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融资困难是当前直接制约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现有的融资体系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表现为金融发展结构与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需求、金融主体风控水平与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要求、各类金融机构综合服务水平与中小微企业需求不匹配。为此,需要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融资体系,包括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共生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论文 篇1:

浅析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质”和“量”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然后以1992—2013年的数据对我国A股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A股市场的发展与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长期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因此,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股票市场发展 产业升级 协整检验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逐年提高,2013年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占比高于第二产业5.6%,反映出我国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经济在总量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发展方式落后、增长质量不高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也日益突出,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而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协同发展的。其中,股票市场作为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规模和交易量都得到较大提升。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达2613家,总市值达372546.9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8.53%,日益显现出其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能否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股票市场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在经济发展中表现为新兴产业得到扶持,衰退产业逐渐淘汰,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产业结构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国股票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规模、融资额都有很大的提高,大量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相关企业,以及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上市获得发展。通过股票市场引导社会资本自发地由利润率低的产业流向利润率高的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股票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质”和“量”两方面。

首先,股票市场具备的遴选功能、信息披露功能以及产权界定功,推动产业结构“质”的提高。其次,我国股票市场监管部门遴选上市企业时,对该企业招股说明书中历史业绩、未来拟投资项目的发展预期、盈利前景等进行审查。其中处于朝阳产业、新兴产业的公司,由于未来盈利空间较大,能给投资者带来盈利,获得上市的机会就较大;而处于衰退期行业的企业因为将来发展前景有限,不容易通过上市的门槛。再次,股票市场通过披露各上市企业的经营收益状况、公开信息等,在市场上形成灵敏的价格信号。使得处于优质产业的企业股份更容易被投资者认购,也更容易通过增发、配股等形式获得资金逐步壮大;而处于劣质产业的上市企业则因缺乏投资者的资金支持而逐步从劣质产业退出,或将经营范围及时向优质产业转换。由此实现资本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有效配置。最后,股票市场的产权界定功能,使生产要素摆脱了物质形态的制约,资源可以在不同产业间重新配置。上市公司通过股票市场并购重组,实现产业调整和转型。2014年我国监管层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等,鼓励利用股票市场并购重组来促进产业结构整合升级。2014年A股市场中发起的4450件并购中,新兴行业成为并购的热点,涉及最多的行业分别为文化传媒、医药生物、化工、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及电子。同时许多传统产业公司正通过跨行业并购进行突破和转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产业整合已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主流,而将来这也会成为股票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式之一。

另外,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多的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公司可以上市获得资金支持,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量”上的支持。我国股票市场从1992年发展至2014年,境内上市公司家数由53家增加到2613家,股票市价总值从1048亿元上升至37.25万亿元,市场筹资额从刚开始的几十亿,到2014年境内外筹资额达到1.06万亿元,对产业结构升级从“量”的推动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主要方式包括:(1)支持第三产业的相关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2006年12月该交易所上市股票886只中第三产业241只,截止2015年3月6日,该交易所上市股票1062只中第三产业349只,反映出股票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对第三产业的重视和支持。(2)建立专门的板块,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股票市场融资提供渠道。我国创业板市场2009年10月30日建立,截止2014年4月,该板块358家上市企业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29家,占板块公司总数的94.46%和60.42%。①(3)通过配股增发等方式提高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长期的增量资金支持,股票市场可以在再融资的条件下给予相应的支持,使重点企业能够持续地获得资金的支持。

三、股票市场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展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来证明。

(一)样本选择和指标设定

本文实证研究的样本选择为1992~2013年的年度值。数据主要来源于中诚信数据服务平台和《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

本文首先选择股票市场发展规模(股市规模TMC=A股市总值/GDP),作为衡量股票市场发展的第一个指标。其比值愈大时表示股票市场的规模愈大,反之则愈小。然后选择股票市场融资率SR(SR=A股筹资额/GDP)作为第二个指标,反映A股市场融资额对当年GDP增加值的贡献。

产业结构的升级通常在国民经济总量结构中即表现为第二、三产业的占比会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占比会逐步提高。因此,首先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率,即GST=(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度量。吴敬琏(2008)指出如果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大于第二产业,即代表经济结构的服务化程度上升,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本文采用产业结构高级化PD(PD=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作为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另一个指标。

(二)三次产业与A股市场发展的协整分析

研究多个非平稳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线性关系,可以采用协整检验法进行检验。由于本文实证中研究的是关于多个两变量间的一元协整方程,故采用E-G两步法进行变量间的协整检验。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1]。因为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都是不平稳的,因此本文对于每个变量的数据系列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方法采用ADF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TMC、SR、GST和PD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大于相应的麦金农临界值,表明这些变量都是非平稳的。但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单整的,为进行协整检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表1 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注:所有变量的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项均为1、1、1,一阶差分中的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项均为1、0、1。

*表示其显著性判断误差小于0.01,**表示其显著性判断误差小于0.05。

2.股票市场与三次产业的协整检验。E-G二阶段分析法首先用OLS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回归;然后用ADF法检验回归残差et是否平稳性。如et为平稳序列,则两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反之,协整关系不成立。

表2 协整检验

注:**表示其显著性判断误差小于0.05。

由表2的残差ADF检验值可以看出:GST与TMC,PD与SR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它们的残差在5%的显著水平下,都小于相应的麦金农临界值。从协整方程和系数值来看,我国A股市场规模、融资率分别对产业结构优化率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股市融资率对产业结构的作用要大于股市规模,但系数值都较小。实证结果表明,随着我国A股市场的不断发展,更多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和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服务化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用并不明显。

3.产业结构升级与股票市场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为了进一步分析A股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间的关系,对其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A股市场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融资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变量间均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可能是因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更多的依赖政府财政投资和间接融资,股票市场作用还未得到很好的发挥所导致的。

表3 股票市场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因果检验

四、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股票市场规模,鼓励企业直接融资,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大的资本支持

虽然近十年我国股票市场得到迅速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新兴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融资平台,但现代服务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通过股票市场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要加快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程,简化行政审批,降低上市门槛,充分发挥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包括IPO融资和再融资功能,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上市,推动第三产业、新兴产业更好的发展。

(二)完善股票市场退市制度,把好产业结构升级的质量关

我国股票市场从创立到2014年1月,沪深两市仅有89家上市公司退市。退市制度的缺位使一些本该淘汰和业绩不理想的企业仍然在股票市场上鱼目混珠,影响了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降低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在退市制度设计方面,可以针对不同市场制定不同的退市标准,合理引导上市公司自主退市。

(三)推动创业板发展,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新技术要发展成为新产业的过程需要大量长期资金的投入,只有依靠股票市场融资才能实现。创业板设立五年多来,成为创新型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已具备新经济晴雨表功能。推动创业板的发展,可以从改革创业板制度着手,放宽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降低盈利标准、取消盈利增长要求,或在创业板建立专门层次,允许尚未盈利但符合一定条件的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企业在创业板发行上市,并实行不同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注释

①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年报分析主题小组:《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13年报实证分析报告》,2014年5月5日。

参考文献

[1]李连发,辛晓岱.外部融资依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非上市企业的证据[J].金融研究,2009(2).

[2]钱水土,周永涛.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J].统计研究,2011(1).

[3]苏勇,杨小玲.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探讨[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4).

[4]汪炜,李甫伟.股市发展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吗——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贸经济,2010(9).

[5]周方召.股票市场发展、银行信贷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来自中国省级层面面板数据的证据[J].投资研究,2013,(4).

作者简介:鲁小兰(1979-),女,湖北潜江人,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

作者:鲁小兰

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论文 篇2:

我国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 要:融资困难是当前直接制约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现有的融资体系无法满足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需求,表现为金融发展结构与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需求、金融主体风控水平与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要求、各类金融机构综合服务水平与中小微企业需求不匹配。为此,需要构建更具针对性的融资体系,包括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共生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

一、引言

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城乡就业、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统计数据表明,全国中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①。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的转型升级,“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中小微企业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土地、金融改革的瓶颈日益凸显,大批中小微企业面临着各项成本上升、外部需求不足、环境资源制约等挑战。为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内部需求迫切,同时,企业外部的各地政府和行业组织也在推动中小微企业从OEM(原始设备制造)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再到OBM(原始品牌制造)的转型升级。因而,当前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中小微企业想要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目前面临着诸如:融资困难、信息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以及观念陈旧和路径依赖等多方面的制约。如果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和制约因素,除了观念陈旧和路径依赖这两个因素之外,要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都离不开大量资金直接投入企业,因此,融资困难成了直接制约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针对浙江省企业的一项调研结果表明,53.8%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过大而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不足是制约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在已开始考虑或准备推进转型升级的企业中,74.8%的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短缺,据测算,平均缺口达到869.4万元[1]。而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也会促成对观念陈旧和路径依赖这两个因素的解决。因为,融资解决后,会使得企业新技术得以引进,人力资本可以获得积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逐渐为经营者所接受,从而使企业逐步摆脱对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向集约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转变。因而,目前,融资问题是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最大问题。

而谈到机遇,一是中小微企业自身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这将是推进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二是关于构建中小微企业融资体系的学术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有大量的工具可供比较选择。学界一直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从各个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已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和呼应。三是政府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问题,召开了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例如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7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单独列出“整合金融资源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条款。

二、文献综述

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时的融资需求到底有哪些方面?目前的金融体系能否满足其特殊需求?我们接下来进行梳理。

吴家曦、李华燊(2009)[1]指出,企业转型升级包括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价值状态向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状态演变的过程。从目前关停倒闭的中小企业来看,主要是“原材料依赖型企业”、“传统低利润制造企业”、“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企业”、“环保不合格企业和落后产能企业”等4种类型企业(刘桂梅等,2012)。对中小微企业而言,具体的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产业链攀升或者拓展,二是产业转型,三是产业区域集聚与产业集群转型(姚星垣,2012)[2]。郭晓合、陆芳芳(2013)[3]认为现阶段小企业的经营方针包括快速应变的经营思路,从差异化找生存空间,寻找补缺产品的细分市场,购买新型技术、实行纵向开发等方面。

那么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到底有哪些融资需求?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课题组(2009)[4]认为当前中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存在效率服务需求、融资产品需求、价格服务需求、综合服务需求、渠道服务需求以及渠道服务需求。葛兆强、王晓天(2007)[5]认为中小微企业对金融的需求具有灵活性、个性化、多样化以及风险不易管理等特征。我们认为,对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当前融资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金融发展结构不合理、金融主体风控水平和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当前金融发展结构与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金融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不合理。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普遍性难题。即使是日常经营性资金需求,中小微企业也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也主要依赖于民间借贷,银行信贷的比例较低。对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此时的资金缺口更大。

其次,银行的规模也会影响到对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满足程度。汪明(2011)[6]以广东为例,认为产业转型过程中最优的金融结构是存在大量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的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并需要能够加大为高成长、高风险等新兴科技产业分散风险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力度的金融机构体系。而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以大银行为主,大银行从信贷成本和信息对称角度都更愿意满足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而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放贷动力不足。

再次,当前金融主体风控水平与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要求不匹配。主要表现为金融主体普遍缺乏应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时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经验。与满足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性质不同,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意味着不确定性更高,情况更复杂,因此需要更为务实、更为专业的风险管理技术。

最后,当前的各类金融机构综合服务水平与中小微企业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为金融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无法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更无法在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供综合性、个性化的服务。

三、当前融资体系与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需求不匹配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近年来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金融规模的扩张,为支持我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存在的资源集中度较高、市场化程度不足、金融效率有待提升、金融市场结构及金融服务有待深化、金融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特别是当前金融市场结构、融资体系距较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尚有不小的差距。

目前有大量的文献研究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问题,或者研究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是把这两个问题综合起来考虑的研究不多。我们认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这两者之间有所区别。一方面,尽管中小微企业数量巨大,但是其资产规模占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比重并不高。因此,当研究经济转型升级时,学界往往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大中型企业和行业层面的较多,尤其是央企和国有垄断企业(行业)上,而对中小微企业多有忽视。另一方面,当研究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时,往往又把焦点集中在经营性融资层面,而对大量中小微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多有忽视。

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融资体系的构建,实际上是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转型升级问题,二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从逻辑上说,整体经济转型升级并不等于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而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则必然遇到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既区别于整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也区别于笼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的特殊性如表1所列。

其次,这两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当前,从中小微企业总体数量、创造的就业人数及GDP等指标上可以看出中小微企业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说,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没有完成,我国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就没有真正完成。

因此,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既有中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也具有整体经济转型的特征;与简单的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相比,要满足其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难度更大,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更强,风险管理更复杂。

四、构建促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体系

考虑到当前融资体系与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金融服务需求仍有差距,因而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改进,构建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共生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和配套服务体系。

(一)构建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多元共生体系

1. 积极完善信贷服务,保障日常经营需求。虽然中小微企业整体上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中小微企业都将同时转型升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不同,难度也不同。因此,信贷资金仍然是中小微企业在外源融资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美国拥有强大的资本市场,中小微企业股权融资占比依然较低,业主注资、债券融资和信用融资是目前美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股权融资和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数量虽然较少,但是起到了较好的补充作用(金银亮等,2012)[7]。

针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时的资金需求特点,在间接融资领域重点是要消除对中小微企业的各种歧视,包括所有制歧视、价格歧视和服务内容歧视,提高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的可得性同时大力发展专门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如社区银行、村镇银行。与大中型企业相比,考虑到成本、风险以及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大型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往往更愿意把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入到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企央企。因此,中小微企业即使获得了贷款,其资金成本也要远远高于国企央企。好在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善。但是,整个社会仍需引入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不同所有制、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以促进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同时,现有各类金融机构仍要更加主动地转变观念,从长远发展的战略着手,下放给基层行贷款审批的权限,成立面向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事业部,更加积极主动的服务中小微企业,在支持其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推动金融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此外,还需要从金融产品、总量和结构等方面予以进一步支持。一是从总体规模上看,要达到两个确保,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二是从拓展融资品种上看,要积极拓宽各种担保、抵押方式,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特别是动产质押方面,应进行质押品和质押流程改进,推动建立动产权属统一登记制度。只要动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处于分离或可能分离的状态,就需要登记公示以获得对抗第三人的效力,而我国动产融资业务的权属公示方法以及分散在近20个部门的动产登记制度现状,都阻碍了动产融资的功能,而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因为不动产少,抵押率低,动产抵押对他们更具有融资意义。推动建立我国动产权属统一登记制度,将所有动产权属信息纳入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同一个登记平台进行登记公示,将使各类动产上的权利得到有序保障,从而促使动产抵押的金融产品创新,使得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得到改善。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应收账款等动产价值年累计达16万亿元以上,其中常备存货的价值近6万亿元,相较于发达国家短期贷款中30%左右的动产抵押贷款,我国目前通过动产质押取得的银行贷款规模很小。以质押存货融资的仓储质押来说,其是动产质押的一种,是中小微企业将自有的原材料、产品等存货向银行申请仓储融资,金融仓储企业为银行提供抵质押品的仓储保管、监管和咨询,代理银行行使抵质押物的占有权,实现对抵质押物的有效控制,当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时,金融仓储企业通过专业的渠道将货物变现,保证银行资金安全。以前述6万亿元的企业年常备存货可以看出企业会有非常充足的常备存货做抵押。如能开发作为抵押物,可以使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提高,融资能力改善。三是从业务创新上看,可以积极探索尝试硅谷银行模式,探索开办股权融资业务。

2.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拓宽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是当前构建与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融资体系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与银行间接融资相比,直接融资对投融资双方都有较多的选择自由,对投资者而言潜在收益较高,对融资者而言成本比较低。

针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时的资金需求特点,在直接融资领域重点是要大力发展VC和PE。一般认为,企业从初创到稳定发展,一般要经过三轮融资,即初创期的天使投资,快速发展期的风险投资(VC)以及相对平稳发展时的私募股权投资(PE)。对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这个特定的阶段而言,往往已经度过了初创期,而正面临新一轮快速增长的机遇。因此,需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而私募股权基金则主要是对有IPO上市潜力的中小微企业进行投资。

与VC相比,PE具有收益较高,同时风险相对可控的特点,因此近年来我国的PE发展很快,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对于转型升级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更需要的是VC,因此需要在政策上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大力引导和支持风投基金发展,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如美国为了鼓励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在1980年规定对风险投资所得额的60%免税,对其余的40%征收半税,而新加坡政府对风险投资最初5~10年收入完全免税,以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发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此外,还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当前全国层面的资本市场门槛较高,对于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或者正处于转型升级初期的中小微企业而言,往往难以到达相应的标准。为此,一是要加强债券市场制度建设,发展中小微企业集合票据业务和集合债券业务,研究高收益型债券、资产支持票据、可转换债券等适合中小微企业的新型债务融资工具,完善中小微企业直接债务融资产品结构体系。特别是集合票据融资业务,由于是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备案制,发行期短,增信模式为担保加偿债风险准备金制,融资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集合债卷方式相比更具有融资优势。二是建立更具市场化、进入门槛更低的和小企业股票市场。当前我国的股票市场分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微企业而言,仍然遥不可及。因此,可以探索设立“中小微板”,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是提高中小微企业债务融资产品的流动性和市场的风险承受能力,丰富投资者结构,发展多样化的投资者群体。四是建立和完善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机制,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时的并购重组提供综合服务。

(二)构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议

1. 提升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一是研究防范中小微企业大规模信用风险爆发的信贷技术,尽早设计出监测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中违约风险的测度方法。二是研究中小微企业风险分散和转嫁机制,探索中小微企业债务证券化,实现风险可控。三是加强各类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通过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组织学习交流各单位风险管理经验,共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2. 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一是对于风险投资基金等专业机构的准入和退出进行规范指导,二是建立和完善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促进协作交流。三是建立区域性风险预警体系,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集中爆发。

(三)构建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配套服务体系

1. 消减信息不对称因素,逐步改善金融生态。一是建设易于操作、层次清晰的信息披露体系,提高中小微企业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和意愿,并以信用评级公司为载体,创建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采用与大企业不同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金融机构的放贷。二是稳步推进金融改革,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三是加强立法,完善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法规体系。此外,还应促进土地、林地等集体所有产权的流转,使一些中小微企业可获得创业所需的财产性收入,即获得融资的必要抵押品。

2. 做好各项保障措施。一是地方政府需要因地制宜,通过各项配套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支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并通过税收优惠、颁发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高水平的综合服务。三是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对在支持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线从业人员的业务贡献予以表彰和奖励。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2013年7月15日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中的讲话。

参考文献:

[1]吴家曦,李华燊.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9,(8):1-9.

[2]姚星垣.中小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因和路径[J].企业经济,2012,(9):75-78.

[3]郭晓合,陆芳芳.转型中的长三角小企业经营方略调查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13.

[4]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课题组.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态势及其金融需求分析[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1):19-23.

[5]葛兆强,王晓天.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J].海南金融,2007,(6):13-21.

[6]汪明.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最优金融结构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1,(9):48-57.

[7]金银亮,刘尧飞.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6):35-45.

[8]夏维力,郭霖麟.我国东西部中小企业金融排斥状况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9.

责任编辑、校对:高钟庭

作者:陈晨

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论文 篇3:

区域融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研究

【摘要】金融发展表现为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延伸与完善,涵盖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全部方式。区域融资能力是一个地区内金融发展水平的直观反映,对区域内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都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区域融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力进行定性分析,认为区域融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遵循一条路径,依托两个市场,通过对资本投入的控制来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研究背景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劳动、资本与技术等生产要素中,货币资本一直是一种最为稀缺的资源,只有解决了产业部门的资金瓶颈,才能推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持续平稳的增长。区域融资正是以保证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路径筹集劬的资本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区域融资对地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国内外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

自熊彼特提出金融部门引导产业部门,并激发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管理能力的论断,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两者联系的讨论就未停止。戈德史密斯在定义金融发展概念时,强调能否有效配置资金是金融发展的核心方面。而对资金的配置正是融资市场对产业部门发展最为重要的影响手段。陈峰(1996)将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路径概括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应先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张旭、伍海华(2001)总结了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机制,分别是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信用扩张机制、产业整合机制以及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在定量分析方面,也出现了大量假设模型对区域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进行实证。约瓦诺维奇(1993)通过OLS模型论证了股票市场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其一是经济增长效应,其二是产业升级水平效应。拉杨(1998)通过在世界范围内选取20个国家的十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检验,得出金融发展降低了企业实施外源融资的成本,使得产业增长与企业创新得到较明显的积极效应。在国内,大多数学者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做出了实证,并肯定了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正面作用(谈儒勇,1999,韩廷春,2001,张立军,2006,陈聪,2008)。

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路径分析

(一)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路径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依赖于金融市场所具备的金融服务功能,具体包括投融资服务、流动性供给、风险分散、价格发现、信息传递以及企业监控等。其影响路径可概括为:金融发展——影响市场融资结构——影响资本流量结构——影响产业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产业资本存量——导致产业结构调整。遵循此路径,可以发现,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作用于融资市场的资本流量,通过对资本流量的引导与分配,进而控制各产业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导致产业生产水平的差异,最终利用市场规律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二)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种方式

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是存量结构调整,以既定的总存量体系为调整对象,或遵循市场供求关系、相对价格水平等内生因素的变动发生常规调整,也可能是依据一定的规划目标对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主动积极的适应性调整。其二是增量结构调整,一般是在一定的存量结构基础上对流量的结构、变动幅度、速度以及方向进行调整和控制。

金融发展带来融资市场的扩展与深化。更多更专业的金融中介会提升间接融资的资金汇集力和贷款甄别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而直接融资市场的完善,将减少融资方与投资方的沟通成本,降低市场投资风险,使市场流动资金快速高效的进入需求企业,推动潜力企业乃至相关产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因此金融发展的水平越高,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越迅速有效。

三、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间接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以银行业为首的金融中介机构,构成了整个间接融资市场。间接融资市场主要是通过资金汇集与再分配机制、投资导向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机制影响产业发展中的资本存量,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1.资金汇集与再分配机制

在市场中总是不缺乏资金盈余者和资金匮乏者,两者在市场中分别扮演了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色。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双方难以顺利完成资金的流通。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能够有效地解决交易不对称问题,凭借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信誉背景,金融中介能够汇集单个投资者的闲散资金,并投资于有价值的产业部门,一方面解决了产业发展所遇到的资金瓶颈,另一方面也补偿投资者借贷资金的机会成本。高效的金融中介能够明显的提高储蓄与投资的总水平,增加产业部门的要素投入量,进而推动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

2.投资导向机制

影响间接融资市场的主要因素包括以金融中介为主的商业性金融和以国家政策为主的政策型金融。前者遵照市场规律形成的利益竞争机制,配合后者所具备的校正、监督和倡导机制,共同掌控了金融市场流动资金的投资方向,即形成了市场投资导向机制,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以银行机构为代表的商业性金融,根据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原则开展货币经营活动。凭借自身具备的专业素质与信息优势,能够有效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定价,合理配置储蓄资源。经过商业性金融的再分配,储蓄资金按照市场规律在各产业部门间进行转移,从低效产业转向高效产业,影响各个产业的发展进程。同时,金融中介机构自身利益与投资项目的收益相挂钩,形成了其监督融资方道德风险的有效激励,减少了资金配置中的短期行为和部分投资风险,提高了产业发展的平稳性和资金运用的效率。对各项投资项目的严格甄选评估,也显著刺激了企业间的实力竞争,引导资金从落后产业流向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政策性金融一般出自国家宏观层面的有目的的调控。运用一般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提哦啊正市场中的货币流动性,达到影响产业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创造条件。一方面,政府可利用利率优惠政策或信贷选择政策,直接干预市场资金的流向,引导其投入鼓励发展的产业,回避限制发展的产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搭建官方或半官方的投融资平台,或者以政府财政担保等方式,向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投资的公共项目、创新产业等领域进行投资或贷款,以实现对市场选择机制的补充。

3.信用创造机制

信用创造的实质是扩大货币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流动成本。信用创造机制可以加速资本的形成,将潜在的资源现实化,充分开发资金运用的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在信用创造机制的作用下,金融中介机构可以进行有效的和长期投资,不再将资金只投向当期具有明显收益的产业或项目,而着重考量项目的长期总收益或远期回报。这将有助于部分具有创新性、超前性以及效益扩散潜力的产业项目获得发展资金。同时,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构建与更迭。

(二)直接融资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主要以股票市场为主,也成为证券市场。市场中融资企业通过一级发行市场和二级交易市场与投资者直接联系,表现出远优于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流动效率和风险分散能力,对整个经济体的加速启动和持续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证券市场的资本流动性和产权明晰化,有效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资产专用性和体制进入壁垒的问题。一方面,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将物质上不可分割,移动上受时空限制的产业财产主体,分解为可进行代数加总和持续流通的财产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金要素流动的资产专用性障碍。另一方面,多种形式的证券,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参与主体,以及多种类的金融工具,都能有效调动社会零散资金,降低小额资本进入某些产业部门的规模壁垒。证券市场所具备的风险分散机制与信息披露机制,是实现其对产业部门影响和调整能力的保障。直接融资市场是将投资风险分摊在所有投资者身上,因此比金融中介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信息披露机制,使资本市场具备了信息收集和企业监控的能力,通过高效透明的信息披露,投资者更容易判断项目价值,理性投资。同时,也约束了企业行为,有助于提高产业调整的效率和效益,减少调整过程中的经济震荡。

1.发行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增量调整

证券市场中流通的证券,本质上是由上市企业对自身财产权分解而来的财产单位。证券市场正是由来自不同上市企业的财产单位所构成。因此,证券市场内的证券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发行市场发行新证券,就可以看作是投资者向原有产业结构内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这种遵从市场选择规律的投资,可以调整产业部门的范围和产业间生产能力的构成。在市场信息披露机制的作用下,投资者可以有效掌握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并预测其发展前景。由此,劣质企业难以上市融资,优质企业容易获得市场认可,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本注入。发行市场的增量调整,正式拼接信息披露机制,发挥市场选的力量,汇集市场流动资本进入合适的上市融资企业,已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2.交易市场对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

交易市场本身不改变市场内的资本存量水平,但通过利用市场规律以及资本逐利性,对资本存量在不同的产业部门间进行再分配,改变产业生产效率,进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1)上市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实现存量调整

资本在企业内部的转移,也是存量调整的一个构成。上市企业为追求鼓动利益最大化,会根据市场走势自觉调整自身的经营产品和经营策略,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市场供需的约束下,企业会将资本投入利润最高的部门,实现资本的存量配置。

(2)上市企业间相互投资实现的存量调整

上市企业在证券市场中既可以作为融资方,也可以作为投资方。由于劳动力约束和技术瓶颈等原因,企业并非能在任意生产要素配比的情况下进行生产,资本存量过量的情况较为常见。通过交易市场,企业可以利用过剩资本对其它企业或者产业部门进行投资。企业间相互参股,不仅有助于提高彼此的资金运用效率,更有助于形成跨部门跨产业的资本结构,并带来规模收益。同时,相互联系的网状投资结构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有助于相关企业的共同发展,并将为相关产业带来联动效应,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

(3)企业破产倒闭所导致的存量调整

交易市场本身具备的资本转移机制,为破产企业的股票资本提供了交易平台。当企业出现资不抵债,或面临破产清算时,其股票价值缩水,其中被吸纳的资本很容易被收购者接受,即股权转移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流动和重组,避免了破产企业退市对市场资本存量的减量影响。

四、我国区域融资现状与问题

我国目前的区域融资主要还是属于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各级政府或企业大都依赖于银行的贷款来进行实物投资和部门生产。这种融资模式有助于政府引导资金进行公共事业建设和贯彻政策目标;由于银行贷款不影响企业的所有权,融资企业容易与贷款银行形成稳定的合作——监督关系,有助于企业的平稳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银行受制于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所能提供的贷款难以满足国内各地区政府和企业的融资需求不断高涨。

以银行主导型金融模式为主的区域融资在部分地区已不适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明显减弱。一方面,由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市场还未建立,地方政府主要的融资手段是利用间接融资模式,这使银行的大量贷款进入周期长、收益低的公共事业,加快了银行呆坏账的风险累积,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银行在贷款活动中遵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原则,使其贷款审批门槛较高,部分创新企业或中小型企业在没有有效担保的情况下难以获得银行放贷,导致了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影响了资金运用的效率。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间接融资市场具有绝对优势,限制了市场的有效竞争,影响了其它存贷款机构的发展。而且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压制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资本流动效率。

五、结论与建议

区域融资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都建立在区域内金融市场稳定高效的基础之上。合理的市场竞争,良好的道德法制环境都有助于地方融资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为了避免银行主导型融资方式带来的诸多负效应,加强金融发展对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力度,需要从多方面改善区域内的融资结构与环境

(1)政府应加强对小额信贷公司等金融中介的支持,鼓励间接融资市场的竞争。在为融资市场注入新资本的同时,有效改善区域的融资环境,为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提供多渠道的贷款支持。

(2)对地区内的优秀企业提供政策优惠,鼓励企业上市。地区内上市企业越多,越有助于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增强地区的资本吸纳能力,有助于地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

(3)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试点,为政府公共事业支出增加融资渠道,缓解银行的政府债务压力。由此释放的可贷资本将进入生产部门,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贷款回报效率。

(4)完善地区的融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建设,提供良好的城市支撑平台。有助于增强整个地区的资金吸引力,在地区融资市场的帮助下,将引致更多的优秀企业入驻,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王宝明,谢汉立,李兴伟.金融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基于金融功能观的文献综述[J].财会月刊,2011(3).

[2]陈峰.论产业结构调整中金融的作用[J].金融研究,1996(11).

[3]高静文.金融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内在机制研究[J].现代财经,2005(7).

[4]陈聪.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9).

[5]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02(1).

作者简介:胡逸闻(1989-),男,汉,湖北荆州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王淋(1985-),女,汉,黑龙江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城镇化与城市经济等。

(责任编辑:赵春晖)

作者:胡逸闻 王淋

上一篇:高校优良班风学风建设论文下一篇:诚信生命的玫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