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分析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维度对贵州11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有目标多元化、富含民族文化等特色、优势,但也存在过于强调专业发展,对师德问题重视不够等问题,最后就完善课程体系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分析论文 篇1: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

[摘要]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日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与此相应,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势在必然。文章细化梳理了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分析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必要性,探讨了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构问题。

[关键词]高校 学前教育 职业能力 课程

[作者简介]霍巧莲(1975- ),女,山东菏泽人,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江西 吉安 343009)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深入进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产品是否合格最终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应对市场的需求,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是如此。《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和幼儿师范学校要认真、深入地学习《纲要》的精神,改革现行学前教育课程和师资培养方式,并主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贯彻实施《纲要》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市场需求,推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建新型课程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应对市场需求,重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一)幼儿教师职业能力再认识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无外乎是专业知识再加上一点唱歌跳舞的专业技能。这种简单的“理论知识+技能”的职业能力的定位在今天是远远不够的。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认识需要更新,需要重新建构。笔者认同饶淑媛的研究观点:幼儿教师需要构建多元综合能力结构。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符合教育教学活动要求,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学前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有多方面的专业要求。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质及多重角色期待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多元综合职业能力。其一,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认知能力。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等因素,这是一般人从事一般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幼儿教师来说,观察力、语言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其二,幼儿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活动能力。具体包括生活指导能力、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的能力、教育教学监控能力、创设和利用环境的能力、教育教学的应变能力、情商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家长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其三,幼儿教师还要具备职业技能,它包括唱(歌)、弹(琴)、跳(舞)、画(画)、讲(故事)、编(儿歌、简单的舞曲)、做(做手工)、演(艺术表演)等。它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

同时,笔者认为,除了上述的职业能力外,幼儿教师还应具备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在发展,时代不断向幼儿教师提出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例如实施双语教育、蒙氏教育等各种特色教育的能力,或0~3岁早期教育、感统训练教育等更为细化的专业能力。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灵活应对教育形势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必要性

课程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统领。课程目标定位,是前提;准确定位,是关键。

在笔者走访调研的院校中,山东潍坊教育学院、山东英才学院着眼于当前我国高素质应用型幼教人才短缺的现实,都旗帜鲜明地将目标定位在高素质的应用型幼教人才培养上,即凸显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山东及江西两省的幼儿园调研中,园长访谈、教师及家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应对行业需求,培养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是用人单位的迫切要求。

在我国师范教育体系中,学前师范教育曾有高师教育与中师教育两个办学层次。高师教育主要是为中师培养师资,而中师教育则是培养一线幼儿教师。随着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的过渡,中师教育宣告结束,一线幼儿教师的培养便成了高师的使命。高师课程体系的特点是通识课比重大,教育理论扎实,最大的欠缺是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学生毕业后会讲理论而缺乏幼儿园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使得学前教育本科生研究工作做不来,一线幼教工作又不会做,形成人才培养的浪费。

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查,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从教育体制看,目前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高中学生的文化基础好,而从小学到高中音体美课程不同程度的缺失使得学生普遍缺乏艺体素养,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启蒙。所以入高师后各种能力尤其是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和必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和国际接轨以来,中国幼教和发达国家幼教的差距也给当前的幼教行业提出更新的要求,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了新的潮流。

所以,高校调整好自己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转变教育观念,由过去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到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应该是适应时代需求的积极转变。

二、课程建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改革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新体系

(一)课程改革与构建应以解决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矛盾和问题为突破口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突出的问题,课程改革应以此为出发点。应改变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空、繁、旧”的现状,提高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实用性、针对性;应改变教学法类课程分别教授既浪费时间又互相重复的现状,开发整合课程;应改变课程设置与实施中的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的弊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应改变教师课程实施过程中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提倡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注重求知过程的转变;应改变课程的实施局限于大学课堂的现状,在大学和幼儿园之间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和教师终身学习发展;应推行课程考核方法的变革,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应转变实习环节中实习时间短、实习收获浅表化、零散化的不足,探索优质高效的新的实习模式。

(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方向探索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瞄准职业能力培养的总价值取向,不同的高校根据校本实际,可以大有可为,做足文章。据调研,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的构成模块总体上大同小异,只是字面上表述方式不同而已。有的高校课程由四部分构成:通识课、专业教育课、技能课、教育实践课;有的高校课程由三部分组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育实践课单列;还有的高校课程采用基础文化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的表述方式。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基本构成差异不大。简单地说,学前教育课程有以下必要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素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唱、弹、跳、画、讲、做等各项技能的专业技能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课程;适应未来社会对学前教育多元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虽然从理论上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涵盖了丰富的课程门类,课程框架搭建完备,但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上还要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思考和实践。

1.探索构建模块课程之间的合适比例。课程基本模块涵盖了一般素养、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向特长等应该具有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但是,在定位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形势下,在大学四年的时间中,搭配好不同模块课程的合适比例,就是需要细细思考的问题。在调研的高校中,有的通识课明显课时比例过高,有的专业技能课又明显课时不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达成,要求必然要重新审视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总体上讲,应该适当增加教育实践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课时比例。但不同课程模块应以怎样的比例组合,这需要在实践中逐渐摸索不断完善。

2.优化各个课程模块。第一,优化压缩通识课。要适当压缩通识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具备大学生的一般素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对通识课程,一定要优选对学生最有价值、最核心的课程。适当优化、压缩,对学生高中阶段就熟知的材料要勇于舍弃。

第二,整合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我国高师课程设置有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科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高,门类多,内容杂,主干课程不突出;限于师资或其他条件,课程开设时有较大的盲目性,因人设课的情况较为普遍;过于注重学科专业课程的纵深发展,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合;随着学前教育大发展,新的科目不断叠加,而缺少相近相关学科的有效梳理和整合。因此,必须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对学科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对内容相近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如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可以整合为一门课。可以将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这门课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目前有的高师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保健等,这些课程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整合删减。高校教师要密切关注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及时根据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

第三,重视技能教育课程。目前,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幼儿园甚至愿意聘用艺术专业毕业生而舍弃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就是高校学前教育毕业的学生达不到幼儿园教师艺术教育能力的要求。由于高校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的痼疾或者是意识到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但苦于师资、教育条件一时达不到的限制,使得技能课与理论课相比普遍还是弱。因此,我们必须首先重视技能教育课程,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同时积极创造硬件设施和引进艺术专业教师,为艺术教育课程提供积极的保障。要探索艺术教育、艺术训练的途径和更为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艺术技能课应贯穿于本科四年的全过程,同时所选艺术门类以幼儿园适用为原则。笔者提倡,首先,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有必要加设面试一项,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训练工作贯穿于就读的四年全过程。

第四,抓实践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高校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课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也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但是,因为人力、物力、财力、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存在重教学、轻实践的现象。有的高师在计划中开列着教育见习,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达不到,形成空头计划。所以对高师的实践教育课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避虚而求实。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也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幼儿园实习时间一般为6~8 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在实习过程中,往往也是将幼儿园实习重点放在锻炼学生在幼儿园备课、从事教学活动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同时,实习指导缺乏深入,实习中的总结和反思易流于形式。总之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幼儿园教育实践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要进行这方面的改革,一是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校学前教育实习基地。二是要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教育实践课程目的的关键因素。三是要实行教育实践模式多样化。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见 (实)习的形式,将集中见 (实) 习、分散见 (实)习、穿插见(实) 习、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强调教育见(实)习安排的创新性,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四是要重视教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对见习和实习过程和结果都要做分析评价。

第五,抓好专业方向课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对学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一切教育活动要紧跟社会这个总的风向标,要敏锐捕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催生和即将催生的新的学前教育生长点和就业点,及时更换增添新的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是在专业课基础即在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开设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细化和特色化。当前高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主要有:双语教育方向、艺术教育方向、早教方向、蒙台梭利教育方向、幼儿园管理方向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一树多枝、一枝多果”。这类课程设置专业性更强,要做到细而精。这类课程要细致打磨,持续发展,既是凸显高校学前专业办学特色的亮点工程,同时使学生学有专长,分层就业。面对新的形势,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课程新体系是势在必行。这个问题的有效解决和优秀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应是一个艰巨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一系列的研究,诸如高校与幼儿园深层合作的可行性模式探索;加强实习有效性的可行性探索;实习学期制的长效研究;推行课程之间的整合研究等。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对新的课程体系构建的推动。假以时日,不断努力,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会慢慢构建和成熟起来。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3).

[2]傅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3]郭朝红.高师课程设置:前人研究了什么[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2).

[4]刘强.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5).

[5]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4(3).

[6]饶淑园.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理论构想[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

[7]施长君,田忠辉.按素质教育要求重构高师课程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3).

作者:霍巧莲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分析论文 篇2:

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  要: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尤为重要,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维度对贵州11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有目标多元化、富含民族文化等特色、优势,但也存在过于强调专业发展,对师德问题重视不够等问题,最后就完善课程体系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作者简介:辛均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贵州 都匀 558000);陈丽,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教师。(重庆 合川 4015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贵州省本科教学工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民族师范院校幼儿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视角”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并大力普及学前教育,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发展提出了系统要求,指出幼儿教师发展应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并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幼儿教师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课程设置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了解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课程设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人才职前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各类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阳学院、铜仁学院、凯里学院、遵义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安顺学院等11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具体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维度进行梳理,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建议。

一、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 培养目标。在调查的11所学校中,64%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中都明确指出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要有三种表述: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人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较为符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定位和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最大的任务是要培养大批的幼儿教师,完成学前教育普及化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学前教育,必然需要一批学前教育教师来引领指导和推动。

在培养维度上,绝大多数学校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方面有说明,90.9%的学校在总体培养目标中有专业知识的目标,81.8%的学校总体培养目标中有专业能力的目标,而只有一半左右的学校在总体培养目标中有提到专业理念与师德这两个方面。由此可见,部分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对于专业理念教育与师德培养方面不够重视。

11所学校中有3所学校明确指出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地域,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注重培养能扎根民族地区的现代学前教育师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旨在培養能扎根地方的学前教育人才,贵州师范学院主要培养能主动适应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其余8所学校没有明确指出培养人才服务主要地域的人才定位。

2.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实习与见习三种划分方式。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在调查的11所学校中,4所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达40%以上,5所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所占比例在30%~40%之间,两所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低于30%。整体而言,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实践类课程比例趋于合理,但个别高校偏低。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在11所被调查的高校中,大多数学校必修课的比例都远远高于选修课。在学分比例上,有1所学校选修课所占比例低于10%,7所学校选修课所占比例在10%~20%之间,3所学校选修课所占比例高于20%,这说明贵州省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较为重视专业课,而对选修课不够重视。

在调查的11所学校中,有3所学校的培养方案无明确关于专业选修与公共选修学分比例说明。由表2可知,在选修课中,有8所学校专业选修课的比重比公共选修课的比重大很多,有两所学校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是公共选修课的一倍,3所学校的专业选修课是公共选修课的3倍,有两所学校的专业选修课是公共选修课的4倍,甚至有1所学校的专业选修课是公共选修课的5倍。

(3)实习与见习。

在调查的11所学校中,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普遍在12周以上,只有个别高校的实习时间为8周或9周,有1所学校的培养方案中无明确实习和见习时长,有1所学校实习和见习时长是合在一起说明的,并没有明确的时间长短说明。总体而言,贵州省高校在实习时间安排上较为充裕。

另外,调查还发现,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见习时间大多为3~5周,不过,有22.2%的学校专业见习时间只有2周左右,反映出某些高校对于见习环节不是很重视。

3.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师德课程安排、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安排和科研内容安排三方面。

(1)师德课程安排。

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只有27%的学校设有专门的师德课程,且师德课程内容只在部分课程中有所渗透。这反映出很多高校不管是在培养目标还是课程内容上,都对师德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

(2)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安排。

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有5所学校专门开设有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其中两所学校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设为必修课,3所为选修课;两所学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达3门及以上。其余6所学校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课程的部分内容在公共必修课——贵州省情课程中有体现。这种课程设置与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差距。

(3)科研内容安排。大学教育更多的是要开展科学研究,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理论,由此,大学科学研究的相关课程近年来成为大学教育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只有3所高校开设“教育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相关课程。大学生科学研究主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来训练,而在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上,有1所学校培养方案中未明确安排,其他10所学校中,70%的安排6到8周左右,20%的能达到11周以上。

在科研能力的培养形式上,多数高校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少数学校有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训练,但比例不足,总体上反映出高校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重视不够,训练不足。

二、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1. 优势特色。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贵州省学前教育整体发展落后,因而还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各类幼教人才。如贵州省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每年新增5000名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目标任务。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大多数高校都能依据贵州学前教育的发展要求,扩大招生规模,并基于多样化人才需求,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多样化,从而满足地方学前教育发展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如遵义师范学院以“能够在各级各类托、幼教育机构,儿童社会服务机构,儿童文化及儿童用品生产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儿童用品设计和管理工作的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趋势不仅符合当下市场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以学生为本,提供多种发展可能。

(2)课程内容突出民族文化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集聚区域,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增强文化自信,贵州高校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应用中,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相关特色课程,不但传承民族文化,而且丰富课程内容,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如贵州民族大学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了“贵州民族民间游戏”“西南民族文化”“双语教育学”“民族教育学”“贵州儿童”等具有西南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开设了“民族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民族文化与幼儿教育”“民族文化与特殊儿童教育”“民族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民族手工”“民族儿歌”“民族舞蹈”“民族故事”等课程,突出了当地苗族、布依族等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3)改良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3]调查的11所学校中,4所学校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所占比例达40%以上,5所学校的实践教学课程学分所占比例为30%~40%。这说明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和狠抓实践教学,以解决学校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棘手问题。

2. 问题挑战。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面对的挑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目标过于强调专业发展,人才定位不够明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基本内容体现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贵州省学前教育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两方面,被调查的11所学校中,对于专业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内容几乎都在培养目标中有很明确的体现。对于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有6所学校有较明确的说明,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培养目标中提到“良好的职业道德”,铜仁学院培养目标中提到“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师德修养。”另外5所学校对师德培养都只是含糊体现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词句中,这说明其在师德培养方面不足。

此外,11所学校中有3所学校明确指出培养人才的主要服务地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旨在培养能扎根民族地区的现代学前教育师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则以培养能扎根地方的学前教育人才,贵阳师范学院培养能主动适应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主。其余8所学校对培养人才的服务地域未有明确说明,这与培养目标也有所冲突。由此可见,贵州省绝大多数高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定位具有“隶属地方”“服务区域”“人才应用”的显著特征。因此,其人才培养定位必须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社会输送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素质人才。[4]

(2)选修课程开设不足,实践教学较为薄弱。贵州省各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基本分为三个模块,即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通过对11所学校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对于必修课程都非常重视,而对于选修课程的重视明显不够。大多数学校选修课学分所占比例在10%~20%,甚至有9%的学校选修课学分比例在10%以下。同时,在专业课学分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必修课学分也远远大于专业选修课学分。另外,通识课程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比重差距很大,绝大多数高校通识必修课程学分是选修课程的4倍以上,甚至有个别高校通识必修课程学分约为选修课程的7倍。选修课开设越少,学生的自由选择就越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应适当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从而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发展。

在实践教学方面,虽然实习环节安排较为合理,但见习环节比较薄弱。据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见习安排较为合理,贯穿4个学期;大部分学校见习安排只有两个学期间断进行,个别学校甚至将见习和实习安排在第七學期完成,明显不合理。事实上,见习环节应该贯穿大学四年,并持续不断关注和走进一线教学。

(3)科研课程缺失,民族文化课程开设不足。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决定了教师必然应是创造性人才。在教师培养中,要求强化科学研究,以达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在教师培养中更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或项目研究来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要求教师应具备反思与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然而,高校对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操作,主要通过单一的“教育研究方法”和毕业论文来实现,致使教师的科研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创新能力更是难以提高。

贵州是个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39%,民族文化也是多姿多彩,民族地区的教育更应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然而,在调查的11所高校中,开设专门的民族文化课程的高校不足一半,说明其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够,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不足。

三、完善贵州省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1. 培养目标:突出师德培养,服务面向地方。课程是围绕培养目标来设计的,培养目标怎样制订决定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设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方面,并把师德的要求放在首位,以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幼儿教师。各学校在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时,应突出对师德内容的强调,并开设相应的课程。

陈宝生部长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学前教育发展时提出:目前我国缺100万幼儿教师,90万保育员。由此可见,我国一线幼儿教师十分紧缺,经济社会发展相對落后的贵州省则更为缺乏,这决定了贵州高校培养幼儿教师应首选为地方学前教育发展服务,为贵州省地方及民族地区输送更多优质的一线幼教工作者。

2. 课程结构:重视选修课程,强化见习环节。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既要加强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深度的培养,也要拓展幼儿教师知识的广度,以培养“T”字型以及“H”字型的教师为目标。高校应该在重视必修课的同时,加强对选修课的重视:首先,应该进一步丰富专业选修课科目的数量,让学生可以有更多选择,从而深入学习自己的优势科目,拓展和深化专业方面的知识。其次,高校应该平衡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比例,适度降低公共必修课学分所占的比例,减轻学生公共必修课的课业负担,使之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公共选修课,积累学科外的知识,拓展知识的广度。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见习时间都只有2~4周,时间较短。因此,如果高校学生没在实习期了解幼儿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就很难把握幼儿特点。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增加学习见习时间,结合集中与分散两种方式将见习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后更快地适应幼儿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内容:凸显民族特色,注重科研训练。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借鉴学习国外一些优秀课程理念、课程模式时,应结合自身特点,构建适合学校校情的课程体系。幼儿教师作为学龄前儿童的启蒙者与引路人,有责任向幼儿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精神,让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得以传承。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完全有优势和基础开发出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课程,打造一批品牌特色课程,由此,促使幼儿教师在职前学习阶段深入学习、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反思与发展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师能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5]幼儿教师不能只是一个教书匠,更需要成长为具有研究性、创造性的教师。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幼儿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更多科研与项目课程,制订相应激励措施,促使学生在项目研究中得到科研训练,切实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丽娥,张晓艳.高师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3,(8).

[2] 王淑宁.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视角反思当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8).

[3] 高芹,丁晓东,易灿辉,代芳芳.地方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现状调查与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3):66.

[4] 蒋宗珍.应用型本科院校“三三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

[5] 孔令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背景下幼师的师德教育[J].文化学刊,2018,(11):142-144.

责任编辑  朱泽玲

作者:辛均庚 陈丽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分析论文 篇3:

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析

摘 要:目前,我国政府大力推动融合教育发展,并发布一系列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素养的未来幼儿教师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点工作内容。本文分析探讨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希望能为各位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合教育理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融合教育理念的目的在于让障碍学生同正常学生一样进行学习与社会活动,该理念所追求的是人权平等与教育公平[1]。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拥有一定的融合教育素养与特殊教育能力,特殊教育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与专业能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以这三点为中心。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缺少特殊教育相关课程设置

一般情况下,我国多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课程时都只设置为日后工作做基础的专业课程、全体高校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课程、同公关技能相关的选修课。由此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缺少同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设置[2]。这种现象不符合融合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利于提升学前融合教育师资的整体素养。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与监督者,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也会去引导与监督他人,提升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专业理念与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如今,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如:课程内容过于落后、课程内容同实践相脫离、理论知识过于浅显、艺术教育类课程不受重视等[3]。高校的课程大多只关注本门课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但不够重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及优化。我国提倡高校培育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且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想要培育高素质人才,不仅要努力提升其理论知识水平,还要积极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此,高校在安排课程内容时不应当使课程理论同现实实践相脱离。学前教育专业同其他师范专业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艺术教育,这关系着学生的艺术素养[4]。

二、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策略

(一)构建健全的课程体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一步便是应该健全课程体系,健全的课程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安排专业课、公共课与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外,还应当增加部分课程用来学习同障碍幼儿进行交流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障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除理论课程之外还要加大实践课程占比[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亲身参与过后才能拉近他们同障碍幼儿之间的距离,帮助他们积累相关经验,有利于学生们在未来获得更好发展。

(二)优化课程内容

优化课程内容能够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推动学前教育同特色教育相融合。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研讨会的方式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组织起来,对教学工作进行共同探讨研究,同时还能对各学科的课程共同内容进行分析整合,从而防止教师们在教学时出现理论重复车轱辘扯皮的情况,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还能实现有效避免教育资源浪费。教师在优化课程内容时要将理论课程同实践课程相结合,身为一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仅仅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而不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是不行的。学生的才华像是珍珠,没用足够的应用能力就无法打开藏着珍珠的蚌壳,那么这颗珍珠再精美也没有人能看到。尤其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当他们毕业工作之后所要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幼儿,这些幼儿中可能有部分会存在身体障碍,更需要教师的良好沟通与积极引导。

(三)加强课程管理

想要推行学前融合教育,加强课程管理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能够进一步推动融合教育理念的传播与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使教育活动更加多元化。例如,就像一些职业院校会选择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们争取实践机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同样可以和幼儿教育机构、联合障碍幼儿康复中心等部门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在同幼儿的交流中深切体会到融合教育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四)提升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直接关乎教师的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教师应当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资源共享,教师还可以录制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制作PPT上传到学校内部网络平台,或者直接发送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6]。教师还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思维方式、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不同合理设计教学视频内容,对于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教师制作视频时,还要注重视频的质量与时长,争取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手段,争取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总结

我国社会经济正在平稳发展,许多行业都在积极进行变革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包括教育行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早已落后,高校需要积极改变现状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为社会培育更多人才。想要培养更多拥有融合教育素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保证其有效性与合理性,将融合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

参考文献:

[1]刘妍.高校应用技术型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初探——基于“一能三有”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7,8(4):22-23,27.

[2]杜春娟.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在开展课程融合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探讨 ——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35(8):62-65.

[3]王晶,王晓丽,姚晓燕.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思考 ——以兰州市L高校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20,31(4):135-138.

[4]康丹,唐醇,郭炀炀, 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生论文的知识图谱:现状、热点及趋势 ——基于CNKI(2008—2019)的文献计量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2):129-136.

[5]张晗,范从月.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23-25.

[6]陈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三课堂融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观察能力路径探析——以《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课程为例[J].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8,(3):53-54.

(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  潜江   433100)

作者:张静

上一篇:石材幕墙施工方案下一篇: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发展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