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共16篇)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篇1

中和小学 吕莉

在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一书,其中的“经典深例”“观点”“解读”“讲述”等板块详细展示了小学名师的各种教学艺术,让我深受启发,感悟良多。

(一)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

人们常用“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比喻技能上极高的境界。将于永正老师比喻为语文教学的“庖丁”,绝非其实。他说:“没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综观于永正老师的课文,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时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导向正确的一面。

于永正老师的人格魅力、独特的教学方式向他的学生、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展示了他作为特级教师的“艺术人生”。

(二)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

孙双金老师常说,他的成功归功于课堂,课堂给了他一块金光闪闪的金牌,他要还课堂一座金库,他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可是好课,即好课标准问题。拿语文课来说,孙双金老师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近两年来,孙双金老师又发展了他的好课观。他以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又重新总结了16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孙双金老师把从课堂里、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经验,及时地与同行交流,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者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改设想传播给更多的同行,带动语文教学攀登新的高峰。

(三)王崧舟老师的“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

细致解读了王崧舟老师不同时期语文经典课例后,总结出他诗意语文教学的一个连续谱系,贯通这个教学谱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那就是王崧舟老师对自己的永无止境的超越。他的课堂教学之一:读出画面——教学构思的超越;之二;让学生自己提问——教学模式的超越;之三:情与情的谐振——教学艺术的超越;之四:反教案——教学习性的超越;之五:归于平淡——教学风格的超越。纵观课堂,王崧舟老师坚信“人品、师品、学品、课品”的统一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他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事业境界: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语文的大地上诗意栖居。

(四)赵景瑞老师:追求课堂教学魅力

已退休的赵老师像一个省略号,他退而不休,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他那深湛的造诣、通俗的讲述、幽默的活语、谦虚的态度常常引起场下的共鸣与笑声,受到热烈欢迎,也是我们细致学习的典范。他在《语文教学的真谛》一文中提到“教文要育人,作文学做人;语文是生活,生活中有语文;语文要训练,语文需交际;‘教材观’的三部曲——看透、转透、用透;激学生主动地学,启学生创造地学;重视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习过程”等观点都看透了赵老师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五)闫学老师追求的语文之道

有人说,好课种种,韵味各异:有的像美酒,芬芳浓烈,饮之醉人;有的似白水,纯极淡极,却不是本真;有的则如清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然品只却自有一种回味久久不散——这便是一种境界,是课的境界,也是人的境界。

闫学老师心中的语文是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的语文。她探索有生命活力的语文,演绎精致美丽的语文,追求灵动的语文,走进远方的语文„„

执着追求,不断反思,超与自我,永不言弃——这就是闫学老师,一个永远在求真、求善、求美的人。

(六)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

盛老师曾这样说过:“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个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活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此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可谓过瘾。

“以两极端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是盛新凤老师在借鉴古今外哲人智慧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诣在平衡小学语文于都课堂教学中诸多的极化现象,构建两极融通之和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境界,生成雅俗共赏的和美课堂。

盛老师的“和美语文”扎根于课堂实践,从她的几个经典课堂案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和美语文”的理念,感受到了盛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篇2

成都小学语文名师团队是集教研员、省市特级教师、市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为一体的小学语文名师群体。团队在成都市教科院小学语文学科组的引领下, 践行“儿童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想, 坚持“儿童本体”“语文本色”“生活本源”三个基点, 突显“儿童味”“语文味”地方味”三个特质, 围绕“发现儿童, 为了儿童”, 在儿童语文教学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成长评价等方面, 积极探索, 务实求新,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文教育教学形态和儿童生动发展的课堂生态。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篇3

为了做好工程的实施工作,福建省教育厅成立了“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专家工作委员会”,负责名师培养工程的业务指导和咨询,制订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工作规程、管理和考核办法,以及审定培养单位制订的培养方案等工作。

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以“教学主张”为引领,要求每一位名师培养人选都努力提炼并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突出自己的教学专长与鲜明的教学风格,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名师培养模式,造就各具特色的教学名师。要求教学名师应具有标志性特征:有自己的教学信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有自己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有突出的教学业绩。在培养方式和培养措施上,遵循教师专业发展和名师成长的规律,通过专家指导、理论深造、课题研究、名师访学、考察学习、学术交流和著书立说等方式,促进培养人选和对象尽快成长。教学名师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配备双导师,进行个性化培养。

小学语文名师活动总结 篇4

今天上午9点整,在县教研室会议室举行了小学语文名师活动。这也是本学期的第一次业务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xx、xx、马丽、时进奇、刘瑞华,xx、张琳、李斌、海莉、刘芳、赵东玲、李晓燕等十几位教学名师新秀,还有xx、郝振丽等几位名师培养对象,教研室副主任xx老师组织并主持了本次会议。

活动上,xx老师首先宣布了本期的业务活动安排及要求。

一、送课下乡活动

3月份,由xx三位老师送课下乡到x乡和x乡。

4月份,由李x三位老师送课下乡到x乡和x乡。

其间,还会有x市送课下乡到县直第三小学,是有关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届时再安排听课学习。

二、读书交流活动

今天给每人发一本教育书籍《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和一本教学专刊《小学语文教师》,尽快读完,可以在书上圈点批注。将在5月下旬和6月份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人都得参加,并写好交流汇报材料,在总结和交流中对读书内容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求制作课件,每人的读书交流时间30分钟左右。

三、有关课题的立项

到时候由xx老师给大家讲研究课题的选题范围及立项表格要求等等诸方面的细节问题。

四、坚持写教学反思

依然像上一期那样,坚持写教学反思或学习心得,并以电子稿定期发送到教研室邮箱里。

宣布完本期的业务活动安排,紧接着由xx、xx、xx三位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是为这个月的送课下乡做好充分的准备。

xx老师说的是六年级下册的课文《一夜的工作》。他的设计从课题的导入,听《你就是这样的人》,为整个课堂铺垫了情感基调,做到课伊始,情已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通过“读”“品”“悟”,周总理仿佛穿越了时空,由远而近向我们走来,他那高大的形象,在这样的品读感悟中,越来越清晰,我们对总理的情也越来越浓,此时,再播放总理逝世时候的纪录片和《你是这样的人》,让那种积蓄的情感得以宣泄,得到升华。

xx老师说的是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检阅》。她的课堂一向是我向往和追求的,扎实、高效,又朴素真实,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朱老师的课堂上,不仅注重孩子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还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孩子听、说、读、写的训练,都能一一地落实到位,让孩子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学到本领。

xx老师说的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描写的片段,文段并不长,却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文本“写了什么”并不是难点,孩子都能理解,而“怎么写的”应该是本课的学习重点,重在突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可以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以上三位老师说课结束后,xx老师简单做以点评,接着我们大家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学习三位老师的优点,又直言不讳地指出还有哪些欠缺或不妥之处。研讨交流的气氛轻松而愉快。

听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论坛有感 篇5

博爱县实验小学王红芸

星期天,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论坛活动,有幸目睹吉春亚教授和杨德伦大师的风采。大师就是大师,他们的课听起来轻松、自在,就是一种享受!不用作秀,不见疲于应付学生,不为显要教师自身,只有引导孩子们并和孩子们一起进入语言文字的学习。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堂,崇尚这样的语文课堂。

最有收获的是吉春亚老师的报告。吉老师信手拈来,上了两节课:《笠翁对韵》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课轻轻松松却耐人寻味,语文味很浓。大师的风范今天着实让我领略了一番,面对突发的问题应对自如:来到大会现场才知道学生们的课都已经上完了,只好换成五年级下册的课文《笠翁对韵》,可孩子又都没有带书。几分钟内,吉老师就立马定了三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1、先上这节课的第一课时,如果书来了就上第二课时;

2、如果书没有来,再上另外一节课;

3、还可以上一节作文课。就这样,在没有书的情况下,吉老师带领学生上了一节《笠翁对韵》,到下课前,几乎人人都能看着提示把课文背诵下来。整节课,吉老师应对自如,没有一点慌场的表现,这也只有真正的教授能做到的。上完课,正好打印的资料来了,可算有书了,吉老师就又接着上了第二节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节课更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自主找出了作者描写人物的句子,而且,在吉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是学生很自然地知道了,在读名著时,不光要读出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背后的内涵。她把她语文教学的要义传授给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我被吉老师那富于诗情画意的语言和课上浓浓的语文味所深深吸引。

吉春亚教授的报告更是精彩。语文教学的目标要定在外显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上。是呀,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职能,才能给成长的孩子带去点什么。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老师的语言就要简练,更多的时间用在孩子们的听说读写上。可惜,时间不够,吉老师的报告没有讲完,没有讲彻底,实在是在场老师的一大损失!

通过学习杨德伦专家的讲座《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我知道了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语文探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将这种学习方式引入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2、教给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组织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须格外重视教学生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方法,如,结合题目、课文重点、课后练习发现并提出问题,抓住文中情节矛盾处、前后对比处、艺术空白处发现并提出问题。

3、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具体的、过程性的学习方式,三者间不是孤立的、独立的。其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探究”是关键。没有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就会流于形式,就失去了根本,就无实效可言;而缺少有价值的“合作”“探究”过程,“自主”的质量又往往只会停留在一般水平上。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篇6

认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在省图书馆,看到书名我就被吸引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通过书本中收录的名师语录中,我感受到在八位名师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中,儿童都摆在了首位,我想这就是名师们语文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让儿童拥有快乐的童年,在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所以这本书让我收获不少。

收获一:备课比上课重要。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法那法,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备课是处理教材,就是用认真的态度,像学生一样对待每一篇课文,做到“先学后教”。于永正老师说,高明的教学方式或方法来自教师对所教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对于备课,名师们提倡教师先读课文很关键。于老师说:“任何一篇课文,只读一两遍是很难找到好的教法的,但当我们读了若干遍以后,读出味来了,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产生了。我对此深有体会,对自己先朗读多遍的课文,在课堂上就敢于范读,学生一般会报以钦佩的深情。如果发挥到极致,一阵热烈的掌声是免不了的。当然,先读课文的好处不止如此,读熟读透课文会让老师上

课时成竹在胸,从容不迫。

收获二:怎样做一位好老师。

书中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给我印象最深。于永正老师给自己女儿提出的这20条贴心小建议,其实也可以说是给每位年轻教师提出的,这20条建议是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望,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包含了对我们教学中的指导,要我们上好课,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选择好教学的手段,也包含了对我们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如要我们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同时在交流中恰当使用肢体语言,是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拉近师生的距离。再如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要我们要感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发现他的某一长处,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孩子的喜爱。于永正老师的建议朴实而细致,温心而值得深思,如果能按着20条去做,我想一定能成为孩子喜爱的老师的。

收获三:下学期工作措施。

1、教学中能更能关心、关爱孩子,善待孩子,努力去做一名严而不厉的教师,增加自己对班级孩子的了解,更全面、客观地了解他们,特别是后进生,了解原因,慢慢转化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能端正学习的态度,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摸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每课的教学,要努力拓展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拿好教材这个例子,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

语言文字的能力。

3、在教学中做好研究,利用好每课的教学,关注细节,及时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篇7

老师教作文的知心帮手学生学作文的贴心法宝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中高段小学生

★2014年《小学语文教学》增刊之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指导·优化》

名师全力指导课堂教学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宝典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教研员、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 (会刊) 2014年7、8合刊专辑《小学语文“自选文本”教学》

引领“自选文本”教学服务教师多元课堂

适用范围:小学语文研究人员、教研员、教师

齐鲁中小学名师出国培训收获大 篇8

为了加强对山东省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建设一支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素质的中小学名师队伍,从2006年起,山东省外专局协助有关部门围绕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连续组织了两批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到美国康涅狄克州进行培训。近日,第二批来自全省的20名齐鲁名师赴美国康州学习培训凯旋而归,收获颇丰。

在美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培训阶段由美方专家对学员进行美国教育系统组织形式、学校管理、教学法等方面的培训,并组织学员们集中考察耶鲁、哈佛、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学和多个中小学校。此外,还安排学员们到康州各个学区的中小学校进行跟班实习。教师们在不同的中小学校,采取随生就读、跟班听课、座谈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美国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全方位了解了美国的基础教育,感受了美国的社会文化,在实践中比较中美基础教育的异同。实习期间,学员们全部都住到当地的美国家庭中,这些美国家庭成员包括中小学校长、教师、督学、学生、美籍华人等,家庭背景丰富多样。通过赴美培訓,学员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不仅详细了解了美国中小学校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以及在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使齐鲁名师具备了国际视野,从更广泛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教育。培训结束时,20名学员提交了136份考察随笔和学习感悟,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反思。为了推广出国培训的成果,教育部门组织了名师经验交流座谈会,让参与出国培训的教师在各自的学校和县区与学科教师进行座谈和交流,与大家分享培训成果,将了解和学习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为推动该省新课程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郭翠霞 马莉亚供稿)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篇9

123

近段时间我读了雷玲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主要介绍了刘可钦、华应龙、叶云素、徐斌、张齐华、钱守旺、夏青峰和缪建平等8位名师的教学艺术。他们都有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下面我重点谈谈刘可钦和徐斌两位名师的在教学中的一些观点、做法以及我的一些体会。

一、追求常态生命课堂的刘可钦老师

刘可钦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和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多年来,她一直在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她提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常态下的教育,对学生才是最有价值的。刘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践他的生命课堂:

(一)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语言。

刘老师认为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教师要帮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支持性的课堂文化环境,对培养学生自信的表达、纯真的交流、民主的对话十分必要。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因为数学首先应该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例:“XX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你说的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刘老师认为这样对第一个发言的孩子不利,打击它的自信心,差一点的就不会举手,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差一点的就更不敢举手了。换成这样的话说可能会更好。“XX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

(二)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

刘老师提出教师应该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因为“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为指向,指向的是结果。而“怎么想的”将教师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请学生发言时应该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而不采用“谁能讲给老师听?教师要介绍新方法时可以这样说:“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而不用“看黑板,听老师讲。”类似的语言,会促进所有的学生承但起

学生的责任。这些语言能一点一点地激励着孩子们大胆发言。

刘教师认为评价语言分为两类:

1、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相联系的。如:“好,明白了的孩子请你坐正,我就知道了。”

2、与教学内容和过程紧密相关的,启发学生思考的。如:“谁听明白了?”“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具有不可预设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具有突发性,是不能预先设计的。刘老师认为老师的责任就是把问题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机会。将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同寻常,需要的是积淀,表现的是内力,映射出的是“大家”的风范。像他课堂中一些教学语言就突显出他的教育机智。如:“同意吗?”“谁听明白了?”“还有部分同学,也包括我,认为不一定,怎么办?”“你能整理一下思路,待会儿说给大家听听,好吗?”他还提出以下一些观点: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教师的视线更应该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仅靠情境是不够的,更应该思考怎样借助有趣的学习内容,以及不同理理解方式的交流和碰撞,去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才是丰实和鲜活的。返璞归真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应该是生生、师生之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应该是师生共度的一长段独特生命历程的体验。

刘可钦老师人主要著作:《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数学》、《21世纪,我们怎样教数学》、《小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初探》、《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变革问题的若干思考》。

二、追求课堂朴素之美的徐斌老师

徐斌老师是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他的教育信念是:追寻理想的数学课堂。

徐老师的主要教学观点是: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是数学教学的灵魂。好的教师就不只是讲推理,更要讲道理,把印在书上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适当选择学生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服务。理想的课堂在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2

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

徐斌老师在教授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时,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教学,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①观察列式,初探结果。②数形对应,初建模型。③体验比较,简缩思维。

徐斌老师年轻时对名量大家的教学实录和授课录像认真进行研究,对名师上课的每个细节进行揣摩,并体会其中的意味,进而将之内化为自己对数学课堂的认识和教学的策略。正是多年来的学习与积淀,使徐斌老师厚积而薄发,成为小学数学教坛上的一颗新星。目前徐斌老师在教学上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① 具有童话般的语言。(趣味性)② 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性)

③ 注重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来组织教学。(情境性)徐斌老师的专著:《走近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三、我的心得体会

通过对比分析两位名师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在教学中的一些观点,我发现他们都是对教育有不懈追求的。他们多年来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才会取得今天娇人的成绩,才会形成他们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今后我也会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争取不断进步,从而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篇10

读《于永正的“艺术人生”》有感

麻涌一小

赖爱萍

这段时间,我读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让我经历了一次次艺术的熏陶。书中通过介绍于永正、孙双金、王松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风和周益民这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小学语文也可以上得这么有魅力、这么精彩!

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学生只是“守”在位置上听老师传授知识。而于永正老师却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将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善于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读着于老师的经典课例,让我深深感受到他的语文功底很丰厚,他的艺术修养很高。特别是:评价学生和引导学生上更显精彩。正如他说的:“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如果既有较扎实的语文功底,能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去教语文,又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得有意思,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读着读着,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不能写出一手好字。这是做语文老师的首要条件。今后,自己一定要抽出时间练练字。我知道自己年纪老了,学东西没年轻人这么快。但我相信只要有恒心,一定有收获!其次,自己要练习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总是说对、不对和表扬他,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样太平淡的、太普通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不仅是凝视着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期望,而且是于老师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不仅是可视作对所有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的贴心建议,而且是老教师的良方妙药。是朴实而细致,温心而值得深思。我想:如果自己能按着这20条去做,一定能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

80名师生商讨指挥教学 篇11

5月23-25日,来自全国各地50所高等院校近80名合唱指挥专业的教师与研究生,云集重庆西南大学,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合唱指挥教学法研讨会。

这是继教育部颁发音乐学音乐教师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课程纲要》)通知2007年实施以来,专家学者汇聚一堂,研究合唱教学的首次会议。

为期三天的大会与分组讨论会就合唱课教学、合唱指挥课教学、合唱训练、合唱表演与《课程纲要》等问题进行研讨,教学与表演示范,切磋技艺、探讨问题。与会代表提交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合唱教研 大处着眼

中国音教专业委员会合唱学会由高等师范合唱指挥学会发展而成,其成员目前既包括高师音乐学院与系科,也包括普通大学艺术系科与普通音乐学院合唱教学与科研人员,是国内合唱教学与科研的最大平台。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田晓宝以《关于合唱艺术与合唱指挥艺术的美学问题》为题发言,他强调“崇高、和谐”是西方合唱产生与发展的关键性概念,认为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经过文艺复兴巴洛克到古典时期,和谐与崇高始终是合唱艺术追求的标准。相反,20世纪现代合唱的发展则趋向与反崇高与反和谐。依此观点从宏观上把握西方合唱作品与指挥艺术,就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合唱作品处理与合唱指挥教学的要诀。

安徽大学张毅教授的发言《国外合唱教育》,从宏观角度比较中外合唱教学体制、课程要求上的一些不同。张毅重点介绍了匈牙利音乐学院合唱指挥课程设置与要求上的一些不同。那里的视唱练耳课程更像是一门综合课程,合唱队员视唱练耳的水平也非常高,对指挥的要求当然更高。他们的练耳不但听、记,而且要求再现。他们的小班课也很有特点,评判学生不是一个标准,注重动态评价,注重因材施教。

合唱教学 以小见大

如果说田晓宝、张毅的发言主要从合唱艺术研究与教学的宏观着眼,那么山东教育学院房思钊教授有关《群众合唱的教学问题》,则是从合唱指挥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与方法着手。他认为,群众歌曲的合唱教学,主要应该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分析作品和处理作品的能力。对歌曲的分析,首先考虑是文学与音乐的分析,然后采用不同的合唱艺术表现手段来处理。其中对比的潜力是无限的,不能一种方法唱到底,演唱处理中的二度创作十分重要。

江苏教育学院的韩德森教授以西南大学附小合唱团为协助,在排练过程中完成了《中小学学生变声期前后的合唱教学问题》的发言。他认为在变声期过程中合唱指挥应该寻找学生发声的自然状态,采用轻声和半声唱法来贯穿歌唱。在练声期间采用打哈欠似的放松练声,求松、求通而不可求响。

华南师大的周正松教授则以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合唱团为协助,完成了《中国民族合唱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发言,把整个演讲过程变成为生动的合唱排练过程。他从几次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合唱比赛经验中,认识到发展民族合唱的重要性,几年来致力于民族合唱的发展,自己编排并录制了一套中国56个民族的合唱歌曲。他现场排练了台湾、内蒙和广西三个不同少数民族风格的合唱歌曲,气氛生动活泼,很出效果。

三天的大会与分组讨论会紧张热烈,与会代表们在发言、教学演示中展现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新的问题。23日晚,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与交响乐团举办了一场以合唱为主的音乐会,由文思隆、颜家成指挥,展示了主办方合唱教学与艺术实践的成果。目前,合唱指挥培养的专业平台在国内高校已经形成,高等教育对合唱事业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篇12

一、课前交流, 点燃快乐课堂的火种

于永正老师被称为是“派往儿童精神世界的天使”。他曾说过:“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幽默与爱升华了他的课堂, 他的课堂教学以“爱”为立足点, 以“情”为纽带, 以“趣”为氛围, 以“美”为手段, 着眼“新”、“活”、“实”,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而孙双金老师以他睿智的头脑和风趣的语言为学生们树立了自信, 让他们找到了自我。名师的课堂教学虽风格不同, 但对教育教学的炙热追寻是相同的, 对课堂教学的透彻解读也是共同的。名师们仿佛都有一种魔力, 他们几句简短的话就可以很快地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能放松自己, 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 尽快进入课堂主体的角色。这种魔力我觉得应该是名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的朋友或妈妈的角色, 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关爱。他们善于选择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开始交流, 让每节课在一开始就激发孩子的兴趣, 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二、新课导入, 开启精彩课堂的序曲

名师的每一节课都犹如一曲激荡人心的乐章, 而导入环节就是这一乐章的序曲。窦桂梅老师在《难忘的一天》的导入环节, 用自己最难忘的事引出学生最难忘的事, 引发了学生的共鸣, 学生顿时兴致高涨, 产生了与课文主人公的共鸣, 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会讲课的教师, 必然熟知学生心理并加以引导。孙双金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导入就更独特, 以一曲《好汉歌》开始, 让学生在音乐中列举自己最喜欢的水浒人物, 再到让学生解释好汉的含义, 最后在齐声朗读中列出了课文的标题。

三、课堂提问, 掀起思维冲突的高潮

名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 教学效果越好, 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极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 促进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名师的课堂将“疑”设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认识矛盾之中, 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和学习的兴趣, 使学习成为学生强烈的精神追求。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 孙双金老师用语贴切, 一个个问题层层深入:“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阿炳的父亲说错了, 还是阿炳没有长大?拿起笔到课文里去找找关键词句。”这一句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提出疑问, 同时设下一个选择疑问句, 给同学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

小学语文名师小组研修工作总结 篇13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XX老师的关注和指导下,我们XX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一个学期来,我们看到的是点滴的收获,感受到的是工作室成员们共同进步的喜悦,现做简单回顾。

自3月7日“XX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会议召开后,我们认真学习了《XX县XX年春季学期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计划》和《XX年XX省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计划》,并从工作室成员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XX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春季学期工作计划》,旨在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使工作室学员逐渐脱颖而出,提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一年来,工作室的成员勤于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本学期开学初,要求每个学员从《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这几本书中至少任选一本阅读,从中获得心灵的顿悟,丰富了自己积累,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为了提高工作室学员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我校组织工作室的学员参加县名师工作室在各中心校举行的活动,学习县名师工作室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要求学员每星期上网观看名师授课视频不少于1小时,学习名师的教育教学方法。

根据要求,每个学员在本乡镇内上5节研讨课,我工作室要求每个学员4月份、5月份分别上2节,6月份上1节,每节都以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工作室全体学员参与备课、听课、评课和议课,以期共同进步和提高。在6月6日学校组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竞赛中,我工作室学员王娟老师所授课《四个太阳》和家义德老师所授课《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分别获二等奖和一等奖,也为全乡教师作了一个示范,起到了辐射的作用。

半年以来,工作室的学员无论从教学水平、教学策略,还是管理学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已成为全校最精干的教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学员评课、议课的能力有待提高;学员的实践总结能力有待提高;课题研究难以开展,效果不明显等。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篇14

书名:小学语文名师魅力教学设计艺术

P16 以读为本,关注学生阅读体验

——感悟的突破口

阅读摘要:“以读为本,关注学生阅读体验”是实现感悟的突破口。“阅读体验”是指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调动直接经验,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的个性化阅读。小学阅读教学是母语教育起步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低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将为学生今后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各种潜力的发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奠基作用,为学生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使范文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是语感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重视语感,教师就应该把朗读放在突出的位置,要让学生感悟课文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敏锐语感,教师就应该加强指导朗读,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读书心得:读了上述内容,不禁让我对自己平时的课堂进行了反思。是啊,朗读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多的是采用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朗读。今天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课堂上的朗读,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更是能够让学生去感悟,从而通过朗读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我想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增加让学生朗读的时间。由于当前阅读教学的大量时间用于“阅读谈话”,因而很少有读的时间,即使课堂上有时间安排少量的读也是为

“阅读谈话”而服务,不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解决课堂上学生读书少的问题,要舍得把时间还给学生。是啊,我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不读,不记,不背有什么用?经常有这种情况,一篇课文两三课时我教完了,但学生读起课文还结结巴巴,读不上口,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他们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离不开大量语言材料的积累,要积累,就得读,就得背。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得少。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是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之作,我在课堂上应该少讲些,让学生多读点,多记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出口成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在课堂上保证了读的时间还不够,还要加强读的指导。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解惑自然就是解学生读的不明白之处。这里的授业也可以理解为授人以读书的方法之业。至于传道,书读好了,道也自然在其中了。由此可见,我在课堂上要做的事,重点还是教学生读书方法,点拨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所以,在以后阅读教学中,我要以有感情地朗读为主要训练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或课文片段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思想内容和真情实感,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结构美,使之在诵读的潜移默化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教育,提高其理解语言的能力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阅读课只有突出“读”,才是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 篇15

“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是“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的一部分, 2012年9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及其他相关文件精神, 加大北京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的培养力度,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发展工程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名师发展工程的培养目标, 即2011年到2020年期间, 从北京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选拔500名左右师德高尚、专业素养较强和发展潜力较大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努力将其培养成为掌握国际国内前沿理论, 在学科专业、教改实践中具有突出教学和研究能力, 能参与国际教育交流, 在北京基础教育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教师。

“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依托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作为培养基地, 其中, 北京教育学院承担了体育、语文、数学、美术四个学科的名师培养工作。本次参与研讨活动汇报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的秦志军老师和东城区体育教研员海汶老师是“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培养的首批名师学员, 也是第一批中仅有的2名体育名师学员。对于他们的培养, 既配备了实践导师, 还配备了学术导师, 培养过程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展开, 做到了以理论指导实践, 以实践检验理论, 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创新“共习模式”, 兼顾多元智能发展

在课堂展示环节中, 秦志军老师和北部新区实验学校的王芳老师分别教授了一节小学三年级“篮球直线运球”课和一节小学一年级“仰卧推起成桥”课, 两节课充分体现了“共习模式”的内涵和特点。这里的“共习模式”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的, 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智能融入到学习过程中进行共同培养、共同发展的思想、过程和方法的总称。就具体课例来讲 (以篮球直线运球一课为例) :

从教学目标来看, 既有发展运动智能的目标—“初步学习小篮球直线运球动作, 使80%的学生掌握直线运球动作方法, 提高灵敏性和力量素质”;有发展运动智能和语言智能的目标—“80%的学生能够背诵规定宋词, 将宋词与徒手操和运球相结合”;也有发展运动智能、音乐智能的目标—“80%的学生能在快慢不同的音乐节奏下完成高低不同的直线运球”。

从教学组织来看, 在准备部分中, 教师安排了“教师领做领说”和“学生边做边说”, 其中“做”即练习、“说”即背诵诗词, 且要求学生大声喊出;在基本部分中, 教师安排了与背诗词结合的分散练习、与快慢节奏不同的音乐结合的练习、“练—赛—总结调整—赛”递进环节的练习等, 不同环节, 促进了不同智能的发展。

从课的目标设定到教学方法的选择, 再到教学步骤的安排与实施, 正如秦志军老师在研讨会上作课题研究 (研究题目:小学体育教学“共习模式”的构建与运用研究) 阶段性报告时所指出, 他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 以体育教材内容为主, 在发展运动智能的基础上, 兼顾了多元智能的发展。对于多元智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个问题, 他针对不同的智能运用思路做了详细的阐述, 如, 语言智能在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解情境化游戏、喊口令、技能动作要点复述、经典背诵等来发展;逻辑数字智能的发展, 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将简单运算、逻辑推理与身体练习有效结合的游戏或练习, 如叫号赛跑、抱团等进行;发展空间智能, 可以通过体育简化图、规则手势、表象训练、定向越野等实现;发展人际智能, 可以通过在游戏或比赛中设置角色、赋予职责, 使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和努力中锻炼、提升自己, 并有效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品质;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可以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反省技术要点, 并尝试改进技术, 逐渐使学生在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 如在对抗类体育项目中的自我定位及战术制定。

此外, 秦志军老师还分准备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固定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五个不同的逐级递进的阶段介绍了“共习模式”的操作流程。他指出, 在固化阶段, 运动智能和其他智能应紧密结合, 并通过其他智能促进运动智能的发展;而在自动化阶段, 学生应能够把各项智能综合运用到一项或几项活动中, 并且能正向迁移到其他单元学习中。对于“共习模式”的课题研究, 他在不同的学校进行了实践检验, 实践初步验证了“共习模式”的效果:学生练习兴趣变得持久, 课堂学习效果得到提高, 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与交流增多, 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不同角度切入, 多维度探析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

海汶老师的课题研究题目是“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 在本次阶段性成果的报告中, 海汶老师基于理论的研究, 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后期研究计划等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与成果。

针对研究过程, 海汶老师重点介绍了针对两个思考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其中, 就体育教师层面来讲, 一方面主要从教学准备与反思、教学组织管理与实施、体育教师对自身课堂教学评价、教学设计规范化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 对教师心目中影响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调查, 结果认为, 排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教师的自身素质、体育教师对待教学的事业心和态度、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的态度, 对此, 海汶老师分析认为, 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体育的教学成果, 教师对待教学的事业心和态度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质量, 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和体育教学的积极态度将成为提升体育教学行为质量的有效动力。

而就学生层面来讲, 主要研究了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心目中优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教师是否告知学生教学目标的情况、任课教师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情况等四个问题。其中, 基于对东城区的调研, 针对学生心目中优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这个问题, 研究得出, 排在前5位的能力分别为: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外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运动技能水平高;着装整洁得体, 仪表端庄。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所认为的比较重要的动作示范正确且优美、教学认真、要求严格等因素却排在后几位。对此, 分析认为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目前体育教师群体整体素质比较高, 学生已经比较认可教学示范等方面;二是学生可以自己从多种平台上找到高水平运动员的动作视频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所以对教师示范动作要求不那么高, 但是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觉醒, 使学生希望有更宽松的课堂氛围, 希望在课上能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与尊重。

此外, 在研究过程中, 除了立足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之外, 海汶老师还对多节课堂进行了观察与诊断, 并认为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教师还应该做到以下六点:教师应研究教材, 钻研教法, 提高教学手段的有效性;要分析每个教材的重点、难点;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并最大化开发多媒体的功能;要注意自身课堂提问、设疑的艺术性;要提高应变能力及对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要关注体育课后的放松与整理环节。在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结束时, 海汶老师进一步介绍了课题后期研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和计划。

针对“共习模式”及“教学行为有效性”两项课题当前的研究成果, 及这次活动中的两节现场展示课, 培养导师进行了现场精彩点评。实践导师马受良指出:首先, 创新是一个永远都在继续的主题, 学校体育工作也需要创新, 而既然是创新就应该允许个性的发展, 应该允许多种模式共存, 而不应该是按照同一个或者是统一的模式去发展, 就这次的展示课来讲, 由于其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观点, 对此, 大家应该抓住问题的本质, 即评价一节课应该以其效果的好与坏、真与实为评判标准;其次, 多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而且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的物理性融合, 而应该是化学性的融合, 相互之间应该发生化学反应, 能够彼此促进, 而这点在展示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这种创新值得体育教师去研究、去尝试。

学术导师陈雁飞教授在点评中, 一是肯定了“共习模式”理论指导下的两节展示课, 她表示这种课是当前极力提倡的;同时分析了两节“共习模式”展示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原因:授课教师对理论模式的研究与构建运用了多元智能理论, 并对技术动作要素进行了研究, 而这种研究往往是当前体育教师所缺乏的。二是针对“教学行为有效性”这一课题, 表示海汶老师做到了从基础做起, 针对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 深入学校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包括调查、访谈、资料和数据的收集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的尝试。此外, 陈雁飞教授还对在场的教师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大家都能够从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再深入到实践中去, 解决真正的教学问题, 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体育教学。

名师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初探 篇16

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原因在于许多语文教师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是人云亦云,云山雾海。至于是否应该这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我们不少的语文教师是不清楚的。

语文教师拿到一篇文章,经常会思考这样三个问题:这节课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结果如何”。其中,“教什么”是这三个问题的核心与基点,它决定后面两个问题的实施。王荣生教授把“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一致”作为评价一堂优秀语文课的首要条件。“教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就是对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确立。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上起着导向、激励、评价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就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师生双方的各种教学活动均受此约束,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犹如百川归之的大海,万山指向的泰山。有了它,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有“的”放“矢”。

所以说,一堂语文课效率的高低,第一个关键问题就在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选择与认定上。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关系到“三维目标”是否真正落到实处。顾之川老师说:“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

一般的教师目标设定较随意,只是在备课时草率地抄抄人家的教案,或随意定几条。基本套路是让学生掌握什么,使学生理解什么,培养学生的什么。教学目标没有任何指向性。也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是教案中的重难点的再现。这种草率的选择使教学设计无目标,更看不出教师本节课的意图。甚至教学知识点在教学上没有任何体现。

相对于普通教师的这种草率行为,名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斟酌再三,方才确定。尤立增老师对此有一段精妙的论述:“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下有招。”“目中有人”其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心中有数”指教师能够宏观地把握课堂;“手中有招”指教师有进行学法指导、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的教学目标往往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教学目标指向课程目标

一堂语文课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也不是能教什么就教什么。知名语文教师会把教学目标的基点准星对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上。语文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难就难在它没有公认的、具体的、明晰的逻辑顺序。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每篇课文都是新的。

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竹影》,就有以下三个目标可以供我们选择:1,以叙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简练而传神的描写为教学目标。2,以绘画艺术启蒙为教学目标。3,以研究作者的实证材料为教学目标。

先看看下面的一则教学实例:

师:画竹和描竹有何不同?(多媒体展示:郑板桥“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朱光潜“模仿只是创造的始基……”)

师:真正要创造一幅自己的画应遵循什么规律?

师:

(出示一组国画,一组油画)问:哪是国画,哪是油画?

师:回忆一下你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这些游戏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显然,该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后两者。把散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为艺术课的教学目标,整堂课几乎是教师一个人在痴人说梦。一堂课拉拉杂杂几十个问题,连教师都不知所云,何谈“好课”?

与此相反,徐州市名师、市教研员李文利老师所上的《竹影》一课中,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以“叙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赏析简练而传神的描写”为教学目标。以“课文中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生动,并谈谈你的理解”为主要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作者的言语去体认、感受、分享作者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语文课教学目标贴近课程目标,也为一堂高水准的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具体

让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增强目标性动机,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学生对活动的具体要求越是明确,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态度就越自觉。例如,有的教师要求全班学生齐读课文,但读的要求是什么,老师不说,也许教师自己心中有数,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心中也没有数。学生只是知道要大声读书,于是他们就大声读起来:有人认真地读,有人有口无心小和尚念经式地读。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但凡名师,他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全面、适度、明确而具体。特级教师、苏教版语文主编张庆老师曾明确说过教学目标决定了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他强调语文教学目标要“单纯”、“明确”,“单纯就是教学目标少而集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常数,落实多了势必有些会浮光掠影),明确就是要以目标检验教学活动”。我们不难理解张庆老师所说的“单纯”就是要目标全面适度。

窦桂梅老师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她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晏子使楚》讲的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故事,课文语言精练,用词诙谐有趣。表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窦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学生明白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渊源,教学目标既全面、适度又明确具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窦桂梅老师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尊重”二字。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读课文并思考:“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训练、说话训练、理解训练、解词训练、思维训练。

在孩子们对晏子的口才大为佩服之余,窦老师巧妙抛出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仅凭口才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吗?让学生明白楚王尊重的首先是一个有尊严的晏子,只有人人都做有尊严的人,才能使一个团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尊严,也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课堂因有这样全面、适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有效。这样的效果是不着痕迹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有“温度、广度、深度,继而有高度”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效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根“红线”,每一个教学要素和环节都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优化组合、协调运作,形成课堂教学特有的动态结构。有效教学主张教师树立教学目标的整体结构观念,全面实现三维目标,使教学目标价值的实现统一于同一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实现教学的基本价值,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

学习名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学习他们能够依据新课标设定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课程目标”。他们针对不同的课文,不但分析课程标准,还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通过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师生不断达成目标的过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必须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客观标准。

三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单课目标兼而顾之

名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能考虑宏观的课程教学目标,也能顾及教学单元中的中观教学目标,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是具体而微。对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名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是逐条罗列的,而是通过具体而微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

例如胡明道老师的《童趣》一课,设计了如下的目标:1,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2,体认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胡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抓住了文本使用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心灵沟通。通过反复的吟咏、诵读,让学生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趣、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这既体现了语文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体现了《童趣》所在单元的目标——“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胡明道老师在教授《小麻雀》一课时,就是把单元教学要求“理清层次。了解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特点;通过朗读,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及单篇要求“学习对小麻雀动作、外形、神态的描写;学习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受到爱心的熏陶,懂得“弱小者只有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的道理;同时学生在理清层次、归纳内容、表情朗读等能力方面得到了训练。

上一篇:初一期末总结500字下一篇:赞美祖国庐山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