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共10篇)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如何打破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神秘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等方面我进行了初步探索。我在作文教学坚持以 “看”、“说”、“写”、“评”四步进行。如今,学生作文还有点起色。
看,即观察事物(含阅读),获取写作材料。观察是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靠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现的。由于小学生智力水平有限,加之缺乏自控力,观察时很容易被一些无足轻重的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仔细观察的事物反倒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致使观察流于形式,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习作要求,在观察前和观察中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同时注意做好立意、选材等方面有意识地启发、引导。
说,即写作前指导学生构思文章、口头表述。进行“说”的训练,要求教师首先依据习作要求复习课文的有关章节,从读中学写,强化训练重点。然后,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观察后的反馈,启发、引导学生依据各自掌握的材料和对事物的认识,从命题、立意、选材、组材等方面着手构思文章。最后,训练学生口头表达。教学的每个环节应注意群体作用的发挥,视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评论。
写,即书面作文(指起草文章)。要求学生写完后,至少要读两遍,注意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仔细斟酌词语的运用,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删去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
评,即评改作文。评改作文要在教师掌握全班学生作文总体情况并在课堂上做出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改作文的方式大体有群批群改、互批互改、民主讲评等几种。群批群改主要是集中解决值得注意的共性问题。其做法是:打印或手抄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后自行修改,之后谈谈修改意见。互评互改是指同桌学生交换习作进行评改。集中讲评是在小组或全班内进行口头讲评作文。讲评前,教师要明确要求;讲评时,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按讲评要求各抒己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展开争论,教师只做点拨、引导、调控,不要急于做出结论。评改后,学生整理,誊抄好,珍藏起来,以后欣赏,提高。
开学初,我几次作文教学都按照这四步来做,效果很不错。我在指导学生写《校园变化》时,首先讲明写作要求,选材,然后讲明观察范围,最后带着孩子们观察。观察中,我始终围绕题目中的“变化”,作适时的引导、讲解。观察时带一个记录本,把看到的记录下来,回到教室整理记录,然后四人一小组展开说的训练,说自己的选材,说自己的立意,说自己的感悟,每人都说,说后互评,指出优点与不足。热炒热卖,说了就写,写完后先自改,逐字逐句修改,进行添、删,再小组内互评互改,最后全班一起评改,评出优秀文章张贴出来,供大家欣赏。这次作文时间虽然较长,但完成了教学目标,连我班最差的学生黄荣华所写的作文也有一定的质量,学生对这次作文有成功感。鉴于此,我就顺势要求学生如何写作文,怎样写好作文,根本一点,应做好:看、说、写、评四步。
小学生的习作,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用适合自己且恰当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训练学生写生活。但是由于对应试教育的过分重视,对于习作本质的忽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背作文、抄作文,而非写作文。这就使得学生为了习作而习作,内容千篇一律。更甚者,对于学困生,教师还让他们在考试中将自己能背诵下来的文章或是一段话应用于任何作文题目中。这样的习作教学与习作本身的性质和目标是不相容甚至是相背离的。
二、由于教学观念和思想的陈旧,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沿用旧 法,缺乏创新,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之道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便当下的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因循守旧,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亦是方法死板、教学单一僵化,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开篇点题”“首尾呼应”,不能灵活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这就导致学生习作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虎头蛇尾,注重指导学生的习作技巧和 方法,但却忽视对学生习作的认真品味和评价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习作技巧和方法上的指导,而且很详细,但是对于习作的评价方面却是敷衍了事,或是简单地打个分数,或是简单的一句“不错,有进步”“好,继续努力”等,对于学生习作的改进毫无意义的粗浅评论,没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品味作品,这样不仅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重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伤害学生的情感,影响习作质量。
四、习作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生活实 际,缺乏对学生的实践锻炼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笔”上,这就导致学生习作中辞藻堆砌,内容、情感匮乏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习作在考试中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成绩,但即便是这样,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依然不是我们想要的。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加注重命题作文的写作,而禁锢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这也使得学生连简单的信都写不好,甚至不会写。
五、无论是习作的教学还是对于习作的评价标准,都过分成人 化,未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
无论是对于习作的教学还是对习作的评价,教师总是希望学生习作能够词美意深,这样的期望固然没错,但是这样的要求却是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的。倘若学生有了成人的思想,那才真正是不正常的。其实,习作的首选就应该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正常思想和真情实感。
六、习作教学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教师大多是高谈阔论, 没能进行实际的操作示范和指导
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是给定题目,讲清习作要求,然后进行适当的作文指导,介绍习作过程中常会用到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然后就将其他的时间和事情留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要么提笔就写,写的都是陈词滥调,或假话、空话,抑或是抄袭他人;要么就是踌躇半天,不知如何下笔,无从写起。一方面,教师的纸上谈兵不能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另一方面, 学生缺乏素材的积累和生活经验,没有写作素材。因此,习作教学难免有失偏颇,导致学生对于习作题目把握不准,影响习作质量。
关键词:习作;教学;评价
小学生刚开始接触习作,在习作上还是一片空白,这时候,我们教师在教学习作时,要把握住一点:“教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教学生做人的过程”。最终的目的就是学生既学会了如何去写作文,也学会了如何去做人。
一、作文里说什么话
我们教师在教学习作时,都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讲实话、真话,不说假话、大话、套话。这样作文才能写得真情实意。每一次作文课,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再次强调的冲动。但是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后,一方面,确实有一些学生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意。但另一方面,也有学生会出现两种不好的倾向。
1.作文中还是大话、套话、假话连篇。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1)这与社会、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有关。我曾与一个学生进行了一次朋友式的谈话。在谈话中,这位学生说到,他的一位同学在写作文时都写的是一些漂亮的话,估计是从哪本书上抄过来的。但是这位同学的作文每次都能得一个很好的分数。我为了得高分,也只好这样写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教师一再强调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在实际处理的时候,却给了学生一个非常不好的示范,让学生产生了我只有写一些大话、套话、假话才能得高分的印象。同样的情况,在社会、在家长身上都有体现。(2)学生的习作缺少生活来源,有些作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曾经在网上有人晒出了一篇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如下:“今天是雷锋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了表扬”。相信每个人看到这篇习作后,都会哭笑不得。学生之所以写出这样的文章,就是因为他们缺少生活体验、情感交流,只能闭门造车、胡编乱造。
2.“实话”说得太直接。我们教师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实话实说,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要注意引导好学生的习作方向,不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完全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学生中有这样一篇作文:“要说我最讨厌的人,那非本班的‘小太监莫属。同学们偷偷给他起这个外号并不是空穴来风,你瞧他那一举一动、每招每式都饱含太监风范:走路扭腰摆臀,说话嗲声嗲气。最令人讨厌的还并不是这些,而是他以那极为‘残忍的‘手段来欺负他人,甚至还给自己的每一招都隆重地取了个名儿,什么‘大力金刚指,什么‘铁腿穿裆术。我是吃他苦头最多的人,说起他,真让我咬牙切齿。”对于这样的作文,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话实说,总体的原则有为尊重他人,忌直言不讳;为体现意境,须虚实相生;为顾及整体,要讲究条理。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我充分利用班主任的身份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例如,我在所带班级中组织了一次“我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的班会。在这个班会中,学生讲述了自己在成长中感受到父母爱的故事,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故事。在班会结束后,我趁热打铁,让每位学生把自己在班会中的发言组织一下,写出来。事实证明,这次的作文全班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其实,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拥有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原先,我们班每天都有值日班长记录哪些同学犯了错误。后来,我接手班主任后,要求值日班长不再记录哪些同学犯了错误,改为记录哪位同学做了好人好事。通过这样一个小的改变,使得学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生认识到,我们不能抓着别人的缺点不放,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发生在学生周边的事例,发生在学生自己眼中的事例更能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而且这些好人好事也是对学生作文素材的一个积累。作为班主任的语文教师,还可以在班风建设上多下工夫。在良好的班风下,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如何做人。这样的环境下,我想是不会出现上文中“我最讨厌的人”那样的作文了。
二、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单一的、静止的,甚至有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全篇的结构、形式都通通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一是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有时,学生一篇400字的作文,教师做出的评价就能有100多字。二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较大。试想,一篇400字的作文,被教师密密麻麻改上100多字,学生心中会有多大的挫败感啊。所以,对于学生的作文评价,我们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对小学生的作文不能平视,只能低头看。具体来说,我个人认为:教师要重视作文的个人享用价值;把“形象”“生动”从小学作文要求中请出去;把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放在第一位。在具体的形式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传阅,相互修改,这样的方式,学生有修改的渴望,能学习到他人的优点。
“现在的语文课变得很可怕,不怕作文的学生太少了。”我们语文教师,尤其是做班主任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习作环境,让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一个快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玉炜.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析[J].读与写:上旬,2015(13).
[2]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08).
1、在教学设计时,缺乏对教学效果的预设。我希望通过创设情境、口语交际、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明确写作要求以及思路。我的设想的是不错的,但一节课下来,问题很多。如:我引导学生说说怎么具体去完成自己的想象,没有引导学生像孙悟空一样千变万化,变得丰富多彩一些。所以导致个别学生在后面的想象说话环节,表达的内容简单,不够具体,给写作带来困难。也就是没能解决这堂课的难点“能内容较具体地进行写作”这一点。
2、孩子们的想象还不够宽广。大部分孩子的思维都只是局限于我变成之后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事,这可能与老师的引导有关。
3、评议作品时,所选读的近2篇作品缺乏一定的代表性,水平差异不大。也许选择水平不等,有独特构思的作品进行评议,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收益。
1、激发兴趣,导入习作。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本次习作教学从学生乐于接受的谈话开始,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学生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做到“情动而辞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次习作。
2、用好例文,指导习作。首先,新闻“主体”部分的写作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受以往写记叙文的影响,往往会把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绘声绘色。教学中,利用两段文字,一段是记叙文式的详细描写,一段是新闻式的概括描写,让学生进行品读、比较,使学生感悟到新闻主体的写作要领是:用概括的语言写出大体经过,为学生后面的习作练习做好铺垫。其次,新闻报道的“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先对例文上的标题进行品评,再在后面练说遇难时,运用“刘翔夺冠”的几个标题进行品读,发现其特点。这样以后,学生对于标题的.拟定就找到了一块摘果子的跳板。
3、取材生活,落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次习作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周围的生活。由准备时的看新闻,到上课伊始的说新闻到品析标题,再到最后写新闻,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习作学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愁煞。
第五单元习作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作文是写人物的作文教学,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本次作文教学的重难点。
写人的习作,有点难。因为多方面去描写,刻画人物的特点。要从语言,神态,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等去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尤其写外貌,要避免千人一面,不能鼻子眼睛嘴巴耳朵脸什么都写。要抓住有特点的部位来写。写眼睛不是人人都是炯炯有神。都是樱桃小嘴,都有小酒窝。还要用事例说话,表现人的特点。把人物形象写丰满,写饱满。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环节展开教学:
一、投其所好,猜谜语
猜谜语孩子们都喜欢,兴趣也比较浓厚。我把猜谜语引进了我的课堂教学。猜花生、猜人物等。学生轻松进了课堂,抓实事物和人物的特点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得出结果。通过模糊的对比进行猜测,学生初步知道了事物和人物的特点,有利于展开课堂的教学。
二、名人效应,识姚明
篮球是孩子门喜欢的一向体育运动,明星则是他们的偶像。我出示了篮球明星——姚明。通过各方面的描写提醒,让孩子知道如何去描写一个人的动作,外貌以及衣着和人们对他的评价。这样孩子门知道了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孩子人物的描写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讲方法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如何写?从哪些方面写?写什么内容。不过这个环节用的时间唱了一些导致后面的学生动手写的时间少了。
四、明确要求,说积累
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一些了的词语便于学生的使用,现在看来这个环节可以完全省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写作。
五、分门别类,讲技法
这个环节我从写作技法上进行教学的。“形神兼备先是特点;语言描写体现特点;精选事例突出特点。”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写法,不同的范文。讲解过细,导致时间前松后紧。
六、习作练习,话题刚
这个环节是孩子动手作文的时间,在前面的讲解,孩子在心里有个初步的打算,写什么怎么写,让孩子们动手作文。由于时间的问题,知恩那个让孩子完成本次作文的提纲。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字、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习作能力的高低, 不仅能反映出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 更能具体体现学生思想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小学生不愿习作、害怕习作的现状, 如何让学生乐于习作, 进而培养他们的习作能力, 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呢?这已成为所有小学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
(一) 缺乏兴趣, 畏惧习作
几乎每次到作文课, 大多学生都俯桌叹息, 一副无奈的表情, 就连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也鲜有兴趣, 总是希望教师能做详细的写前指导, 开头怎样写, 中间写什么, 如何结尾等, 甚至希望有例文可仿照、抄写, 延长交作文的时间。指导之后又怎样呢?多数学生还是抓耳挠腮, 不知所措, 无从下笔。
(二) 胸中无物, 套作严重
习作必须以大量的书籍阅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虽然《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推荐了学生的必读书目, 但由于家长和教师受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 不愿静下心来读书, 不能给小学生很好地做出表率, 导致他们宁可空余时间玩电脑游戏也不愿读书, 即便是被强制读书, 也只是走马观花而已。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源泉, 小学生除了在课堂端坐学习之外, 本应该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或走出学校体验生活、感受自然。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安全重于一切”思想的束缚, 学校更愿意将学生圈在学校, 圈在教室, 用作业打发学生的时间。于是现在大多数小学生的基本生活状态是“教室学习———厕所方便———回家作业”。没有书籍阅读和生活体验做基础, 学生习作时只能胡乱编造或进行套作。
(三) 内容空洞, 语病频出
学生习作应做到言之有物, 描述生动, 中心明确。但现今小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内容空洞、语言干涩、描写不到位、情节过于简单的问题。他们不能将生活场景生动地写出来, 不能将故事情节曲折化, 不能将画面的优美加以描述, 甚至不能明确地将中心表达出来。习作就像是记流水账, 淡然无味。再者就是学生习作中语病频出, 错别字不断, 甚至难以成文。
二、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
(一) 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习作愿望
小学习作教学之所以难, 难在学生对习作没有发自内心的冲动、欲望与兴趣。因此搞好习作教学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首先, 顺应小学生天性。小学生的天性是什么?是活跃, 是好玩。所以语文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应重视习作前的指导, 带领学生回归到他们熟知的生活或有趣好玩的活动中, 让他们在回归中体悟生活, 形成感悟, 积累素材, 产生表达欲望, 进而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学”。其次, 张扬小学生个性。小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 不同的个体喜好有别, 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去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在习作时, 假如给学生太多的束缚, 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 势必僵化他们的思想, 影响他们的创造力。所以教师可尽量减少命题习作, 让学生自由书写, 在张扬个性中体验习作的快乐。再次, 贴近小学生生活。教师可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布置习作内容, 让学生将习作视为多彩生活的延续,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习作的无尽动力。
(二) 丰富积累, 使学生拥有习作素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走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探究发现, 在生活中萌生创作灵感。比如安排一堂“卫生清洁”课, 带领学生协助环卫工人清扫马路, 让学生亲历劳动的辛苦并体验环卫工人的艰辛, 随后让学生将劳动中的所观所感写出来, 这样学生就会有话可说。同时, 教师要建议家长多带着孩子出去开阔眼界, 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引导孩子平时多注意观察。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内, 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 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读懂课文和课外书, 让他们学会学习。同时, 教师要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图书。当然, 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好读书的典范, 还应建议学生家长多读书。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 拥有丰厚的阅读积累, 写作时才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三) 指导方法, 使学生掌握习作技巧
产生了习作的冲动和愿望, 腹中又有丰富的积累, 若再加上教师指导精当, 学生就能游刃有余地抒发心中所思所想。入选小学教材的文章均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 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且值得小学生玩味借鉴的好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要树立“以教材为范例引导学生习作”的意识, 充分将教材这一形象直观的范例利用起来, 让学生反复品读, 教师恰当归纳写作技巧并指导学生借鉴迁移, 为学生写好习作开辟一条便捷之径。例如, 教学《飞夺泸定桥》, 可引导学生学习围绕表达中心恰当选材, 做到详略得当。
关键词:兴趣 情感 氛围 阅读 词汇
小学生刚开始写作文时写得字数少,写得内容也少,很难长篇大论。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类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内在动力。没有学习习作的巨大兴趣,没有勤学多练的强烈欲望,没有自甘吃苦奋斗的精神,想学好习作、写好文章是不可能的。热爱它,而且是深深地热爱它,是每一个写作成功者给我们留下的共同语言。巴尔扎克在读书的时候,就爱上了习作,一有机会就溜到图书馆看书,后来边读书边写作,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大作家。所以,只要有兴趣的学习,就能提高作文的质量。
一、培养情感,创设习作氛围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感受的一种内心体验,能够对认识活动起调节、强化的作用。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而且,在课堂上除了知识的交流,还必须有情感的交流。而情感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有为而作。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较为系统的、综合和实践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生活状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他们交朋友,使学生信任教师,亲近教师,与教师闲读生活趣事,形成浓厚的习作氛围。其次,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多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总得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由此我们知道,最有效的阅读就是叶圣陶所倡导的美读,即在读中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有为而作”,将命题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大胆而作,自己选题,自己选材,自己动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要真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指出作文中的用词是否准确,情感表达是否是正面的。对于用词正确、情感正面的作文,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热情的表扬,激发学生的作文情感。
二、在阅读中汲取营养
阅读是写作的启蒙老师。因此,阅读不能是走马观花,而是需要按照步骤进行,让学生真正得到积累,并学会应用。在阅读教学中,我一般会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具体来说,我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讲课题,想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1)再读了解课文大意。(2)熟读本篇课文。2.自学生字词,思考词、句、段、的意思,找出不懂的词语和问题。3.带着这些问题深入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些步骤的干预下,学生可以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一个习惯养成后,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教师还应做好每一次的阅读训练,让学生收集语言材料。词汇是语言的基地。斯大林指出:“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语汇越丰富越多方面,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有的学生语言水平很低,说话干巴无力,写的文章也就平淡无味了。这其中的一个缘故就是学生不善于积累词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词汇的教学。首先,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细致地分析文章中的美词,并引导学生明白,有了这些词能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换词等方法品读文章。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比较下面两个句子:(1)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2)瓶子里的水升高。尽管“渐渐”这个词语很平凡,但在作者的运用下,普通的词汇表现出了乌鸦的聪明绝顶。又如,《草原》一文,老舍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白云朵朵、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词汇让人在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构成了一幅草原美景图,从而深刻体会到那里的天很蓝,草很绿,空气很清新,使人仿佛置身于天堂之中。词汇所产生的语言魅力,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而且,小学阶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好时期,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发展语言。此外,教师还应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
三、习作的实践与训练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我们的作文训练形式不能单一,也不能拘泥于教材,枯燥乏味。我们应让作文训练形式多样,多元拓展,让学生真正感到写作文的乐趣。首先,我们可以组织社区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争当社区小帮手,宣传环境保护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社区经验后,他们在课堂上就能踊跃发言了。趁此机会,教师可将其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习作。这时,学生写出的作文,别有滋味,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看法,层出不穷。其次,我们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学中,我曾尝试让学生评改自己和别人的作文。刚开始时,学生都不知道从何下笔,找不出文章的优点,也说不出不足之处,顶多找一找错别字。每到改作文的时候,学生都会来请教我。慢慢地,学生改作文时也能找出文章的优缺点,并有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指导,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再次,我们应让学生当小编辑,定期举办作文展、习作比赛等活动。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办小报。这样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择优荐稿,还要修改作文。这种作法既能够让学生感受同学间交流习作的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对于不好写的题材,我的建议是仿写。仿写也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好的文章是别人创造的财富,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范文的长处,然后借鉴过来,经过学习后再创造出新的文章。
我相信,通过以上的做法,一定能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一定能让学生在写作的道路上走得轻松、自在又愉快。
参考文献:
[1]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冯庙小学
冯晓颂
内容提要: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 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情有可愿,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 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做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专 题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教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育
教 学 小 结
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难上加难!如何破解?教育的智慧是古老的智慧!语文教育更是如此!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激发兴趣,大量阅读,勤于动笔。
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目标
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1~2年级)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二、人教版教材习作编排的体系
一年级
课本中没有专门列出写话的要求。根据教材中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儿歌,一年级上册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句完整的话:如“谁在干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以及学写简单的问句。
一年级下册学习用如下句式写完整的一句话:“谁替谁干什么”“„„正„„呢!”“„„渐渐„„。”“„„一边„„一边„„。”“„„那么„„那么„„。”“„„十分„„。”“„„已经„„。”以及写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二年级
二年级上册,课本中没有专门提出写话的要求。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句式,可以要求学写如下的句子:“„„吗?”“„„吧。”“我要给„„。”“„„像„„。”“我说„„。”以及学习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二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5处写话的练习:
教材单元主题写话主题
春天里的发现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
爱祖国,爱家乡写一段夸家乡的话
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写写小动物的样子或有趣的事
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善于思考画一幅画或几幅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走进科技世界写自己这学期的收获或暑假里的打算
三、人教版习作编排的优点
1.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习作开辟选择的空间,彰显自由。
四下“语文园地一”的校园写景,写物,也可以写校园中发生的事。
“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可以对父母说、对小伙伴说、对邻居说,也可以对其他人说。提供了多项内容的选择,增加学生写的自由度。
此外,几乎每一册都安排一次习作自定内容。
2.提供多种形式,训练写实、想象、应用等多种作文类型,丰富形式。
写实:把自己观察和看到的人、景、事、物写下来;
想象:有看图想象、写童话故事、编故事等;
应用:写观察日记、导游词、读后感、发言稿、故事梗概、建议书、活动小结、演讲稿等。
3.围绕单元主题,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体现教材的整合 55
性。
如:三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四下:“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活动五上:遨游汉字王国六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此外,还有许多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是整合在一起的。
4.重视习作中、习作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评价,重视习作的交际性。如:
三上“语文园地一”的写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下“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要求“写完以后可以读给对方听,再根据别人的意见改一改”。
五上“语文园地三”选择一种物品写说明性文章,要求“写完以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介绍清楚了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改一改。”
四、人教版教材习作编排的不足之处
1.习作范围过于宽泛,教师、学生无从下手。
如:三上“语文园地五”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先开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然后把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选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写成一篇习作。
还有自定习作内容的,如三上“语文园地八”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或烦恼„„
对策:根据实际情况,集中话题,缩小范围,便于指导。
案例: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全班围绕“中秋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如中秋来历、中秋雅趣、月到中秋、月饼调查、中秋祝福等。习作范围可以为:拟订活动方案,收集整理有关中秋的传说,写写自家过中秋的情景,调查月饼的种类、价格、销售情况写成调研报告,拟写月饼广告,设计中秋贺卡,向亲人传递问候祝福,写写“猜灯谜”“对对子”的奇闻趣事。范围适当变小,学生又能自主选择内容和形式。
2.习作要求过于模糊,训练体系不够清晰。
如:三上“语文园地七”的编童话故事。习作的要求是:“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对童话的写作需掌握怎样的规则没有明确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适当的写作技法。
又如:小学阶段教材上共安排5次写人的习作
三上: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
三下:写自己:结合口语交际,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
四下:写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五下:写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也可以是偶然遇见的陌生人。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
六上:写自己的小伙伴:用一两件事介绍你的小伙伴,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对策:对照年段目标,确定规则,明晰要求,重点突破
案例: 《抢糖果》活动作文
针对三年级学生不容易把一段话写具体,设计这一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活动过程写具体,写明白。
五、人教版教材习作教学建议
(一)构建立体型、网络状的写话与习作训练序列。
主要以下面三条线为基本框架:一是语文课本中的单元习作训练线:
一般每个学期训练8次左右。这条线的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构思、表达、修改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基本是有序的写作训练。
二是学生课外自由练笔训练线:
在一周时间里由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自选内容体裁、自拟题目写话与习作。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学生缺乏自主发现、感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提供和他们的年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自由习作的话题范围。一个学期安排10次—20次自由弹性选择练习。
这条线是在教师引导、提示下的自由写作,它重在追寻习作表情达意的价值,感受交流沟通的乐趣。
三是读写结合训练线
一是课内读写结合训练,它注意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知识的迁移,学习片段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读后感和随笔的训练。通过训练,学习课文作者的思路、结构、写法和语言。这条线的训练时间一般在阅读课内进行。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起每册都设计了“小练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添加或删改。
二是课外的读写结合训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记录读书笔记,概括读书梗概,抒发感想体会等,一个学期的训练次数根据阅读量、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可多可少。小学“自由规则整合式”习作序列的构建(见附表)
(二)重视习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利用身边的资源
1.活用教材资源
说到开发课程资源,有些教师常常大动干戈地四处寻找,却将教材弃之不顾。其实,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以往的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编排方式上都更显丰富,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无不蕴涵着习作资源。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应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
(1)活用教材中的图像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茂,对每一篇、每一单元的图像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编排,几乎课课都有图片或照片。这些图像或作为导语的背景,起到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或作为课文中的插图,起到帮助理解,丰富感受之效用;或置于课文后练习里,起到积累运用,延伸拓展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这些图像,或“看图写话”,或“读写结合”,或“自由习作”,引导学生与图片亲密接触,开展习作训练不失为是一种好办法。
四上《巨人的花园》插图想象写话
巨人的身体成了一个特别的游乐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站在巨人宽宽的大腿上跳起了欢快的踢踏舞,乐得巨人眉开眼笑,伸出食指为男孩打起了节拍。几个坐“滑梯”的孩子玩累了,索性趴在巨人的腿上,缠着他讲旅行时的见闻。突然,巨人感觉肚子上像被虫子叮了一下。低头一看,才发现一些孩子吊着他藤条似的胡子荡起了秋千。一个小女孩荡得太猛,一不小心就摔到他的大肚子上。她一点也没摔疼,一骨碌爬起来,又“嘭嘭嘭”在巨人的大肚子上跳起了蹦床。其他孩子也没闲着,有的在巨人的手指上翻跟头,有的在他耳朵里探险,还有的刚从他的头发迷宫里走出来„„
三上第八组的单元导语:“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递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怎么表达?„„”导语配有一幅学校运动会上,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帮助的情景图。利用导语中的观点让学生写写《爱是什么》、《爱的表达》的小诗;利用背景图写写运动会上同学间的鼓励,或者拓展开写写家庭里亲人之间的关爱,平时学习中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情景。
《爱是什么》:爱是什么/爱是半夜里妈妈为我盖上的棉被/爱是摔倒时爸爸伸出的温暖大手/爱是奶奶每天精心烹饪的佳肴/爱是爷爷不知疲倦讲述的故事/爱是什么/爱是我为妈妈端上的一盆洗脚水/爱是我为累了一天的爸爸捶捶背/爱是我陪行动不便的爷爷下象棋/爱是我教返老还童的奶奶打腰鼓/爱让我们家温暖如春。
(2)活用课文后的练习
新教材设计的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等。除部分课文后练习安排了“小练笔”,几乎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词、句、段的积累,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设计写话训练。学生有参照物可仿,自然易于下笔。像这样积累型的练习,教师若能稍加留意,转换角度或变换形式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有助于学生将课文中经典语言模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上《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后有一练习:“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你抄了哪些?”学生在完成这一练习后,不妨让学生模仿这些句子的写法,写写考试时教室安静的场景,一个人独自在家静得害怕的情景,等等。
(3)活用综合性学习活动
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与习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写”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习作主题,又加强了课堂内外习作的衔接,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习作训练活动。
三上安排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有一小组围绕“中秋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中秋来历、中秋雅趣、月到中秋、月饼调查、中秋祝福等。整个过程中,学生拟订活动方案,收集整理有关中秋的传说,写写自家过中秋的情景,调查月饼的种类、价格、销售情况写成调研报告,拟写月饼广告,设计中秋贺卡,向亲人传递问候祝福,写写“猜灯谜”“对对子”的奇闻趣事。整个活动,“写”的过程自主,“写”的形式多样,“写”的成果丰富,习作训练贯穿始终,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善用生活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认为:学生的资源是“自然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是教育应该利用的宝贵资源。儿童的习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培养其再现生活,如实表达具有特殊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习作资源。
(1)撷取身边平凡小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边的事是层出不穷的,这是作文素材的大仓库,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发引导: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少先队等集体组织的大型活动,以及班级、校队举行的小型活动;还有学科教学中的实验小制作、课本剧表演等学科实践活动。
二是充分发掘学生个体在课间、在社会上、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甚至于学生之间打架了、闹矛盾了都可以写一写。
三是引导学生写玩玩乐乐的事儿。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种玩艺或玩法儿,如吹泡泡、玩滑板车、玩溜溜球、„„流行什么就引导学生写什么。学生之间开展的比手劲、抢凳子、踩气球、筷子入瓶、“张冠李戴”、“看动作猜成语”等游戏也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2)引导观察自然景观
引导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和多种动植物写文章,如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星星、月亮、太阳,风、雹、雨、露等景象和变幻,各类花、草、树、木、蔬菜、水果的形态特点和各种鸟、兽、虫、鱼的生活习性等。特别是要因地制宜,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观察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我们鼓励学生早起,写写《城市的早晨》、《小区的早晨》、《乡村的早晨》,金秋十月带领学生来到农村看桔园丰收情景,尝衢桔香甜滋味,观桔农剪桔之忙碌,写写《来到桔园》、《剪桔子》等文章。
(3)关注学生心路历程
鼓励学生把心里想什么付诸于笔端,可以写高兴、喜悦、希望,也可以写痛苦、失望、后悔、伤心、烦恼等,总之想什么,不分对错,只求真实;怎么想,毫不隐藏,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如作业多了,有学生发出抗议,写下《作业论》;“神七”飞天,有学生感慨写下《我为中国航天科技喝彩》;品尝奥运盛宴,有学生洋洋洒洒写下《2008奥运随想》等日记。学生随心所欲,任由心潮驰骋,读来虽觉幼稚,但可贵的是真实。
3.巧用生成资源
语文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不可预设的,老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才能将其点石成金,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1)巧妙利用学生状态资源
一次语文教研课,亲眼看见一位语文教师灵活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进行习作训练的情景。老师引领同学们正准备美读《桂花雨》,打算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后,再进行一个小练笔。此时课堂里冒出的两只小黄鸭打乱了课堂。显然,这两只小黄鸭是学生们早就带进教室藏在课桌下的。
于是教师毅然决定收留两只小黄鸭,让这两只鸭子在班里安家落户。按照计划,本该让孩子们仿写一个片段。教师看看孩子们的兴奋点还是集中在鸭子身上,干脆建议同学们根据这堂课的整个过程,自由取材命题练笔。
(2)及时捕捉课堂意外资源
上《秋天的雨》一课,当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时,突然有学生发出抗议:“学校一次都没组织过我们秋游呢,太没劲了!”我趁机征求意见、布置习作。
写申请书递交学校
拟定一份秋游计划
推荐一处秋游的好地方
写一则简讯或写一篇通讯报道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三)降低评价的视角,帮助学生树立习作的自信心,激发习作的兴趣
与其努力的教,不如认真的评。意思是如果在努力的“教”和“评”这两者中做选择的话,良好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1.坐着——以平和的心态关注
坐着,多看看,多想想,不要多做。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很多职责是引导而非包揽,是指导而非力行。
(1)把“批”留给老师,把“改”还给学生
一般的理解,“批改”似乎是同一个概念,是教师行使其“权威认证”的法宝,其实,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改”应该还回到学生的手中。
(2)把“评”让给全体,把“改”交给个体
与教师的“批”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是“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将“评”的重任归之为教师的职责之内。其实,“评”与“批”应该有其殊异的内涵:“批”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而“评”则应该涵盖学生个体对一次训练的看法和见解,不仅仅只是教师的看法。因此,把评议的权利让给学生,不仅切合学生自己的实际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更能够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
2.蹲着——以低视角介入
蹲着,就是将评价的视角放低。如何蹲着?
(1)把跳高杆降低,抬抬脚就能过去
学习就如跳高,把跳高杆放得很高,学生就是跳筋斗也跳不过去势必挫伤积极性。过去我们强调“跳一跳能摘到葡萄”。在孩子对习作不感兴趣的时候,不妨让他“抬抬脚就能过去”。降低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是一种免费的助推器,可以让人的潜能超常规的发挥。
一学生:第一次作文只写3句话,两句不通顺。
(2)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评价的作用是促进,而非甄别,更不是给孩子以断语。我经常和孩子们说一句话:一篇文章没有写好,没关系;十篇文章没有写好,也没有关系。因为写不好文章不会死人。你看社会上很多人不会写作文,甚至字也不认识几个,但是他们却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干出自己的事业。关键是什么?是做事情的态度。写作也是这样,如果你的写作是真诚的,是努力的,那么哪怕只有一句话,照样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
我紧张极了,要是手上有一块铁,我一定能把它捏出皱纹来!
(3)轻美文创作,重真情实感
当前日趋兴盛的以“美文”创作为主要目标指向的文学创作式作文,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文学化的写作方式并不适合全体学生,更不可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教师的美文化追求,势必会导致大部分的中下生在作文学习中无法体会到成功感的激励。挫败感的重复必然导致作文兴趣的衰减,甚而厌倦作文畏惧作文。
我们欣赏能写出“美文”的学生,也会将这样的作文供全体同学欣赏。然而我们同样注 59
重那些普通的作文,让学生述说真情实感,反映一思一得,表达一己之见,刻画一物一人,只要是带有个体思考性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均是好文章。
例1:学校来了一群法国阿姨,这群阿姨是女的。
例2:爸爸说:“我小时候没饭吃呀。”
我问爸爸:“爸爸,你是不是吃不饱饭才来我们家的呀?”
3.躺着——以博大的视角促进
躺着,让孩子们忙碌起来吧!很多时候,老师的辛苦是自找的。为什么我们把学生看成弱智呢?为什么我们把自己当作拐棍呢?世界没有老师,孩子们就不会走路吗?也许并非如此。评价,应该着眼于过程和体验,着眼于方法和情感,着眼于孩子知识的习得经历而非习得的结果。
所以我们提倡活动型作文。活动型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打破常规的作文教学形式,作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1)建“场”——需要指点
活动作文,需要老师去建立一个活动的“场”。
A、社会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首先要学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到社会中去,让孩子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B、学校活动: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发展,关注学校的新鲜事物,关注学校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积累身边的素材,从而增强表现生活的能力。教师的职责,就是提醒、建议、要求、促进。
C、情景活动:生活报告会、观点报告会、事例评点会、建议设想课等带有教师设计意图又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情景性活动,是教师联系社会和课堂进行作文活动的极佳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来组织。
D、思维创意活动:儿童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现象力,这是我们教师教好作文的最大的帮助。活动不一定就是肢体的活动,思维的创意活动更是激发学生作文欲望和动机的载体。童话续写、合作童话、儿童小说改编以及教师提供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让学生进行故事编写等,都可以很好的丰富作文训练的途径。这些活动,老师动动嘴巴,学生就会忙得不亦乐乎,可谓是小杠杆可以撬起大地球。
E、单项训练活动:如说话课、观点课、辩论课、演讲课、异想天开课、笑话与幽默课等,单项训练学生的表达、思辨、想象、语言等能力。这些不妨也交给学生,我们看看,如果受到学生的邀请,有兴趣的话,咱们参与一下,指点一下,提升一下也未尝不可。
开展活动作文课:夹弹珠、托乒乓球比赛、画鼻子、吃西瓜、品尝花生、体验盲人、看动作猜成语、拔河比赛、击鼓传花、我和糖果有个约会、抓光„„
(2)解“套”——给个态度
作文之难,难在“套”多,不仅仅孩子,也包括老师,有时候成为了“套中人”。作文教学和评价,需要教师去主动解“套”。教师给个态度,孩子才会有努力的方向。简单的说,所谓的“套”,有以下这些:
教师的“套”:“积极”、“健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自然”„„诸如此类的教学语言,是学生思想上无形的“套”。崇高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生活中全都是崇高的话,生活就是一种“理想”。认识生活,就是要认识到生活中崇高和平常同在,高尚和丑恶并存,开心和苦恼共舞,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混杂。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的是一个真实世界。
教材的“套”:“把教材当圣经”的思想除了教师,学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是“考试”的蓝本。因此教材的好与坏都成了学生思想的枷锁。教材的权威性代替了他原来的“教学的载体”的范畴,成其为“套”,便好理解了。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第五册习作《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11-24
小学语文四季教学反思10-0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07-14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9-14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10-12
小学语文课程识字教学反思12-20
小学语文《浣溪沙》教学反思07-25
《水乡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