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良性循环教学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与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渡阶段。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将二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良性循环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良性循环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忽视实践教学等问题相当突出。我们必须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大力改革,以适应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

从2001年至今,我国小学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具有培养学生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因而,这门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为了积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

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

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人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人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再次,做好学生训练后的点拨与评价工作。每名学生训练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训练的得失。教师一定要首先肯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励、称赞学生训练中的优点,然后中肯地指出学生训练中的不足。教师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对待还未正式踏入讲坛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训练体会,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训练完之后。自己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训练进行评价。效果是真实、贴切的。而同学的评价往往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准确地指出一些亮点、优点或缺点、问题,使训练者容易接受。教师如果营造出这种积极的氛围,用学生训练的范例去引导所有学生,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实效。

最后,通过一些特殊的课外活动来促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如举办学生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专项教学技能比赛、讲课大赛等。这些活动能够在学生中形成热烈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氛围,强化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面对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热切呼唤,面对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弊端,只有对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大力改革,才能够开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新局面,才能够完成为中小学语文新课程培养合格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

作者:王随仁

语文良性循环教学论文 篇2: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与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渡阶段。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将二者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

群文阅读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开展,改变了传统单篇阅读的局限性,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框架与思维体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阅读分析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等多项语文综合能力。这对于学生高效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来说,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与群文阅读概述

(一)群文阅读

所谓群文阅读,是与“以单篇课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相反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以固定的某篇课文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是可以从多种角度分析这篇课文的内容、结构、题材后,将与这篇课文相同或相似的文章同时给学生整理出来,并让学生开展相关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将这些课文整合在一起后共同开展相关的学习,分析这些文章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引导学生从更加整体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从另外一个角度上看,群文阅读主要是以现有的教材為中心,通过了解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并选择对应的文本,引导学生在学习某篇课文的同时结合其它几篇课文开展比较学习,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提升对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

(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量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让学生在群文阅读的指导下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知识相互结合。通过群文阅读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在阅读上的动力,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群文阅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整理阅读资源,将阅读方法用于课外阅读并加以实践,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拥有鉴别能力,发现阅读中的关键并进行拓展思维,形成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进行阅读上的良性循环。

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造成了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真正提高。

三、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师生加深对“群文阅读”内涵的理解

“群文阅读”更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速度,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建立学生对文章内容意义理解的体系,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见识,培养语文素养的一种阅读方式。不仅教师要明白“群文阅读”的核心内涵,学生也应该了解认真落实“群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合理选择阅读文本,确定阅读内容关联点

群文阅读教学是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地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的特点,恰当选择阅读文本。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有所收获,并且得到相应的发展。那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作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者,对学生的阅读内容的选择严格把关。群文阅读的文章有一定的关联,如文章的文体、写作角度、写作方式等均能作为教师选择文本内容的依据。除此之外,教师对文本内容的选择必须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学习情况相符合,要保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三)通过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

课前预习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紧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课堂知识的探究与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率,教师就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直接进行课文阅读的单一预习方式,实施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课前预习。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多篇与教学课文相关的文章进行预习,以拓展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这样,学生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快速地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对文章有更加全面、客观的理解与感悟。

(四)从情感态度出发,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塑造健康人格

首先教师应从情感态度出发选择对应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分析文章中不同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后期更好地开展深入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根据课文内容确定课文的整体情感倾向,判断文章的基本主题以及内部所包含的人生哲理,随后按照这一人生哲理选择对应的文章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群文阅读活动之中,通过分析这些文章中不同主人公、不同作者对人生哲理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对正确人生观的把握。

(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量

我国初中阅读教学多数是以传统模式进行的,多数语文教师都是将教材中的课外阅读作为阅读重点,这样并不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知识充分掌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群文阅读,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阅读更多的文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更喜欢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就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应用群文阅读进行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思维,强化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群文阅读也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快速达到完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恩桂,白素华.群文阅读在初中教学中的意义及组文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112.

[2]邱泽宁.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3]张宗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5):21-23.

作者:苏炳龙

语文良性循环教学论文 篇3:

“趣点”思想 “趣点”语文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本无涟,相趣而引思考。“趣点”语文,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一种教改体验。

——题 记

一、“趣点”产生的缘由

“点”的提出由来已久,找准“练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已经成为我们教育人的口头禅。虽然“点”不是我个人的发明,更不是工作室的专利,但是“点”确实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如何找“点”设标,如何练“点”生效,构建生本课堂,促进学生快乐学习,高效生成?多年来我为此徘徊、疑惑,在摸索中前行。直至一次工作室开展的习作研讨活动让我朦胧的想法清晰起来。我从“趣点作文”着手,抓“点”激“趣”,“趣”中练“点”,让学生找到习作的路径,享受习作的快乐,努力达到“点”“趣”之间“趣”“点”相连,激发兴趣点点皆可成文,张扬个性生生能作妙章的目标。有了作文“趣点”的摸索与实践,便有了思想朝“点”和“趣”方面的“靠近聚合”。哲人们说得好,“想法决定做法”。我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教实践,加上静心思考,“趣点”思路越来越清晰,“趣点”思想越来越明朗,进而由此产生“趣点语文”的教学主张。

二、“趣点”提出的依据

1.“纲要”与“课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愉快教育”理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育学家斯宾塞也提出了“愉快教育”理论。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他强调,学习的过程并不能独立存在,它需要很多种因素的相互支持才能够有所成就,学习的过程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人品、智力、道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

三、“趣点”研究的主要内容

“趣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

从不同的点入手,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

教师在文本解读、编写教案、课堂实施环节中对于教学点的把握和方式方法上的运用能力。

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能通过不同的点进行多角度的点评。

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点设计与实施学生活动。

形成由点到面的教学通道,让师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渐入佳境,水到渠成。

四、“趣点”追求的教育境界

1.“趣点”的课堂追求的不是华丽的表演课,而是实在的语文课

“让语文课姓‘语’”,这句话道出了语文课存在着“不姓‘语’”的现象。有的语文课堂追求热闹非凡,小手林立,却是思而不深、闹而不实、练而低效。究其原因,是忽略了语文课的本质——学以致用。“趣点”课堂追求的是通过对年段特点、课后问题、金钥匙、文本体裁、文本“空白点”、文本的重点段落等进行“点”的抓取,进行实实在在的抓点训练,落实语用。

2.“趣点”的思想立足的不是教师的思维圈,而是学生的思考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知识的整合方式也因人而异,教师不能够只局限在自己的思维之中,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而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都能够温故知新,重整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所能达到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创造性地进行知识的接纳和吸收。通过文字与图画的转换、问题的设计、辩论、思维导图、文本摘录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3.“趣点”的过程呈现的不是教师的个人能力,而是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有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在一节课中会把教师与学生的表现分开来看,从而对这堂课进行评价。其实,一堂课的评价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在学生。学生在一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是如何学到的?学到后用了多少?这些问题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对于知识点是如何渗透的?对于训练点是如何设计的?学生对这种渗透与设计的反馈如何?参与的情况如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对课堂教学有一个多角度的评价,重在学生的反应。通过定点听、评课、经典环节分析的方式,结合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参与情况,从而得出对这节课的综合评价。

4.“趣点”的目标不是课堂教学本身,而是师生双向发展

課堂教学重要的是走向结果的过程,在过程的磨炼中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不断的磨合——教师的问,学生的答;学生的答,教师的追问;学生的再思考……在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机智逐步提升,善于把教学点和激趣的途径有机整合,以“点”激“趣”,以“趣”促“点”,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效,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此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师生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趣点语文”的目标所在——立足师生不断成长,立足学校良性发展。

五、“趣点”实施的两大路径

“趣点语文”从“找点”与“激趣”两大方面,分别对应教学的“解读文本,在文本中找点;教学设计,紧扣问题点;实际教学,燃起学生兴奋点”三个层次,让教师导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找点”路径——解读文本,多种角度找准点

這条路径颇为重要,需要教师对文本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剖析,再逐一进行取舍,这就要求我们在文本解读中下功夫。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可以从读者、教师、学生等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文本解读。

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以先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与作者进行初步的对话,看这篇文本读出了哪些内容;然后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看这篇文本对于一年级学生有哪些可以教学的点;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这些教学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可以作为初次理解的。经过分析,就很容易找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而且条理清晰。经过这样的分析,根据课标及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最终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借助图画、形声字等方法猜读生字的读音,能根据偏旁表义的特点理解字义,认识新偏旁户字头,指导书写“房”。(2)理清本文的结构,图文结合,能根据图画、借助句式讲出故事主要情节。(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不同动物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这样就从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把教学点进行了有重有轻的选择,在语文教学目标的选择上就有层次了。

2.“激趣”路径——实际教学,燃起学生兴奋点

“点”是目标,“趣”是实现目标的运行过程,当然包括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手段。课堂上“点”愈明“趣”愈浓,“趣”愈浓“点”更明,“趣”“点”相融,实际教学之“效”就会愈强。这样的“点目标,趣过程,效课堂”是我们“趣点语文”追求的目标。

(1)抓住主线,启迪学生思维。

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学习习惯等都是我们需要解读的,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与全班交流相结合,感受与朗读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对话,学会学习。

(2)巧设悬念,调动学生兴趣。

“悬而未决,趣中探学”能够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学习群文阅读时,采用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让学生通过打分的形式产生兴趣,对文章进行赏析,从而明白应该怎样作文。然后教师再提供一组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的文本,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三篇文段,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而小组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给更多的学生以表达训练的机会,也促使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智慧得以生成。

(3)多加鼓励,激发学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到文本去解决问题,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教师注意激励学生,或微笑,或赞赏,在点评学生的回答时用激励性的语言,如:“我喜欢你的回答。”“孩子,你体会得真好!你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我很高兴,越来越多的孩子举手了!”“你们读书读得真好,不光读出了声音,还读出了感情!”“我要为你的学习方法点个赞!”“孩子,你会学以致用了!说抓数字,你就找到了……说抓关键词,你就找到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让学生互动学习,互相吸收,而交流的过程真实生动,思维得到了碰撞。

(4)区分课型,多途径追寻趣。

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激趣方法与途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要深研文本,抓住不同的“训练点”,找准方法,紧扣“问题点”和“兴奋点”,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绘本课还是阅读课,无论是讲读课还是作文课,都能调动学生的“情”,品出语文的“趣”。

绘本之“趣”。绘本采用简单的画面、简单的文字,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师可巧妙利用空白,趣引巧导。教师采用“边读边学”的模式找准切入趣点,步步引导,让学生大胆地推测故事的发展和变化,并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和观点,体现绘本之趣:趣在联想,趣在悬念,趣在表达。其过程中,不仅使绘本阅读更加丰满、更加立体,也让学生的思维、想象、观察、表达多种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生命得到升华。

作文之“趣”。教师有意识地去关注文本、生活中的趣点,把教学的思维延伸开去,提供更有意思、更生活化的素材给学生,也让学生善于捕捉,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以说,抓“点”激“趣”,“趣”中练“点”, 通过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由读向写迁移的能力,让学生找到习作的路径,辅以有趣的表演、有趣的观看、有趣的猜测、有趣的表达等,真正做到趣在活学、趣在妙写,享受作文的快乐。

阅读之“趣”。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提出核心趣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获取独特的阅读感悟,在“趣在质疑,趣在独特”的阅读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趣点”思想在实际教学中的一次次的探索、实践,都真实记录着我们对“趣点”思想的慢慢沉淀。我们在潜心读书中寻觅趣径,唤醒智慧;在实践磨研中找寻“趣点”,点燃喷涌的激情;在反思总结中得出趣法,积淀文化的素养。和谐的课堂氛围,平等的师生对话,在有效的“趣点”中获知,在主动的求知中得趣。我们引领学生触摸文字的温度,聆听文本的呼吸,产生心灵的共鸣。我们以调动情感为依托,以核心问题为主线,以“趣点”实践为途径,激发学生信心,点燃学习热情,助力学生萌发智慧之花,洞开思维空间。“趣点语文”,趣在联想,趣在悬念,趣在表达;趣在活学,趣在活写;趣在质疑,趣在独特。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作者:骆志菊

上一篇:医院网络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书法大赛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