, 为上好习作课打下基础。在和学生交流中他就用上了有趣的歇后语, 如:哑巴开会———没说的;铁锤敲锣———响当当……巧妙地导入了本堂课要上的内容———用歇后语编故事。同时也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 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歇后语。于老师别具匠心的开场白, 令人赞不绝口。
二、重积累, 作好铺垫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意思是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多的知识。于老师认为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 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 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 都学不好语文。因为习作是语文教学的综合体现, 所以于老师在本堂教学中也很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他用课件出示了许多歇后语, 如:铁公鸡——一毛不拔;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狐狸开商店———没好货;屎壳郎腾空———硬充战斗机;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麻雀下鹅蛋——瞎吹……这些歇后语意思浅显, 让学生容易接受, 并容易用故事表演。于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得很周到,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戏可演, 有事可写, 为后面的说、演、写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重感悟, 拓展思路
所谓感悟, 就是先感后悟。先感知歇后语, 后悟其义。于老师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歇后语, 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使每个学生在习作前有了一种欲望, 一种冲动, 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学生们自由组合排练表演歇后语的故事内容。有的三个一组, 有的四个一组……共同选择歇后语, 共同出谋划策, 一块儿编, 一块儿演, 互相提示, 互相配合。
于老师也既导又演, 与学生们共同合作, 精彩的表演, 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更主要的是生动有趣的表演, 激起了学生们用歇后语编故事的浓厚兴趣, 打开了学生们的习作思路, 拓展了学生们习作的空间, 丰富了学生们习作的想像, 让学生们感悟到习作中人物语言对话的重要, 让学生们掌握了最好的习作素材, 为下一步动手习作埋下了伏笔。
四、重迁移, 妙笔生花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 就是运用, 就是在读的基础上重视写的训练, 加强读写集合, 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实际上是由读到写的迁移。而于老师的教学是由积累、感悟、演说到写的迁移。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 不断要求向上, 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 才能产生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于老师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下指导学生构思、动笔习作。提示学生注意写事的六要素, 还要大胆地想像, 要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 要把故事内容写具体。学生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便于编故事的歇后语进行习作。杜甫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于老师指导的学生参与歇后语故事表演后, 挥笔速写, 二十分钟过去了, 大部分学生的习作都能完成。学生们选择编写的歇后语不同, 构思新颖, 根据歇后语的意思编出了一篇篇生动有趣、用词准确、想像丰富的故事, 最后揭示出歇后语的来历, 真是妙笔生花, 令人欣慰。
五、重习惯, 点评鼓励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习”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 只有“习”才能“惯”, 久而久之, 便成习惯。于老师重视习惯的培养, 他鼓励学生说, 习作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要求写好的学生要反复修改, 而且要大声地念, 这样才能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写好的学生按照于老师的要求去做, 部分学生在吟诵中确实发现了问题, 再进行修改, 习作又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有个学生选择的歇后语是“狐狸开商店——没好货”, 写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一只狐狸到处找工作, 可是谁都不雇用它。有一天, 它就想自己开商店, 自己当老板。没多久, 它的店就开张了。许多动物听说后, 都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 拥挤在狐狸的店里购买自己需要的货物。小熊买了腰带, 小狗买了发卡, 小猫买了蝴蝶结……生意很红火, 狐狸开心极了。可是好景不长, 没几天小熊的腰带断了不能系, 小狗的发卡坏了不能卡, 小猫的蝴蝶结烂了不能用……最后狐狸被告上了动物法庭, 营业执照被没收了。
这个学生写了很多的动物, 这些动物买的东西不同, 东西坏的程度也不一样。在于老师的指导下她确实做到了大胆想像, 敞开心扉, 把故事编得曲折而形象, 具体而生动, 完整而优美, 得到了在场老师的高度赞赏。
于老师在点评习作时, 给写得好的学生打满分;给书写好的、阅读能强的学生加十分、二十分。问学生高兴不高兴?学生开心地说:“很高兴。”于老师追问:“为什么?”学生高兴地说:“因为我的习作从来没有得过这么高的分数。”就这样, 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学生, 在他们的习作得到于老师的认可后, 脸上洋溢着习作成功的快乐。许多学生高高地举着自己的手, 想早让老师发现自己, 欣赏自己的习作, 也能得到老师的赞赏。于老师让学生在短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完成了高质量的习作, 使学生终生受益, 怎能不养成爱写习作的习惯呢?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推荐阅读:
作为教学 于永正老师12-09
于永正莫高窟教学09-20
读于永正作文教学体会10-12
于永正作文教学《歇后语》06-16
于永正简介09-13
于永正草课堂实录11-20
听于永正老师课的感受07-13
古诗词五步教学法10-15
快乐课堂五步教学法的实施方案11-15
科研如何服务于教学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