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音乐课堂是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乡土音乐进高校音乐课堂,依托高校音乐教育平台,能更好的培养地方乡土音乐专门人才,促进地方乡土文化,非遗文化得到充分发扬和延续。关键词:高校音乐课堂地方文化乡土音乐“乡土”就是家乡,故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篇1: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依然存在着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学生音乐知识不系统、音乐师资力量较薄弱等突出困难与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高校音乐教学的实际,认真分析和探讨了其原因,提出了更新教学观念、构建科学体系、提高教师素质等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措施,以期达到营造良好的高校音乐文化环境和氛围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具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就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教育艺术与文化价值体系,而且礼乐治国思想观念曾经成为了我国古代治国安邦的重要理念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不仅培养造就了大批的音乐专业人才,而且也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与培养体系,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面向普通大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有序开展。对此,笔者认真结合自身多年高校音乐教学的实际,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其原因,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措施。

1 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是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高校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大学美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实施高校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音乐教育主要以追求学生人格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但是,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高校音乐教育仅仅为简单的唱歌或跳舞等,他们普遍地把举行一些单一的音乐比赛、文艺活动、汇演活动等认为就是高校音乐教育。可见,有些人缺乏对高校音乐教育的深刻理解与认识。这样,就会导致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必然存在不够重视、敷衍应付、流于形式等不良现象,必然使得学生的整体音乐审美能力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与发展。此外,由于受到社会一些急功近利思想观念的影响与制约,人们对高校音乐教育必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不足。这是因为,高校音乐教育不能直接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作用根本无法在短期得到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的轻视,而仅把高校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摆设来对待,几乎不会从本质上去认识其价值。

1.2学生音乐知识不系统。学生音乐知识不系统,是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由于高校学生自身在音乐知识、欣赏等方面的原因,加上不少学生没有接受过比较较系统规范的学习教育,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乐理常识都不懂。诸如这些学生弄不清国际歌的词、曲作家是何国籍,《光明行》是哪个作者的作品,哪个作品为新歌剧的里程碑及作者的代表作等等。由此可见,音乐知识不够系统,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暴露出了有的高校音乐教师自身音乐知识的缺失、教学活动中比较随意以及教材安排的不够合理等问题。

1.3音乐师资力量较薄弱。音乐师资力量较薄弱,是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甚至一些高校音乐课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此外,有的从事高校音乐教学的教师虽然接受过专业的音乐培训,但仍然达不到规定的基本要求。有的音乐教师虽然接受过单纯的音乐专业教育,但其音乐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成为推进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障碍。

2 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探讨

2.1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观念,是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面对我国高校新课程改革,音乐教材也进行了重新编写。因此,要创新高校音乐教育,首先必须切实更新高校音乐教师的思想观念。一般而言,枯燥乏味的音乐教学活动,是不可能让学生产生审美情趣与体验的。所以,高校音乐教师要时刻把审美情趣与体验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切实把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感知、发现音乐美的重要环节与过程。诸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认真欣赏一些旋律优美的音乐,从中不断去体验音乐的魅力,进一步展示音乐的表现形式与具体作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激动人心的部分,以学习接受的方式来体验、感受音乐美,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2构建科学体系。构建科学体系,是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对此,我们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基础,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比较科学合理的体系,为他们学习音乐知识奠定基础。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实施比较系统、科学的高校音乐教学活动,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我们也可以在高校音乐的内容和体系上,逐步建立健全渐进、复合、多元的课程设置,并通过开展高校音乐理论教育和赏析,把音乐体验与参与实践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的目的。

2.3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创新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举措。要创新高校音乐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素质。因此,我们要积极创新高校音乐教师培养、使用、激励与评价机制,不断提高高校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加强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培养造就高素质、高水平的高校音乐教师队伍。此外,教师拥有全面、科学、系统的音乐知识结构极为重要,也是稳步推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着力培养高校音乐教师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广大高校音乐教师必须用时代的眼光和发展的要求正确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健全完善自己,积极主动地从过去那种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教学方式以及体制机制中解放出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勇于创新,更新思想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3 结束语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积极结合自身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着力解决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问题,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高校音乐教育全面健康协调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丁波.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7,(2).

[2]高敏成.高校音乐教育“重技轻文”现象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3]李小峰.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7,(2).

[4]周志娟.浅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1).

作者:成莉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篇2:

浅议乡土音乐走进地方高校课堂

摘要:高校音乐课堂是音乐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乡土音乐进高校音乐课堂,依托高校音乐教育平台,能更好的培养地方乡土音乐专门人才,促进地方乡土文化,非遗文化得到充分发扬和延续。

关键词:高校音乐课堂 地方文化 乡土音乐

“乡土”就是家乡,故乡。乡土文化就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域特色、文物古迹、历史变迁、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语言文化等。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乡土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音,内容以描述和抒发乡情为主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当地特有的音乐构成元素。它是音乐与乡土文化的完美再现,是中国传统音乐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交集。甘肃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下辖的定西市地处黄河中上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定西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始祖农耕文化、 陇西李氏文化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无一不引发人们对这片神奇地域悠远的遐思。境内,有丰富的陇中民歌、小曲及民间神话故事等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发展的载体。地方小调曲艺(通渭小曲)、令人百听不厌的热情奔放花儿(渭源、岷县、临洮)、有悠久历史的皮影戏(通渭、临洮、渭源)、影子腔(渭源)、道情(陇西)等具地方代表性的乡土音乐形式及题材元素。山歌和情歌以花儿为主,多由年轻人独自吟唱或男女相互对唱,以歌唱爱情和叙事的题材为主调。劳动号子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形式,其音域宽广,演唱时悠扬起伏,是生产劳动中的独唱、齐唱,多描写生产劳动的热烈场面。小调(小曲)以通渭小曲和各地的秧歌曲为主,多以歌唱爱情,歌唱美好生活和讲述历史故事为主要题材,曲调多以民族七声徵调式,表现出明朗、愉快的调式色彩。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的乡土音乐,然随着时光的迁移和社会的变革,致使人们的认识观、价值观等正在发生着变化,随之而来的乡土文化和乡土音乐元素也在随之慢慢消遗,这种现象不光在我区乃至全国都成了普遍现象。怎样才能扭转和根本性的改变这一非正常的历史变化呢?笔者觉得唯有发挥地方高校的权威作用,借助它教育大平台的优势,使地方乡土音乐和乡土文化融进地方高校的教育体系,使之继承并发扬光大。

一、乡土音乐进地方高校音乐课堂的意义

有利于我国乡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开设乡土音乐课,有利于它的传承与发掘,能树立学生的地域自信,培养家乡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乡土音乐文化的钟爱,为乡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培养后备军。在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没有传播和发掘就没有延续。教育是传承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只有重视乡土音乐元素的课堂教学,才能为乡土音乐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可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涌入,时代节奏的加快,人们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优秀的乡土音乐元素慢慢的淡出人们的精神追求范围,出现后继无人和濒临失传的现象,乡土文化的推广传播、保护与传承正受到严重冲击和考验。乡土音乐文化只有走进地方高校音乐课堂,强化对乡土文化的教授,加强对乡土音乐元素的继承和发掘性的学习,才能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高校有必要加强乡土音乐文化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科视野,弘扬乡土音乐文化.

二、有利于地方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乡土音乐文化”是地方的身份“名片”,是一个地域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记录了地域特有的历史。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需要个性与多样性并存地发展,势必发展乡土音乐文化,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于传承传统的乡土音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将乡土音乐引进高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对以乡土音乐文本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重要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本土音乐在传承和保护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必须承担起传承乡土音乐文化的责任,必须植根于乡土音乐文化的土壤之中。

20世纪80年代起,高等音乐教育蓬勃发展,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方面,音乐教育的“中国传统元素”没有被足够重视,传统音乐教育传播长期处于“边缘化”,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首先要注重如何传承乡土音乐文化的根源性问题,如何确立我国地方高校关于乡土音乐教育的高度认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首要是传统的、乡土的、原汁原味的音乐文化。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好多音乐大专院校把教学的重点以西洋音乐为重,崇尚西学的观念尚未完全消解,大部分学生仍然觉得乡土文化“土味”十足,只是民间小调,不成体系。不上档次。对老祖宗留下来的民族的 、传统的、乡土的东西不屑一顾,热衷于追捧西方艺术。在实践领教学过程中,“乡土音乐文化”元素显得比重失衡,微不足道,可有可无。失去了原有的“阵地”。好多传统的民族的音乐元素正在悄然离开我的生活,濒临失传和消失。树立良好的传统音乐文化观念,纠正音乐教育中被忽视的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的问题,把丰富乡土音乐文化到音乐教学当中认定为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办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是地方高校走传承发展之路的前提条件。在音乐教育改革发展途中,在传统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把“乡土音乐文化”元素融入地方高校音乐课教学中,把当地的乡土元素、民俗民情、地域价值观等引入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中,全面地推动学生的成长,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科学之举。将乡土音乐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课程构建中,利用多样的课程设置手段,将地方民歌、地方小调(曲)引入课堂,专门教授,并举办课外讲座、观摩、进行发掘性的实地采风、考察等。地方高校要突破高校的身份认识,放下学院派的优越感与当地的乡土文化切实相结合。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对于“乡土音乐文化”这方面的传承教学并不注重,人才培养在这方面引导的深度、宽度不到位,落实不够,师资配备欠缺。地方高校应注重乡土民俗文化这方面的师资引进,加强和完善队伍建设,改变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扩宽音乐专业教学乡土知识层面,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乡土情结和乡土音乐文化涵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乡土音乐进地方高校不但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这些素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强烈的地域和乡土亲情,学生相对容易接受,能最大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从在价值的潜在意识。经典的民族音乐是在传承传统乡土音乐的基础上,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是我国未来音乐发展方向的路标,学生只有学习了解传统的、原汁原味的乡土音乐元素才能感受并增强对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心理素质,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乡土音乐元素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变得更加全面、优秀和自信,乡土情结也就随之提升。

三、地方高校传承和发扬乡土音乐的途径

在音乐课程设置上,首先教材要立足于最典型的乡土音乐,要有足够理论支持。应注重收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开发乡土音乐资源,这就必须加大民间采风力度,积极搜集原始的乡土音乐元素,补充乡随民俗礼仪,充实教材乡土元素,真正做到乡土音乐走进地方高校音乐教学课堂,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补充课堂在这方面的短板。

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加大欣赏课课时。邀请当地的民歌手(乐手)走进课堂,提升学生对于乡土音乐的感受及魅力。欣赏当地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其印象。指导学生唱出当地的特色,掌握其风格。在学习时,秉承乡土音乐的传统,从而继承与创新,并丰富其的内容素材和从在形式。让学生领略地方傳统文化美,培育学生的归属感。

寻根溯源,当前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将“乡土音乐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为载体,并不断完善和传承传统文化活跃的因素,它是地方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发展的根本和源泉。它必须依托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带领地方高校走向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地方高校肩负着传统的乡土音乐文化传承引的历史使命,让中国音乐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构建和谐社会。乡土音乐因地方高校的音乐课堂而必将最宝贵最璀璨的乡土音乐元素得以最大限度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黄凌飞.云南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思考与展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01).

作者:范振乾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发展论文 篇3: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探究

摘要: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也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地方高校作为转型的主体,必须在认识上清醒,方向上明确,实现行动上的自觉,充分认识转型发展的现实意义,全面掌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一步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解决专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 音乐专业 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受利益的驱使,盲目扩大音乐专业办学规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模仿音乐学院、研究型大学或随大流的现象,结果造成了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办学模式同质化等问题,毕业生既没有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的学术理论功底,也没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常常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转型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也空前扩大,一批地方高校纷纷开办了音乐专业,几乎每个地级市都至少有一所,平均每个省都有十几所高校设置了音乐专业。毫无疑问,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是高校音乐专业扩招的主力军,同时也承担着全国高校约80%左右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可这些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在教学水平、教学设施、生源质量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却存在严重参差不齐的情况,无法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提并论。但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又在极力效仿这些专业院校,多年来始终没能摆脱它们的框架和模式,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结果导致了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质量上却相差甚远,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既没有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也没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难在社会立足。国家教育部也正是看到这一问题,在2014年明确提出要在今后的几年内逐步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转型发展的大格局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将面临着严峻考验。因此,转型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能够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转型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当今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全面化、市场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对音乐人才的要求标准是不一样的,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的是学术型的、研究型的、表演型的、创作型的人才;而地方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复合型的、应用型的人才。社会发展既需要研究型的人才,同样也需要应用型的人才。地方高校作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所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和社会基层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既然不能与专业音乐院校抗衡,就得冷静下来思考到底如何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的问题。既然精英教育模式不合适,那我们就要结合自身实际,量体裁衣、对号入座、因材施教,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懂得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教给他们适应社会的生存本领。因此,转型是社会飞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转型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明智之举

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责所在,地方高校培养的音乐专业人才质量高不高,就看学生毕业后服务社会的能力强不强,能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浪潮中立足。实践证明,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不改变这种专业音乐学院的精英教育模式,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和能够体现自身优势的办学思路,终将被社会所淘汰。转型就是更深层次上的教学改革,既要有合理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又要有科学的课程体系、过硬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因此,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明智之举,也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转型的目标既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又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转型的目的就是不断优化和进一步调整,通过转型正确引导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论,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提高音乐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就业。

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多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就如何有效推动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一直進行着研讨与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社会旺盛需求和利益的推动下,通常考虑的都是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如何做强学科专业,而对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措施,在学校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诸多问题。

笔者翻阅了部分刊物和查阅了相关的教育网站,应该说这是一个新鲜话题,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也是一个新形势,没有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就更是如此。转型发展背景下音乐专业到底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在这一课题研究方面,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可谓是见仁见智。其中,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地方高校这个整体出发谈自己的看法,太笼统,对具体的专业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的则从某一门专业课程入手,谈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这对于整个音乐专业来讲又缺乏共性和代表性;还有的学者没有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或是虽看到了本质,没却有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总体来讲,针对其他专业和学科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对音乐专业方面涉及的很少,研究相对较为肤浅,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另外,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起步较晚,人们对它的关注度和认可度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地方高校对转型发展的时代意义还缺乏深入认识,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把转型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认为转型是职业技术学院一类学校的事,跟我们无关。

相比而言,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早,经验也更丰富,可供我们借鉴。如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CBE);德国的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模式——“双元制”;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模式(CBET)等。它们都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上述国外的职业教育理念对于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三、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转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转型的行为主体,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必须在认识上清醒,方向上明确,以实现行动上的自觉,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努力解决专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一)解决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定位不准和目标不清的问题

首先,地方高校要给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地方高校应该属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而不是研究型的大学,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是教学,其次才是研究,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其次,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必须给自己树立一个清晰的培养目标。我们培养的既不是“高”、“精”、“尖”的研究型、表演请、创作型的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不懂理论知识单纯的技术型人才,而应该是应用型的音乐专业人才。所谓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笔者认为是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包括音乐教学、艺术培训、文艺演出、文艺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各种与音乐有关的社会活动)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或社会音乐文化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

(二)解决音乐专业学生实践、创新及组织能力不强的问题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已不再是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而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组织能力的培养上。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这正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所欠缺的和致命的弱点,若不能看清这一现象,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终究被社会所淘汰。作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要想在激流勇进的社会浪潮中站稳脚,就必须同时拥有上述能力,任何一方不能偏废,不能缺失,它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就是要根据这一特征,抛弃那些夜郎自大、闭门造车的错误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可能的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三)解决音乐专业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生源质量差,起点低,学习时间短、基础不扎实。学生进校后大多都要从头学起,短短四年时间要想培养成较高水平的演唱演奏者确实有难度。二是学校传统的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群体”,思维僵化,观念陈旧,专业比例失衡,导致音乐专业毕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欠缺。三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就业期望值太高,眼高手低,导致高不成低不就。偏远地区和农村中小学音乐专业人才缺少,但学生看不上眼,而城市人才拥挤、岗位紧缺,学生又不具备相应的竞争力,很少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因此,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立足地方和服务社会的思想,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应主动去适应社会,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有效缓解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总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發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也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正确引导地方高校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论,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就业及进一步繁荣当代音乐文化艺术,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重点教改课题,项目名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为例,项目编号:RKJGZ1307。

参考文献:

[1]夏鲁惠.地方本科院校如何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10-20.

[2]许尔忠.三个关系唤起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自觉[N].中国教育报,2014-11-17.

作者简介:

[1]周邦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专业,副教授。

[2]石瑾,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专业,副教授。

作者:周邦春 石瑾

上一篇:落实保密法工作报告下一篇:大学生云计算自主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