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形式需要监督(精选8篇)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导学案
【课前延伸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2、明确对权利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及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3、提高参与政府实施“阳光工程”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监督意识,学会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预习提纲
一、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哪些
4、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二、政务公开
1、政务公开的目的2、政务公开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难点: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的途径勤学如初春之苗,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1:
材料一
所有贪官的犯罪活动都是围绕着“权”字做文章,他们之所以能够滥用权力,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是因为手中的权力失去了监督。,而当他们面对法律惩处,付出自由或生命代价的时候,往往会痛心疾首的“悔不当初”,并带有“监管不力”的怨言。
材料二
近两年因网上热议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最终处理的腐败问题成为新时期的一种现象。网络反腐正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其凭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
(1)有些官员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违法乱纪、滥用权力的现象?
(2)如何才能有效防止权利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3)网络监督属于哪种形式的监督?在我国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探究2:
为扩大政府公文指导范围,保障百姓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临沂市要求凡在网上建立政府网站的县区和部门,一律实行政府公文外网实时发布,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向社会提供政府资讯。现在,只要你打开临沂市政府网站,在“最新公文”栏目里,就会看到从2007以来的几百个“红头文件”。
(1)政府向市民开放“红头文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2)政府为什么向市民公开“红头文件”?
◆课堂有效训练
1.“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从政府权利监督的角度看,这主要是强调()
A.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的监督B.人民政协对政府的监督
C.社会与公民对政府的监督D.司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
2.近年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机关中担任特邀监察员、特邀监查员、教育督导员、廉政监察员等。这一措施()
A.强化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B.扩大了公民依法行政的权利
C.加强了民主监督的力度D.提高了政协政治协商的能力
3.2008年8月以来,有多名政府官员因在重大安全事故中“负有责任”受到追究。孟学农因对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尾矿库溃坝事件负有领导责任,辞去山西省省长职务,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因为“奶粉事件”引咎辞职,成为最新一轮官员问责风暴中下台的最高级别官员之一。到目前为止,仅在这两起事件中受到牵连而去职的还包括山西省副省长、石家庄市委书记和市长、临汾市市长等数十名官员。另外,在发生的深圳火灾和登封矿难中,又有一些官员被免职。这是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大规模处罚失职官员后的又一来势甚猛的“问责风暴”。实施“问责风暴”体现了()
①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施政理念
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③我国塑造政府的公信力和良好形象的决心
④依法行政要求权力与责任相统一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行政问责制的实行,对机关作风的改善、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进发挥了重要作用,群众对此也反映良好。这表明()
A.政府是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B.社会主义与民主密不可分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逐步完善D.依法行政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5.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根本原因在于()
A.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B.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C.政府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D.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6.在我国,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就要()
①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②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③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④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
A.知情权、参与权与表达权B.知情权、监督权与提案权
C.表达权、监督权与管理权D.选举权、参与权与决策权
【课后拓展学案】
一、单选题
1、“干部用的准不准,交给群众审一审,干部用的行不行,交给群众评一评”,这种干部任用公示制度
A.表明公民有广泛的政治自由B.有利于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
C.体现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D.表明公民享有选举权
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加强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这一机制主要靠
A.举报和惩治B.民主和集中C.民主与法制D.批评和建议
3、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接受监督才能
①保证权为民用②保证政府清正廉洁③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④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 ①②③④
4、在我国,保证把人民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其关键是
A.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B.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C.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D.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5、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制,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一监督体系内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监督B.司法机关监督
C.中国共产党监督D.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6、对“阳光工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政府推行“阳光工程” 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体现②政府推行 “阳光工程”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③政府推行“阳光工程” 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在增强④“阳光工程”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7、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让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其中,部分中央部门存在挤占挪用财政专项拨款和其他有专项用途的资金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进行整改,特别是重大违法违规和屡查屡犯的事件,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
(1)材料中的监督形式是什么?
(2)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课堂有效训练答案:
1.C2.C3.D4.C5.B6.D7.A8.D9.D10.A
11.(1)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即一靠民主、二靠法制;(2分)②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6分)
(2)打县长的专线电话或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到政府网站进行维权;通过信访举报制度维权;通过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维权。(4分)
课后拓展学案答案:
1、B2、C3、A4、D5、C6、D7、答:(1)材料中提到的监督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府系统内部(审计)的监督。
(2)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是,政治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所以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同时,只有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才能保证为人民谋利益。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
关键词:情境,案例,兴趣,情感
一个好的教 学情境,能充分调 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现笔者以《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为例,谈谈对如何设置真实有效教学情境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1.目标分析。要在注重学生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材分析。本框题围绕政府权力为什么要监督、怎样监督来阐述,所涉及的都是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学生分析。要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薄熙来的相关资料(资料略)。
提问:1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2为什么要监督政府的权力?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引出本课“权力是把双刃剑,需要监督”的课题主旨。
2.展示资料,推进教学
(1)资料背景、分析材料
投影:薄熙来的相关资料(资料略)。
提问:针对类似薄熙来的行为,哪些主体 可以监督政府?
学生开阔思维,各抒己见。在 学生发言 后,教师归纳如下。
(2)置疑深入,小组合作
学生辨析两种观点。甲 方:外部监督 隔靴搔痒;乙方:内部监督形同虚设。(温馨提示:双方既可论证本方监督有效,也可揭露对方监督无效。)
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讨论不一定要局限于课本上的民主与法制角度,还可以要求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进行探究,拓宽思维面,挖深思维度。
(3)教师点评、总结归纳(略)
3.体验生活,深化教学
播放视频:江苏省推行政务公开和服务工作。
提问:1江苏省推行了哪些政务公开的工作?2请设计一句宣传标语,为政务公开喝彩。
通过情境和问题,学生从生活中真实地感受了政务公开,并通过宣传标语的设计感受监督的意义。
4.有讲必练,当堂训练
最后做到有讲必练。笔者课前精心 设计了一 些题目,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完成,达到当堂巩固消化。
5.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略)
四、案例反思
本框知识理论性较强,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教学情境设置的不足之处,使笔者对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1.情境中激发兴趣
在以上教学中,笔者运用薄熙来的 例子导入,本以为学生会感兴趣、有话说,实际上课时,发现一部分学生不太了解这个事例。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时,笔者使用了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被开除党籍的事例,果然得到了更多学生的响应。可见,适宜的教学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更多地利用身边的校本资源或乡土资源创设情境,效果会更好。
2.情境中升华情感
本框第一次教学中,偏重知识、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情感的升华,所以在第二次教学时,笔者对情境做了一些修改。如在讲“权力是把双刃剑”时,笔者引用了一副对联:“权为民用,纵然是清风两袖,自当流芳百世传佳话;利于己谋,即便有豪宅千顷,也会遗臭万年殃后人。”学生在朗读对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政府权力双重性的理解,更加体会到政府的权力应造福于民。在讲“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机制”时,引用十八大以来党对治理腐败采取的果断措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我们党对腐败问题的重视,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坚定决心。通过这些有效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知识中感动,在感恩中学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136—02
“共产党要受监督”是由我国公共权力的独特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又是领导党,这样我国的公共权力基本上由四大主干组成:中国共产党权力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权力体系、经济管理权力体系和社会权力管理体系。其中党权力的触角伸展到了社会公共生活的每一角落而具有全面性和总体性。党的权力既然是公共权力且具有全面性和总体性,其权力必然具有由权力主体自我扩张的倾向而使政治权力无限扩张的属性。因此,党内权力监督是关系我党、我国政治体系稳定和政治秩序正常运转的重要问题。
一、监督实质及其实效的制约因素
监督,是与权力关系、权力制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离开权力关系、权力制约关系是谈不到监督的;不理顺权力制约关系,很难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但是权力监督是一种有别于一般的权力制约关系,而是权力的委托和受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权力监督的实质就是委托权对受托权的监控,或者说,监督是主体(委托者)的权力对客体(受托者)的权力的监察、督促和处置。具体到我们党就是公共权力的主体———委托者党员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的客体———受托者领导干部的监督、督促和處置。
这种监察、督促和处置的效能如何,主要受内外两个方面影响:监督体系外部环境(如市场经济成熟程度、国家法治化民主化水平、政治文化传统等)和监督体系内部环境。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这里主要分析一下监督体系的内部制约性因素。主要有:1.权力监督文化的社会化程度。所谓监督文化的社会化,是指权力的理论、权力监督的理论、权力监督的历史及监督的具体法规和制度等在权力主客体身上(权力委托者和权力受托者)的内化现状。它是权力监督效能的文化基础。2.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水平。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权力监督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决定了这一体系的社会适应性、功能的齐全性及内聚力的大小。它是决定权力监督效能的关键之关键。3.权力监督体制的畅通化程度。所谓畅通化,是指权力授受关系、权力主体和权力客体关系在纵横两个方向中的明确和理顺程度。其中委托之权和监督主体的独立性、权威性对监督体制的畅通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监督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4.监督渠道的民主化程度。民主首先意味着人民的权力,意味着公民的平等和参政的权利。这里的民主化程度,是指监督渠道中监督的民主权利意识和民主权利程度。监督渠道的民主化程度越高,参政的权利越有保障,人民的权力监督就越有力;反之,群众的参政权利及监督权力就无法落实,监督弱化就无法避免。
二、完善党内权力监督的构想
通过对权力监督实质及影响制约因素的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要围绕人民群众对权力进行制约这个监督的本质核心,着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1.加强党内权力监督的监督文化的内化教育,强化监督主、客体的监督意识。强化党内监督文化的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监督意识,是强化党内权力监督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此,必须强化几方面的教育。一是加强党的性质教育,使党员干部认识到,党的性质决定了建立在自觉、主动基础上的党内权力监督是我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发展,走向胜利的保证;二是加强党内权力监督的理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党内权力监督的本质、原理,把握党内权力监督的规律;三是加强党规党法特别是党内权力监督法规、制度的教育,使广大干部了解党内权力监督的方针、任务、内容与方式方法;四是进行党史和国际共运史的教育,使党员干部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增强党内权力监督的紧迫感。通过上述教育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三个意识”:其一,增强党员干部参与监督的权利、义务意识。党章中把党员参与监督作为一项重要权利和义务规定下来,就是要求党员主动参与党内监督,这是关心党、爱护党的表现。其二,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公仆”意识。在党内生活中,任何一级党组织,每个党员包括党员领导干部,都既是监督他人的主体,同时又是被他人监督的客体,都应勇于监督他人,抛弃头脑中的特权、人治、官本位、民本等思想糟粕。其三,增强监督地位人人平等的意识。党章规定:“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党员相互间的一种新型政治关系的体现。要做到平等监督,关键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克服特权思想,带头接受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群众的监督。
2.加强党内权力监督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内权力监督的若干法规。党内权力监督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是实现党内监督制度化、法制化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性环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并反复强调“制度是决定因素”[1]。完善党内权力监督制度,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抓紧党内立法,尽快制定出一个能统管全党、具有最高权威性的、配套性的和专项操作性强的《党内权力监督条例》。这一条例应包括:(1)体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权力本质,立足于人民群众对权力进行监督的思路;明确确定负有监督责任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在实施党内权力监督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及工作程序。(2)配套、完善专项的法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方面如《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等;日常监督工作方面如《谈话制》、《诫勉制度》、《离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廉政鉴定制度》、《回避制度》、《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干部监督方面如《领导干部个人财产申报制度》、《领导干部报告个人大事制度》;必要的保障制度方面如《保证监督者权益制度》、《领导干部收入分配制度》、《干部干忧、抵制、破坏监督惩处制度》。
3.理顺党内权力监督体制,保证党内监督主体、主体的权力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党内权力监督,监督主体、监督主体的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非常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纪检监督部门由同级党代会产生、受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和上级纪检委员会领导为辅的双重领导体制,日益呈出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不适应性:党委、纪委及同级党代会权力关系不畅、运作方式不灵、职与权不符,监督主体缺少独立性、权威性等弊端。为了理顺权力关系、完善监督领导体制,笔者认为应逐步实现两个过渡:(1)逐步实现由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和上级纪检委员会领导为辅过渡到以纵向的上级纪委领导为主,以横向的同级党委领导为辅的监督领导体制,赋予监督机构独立的监督权。这就需要党内立法,明确规定纪委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规格、干部职级、执纪权限、办案经费和工作设备,明确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任免干部、报告工作、业务领导的权力和有关工作程序,使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具体化、制度化和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2)逐步实现县级以上党的代表大会五年一次开会制过渡到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这就需要调整代表人数,注重代表质量,规定代表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及代表任期五年,并适当增加各级委员会的开会次数。另外,将弹劾制适时的引入党内,党的各级党代会的弹劾权是党员群众实现权力监督的重要保障。实现这两个过渡,必然使上级的监督、检查的威慑力和作用比来自同级或下级要大的多,党内监督机构的权威性大大增强;同时党代会的常任制也有利于党的代表大会对全委会监督,全委会对常委会和书记副书记的监督。
4.加强权力监督渠道民主化建设,进一步拓宽党内权力监督的民主渠道。民主化是现代公共权力运行的基本方向。党内权力监督的实现,必须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这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及完善中共中央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条例》对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明确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原则和保障党员行使权利的措施,都作了具体规定;但仍需要加强对党员的批评权、检举权、请求罢免权等权利的制度化建设保障。二是进一步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度和党员干部政务活动的透明度。公开是监督的条件,只有将公务活动的条件、程序、结果公开,广大党员才能了解和参与事务,也才能行使自己的民主参与权和民主监督权,权力的寻租、异化也将最大程度的得以避免。三是要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还必须在“多数人决定”的民主原则下尊重保护“少数人”,并使之制度化和程序化。因为,民主的价值不仅在于尊从多数人的原则,还体现于对少数人的意见的尊重。为此就必须确定保护少数人的程序,不仅应有民主决策的制作程序,还应有民主决策的中止程序纠正程序,从而尊重,保护少数人。
至于拓宽党内民主监督渠道,这要把党内民主监督与党外民主监督相结合起来。不仅要有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还要有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还要加快舆论监督法的出台,接受舆论的监督。“有了这几个方面的监督,我们就会谨慎一些[2]。这对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
情景导入
2011年1月24日,山东省审计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会议要求,各级审计部门要推动构建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促使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置于审计监督范围。山东省审计部门将继续加强对农业、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关系社会稳定和谐的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民生工程的审计监督,揭露查处挤占挪用、截留坐支、损失浪费等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思考:为什么要加强对政府收入的审计监督?如何进一步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一、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原因:权力是一把。用得好则造福人民,被滥用则贻害无穷;
(2)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
①才能提高行政管理和工作,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行为,保证; 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和的政府。
2、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1)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
①一靠,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参与权、和;
②二靠,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2)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它包括:
①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国家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的监督;
②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法制、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
二、为政府的“阳光工程”喝彩
1、什么是“阳光工程”:向群众开放政府“红头文件”的查阅
2、政府为什么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1)原因: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政府的基本要求
(2)意义:
①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
②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一、全面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可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但总体看包括六大类别,这分别是:①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包括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质询,行使撤销权、视察权等 ②人民政协的监督。政协可以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也可以通过调查和研究,主动向政府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还可以视察工作。③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包括新闻舆论、调查、采访;社会公众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④司法机关的监督。即法院、检察院分别通过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⑤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包括上级政府、监察、审计、法制等部门的监督。⑥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政府与其他行政机关一样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其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纪委组织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来实现的。
2、各种监督的法律效力:①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及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律效力。②政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具有民主监督的职能,社会与公众有民主监督的权利,但不具有强制性和法律效力。③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可通过党规党纪对党员干部进行有效制约,并可向权力机关提出相应建议,最终形成强有力的监督。
二、全面理解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理论依据: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确保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
2.必要性: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滋生腐败。
3.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①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②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巩固练习
1.在我国,保证把人民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其关键是
A.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B.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C.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D.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中央纪委监察部于2010年10月28日统一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进一步拓宽网络反腐渠道。而举报网站开通之日就被“刷爆”,足以说明人民群众对“网络举报”、“网络反腐”的高涨热情。据此回答2—3题。
2.这一举措旨在加强行政监督体系中的A.国家司法机关监督B.行政系统外部监督
C.行政系统内部监督D.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3.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接受监督才能:
①保证权为民用②保证政府清正廉洁
③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④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济南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于2月25日顺利闭幕,在大众网、舜网等各大网站的“2011年济南市两会专题”网页中,、“请问区县长”、“请问局长”、“民生直通”等栏目均创下了颇高的点击率。这说明
①人民的民主素养提高
②政府权力的行使离不开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③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在不断增强
④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已经完善
A.①②B.③④C.②④D. ①③
5.打开各级政府网站,“政务公开”这一栏目都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相关内容也会及时更新和丰富。这一做法有利于
①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②维护和实现公民的知情权
③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④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施行6年来,从国务院到地方,行政问责制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我国问责方式已经由“上级问责”转向“制度问责”,问责对象由行政首长扩大到党政领导,问责范围也已从安全生产领域、群体性事件向其他领域全面扩展。根据中纪委副书记李玉赋通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2009年,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对7036名领导干部进行了问责。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有何现实意义?
实时反馈
对本课内容你还有哪些疑问?
参考答案
1——5D C A D B
采取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机制,是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社会化的改革需求。对优秀老师采取低职高聘,对业绩平平的老师高职低聘,让不称职的老师下岗待聘直至解除劳动合同,我举双手赞同。但有些问题不能不问:调整优化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竞争规则怎样制定,如何监督?“下岗”的教师,都是不合格的吗?教师的去留谁说了算?
众所周知,现在许多中小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客观地说,这条改革举措从实行到现在,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它不仅大大调动了校长的办学积极性,增加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减少了干部内耗,还为学校办出个性特色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然而,由于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它的种种弊端也逐一露出端倪:由于校长一人掌握了学校的人事、教学、财务各项大权,有些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经沦为校长专权制,阻碍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进一步发展。
当然,应该说,大多数校长的素质是可以让人放心的。但在校长负责制的实施过程中,如果上下左右对校长权力毫无约束,缺乏切实有效的监督,那么校长负责制就很容易变为校长专权制。其实,所谓校长负责制,就像国企实行经理(厂长)负责制,其权力必须受董事会、监事会和职代会制衡一样,并非应该由校长一人说了算。无论你实行什么“制”,职员作为公民依《宪法》赋权享有的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是不容非法剥夺的。
中小学教师“终身制”,曾被列为束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的最大问题,广东省率先改革打破桎梏,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但这个举措最终能不能兴利除弊,让教师队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有待实践检验。我想关键之一是,校长的权力能否得到公开、合理、有效的监督?(据《南方周末》)
2、事后监督。事后监督是指对已经生效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在适用过程中,对其合宪性和合法性产生怀疑而进行审查监督的过程。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事后监督的主要形式是审查行政立法行为,撤销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或规章。这里应考虑几个问题:一是如果行政法规或规章出现了与宪法或法律相抵触的情况,由谁先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第一,权力机关可依职权主动提出。例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如果发现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所制定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如果有与宪法或法律相抵触或违背的情况,可依职权主动撤销,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如发现地方各级政府发布的地方性法规有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时,也可依职权主动撤销。第二,行政相对方如果发现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情况,可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人人常委会进行审查。第二,国务院如果发现国务院各部委的部门规章与法律相抵触,可依职权主动撤销。二,针对已被撤销的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法规、规章,已经依照该法规、规章作出的生效裁决,该如何处理。有两种意见,一是该裁决继续有效,二是撤销原裁决,重新作出裁决。笔者认为,如果该裁决已经执行,应作出继续有效的决定,如果还未执行,则应撤销原裁决,重新处理。
三、目前我国行政立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具体的监督形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授权法,故而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完善的法律监督体系,有关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法律规定只存在于少量的法条之中。如在向国务院各部委的授权中,规定了需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在向地方的授权中,规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在向国务院授权时,规定国务院根据授权制定的行政法规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对于这些法条授权, 由于没有具体而详细的规定细则,缺乏可操作性,因而在实际中很难起到监督作用。
2、权力机关在行政立法监督中处于消极地位。
依据宪法,全国人人常委会有权对行政立法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 可依职权主动撤销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规章。然而在实践中,全国人人常委会很少积极主动地履行监督职责,即使是我国目前仅有的监督形式,全国人大常委会也没有很好地利用。例如在备案制度中,要求对授权立法进行必要的审查,审查其是否有与宪法、法律相抵触之处。但从实践来看,全国人人常委会并未进行有效监督,事实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本没有行使过自己的监督权利。
四、我国行政立法监督的完善
针对目前我国行政立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考虑以下措施:
1、制定切实可行的授权法。通过立法的形式,把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固定下来。在该法中,应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对地方政府,国务院对国务院各部委的授权,从授权的时间,授权的范围,授权的方法及授权应注意的事项等方面作山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2、完善备案制度。行政机关依据所授权限制定山行政法规斤,要在一定时间内报送授权机关进行备案。国务院制定出行政法规,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国务院各部委制定出部门规章,应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应当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通过备案制度,权力机关可以有效地对行政立法中山现的问题进行监督。如果权力机关发现备案有瑕疵,应当立即进行纠正。这里应注意的是必须明确规定备案期限,才能有效地起到监督作用。
3、完善批准制度。批准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监督方式,在我国立法过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应当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各部委制定规章应当报国务院批准;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应经地方人大常委会批准。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不经审查就批准,使审查流于形式,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因此目前应完善批准制度,使之真正起到监督作用。
一、对权力监督现状的分析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党对权力的监督在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上都有一些规定, 随着反腐倡廉工作逐步深入, 对权力监督的措施会越来越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 还是群众监督, 均存在缺位现象。
1. 上级监督鞭长莫及。
上级领导对下属运用权力进行严格监督负有责任和义务。然而, 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出于多种动机和目的, 往往对下级疏于监督。上级领导往往只能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进行宏观监督, 而对下级权力的具体运作情况的监督虽有权力, 但无充分精力, 显得鞭长莫及。有的领导对下级不是以个人品德和工作绩效论优劣, 而是搞亲亲疏疏拉拉扯扯, 放弃监督;有的领导感情用事, 借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对部下迁就袒护, 不去监督;有的领导怕得罪下级丢选票, 只要事不关己则不闻不问, 不敢监督;有的领导与下级同属“一张网”, 利益攸关, 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回避监督;也有一些领导忙于事务, 且以“用人不疑”为由放松监督, 导致该提醒的不及时提醒, 该警示的不予警示, 该查处的查而不处。
2. 同级监督软弱无力。
目前, 同级干部或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间的监督, 在一些单位和部门由于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和庸俗关系学的影响, 顾忌重重, 使同级监督变成泡影。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 同时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 其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物资保证及经济待遇均在同级行政的管辖范围, 这种隶属关系使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 职能难以履行。同级党政组织及其成员违纪问题, 纪委只能触及表层, 不能深入实质。
3. 下级监督纸上谈兵。
一些缺乏民主自律意识的人担任领导后, 自恃高人一等, 骄横跋扈, 给敢于监督或提不同意见的同志穿“小脚鞋”。下级寄人篱下, 把领导看成是自己升降进退的决定因素, 明知不对, 存有种种顾虑或畏惧心理, 担心监督上级招致非议和打击报复, 只好少说为佳, 或避而远之;有的则对上级随声附和, 甚至同流合污。
4. 群众监督形同虚设。
普通群众对本单位、本部门的重大决策缺乏参与了解, 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业务活动、社交往来和家庭状况知之甚少, 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应公开的公务活动和个人重大事项神秘化、隐蔽化, 该报告的不报告, 群众想监督却无从下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出于私心, 怕实情公开之后影响仕途, 更怕损害自身形象, 于是, 对群众举报一方面极力隐瞒, 另一方面以势压人, 导致举报被“淡化”或“扣压”, 使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丧失信心。由于受到大环境一些因素的影响,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利害得失, 只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对权力的监督意识明显减弱。
二、权力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的危害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领导干部是群众之首, 事业之帅。如果对领导干部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 加之其本人又缺乏接受监督的意识, 素质低下, 放纵欲望, 必会腐败变质, 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危害性不可估量。
1. 混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
领导干部在某种程度上, 群众把他们看成是党和政府的化身, 如果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有增无减, 就会搞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 会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甚至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
2. 阻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实践证明, 一个地方、一个单位, 兴衰固然有众人的作用, 但核心是领导班子, 关键是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 领导干部掌握着一个地方、单位的命运, 决定着这个地方或单位的前途。当一个党性强、作风正、勤廉兼优的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的权力结合起来时, 一个落后的单位可以因为这个领导干部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敬业精神而使众人团结一致, 克服困难, 再创生机。相反, 当一个只善于投机钻营、缺乏自律、见钱眼开的人出任领导干部时, 他想的不会是事业, 而可能是一己之私, 他会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商品待价而沽或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 众人不会再相信他, 失去工作积极性, 最终导致一个本来相当不错的单位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 甚至垮掉。
3. 影响干部队伍建设。
“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领导干部人格上的缺陷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不足, 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 则必然影响到其下属, 导致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出现危机。
三、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对策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为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 进一步探索监督权力的有效途径。
1. 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权力观是人们对“权力”的基本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力”问题上的集中反映, 同时又决定着人们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 这是我们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 也是各级党组织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此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精炼的语言向全党鲜明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由此可见, 领导干部只有解决好“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 现在当干部应当干什么, 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等根本问题, 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做到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 强化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
权力的运行是动态的, 要保证权力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正常运行, 有效防止蜕变和滥用, 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 包括对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环节的监督。一是要对权力的授予过程加强监督。权力的授予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当前要严格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严肃查处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等消极腐败行为。二是要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加强监督。当前要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防范权力行为的非正常干预。三是要对权力的运行结果加强监督。要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干部政绩考察评判机制, 注意克服好人主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执纪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3. 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监督意识, 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首先, 要大力肃清封建特权思想影响, 自觉接受监督。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监督, 甚至一听到“监督”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这是十分错误的, 是封建特权思想影响的突出反映。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 要视监督为帮助、支持和关爱, 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其次, 要正确对待群众的信访举报和批评建议, 主动接受监督。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反映、批评和意见, 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不能因为信访举报和群众批评意见中有不实之词, 甚至有错误之处, 就拒绝接受批评和监督。相反, 应当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及时化解矛盾、改进工作, 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纳入健康的轨道。再次, 要努力克服好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积极参与监督。当前, 有的同志对参与监督顾虑重重, 或者怕遭打击报复、怕“引火烧身”而不敢监督;或者怕反映问题破了面子、得罪人而不愿监督;也有的由于不了解有关程序和规定, 想监督而不会监督。凡此种种, 导致一些地方和单位好人主义盛行, 明哲保身吃香, 监督制约乏力。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 同时又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 应该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 对其他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的行为都有权利、有义务进行监督。“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党员领导干部要去掉私心杂念, 做到一身正气, 无私无畏, 积极参与批评和监督
4. 完善权力制约机制。
权力被滥用, 以权谋私得以发生,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 权力内部缺乏有效制约。一要防止权力腐败, 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 建立健全权力的制约机制。要针对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 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要以政企分开为着眼点, 下大力气进行行政体制改革, 进行减事放权, 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化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二要合理划分和配置权力结构, 按照权力制约和效率优先的原则, 对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权力进行科学地细化和分解。尤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实权岗位的权力, 要搞好上下层次的权力配置, 明确各权力层次的职责和权限。三要加强法制建设, 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如建立职权限制、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法律制度, 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约束, 把公共权力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下, 走出一条监督制约权力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路子。当前, “要围绕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的要求, 在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 要着力探索建立、完善各项制度落实的监督制约机制, 以推动各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凡是建立起来的制度, 都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 使各监督主体有章可循,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要求, 才能真正落实。
5. 强化专门机构的权威。
为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 必须强化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一是在中央纪委以下各级纪委实行垂直领导的体制, 以解决对党委成员无法监督的问题;二是可以在现行体制下, 适当扩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的范围和权限, 赋予其对同级党委政府管理的党员干部违法问题的独立立案、执纪权, 对同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建议权、批评权, 对重要干部任免的提议权、考核权、弹劾权和质询权, 扩大并确保专门监督机关执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 真正落实有关法规赋予它的对违法违纪线索的调查核实权、立案权和质询权。三是制定出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非法干扰的具体措施, 以保障纪检监督机关相对独立的权力和权威。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以权制权、有效地防止和遏制权力腐败的目的。
6.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一要落实监督主体的责任, 建立监督主体失察责任追究制。尽快制定对各监督主体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 对应该监督而没有监督、应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措施, 以致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 要有相应的问责措施。二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特别是完善监督主体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具体实施监督者要及时或定期向派出机关写出监督报告, 并签名负责, 以便备查。如, 重大工程招投标出了问题, 除对招标人作出处理外, 也要追究监督责任人的责任。又如, 在干部考察中, 对拟提拔对象相关责任人要签字负责, 对今后发现提拔前存在问题者也要追究考察人、推荐人的责任, 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等。要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权谋私的腐败案件, 要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绝不姑息迁就, 切实做到惩处一个, 教育一片。
7. 公开行政行为。
为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必须拓宽监督渠道, 开辟方便、快捷、高效的群众监督绿色通道,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此, 必须全面、及时、真实地公开行政行为, 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这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的重要措施。一要公开决策程序, 在决策前公布预期的目标和计划, 在决策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 在决策之后公布方案, 通过建立公开的程序, 把好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一关。二要公开行政过程, 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 让所有法律和政策法规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公之于众, 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三要公开财政收支。要公开行政部门财务收支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费支出, 让本单位和本部门的职工群众以及全社会了解和监督。改变财务支出由“一把手”“一支笔”签字的传统做法, 推行财务支出联签制, 并定期由财务、审计部门张榜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分析、通报资金运行状况, 适时公布运行结果, 确保资金健康运作。
关键词:权力;监督;制约
温家宝指出,权力过于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监督,是各种腐败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必须把加强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这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保证。“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腐败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它总是依附于权力而存在,腐败问题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何种特点,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权力的滥用。因此,客观分析对权力监督的现状,探索强化对权力实施有效监督的途径,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大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对权力监督现状的分析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党对权力的监督在党纪、国法、规章制度上都有一些规定,随着反腐倡廉工作逐步深入,对权力监督的措施会越来越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上级监督、同级监督、下级监督,还是群众监督,均存在缺位现象。
1.上级监督鞭长莫及。上级领导对下属运用权力进行严格监督负有责任和义务。然而,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出于多种动机和目的,往往对下级疏于监督。上级领导往往只能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进行宏观监督,而对下级权力的具体运作情况的监督虽有权力,但无充分精力,显得鞭长莫及。有的领导对下级不是以个人品德和工作绩效论优劣,而是搞亲亲疏疏拉拉扯扯,放弃监督;有的领导感情用事,借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部下迁就袒护,不去监督;有的领导怕得罪下级丢选票,只要事不关己则不闻不问,不敢监督;有的领导与下级同属“一张网”,利益攸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回避监督;也有一些领导忙于事务,且以“用人不疑”为由放松监督,导致该提醒的不及时提醒,该警示的不予警示,该查处的查而不处。
2.同级监督软弱无力。目前,同级干部或同一个领导班子成员间的监督,在一些单位和部门由于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和庸俗关系学的影响,顾忌重重,使同级监督变成泡影。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同时受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双重领导,其工作人员的办公经费、物资保证及经济待遇均在同级行政的管辖范围,这种隶属关系使监督主体受制于监督客体,职能难以履行。同级党政组织及其成员违纪问题,纪委只能触及表层,不能深入实质。
3.下级监督纸上谈兵。一些缺乏民主自律意识的人担任领导后,自恃高人一等,骄横跋扈,给敢于监督或提不同意见的同志穿“小脚鞋”。下级寄人篱下,把领导看成是自己升降进退的决定因素,明知不对,存有种种顾虑或畏惧心理,担心监督上级招致非议和打击报复,只好少说为佳,或避而远之;有的则对上级随声附和,甚至同流合污。
4.群众监督形同虚设。普通群众对本单位、本部门的重大决策缺乏参与了解,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业务活动、社交往来和家庭状况知之甚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故意将一些本应公开的公务活动和个人重大事项神秘化、隐蔽化,该报告的不报告,群众想监督却无从下手。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出于私心,怕实情公开之后影响仕途,更怕损害自身形象,于是,对群众举报一方面极力隐瞒,另一方面以势压人,导致举报被“淡化”或“扣压”,使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信心。由于受到大环境一些因素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利害得失,只要自身利益不受损害,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权力的监督意识明显减弱。
二、权力缺乏有效监督造成的危害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会产生腐败。领导干部是群众之首,事业之帅。如果对领导干部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加之其本人又缺乏接受监督的意识,素质低下,放纵欲望,必会腐败变质,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危害性不可估量。
1.混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领导干部在某种程度上,群众把他们看成是党和政府的化身,如果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有增无减,就会搞乱群众思想和是非标准,会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大打折扣,甚至影响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
2.阻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兴衰固然有众人的作用,但核心是领导班子,关键是领导干部。在一定程度上,领导干部掌握着一个地方、单位的命运,决定着这个地方或单位的前途。当一个党性强、作风正、勤廉兼优的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的权力结合起来时,一个落后的单位可以因为这个领导干部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敬业精神而使众人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再创生机。相反,当一个只善于投机钻营、缺乏自律、见钱眼开的人出任领导干部时,他想的不会是事业,而可能是一己之私,他会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商品待价而沽或变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不会再相信他,失去工作积极性,最终导致一个本来相当不错的单位在短时间内陷入困境,甚至垮掉。
3.影响干部队伍建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干部人格上的缺陷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不足,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则必然影响到其下属,导致干部队伍整体结构出现危机。
三、加强对权力监督的对策
对权力实行有效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为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必须围绕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监督权力的有效途径。
1.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权力观是人们对“权力”的基本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权力”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同时又决定着人们的地位观、利益观。权力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也是各级党组织和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此有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精炼的语言向全党鲜明地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由此可见,领导干部只有解决好“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当干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等根本问题,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做到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强化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权力的运行是动态的,要保证权力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正常运行,有效防止蜕变和滥用,就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包括对权力的授予、行使和运行结果等環节的监督。一是要对权力的授予过程加强监督。权力的授予主要体现在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调配等环节上。当前要严格执行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跑官要官、卖官鬻爵等消极腐败行为。二是要对权力的行使过程加强监督。当前要着重抓住那些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和环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防范权力行为的非正常干预。三是要对权力的运行结果加强监督。要建立完善科学公正的干部政绩考察评判机制,注意克服好人主义、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执纪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
3.党员领导干部要强化监督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首先,要大力肃清封建特权思想影响,自觉接受监督。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监督,甚至一听到“监督”就有一种本能的反感,这是十分错误的,是封建特权思想影响的突出反映。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牢记权力是人民给的,要视监督为帮助、支持和关爱,主动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其次,要正确对待群众的信访举报和批评建议,主动接受监督。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反映、批评和意见,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因为信访举报和群众批评意见中有不实之词,甚至有错误之处,就拒绝接受批评和监督。相反,应当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化解矛盾、改进工作,把群众的批评和监督纳入健康的轨道。再次,要努力克服好人主义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监督。当前,有的同志对参与监督顾虑重重,或者怕遭打击报复、怕“引火烧身”而不敢监督;或者怕反映问题破了面子、得罪人而不愿监督;也有的由于不了解有关程序和规定,想监督而不会监督。凡此种种,导致一些地方和单位好人主义盛行,明哲保身吃香,监督制约乏力。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同时又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应该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对其他党员干部包括领导干部的行为都有权利、有义务进行监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党员领导干部要去掉私心杂念,做到一身正气,無私无畏,积极参与批评和监督
4.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权力被滥用,以权谋私得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内部缺乏有效制约。一要防止权力腐败,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建立健全权力的制约机制。要针对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的具体体制、制度和薄弱环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要以政企分开为着眼点,下大力气进行行政体制改革,进行减事放权,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化为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二要合理划分和配置权力结构,按照权力制约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党政部门和公职人员的权力进行科学地细化和分解。尤其对直接管理人、财、物的重要部门以及实权岗位的权力,要搞好上下层次的权力配置,明确各权力层次的职责和权限。三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如建立职权限制、财产申报、重大事项报告、责任追究等法律制度,对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加以约束,把公共权力置于法律的有效监督下,走出一条监督制约权力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路子。当前,“要围绕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的要求,在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的同时,要着力探索建立、完善各项制度落实的监督制约机制,以推动各项监督制度落到实处。凡是建立起来的制度,都要有相应的制约机制,使各监督主体有章可循,“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要求,才能真正落实。
5.强化专门机构的权威。为更好地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必须强化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一是在中央纪委以下各级纪委实行垂直领导的体制,以解决对党委成员无法监督的问题;二是可以在现行体制下,适当扩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制约的范围和权限,赋予其对同级党委政府管理的党员干部违法问题的独立立案、执纪权,对同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的参与权、建议权、批评权,对重要干部任免的提议权、考核权、弹劾权和质询权,扩大并确保专门监督机关执行过程的相对独立性,真正落实有关法规赋予它的对违法违纪线索的调查核实权、立案权和质询权。三是制定出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不受非法干扰的具体措施,以保障纪检监督机关相对独立的权力和权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权制权、有效地防止和遏制权力腐败的目的。
6.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一要落实监督主体的责任,建立监督主体失察责任追究制。尽快制定对各监督主体实施责任追究的办法,对应该监督而没有监督、应采取措施而没有采取措施,以致出现问题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有相应的问责措施。二要完善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是完善监督主体具体实施监督过程中的责任追究机制。具体实施监督者要及时或定期向派出机关写出监督报告,并签名负责,以便备查。如,重大工程招投标出了问题,除对招标人作出处理外,也要追究监督责任人的责任。又如,在干部考察中,对拟提拔对象相关责任人要签字负责,对今后发现提拔前存在问题者也要追究考察人、推荐人的责任,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等。要继续加大对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对以权谋私的腐败案件,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切实做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
7.公开行政行为。为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必须拓宽监督渠道,开辟方便、快捷、高效的群众监督绿色通道,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此,必须全面、及时、真实地公开行政行为,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这是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的重要措施。一要公开决策程序,在决策前公布预期的目标和计划,在决策过程中公平评估和选择,在决策之后公布方案,通过建立公开的程序,把好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一关。二要公开行政过程,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让所有法律和政策法规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公之于众,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三要公开财政收支。要公开行政部门财务收支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费支出,让本单位和本部门的职工群众以及全社会了解和监督。改变财务支出由“一把手”“一支笔”签字的传统做法,推行财务支出联签制,并定期由财务、审计部门张榜公布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分析、通报资金运行状况,适时公布运行结果,确保资金健康运作。
【权力的形式需要监督】推荐阅读:
教师的权力和义务07-22
经信委行政权力运行的工作汇报06-17
如何树立则正确的权力观07-19
论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作用11-15
权力道德修养06-08
4.权力腐败问题07-24
仪征行政权力运行平台09-28
政府权力依法行使教学设计09-06
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平台工作情况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