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权力监督探究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摘要: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种政治驱动型的转型,即政府作为组织力量在社会转型中居于支配地位。中国的社会转型客观上需要一个稳定而强有力的政府来组织和领导,但是如此积极的行政行为在有力的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的负面现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政权力监督探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行政权力监督探究论文 篇1:

当代中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问题探究及其改革路径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保证行政权力在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切实保障行政权力运行能够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有鉴如此,该文以当代中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取的路径为基本思路,着重对当代中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完善当代中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主要对策措施。

[关键词]行政权力 权力监督

行政权力是国家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精神和原则,采取特定的强制手段,对整个社会进行协调、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权力。国家意志通过行政权力行使得到贯彻执行,行政权力行使的重要性直接关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但必须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制约,这样才能保障行政权力正确高效运行。目前,我国行政权力运行主要依靠软性约束,主要表现在:重在自律机制的建设,重在公务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重在公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强调依靠公务人员的自我约束行使行政权力等。然而,公务人员作为个体行使行政权力时不可避免的随意性和行政权力本身的易腐蚀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容易导致行政权力行使时出现极度滥用甚至出现种种严重腐败现象。健全的法律制度对人格的塑造和权力的规范非常重要,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完善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体系,从而保障行政权力的规范运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行政权力监督体系,适应了市场经济和社会公众对行政权力运行监督的要求,但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和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行政权力极度滥用的现象,导致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目前,我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监督体系不健全

完整意义上的行政监督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从外部监督系统到内部监督系统乃至系统内部相互支持,缺一不可。然而,我国行政权力监督在于主体之间相互权责关系并没有完全厘清,以致各监督主体之间相互推诿、各自为政的现象屡见不鲜。一般而论,外部监督系统的监督比较公允和客观。但在实践中,外部监督系统的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实际上处于一种分离状态,一旦监督客体拒接外部监督系统的监督,就有可能使这种监督失去效力。在内部监督系统中,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往往呈现出疲软状态,监督乏力;下级行政机关对上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一般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而且,实践中内部监督系统由于监督不力,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常常越权行事、滥用权力,严重影响行政权力监督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监督法制不完善

行政监督必须依法进行,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既是为了确保行政监督权力的规范正确,也是为了保障这种行政监督权力的有效行使。其实质就是为了有效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正确行使行政权力。近年来,我国在行政权力监督方面做了大量的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权力监督的法律法规。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制定的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具体表现为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行政权力监督缺乏严格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标准和细则,在监督实践中,势必造成行政监督主体难以正确把握和及时纠正监督客体的违法行为,具体监督常常出现无法可依的情况。

(三)权力机关监督不给力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是最具权威性的监督,根据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各级政府必须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但是,在行政权力监督实践中,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不尽人意。主要原因,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对行政权力监督的具体内容、实施细则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这样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就无法可依,难以取得实效。另外,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只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立临时性执法检查小组,使监督缺乏长期性和权威性。

(四)社会力量监督效力低

社会力量监督即外部监督是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是否正确有效行使行政权力的重要监督形式,社会力量监督主要指舆论监督和公民监督,其作用的良好发挥可以有效制约行政权力。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完善,新闻媒体的自由开放受制因素较多,其监督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政府政务活动公开化机制不健全,行政权力凌驾于公民之上,由此公民并不非常了解政府办事制度、程序和活动范围,使得公民难以对行政权力的行使实行有效监督。

二、我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我国行政权力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必须从监督体系的合理性、监督法治的完善性、监督机构的权威性等方面出发,不断加强和完善行政权力监督体系。

(一)建立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必须建立行政权力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邓小平十分重视监督体系协调的问题。他认为,除了“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还“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总的来说,行政权力监督主体之间应该明确职责权限,彼此之间要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调,使所有主体在行使监督权力过程中,能够交流信息、相互配合,形成有机整体,发挥整体效能。首先,行政权力监督机制从整体上应该明确权力分工,具体监督权力配置要合理,同时又能进行有效的联络和沟通。其次,在监督体系的设计上,要使各种行政监督主体之间的监督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从而提高行政监督的整体效力。通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督和制约,做到有效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二)健全行政权力监督的法律体系

行政权力监督立法是实现行政权力监督的前提条件。江泽民非常重视通过完善制度加强监督。他指出“必须努力从制度上、机制上加以解决”;对于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问题,他强调:“建立一些真正管用的监督制度和机制”。首先,必须尽快制定和颁布行政权力监察法、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法、执政党和参政党监督法、财产申报法、新闻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使行政权力监督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其次,不断健全行政权力监督保障机制。尽快建立行政权力监督主体责任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不断发挥行政权力监督主体的作用,使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力的同时也能够切实得到法律保障。最后,建立“政务公开法”,强制要求行政机关将不涉及国家机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务信息公开,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将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行政管理活动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有利于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使政务公开真正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保障权力机关监督职能的发挥

权力机关监督的权威性最大,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因此,完善权力机关的监督机制,保障权力机关监督职能的发挥是制约行政权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应制定一部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法,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的发挥提供法律保障。笔者认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的法律地位、职责权限、监督程序和方式等。其次,应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机制,设立人民代表大会专门监督机构,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日常监督工作。再次,提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监督素质。通过培训等方式让人大代表熟悉相关的监督法律法规、程序和方式等。此外,应引人竞争机制,通过竞选方式,选出人民代表大会高素质、懂法律的监督成员。

(四)建立社会力量监督的制约机制

在我国行政权力监督体制下,公民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是行政权力外部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享有依法运用新闻工具充分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和自由,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舆论监督的权利和自由。他又指出,必须“扩大群众的监督”。因此,必须进一步重视公民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的重要力量,完善社会力量监督体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要加强和完善公民监督体制,制定和完善公民监督的法律法规,明确公民监督的法律地位、权力、程序、方式以及监督的责任、奖惩等。完善信访制度和推行听证制度,便于及时倾听人民群众心声,了解人民群众疾苦,利于人民群众参与到行政决策中来,加强人民群众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健全舆论监督体制,加强和完善新闻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舆论监督权,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建立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保障机制,使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监督权、人身权得到充分保障,同时,对新闻舆论监督的不健康因素加以监督、纠正。

责任编辑:胡芬芳

作者:肖文锋

行政权力监督探究论文 篇2:

论社会转型时期的权力制约

【 摘 要 】摘要: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种政治驱动型的转型,即政府作为组织力量在社会转型中居于支配地位。中国的社会转型客观上需要一个稳定而强有力的政府来组织和领导,但是如此积极的行政行为在有力的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的负面现象。本文作者立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国情,试图通过对公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监督和制约制度的探讨,为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 关键词 】社会转型;公权力;权力制约;法治社会

一、相关背景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进行制度变迁、结构调整、机制转换的过程。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的转型除了要经历西方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外,还伴随着社会体制的转轨,即同时要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

在转型过程中,各种观念发生碰撞,新旧体制产生摩擦,各种利益关系处于不稳定的格局中,而人们的传统交往方式也受着冲击。【1】正如吴钩先生所说:“以权力为运转中心的单轴社会中,社会的诸多资源都围绕着权利中轴转动,而单轴社会中的市场不是独立运作的,而是镶嵌在权力的磁力场上,受权力所左右。”逐渐地,在社会中出现了一些被政治经济边缘化的群体被排斥在财富分配之外。因此,如何在有效控制行政权力的同时发挥其对社会变革主导性的积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权利概述

权力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服从关系,在一方面,它是一种被赋予的代表公共利益的名分、主体资格和行为的正当性条件;在另一方面,它是一种以组织系统及其辅助设施为载体的、可以展示为控制力、支配力和强制力的力量;对于掌权人来说讲,他又使其掌握公共资源、决定公共事务、支配他人行为的一种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2】然而吴钩先生在《隐权力-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中说:“所谓权利,其实就是制定规则的力量。”其更多的是以游戏规则的角度来阐明权利的内涵。

法治的核心不是法律,而是权力。绝对的权力将会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利必须要在阳光下运行,接受体制的约束。同时应避免“改革陷阱”的出现,防止脆弱的崛起,避免城市贫民成为市场转型的社会性受害者。与此同时,更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权力平衡体制,进而为法治社会的建立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转型中国公权力异化的原因

权力异化是指一切不正当地运用公权力的行为,其中权力腐败是公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权力异化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

(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今天的一切是昨天的结果。今天的我们是由昨天决定了的今天我们面对的一切社会现象都可以从我们走过来的昨天中找到原因。【3】

中国人深受宗法观念、特权思维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从政被看做是光宗耀祖和谋取私利的方式,古代的读书人也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作为支撑自己前进的不懈动力。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思想中积极的部分正渐渐失效或面临挑战,新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会暂时出现迷茫,感到无所适从。同时文化媚俗于政治,公众文化潜力变得琐粹而平庸。正如宋代杨万里所说:“以人从法,则公道行而私欲止:依法从人,则公道止而私欲止。”

(二)从社会现实来看

1.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新旧体制长期并存的过渡阶段,在价格、收入分配和经济运行规则都存在所谓的“双轨制”。这种局面的存在,不仅给宏观调控带来难度,微观操作也难以进行。现如今,虽然市场对资源的调节作用加强,但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依然很强。

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是一种权力加市场的畸形过渡性体制,同时社会分配制度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社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掌握审批等公权力者的收入相比商人收入很悬殊,官员的“心理失衡”异常突出,强烈的反差和权力滥用的便利性催生了官商勾结现象的大量出现。

2.政治体制方面的原因

现代国家普遍采用代议制民主,代议制在我国则表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社会契约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让渡与授予,但是人民拥有的权利不可能由全体人民来行使,只能通过民主选举由人民所信赖的少数人行使。这样便造成了权利的所有者与行使着的分离。因此,公权力一旦与造就它的人民相分离,就天然的会有脱离人民的倾向与离心力,众所周知,一个没有粘合剂的任何社会都将无法继续存在的下去。

3.人性的原因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权力本身无所谓善恶,它本质上是一种为了实现特定目的的工具。“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活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4】我们必须承认人有无限的利己性和有限的利他性,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个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四、对权力制约的路径探究

(一)、以权利制约权力

权力与权利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权利是权力的来源和行使的边界;权力是权利的保障和后盾。与此同时,两者也存在对立性,即前者属于市民社会的范畴,后者则属于政治国家的范畴。

首先,应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正如耶林所说:“为权利而斗争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这种维权意识凝聚着一个民族对法律精神的信仰,它是法治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权利制约权力的前提。

再者,应切实有效地尊重和保障公民参与权。政治参与可以向政治体系输入公众的诉求,使权力行使者不仅能够了解到各利益群体的不同要求,体察到社会矛盾存在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方面的失误,避免由于矛盾的长期积累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最后,应加强权利主体间的权利联合,以抗衡强大的权力。制约既然是一种约束权力的活动,制约者本身就必须具有因制约所需的实力和法律地位,否则权力制约就不可能实现。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

权力具有支配性、相对性和权威性,因此必须有既定的规则作为它正常运行的保证 ,而法律作为社会的调控器具有强制性、惩戒性和可预测性,所以它具有控制公权力的天然优势。但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正如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说:“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世未有无法治国而长治久安也。”

首先,通过立法可以明确规定权力行使的程序、范围和限度。法律通过自身的强制性将权力的运行严格控制在其允许的范围内,并为各种权力滥用行为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它迫使权力主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范围和程度来行使权力。

再者,应严格执法,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苏轼在《上皇帝书》中说:“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不能使法律成为蜘蛛网——捉住小苍蝇,至于大黄蜂却无可奈何。

但是用法律来制约权力也有许多缺陷,因为法律的运行不论是立法、司法、执法还是法律监督都要以权力为依托,即法律本身也是由权力所塑造的。换言之,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状况决定这个国家的法律状况。【5】很难想象,在一个以权力为本位的国家,司法权的行使不会受的行政权和其它权力的干涉。

(三) 以社会制约权力

托克维尔指出:“一个由各种独立的,自由的社团组成的多元社会,可以对权力形成一种社会制衡。”社会是利益的结合体,任何单个公民的力量都是弱小的,他难以和强大的公权力抗衡,根据博弈论,当系统内各参与方实力显著不均时,系统就会被强势的一方所控制,根本不能形成博弈。

但是,以社会制约权力必须以社会的相对独立为前提。如果社会还不能从国家完全分离,那么社会就无法获得抗衡公权力的足够力量,制约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的力量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相比政府仍然显得过于弱小并且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一些社会组织 “官办”色彩较浓,不少社会团体以行政部门的业务工作为设立基础,“政社不分”、行政化运作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社团事实上成了行政权力的派生物。

(四) 以责任制约权力

如果把权力比喻为烈马,那么责任制度就是不可缺少的缰绳。没有责任控权,权力在运行中就会成为为所欲为的“脱缰野马”。没有责任的权力是特权,权力受其本性使然,若无责任的制约,就注定会恣意妄为。

一方面,通过权力与责任的统一可以对权力主体施加压力,从而抑制权力滥用的行为。当公权力的行使有越界倾向时,责任就会成为权力运行的潜在压力

另一方面,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设计,明确责任主体,即所谓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同时要防止“一把手”依赖症,并使“一把手”成为高危岗位。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用责任制约权力的关键制约在于违法必究。正如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所言:“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也就是说,对于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权力滥用的违法行为,必需要予以追究,绝对不能对某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五) 以程序制约权力

中国人普遍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程序往往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种思想观念投射到权力行使的领域,就会导致许多问题,事实上,许多因为权力滥用导致的违法行为都是因为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缺少程序的制约力量造成的。

首先,通过对具体问题程序的设计,可以对权力行使的过程、方式、范围提供统一、标准化的模式,这样可以克服行为的个别化和非规范化。同时,程序可以通过时空要素实现角色的分配,使主体在角色就位之后, 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压缩权力恣意运作的空间。

再者,通过对重大特殊事件的程序设计,可以从时间、空间要素来克服和防止权力运行的随意性和随机性,确保特殊事件的解决符合程序正义,进而来得到实体的正义。正如英国的法学家们普遍相信的那样,只要你遵守细致规定的光明正大的诉讼程序,你就几乎有把握获得公正地解决办法。

五.总结

我国的社会转型除了要经历西方国家经历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还伴随着社会体制的转轨。而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政治驱动型的转型,这种以权力为运转中心的单轴社会中,社会的权力出现了失衡,“权利落差”和“权利优势”的存在使得权力的腐败和滥用异常突出。比如,社会中的农工阶层实际被弱势化、边缘化了,成为了改革的“失利阶层”。实现“改革红利”在各阶层、各群体间分配的合理化,要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则更需要从源头入手——将权力纳入制度的铁笼之中,充分地运用各项措施,多管齐下,切实有效地将权力制约机制健全,更要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权力平衡体制,为新时期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一个坚强的体制保证。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建淼.《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第一版,300.

[2] 魏宏.《权力论—权力制约与监督法律制度研究》,上 海三联书店 2011,3.第一版,29.

[3] 齐延平.《人权与法治》,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1. 第一版 35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42.

[5] 喻中.《权力制约的中国语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7.第一版,8.

作者:张东方 张少锋

行政权力监督探究论文 篇3:

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新时期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开展的现实意义,并从工作方式、平台建设、发展趋势的角度展开了分析与讨论,对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机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089

[中圖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做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不仅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还能够构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工作的有序开展,能够保证行政权力运行的数据化、程序化、公开化,也会从发展的角度与现状出发,构建权责清晰、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理论基础与保障。

1 新时期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现实意义

1.1 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了政务公开

自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以来,我国政府政务公开主要是利用政府网站建设作为主要内容的,其中大多数内容与民生相互关联,同时也包括政府机构的设置、相关办事指南与流程制度等。从2006年开始我国便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办公,保证政府行使的权力公开化与透明化,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运行权力的流程得到固化,表明我国政务的公开化。

1.2 实现“阳光之路”的转折点

毋庸置疑,在社会的发展下,构建“阳光工程”已成为现阶段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中权力制衡是“阳光工程”的关键,制度建设是“阳光工程”的主要内容,公开是“阳光工程”的中坚力量。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强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的深化发展,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减少各类徇私舞弊、贪污犯罪等现象的发生,才能真正地将权力置于阳光下,实现和谐社会。

1.3 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便是公开透明,在新时期推动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的有序开展,加强规范与处理,帮助我国政府职能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另外,还要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流程进行分析与探究,不断提高其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与管理,从根本上改善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真正构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2 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的策略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所在单位,简要提出了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基本要求。

2.1 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要求

首先是公开。公开主要是指在行政权力的基础上进行网上公开,并且要对公民、法人等行政权力赋予相关的法律依据,且如果行政权力未公开则是不能行使的。其次是网上运行。尤其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国电子政府工程得到建设,信息系统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政府行使最多的权力便是行政权力,只有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将人为因素排除掉,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效地实施。最后是透明。第一,需要安装电子监察系统,保证行政权力可以被监督与控制;第二,可以应用流程公示,真正实现行政权力的透明。

2.2 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指导原则

首先,需要遵循法制原则,加强对法律及各类法规的认识与了解,利用法律法规的要求将各项行政权力进行清理,还需要按照相关的运行流程保证行政权力的有效性。其次,是遵循权力公开的原则。我国行政机关与行政权力涉及的信息都需要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公开,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企业公民公开的、各个地区政府机构公开的等,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严格按照外网受理的内容,实现对内容的监督与管理。再次,需要遵循统分结合的原则,毋庸置疑行政权力网上公开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漫长的过程,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处理,需要在统一规划及完善下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最后,要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因为不同地区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存在差异性,因此笔者认为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与分析,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且在运行过程中还要坚持以需求为主要发展的导向,避免形式主义。

2.3 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总体规划

严格按照笔者单位的发展要求及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的有序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与讨论,包括从组织保障、法律法规建设、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保证行政权力运行数据化、标准化、网络化及去权威化。第一,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建立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需要由党委及相关政府的领导,还要在相关部门的监察与监督中进行工作机制的创新变革。第二,要将行政权力进行清理,才能真正保证行政权力做到有法可依。第三,要根据单位发展情况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实施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第四,因为行政权力人员是行政权力公开透明的主要人员,在新时期需要积极提高行政权力人员的素养,要提高行政权力人员的法律知识及信息系统综合能力。第五,要做好各项监督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霍小军,徐少松,蒋学明.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电子政务,2010(10).

[2]唐文帅,曹春军,王生龙.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化运行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3(1).

[3]吴春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的思考与体会[J].信息化建设,2011(6).

[4]沈红军,何春银.江苏环保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J].电子政务,2011(12).

[5]章学周,倪亚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建设与展望[J].江苏科技信息,2012(2).

作者:孙巍

上一篇:电信产业结构研究论文下一篇:健康促进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