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精选8篇)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 篇1

——小学语文散文之教学策略初探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在小学教材中占有不少篇目,而且每篇课文在它所在的年级和单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散文的种类繁多,概括地说,有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和说理散文四类。我们欣赏散文,既要细心领会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描述和感悟,又要认真品评作者表达这种感悟所用的形式。只有通过广泛深入的实践,通过对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多种阅读方法的体验,通过多多接触各种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练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才能体会得深透。如何教好散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情境导入,牵动心灵

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场白预示着成功的到来。当散文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等待教师引领学生去寻幽探秘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成功的导语,如同刚刚拉开的大幕,让学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散文文质兼美,教师应该利用好各种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牵动学生的心灵,快速地走进文本之中。比如教学《草原》一课,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先用幻灯播放一望无垠的草原风光及富有草原民族风情的画面,配以草原风情的民族乐曲,听录音朗读课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语言,悠扬的乐曲,很快把学生带入了情境,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略到秀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激发学生欣赏文本的热情。再如教学陈益写的《麦哨》一课,在作家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县城的孩子们未必见过这样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单单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披文入情?所以课始揭题时,我选用了一首简单、质朴的儿童诗歌《乡下孩子》,配上清新的乡村画面和舒缓的钢琴曲,师生配合朗读诗歌,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乡村的距离,为整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整体阅读,理清文路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以情动人。所谓“形散”,是指内容散、章法散、笔法散;而“神不散”,则是说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内容怎样“散”,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管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情趣虽异,归旨却为一。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所以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

1、抓文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抓文眼就是抓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准文眼,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动而辞发”的“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例如在教学《麦哨》一课时,导入新课之后,我让学生初读课文,找出形容麦哨声音特点的两个词语,学生迅速地找出了“欢快”、“柔美”两个词语,也就抓准了文章的文眼,继而引导学生抓住这两个词去品读、感悟乡村的“景色美”、“孩子乐”。这样也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孩子们,麦哨声中包含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无拘无束、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在课末提问:这“欢快、柔美”仅仅指麦哨吗?孩子们的理解水到渠成。

2、以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们可用直扑中心的方法,让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那儿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的?继而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海面、海底、再写海滩、海岛,这样,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就非常清晰了。

三、抓住重点,品析词句

品味语言是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咬”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1、抓重点词句的理解。如《桂花雨》一文这样描写桂花迷人的香味:“桂花开得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浸、沉浸”两个关键词,采用四步法引领学生品味桂花迷人的香味,领悟作者浓浓的乡情。第一步抓词:这两句话中哪个词最能体现桂花的香?(“浸”“沉浸”)第二步说句:你能根据这两个词说说桂花怎么个香法吗?第三步入文:桂花盛开的时候香味真浓啊!但花开总有花谢时,作者为什么要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呢?(联系第四自然段内容交流)第四步悟情:是啊!当桂花盛开的时候,走进小琦君家乡的村庄,远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当桂花落了,母亲把桂花晒干了,收到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一直享用到来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所以作者说,这桂花融入了浓浓的乡情,一直香到心里头。又如《荷花》一课中,读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我让学生思考;这里的“冒”字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想出了“长”“伸”“挤”“钻”等词,继而我又引导学生比较赏析,用哪个词更为精准,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学生的阅读感受也很丰富多元:有的说从“冒”字感受到白荷花好像争着要把自己美丽的身姿展示给人们看;有的说从“冒”字体会到白荷花的生长速度非常快;有的说“冒”字写出荷花的生命力旺盛,连这么密的荷叶都挡不住。在语言的欣赏玩味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琢磨,把学生带进美的意境中去,从而感受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懂得了用词的精准在语言表达上的重要作用。

2、析修辞手法的妙用。如教学《麦哨》一文,我们可重点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1)赏析比喻句的美。“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当学生说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孩子们的脸蛋美时,我顺势出示另一个简化的比喻句:“孩子们的脸蛋像月季花。”让学生在比较赏析的过程中,体会文中比喻句的生动、形象、具体,它更细腻地表现出孩子们的美丽可爱,与碧湖、绿草相映衬,俨然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2)品读排比句的美。抓住“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个排比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发现句式的特点,品味语言的优美,并引导学生透过句子展开想象,感受田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美,体会农民将要获得丰收的喜悦之情。在品读赏析中,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进行碰撞、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智慧,也酿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四、指导诵读,深化情感

诵读课文,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读悟其神”,这是由汉语言本身丰富的神采所决定的。朗读是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朗诵,学生能更透彻地理解散文的思想内涵,更透彻地领会作者饱满的感情,在朗诵中,学生的思想感情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蕴涵着作者情感的语句,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通过朗读深化自己的情感。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我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读出江水的“静、清、绿”。学生越读越入情,充分体会到了江水的美丽,同时也在朗诵中积累了语言,增强了语感。

五、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教学中,我们不光要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泉水》一文,第2—5自然段,语言优美,句式相同,学生很爱读。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泉水还会流过什么地方?”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写几个美丽的句子。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句式,让学生先说后写:泉水流到

。看到

,泉水说:“

。” 学生发挥想象,一些同样优美的句子纷纷呈现:泉水流过草原,嫩绿的小草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泉水流进田野,田野里的禾苗大口大口地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喝饱了你们就能结出大大的谷粒。” „„学生通过这样的写话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句式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拓展了思维,领悟了表达方法。

六、拓展阅读,有效延伸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续,是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得发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正是这个道理。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欣赏分析的习惯,从文章的结构,剪裁的方法,到语言的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的运用等,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美的境界。例如,我们在教课文《桂林山水》时,可以在课外指导学生阅读贺敬之的诗歌《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给人一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的艺术感受,这样既增添了对桂林山水的飘渺感,又增添了作品的情趣,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 篇2

一、注意在导入环节抓住学生注意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天之计在于晨”。这个民谚强调了万事开头的重要性。而“万事开头难”又强调了万事开头之时需要的技巧性。教学尤其如此, 一堂课开头更如此。一堂课的开端就在于导入, 导入设计好了, 就为后面的成功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语文教育学家的研究显示, 语文课作为人文性的课堂, 其导入环节对整堂课的意义更显得特别。导入设计不好, 往往导致后面的环节难以出现精彩。而一个好的导入, 一开始就出彩, 受先入为主心理印象的影响, 其后各环节的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较高, 从而确保各环节教学都取得成功。

就散文教学的导入而言, 如何进行有效呢?经笔者检验较有效果的方法有两个:

(一) 以问题激思导入

以鲁迅的《雪》为例, 一开始可问学生:“中国北方与南方的雪有何差异?”也可以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雪景。然后给几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 自由阐述。这样的方式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很快就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 以影片激趣导入

同样以鲁迅的《雪》为例, 教师一开始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几则有关雪的短片,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雪景之美, 对雪景产生深刻印象, 为接下来的散文学习作思维和情感铺垫。这种声画配合的手段,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热情, 从而可保教学成功。

当然, 实际上散文教学导入并不止以上方法, 还有很多方法可供使用, 比如表演法、直叙法等, 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需要来定夺。以上两种方法仅是笔者在实践中常用的方法而已。

二、在品读散文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散文没有诗歌那么形式整齐, 也没有诗歌的音乐感强, 但也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美、音乐美, 也有语言风格上的朴素美和意义表达上的含蓄美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受。下面笔者就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简要谈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的步骤:

1.指导学生默读, 问:关于济南的冬天, 具体美在哪些方面?

2.指导出声朗读, 问:全文语言风格是什么?

3.教师范读, 结束后问:作者如何展示济南冬天之美的?

4.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跟着小声读, 提示学生注意情感。问:全文语言中有什么样的情感?

以上四步中, 都紧紧抓住“读”这一关键活动,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并在读的活动中培养语感, 理解内容, 把握感情。语言是声音符号系统, 语言表达之美主要通过声音来展示, 具体来说就是声音的快慢节奏、急促舒缓、音律对称、同音反复等, 这些都是常见的构建语言之美的手段, 这样的声音之美只有通过读才能展示, 也才能体会。所以感受散文的语言之美, 必须贯穿在整个读的过程中。散文语言表达中的形式美、音律美、意境美等都在学生的反复读中向学生呈现, 并使学生感受到。

三、在文本分析中体验散文的意境美

何为意境?标准的定义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这定义的含义有这样两点:一是意境并非现实生活场景, 是一种艺术化的生活场景, 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认知上的创造性加工, 融有一定的主观情感;二是意境是艺术化的, 意味着其是具有美感的, 是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的。基于这两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 散文分析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意境之美, 要让他们在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意境审美中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比如, 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云南歌会的情景, 表达了他对民间文化以及其创造者——普通劳动人民的高度赞美, 同时也体现了生活之美和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也展示了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文中字里行间缥缈着优美的意境,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 光从文字上理解分析也许不够, 可以借助短片播放来辅助。笔者找了关于云南风俗民情的短片来播放, 边播边作旁白介绍。使学生对云南民间文化有了感性的认知。接着再分析课文, 由于有了前面的短片铺垫,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很容易就建立了联想, 进而体验到了文中所描写的意境之美。这种意境之美的感受, 非常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全文的情感。

意境美一般不是直白的描写, 往往融于字里行间, 或通过人物活动展示, 或通过情境比喻的呈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体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而实现对意境的把握, 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四、在散文理解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散文学习一般难度并不大, 但教师一定要清楚, 散文教学重点不在于教给学生字、词、句、篇以及作者背景、文本价值等语文知识, 而要注意在散文教学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散文的能力。

传统的散文教学在这方面的做法实在是值得商榷的。传统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的散文教学一般是生词教学、作者介绍、文章写作背景介绍、文章段落分析等, 然后可能会有细节的分析, 主要集中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之类的。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把一篇优美的具有整体美感的散文给肢解了成了零碎的语文知识点。这样的教学, 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 而自主学习的机会一直缺乏, 从而使散文教学只存在“教”, 而少了实质的“学”。在当今新课程理念下, 初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散文教学中要尽量注意其整体性,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散文之美, 让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展开自主学习, 而教师要相应地退位到指导者的位置上。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 文章通过描写白杨树高大挺直、生命力顽强等特点, 借物喻人, 进而赞美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 同时展现出抗日军民及作为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的豪迈气概。全文语言平实却满含感情。在课文学习前, 教师应先让学生预习。课堂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把白杨作为一个角色来扮演, 注意演出白杨树高大挺拔的气势。通过扮演活动, 学生对白杨树的特点会有更深层次的把握。整篇文章要理解并不太难, 因此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之后, 不妨将任务分解给学生, 让学生上台来讲解。比如分出语言特色、思想内容、意境美感等不同的任务模块, 让不同的学生各自承担一部分内容, 提前在预习时就作好准备。笔者实践中发现, 这些内容让学生来讲,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全班同学都更容易参与到其中。在学生讲解完成后, 教师再根据情况作些指导性评价, 讲解不足的, 适当补充;讲解偏离的, 进行适当纠偏。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他们就会形成自主学习散文的能力。

自古有云:“教无定法”。的确, 教学并无特定的定式可循,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内容, 不同的时间地点等, 要求不同的方法。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绝对适应任何一个场合。这需要教师的智慧, 需要教师适时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教学的策略, 调整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学生特点以及相关时间环境因素等。但不管教学策略如何调整, 其中总有一些核心的因素不会变。对于初中散文教学而言, 那就是要始终坚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其学习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 学会欣赏散文中体现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等;让他们在散文学习中获得心理愉悦, 形成对散文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敬丽.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散文写作教学探索[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余彪.课堂教学信息结构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1.

[3]胡明道.滴水瓣花总关情——谈初中散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 , 2005, (5) .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现行初中教材中,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这种文章体裁在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从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中学语文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众所周知,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有关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能力的形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有关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为激起学生对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现代散文的情境之中,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来进行感悟,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和传导知识,促使学生与我们教师一起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成功营造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例如,当我在进行《背影》这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首先我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一些背景及作者——朱自清的一些生平事迹,接着我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深厚之情,以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导读”,不仅促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了兴趣,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与我们家庭生活之间的那种密切联系,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研读细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生动形象、语言准确以及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这是现代散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研读、细读,并且启发学生对于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疑问进行相互讨论,做好这些工作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整篇散文的表现形式及其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内容,来感悟、感知对于课文里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是如何既生动又形象地来体现课文里的那些景物、场面的描写和渲染气氛的。例如,当我在进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现代散文教学时,首先就是要求全班学生进行多次的有感情朗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①为突出百草园的丰富多彩和情趣盎然这些特征,作者在文章里用了哪些富于表现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来进行描写?②有关百草园里那些有趣的景物,作者是以哪种方式使它们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③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极力渲染百草园极其有趣、好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在研读、细读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不仅让学生深切领悟到了百草园的有趣性,同时通过对比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三味书屋的那种枯燥、无味性,最终也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一个主题思想——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严重束缚。通过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细读,并加以交流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细细品读,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里,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其中的每一篇现代散文,都是一篇能很好陶冶学生情操的散文、美文,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强调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进行细细的品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不断地进行推敲和揣摩,一定不能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对作品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潜心且专注的研究,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文章做到真正理解,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和比较能力,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既注重诵读,也重视鉴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吃透教材,而且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凸显个性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達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散文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方法研究 [J].沙洋师专学报,2005(6).

[2]张弛.散文语言鉴赏谈 [J].中学生天地,2007(10).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4

散文因“散”而得名。散文家李广田就说“散文的特点就是散”,他还形象地描画了散文的行文:“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是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地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谈散文》)表面看来,它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很散。正如郁达夫所说:“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郁达夫自选集〉序》)但每一篇散文都有一条线索作为组织材料的中心,即散文的“神”,它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透过“散”的外部表现,掌握其内部的脉络,理出作者的思路。

林语堂先生在《动人的北平》一文中,从不同侧面描写了北平的风物,看似一粒粒零散的珍珠: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北平是清净的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这些珍珠实则被一条主线串联起来,即北平的动人之处――宏伟、开阔、包容、舒适、平易。

阅读散文要善于通过“形”准确地抓住“神”。总的来说,散文的线索反映作者的思路,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如何开头结尾,突出哪些重点,运用哪些艺术手法等,都与线索有关。教会学生把握散文线索,是理解作者命题立意和运用写作技巧的基础,对提高阅读鉴赏散文的能力很有帮助。

二、帮助学生领会散文的意境

“情”是散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散文的意境正是内情与外景的融合,深情与形象的交织。分析散文的意境,应从具体的形象分析入手,把学生带入到作品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领会作者的情思,把握文章的主旨。

鉴赏郁达夫《故都的秋》时,透过细腻的描写,我们脑海中能涌现出“秋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鸣唱”“都市秋雨”“清秋果熟”五幅画面。阅读者在这些图画中,用心感受作者依凭一个普通平民的身份观察都市的秋、聆听故都的秋,不难体会到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篇5

摘要: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注重学生质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结合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点,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实施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我把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自由朗读,自由感知。

读了一篇文章之后,首先要学生谈自己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以往,我们在学生朗读或默读前总布置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这种方法固然好,但它有时却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由感知的权利,再说学生平时课外阅读时,难道有人给他们布置整体感知的问题?阅读教学有时应该返朴归真,追求本色。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就作品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进行的对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二、欣赏品味,合作探究。

全班分若干个六人学习小组,小组可以品味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第二流程的问题可这样设计:这篇文章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地方?在写作上对你有什么启发?作品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怎么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观点你赞成吗,为什么?学生也可不按上述问题思考,可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这个流程很注重开掘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往的教学是“传授―接受”式,即使有启发,但大多数情况都是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圈套给学生钻,得出的结论也大同小异,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思想是教师给的,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独特感受的权利。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不同特点的文章,引导探究的角度是不同的。以下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1、对于关键词句的探究。作家都善锤炼语言,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皆是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现代作品里也是如此,如朱自清《背影》中的:“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拣定”一词表明,父亲在为儿子安排座位时,是细心斟酌了一番,最后才选择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为什么要选这张椅子呢?因为儿子带的行李多,又是一个人,父爱的深厚通过“拣定”一词表现了出来。这样层层深究,学生能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对主题的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对文章的主题,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探究文章的主题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而且有的文章还可以作深化延伸的探究。比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充分表达了苏东坡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既想出世又想入世;既积极进取,又退让无为。因此,我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代文人不仅苏东坡,像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都具有这样的人格两重性,造成这种人格的根源是什么?学生在课外查资料,写探究性小论文,有一部分学生在小论文中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很明显受到两种思想的影响,一是儒家思想,二是道家思想,人生仕途得意时,儒家进取思想处于支配地位,失意时,道家思想使他们自我麻醉,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都是这样的。这种见解很有见地。

3、对课文大胆质疑。作家的见解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的思想提出质疑。注意从多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对课文进行再评诂分析,这种探究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比如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有学生提出愚公的做法真的可行吗?有的学生认为搬家会更好,还有学生提出既不必挖山也不必搬家,而应该对太行、王屋二山进行开发利用,让它们造福于子孙后代。我想这些问题肯定会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在独自品味探究后,教师请每位学生在小组内宣讲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听后可以修改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阐述自己或本小组对课文探究的结果。对学生的发言教师首先鼓励其他同学修正他人的观点。如果有的学生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那么教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要予以纠正;有的思想是表面的、肤浅的,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果学生没有触及课文的重难点,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四、总结评价,补充深化。

在学生充分合作探究基础上,教师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探究与宣讲过程作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做点评。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生应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作提示补充,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路;有时候还可归纳出一些方法性的东西,供学生以后运用;对有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供研究背景而不做出结论,留下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之热情。这一环节有时也可完全由学生来完成,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以上几个流程始终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原则。相信随着学生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之初探 篇6

旬阳县赵湾中学 徐斯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进行德育渗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情绪,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水到渠成的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人,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1.背景渗透。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旷达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当前学生健康的心理。

2.形象渗透。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通过从细节、语言、动作、主要事迹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鲜活的人物再现于学生脑海中.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读“刘和珍预定《莽原》杂志,担任‘风潮’领袖,忧虑母校前途,以至最后在段政府门前喋血,危难中相互救助”这一系列事迹的描写,感受塑造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3.重点语句诵读渗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作品能加深对其思想内容的理解,尤其对一些重点语句的诵读,如对名言名句的诵读,更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不少是文情并茂、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就是通过其中一些句子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如《离骚》的教学,我就是通过有感情地、反复地诵读,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亦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情境渗透。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强的表现力、感染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课文特殊而强烈的氛围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李白《将进酒》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视频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入李白《将进酒》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文豪放愤激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涌动着的感情激流。

5.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朗读,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超级演说家”等优秀视频。观看视频,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的熏陶感染。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能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认识深刻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我曾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指导、作文讲评等,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例如,我曾进行了以“目标”、“责任”、“慎独”、“贫穷与富贵”等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对“目标”话题进行探讨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目标的威力》一文。哈佛大学的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此话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促使其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探讨“贫穷与富贵”话题时,我巧妙地将孔子观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社会腐败现象及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等联系起来进行探讨,使学生领悟到精神与物质平衡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极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做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亲其师,则信其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感染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高中语文“双重教学”方法初探 篇7

“双重教学”是以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为两个主题。课内教学是指平常的课堂讲课, 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外教学是指课堂以外的有关教学活动, 如比赛、写生等。我们提倡“双重教学”, 施行课内课外教学“比翼齐飞”。

新课程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当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高中语文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探究式教学, 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得到较大提高。

在教学中, 我们先要想到的是从学生着手,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充分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的教学原则, 形成新颖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与习惯、智能因素及认知能力很重要, 而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要让学生对语文有着很强的学习动力, 首先就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自信程度, 这两大元素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技巧。学生在强烈的学习动机的推动下, 才能具有自觉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缺乏应有的语言环境,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需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 不断实践。因为课堂的学习时间有限, 教师传授知识的技能和风格不同, 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不同, 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消化全部知识, 所以课外的自主学习对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尤其重要。在课外自主学习时,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各种学习方法, 如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二、开展“双重教学”的有效方法

“双重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个性不受限制, 智力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1. 培养注意力

注意力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前提, 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 教师要善于组织和维持学生的注意, 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高中学生的有意注意与初中相比, 有一定的增强, 但因为意志还不坚定, 易受外界干扰, 学习兴趣不能均衡地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因此, 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

首先,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 在教学中利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方法, 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让每个学生参与讨论,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这样将学生推到了前台, 变被动为主动, 增强有意注意。考试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自己出题, 自己判卷。这样考试既让学生感到目标明确, 更使他们感到主动, 满足了潜在的争强好胜的欲望。

其次, 营造竞争氛围, 使之体验成功的欢乐。竞争可以促使学生发挥潜在的能量, 发现自己和别人从未发现的优势。竞赛 (如口头作文竞赛、记忆竞赛、查字典竞赛等) 活动目标明确, 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增强有意注意。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特别是差生, 要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幸福,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

再次, 强化学生当主人的自豪感。学生有时注意力不集中, 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 是一种痛苦的事。对自制能力、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要采取监督、强化的措施, 并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 使其做学习主人的“自豪感”得到强化, 有意注意即能相应增强。

2. 培养观察力

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保证。学生在观察时常凭兴趣, 往往观察不稳定、顺序不对、不够精确、过早地下结论, 这些都需要我们纠正并加以引导。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及心理情况, 努力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条件。首先是观察的对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注意身边事物, 于细微处见真知。然后是观察的方法、观察的角度。如让学生观察人的外貌、内心, 不仅做静止的观察, 而且做动态的观察, 还要延伸到对社会的观察, 扩大视野, 锻炼综合分析能力。学生一旦从被动到自觉, 形成习惯也就形成了能力。

3. 培养记忆力

记忆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相应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首先, 是给学生讲解记忆的规律, 鼓励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而勤于记忆。其次, 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 有兴趣地去记忆。最平常的竞赛方法是在限定的时间内看谁背的多, 背得准确。同时, 布置课后背诵的作业。当然, 记忆的目的是有效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关系清楚、系统完整, 学生学过的知识才能再现出来。

4. 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在改造记忆中原有客观事物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和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条件。学生具备了想象力, 会变得更聪明, 想问题思路更开阔。培养学生想象力, 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 将文字符号想象转换成生活的具体过程,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5. 培养思维力

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心, 对智力活动起决定作用。思维的多样式和思维逐步趋于成熟是人的青少年时期思维的基本特征。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针对特定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 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打好基础。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是从不同方面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是在思想上给予积极的支持, 鼓励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式考虑问题, 允许有不同意见存在,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鼓励那些包含合理因素的猜想。二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我极少去给课文归纳段意和中心、分析写作特点, 而是让学生去讨论总结。当然, 学生的看法虽各有不同。再者, 在课堂上适时地引进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 或与语文知识融会贯通, 或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开展“双重教学”的展望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初探 篇8

一、运用“核心模版”教学作文

2012年高考结束后,有位阅卷老师透露说:有几篇作文来自4所不同中学,虽不知作文的具体分数,但从语文得分情况推断,作文成绩都在55分以上。这些高分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存在某种特殊结构,有的是按照对照方式写的、有的是由一个触发点形成的扇面样式、有的是一环套一环的样式,而且语言表达无可挑剔,这样的作文实在让人惊叹,短短两小时构思出这样的作文,恐怕就连当红作家都难以做到。这和教师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而最近流行的“核心模版”就能达到这样的写作程度。教师教学生用模版来构思文章,写作之前先建构文章的核心要素,然后使用相应的脉络结构和语言方法,就容易写出好文章。通过运用作文“核心模版”,能根据作文规律,科学概括出精髓。将学生杂乱的思维调整为有序,直接面对写作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要素,好比开车有了导航仪,找到了到达目的地的最佳途径。“核心模版”针对中学生写作中常常遇到的立意难、语言难等问题,提出了多种作文套路模式,就像是一副思维地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击中了作文的核心。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离不开立意、思路、语言三大核心点,而具体到一篇文章首先要:站在立意高远、情趣高雅的基石上,抒情、说理或者言志;然后按照“核心模版”结构导引成文。在这个过程中使用三比之法、四字短语、引诗入文、化诗为文锤炼语言。抓主旨——理思路——练语言,就这么简单!比如:遇到一道作文题,学生可以运用某一种或几种结合的思路,写出结构不同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万变不离其宗,通过模版方法学生可以灵活运用。

二、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内容,让学生喜爱写作

让学生喜爱写作,让写作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一直是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追求。可往往在上作文课时,总有一部分学生对写作文感到为难,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从而使作文课堂显得沉闷乏味。如何才能使作文课堂变得轻松快乐起来呢?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时时处处注意观察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不失时宜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问题,努力使学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通过生活中极其平凡的事物去挖掘深层次不平凡的问题。

三、给予学生鼓励,帮助树立信心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学会表扬,它是教与学之间的一座信任的桥梁。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如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这种情趣反复多次,作文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联系,使学生产生信心。首先,有针对性地表扬。教师在批阅、评改、学生互评作文时,要多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多肯定写作中的创新之处,多提优点,少指缺点,多给一点鼓励,少给一点斥责。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独具匠心的开头,画龙点睛的结尾,新颖独特的构思,教师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增强和提高。其次,把握时机地表扬。比如我每次批阅完作文后,都能从所教的两个班里各找出十本优秀作文,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然后评讲哪一部分写得好,哪一部分还需改进,这样学生就会得到直接的写作指导,被表扬的学生就更加有信心,没被表扬的学生也能找到写作失败的原因,下次写作时就信心倍增了。最后,方式灵活地表扬。优秀的作文不光要在本班里展示,还适时地在其他班级里展示,让同年级的学生都知晓他的写作才能,名声在外了就有了一种被认同感,下次写起来就更用心了。或者举办作文比赛,把选出来的优秀作文以粘贴板的形式供全校师生展览。如果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带着审美的心情去看一个人,就必定能从他身上发现美好的东西,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四、让学生动手修改作文,发挥主动性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进行作文批改,学生成了旁观者,在教师的评语下进行改进,丧失了思考的过程,对为什么这样改,如何改的过程缺乏深度认知。这就导致学生对自己是写作主人的身份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所取代。因此,我们要改革作文修改方式,让学生自己修改。在此过程中进行自我完善、激发创新思维,发掘潜力,提高写作能力。一是教师示范修改。教师给出学生修改的重点。如标题是否准确、语句是否流畅、中心是否明确、段落是否清晰、有无错别字和病句、选材是否紧扣中心等等。二是学生之间互相修改。教师把收上来的作文发给学生,自己不拿自己的,让学生独自评改,教师在此基础上查阅学生的评改情况,做集中讲评。学生在评别人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方面的优缺点。三是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复读,根据作文需要重视的方面,自己对照比较,反复检查。

总之,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技巧训练,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使学生喜欢写作。

上一篇:中国传统节日祝福语下一篇:新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