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行政监督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议我国行政监督(通用8篇)

浅议我国行政监督 篇1

目录

摘要………………………„……………………………………1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基本问题……………………„…………2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涵义………………………………………2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理论依据………………………………2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4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及弊端………………………………5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分析………………………………5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弊端………………………………………6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进措施…………………………………7

(一)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7

(二)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7

(三)完善公众和社会舆论参与监督机制……………………………8

(四)注重过程监督,强化和突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8

(五)协调好内外部监督,双管齐下…………………………………8

(六)实现行政监督法制化……………………………………………9 参考文献………………………………………………………………10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摘要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政府行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行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实现途径。建国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了很大发展,在监督政府机关、政府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目前我国腐败问题仍然严重的现实情况下,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政府行政监督体制、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课题已经提上日程。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 弊端 改进措施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我国行政监督制度产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初,60年来,先后经历了形成时期、调整时期、瘫痪时期以及恢复和发展时期。①到如今,已经形成了由行政组织外部监督体系和内部监督体系想结合的行政监督体制。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体现了行政监督作为国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政府行政活动的有效监督。它对维护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防范与惩治腐败行为,促进廉政建设,提高政府效能和建立责任政府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行政监督逐渐制度化、规范化,这在加强监督效果、完善监督主体、使监督科学化、法制化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而提高了政府行政的效能,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行政监督体制远未达到真正要求的监督效果。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基本问题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涵义

监督,在英文中的单词是supervision,从字面意思来看,即为上级对下级的督察、督导。在《辞海》、《词源》里采用的解释是监察督促、监督军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中外,监督一词的本意都是一致的,都是上级对下级的督察、督导活动。现代意义上的监督主要指人们为了达到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昂免得某种目的或目标,样张一定的权力,通过对社会公共治理中若干事务的内部分工约束或外部民主性参与控制等途径,针对公共权力的资源、主体权责、运作效能等相对独立地开展的检查、审核、评议、督促活动。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具体指的是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是否合法、合理和有效,实施的检查、督促、检查和纠正的行为。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两部分。外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形式。内部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对一般行政管理机关以及行政部门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专门监督、行政复议和特种监督四种形式。②

(二)行政监督体制的理论依据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诚如孟德斯鸠所言,行政腐败现象在政治生活中愈演愈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权利一旦失去 ①杨建淮:《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行政管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7页。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制约,就会变成脱缰的野马,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①因此,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对保证行政管理的公正、稳定、高效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理论主要源于西方分权制衡理论、人民主权理论和社会契约论,并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系。

第一,分权制衡理论。分权制衡理论,也称权力制约论,它的主要思想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其主要理论来自于洛克的分权理论和孟德斯鸠的制衡学说。它强调为防止政府权力的滥用或腐败,必须对政府权利进行分割,并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洛克还特别强调立法权至上。我国目前的国家机构设置情况是立法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居于权力的最高点,下设“一府两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互独立且相互制衡。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对中国人民政府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监督检查,而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从而形成权力的制衡。

第二,人民主权论。人民主权论是西方思想家基于社会契约论和主权论提出的民主理论,认为人民拥有主权,国家的主权源于人民权利的让渡,因此,人民对国家拥有天然监督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以社会契约方式建立的国家,完全是处于人类自身理性的要求,是“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集体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成员的人身和财富”。人民主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设置上的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民主权利的机构,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有权依法行使对行政行为的审议权、质询与罢免权,以及对公务员失责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另外,人民有权对政府行政权力的使用以及行政行为进行质询与监督。而政府是代理人民行使公共行政管理权力,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严于律己,时刻接受人民的监督,自觉承担为公共利益服务、保障公民权利的责任。

第三,社会契约论。契约是一定意义上权利与义务之间的相互转让,社会契约则是人们通过契约在个人权利的保证和社会义务的承担之间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转让,并通过结合全社会人民的意志,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个体的人身和财富。这种社会契约是无形的,是被默认的人与人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一个约定,它并不具有强制性,它主要强调的是道德对权力的制约。在公共权力机构行使公共权力,要保障公共权力使用的节制和理性,除了通过立法规定它的追惩手段,还必须通过价值的洗礼、道德的升华,以权利主体的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以道德约束等内在软约束和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外在硬约束结合,达到对政府行政权力的制约。

上述三个理论,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 ①曾维涛:《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民在授权政府权利的同时,而且还要保留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确保政府依法行政,防止和追惩权力腐败。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初步形成时期(1949年 —1954年)

1949 年9 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19 条规定:“在县市以上的人民政府内设立人民监察机关,以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和各种公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并纠举其中之违法失职的机关和人员。”

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设置了纪检机构。1949 年11 月,党中央又作出了《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成立了以朱德为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相继在县以上各级党委成立了纪律监察委员会。

至此,社会主义新中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建立开始起步。但同时,由于新中国行政监督体制处于初创时期,存在着诸多问题

2.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适度调整时期(1954年 —1959年)

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进行监督的权力。

根据1954 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原人民监察委员会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1954 年,根据宪法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国家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国务院所属各部门、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以及公民是否遵守法律行使检察权。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地方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实行检察监督。

至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各级政府机关内部监察机构、各级人民检察院组织体制的建立以及职权范围的调整完善,确立了国家权力机关、行政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外部监督以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党纪监督和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3.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瘫痪时期(1960年 —1978年)世纪50 年代末,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行政监督体制陷于瘫痪。1959 年,国家监察部被撤销。1975 年宪法则在检察机关名存实亡基础上明确取消了检察机关,规定检察机关的职权由各级公安机关行使。监督权失去法律依据,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也相继被撤销。从而导致行政监督组织体系陷于瘫痪,行政监督体制受到了严重破坏。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4.行政监督体制恢复和发展时期(1978年 —至今)

1978 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纠正了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一系列错误,国家政治生活逐步走向正常“ 文革”期间濒临瘫痪的行政监督体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党组织内部,率先建立了各级党委领导下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国家权力机关的行政监督主体资格在1978 年宪法中重新得到了肯定。同时,根据1982 年宪法,国家设立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在这期间,国家监察机构的建制也得到了恢复和确立。1986 年11 月27 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的决定》。1987 年国家监察部重新组建。行政监察机关的重新组建,审计机关的设立,国家权力机关监督主体地位的重新肯定以及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恢复,使中国行政监督体制得以重建并加强。

1989 年4 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行政诉讼法》,1990 年12 月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1996 年3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997 年5 月,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1999 年4 月,九届人大常委会第9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一系列配套的行政监督的法律和措施陆续出台,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日趋规范并日趋完善。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及弊端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行政监督已经形成了一个以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及其行政行为为指向中心的全面的约束体系,主要包括主体体系和对象体系两个方面。①

第一,从主体体系内部构成要素来看,我国现行监督体制主要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即主要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行政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行政监督;政党监督,即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的监督。内部监督,可以划分为专门监督和非专门监督两类。专门监督包括:行政监察;审计督察、物价监督和质量监督等专业性行政监督。内部非专门监督包括:上下层级监督;平行部门监督。

第二,从行政监督的对象体系来看,行政监督的对象涵盖了政府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厘定行政监督体制的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现阶段我国行政监督具有面广量大的宏观总体特征,在实践中发挥了“治病”与“保健”的双重功效。②从 ①陕西省监察厅《政府监督制度》课题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举措》。②浦兴祖、竺乾威:《当代中国行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理论上讲,监督课题的公开性,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监督内容的广泛性,有利于形成全面复合的监督网络,提高整体的监督效能。但是,在现实实践中,由于整个监督体系庞大且杂乱,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使得权责混乱,“漏监”、“虚监”、“难监”现象比比皆是。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弊端

1.监督主体不到位

第一,行政监督主体独立性不强。①行政监督主要体现的是对行政权的制约,而监督的有效性往往体现在监督主体的地位和权力上。我国的《行政监察法》、《行政诉讼法》、《审计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有关行政监督主体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目的就在于监督权能独立行使,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但在我国,行政监督主体大都处在附属地位,没有足够的独立保证监督的有效性。例如,党的纪检委和行政系统的监察、审计部门大都设在党政机关内部,在履行监察职责时,一方面要受到上级监察部门的领导,另一方面,也必须收同级党组织、行政机关的领导。这就使得监督主体受制于双重领导,也受制于监督对象。

第二,多重监督,监督合力弱。②我国在构架行政监督体制时的出发点是要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从而使政权不能“绝对化”。现实却是重复监督导致监督主体之间对于相似工作相互推诿,最终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各监督主体之间还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降低了监督效率,弱化了整体监督效能。

第三,部分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员,他们的人员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政监督的有效性。目前,在这支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这给行政监督工作带来困难;二是部分执法人员不注意坚持原则,怕得罪人,不敢过硬实施监督。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我们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廉政工作的今天,执纪执法干部必须以更高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面对行政监督工作。

第四,公众监督参与意识薄弱。很多人仍然存在着“只许州官放火,不需百姓点灯”的思想,不懂得怎样使用自己的监督权利,对于很多政府官员腐败现象,因为害怕被报复而放任之。就算受到主管行政机关的利益侵犯,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行政诉讼。

2.监督过程不完善,行政缺乏透明度

行政监督应该是贯穿于行政行为整个过程的活动,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种监督方式应有机结合,全方位进行。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行政监督方式较单一,监督主体一直偏重事后追惩,即在事情已经发生,并且造成 ①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施月峰、卢泽生《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企业家天地》,2007年第4期。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或轻或重的危害之后才进行查处和惩罚,这是一种“马后炮”的监督方式,并不利于真正有效防范行政腐败,使监督工作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事后监督基本上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行政透明或政务公开,即“阳光行政”,是现代行政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行政监督的前提。没有政务公开,监察机构和社会舆论就无从知晓行政部门的运作情况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这就为暗箱行政行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暗箱行政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不利于公民监督和公民参与,往往是滋生权利寻租和其他行政腐败等丑恶现象的温床。

3.监督体制不健全

第一,监督机制单向运行,缺乏全面性①。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以内部监督为主,外部监督为辅。在一定程度上,内部监督具有其优越性,内部监督突破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这较之外部监督是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但是内部监督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监督,如果没有外部监督的压力,内部监督就会产生懒惰性,甚至侥幸心理,从而产生行政腐败。

第二,行政监督立法滞后。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否则就会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法律基础。健全的法律制度能一方面赋予监督者应有的权利,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一方面也能规范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行为,防止在行政监督工作中的腐败行为。但是,我国的行政监督立法进展缓慢,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这就使得监督主体缺乏法律的保护。例如,近几年来,一些新闻记者采访难的问题屡见报端,有些甚至遭到围攻和殴打。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改进措施

(一)改革行政监督的双重领导体制,建立起行政监督的垂直领导体制

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这是世界各国所公认的一项原则,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有效的监督必须以监督客体切实处于监督主体的监督之下为前提,并且监督主体的监督活动不受监督客体的直接制约和干扰。目前,我国的内部监督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实践证明,这种内部监督由于体系不独立、地位不高,容易受人情关系的影响。而建立自上而下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重视实施独立的行政监察制度,可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内设一个最高专门监督机构,代替原来的监察部,使得专门监督机构独立于行政机构,并下设地方各级监督机构。取消原来的双重领导体制,有利于监督整体合力的提升。

(二)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

①次仁嘎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初探》,《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行政监督是通过行政监督人员的工作来实现的,要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就必须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行政监督人员必须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修养,要时刻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为人民负责,要提高自己的行政监督意识,正确区分社会中的善与恶、是与非,形成高尚的行政伦理精神,责任重于泰山。其次,还必须加强纪检干部的素质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专业的法律知识、金融财政等知识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

(三)完善公众和社会舆论参与监督机制

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监督机制。首先,必须要树立公民责任意识,形成参政议政的自觉性,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政府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的意识转变,政府可以利用大众传媒让公众知道应该监督什么,同时,还要加大现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其次,强化群众监督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来确立群众监督的法律地位,保障举报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另外,政府还应该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实现“阳光行政”,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

新闻媒体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朱镕基总理曾为焦点访谈栏目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但是,媒体监督在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加强新闻立法,一方面规范新闻工作人员的行为,一方面为舆论监督提供法律保障。

(四)注重过程监督,强化和突出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

针对我国行政监督长期以来偏重于事后的追惩性监督,应注意强化对权力授受过程的监督,把好入口关,努力做到防范于未然。首先,应选好行政过程中的掌权者,掌权者的素质影响着权力行使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因此,对权力主体的权力获得进行监督制约是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还应注意突出事中监督,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制约,防止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过程中滥用职权甚至产生腐败。当然,事后监督也是必要的,强有力的惩罚也是控制行政腐败的有效手段之一。

(五)协调好内外部监督,双管齐下

内部监督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外部监督是内部监督的重要推动力量。组织内部监督与其管理制度紧密结合,因而组织内部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内部监督机制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但是,内部监督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自身监督毕竟不能客观而严密,这就需要外部监督弥补这一缺陷。外部监督力量是异体监督,这就增加了监督的客观实际性、公正性。外部监督也能积极推动内部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监督的正常运作。所以,内外部监督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监督的高效。

(六)实现行政监督法制化

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种行政监督法律法规,才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因此,应该加强该领域的法制建设,一方面,制定出当前还没有但是急需的诸如:《监督法》、《新闻法》、《政务公开法》、《反腐败法》、《举报法》等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现有的但是存在操作缺陷的相关法律;还有,必须提高有关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政法学院08级行政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1] 曾维涛.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点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6年,第5期

[2] 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J].2010年,第2期

[3] 罗仕学.如何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学术论坛[J].2008年,第22期

[4] 高惠珠,叶金松.刍议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邢台学院学报[J].2008年,第23卷,第2期

[5] 施月峰,卢泽生.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有效性的路径选择.企业家天地[J].2007年,第4期

[6] 次仁嘎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初探.成都行政学院学报[J].2009年,第5期 [7] 樊大伟.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缺陷及对策探析.世纪桥[J].2009年,第9期 [8] 王学军.我国现阶段行政监督体制的缺陷及完善.科技信息[J].2007年,第13期 [9] 刘声扬.浅谈行政监督体制构建的途径.法制与经济[J].2007年,第11期 [10] 高军,向达.中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新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J].2008年,第1期

[11] 万玲华.当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经济与社会发展[J].2008年,第6卷,第9期

[12] 李辉.行政监督体制创新与责任政府建设.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6年,第25卷,第2期

[13] 王宗军.再造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浅议.中国科技信息[J].2009年,第13期 [14] 杨建淮.论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完善.青岛行政学院学报[J].2010年,第1期 [15] 管博佳.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及改革路径选择.大众商务[J].2009年,第3期

浅议我国行政监督 篇2

1、纪检监察机构的独立

我国目前的纪检监察机构的行政监督权力还存在着一个“制约瓶颈”, 即行政权对于纪检监察机构行政监督权的过多干预。这个“瓶颈”极大制约了纪检监察的行政监督效果。实际中, 由于行政权的过多干预, 使得有些腐败案件有而不立、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结而不诉、诉而不究, 使相当一部分腐败分子得以逃避党纪、政纪和法律的惩罚。

造成这一“瓶颈”的原因是, 同级行政首长和党的书记对于同级纪检监察机构的领导与被领导机制。政府或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与其下级往往存在着种种或明或暗的关系网络, 其中还有些领导本身直接参与了下级的腐败行为或接受了下级贿赂, 或有其他利害关系。这些连绵不断的关系网使得不少主要领导对下级的腐败行为采取保护政策, 直接批示决定或者间接控制纪检监察机构查办案件的程序。现实中, 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腐败分子不但没有被查处, 反而得到重用和提拔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瓶颈”, 出路在于实现纪检监察机构与其同级党政领导的相对独立。具体的做法是, 实行纪检监察机构的业务完全直线领导体制;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由上级纪检监察机构领导集体提名, 下级纪检监察机构对应的同级党组织和政府民主程序通过, 然后由上级纪检监察机构任命;在财政预算中单支单列纪检监察专项费用, 最好由中央财政予以保证;同级党政主要领导不得过问、干预、阻挠纪检监察机构的业务工作, 并要配合、支持、帮助纪检监察机构对于行政腐败案件的查处。

2、审计统计部门的改革与审计统计的规范化

审计的形式化和审计腐败、统计的长官意志化和统计数字泡沫等是目前审计统计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问题。而审计是发现腐败、查明腐败的主要手段。审计形式化、表面化使腐败单位和腐败分子得以通过进行虚假会计记载、隐匿会计凭证、改动财务报表等手段隐瞒真相、销毁罪证。审计腐败则是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互相勾结、串通一气, 在审计数字上做文章, 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使有问题的单位和人员减轻责任承担或直接免予追究。统计数据失真也会造成虚报政绩和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实际中, 不少数字不是统计出来的, 而是领导授意“算”出来的;在不少涉及国家财政资金划拨的数据统计中, 被统计单位上报的数据并没有得到认真核实。

对于审计统计要进一步健全法律规定、完善相关制度;审计统计的立项、程序、具体操作方式等等都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要划清上下级审计统计机关的审计统计权限, 对于事关重大或涉及主要领导的事项要由上级机关进行审计统计。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审计统计的全程监督, 防止徇私舞弊、徇情枉法的现象发生。可以考虑由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政府的审计统计部门派遣特派专员, 监督审计统计的全过程;可以规定在重大审计统计事项中要有纪检监察人员参与等。

3、扩展、保障公众多渠道参与行政监督

目前公众参与行政监督的渠道还十分有限, 监督的深度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由于行政腐败会直接损害公众利益, 所以一方面要巩固、保障公众通过原有渠道进行行政监督, 另一方面要开拓新的公众参与行政监督的途径, 并要不断强化公众行政监督的力度。

信访制度被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直接的公众行政监督制度。对其要进一步进行规范和完善。舆论监督 (主要是通过舆论传媒进行) 是公众监督行政的又一有力途径。我们要在规范舆论市场、加强对新闻媒介主体监管的同时切实保障舆论自由, 保障新闻媒体依法独立自主进行新闻报道的权利。要加快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步伐, 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建设阳光式政府。还可以考虑由公众推荐或公选“行政代表”参与政府活动。

4、关注特殊群体

领导的司机、助理、秘书、近亲属和政府机关的财会人员等特殊群体, 虽然并不直接享有和行使行政权力, 但他们在行政监督中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 他们是行政监督的“准对象”;另一方面, 他们直接触及行政权力行使的过程, 具有行政监督的独特视角。与此两方面相对应, 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政策也就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 要把特殊群体的部分行为列入行政监督的视野, 制止“行政权力外溢”现象和“腐败连锁反应”。另一方面, 要赋予这部分行政群体以行政监督职责, 使他们对于行政人员的违法乱纪行为不能不监督、不敢不监督。对于司机、行政秘书、政府机关的财会人员等应实行单独人事序列管理制度。对于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由国家专门机关调配和安排, 并由专项财政资金发放工资、保障福利待遇。以此来消除他们对于行政领导的人身依附关系, 使行政领导不能仅凭主观好恶而调换、处分、奖赏、解雇。

5、保障司法独立, 控制司法腐败, 发挥司法监督行政的应有作用

切实保障司法独立、严格控制司法腐败就成为给司法行政监督权“松绑”的必由之路。在具体操作中, 可以采取诸如以下的措施:在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设立独立于行政机关的党组织, 由司法系统党组织独立、直接领导司法侦查、公诉、审判、执行等活动, 实现司法系统独立于其他机关的党的领导实现方式。通过这种措施可以直接摆脱行政干预司法这只“看不见的手”。另外, 司法行政工作也可以考虑是否划归司法部门或采取其他可以与行政相剥离的措施。

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 让人大对于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目前人大对于司法机关的监督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一种有名无实的状态。可以考虑由同级的人大常委会向司法机关委派监督员;或者规定, 公开审判案件要有人大代表不定期监听审理;某些重大复杂案件, 同级人大常委会有权基于事实提出相关建议;对于徇私枉法或有其他不法行为的司法人员, 同级人大常委会可以责令司法机关负责人作出处分决定等等。

6、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充分发挥党员监督行政的作用

在行政监督领域是否能充分发挥党员的监督作用, 就是一个事关行政监督体制再造能否成功的关键。调动党员监督行政的积极性、保障党员行政监督权实现的途径便是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逐步改变现在相当程度上党的书记实质上专断专权的现状。要研究探讨新的实现党员民主权利的方式方法, 而不只是局限于口号性、文字性的“呐喊”。此外, 我们党一贯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们使我们的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 是我们党斗争的经验总结。我们要用更具体和详尽的制度保证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得以实现。

摘要:中国建立廉洁、文明、高效政府的出路在于制度改造与创新, 而其中的核心制度之一就是行政监督体制。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深入研究、探讨的基础上, 对此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中国行政监督体制再造有所帮助。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建议,中国特色行政监督体制

参考文献

[1] 王勇飞主编.中国行政监督机制[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2] 丁建军主编. 行政监督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浅议我国行政监督 篇3

关键词:委托代理;行政权力监督;激励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D52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3-0019- 02

19世纪中期,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的日益扩大,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开始分离,一批新兴职业经理人逐渐形成,委托代理关系从此产生。委托代理关系也称契约关系,为追求分工效果和规模效果,委托人通过契约,授权给代理人为委托人的利益从事某项活动。代理人得到委托人授予的自主决策权相当大,但委托人很难监控代理人的活动。为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因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代理成本问题,经济学家们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Theory ofPrincipal-Agent),它是关于如何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与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促使代理人采取适当行动,最大限度增进委托人利益的学说。政府领域中同样存在行政权力的委托代理关系,引入经济领域的委托代理理论分析官员行政权力的监督,有异曲同工之效。

一、委托代理理论基本内容

委托代理理论首先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该理论认为,经济主体的利己动机普遍存在,任何代理人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经济人”,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同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不对称信息是指一个经济当事人知道另一个经济当事人所不知道的某些情况,甚至第三方也无法验证,即便能够验证,也需要验证成本。从时间上看,信息不对称可以发生在事前,也可以发生在事后。交易双方事前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后果是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通常指接受合约的一方拥有“私人信息”,利用另一方信息缺乏而置对方于不利,使交易过程偏离信息缺乏者的愿望;事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后果是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通常指达成交易合同后代理人在最大化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委托人的行动。

在一个不能强制和奴役的文明社会中,要使他人为自己的目的努力工作,只有激励途径。而激励不是零成本的,委托人通常面临两个来自代理人的约束: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t)(即代理人接受合同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得到的期望效用。)和激励相容约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即代理人给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正好是委托人所最满意的努力程度。)这是有效激励机制设计都必须满足的两个基本原则。

二、官员权力监督的委托代理分析

(一)行政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巴泽尔提出的权利稀释理论分析了政府是如何取得民众委托的公共权力的:在任何社会制度下,即便是在严格的私有制社会制度下,都不存在绝对的或无条件的私有权利。任何人的私有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互相影响与相互制约,从而牵制着各自私有权利的正常实施与获利,即权利的残缺或稀释(Attenuation of Right)。该理论表明,权利的稀释使社会中的每个人总会将各自享有的私有权利的一部分置于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置于公共领域的这部分私人权利需要委托给一个人来实施并保证获利,这个人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委托的公共权力,这个人首先是政府。现实社会中,只要存在受托责任,就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客体是行政权利,具体就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权。行政权力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公共资源,它由政府官员代表所有者(人民)行使,具有独占性和权威性。这使得政府在占有、使用、分配和处置该公共资源时,只能寻求一种有效的机制来运作。由于政府本身是社会公众意志的代表和体现,行政权力的运行必须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下才能进行,这样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形成,官员是广大民众公共权力的终极代理者。

(二)官员行政权力的委托代理运行。官员行政权力监督的目的是让代理人在委托人的监督之下高效行政,实现社会公众利益最大化。行政权力代理人在接受授权后,会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控制力和意志影响力,受到两条基本规律的制约:一是初始委托人的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代理人的工作努力水平随权力程度的提高和权力范围的扩大而递减;二是权力的分解将使初始委托人的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代理人的工作努力水平严格增加。在行政管理中,国家的强制代理使公众没有退出机制,社会公众作为单个初始委托人监督力度有限,可能对改善代理人的行为不起作用,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监督官员行政权力,促进高效行政和民主监督,是当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国急需思考的问题。

三、官员行政权力监督的激励约束机制

笔者从委托人与代理人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基础入手浅谈官员权力监督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思路。

(一)针对信息不对称的机制设计:

(1)官员录用公开化。除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外,建议通过各种媒介公开官员的录用过程,既防止暗箱操作与内部人控制问题,又可拉近代理人与委托人的距离。

(2)官员财产状况透明化。首先要适当保持官员较高收入,解决委托人面临的代理人参与约束激励,吸引优秀人才进入代理人队伍。同时,将不同级别官员收入明晰化、货币化、法制化。官员作为代理公共权力的公众人物,让广大委托人监督其财产状况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其行政权力运行轨道。

(3)实行公民利益表达及政府行政信息双向交流公开制度。良好的沟通基础上才可能产生信任。要求完善信息控制管理系统,打破政府官员信息垄断,把行政权力的运行置于阳光下,以委托人的公民权制约政府官员的行政代理权,并且将官民沟通渠道的高效通畅作为官员行政绩效指标。

(二)针对利益不一致的机制设计:

(1)从严从重处罚官员发生的代理人问题。提高代理人行为扭曲带来的预期成本,使其从成本收益分析中自愿回避代理人问题。

(2)官员升职主要参考初始委托人(民众)的意愿。当官员的政治前途掌控于公众时,他必然趋向与把公众利益视为自身利益,从而实现了激励成本最小化的激励相容。

(3)奖励监督者。监督者分为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官员内部监督和外部专门机构监督。从防止串谋机制看,要使一种监督机制达到最优,必须让监督者独立于被监督者,而且分享监督成果,以达到对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激励相容。

参考文献:

[1]罗必良主编.新制度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Y.Barzel,“Economics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叶战备,龚基云.从委托代理理论看权力监督的理论依据与体系建构[J].求实,2004,9.

[5]王金秀.政府式委托代理理论模型的构建[J].管理世界,2002.1.

[6]阮爱莺.公共权力委托代理机制与官员道德风险的防范[J].理论探索.2004.6.

浅谈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 篇4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行政权力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权力,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拓展,行政权力也在不断扩大,其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①。由此可看出,权力没有制约就会失衡,不加监督,就会被滥用。加强行政监督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下面我就行政监督体制的内涵及改革意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面临的主要主要问题、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做以初浅的分析。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政府在政治统治和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职能也急剧扩大,行政权力不断取得实质性扩张。而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有些地方已呈现滞后趋势,若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将极大地影响行政监督的力度和效果,影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找出其中不完善之处,如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缺乏独立性等,并就当前如何完善中国行政监督体制,提出一些想法和对策,如加快行政监督立法,使监督机构具有独立性等。

[关键词]行政权力 监督体制 改革思路

一、行政监督体制的内涵及改革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为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督制度做了不懈努力,建立了一整套监督机构,制定了很多监督制度。一个较为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系基本形成。

(一)行政监督体制的内涵

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它是保障国家的行政活动依法进行的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具有法定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中是否坚持依法行政所进行的评价、检查、督促及纠正的活动。②体制一词在中文里含义很广,一般是指某一组织的制度及运行方式,其实质是权力关系的制度化、程序化。③将行政监督权力关系制度化,并按此制度所规定的关系运行,就是行政监督体制。行政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监督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优化政府形象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进政府行政管理的廉洁化、法治化和高效化。

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由行政组织外部的异体监督和行政组织内部的同体监督组合而成。

外部异体监督是指行政机关以外的权力与非权力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的监督。外部监督又可分为外部权力监督和外部非权力监督。其中外部权力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实施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组织作为执政党实施的行政监督。外部非权力监督包括: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监督;社会群众及舆论监督,主要是指各人民团体(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以及新闻媒体实施的监督。

内部同体监督是指来自行政机关内部的权力监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专职监督机关的监督,如监察和审计机关的监督;二是非专职监督机关的监督,主要有一般监督、主管监督、职能监督三种形式。一般监督,即各行政机关按直接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所产生的直线监督或纵向垂直监督。主管监督,即行政机关对被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职能监督,指政府各职能部门就其所主管的工作,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其他有关部门实行监督。如财政、税务、工商、物价等部门的监督等。

从上述架构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具有监督客体的公开性、主体的多元性以及监督内容的广泛性等特点。从理论上来看,充分体现出了监督的人民主权原则、经常监督原则和公开监督原则;而外部异体监督和内部同体监督的结合,更有利于形成全面复合的监督网络,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二)行政监督体制改革的意义

中国的行政监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行政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行政监督,是以人民群众的监督为基础、同专门机构密切结合的行政监督,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国家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使政府及工作人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邓小平一贯强调,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党领导的人民政府要接受监督。他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文献中,详细地论证了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对于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他指出:加强对党和政府及工作人员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作用。这表现在可以促使党和政府做到兼听则明,谨慎从事,在工作中减少失误;有利于防止家长制作风,实现民主管理; 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对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清除政府工作人员中的腐败现象,维护政府威信,具有十分重要意义。④

因此行政监督体制改革能够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从而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同时也是医治行政监督弊端的良药,通过改革建立起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自我完善,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确保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助于激励行政工作人员成为人民勤务员,即社会公仆,是发 展民主政治、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完善和执行行政监督是惩治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推进廉政建设的必要措施;强化行政监督有助于支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法定权力,保障宪法、法律、法规实施。

二、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行政监督的制度化、体系化发展在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政勤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行政监督体制仍然不够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缺位、滞后和监督不力的问题大量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一)行政监督法制化程度低

行政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的前提和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在行政监督立法方面已迈出了较大步伐,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批有关行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促进和保障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奉公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实践来看,我国监督权涉及的一些重要领域尚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有关保证监督机构行使职权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特别是对行使监督权的形式和程序、监督对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臵方式等都缺乏可操作性的规定。监督立法的这种滞后,直接导致了行政监督工作程序不严格、标准不细致、弹性因素强等问题的产生,造成了监督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极大地影响了行政监督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二)专门监督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

行政监督体现着监督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这种制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监督主体所拥有的地位和权力。但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专门监督机构(包括监察和审计部门)都处于附属地位而缺乏必要的独立 性,这种附属型的隶属关系,使专门监督机构在人、财、物等多个方面受制于监督客体,监督人员往往屈从于长官意志,严重削弱了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而现阶段在我国的省、市、县三级政权中,专门监督机构之一的行政监察部门与同级纪委实行的是合署办公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使监察机关地位有所提高,有利于发挥党政联合监督的整体作用。但这种监督体制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党的纪律监督得到了强化而行政监察职能却有弱化的趋势。目前的监察机关更多履行的主要是从事反腐败工作的办案职能,而对如何保证行政机关政令畅通、勤政高效等方面则监督不够。另一方面,监督机构在同级党政机关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样没能走出监督主体依附于监督客体的模式,无法显示其权威性和独立性,难以起到有力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对同级政府机关领导班子及其“一把手”难以实行真正的监督。

(三)监督主体未能形成合力

我国目前的行政监督体制是一个多元化的体制,监督主体多,机构多,方式和渠道多,这是一个优点,但如果不把各种监督整合好,这种优越性也难以发挥出来。近年来,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我国在事后监督特别是查办大案要案方面切实发挥了部门、地区之间密切配合的办案协调机制和整体合力。但目前各种监督间的关系尚未理顺,各种监督主体又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具体等问题,尚未形成一个严密有序、分工合理、协调互动、运行高效的有机整体,使监督工作难免存在“交叉带”和“空白带”,造成有的问题多方插手,有的事情无人过问,尤其是对那些界限不清的疑难案件,经常出现各监督部门互相推诿、扯皮,无人监督的状况,导致了监督机制弱化,削弱了行政监督的整体效能。

(四)监督主体缺乏监督力度

在目前,我国的行政监督主体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 大及其常委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既体现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形式,又体现了国家权力的意志和法律赋予的权威,因而它应该是代表国家或人民的意志,对国家行政机关实行的最有权威的监督。但目前,人大监督是法律地位高而实际地位低,理论上应有的权力与现实中实有的权力有差距,监督工作依然是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监督制约的法规不完善,力度不够;机构不健全,强度不够;手段不配套,深度不够;尚未真正体现人大作为权力机构对行政机关应有的监督权。

(五)监督人员素质影响监督效能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行政监督效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的素质。在我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人情”的国度里,相当部分行政监督人员政治素质不高,不注意坚持原则,不依法行政。在实际工作中,或因怕得罪人,或因外界干预而放弃监督;甚至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也分不清是非界限。相当部分行政监督人员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水平较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行政监督的效能。

三、我国行政监督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要有效解决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现存的弊端,进而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以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行政监督体制进行改革。

(一)加快行政监督立法

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这不仅意味着行政监督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也意味着行政监督应依法进行。有关监督的法律既是对行政监督权力及其行使的规范,又是这种权力及行使的保障。从我国目前行政监督法规不完善,监督缺乏可操作性的现状来看,首 要工作是加快行政监督立法进程,制定一系列专门监督法律、法规。为此,必须加快制定《行政监督程序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反腐败法》、《罢免法》、《追究法》等法律法规,促进行政监督的进一步制度化、法制化。通过各种专门监督法律对各监督主体的职责和权限、监督的对象和范围、监督的方式和手段、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义务和权利等作出明确规定。以达到依法强化监督、细化监督、增强可操作性的目的。只有完善监督法制,才能为健全行政监督法律机制,依法实行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和保障。

(二)使监督机构具有独立性

“从世界各国已有的监督机构及其发展趋势来看,监察机构的特点是其享有广泛的授权并具有独立性,它只向最高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负责,接受它们的领导,而不从属于任何政府部门,其编制也不纳入公务员系列。” ⑤在当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已实行了监察权独立,产生了良好的监督效果,如新加坡、泰国、瑞典、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腐败现象之所以很少发生,就与监督权独立有关。

我国应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赋予专门监督机构必要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具体设想如下,可以在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内设一个最高专门监督机构以替代监察部,受全国人大(常委会)领导,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在此最高专门监督机构下设地方各级监督机构,受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上级监督机构的双重领导。这样既有利于把宪法规定的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同级政府的监督权落到实处,同时可以保证国家监督机构的独立性。虽然在各级人大法定权力进一步归位之前,这一新的监督体制不可能有非常理想的效果,但至少可以改变因行政监督机关(监察机关)隶属于同级政府而带来的种种弊端。

而在上述独立监督体制建立之前,有必要通过健全专门行政监督体制以确保行政监察部门的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首先要改革现行行政监察体制,使监察部门由双重领导向垂直领导过渡。目前可先试点实行省以下 垂直领导体制,将省以下各级政府机关中的行政监察部门独立出来,受上级监察部门直接领导,人、财、物权均由上级监察部门解决。同时考虑到目前监察部门和纪委合署办公,因此纪委领导体制也应实行同步改革。其次是扩大行政监察部门的职权。在其现有的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和处分权外,赋予一定的经济处罚权,如对因决策失误或指挥不当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的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监察机关应拥有对其进行一定经济处罚的职权。第三要强化预防监督和监察手段。从事前监督入手,确定监督目标,制定科学的监督计划,努力发挥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和财政、税务、环保等职能监督经常性和连续性的作用,促进行政监督的规范化、科学化,建立起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机制。同时提高监察手段的科技含量,充分运用现代办公手段,建立监察信息网络体系,保障监察工作的多向信息渠道畅通,实现查处案件手段的现代化。

(三)建立严密的监督体系和合理的监督机构

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监督的类型和内容繁多,而且互相之间缺乏协调,监督机构分工也不尽合理。因此现在我们必须使各种监督主体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形成一个整体效应,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从监督的内容来说,包括对行政决策的纠正与完善,对行政执行的督导与反馈,对行政立法的审查与保障,对行政效率的评估与奖惩及对行政决定的复议与申诉。从监督的类型来说,应该包括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司法机关的行政诉讼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监察,以及群众、舆论、政协的民主监督。由此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内外结合的全方位监督网络体系,对国家机关及公务员加以行政监督和制约,有效地防止行政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臵于有效的监督之下。

要逐步由自上而下的单向监督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监督模式。政府内部的双向监督既包括上级机关及其领导者对下级机关及其普通群众所实施的下行监督,又包括下级机关及其普通群众对上级机关及其领导所实施的上行监督。因此,我们行政监督机构的设臵必须要与其权能相适应,做到一职一权、一权一责,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监督 机构地位从属的缺陷。如果监督机构缺乏有效的独立性,受制于监督客体,那么合理的监督结构就无从谈起。我们一方面要改各级监察机构的平行领导为垂直领导,使之成为上级监察机构的派出机构,以保证其对同级政府机关监督的独立性;另一方面,扩大监察机构的调查、处分权力,不仅包括纵向的扩权,也就是调查、处理问题的权威,而且还包括横向的扩权,即权力客体范围的扩大,由此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四)强化权力机关监督

强化权力机关监督是制约行政权力、完善行政监督体制的重要保障。在实践中,强化权力机关监督制约机制,首先应加强权力机关的自身建设,目前亟待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如建立人大监督委员会等专门监督机构,以担负起日常监督工作,保证人大监督权的落实;二是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和监督能力,通过各种方式,让人大代表和常委会成员熟悉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了解监督的形式、程序和方法;引入公开竞争机制,选举人大代表,弱化代表荣誉感,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要改进监督方式,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抽象监督为具体监督,一般监督为重点监督,尤其是需要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或者焦点问题作为监督重点,如政府机关反腐倡廉、勤政为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公用事业和日用消费品物价调整问题等,人大及其常委会有责任围绕这些问题或选择其中某一问题,对有关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进行监督,以督促他们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以更好地提高监督质量和效果。

(五)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素质

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机关的一些工作人员徇私枉法、滥用监督权力的现象已屡屡发生。如果制定了专门监督法律和实行了垂直领导以后,监督者的权力大大扩大,如果不对其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同样还会产生监督者的腐败。所以,在注重对监督人员的选拔和培训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另外,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保证 监督人员的政治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监督事业中去,自行杜绝参与腐败的意念。

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作风素质、业务技术素质和文化智能素质等。我觉得目前要提高我国行政监督人员的整体素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拔一批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较高文化素质的工作人员充实到各级监督队伍中来。二是针对目前有的监督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距离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的情况,应十分注意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行政监督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等基本素质。其三,加强行政监督工作人员的自我素质修养,要养成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习惯;要勇于实践,刻苦锻炼;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持之以恒,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有了高素质的监督队伍,监督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基础。不过也不能完全依赖道德素质的力量在行政监督中的作用,同时也要有法律约束。

(六)健全社会及舆论监督机制

目前新闻媒体被很多学者称作传统“三权”(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权力”。可见其在行政监督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要真正将“第四权”发挥到极致,就必须建立健全新闻媒体监督机制。我国现阶段健全舆论监督机制的关键是要加强新闻立法。虽然现在新闻媒介在反映民意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某些腐败行为进行揭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新闻媒介监督这一环节还很薄弱。当前,可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来完善我国的新闻媒介监督,加强新闻立法。同时我们应该完善舆论监督的信息反馈和责任追究机制。完善舆论监督的信息反馈有利于监督机关及时了解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有利于提高舆论监督的效率。在加强新闻媒介监督机制的同时,也应该完善新闻媒介的自律机制。新闻媒介自身也应该自我约束,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职业道德,不做虚假报道,总是以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七)完善行政监督信息收集系统

现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的广泛应用,信息网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不仅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政府工作也同样重要。现在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开展政府部门上网工程,也在推行电子政务。如果建立了完善的专门的行政监督情报信息网,政府就可以及时了解各个部门的情况及各个公务员的情况,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

总之,行政监督体制改革,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各个监督主体的行政监督职能得到真正充分地发挥,应更多地务实于“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惩处”的科学操作,从法制上健全、从体制上完善、人员素质上提高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监督工作的整体效能,使其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5月第154页。② 何颖、教军章著《公共行政学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312页。③傅明贤主编《行政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129页。④据张尚族编著的《行政监督概论》64页。⑤刘长江:《论建立预防性的监督机制》 《理论文萃》 1999年3月 第27页。⑥陈奇星:《中国公共行政监督机制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3月

浅议我国行政监督 篇5

摘要:近些年来,权利腐败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在思索、探讨权利腐败在我国产生的总体根源,寻求有效遏制权利腐败的根本途径时充分认识到:必须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完善监督机制,是加强监督工作的基本途径和保障,因而是需要我们着重研究如何改革和完善我国公务员的监督系统。

关键词:完善监督系统

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们使用权利一直遇到有边界的地方才休止。”这种人,把权利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奉权利至上,他们为了得到权利,大搞请客送礼、拉帮结派、攀龙附凤,一旦权利在握,便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有限的权利和任期内为所欲为。对这样无限膨胀的权利,不限制、不监督、不制裁、就是对国家前途不负责任,对人民利益的漠视,广大人民群众是决不答应的。因此,完善我国的公务员监督制度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公务员监督概况

公务员的监督,是指依法享有监督权的监督主体,通过法定方式和程序对公务员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综合管理的活动过程。我国公务员监督的主体包括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群众团体与公民个人等,监督的客体是公务员从事的公务行为,这种公务行为往往是公务员代表国家意志,以国家的名义作出的行政行为。

我国对公务员的监督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和行政机关外部监督两大系统,其中内部监督是根本,外部监督是对内部监督的重要补充。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的 主要形式有:自上而下的监督,即一般监督;行政监察,即专门监督;审计监督。

行政机关外部监督的主要形式有:法律监督,即法治监督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相对于人治的一种监督,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既是权力机关也是立法机关,它对公务员的监督是具有国家最高法律效力的监督。政党监督,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其专门机关,对公务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等情况所进行的监督,监督的方式还包括专门设立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从事查处党员违反党纪国法的案件。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公务员的公务行为实施的司法监督;社会监督是指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和社会团体,依法对公务员实行的监督,群众监督主要是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等形式来实现的,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介对公务员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主要表现在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进行的民主监督、基层群众通过组织社会团体对公务员服务社会的监督等等。

二、我国公务员法治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公务员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是某些监督机构监督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自觉性,有一小部分干部和群众认为监督只是一种形式;另一方面是被监督者中个别人拒绝监督,无视法律地凌驾

于组织之上,对于人事等方面的决策常采取领导说了算的作法;还有一方面就是部分监督者对干部监督心存疑虑,怕遭到打击报复,把个人利益与监督义务联系起来而不敢监督。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官本位”思想作祟,根本上的是在于我国监督体制还不够健全,约束力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所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监督法律体系是必由之路。

(二)监督主体间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协调机制

国对公务员的监督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和行政机关外部监督两大系统,面对集中型的行政权力,我国实施《公务员法》进行规范,使公务员监督主体内外分化,从两个不同从属范围对公务员进行监督约束,在监督主体中,主要包括各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检查机关、审计机关和社会团体、人民群众、社会舆论等等。在众多的监督主体内党的监督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相对其他监督主体更具有权威性。在工作实践中,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中心的国家机关之间,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之间的权力分工和运作的制约机制、监督机制存在着少数不完全协调的现象,某些层面未完全形成相互衔接的权力与责任关系网络,致使出现个别的权力失范、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现象。如何把人民代表大会等监督主体的监督权力充分发挥作用,这需要各种监督形式通过法律渠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建立起更迅速、高效、灵敏的监督协调机制。

(三)执法程序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的公务员监督体制经过多年的变革与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一

个由多元化监督主体构成的立体监督网络,但该监督网还不够完善,有时会出现监督漏洞,造成防范不到位、对腐败行为的监督难、调查难等社会现实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监督体制存在着执法程序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相关公务员监督法律法规虽然有涉及监督的运行形式等细微内容,但是深入研究还不够,监督机构在执行监督权力的程序上的快捷性和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这个问题,必须建立起有防范作用的预警机制、严密执法的监督过程、快速处理的事后监督等具体内容,防微杜渐地加强监督。

三、如何对公务员监督机制的改进与完善

(一)建立高度权威性的独立化的廉政监督机构

根据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必须建立专门的反贪污贿赂调查机构,该机构的最高领导人只需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或最高机构负责,而不必手其他行政部门的制约;相反,该机构却具有依法监督并制约其他行政部门任何人滥用权利的权利,把制约权利落到实处。同时,该机构的人员聘用、经费预算等也必须独立于其他行政部门,使其不受牵制。

(二)建立广泛、灵活、便利的社会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这种自上而下的社会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还没有具备应有的社会监督条件。我们应该按照社会监督的要求,努力做到:尽可能地实行政务公开,建立能广开言路的接受举报、投诉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能广泛、准确、及时地表达人民群众看法的民意测验机制,更好的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其他社团组织联

系群众、监督政府及公务员的桥梁作用,并以法律的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进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群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能正确及时地予以处理呵答复。

(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新闻舆论犹如腐败分子的揭短器,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就必须为新闻媒体授权,鼓励新闻媒体除了宣传政绩之外,还要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反面报道,揭露腐败分子。同时,纪委和监察委员会还要联办《反腐报》,专门披露和报道反腐信息。通过新闻媒体积极推进我国监督民主化,公开化建设,提高全民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

(四)让权力阳光在行

定时公开公务员的权利,以及公开期间做的事情,如有违反权力以外的事情,人民群众将可如实举报,一经查处,严惩不贷。

结束语

我国公务员的监督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立长久治安的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对于公务员的监督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与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更好更可靠的使公务员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申和平,加强对公务员权利的监督机制建设,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增

《行政监督》读书笔记 篇6

一、广义与狭义

1、在沈亚平、吴春华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所谓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监督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所进行的检查和督导。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的自律性监督,也就是在行政体系内部,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使情况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加以考核、指导和控制,或有专职的行政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对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的行为实施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不仅包括行政机关的自律性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他律性监督,或称外部监督。所谓外部监督是指来自行政系统以外的其他监督主体,如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公民个人等对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等行政活动所进行的广泛监督。

2、在张兴杰、朱生伟 主编的《公共行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监督的原意是指监视和督促。通常把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监督称之为行政监督。如果从科学范围的角度来认识行政监督,我们认为行政监督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也就是在行政体系内部,由上级行政机关和行政首长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权限、活动加以观察、指导和控制,或者由专职的行政监督机关对其他国家行政机关实施监督。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对行政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的所有形式,包括行政机构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所谓外部监督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对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国家法律、政策、法令、执行政府的决议、命令和上级机关的命令、指示等行政活动的监督、检查和监察)。

3、在魏娜、吴爱明主编的《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是由“行政”与“监督”组成。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职权行使组织与管理政府事务的活动,它在国家管理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监督是指观察、察视,是对被监督主体的行为进行审视的活动。

行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拥有国家权利的非行政机关和公民、社会对行政机关是否执行权利主体的意志所进行的监督,这种监督具有“监督行政”的含义。狭义的行政监督是在行政系统内部设置专门的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察视与督导的活动。在我国,是指在国务院下面设立监察部,负责监督行政系统各部门与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

4、在杨寅主编、王辉副主编的《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理解。广义行政监督泛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为开展国家政府管理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和督促活动。监督的主体包括政党、有关国家机关以及公众等。狭义的行政监督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机关自身的组织和行为以及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公务

活动进行监督的活动。

5、在李明波主编的《公共行政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和检查;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公民及国家行政组织自身对行政执行活动所实施的监督。

6、王乐夫、倪星在《公共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一般把公共行政监督划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公共行政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督促和检查;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一切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以及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的监督。

7、齐明山在《行政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督促的行为。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按行政系统的组织层级或由专门检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系统自身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高效性进行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8、在竺乾威 主编的《公共行政学(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对行政监督的定义,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见解。这些解释一般把行政监督划分为狭义的行政监督和广义的行政监督。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督促和检查;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一切行政机构的活动同时受到来自行政机构内部的监督以及整个政治体系包括立法监管、司法机关和利益集团、公众舆论的监督。

二、广义

1、在张永桃主编的《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监督即监察督促,行政监督是指对国家行政的监督,是政党、国家和人民根据法律的规定,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与遵守纪律的情况所进行的检查、督促、指导。纠错的活动。它既包括行政机关以外的机构、团体、政党、人员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也包括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关和人员对下级机关和人员即他们相互之间的监督,还包括专门的监察机关的监督。

2、魏水忠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是指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人民群众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运用及其行为实施的监督和督导活动,它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构成的监督体系。

3、张尚鷟在《行政监督概论》(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即监督行政,泛指当代各国国家生活中各种法定的监督主体(立

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群众组织、新闻舆论、公民等)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工作人员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

4、在熊时升、李芳凡主编的《行政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是指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民、社会团体、政党、社会力量等监督主体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通过法定的方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进行的法律监督。

三、狭义

1、许文惠、齐明山、张成福在《行政管理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内部,行政组织相互之间对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

2、在吴春华 主编的《公共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实施检查、督促和纠偏。简言之,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行政监督也被称为内部监督行政监督的特点为监督主体和对象都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行政机关自身的监督。

3、在李金龙 主编的《公共行政学》(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内部工作人员的行政活动进行监督与督促的一种活动。

4、在姜明安主编的《行政法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等同于行政监督检查,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还礼对象(行政管理相对人)遵守法律、法规,执行行政机关决定、命令情况所实施的督促和检查活动。

四、内部与外部

1、在章剑生主编的《行政监督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是指在国家监督制度体系中,有关国家机关依定职权对行政机关是否合法、合理的行使行政职权所实施的督察、纠偏等活动。行政监督就内容而言,可以分为内部行政监督和外部行政监督。内部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如行政复议。行政监察等。外部行政监督是指其他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如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等。

2、在张康之、李传军 编著的《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中对行政监督有这样的定义:

行政监督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行政监督是行政体系内部的监督,如上下级之间的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职能监督、主管监督等;另一方面,市政府外部的其他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实施的监督,如立法监督、群众监督、政党监督等。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 篇7

一、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已形成了较完备的行政监督体制, 内部行政监督与外部行政监督相结合, 提高了我国行政监督的效益, 在发展社会经济和维护国家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我国行政监督体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改进。

1. 行政监督体系不完善

目前, 我国已形成了系统的行政监督体系, 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理顺行政机关内外各监督主体的关系, 各监督主体间的权限、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 各监督主体间缺乏沟通、联系, 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 致使行政监督工作存在“空白”与“重复”现象。面对一些界限不清的疑难案件, 可能会出现各监督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 弱化了行政监督体制的效力。

2. 行政监督立法滞后

为避免监督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行政监督体制需要相应的法律作基础。所以, 健全的行政监督法律体系是发挥行政监督职能的基础, 它不仅能赋予行政监督者权力, 保障行政监督者的合法权益, 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 而且能规范和制约监督行为, 确保监督工作正常进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行政监督立法滞后, 主要表现在:首先未形成完善的行政监督体制, 存在一些法律空白。其次未效保护监督主体的监督权。近年来, 新闻记者采访难的问题越来越凸显, 有的遭到了打击报复、有的受到了行政权力的干扰等, 这说明监督主体的监督权有待法律的保护。

3. 行政监督偏重于事后监督

行政监督应该贯穿于政府机关人员行政行为的全过程, 可以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种方式, 只有这三种方式有机结合, 才能有效提高监督效果。但一直以来我国行政监督方式较为单一, 偏重于事后监督, 这是一种“马后炮”式的监督方式, 如果发生问题, 会给国家和人民利益带来损失, 此种情况下进行惩处, 使行政监督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这种监督算不上真正的监督。其实, 行政权力滥用会发生在行政行为的全过程, 应以“防患于未然”为主, 加强问题发生前的预防与控制, 建立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

4. 行政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内在要求, 其目的是保护行政监督活动的有效性。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中, 监督主体大都处在附属地位, 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所以监督没有力度。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主要是以自我监督为主, 设立的监督部门大都在党政机关的内部。也即是说, 从领导体制上来说, 行政监督机构会受到上级领导和同级党政机关的双重领导, 在此情况下, 监督主体很难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从人事任命来看, 监督机构的负责人大都由同级行政机关的成员兼任, 严重影响了行政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

1. 加强行政监督立法

行政监督立法是行政监督的基础, 只有建立健全的行政监督法律法规, 才能使行政监督有法可依, 减少监督的盲目性, 这也是行政监督走向法制化的基本要求。目前, 我国行政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要提高行政监督的效率, 首要的工作是加强行政监督立法, 制定专门的行政监督制度, 使行政监督体制既有切合可行的内容, 又有具体的实施程序。特别是对于新出现的问题, 要及时修订、完善行政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 使其更有效、更可行。只有加强行政立法建设, 才能为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保障。

2. 建立行政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目前, 我国行政监督方式多样, 但存在的监督空白也很多, 致使行政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出现这样的问题除了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缺陷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外,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政监督责任不清。因此要充分发挥行政监督体制的作用, 就要落实行政监督机关人员的责任, 建立行政监督责任追究制度。行政监督追究制度属于新政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 能提高行政监督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能力。

3. 加强行政内部与外部监督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我国各级行政机关都设立了内部监督部门如监察、审计部门等, 主要进行内部监督。监察、审计部门要具有独立开展监督的权力, 对拒不履行监督决定的机关及个人, 有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监察、审计等监督机关要密切配合, 形成监督合力。同时, 为了提高行政监督机关的透明性、公正性, 要强化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即外部监督, 首先要强化群众监督, 提高群众监督的意识。并强化群众监督的法律保障, 使其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其次要强化舆论监督。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某些腐败行为进行揭露, 对惩治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舆论监督在监督体制中还处在弱势, 需要加强新闻立法, 完善舆论监督机制, 保障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监督权不受其他权力的侵犯,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4. 建立行政监督协调机制

加强行政监督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隶属于各系统的监督主体要相互配合, 形成监督合力, 从而充分发挥行政监督的职能, 提高监督效果。尉健行同志说过查办复杂的案件, 要加强与经济管理、监督部门的联系, 重点查处经济领域。为了更好地促进各监督部门的整合, 各监督主体间要建立监督协调委员会, 统一指导和协调监督主体。这里的协调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协调各监督主体的目标, 二是协调各监督主体的监督过程, 从而形成有机的整体, 推动行政监督系统的有序运行, 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

摘要: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 是保证行政管理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也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趋向完善,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完善。本文主要从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现状入手, 分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完善,现状,问题,路径

参考文献

[1]、梁仲明, 完善行政监督制度的理论思考和路径分析, 西北大学学报, 2008 (3)

浅议我国行政管理及行政现代化 篇8

关键词:行政管理;现代化

一、行政管理概述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利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能泛指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的系统属于一种组织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分枝。社会不断的发展,也使得行政管理针对的对象越来越广,其中有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公共卫生、市政建设、社会秩序、经济建设等不同的方面。现代行政管理大多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及方法,从而使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降低,使得行政管理的效能以及效率有所提高。

二、行政管理的本质

行政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管理权力的执行或运用。从行政现象的发展过程看,行政是由原始社会无阶级倾向性的社会管理活动演化而来的,首先有了社会管理权力,才有社会管理活动,才可能被社会公共权威所赋予和认可,否则,行政管理机关无法运转。从行政职能的发展历程看,行政职能是行政本质的外在体现,行政职能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人类发展史上,行政职能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职能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总的来说,现代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等在日趋强化,政治性职能在日趋缩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本质在于它对社会管理权力的运用或执行。

三、行政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经济不断更新,因此人们对于未来还有很多的未知。新时代也迎来了人类发展的新高峰。人类发展日益趋向经济全球化。与此同时,人类也必须迎接发展带来的不能够避免的棘手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今年,我国的该更开放进程逐渐深入,此过程中,經济社会也快速的发展,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形势下,将面临从未有过的全新挑战,也将会出现很多新的机遇,要依靠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及时解决。

二十世纪末期,我国政府进行过了多次重大对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但是总的来看,成效不显著,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从全球来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流行合约上的准则。但是我国现今已经存在的行政管理现状与世贸组织规则乃至世界主趋势还有许多冲突的地方。

从国内管理的层面看,我国进入了新的阶段,要面临新问题,我们国家的行政管理一定要向着呼唤公正和富有效率的中国社会发展。应用于实践中,以前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这种模式一定要进行改革,因为它根本没有办法适应现今的市场环境。本文将对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相关理论、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情况进行讨论,并将从提高行政管理法制化水平、加快政务公开进程以及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等维度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问题[1]。

现代化理论出现以后,人类从不同的领域都已步入现代化的历程。人的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都是目前理论研究的热点,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政府行政管理因其对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定会在对上述理论的探究以及实务推进的推动下,打开现代化进程的大门,同时对人类文明整体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我们国家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政府达到了由管制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的执政理念也实现了由“管制”到“服务”的转变,这就是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我们将来政府的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即为通过公民本位和社会本位理论的指导,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运用法定的程序,建起来的政府,其宗旨是服务于公民并承担服务责任。构建服务型政府急切的需要我国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和更新[2]。

四、结语

总结了中国行政管理传统思想和现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历次改革的探究结果以后,借鉴了西方不同公共管理历程、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任务,并通过该理论的实践的分析上,尝试提出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设法治、透明和高效政府,达到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并从行政管理法治化、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政务公开以及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等不同方面,总结出推进我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的综合措施。而对提高行政效率,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重视人员素质对行政管理现代化影响,从不同的方面即行政管理效率观念、专业化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初步提出保证行政管理高效率的比较可行的措施。

通过对历史和理论的分析,必须对中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战略进行全面的设计,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从而建设法治、透明和高效政府。尝试性地法治政府、透明政府和高效政府如何建设谈一下初步的见解,希望能够对有效推进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这个新时代的命题做出基本分析。(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续承. 中国行政管理现代化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上一篇:四年级关于游泳的趣味作文:学游泳下一篇:古风伤感爱情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