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困惑所谓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公共资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保障政权运转、提供公共服务、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论文 篇1:

资产管理软件苹果熟了

编者按: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以及ERP的逐渐普及,2006年我国资产管理软件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比2004年的3亿元的市场规模增长50%。在全部的资产管理软件市场中,以企业设备维护为核心的企业资产管理应用为主,占总市场的88.9%,达到了4亿元。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2006年为5000万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11.1%。

引 子

在未来3年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逐步成熟以及ERP等信息系统的普及,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研究预计,大型企业尤其是资产密集型企业的资产管理需求将逐步明显,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将快速成长,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35%。与此同时,在财政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将呈现大规模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0%,2008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4亿元。

2006年5月底,财政部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公布的《办法》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全面规范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为了配合《办法》的实施,财政部首先将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建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中央与地方、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动态管理信息平台,以全面、及时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政府需求带动和企业需求旺盛的背景下,资产管理信息化浪潮扑面而来。资产管理信息化已处于成长阶段,2006年将是资产管理信息化的拐点,“十一五”期间,资产管理信息化将逐步进入成熟阶段。

公务市场需求旺盛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我国国有资产存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财政部2002年年底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118299.2亿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占41361.4亿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超过30406.1亿元,约占25.7%,比去年增加4242.6亿元,增长幅度达到16.2%。2005年1月,财政部行政政法司司长李林池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举办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研讨会”上也指出“几年来行政事业性资产的管理非常薄弱,流失几乎存在于各个环节”。

与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较为滞后,不论是从宏观的制度建设,还是从细节上的具体操作层面,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首先是资产配置不合理。由于缺乏合理的、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以及资产购建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的随意购置现象和重复购置现象十分普遍,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各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任务量与所占用的资产不协调,各单位之间的资产配备水平不公平。如许多事业单位缺乏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购置固定资产时,没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存在购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是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结果导致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闲置现象,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其中在固定资产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最后是资产流失严重。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所导致的资产流失;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发的资产流失;无形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性流失;账外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等。

为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在计划经济基本框架下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初步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于国有企业;第二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时期,从1993年到2002年11月十六大召开。在这一时期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条件下进一步探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改革深入到政府内部的两重职能(即社会管理职能和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等问题;第三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国家所有,分级行使出资人产权”时期,改革进一步深入到政府内部的产权划分。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宣布,“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2006年5月底,财政部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公布的《办法》明确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和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全面规范了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构建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形成、使用到处置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将发生三个转变:第一是管理对象的转变:从固定资产管理向国有专项资产管理的转变;第二是管理周期的转变:从单一固定资产卡片管理逐步向国有专项资产的全过程管理转变;第三是管理目的的转变:从固定资产基本管理和查询逐步向国有专项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决策支持转变。

新公布的《办法》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将取得卓越的进步。资产管理办法从之前单一的财务核算到现在的资产动态管理发生了根本的变革。据计世资讯预测,在《办法》的推动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2007年将达到2亿元。2006~2010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呈现大规模增长。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主要由国内的软件厂商所占据。虽然国外厂商具有技术优势,但由于其受本土化因素的制约,以及对我国国情不了解,因此很难进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国内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厂商主要有:金算盘、用友政务、久其、盛祺、山东国子、浪潮、新中大等。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以金算盘、新中大、用友政务等厂商为首的资产管理软件第一阵营。

金算盘、用友政务是较早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SAM)的软件厂商,在其原有财务软件的基础之上,其产品(eAM)具有成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思想和模块,而且以上企业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作为较早涉及该领域的资产管理软件厂商,金算盘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相对其他厂商而言,金算盘采取的产品路线和其他厂商有很大差异。其他厂商目前采取的是项目运作制,以项目带产品。金算盘主要以通用产品的模式进入市场。

盛祺2001年开始涉足资产管理软件,其目标客户就是做当地行政事业机构的资产管理,并创造了“海南”模式等案例,在华南地区有一定的竞争力。山东国子在教育行业的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其与当地高校和政府广泛合作,市场规模逐年增加。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是依据现代公共财政管理先进思想,以“金财工程”的建设标准为要求,以财政改革的方向为指导,遵循电子政务建设标准,结合实际用户需求、实施经验而开发的先进管理软件。系统设计立足于大财政管理,为财政部门提供从日常办公到业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解决方案。

此外,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Gsoft)以“金财工程”的建设标准为要求,以财政改革的方向为指导,遵循电子政务建设标准,结合实际用户需求、实施经验而开发的先进管理软件。系统设计立足于大财政管理,为财政部门提供从日常办公到业务管理的全面管理解决方案。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自1999年率先在国内推出后,新中大公共财政管理软件已先后成功应用于全国数千家各级财政用户,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政府需求的刺激将给国内资产管理软件厂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估计在“十一五”期间,政府资产管理信息化将进入成熟阶段,软件厂商将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企业市场成长迅速

信息技术在资产管理与设备维护领域的应用大致分为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简单的电子表格应用程序,记录设备台账和设备缺陷以及对设备缺陷的处理;第二阶段,基于关系型数据库技术,不仅包括设备台账,还覆盖了工单管理,通过生成工单对设备进行维护操作;同时还包括维修人员派遣管理以及备品备件的库存和采购管理。这时期的应用系统被称为CMMS(Computeriz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或CAMMS(Computer Aide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System);第三阶段,不仅包括了CMMS的全部功能,而且还融合了设备管理领域的最新管理理论,如RCM(Reliability-Centered Management),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实现了对设备的预防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管理。同时还借鉴了ERP系统中对库存、采购和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这时期的应用系统被称为EAM。所以,EAM是信息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两个领域的最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ERP和EAM适合的客户类型不同,在ERP中加入简单的EAM功能即可满足其原有客户群的需要,而在EAM中加入部分ERP功能,则可以让资产密集型用户不再需要ERP系统。EAM和ERP的互补性关系可以这样描述:在一个企业中,ERP给出了要在某一时间开动某一设备从事某项生产加工活动,并且适时调遣来了相应的操作人员、必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必要的辅助工具,但是到了规定的时刻,这台设备能否如期正常启动、投入工作,这就是EAM的事情了。EAM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积极主动的预防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保证设备资产处于高可用性状态。与ERP系统相比,EAM涉及部门较少(设备管理部门为主)、牵涉流程简单(设备的维护、备品备件的采购与库存等)、投资规模较小、实施周期较短、投资回报较快的特点。

目前,企业资产管理以资产、设备台账为基础,以工作单的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按照缺陷处理、计划检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几种可能模式,以提高维修效率、降低总体维护成本为目标,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集成在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信息系统中。

未来3年,随着ERP等信息系统的普及,大型企业尤其是资产密集型企业的资产管理需求逐步明显,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将快速成长。据计世资讯预测,2009年,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将达到9亿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1%。

值得提及的是,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厂商主要为外资厂商。其管理思想成熟,产品功能强大,符合大型企业的资产管理需求。目前,企业资产管理领域的主要厂商有:SAP、Oracle、MRO、Datestream(已被INFO收购)、金算盘、用友IFS、海顿新科技术有限公司、浪潮、新中大等。

在企业资产管理(EAM)软件领域,厂商已经形成了两个梯队的竞争格局。第一梯队是以MRO、海顿新科、SAP、Oracle等管理软件厂商为代表的阵容,他们能提供全面的企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和产品,其综合竞争力最强。第二梯队是以用友、金蝶、金算盘、新中大等传统管理软件厂商为代表的以项目为依托的的厂商,他们的特点是自己本身并没有独立的资产管理软件产品,资产管理软件一般作为项目中的一个模块为客户提供服务,其综合竞争力位居第二。从市场占有情况看,海顿最为国内资产软件厂商的代表,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其产品集中在某一特定的行业,对这个行业的规则的理解相当透彻。海顿公司与中石油、中石化下属各科研单位、分公司以及各大油田保持紧密的合作,在最前沿了解石油行业各项系统应用和业务流程。由于对行业的充分了解,海顿提供的资产管理软件能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与外资软件厂商竞争的国内软件厂商,海顿新科又逐步涉足到化工、电力等资产密集型行业。

资产管理软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市场成熟度和国家政策。目前,我国企业经历了以ERP为核心的管理信息化阶段,但是ERP的普及时代并还没有到来。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随着前端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企业资产管理的需求将浮出水面,将成为企业在ERP平台基础之上的又一种要信息化建设项目。当然,某些特定的行业可能只需要EAM软件就可以完成企业资产、资源的管理,比如电力行业。此外,市场成熟度是影响资产管理软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国外软件厂商(如CA、MRO等)从事资产管理系统开发要早一些,它们在20世纪末进入中国,并已经培育了一定的市场。国内一些厂商,也已经将目光盯在了资产管理上,并表现出显著的行业特点。从目前的情况看,企业资产管理市场已进入成熟期。在政府需求的带动下,整个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将迎来新的高潮。

图1 2006年中国资产管理软件市场分布情况

图2 2006~2009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市场规模增长趋势

图3 企业资产管理软件应用现状

链接

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软件包括企业资产管理(EAM)、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SAM)软件以及IT资产管理(ITAM)软件。财务软件偏重于资产的类别和价值管理,资产管理软件除了反映类别和价值外,还要反映各项资产的使用人及其变动、存放地点及其变动、内部调拨和盘点过程、品种规格、数量、技术参数等方面的信息,是对资产进行全方位动态管理的专业软件。

EAM(Enterprise、Asset、Management):目前关于EAM概念的定义有不少,虽然各有区别,但其核心对象和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即从EAM字面直接理解可体会得到:针对企业资产进行的管理,而管理核心内容是企业资产(主要对象是企业设备)使用过程的维护、维修管理,核心目标是设备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企业效益及投资回报率。

SAM(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主要针对的是我国行政事业机构,管理的资产对象以国有非经营性资产为主。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对资产实行动态管理过程中,要突出对增量的管理。

ITAM(IT资产管理):IT资产是指对组织所拥有的、能为组织业务发挥价值的硬件、软件和信息资产进行管理。IT资产管理是IT管理和IT治理的重要内容,IT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IT应用的价值和IT服务的水平。

作者:许卫国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论文 篇2:

政府举债视角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市场化处置研究

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基本理论与现实困惑

所谓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作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公共资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保障政权运转、提供公共服务、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布于“代行国家职能”的不同层级政府中,大多源自財政支出预算安排,无疑是各级政府资产的重要组成,成为政府举债与信用评级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基础,这也正是中国政府与国外政府的不同之处和独特优势。而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与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进程中,如何综合考量地方政府资产与负债运行的“有效统一”,消除其“现实层面存在的割裂状态”等诸多困惑,就成为一项不容回避、无法绕开的重要课题。

1.1 地方政府层面的市场化发债与行政化处置资产同时并存,相互割裂

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限制性的规定中明确了地方政府举债只能采取市场化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进行。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逐步趋于规范、透明。相应地,与地方政府举债有关的信息如政府资产总体规模、分布、使用及处置等,财政部门均应予以全面统计、掌握、了解,并逐步向社会公开、发布,以便人们在参与社会监督、进行地方债投资决策时能够“有据可依”。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达1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9.2%。经全国人大批准,201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800亿元,比上年增加5800亿元。截至2016年9月底,全国各地已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1347亿元,占全年新增限额的96.2%。

然而,与“市场化发债”不相适应的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依然还是以“行政化”方式为主:既不公开,也不透明,甚至不乏“暗箱操作”、私下交易、侵吞国有资产等损害公共利益的寻租、腐败现象的发生。这种非市场化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方式,往往导致公共资源配置低效、无效甚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可以说,市场化发债与行政化处置资产的同时并存、相互割裂,不仅会降低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发行的可持续性,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形成“掣肘”和拖累。

1.2 行政化处置资产与政府资产报告制度及债务风险应急处置“不相匹配”

财政部2015年12月15日专门下发《关于开展政府资产报告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交通运输部等8个中央部门、黑龙江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中国铁路总公司等3家中央企业开展政府资产报告试点工作,旨在“加强政府资产管理,逐步建立政府资产报告制度”,这标志着我国政府资产报告工作正式启动。政府资产报告工作的推行,对于摸清我国政府家底、夯实政府资产管理基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政府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更加有利于培育健康、良性、持续的地方政府债信环境。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地方政府掌握着大量与债务相对应的优质资产,比如土地、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必要时可以用来偿债。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1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把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划分为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个等级,实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强调“必要时依法实施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即地方政府依法履行相关程序,在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基础上,通过清缴欠税欠费、压减财政支出、处置政府资产等一系列短期和中长期措施,使债务规模和偿债能力相一致,恢复财政收支平衡状态。这其中,处置政府资产具体是“指定机构统一接管政府及其部门拥有的各类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国有股权等,结合市场情况予以变现,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

凡此种种表明,政府资产的规范管理、有效处置问题,已经摆到议事日程。而行政化处置国有资产的做法,显然与政府资产报告制度的建立初衷“不相匹配”,也无法提升地方政府的债信等级、增强其偿债能力,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应急处置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中的“冲销化解”功能作用。

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现状和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表现形式上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以及对外投资等。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为14.77万亿元,扣除负债后净资产总额9.60万亿元,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约占全部国有净资产总额的三1/3。①从资产构成看,流动资产占43.30%,固定资产占47.60%,对外投资占1.93%,无形资产占0.54%,其他资产占6.63%。这说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90%以上表现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而其他资产、对外投资及无形资产的合计占比不到10%。

2.2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不规范、不透明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指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的转移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出让、转让、置换、报损报废、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

2006年5月财政部出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行政单位“资产的出售与置换应当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事业单位“出售、出让、转让、变卖资产数量较多或者价值较高的,应当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公开处置”。尽管如此,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依然存在处置不规范、不透明,处置方式仍以行政化为主等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监控,计划性少,随意性大,不报、补报和漏报现象时有发生,资产处置行为亟待进一步规范。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在2016各信息要素得分中,政府资产负债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方面信息透明度得分靠后,平均分不到13分,反映了相关部门长期以来忽视对政府资产负债的统计和信息公开。从报告中可以看出,政府资产负债的透明度连续三年都是最低。②应当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不透明、信息不公开“由来已久”,亟待解决。

3 產权交易机构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易的有益探索与成效

通常,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政府公共资产管理方面,对闲置资产均采用“规范化、程序化、公开化”的处置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资产再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杜绝了政府公共资产“出口”环节的腐败行为。

近年来,国内产权交易机构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市场化处置方面,也开展了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3.1 一些地方陆续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纳入产权市场交易

伴随改革的纵深推进,产权市场、交易机构“价格、投资人发现,价值实现”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为实现国有资产处置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一些地方陆续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纳入产权市场进行市场化交易。

需要指出的是,一段时间以来京沪等地财政部门明确要求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处置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早在2007年9月,北京市财政局便下发《关于加强北京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从2007年10月1日开始,规定范围内的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要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2011年4月21日上海市财政局印发《上海市市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市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应当通过产权交易机构、证券交易系统、协议方式以及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进行。市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售、出让、转让应当严格控制在未经历产权交易机构和证券交易系统前,直接采用协议方式进行的交易。

3.2 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场交易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7月21日,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关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关于资产处置进场交易”部分明确规定:国有资产处置交易由北京产权交易所承担。

在业务开展中,北京产权交易所设立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服务机构”,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对拟处置资产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市场化公开方式进行处置,取得了显著成效,进场单位数量、处置资产规模逐步增长。2010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动态报价的平均溢价率已达到97.56%,远远超过传统拍卖的溢价率,确保了国有资产处置的“价值实现”与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4 产权市场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交易的举措建议

和政府须通过“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的债券市场举债”一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同样应当全面纳入“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的产权市场”进行市场化交易、公开处置,从而促使政府发债与处置资产从“割裂状态”走向“并轨统一”。

4.1 充分发挥产权市场的资本市场功能,加快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市场化处置

从政府举债角度来讲,国家应当通盘考量“地方政府举债与资产处置的有效衔接和统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绩效与支出预算安排的联动效应”。而产权市场、交易机构“因地而设”的区域性特点,恰恰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一脉相承,能够“就近衔接”。

基于此,财政部可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基础上主持制定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办法,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产权市场的资源配置与投融资等资本市场功能”,支持行政事业单位通过产权市场开展国有资产的市场化处置工作,实现国有资产处置环节的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4.2 产权交易行业着力构建全国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综合服务平台”

就行业层面而言,应由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牵头制定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进场交易的相关规则、流程,借助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等信息手段来构建全国统一、规范、高效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综合服务平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市场化运作机制和交易信息的集中统一发布制度;建立资产处置信息系统、交易管理系统和处置信息发布渠道,并与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债券市场“地方政府债发行与交易流通系统”、各地财政部门的政府采购系统等进行数据信息的有效对接、共用共享,以便为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额度确定及财政重整计划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预决算编制及政府采购预决算编制等提供有效的依据、参考。

4.3 产权交易机构应提供全方位、无缝衔接的有效服务供给

具体到操作实施,产权交易机构应当紧密依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综合服务平台”,聚集各类社会中介、金融机构,主动与财政部门、政府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接触、沟通,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提供包括资产评估、审计、拍卖、招投标、法律咨询、交易、结算等在内的全方位、无缝衔接的有效服务供给,并将处置资金及时上缴财政;主动接受地方财政部门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针对其从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传送、反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① 《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将清查 涉及资金约十万亿》,2016年2月3日,一财网

②《中国财政透明度不及格 政府资产负债透明度最低》,2016年11月26日,《经济观察报》

作者:周雪飞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论文 篇3: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模式研究

【摘 要】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目前以集中面授为主,但随着会计人员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近几年继续教育模式有了新变化,部分地区开始尝试远程教育新模式。本文通过比较远程教育模式与集中面授模式的优缺点,遵循“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分析探讨针对不同学员的教育模式,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会计人员; 继续教育; 远程模式; 互联网

根据财政部财会[2006]19号《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为推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会计人员享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取得并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会计人员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24小时,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以接受培训为主,在职自学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补充。

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目前以集中面授为主。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继续教育任务,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我国会计人员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近几年继续教育模式有了新变化,部分地区开始尝试远程教育新模式。本文通过对远程教育模式与集中面授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来探讨为何针对不同学员实施不同教育模式。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模式

(一)远程教育模式

远程教育是指将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员的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指通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像)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的教育。远程教育的兴起使人类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冲破了时空的限制,组成虚拟课堂,实现了教育价值最大化。远程教育使教育主体发生了换位,实现了以学校的便利为主向以学生的便利为主的转移,由过去的学生到校来学习,发展为学校到求学者那里去施教。

远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是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本文所指的远程教育即是指这种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模式。目前组织会计人员远程继续教育的机构主要是中华会计网校,教学课件采用流媒体技术制作,视频、音频与文字同步播放,图像、语言清晰。学员可以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点播课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网站还提供课件的视频、练习、讲义等相关内容的视频集成打包下载,以及相关内容的打印功能。

(二)财政部鼓励采用远程教育模式

财政部财会[2006]19号《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形式以接受培训为主,在职自学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补充。鼓励会计人员参加在职自学,系统地接受会计业务相关的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是在职自学形式的一种。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当根据会计人员的特点,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国家会计学院、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会计学术团体、县级以上则政部门及中央主管单位会计人员培训基地等教育资源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引导高等院校、科学院所等社会办学单位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二、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模式的现状

(一)远程继续教育模式培训内容

网校提供的继续教育课程有28种课程,供各地区选用。以云南省为例,培训内容按不同对象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每一级培训内容按大中型企业、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分为三个层次,学员根据提供的课程可自选学习内容。

1.行政事业单位:针对高级、中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课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会计职业道德、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电子政务纲要、两税合并专家透析、企业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和政法采购法律制度等10种课程;针对初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电子政务纲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企业会计准则、政法采购法律制度和两税合并专家透析等9种课程。

2.大中型企业单位:针对高级、中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办税实务操作、财务战略与财务分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课程、资金管理、会计税收及相关法规等7种课程;针对初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会计职业道德和新会计准则的10种具体准则。

3.小型企业单位:针对高级、中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针对初级会计人员的课程有会计职业道德、小企业会计制度和新会计准则。

(二)远程继续教育模式培训师资

远程教育课件提供方聘请到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制作继续教育课件,授课教师一般具有会计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注册会计师或注册税务师资格,教授或副教授职称,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有高校任教经验。例如继续教育课程《两税合并专家透析》授课教师一位是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另一位是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授课教师为计算机学士,会计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长期从事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工作和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工作,曾就职于某知名财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教育培训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授课教师为金融学硕士,长期从事金融、证券方面的研究与授课。

(三)开通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的地区

截至2009年3月,开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远程模式的省份或直辖市有北京、天津、上海、河南、云南、广西、宁夏、青海、贵州、海南,共十个;部分开通的有辽宁省直、陕西省直以及浙江、湖北、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山西、福建等省份的部分城市。

(四)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的方式

远程继续教育模式目前有三种方式:一是学员可直接通过互联网点播会计网校课件学习,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完规定时间、内容,到会计主管部门办理确认手续,实行该方式的有北京市和天津市;二是学员通过互联网点播课件学习,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完规定时间、内容后,随时进行网上考试,考试合格后,到会计主管部门办理确认手续,实行该方式的有河南、云南、广西、宁夏、青海和辽宁六省;三是学员在网上学满规定学时、学习相关内容后,由财政厅会计主管部门组织统一的考试,实行该方式的有上海市和贵州、海南、陕西三省。

三、远程教育模式与集中面授教育模式的比较

远程教育模式与传统集中面授教育模式相比,有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给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学员学习热情

著名的哈佛商学在线领导者乔纳森D.利维认为,要成功开展远程教育就需要转变观念,“将学习的控制权交给学习者”,“建立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学习战略和机制”。远程教育课件能使学员自主安排学习,可以在效果最佳的状态下达到最佳培训效果。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不断增加,会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而且他们习惯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变化,必然需要会计继续教育的方式也发生相应改变。

(二)学习的时间上、空间上更灵活

集中面授模式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集中进行,每期学员少则百人多则二百人,学员可能因为自身工作或其他原因在规定时间里无法按时按点听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同时,在外地出差的会计人员由于空间原因也不能保证24小时听课。而远程教育能很好地解决时间、空间问题,学员只要家庭中或工作地有链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模式随时随地学习相关课程,从而比集中面授模式在学习时间上、空间上更灵活。

(三)培训师资更有保障

目前各地集中面授由当地财政部门管理,委托其他单位或机构进行培训,而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师资不足、教师临时上岗的现象,师资主要由临时抽调的学校教师和会计事务所人员组成。大城市依托高校,师资实力相对较强,但一些较小的城市以及县级市、乡镇的师资力量就严重不足。而师资水平又直接影响到学员的学习热情,影响到培训效果。而远程教育模式的服务商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聘请到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从而使培训师资更有保障。

(四)培训内容分层次,更有针对性

当前会计从业队伍中,会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学历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尽相同,而集中面授模式采取的是统一的教学方式,对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都采用相同的会计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的需求。而远程教育模式可以根据需要录制出多种课程,供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需求的学员自由选择学习,从而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提高继续教育的效果。

(五)教学资源共享降低了教学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

集中面授由各地分别举办,每次都要有相应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准备,每次授课教师的备课、讲解,从全国来看这是笔不小的资源投入。而远程教育模式下,高水平课件制作出来以后可以供全国学员学习,学员只要有台链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在家庭或单位学习,这样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从而大大降低了全国的继续教育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

远程教育模式虽然在上述方面比集中面授模式效果更好、成本更低,但这种模式也有缺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环境受硬件、软件限制

远程教育模式必须有链接互联网的电脑,这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不成问题,但对较小的县级市以及乡镇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地区就无法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当然,随着我国电脑、互联网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边远山区的政策扶持、信息支持,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全国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由于受到上述硬件、软件环境的限制,目前会计继续教育还需集中面授来补充,或采取其他方式。

2.无法监督学员是否认真学习

远程教育模式是由学员直接通过互联网点播会计网校课件学习,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这对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存在无法监督学员是否认真学习的问题。但这不是远程教育模式带来的问题,在集中面授模式下也同样存在,比如有的学员签完到就走,并不听课;有的虽然在培训地点坐着,但并不是认真听课等等。这要靠远程教育课程提供方认真组织课件内容,内容能真正帮助学员提高,学员自然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培训的效果也就提高了。

四、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建议

(一)以远程教育模式为主,集中面授为补充

在硬件、软件环境达到的地区,积极推行远程教育模式,学员自主通过互联网点播课件学习,由系统自动记录学习时间,学习完规定时间、内容,参加网上考试,再到会计主管部门办理确认手续。网上考试未通过的学员需参加集中面授学习及相应笔试;在硬件、软件环境受限制地区,可以利用电大等学校的远程教育设施,以面授形式组织学习,但课程内容可以是远程教育课件,这样可以保证教育质量。

(二)财政部门做好监督管理

在整个远程教育模式中,远程授课内容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关键,所以国家财政主管部门应抓好远程教育授课内容的监督,一是对授课师资的管理监督,因为网校录制课程所聘请的师资数量并不需很多,财政部门可以及时监督;二是对授课内容的监督,根据财政部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其中政策法规、业务知识要求根据最新政策讲解;三是为保证教学效果应监督网上测试题库的科学合理。地方财政部门负责监督抽查学员学习情况,组织无法使用远程教育模式学员的面授学习及相应测试。

综上所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模式的选择应当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只要各级部门和继续教育机构以学员会计素质提高为本,考虑各学员学历、知识结构、工作环境等差异,按需施教,就能把握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和会计人员从业基本要求,突出提升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引导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S] .2006(11).

[2] 中华会计网校会计继续教育[EB/OL].http://www.chinaacc.com/.

[3] 马贤明,庞金伟.中国远程会计教育体系构造研究[J].会计研究,2003(12).

[4] 严瑾,刘淑珍.网络教学在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01).

[5] 姜华.构建我国远程会计继续教育开放体系[J].内蒙古财会,1999(05).

作者:王秀敏 倪秀英

上一篇:星级化管理实施方案下一篇:文化局作风建设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