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趣化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情趣化(通用8篇)

语文教学情趣化 篇1

双龙一小 浦琼梅

一、语文情趣化教学的意义

根据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江苏南通师范二附小李吉林老师长期探索情境教学,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克服了“注入式”教学的种种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协调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平衡两个信号系统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情境教学成为促使儿童生动活泼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我国六七十年代的教学,非常重视知识的传授,提倡“知识就是力量”,到了20世纪70年代,我们发现,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于是提出一个口号,叫“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无疑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又认识到,还有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是教不完、学不尽的,再说,今天该传授的知识假如缺漏了,明天还可以补,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那么,明天就什么都没有了,自然也包括能力。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确实太少,其中尤其缺的是情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的那种模式已不复存在。这无疑使广大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情趣是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之一,是学生热爱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趣,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成功的课堂自然也应该是充满情趣的。

二、语文情趣化教学的前提

1、情是什么?首先是对学生有情,其次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又说:“热爱孩子是老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人类生活需要在爱的孕育中充实,学生渴望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关于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了。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师生和谐共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平静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新。

2、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人”,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同情。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全是缺点,甚至愤怒。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你可能找不到一个你真正满意的学生,找不到一个你认为优秀的学生,你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不要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同样的人”。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梅兰芳是京剧艺术大师,却不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陈景润是著名的数学家,教学却不受学生欢迎。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您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微微一笑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还有一位同样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先生说:“这就是正确的人才观。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具有这样的人才观。”是参天的大树,就让成为栋梁之材;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之后,才彻底改变了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学习都感到快乐,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3、蹲下来看学生。老师除了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还要蹲下来看学生。蹲下来看学生,才能理解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蹲下来”,才能不但容忍,而且理解学生的淘气、好动、好玩,才能体会为什么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的道理。没有理解和宽容,也谈不上爱学生。因为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承认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承认孩子是在不断犯错误,纠正错误中成长的,没有什么错误不能容忍的。

有时我们过分地看重自己的教学设计,上课时,竭力使教学过程设计得完美,符合我们的教育理念,可是一些顽皮的孩子,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珍视我们精心设计的这份“艺术”,根本不能领会老师的用心良苦,教育的艺术在哪里?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课堂上,我们的责任是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和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 “这个问题很难,你居然思考出来了,了不起!”“这五个词,你只念错一个,了不起!”请你介绍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课文的经验。”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学生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于永正老师说:“要说我的教学还有一点特色的话,那就是重情重趣,无情无趣的教学永远不会是成功的教学。”南斯拉夫教育家弗鲍良克说一句话:“对每个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要做令人生厌的教师。”但是在现行的教学评比制度下,在考试的压力下要做到老师让学生喜欢可真是不容易。我们只能淡化“文明班级”、“流动红旗”、“考试成绩一览表”带给我们的负担,淡化教育的功利意识,洒脱一些,做个让孩子喜欢的老师。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成功的教学是那些通过教师的组织、示范、点拨和激励,引发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兴趣盎然、情感投入,真正能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因为它不但能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不再有厌倦的感觉。这既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也是切实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秘诀。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正如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三、语文情趣化教学的策略

(一)以“物”激“趣”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性、具体性,认识事物从感知开始,而感觉器官参加得愈多,认识得也就愈鲜明、确切。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掘以“物”激“趣”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教学。实物图片非常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我记得郑贞老师在教学苏教版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时,就特意用绿色的卡纸剪了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姿态也很美,就象黄山的迎客松一样。我想那一节课孩子一定觉得很有趣。因为那节课既不是学校公开课,也不是年段公开课,只是我随意走到她的班上,就发现这么美的板书,真是心灵手巧啊!因此,我就想,作为低年级老师不仅要能说会道,还要能写会画。还有胡云老师上《花瓣飘香》时就很巧妙地用美术字来写课题,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与课文的内容也非常吻合,因为《花瓣飘香》这篇文章就是赞颂了一位小姑娘关爱长辈的美好心灵。

备《石头书》一课时,我发现“雨痕”、“波痕”、“化石”等词不好理解。利用周末时间,我上网查找资料,可是花了两个多小时,还是找不到“雨痕”、“波痕”的化石图。动物和植物的化石比较容易找到,我选择了三幅图,分别是“三叶虫”化石图,“小鱼”化石图以及最近出土的“恐龙睡姿图”,然后打印下来。第二天,我上课时,通过展示仪把图片投到电视上。同学们对“小鱼”化石图比较容易辨认,但是对于“三叶虫”化石就很陌生,还把恐龙睡姿图有的说是鸭子,有的说是小鸟。大家都睁大眼睛惊奇地看着电视,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他们的神情还是那么专注,那一刻,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因为,这三幅图在孩子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课后他们就会到图书馆、到书店、上网刨根问底,弄清“地壳是如何运动的?”“为什么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汪洋?”“恐龙和三叶虫为什么会灭绝?”“哪些石头书还有哪些学问呢?”

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教材《石榴》一课时,我特意到超市买了一个熟透的石榴,石榴的表皮粉红粉红的,剥开里面一粒粒籽儿晶莹透亮,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前几周,教学汉语拼音d时,书上画了个大鼓,教参里还配了个口诀:“鼓声ddd”,鼓声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必须有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我就准备了个玩具鼓,课上一敲果然发出ddd的声音,那学生就记牢了这个字母的发音与鼓声相似。孩子们也觉得 饶有趣味。

如果我们的眼里只有分数,只有做不完的、评讲不完的练习,只有考试,那么我们的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可言,学生感到厌学,老师也厌教。如何兼顾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教学情趣化是比较好的途径。

(二)以“景”激“趣”

1、创设生活情景。以教师语言的描绘,模拟生活中的情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好奇心强等特点,我在课堂上尽量做到把汉语拼音知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喜爱的童话故事等形式。这样学生学得有趣记得又牢。比如,我在教拼音aoe的书写时,这样说:“刚才,小朋友认识了拼音家族的三个拼音宝宝,不仅认清了他们的长相,还记住了他们的名字。拼音宝宝和小朋友玩了这么久了,它们该回家了。谁会知道他们的家叫什么?”我就在黑板上画了四线三格,我边画边让学生数一数几条线,几个格,学生回答;四条线,三个格。并美其名曰这就是拼音娃娃住的小房子。第一格就是一层楼,第二格就是二层楼,这样教了新的字母,就问学生:“b是住在第几楼呢?”学生回答:“住在二楼和三楼!”

2、创设音乐情景。通过音乐的渲染,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因为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的艺术形式,极易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把音乐与课本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儿童的视觉和听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用音乐来创设情景,浅显的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配套朗诵、乐曲,深化一点的是老师自己的弹唱、学生的演唱都是可行的。

培根说:“音乐的声调的摇曳和光芒在水面上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痕迹。”音乐具有极强的抒情功能和影响力,很容易使学生从音响的感知,激发联想,心驰而神往之。在教学童话故事《会走路的树》时,开始,播放百鸟欢叫的优美音乐,老师声情并茂朗读:“春天的早晨,在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森林里,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小朋友,听了老师的朗读你脑子里形成了什么画面?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春天早晨的美好。学生在老师美妙的朗诵中,置身与美丽的景色中,在良好的情绪中开始一节课的学习。学习《东方之珠》一课时,我就轻哼几句“东方之珠整夜未眠,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苏教版第三册课文《一株紫丁香》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散文诗,“踮起脚尖走进浓绿的小院,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她淡淡的芳香陪伴你,为你消除疲倦。”这洋溢着浓浓师生情的句子与歌曲“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的窗前,明亮的灯光照心房”有异曲同工之妙,学课文时,学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歌曲,渲染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习《让我们荡起双浆》、《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课文均能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

3、创设表演情景。儿童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根据课文需要,让学生担任童话角色、向往角色或身边角色。在这样的情景中,儿童对教材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更真切的理解,其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能力也可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我把一个学生当成小蟋蟀,亲切地问候:“早哇!会唱歌的小蟋蟀!”学生自然融入情境,情不自禁地把老师当成小露珠,热情地招呼道:“早哇,像水晶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我又走到另一个女孩子身边微笑着说:“早哇,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小姑娘紧接着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赞美老师。

师:“你好,勤劳的小蜜蜂!”

生:“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在这样老师创设的美好的情景中,孩子们似乎就是那可爱的小蟋蟀、花蝴蝶、小蜜蜂,老师仿佛就是晶莹的小露珠,老师与同学共同营造的美妙的令学生乐此不疲,留恋往返。

设置表演情景时,根据课文内容不同,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全文表演、片段表演、化装表演、即兴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总之,生动活泼的表演,能使学生以愉悦的情感,在欢乐的情景中学习语文。

4、创设游戏情景。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为了保护学生的童心,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增长智慧,看到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欢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竞赛等情景吸引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登高山”、“开火车”、“摘果子”、“滚雪球”、“东南西北找朋友”等等生动有趣的游戏竞赛形式,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汉语拼音四个声调的掌握是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一个环节。原因之一,是儿童在入学前受当地方言的影响比较普遍。二是四声声调符号比较抽象,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难以识记。因此,学习中缺少兴趣,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们来说,让他们初尝小学小学阶段学习的快乐 显得尤为重要。

一年级的孩子最具模仿性,他们可以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做,但如果只是他们为了模仿而模仿,这种模仿就会逐渐消磨掉灵性。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声调操”四声学习法,充分调动儿童多种感官的参与,利用双臂将四声改编成了四个形体动作,为了帮助孩子记忆,增添活动乐趣,还编了《声调歌》配合动作展示:

一二三,伸出手,我将声音想成球儿。一声平平左到右,二声向上爬山头。三声先下拐向上,四声一路往下溜。

这不仅让抽象的声调符号变成想象的肢体动作,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当做课中操在课中做一做,也不失为是一种简单的形体操。

告诉孩子们:“你将自己的声音想象成一个球,将这个球儿,按照要求在你的手臂上滚动。”每学好一个韵母,在声调练习中我们就来一段这样的形体操。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大师?大师就是那些下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从来没有人奢望所有做学问的人都能 成为大师,但学一学大师做学问的方法也是可以的。

一位教育家说过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不仅仅在于你有多么渊博的知识,还在于你是否能把难懂的知识转化成浅显的语言传授给学生。

5、创设实验情景。学生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充满了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由教师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是实验中的一分子,去亲身体验实验的成败,从而悟出课文所揭示的真谛。《拉不开的书》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

三、以“情”激“趣”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真情总是激荡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很易于将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情趣教学正是利用儿童心灵上这最宝贵的特点,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

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借助形象,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以及各种典型化的人物,向儿童逐步揭示世界的奥秘。培养儿童的理想情操、审美情操,并在其中学习掌握语言文字。“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教材蕴涵的情感是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教师的真情成了导体,成了火种,于是去传递、去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

1、用儿童化的语言激趣。教师以自己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把课文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意念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到教材对象上。在想象的作用下,以及教师情感范型的感染之下,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认知活动。

教师语言儿童化。面对刚入学的孩子,你叫他组词,他不知道什么 叫组词。林静老师的哪一招就很好。她不是说:“某某同学,你来用ta这个音节组个词!”比如,学生读ta,老师接着问:“什么塔?”学生就回答道:“白塔的塔!”“金字塔的塔!”“宝塔的塔!”一句“什么塔?”问得很有艺术,孩子们也觉得很有趣!就像对对子、对歌似的。孩子们不是都喜欢这样的儿歌吗?什么圆圆圆上天?什么圆圆在水间?什么圆圆街上买?什么圆圆妹眼前?月亮圆圆圆上天,荷叶圆圆在水间,烧饼圆圆街上买,镜子圆圆妹眼前。因此在拼音音节教学的起步阶段,我们常常这样问:di,什么di?ti,ti什么?孩子们就很得意地说:“吹笛子的笛!”“踢足球的踢!”这样的教学多么有趣!

2、用激疑性语言设置情景。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根据学生实际,设置一些探究式问题,在教师的语言提示下,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从而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最常见的方式是提问。提问是启动思维的主要形式。提问的设计应以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动起来,从而进入思维状态的最高境界。

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可以采用激趣问,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比如,我在教古诗的《村居》时正值春天,课刚开始,我就问:“同学们,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背完后我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今天这首古诗是怎样描写春天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古诗《村居》的学习,教学效果十分好。

提问的方式各种各样,要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在学生思路阻塞不畅时,可以随机设计疏导问,旨在疏通同学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再比如探究问、比较问、选择问等。在实际教学中,灵活掌握并自然运用各种提问方式,加强提问的艺术性,不但会激起学生的情趣和兴趣,而且对促进学生思维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3、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学生耳闻老师幽默风趣的“弦外之音”会领悟到老师的意图和用心,于是会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应,及时地改正自己的行为。有一位老师正进行一堂观摩课的教学,突然一只飞鸟悄然钻进教室并不住地叫着,飞转几圈后飘然离去。当时一些学生好奇的 目光随鸟转入窗外。这种场合往往令教师难堪,可这位 教师随机应变说道:“刚才大家上课都很认真,把小鸟都感动得不愿再打搅你们了。”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从表扬中意识到上课不专心是不对的,便很快集中了注意力。

支老师的课总会是很有趣,充满了机智的情趣。可以让人在笑声中理解与顿悟,在笑声中感受到机智的魅力。这不仅与支老师风趣、幽默的个性语言有关,更多地与支老师对 教学不断地创新、在课堂上充满教学机智有关。是支老师用教学机智与创新挥洒出的充满智慧的情趣。试举支老师讲的《晏子使楚》为例。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

(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学生走上来)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语文教学情趣化 篇2

古人历来认为, 读书与社会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譬如, 传说中的孟母, 为了儿子能读好书, 就曾经三迁其址;曾国藩也曾告诫其弟说:“衡阳不可以读书, 涟滨也不可以读书, 为损友太多故也。”可见我们重视语文教学的情趣化与环境的关系是有依据的。由此, 更应明确的意识到, 真正使语文情趣化教学得以实现, 首先要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和话语环境, 应该让学生有较多的话语权, 对文章有看法可以大胆的说, 课堂上有真心的交锋, 有真情的流露, 才能真正使课堂生动活泼, 才能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情趣化。学校的管理环境同样是语文情趣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教学环境主要从三方面提及:一是家长为主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是教学同行的舆论环境, 三是相应的软件环境。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幽雅而且富有生机的学习环境, 当然也包括藏书丰富的图书馆, 阅览室和必要的现代教学设备。

教材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凭借, 是教学的三个要素之一, 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语文教材的好坏, 对能否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情趣化关系重大。要使语文教学富有情趣性, 离不开语文教材本身的情趣性。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朱绍禹说:“中小学教科书在保持方向的一致性和鲜明的基础性的同时, 还必须具有趣味性。只有有趣味的教科书, 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其内容才易为学生所吸收, 消化, 运用。因为比起单调的内容来, 有趣的东西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并能带来学习的愉悦感。是否有趣味性, 是教科书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之一。这是最明显的事实和最浅显的道理。”在朱绍禹的心目中, 有没有情趣是语文教材优劣的重要标准。有些教育家则从关爱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来强调教材情趣化的重要性。王尚文认为:好的语文教材, 应该具备以下两个功能:一是吸引功能, 使学生一见之下就情不自禁地要读要听要说要写, 使听说读写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内容, 生命的表现, 从而获得满足感, 解放感, 提升感。一是点燃功能, 能够点燃学生的感知力, 想象力, 思考力, 创造力, 从而释放出感情的力量, 意志的力量, 智慧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 释放出自我实现的力量。语文教材的情趣问题是最不受重视的死角之一, 有的认为不该重视, 有的是不敢重视, 还有的认为不必重视或不屑于重视。要真正有适应语文情趣化教学的好教材, 必须努力排除诸多不利因素的干预和制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长期以来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争论不休。在“左”的日子里, 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 也同样困扰着语文教材的编写。在这一时期, 那些歌颂古代英雄的作品, 宣扬传统美德的作品, 描写人类爱情的作品, 赞美自然之美的作品, 对青年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传奇、神话、寓言故事, 以及反映外国生活的作品, 却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销声匿迹了。而对那些缺少生活气息的概念话的人和事, 则竭力加以美化和歌颂。结果使语文教材越来越变的色彩单调、内容狭隘、形象雷同、语言贫乏、情调枯燥, 学生是越来越不想看, 教师是越教越没劲。而且在语文教材中本来就应该存在具有争议的作品,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 增加学生的辨识力和免疫力, 还应有年鉴式的诗文宣读栏目, 才能使语文教材永葆青春不落后于时代。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缺少生机, 缺少情趣等问题, 其症结还在于编辑和出版社中缺少足够的竞争机制。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要使语文教学摆脱困境, 充满情趣和乐趣, 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语文教学的情趣化, 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文化修养方面, 语文老师要有一种年轻的心态, 积极的生活态度, 使学生受到感染;要有宽博的知识面, 了解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并能在讲课中左右逢源;要有幽默的语言风格, 让学生永远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还要有很强的节奏意识, 让学生的情绪不断得到调节。教师的教学要有激情和热情, 否则就很难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中。于漪老师对此感慨颇多:“有人说激情是艺术家的光环。英国诗人拜伦称激情是‘诗的粮食, 诗的薪火’。难道激情只是和艺术家有缘?不是。激情也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一个语文教师当自己将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育人的崇高职责紧密结合时, 感情就会发生‘井喷’, 势不可挡, 课堂上就会闪烁火花, 产生能量, 推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向前迈进。”教师还要自己发现自己, 经常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层次上不断充实自己, 使自己在学生心里永远是新的角色, 而且更应该引导学生用新的视角和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去认知社会, 生活和自身。作为教师只有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有新的教学方法, 能让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 有一种能力的提高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幽默的语言同样能带给学生轻松和愉快的感觉, 从而减轻学生的紧张和沉重, 而且能提高记忆的效果。幽默不仅不会影响直接的认识的获得, 而且学生从中会有意识地记忆到更多的东西。但是, 幽默语言的运用也要适度把握, 否则会是适得其反。如果只顾到学生的程度和兴趣, 可能被学生所左右, 教师就被动了, 只有迁就而没有指导与提高。所以, 另一方面, 教师得考察学生的客观需要, 配合着两者渐渐推进;教学幽默艺术是教学的手段而并非目的, 教学幽默要服从教学活动的需要, 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 不考虑接受对象的个性, 性别和文化程度等等问题, 一味的强调逗乐、插科打诨, 教学幽默就会进入误区。情趣化教学的真正涵义, 应该是对轻松地还它个轻松, 肃穆者还它个肃穆, 欢乐的还它个欢乐, 悲痛的还它个悲痛。轻松愉快的学习中, 也不能没有深刻的反思;因为柳暗花明, 豁然开朗之后获得的愉悦才是更大的乐趣。

在情感上教师要与学生拉近距离, 教育过程中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只有当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一致亲密无间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保证, 教育和教学才会收到应有的成效。教师还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还涉及到教学民主的问题, 在教学上要容许学生犯错误, 容许学生争辩, 不摆架子, 不以势压人。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 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如果认为我们的儿童都是能够顽强地克服困难的英雄, 那就未免想得太天真而且错误了。遗憾的是, 还有许多教师是这么想的, 这个教育思想上的错误往往带来许多损失。”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想象很丰富, 但是很容易受到伤害, 情趣化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非常注意这一点。

语文教学情趣化研究 篇3

一、善于创设情趣之境

情随境生,人的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情境。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教师要特别注意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学中或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或借助音乐渲染情境、或运用语言描述情境、或质疑启思创设问题情境、或组织活泼热烈的交往场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情真意切的氛围,产生心灵对话的欲望,使教学达到情趣共济的美好境界。

如一语文老师设计了这样一堂口语交际课,训练学生的说服技巧。他利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谏艺术导入,然后让学生观看电视剧《宽恕》的视频片断,并同时思考问题。

片断一:肖一航的妻子庄敏两次去找德高望重的商会梁会长,恳请他出席小蝌蚪走失儿童救助基金会联谊会,结果两次都失望而回。

片断二:肖一航为了帮助妻子完成心愿,也去拜见了梁会长。他的言辞深深打动了梁会长,梁同意出席联谊会。

思考题1:庄敏劝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2:肖一航为什么能够劝说成功?有哪些技巧值得你学习?

看完后,先讨论,后总结:庄虽然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是她还是失败了,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知道梁会长拒绝的原因;二是不注重策略和技巧,所以也就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而丈夫肖却明确问题症结之所在,并注重劝说策略,所以取得成功。他别出心裁利用请教问题求见梁会长;见面后首先利用寒暄拉近彼此的距离,然后话题中故意设置陷阱,请君入瓮;劝说时既以情动人,又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步步深入。肖自始至终都自信豁达,胸有成竹,充满了智慧。

接着布置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话题,如说服父母同意自己假期学跆拳道;说服朋友不要因某件事伤心;说服弟弟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组练习说服技巧。

王崧舟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这样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学生置身其中,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而是感觉到就如在现实生活场景中一样,真正实现了课我两忘的“无课”之境。

二、善于导趣、激趣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知识的获得,对未知的了解构成了人最大的精神享受。但是我们经常听到许多学生抱怨学习太苦太乏味。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不得不归咎于一些教师。因为许多教师不注重情趣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备感厌倦。我们不可能堂堂课都上得精彩,但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教学的情趣化,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悬念导趣、竞争赛趣、故事引趣、语言激趣、问题导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点燃的时候,一个具有磁性的情趣课堂就生成了。[2]如有位语文教师借鉴电视娱乐节目的方式来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新颖有趣,颇富创意。受热播电视剧《寻秦记》的启发,这个老师在教学《桃花源记》时采用了穿越时空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桃花源中人进行跨时空的采访:“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你们为什么来到这里?又是怎么来到这里的?”等等问题,采取了一种非常活泼的方式,借“桃花源中人”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然后时间切回到课堂,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这样的创新教学设计,点燃了学生的兴趣火花,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又如课堂提问时,学生担心答错不敢应答,一个老师这样说:“我看有些同学可能思考得也差不多了,就是拽着胡子过马路——谦虚(牵须)了,你们还年轻,不要留什么长胡子啊!”同学们笑了。老师风趣的语言,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的学生开始尝试回答,课堂顿时有了生气。

三、善于动情传情、激情育情

(一)动情传情

先有教师的情动,才会有学生的心动,师生的互动。如果一篇文章,老师自己都没有被感动,那么也就无法在课堂上打动学生。所以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充分了解作者的用心,作品的意蕴,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和教材溶为一体,才能把这种感情渗透在教学中,学生才能受到感染、体验到这种感情。

如何才能把握文章蕴含的感情,做到情动于中?关键是熟读课文,读懂读透,达到若然己出的境界。朱子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只有反复熟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心声,讲析时才能把握好文章的内在的感情和深藏的意蕴。其次还要研读精思,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对有争议的地方,对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都要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吃透文本,为精彩的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要善于用多种方法传达文章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要善于通过朗读来传情。他朗读文章,或凝重,或高昂;或严肃,或亲切;或活泼,或平实;或悲痛,或欣喜,“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文章的情感在教师的朗读中自然流露出来,深深感染学生。要善于运用审美化、情趣化的语言去讲课,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能用优美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能用智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能用幽默的语言愉悦学生的身心,能用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步入想象的天堂,他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磁力,强烈吸引着学生。悲的地方,讲得学生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憎恶讨厌。[3]语文教师还应注意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动作等传达感情。梁实秋先生回忆听梁启超讲课,说他讲课讲到紧要处时,手舞之,足蹈之,或掩面,或顿脚,或狂笑,或叹息,甚而至于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真可谓出神入化,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学习成为艺术的享受。

(二)激情育情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情感的脉搏,根据具体的教材特点,在作品中寻找、检索、提取与学生情感相对应、相近似甚至共通的情感信息,通过鉴赏品味、想象、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比如学习《兰亭集序》,展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手书,学生在欣赏其精湛的书法艺术的同时对文章心向往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感受作者兴尽悲来的万千感慨,体验作者尽情尽兴讴歌的生之欢快,领悟文章阐发的人生哲思,以至于与文章水乳交融,与作者同乐同悲。教学《哈姆雷特》《窦娥冤》等文章时,组织学生进行真情表演,在表演中真切体会人物复杂的情感,领悟文本所展示的精神世界,使自己情操得到陶冶。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学会借助于多媒体等来激情、育情,增强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可借助于一些视频等材料,促进教学高潮的形成。在学生们被斑羚的壮举深深震撼的时候,插播汶川大地震中一位伟大母亲的视频材料,并同时呈示如下文字:“……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4]看到这里,学生们都落泪了。如果说动物世界斑羚飞渡的悲壮一幕让学生们感到惊心动魄的话,那么现实人类生活中母亲以死庇护孩子的场景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爱的崇高、伟大。这种爱让他们肃然起敬,震撼着他们的心灵。继之布置如下写作练习(二选一):1.请你发挥想象,代获得新生的年轻斑羚给死去的老斑羚写封信。2.请你给地震中伟大的母亲写封信(身份自拟)。这时学生的情感之帆已被高高扬起,他们将压抑不住的感情挥洒在文字中,写作不再是沉重负担,而是成为意兴盎然的生命活动。这也使得他们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欣赏、感动上,而是想象得更多,思考得更深入,直面自己的人生,感情得到升华。

在实施情趣教学时,语文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思想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总之,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断追求并探索语文教学的情趣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散发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王伯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闫芳.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文学教育(上),2007,(02).

[4]华丽的腐朽.地震中伟大的母亲[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6de5901009gu0.html.2008-05-18.

情趣化设计的分析体验 篇4

摘 要: 在现今时代社会的发展中,产品设计中的情趣元素受到人们青睐。现代设计要传达人类深层意识的情感,情趣设计所体现的文化心理随着消费水平的发展提高也在逐渐改变,将情趣化的概念引入产品设计领域,人性化的因素将会成为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关键词:情趣化 产品设计 文化心理 Abstract:oda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spiceable element of product design.Modern design expressed emotion in human deep consciousness, cultural psychology expressed from spiceable designis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e level.Introducing the idea of spiceable element to the field of product design, humanistic aspect will be the strong weapon to Strengthe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of product.Key words: spiceable product design cultural psychology 设计,源于生活,而生活的情趣又体现在各处设计中。从阿莱西的经典设计到日前各种生活环境中的小用品设计,产品的情趣设计随处可见。设计中的创造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文化性、个性、商品性赋予产品新的功能、文化和艺术感染力,使产品更符合消费者心理和生理需求欲望,有效增强产品的视觉冲击力。

一、情趣化的产品设计

情趣化、情感化的设计已是一种必然,美国认知心理学教授唐纳德.A.诺曼说过,“我意识到我自己就会常常买回一些很吸引人的产品——我喜欢它们,哪怕它们并不好用,哪怕它们要人花点时间才能弄明白——因为我不在乎,它们让我觉得高兴。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易用性与易学性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纽约市的Cooper-Hewitt国家设计博物馆馆长助理Susan Yelavich也认为“功能现在包涵了心理和情感”。人性化的设计才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情趣性应该被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因素融入到产品设计的理念当中。

1、经典的情趣设计

从Alessandro Mendini的经典的开瓶器说起,一个小小的家居用品往往被赋予了丰富的情趣:一个简单的瓶起,将实用功能与外观造型完美的结合之后,造就了阿莱西的经典产品。假如开瓶器仅仅是一柄冷冰冰的铁器,面对这锐利的工具,人们使用起来必然有所忌惮。然而以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出现,开瓶器陡然为家居环境增添了几分暖意;每当人们使用它时,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仿佛看到少女挥臂起舞。阿尔伯特·阿莱西特带领一批设计师创作了“童话精灵家品系列”,所有产品都充满新鲜情趣,然而比之“非批量”、“非标准化”,放弃大众化拒绝批量,走追求高品位之路,价格必然昂贵。菲利浦·斯塔克的经典榨汁器、斯蒂凡诺·乔凡诺尼的Magic Bunny牙签筒、Alessandro Mendini的安娜系列产品⋯.阿莱西为产品市场提供了许多非常人性化、情趣性的产品。

2、生活需要情趣设计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往往以批量销售为主,庞大而均匀的国际市场,以设计科学为基础的理性占着主导地位。而强调高技术的信息时代的设计,通常也无可避免的以机械美学为代表。随着现代生活的步调日益加快,人们要承受着城市工作与寂寞情感的压力,由此带来的对产品设计的情感疲劳迫使人们追求着另外一种感情的归属,因此产品设计中的情趣元素受到人们青睐,而现今的设计管理必然要求对情趣化情感化的设计关注。如上述Alessandro Mendini的开瓶器,一改传统开瓶器古板机械的造型,而将其设计成身穿宴会礼服,脸带快乐微笑的安娜。《时代》杂志的科技、健康记者每年都会评选他们认为可能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创造,他们所评出的2005 年“最迷人的发明”,其中机器人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情趣化。机器人作为家庭伴侣的概念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机器猫iCat?为这种工作增添了情趣性因素:一张富于表情的面孔。“糖果小龟”非常小,但聪明,可以在桌子上蜿蜒爬行。家,是一个为人带来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环境,人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家居环境布置得温暖舒适,因此,一些非常具有情趣性的产品设计很容易被人们采用。由此看来,可爱的家用小产品更能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产品通过对产品功能、外观造型、色彩、包装、广告等诸方面新的创造性设计,赋予产品新的功能、文化和艺术感染力,使产品更符合消费者心理和生理需求欲望,有效增强产品的视觉冲击力。而设计中的创造性、新颖性、艺术性、趣味性、文化性、个性、商品性亦成为激励消费的因素。譬如,厨房中的各种厨具经过设计手段的创造,就会将主妇们单调乏味的烹调工作变得绘声绘色。家用产品中颇具搞笑意味的P先生(Mr.P)系列产品,就会令消费者初次使用时砰然心动。Mr.P 是Porpagand 公司热销品牌,有各种家用产品,包括台灯、杯子、盘子、烟灰缸,还有文具等。P 先生(Mr.P)系列中的玻璃杯产品是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设计。人们使用杯子饮用茶水时,必然会有别样心情。尤其是用Mr.P 尿尿的杯子,使用者是否敢于尝试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Mr.P马克杯设计最特别的地方是在黑白Mr.P与釉彩构图的视觉呈现,对杯缘空间的利用设计,使杯缘滴落的好玩颜色像极了正在溶解的美味焦糖;这些创意让人不能不佩服Propaganda设计师的巧妙创意。而P先生(Mr.P)烛台设计创意是孤独的、奇特的。同样地,富有情趣性的产品不仅仅在家居环境中深受喜爱,在严肃冷漠的公共环境中同样被需要。如果在办公桌上摆放一只具象造型的时钟,也会带来不同的工作心情,奔跑中的小怪时刻都在提醒时间的紧张,珍惜时光之情油然而生。再如公共场所的人形挂钩,最能为人们带来莫名的亲切感,拉近了人与空间、人与产品的距离。

二、情趣化设计因素

1、市场环境

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师的自我表达,更多的是为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满足。设计中的文化倾向越来越显著,即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精神追求,同理,体现着人文关怀的情趣化设计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现代消费品日新月异,品种增多,质量更好。针对特殊环境的产品要为搞好消费环境而进行有效设计,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调节生活。诚然,随着经济条件、审美趣味、自身文化的提高,以及受国际产品和文化的影响,消费者的品位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从重功能性消费转向重文化性消费,更重视商品中所包含的文化艺术与个人或家庭需求的一致性,这都会有力地促进和丰富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现代设计要传达人类深层意识的情感。人类的生活中不能缺乏情感,富有情趣性的产品设计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性能力。

2、消费群与产品需求关系

情趣性的情感因人而异,要了解用户群的个体特征、消费行为、生活形态及文化背景,其中文化背景的因素最为重要。消费群体的特征因素往往决定了产品设计的形态概念。总结

将情趣的概念引入产品设计领域,人性化的因素将会成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情趣设计所体现的文化心理随着消费水平的发展提高也发生着改变,设计审美于细微处见真心,同样的设计还需要不同的我们去用心体会,感受设计的情趣之美.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why we love(or hate)everyday things》.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语文课堂要充满情趣 篇5

昆山中学

李娟

语文教师应当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教师要披文入情,将文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用晓畅的语言,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教师、作者、学生三方的情感和谐统一,这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中充满情趣,是教师引领学生正确体悟教材情感的前提。教师在执行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往往能主动地感知教材,准确地领会文章中的情感,或被人物精神所感染,或被优美景观所陶醉。随着情感蓄积加深情势加剧,学生就会产生急于喷发的动机,出现了“情满而溢发”的现象。

一个语文教师而言,怎样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做到情趣盎然呢? 首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是人类情感的结晶:《行路难》中从抑郁苦恼走向自信的豪迈之情,《背影》中那发人深思、催人泪下的父子亲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之情,《最后一课》中那浓郁而悲壮的爱国之情„„这些都需要教师自己真正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真正达到情蓄于胸而自发的那种自然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课堂上才能撞击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出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这样,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情感必将随之勃发。

其次,精心设计开头语,拉动学生心绪。如何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很重要的一环。学习鲁迅的《故乡》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晚上响起。’游子心中,‘故乡’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是魂牵梦绕的归宿。那么,一旦回到故乡,那份美丽会依然存在吗?让我们看看鲁迅小说《故乡》,看看现实中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是否一样。”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情感上一下子牵住了学生,从而激起他们感悟课文的兴趣。

第三,通过情趣朗读,激发学情。语文教学离不开阅读,而朗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实践证明,教师生动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从听觉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学生听中悟情,听中入情,听中动情,听中生情,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春》时,开始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接着以富有表情的朗读,通过语音将新教材的信息输入到学生大脑,使学生脑海中出现春天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景象,以扩展学生关于春景原有图式的信息量,从而引起对教材的极大兴趣,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跃跃欲试,兴奋不已。此时,春天那美丽的画面的已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作者、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完全产生了共鸣,获得了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

第四,字斟句酌,体会作者情。如果将一篇精美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生机勃勃的叶子,琳琅满目的句子好比千姿百态的树枝。“叶、枝”与“干”血脉相连。而好文章又总是有感而发,因情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正如大树的“干”一样。教师教学时要认真理解词语和句子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畔,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开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安塞腰鼓》)”让人理解什么叫做可贵、激动人心、叹为观止,体会到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感受到伟大、雄浑、激昂、粗犷的气势。“„„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背影》)。”一个“又”字,本来是很普通的副词,在这里却有了深厚的感情,表现出我对父亲的背影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泪流不止,一流再流。教学时指导学生对重点字句进行精心品味,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情感,达到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的和谐统一。

第五,创设情境,再现学情。“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努力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像《沁园春·雪》、《岳阳楼记》、《黄河颂》这些描摹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从而激发爱国情怀;像《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传权 2 学》等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学习《变色龙》时,让学生当堂进行的戏剧表演,会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总之,创设情境,注情于物,移情于境,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

六、挑起情绪高潮,触摸作者感情。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的,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是属于心理的,语音的多种表达形式 都是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情感评价而存在的。语调的平静、激越、凝重都体现一种深沉情感价值评价而实质成为一种情调,而语势的轻重、舒缓使语音得以强化而造成一种情感态势。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中“周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 ?”的内容美,就可从语音表达形式和复沓手法的运用上挑起学生感情。文中出现三个“你在哪里?”这一复沓手法的运用表达出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烘托出人民急于寻找总理,热切呼唤总理的宏大深沉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又是通过对语调、节奏的 处理实现的。第一个“你在哪里”节奏稍快,表达了寻找总理的急切之情。第二个“你在哪里”读完之后,要有相对较长的停顿,以形成情感蓄势。而第三个“你在哪里”放慢语速,并将“哪里”分别延长音时,以形成对总理怀念之情的情感高潮,表达出人民对总理怀念之情的深沉而宏大。认知了复沓手法的作用,掌握了语音处理的技巧,对这首诗内容美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促使对总理的热爱 之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作品中形象的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而且也使学生在积极快乐的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产生对总理的怀念之情。

在作文教学中领略情趣 篇6

“包全杰作文循序教学法”在我校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运用这一教学法,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沿“循序”之路探讨、挖掘,逐步完善作文教学的知识结构框架。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注重倡导学生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倡导学生积累,鼓励学生从读书和做笔录两方面入手,积累文学创作的方法与素材。二是倡导实践,让学生们关注社会发展动态,积极踊跃投稿,开辟用武之地。其具体做法是:

一、倡导积累

首先要鼓励学生读书。著名诗人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晓古今,博览名著,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我刚接班的时候,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很不喜欢读书,订阅的报刊杂志最终都捐给班级卖废纸了。为了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我费尽了心思。后来,我发现在语文课上学生们特别愿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课文,不管读得好不好,脸上却总挂着喜悦。于是,每天晚上放学前,我都让他们回家精心准备一段自己觉得最棒的文章,反复练习,第二天晨读的时候读给大家听,不但要比比谁读得好,还要比比谁的文章内容更精彩。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开始对读书产生了兴趣。班里金鑫同学的作文水平最高,但他平时却寡言少语,用鲁迅先生的话讲他是那种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类型。于是我主动找他聊天、谈心,从中得知他从小就爱看书,《三国演义》倒背如流,连我都自叹不如。于是我就在班里为他开辟了一个“金鑫时段”小专栏,每天中午一点到一点二十让他来段精采的三国演义,每到扣人心弦之处便嘎然而止,这可急坏了那些欲知详情的同学,由于他们总

也等不及下回分解,所以便有人开始读“三国”了,于是“金鑫时段”也不再是他的专栏了,许多同学都胸有成竹,自报奋勇,欲与“金鑫”试比高。陈文同学的爸爸是一名军人,受父亲影响,他读了好多军事枪械方面的书籍,如果提及此类话题,他便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有一篇文章题为《我的理想》,是这样写的:“我长大了想国防部长,到那时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将会是世界最先进的,因为AK250型号的反航设备会按原航线全面起动„”我读着这些有点深奥的语句,真的很难想象一个小学生竟能通晓那么多专业化的军事用语,不知情的人听了还以为是国防部长在作报告呢。我把这篇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表扬了陈文同学爱读书的好习惯,同时鼓励所有同学来多读书,读好书。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名著。我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平时上课也经常向学生们介绍他的《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孔乙己》等作品,这引起了学生们的情感共鸣,他们课下读鲁迅全集,并愿意和我交流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还亲切地称:鲁迅,那是我老师的偶像。于是“细脚伶仃的圆规”“眼睛间或一轮”“多乎哉不多矣”都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就这样,班里出现了一批批的小书迷,开始迷恋于书中的黄金之屋,同学们感受颇深,用一句话说就是:坐地日行八万里,青梅浊酒论英雄。读书,不但让学生们欣赏到了名家的笔触风范,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更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做好笔录,取其精华。光读书而不做记录,好比狗熊猫掰玉米,掰完就扔,最后什么也没学着。我曾经听过凤城市东方红小学的一堂即兴作文课,领略到了师生的文采。我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从写作方法还是文词素材上,学生们今天的成就是离不开平日的积累的。我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做起,课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每篇课文其实就是一个例子,从这个例子中让学生掌握作者写作的方法、语言的技巧、词汇的动用等等,强化学生对精彩片段的朗读、赏析、与记忆。如《林海》一课,学生要领会作者之所以

能将自己真情实感自然地融入到这美景之中,妙笔生花,勾勒出一幅“青松作衫,白桦为裙”的壮美蓝图,是因为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这些比喻、拟人句使文章中所描述的美景栩栩如生。可见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是多么重要。对于强化语文词汇应用训练,方法很多,要因课而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林海》这课,我采用对比方法强化记忆,让学生们在对比中意识到只有优美、精当的词语才能将作者的真情实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从而认识到潜词造句的重要性。运用这种方法作文时,学生们不再一味空洞地胡乱编写,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写得更亲切更自然。我们学校现行的自主合作式教学模式要求语文课每节都要根据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片断仿写练习。例如,在教授《马踏飞燕》一课后立刻让学生写一个小片断,题目自拟。学生在这一仿写中都学会了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事物。其中一学生描写黑板:它是播种知识的沃土,记载过满目仓痍 的历史,传授出亘古不变的真理„„短短几行文字,不但准确生动,也添加了自己的感情色彩。我也将这些优秀片断收集上来粘贴在教案的背面,以作教学参考之用。作文课上将优秀文章为全班同学范读,让学生们点评、打分,从中互相学习。课下,由于学生们的课外阅读非常广泛,可以鼓励他们以日记或是读书笔记形式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每天利用一节自习课时间让他们整理笔记。例如一学生摘抄描写蔬菜的片断非常精采:茄子看上去古香古色,还戴着斗笠;苦瓜犹如玉雕的工艺品;青椒绿得发亮,跟有机玻璃做的差不多;西红柿红得满腔热忱;冬瓜胖得像俄罗斯老太太,南瓜看上去真厚道,跟土豆和红薯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辣椒因为过于聪明,便难免要尖酸刻薄一些;芹菜无疑是骨骼清奇的正人君子。„„这段文字可以说是精彩之致,连做老师的也可以借鉴。这种积累素材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作文水平和求异思维的发展。我们班关军同学在《我的叔叔》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空前绝后的描写:“我的叔叔是一名司机,他胖胖的身体给人一种亲切感,由于工作辛苦,加上先天因素,他成了秃顶,可我看着

他那中间溜冰场两边铁丝网的发型,总觉得那是一种沉稳的象征。”虽然她不太恰当地给予了“秃顶”一词温文而雅的新解释,但这是突出外貌特点的一种写作手法,说明学生们真的做到了学以致用。积累材料途径多种多样,加之现代科技发展,互联时代开辟生活新里程,网络媒体已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我们班的学生一开始只是上网玩游戏的多,后来他们已开始学着在网络中下载优秀作品,积累素材,手段让人叹为观止,我们不得不道一句:后生可畏。

二、倡导实践

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源于真实的生活。虽然是小学生,但对事物也有他们自己的独道见解。关注新闻背景分析,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深入社会生活调查,鼓励学生善于捕捉身边的小人物、小事物,以小衬大,滴水折光。我校长年与凤城鸡冠山小学开展手拉手扶贫济学活动,同学们深切体会到贫穷给山村小朋友的童年造成许多缺憾,从而用自己的笔触真切地描述了当地低下的办学条件及生活水平。并发出了感召力极强的呼吁。另外,让学生们从新闻媒体中获得题材,感知生活。班里就法轮功事件,召开了“提高生命质量”揭批法轮功主题班会,同学们各个踊跃发言,声色惧厉,对法轮功深恶痛绝。班里还举办了“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辨论会,会上同学们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唇枪舌箭,言来语往,真可畏异彩纷呈。为庆祝北京申奥成功,我们举办了一次题为“为今天喝彩”的演讲比赛,王高升同学获得第一名,他文章的开头借鉴赵本山“昨天、今天、明天”的开场白:“昨天接到乡里通知,今天来鼓掌叫好,明天就回去。”引起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然而更多的笔墨是在中间描写现代化建设的一段:鳞次栉比的高楼已不再希奇,导弹升空平凡之致„„”结尾是这样说的:我看着这硕果累累的今天,只能借用形象大使杨兰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是将这美好的情景讲述一半,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这篇精彩绝伦的演讲稿,令我心慰不

已,让人拍案叫绝。因为学生们时刻关注着身边的社会动态,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才会展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笔。

好文章应和大家共同分享。鼓励学生们积极投稿,班里创办了《跨世纪文丛》半月刊小报,发动本班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然后自己编排复印,这样经过两个月后累积谁的稿件刊发得多,谁就是本班的优秀小记者。这项活动赢得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将本班刊发的优秀作品继续筛选拔高,最后投到《小学生报》等报刊中,学生们的作品只有被发表后才会得到真正的认可,这是给予学生们继续写作的最大动力和信心。我们班的王高升同学写的《三月里的一场雪》一文被发表在《小学生作文报》上,李玲同学在市举行的建国五十周年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同时我也获得了优秀指导教师奖。学生得奖,教师评优,师生相得益彰。

如何使数学教学活动更具情趣化 篇7

一、情趣化语言是情趣化教学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 掌握某种事物, 力求参与某项活动, 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 表现出注意的倾向, 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可以滋生动力。语言是情感交流、启发思维的工具, 它可以用来储存和传递信息, 因此在信息时代数学语言更为突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在不影响知识科学的前提下, 巧妙地运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数学语言感染影响学生, 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 才能使他们感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使他们学有兴趣, 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增添一份异样的色彩。

常言道:“趣为学之始。”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像催化剂, 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风趣幽默的语言还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生耳闻老师幽默风趣的“弦外之音”会领悟到老师的意图和用心, 于是会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应。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实情, 灵活运用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或者能给人启迪的教学语言。在数学课堂上如果充满了机智的情趣, 让人在笑声中理解与顿悟, 在笑声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那无疑是一堂充满情趣的课堂。

数学教学评价语是数学教学用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数学教学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一句满含深情的鼓励性评语, 就能“温暖一个冬天”, 也许你从心底流淌出的一句不经意的鼓励性话语, 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评语也是如此。枯燥无味、僵硬、刻板的评语, 学生必不乐意看, 也就起不到导向作用;而一句幽默的语言、一个新颖的形式, 即使是批评, 学生也乐意接受。因此, 教师在运用评语时不仅要以鼓励为主, 还要具有情趣化, 还可以巧妙地抚平“计算错误”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常言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启动思维的主要形式。提问的设计应以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思维的冲动, 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 使学生从外部到内部都动起来, 从而进入思维状态的最高境界。具有情趣化的提问语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 尤其是设计疏导问, 如果恰到好处,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情趣化的提问语言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探究兴趣的前提和捷径。有效课堂提问将会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迸射出思维的火花, 流淌着情感的河流。

二、情趣化情景是情趣化教学的载体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为了保护学生的童心,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增长智慧, 看到自己的力量, 获得成功的欢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竞赛等情景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孩子喜欢表演, 也喜欢看别人表演, 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 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 使他们激动不已, 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根据数学教材内容, 设置一些数学游戏, 使抽象的数学原理形象化、直观化, 较易为人接受, 使数学课堂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一步步展开。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 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 从中引出数学问题, 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在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 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 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 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展示一些数学类型题。如在学习圆和切线时,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的美好景象, 把黄河、大漠的雄伟描绘得淋漓尽致, 却也形象地刻画了直线 (长河) 和圆 (圆) 的相离关系, 平面 (大漠) 与直线 (孤烟) 的垂直关系。如果再通过音乐的渲染, 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 极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作用于儿童的视觉和听觉, 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有助于知识的延展。另外, 教师可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具教学, 辅助数学课堂教学,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夸美纽斯主张“课堂应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在数学教学中, 不能照本宣科, 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 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 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通过讲故事可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由于数学知识点多, 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也不少, 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 充分利用故事的非凡的吸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 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故事可引, 教师如能恰当编一个故事出来, 会使教师受欢迎度提升不少。只要我们抓住契机, 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 把数学课上得生动些、活泼些, 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能在玩中学、学中玩, 在快乐中获得知识。

浅议中学语文情趣化教学实施策略 篇8

一、教师策略

一堂语文课正如一场舞台剧,教师既是剧目导演又是剧中的角色。作为导演,他设计排铺着剧目的演绎,操控调试着剧情的发展。作为剧中角色他配合着主角(学生)把戏演圆满。他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要使语文教学摆脱困境,充满情趣,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老师既是教材的主要解读者,又是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的主要调动者,如果他想把这一切都游刃有余的掌控好,他必须较好的教师修养和较强的教学技能。想要实施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人格健康又富有幽默的人,他不仅要发自内心的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还应能善于发现乐趣和创造乐趣,也就是能做到因作品中人物、作者情感之乐而乐,因其忧而忧,如此这般,就能把感情传染给学生,从而引发作品、老师、学生之间在情感上的三向共鸣。物理书上讲物质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燃烧物、氧气、温度加着火点。我们的语文情趣化教学,颇为类似于物质的燃烧现象:学生好比燃烧物,教学内容好比氧气,教师的激情就好比是给物质加温和提供着火点。如果教师的情感是冷冰冰的,就根本不可能“点燃”学生的情趣。

朱小蔓说得好:“讲述同样的内容,教师充满感情且富有表情,与毫不动情、表情冷漠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表情、语调、身姿本身就是一种携带文化信息的讯号,具有传递功能、感染功能,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活动,对教师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容易接受。”

要让课堂充满情趣,语文老师还要有广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能在讲课中左右逢源,让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还要有较强的节奏控制力,不断地调节学生的情绪波动。

二、学生策略

语文情趣化教学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因素,调动即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使学习由苦事变为乐事,由外部催逼的学习变为富有内驱力的学习,由低效学习变为高效学习。实现这个目标,可以运用以下几点策略。

1.树立主人意识

学生的参与能化解师生矛盾,加强相互沟通、理解,提高师生之间的角色认同;能满足学生主体性的自尊需要,激励其努力学习。学习知识,当然可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这是一条捷径。唯有参与,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知识、体验知识;感受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与体验到一种劳动的快感。

2.培养成功意识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者认为,促使人不断努力的最大动力,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外,就是“成功吸引”的驱使。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中多次强调了这个观点,他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谓“成功意识” 的奥秘在于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到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有一个转变,衡量“成功”的尺子也要换一换。目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提倡的是一种“成功教育”,他们是以培养“能人”为目标的,用他们的话来说,教育是为“增能”服务的,比如,学生答问题,不是以老师的标准答案来衡量,而是以有否动过脑筋、比原先有什么进步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是与第一名去比较,而是同自己原来基础相比较,这样,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了进步,都是一种成功,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信心和情趣大大增强。

3.增强竞争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竞争,是不可或缺的增进内驱力的重要策略。语文情趣化教学中的竞争,应该是多角度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教学活动,包括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写字比赛、手抄报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课本剧演出比赛以及各种带有竞赛性的展览活动。激发竞争驱动的教学活动,要坚持表扬为主的原则,力争让更多学生有获得表扬的机会。

三、教学策略

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趣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下面我将从设问情趣化和朗读情趣化两方面谈谈教学方法对语文情趣化教学的重要。

1.设问情趣化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学生的认识水平、上课的内容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设问艺术尤为重要。语文课堂上,有时改变一下方式,如“读了课文,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这些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等等,让学生自己去认真思考。学生兴趣更浓,课堂趣味也油然而生。语文教学是一个理趣与情趣和谐共生的过程,在提问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将会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迸射出思维的火花,流淌着情感的河流。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进行教学,课堂便活起来、生动起来,教学因此也就充满情趣、充满诗意。

2.朗读情趣化

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首先要读,从读入手去认识文章中的人物,了解文章所叙述的事物,去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必须要富有情趣的朗读。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应理解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想象其画面。倘若学生没有深刻地认识、领会,朗读内容就不可能借助文中词语的描绘而精彩。

上一篇:会计专业应届大学生毕业自我评价下一篇: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