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精选8篇)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它是社会增加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条件。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乡集体经济单位投资、各种经济类型的单位投资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按照我国现行计划管理体制划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国有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城乡集体经济单位投资(包括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其他各种经济类型的单位投资(包括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资、与大陆合资经营、与大陆合作经营、港澳台独资及其他经济类型的单位投资)、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包括城市、县城、镇、工矿区所辖范围内的个人建房和农村个人建房及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等九个部分。
&Nbsp;从1997年起,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城镇集体的项目个数计算由5万元提高到50万元以上,投资额和其他指标仍按原口径推算
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存在着五个与资金有关的资产概念:(1)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的金融资产;(2)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货币资金;(3)现金流量表准则中的现金;(4)非货币性交换准则中的货币性资产;(5)债务重组准则中的现金。五者均为资金资产概念,但这五个概念所包括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在实务中往往容易混淆,本文认为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的金融资产
1.准则对金融资产内容的界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六条规定,金融资产是指企业的下列资产:(1)现金;(2)持有的其他单位的权益工具;(3)从其他单位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4)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5)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6)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的合同权利,但企业以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换取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的衍生工具合同权利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就是在将来收取或支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
准则例举了金融资产包含的内容,但并未明确金融资产的定义,更没有说明区分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的标准,在我国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工具)应用并不普遍的情况下,准则对金融资产所作晦涩而抽象的描述,难以令人理解。
2.本文对金融资产内涵的界定
(1)本文对金融资产的定义
本文认为,金融资产是资金融通活动中形成的归属于资金供给方的要求权。首先,所谓资金融通活动,就是在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之间发生的资金交易行为,简单地说,就是筹资和投资,投资方提供资金的目的是获取资金使用收入,筹资方则需要支付资金使用成本,资金使用收入或资金使用成本可以表现为股利、利息等多种形式。其次,任何资产都体现为一种要求权,比如,企业拥有一项固定资产,其实是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固定资产的要求权。金融资产的要求权是资金供给方以提供资金为代价而获得的,往往表现为合同权利。再次,金融资产的价值必须能够确定,即,必须明确“要求”的金额是多少,否则“要求权”无法进行结算或流通。
下面,用本文给金融资产下的定义去分析有关资产或负债项目。
(2)对金融资产的分析
工业企业的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1、持有至到期投资、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内容主要都是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实质都是投筹资活动中投资方(资金供给方)对获取经济利益(利得、股利或本息等)的要求权。至于应收款项2,也是“资金融通活动中形成的归属于资金供给方的要求权”。以应收账款为例,赊销行为可以分解为销售和资金融通等两个环节,纯粹的销售行为应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应收账款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销售方(资金供给方)将资金(货款)提供给购买方展期使用,可见,赊销行为既是销售行为也是资金融通行为。其他应收款项的情况与应收账款类似。
(3)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分为四种:对子公司的投资、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对联营企业的投资,以及对被投资方无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前三种股权投资行为,其目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和筹资,另一方面是投资方为了对被投资方进行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两方面相比,后者是主要目的,因为投资方获取的不仅仅是一般的资金使用收入(更多可能是通过影响被投资方的生产经营政策而获益),而被投资方支付的也不仅仅是资金使用成本。因此,对子公司的投资、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和联营企业的投资,不属于金融资产。对于第四种长期股权投资,其公允价值难以计量,难以在交易过程中难以确定其金额,因此,不归属于金融资产,而应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
(4)对金融负债的分析
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界定金融负债可以从另一个的角度来理解金融资产。从类似的角
二、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货币资金
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根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其内容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其中,其他货币资金通常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信用卡存款和存出投资款等六项内容。
货币资金是资产负债表中第一个资产项目,作为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界定其范围的主要标准是资产的流动性,即它在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这个属性也就是它区别于其他资产的准绳。
三、现金流量表准则中的现金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
这里的库存现金与会计核算中“库存现金”科目所包含的内容一致。
这里的银行存款与会计核算中“银行存款”科目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存在区别:如果存在金融企业的款项中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如不能随时支取的定期存款,不作为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但提前通知金融企业便可以支取的定期存款,则包括在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范围内。
同样,这里的其他货币资金也仅指“其他货币资金”账户核算的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其中,“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例如可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三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交易性金融资产)等。
可见,现金流量表准则中所指的现金,是指支付能力像库存现金一样强的资产,其范围包括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其中货币资金应剔除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现金等价物是指支付能力与现金差别不大的短期投资。可见,支付能力强是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概念的最本质属性,也是界定其范围的最主要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认为现金流量表准则将现金等价物定义为“投资”是不准确的。比如,企业持有的银行承兑汇票随时可以持至银行贴现,其支付能力一点都不低于任何一项作为现金等价物的投资,但由于它不属于一项“投资”,因此不能被列入现金等价物的范围,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四、非货币性交换准则中的货币性资产
在现行非货币性交换准则中,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和长期应收款)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
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非货币性资产而言的。二者区分的主要依据是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支付的部分)外,还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金额,是否是固定的,或可确定的。如果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金额,是固定或可确定的,则该资产是货币性资产;反之,如果资产在将来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不固定或不可确定的,则该资产是非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资产负债表项目中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存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长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其他非流动资产等。
五、债务重组准则中的现金
债务重组准则中的现金,就是指货币资金,即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债务重组准则中的非现金资产,是指除货币资金之外的其他资产。
在债务重组准则中,非现金资产包含的内容以例举的方式给出,包括存货、各种投资(股票、债券、基金、权证等投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这里有一点需要考虑,例举的内容并未包括应收款项,那么,应收款项是否属于非现金资产呢?本文认为,债务重组准则所关注资产的主要属性是其变现能力,并据此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货币资金变现能力极强,属于无风险资产,因此单独分为一类,属于现金资产;而应收款项和其他非现金资产一样,其变现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应当归属于另一类即非现金资产。
六、资金资产概念汇总及比较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在五个资金资产概念中,金融资产的范围最大,它可以完全包含其他四个资金资产概念;债务重组准则中的现金概念,完全等价于货币资金概念;非货币性交换准则中的货币性资产,除了货币资金外,还包括应收款项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现金流量表来的经济利益,即货币准则中现金,除了货币资金(能随时用于(符合现金等价物定义的部分)。
波段操作是获利之道
笔者的言下之意是指,除非你关注一只基金的年度分红,高于净值波动所造成的资本利得,否则,你是在投机基金,而不是投资基金。投机有点类似赌博,而集中下注与分散下注,除非能精算过净值涨跌机率,否则,本质上的赚赔风险是一样高的,你不会因为资产分散而得到风险分散的效果。或许会有人认为笔者的一番话,颠覆了很多基金从业者的说法,但不妨先闻其详再作定论。
眼下的基民,多被引导去更关注基金净值涨跌,而非基金的分红状况。而一旦将基金绩效瞄准在净值涨跌上,难免会认为基金要低买高卖,才会获利。这道理和炒股一样,比如那些想通过赚差价来获利的股民,对股票不应该长抱,而是要抱得“巧妙”,抱在股价高低交错的波段区间。
炒股的原理如此,基金不也该如此吗?只要是关注基金净值波动的基民,大可不必不长期投资挂在嘴边,因为你实质上就是在搞基金投机,波段区间操作,方可获利。基金获利的关键就在于进出点区间是否掌握正确,而不是资产配置是否有效。
如果一个不善投资的基民,相信理财经理所说的资产配置,试着以三三三比例分散投资了股票型、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是否就会带来风险分散的效果?笔者认为很难。为什么呢?如果这三档基金都是开放型,且都不配息的话,假如三档基金都买在高点,风险照旧存在,充其量亏损幅度不一,基金公司偷梁换柱,偷换概念,用资产配置的说教,掩盖了踩错市场节拍依然亏损的事实,基民不可不察。
资产配置是不择时投资
倘若没有太多的投资知识,只会迷信资产配置能打败市场,却不知购买基金该有所进退才赚到钱。这样迷糊型的投资者,有什么理由能借分散资产之由来赚取保证的报酬收益呢?你到赌场下注,如果看不懂牌面花色,不知道如何计算梭哈的输赢机率,你分散三次下注,跟集中一次的风险,是不是一样呢?
要补充的是,笔者并无意否定资产配置在投资学领域中的专业功能。资产配置,也就是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鸡篮子里,这说法是没错的,但那是针对理财行为而言,也就是家庭资产的财务规划。它强调的是“不择时”投资,将资产有效分散在市场多空相关系数不同的资产类别上,并忘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假如你想通过基金获利,那么资产配置的作用就不大了。能让你基金把把都赢的关键,是分散下注,且每次都在正确的低点申购、高点赎回,才有可能创造不菲战绩。对非专业基民来说,因不可能每次都看对波段行情,所以,择不同时、将资金分开投入不同档的基金,“择时分散”方是可取之道。
只要你没在正确时点低买高卖基金,任何分散的基金资产组合,效果都甚微。因为获利的方式不是分散投资基金,而是分散后又能掌握正确的进场点、止损及止盈点等要件。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对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维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发挥事业单位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以及自身办公效率提升等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在改革与实践进程中,仍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述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即为事业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具体指由事业占有或者使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形态保持不变的资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即根据其价值形式,对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买、使用、报废、出售等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以提高其使用效率的过程。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购置存在漏洞
在资产购置过程中,容易出现“审批权”架空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资产购置的审批与使用管理的脱节,以至于监管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与具体用途缺乏了解,从而出现审批乏力、监管无效的状况。针对这一状况,虽然在固定资产购置环节,财政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预算上确保了资金的合理使用,但由于资金控制权仍属于预算单位本身,尽管《两个暂行办法》实施多年,但是有些预算单位的负责人把握政策性能力欠缺,利用预算资金购买固定资产的时候,甚至没通过财政部门的审批监管,直接购买固定资产。
(二)资产处置不够规范
在固定资产的处置上,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资产处置后不上报、处置后收益不上交、固定资产私处理、处理过程缺乏手续等,这一系列的不顾范现象都造成了账务无法调整、账实不符,结果是固定资产处置陷入混乱。
(三)会计核算较为滞后
会计核算准确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信息失真:第一,由于计价失误而导致固定资产价值缩水,即购入固定资产按票面价值计价而没有将实际支出的运杂费、保险费、安装费等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第二,违背了借款利息资本化原则。
未能按规范计提折旧导致固定资产虚增。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会计核算时一般都要计提折旧,但是假如由于操作不规范而没有计提折旧,而在设置了“固定基金”科目后,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的价值虚增。
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财务核算技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一,缺乏严谨的财务核算职业约束;二,在具体的核算上操作不规范;三,缺乏业务培训和绩效考核。
三、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导向。首先,应当大力提升事业单位领导者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增加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应当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责任意识,通过明确的责任关系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的落实。常见的办法如:对于不同层级所主管的固定资产分别指定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责任人、直接负责人。再者,对于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应当加强固定资产的责任意识,对于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应当积极贯彻责任制。最后,应当将这种以思想意识为基础的的管理活动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范畴,促使并激励着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二)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是在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规范和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由于管理程序混乱、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技术陈旧,需要综合改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以及管理程序。
另外,参照企业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建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具体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固定资产的损耗规律,准确反映因固定资产自然损耗或者贬值等原因引起的价值减损,从而比较准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二是能够将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的价值补偿反映出来。在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账务处理过程中,可在资产类别上添加“折旧”以及“累计折旧”科目,直接明了的反映出固定资产的使用后净值。
(三)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检查和监督力度
首先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检查与监管体制漏洞,主要表现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实行双重部门管理体制,横向上受主管部门管理,纵向上又受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管理,这种双重管理必然会造成横向节制与纵向管控冲突。因此,理顺监管关系,完善监管体制是必然选择。其次是监管力度不够。这是以事业单位为内容之一的公共部门监管的普遍问题,根源在于监督管理权力不独立。由此可知,增强监管力度,大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是实用之策。
(四)促进固定资产管理团队建设,注重提升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素养
第一,对于管理人员而言,首先注重其政治素养、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其次加强其管理实务的培训。由于管理人员更加注重全局把握和思想战略,因此重在提升管理思想,这里前面已经专门论述,再次不再赘述。而对于其管理实务而言,重在充分调动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按规则运行。
第二,对于会计人员,首先考察其专业技术能力,坚持持证上岗的原则,其次加强对其具体核算实践的培训,并且进行定期的考核,考核优异者给予提升和奖励,考核不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加大培训。再次,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参考文献:
[1]孙宝霞.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
国管财字[2000]13号
颁布时间:2000-2-16发文单位: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各部门)。
第三条 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合理配备并节约、有效使用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第四条 各部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应坚持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
第五条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负责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清产核资等项工作,负责制定固定资产的配备及使用标准,对纳入政策采购范围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购置;负责闲置资产的调剂,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并对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经济实体占用的固定资产实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设有专人承担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对所管资产的安全完整负有责任。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应相对稳定,工作调动时必须办清交接手续。
第七条 各部门必须对专用设备的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建立健全专用设备的操作、维修、保养、检验等管理制度;技术复杂、精密度高的专用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二章 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与计价
第八条 符合下列标准的列为固定资产:
(一)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
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二)单位价值虽不足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按固定资产管理。
第九条 固定资产分为六类: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它固定资
产。
(一)房屋及建筑物。指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房屋包括办公用房、生产经营用房、仓库、职工生产用房、食堂用房、锅炉房等;建筑物包括道路、围墙、水塔、雕塑等;附属设施包括房屋、建筑物
内的电梯、通讯线路、输电线路、水气管道等。
(二)专用设备。指各种具体专门性能和专门用途的设备,包括各种仪器和机械设备、医疗器械、文
体事业单位的文体设备等。
(三)一般设备。指办公和事务用的通用性设备、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家具等。
(四)文物和陈列品。指古玩、字画、纪念品、装饰品、展品、藏品等。
(五)图书。指图书馆(室)、阅览室的图书、资料等。
(六)其它固定资产。指未能包括在上述各项内的固定资产。
第十条 固定资产的计价:
(一)购入、调入的固定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买价、调拨价以及运杂费、保险费、安装费、车辆购置
附加费等记账;
(二)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记账;
(三)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发生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账;
(四)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或者有关凭证记账,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时
发生的相关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五)无偿调入固定资产,不能查明原值的,按照估价入账;
(六)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重置完全价值入账;
(七)已投入使用,但尚未办理移交手续的固定资产,可先按估价入账,待确定实际价值后,再进行
调整;
(八)用外币进口的设备,按当时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金额,加上国外部分的运费及其它费用(外币应折合成人民币金额),再加上支付的关税、海关手续费等计价入账;
(九)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运杂费、安装费等记账;
(十)购置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差旅费,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第十一条 固定资产不实行折旧,按原值入账。
第十二条 已经入账的固定资产除发生下列情况外,不得任意变动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价的;增加补充设备或改良装置的;将固定资产一部分拆除的;根据实际价值调整原来暂估价值的;发现原来记录固定资产价值有误的。
第十三条 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办理,并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对固定资产有关账目作相应调整。具体账务处理,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
第十四条 购置固定资产应分清资金渠道,属于基本建设范围的(单台设备和单项工程在五万元以上的),由基本建设投资解决,不属于基本建设投资范围的由行政经费、事业经费或其它经费解决。属于专项控制商品,必须按规定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购置。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对本部门占有、使用的由不同资金渠道形成的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管理。
第十五条 购入、调入和自制、自建完工交付使用增加的固定资产,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验收,属于技术设备的还应会同技术部门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据发票、固定资产调拨单或基建项目交付使用验收单据等凭证,填制固定资产增加通知单,办理有关入库、财务报销和使用单位领用等
手续。
第十六条 接受捐赠或盘盈的固定资产,应由国家资产管理部门办理接收和交接,并据固定资产交接单、发票或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单等凭证,填制固定资产增加通知单,办理有关入库、财务报销和使用单位
领用手续。
第十七条 调出、变卖减少或盘亏的固定资产,按《中央国家机关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权限范围报批,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持国管局或本部门的国有资产处置意见、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单等凭证,填制固定资产减少通知单,办理有关调出或注销手续。
第十八条 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据鉴定意见及上级部门的国有资产处置意见等,填制固定资产减少通知单,办理有关注销手续。
第十九条 非正常损失减少的固定资产,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会同技术部门进行技术鉴定后,对非正常损失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据鉴定意见、对非正常损失责任人的处理意见及上级部门国有资产处置意见等,填制固定资产减少通知单,办理有关注销手续。
第四章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
第二十条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是指在日常行政工作或业务活动中对所需及占用的国有资产实施不间断的管理及核算,包括从编制固定资产预算、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入账、领用发出到维修保养、处
置等各个环节的实物管理和财务核算。
第二十一条 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中,财务部门负责按固定资产的价值分类核算,审核固定资产预算并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预算编制、计划采购、验收入库、登记保管、领用发出、维修保养、调拨处置等具体管理,并负责分类进行实物量核算,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某些日常管理工作也可委托资产占用单位承担;技术部门参与专用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技术鉴定;使用部门负责合理、有效使用和日常维护管理,杜绝浪费。
第二十二条 固定资产预算及购置计划既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又要注意节约,要根据各类资产的配备情况及使用标准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固定资产,防止积压浪费。对按规定实行统一采购的固定资产,要提
供详细的使用目的并写明详尽的功能等要求。
第二十三条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必须完善固定资产账卡、领用、处置、清查盘点等日常管理制度。使用部门须指定专人负责办理本部门固定资产和其它物品的领用、保管、清点等工作。
第二十四条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验收入库及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须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并记入《固定资产明细账》,按物登卡、凭卡记账;已入库存的固定资产,要按照各类资产的使用说明和存放要求进行保管,填写保管单位并定期检查,库存固定资产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任何人不准领用或调换;处置固定资产须填写《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单》或《固定资产调拨单》,据单入账;使用部门领用固定资产须填写《固定资产领用单》,经主管领导同意后,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凭单填写固定资产使用记录卡并记入《固定资产卡片》。不经批准,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固定资产。如需借用固定资产,须
经主管领导同意后,办理借用手续。
第二十五条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配备给个人使用的固定资产或物品,要建立领用交还制度,并督促使用人爱护所用资产。工作人员工作调动时,应在其办理所用资产交还手续后,方可办理调动手续。
第二十六条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使用部门应每半年对账一次,使账实、账卡、账账保持一致。每年对本部门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盘点,查明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固定资产的保管、使用、维修等情况是否正常。对清查盘点中发现的问题,应查明原因,说明情况,编制有关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按管理权限报经国管局或本部门主管领导批准后,调整固定资产账目。
第二十七条 各部门发生国有资产产权变动、财务和账务异常、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严重或挂靠单位脱钩等情况,按国家规定必须进行清产核资的,应由本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国管局确定。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不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各种办公用品、用具、生活用品、器具、材料等资产,也要分类登
记,参照本办法管理。
第二十九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机关后勤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凡违反本办法的,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一条 各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并送国管局备案。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行。1987年7月31日印发的《中央国家机关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一、狭义无形资产概念
会计学研究无形资产较早, 对无形资产概念的界定大致采用比较法或列举法, 通过将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进行比较, 归纳出一般定义, 或者直接采用对其项目进行列举的方式, 明确无形资产的组成内容。以下是几个代表性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于1998年颁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给出无形资产的定义:为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用于出租、或为用于管理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美国会计学权威哈特菲尔德于1927年给出无形资产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商标、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的资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征求意见稿》 (1976年) 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那些不具有物质实体的经济资源, 其价值取决于特定的权利和未来经营中获得的利益。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给出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会计的目标是以货币计量的方式对一个单位经济资源的运作规模、过程、结果作出有效反映, 以便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信息, 为此, 它需用会计程序和方法对该单位的经济资源进行加工。然而, 因受会计假设、会计确认和核算原则以及会计计量手段的局限, 纳入会计上的资产远小于该单位实际上拥有的资产。而作为资产组成部分的无形资产因受上述同样原因的影响, 其会计上反映的价值量必然会小于其实际的价值量。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通常会计上的无形资产概念实际上是一种狭义无形资产概念。
统计学上无形资产研究形成体系相对较晚, 其标志是1993年联合国、世界银行等联合推出的“国民核算体系”将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一并列为企业的三大资产。统计与会计核算关系比较密切, 统计学在概念、框架及记账方法诸方面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会计核算的思想。由于统计学是从数量上对无形资产进行描述和分析的, 因而它要求无形资产符合计量的特点。尽管统计学和会计学的目的和理论依据不同, 二者对无形资产的概念、分类和内容也都有所差异, 但它们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同样都是狭义的。
由上述可知, 狭义无形资产是指会计学或统计学中的无形资产, 是那些能够独立存在、运行、计价和核算的无形资产, 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或统计报表中直观地看到其价值总量和消耗量。狭义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专利权, 是发明人对其发明的一种独占权利。 (2) 商标权, 是商标权所有者对其注册商标依照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利, 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商标权是一个集合概念, 包括商标所有权和与其相联系的商标专用权、商标续展权、商标转让权、商标许可权、法律诉讼权等。其中注册商标的专有使用权是其核心内容。 (3) 非专利技术, 又称专有技术、技术秘诀, 是指未经公开、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其主要包括设计资料、技术规范、工艺流程、材料配方、经营诀窍、技术秘诀和图纸、数据等技术资料。它不是一种法定的权利, 而是一种自然的权利, 是一项收益性无形资产。 (4) 著作权, 又称版权, 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科学和艺术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5) 特许权, 是特许权人授予被许可人的某种权利, 在该权利之下, 被许可人可以在约定的条件下使用特许权人的某种工业产权或知识产权。
值得一提的是, 学术界对我国会计准则将土地使用权列入无形资产有不同的看法。不少学者认为土地属于自然资源, 与属于智力资源的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资源, 所以其使用权本质上不应该属于无形资产。另外, 对于商誉是否是一项可以入账的无形资产, 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提及了商誉的会计核算, 但鉴于商誉形成的原因、能创造多少未来收益以及如何摊销等问题一时还难以弄清楚, 规定商誉不作为无形资产。《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也将商誉排除在无形资产之外, 对商誉的会计处理由《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规范。从这点上看, 我国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已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
二、广义无形资产概念
资本是个古老的概念, 无形资产概念的诞生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但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概念却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新名词。它们和无形资产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诚然, 无形资产与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几个不同的概念, 其性质、内容也不尽相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们之间有着某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尤其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 它们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趋同性、相似性和包容性。
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如安妮·布鲁金 (Annie Brooking, 1996) 认为, 智力资本就是无形资产, 智力资本是继资本和劳动之后的“第三资源”, 智力资产包括四个部分:市场资产、智力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托马斯·A.斯图尔特 (Thomas A.stewart, 1994) 提出, 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而巴鲁·列弗 (Baruch Lev, 2001) 认为, 无形资产包含三个类别:发明创造、企业组织实践和人力资本。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呈多元化趋势, 既包括物质资产, 又包括人力资源、无形资源, 这些资源要素对企业竞争力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芮明杰在《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中将企业资源归纳为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五种资源。杨瑞龙认为, “企业资源包括企业所有的资产、技术、组织、资质、信用、特点、信息、知识、文化等”。李心合认为, 在知识经济中所确立的资本概念应该是“全要素资本化”的概念, 它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体力资本、知识资本、衍生资本、整合资本六个方面。知识存量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越来越大, 将知识由外生变量调整为内生变量, 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汤湘希认为, “人为地将无形资产、知识资本、智力资本等两种本来其经济含义一致的范畴分开, 必然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无形资产的观点, 笔者认为广义无形资产概念与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几个概念实质上是一致的, 可以相互替代。在此前提下, 本文给出广义无形资产的定义:它是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但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广义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人力资源。
它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理念和管理方法等资源的总称。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已被视作企业经营活动中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一个企业或组织的优秀程度实际上取决于这个企业或组织整体人才的优秀程度。人力资源本属于个人, 且具有随人员的流动而流失的特点, 企业或组织不能完全占有其员工, 但是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等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减少员工的流失。企业的教育、培训支出未必一定能够产生回报, 但如果企业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 使员工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使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从而成为企业的价值源泉, 也就实现了人力资源向人力资产的转化。
2. 市场资源。
它主要指企业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营销关系网络。它是一个组织经过长期的市场经营活动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产要素, 包括采购系统、产品销售系统及顾客或公众关系系统, 具体是指品牌、信誉、市场营销渠道、营销网络等。良好的市场形象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 从而转化为企业或组织的无形资产。
3. 组织结构资源。
它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基础设施”或平台, 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系统, 还包括一整套企业特有的能力与系统, 如企业促进创新的能力、提高和创造自身价值的能力。组织结构资源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良好的组织结构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它可以被视为企业或组织的无形资产。
应该指出, 上述几类资源要素无法单独确认, 且多数要素无法用货币单位来计量, 其历史成本很难取得, 其创造未来经济收益的能力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所以财务会计对其价值的反映相当有限。但它们的确是归企业或组织独有的且不可转移的资产, 它们的价值会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断地体现出来。同时, 上述无形资产要素大多无法单独发挥作用, 必须与其他要素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小结
无形资产本身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 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应运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回顾历史, 对无形资产的定义经历了“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这样的轨迹, 无形资产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拓展中,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管理要求。会计学的资产、无形资产概念往往从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出发, 限定了资产及无形资产的外延, 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无法对那些尚未定论的新资源进行反映。在此前提下的无形资产我们称之为狭义无形资产。从创造财富的角度来看, 结合知识经济的特点, 笔者认为, 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概念都应该随之拓宽, 我们更应该从动态的角度来把握无形资产的本质, 重视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 以准确地反映企业拥有资产的全貌, 从这个意义上说, 广义无形资产概念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安妮·布鲁金著.赵洁平译.第三资源:智力资本及其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2].托马斯·A.斯图尔特著.邵剑兵译.“软”资产——从知识到智力资本.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3].巴鲁·列弗著.王志台译.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4].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5].杨瑞龙.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 2002;1
关键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述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固定的标准以上(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等。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成本一次列入当期支出不再分期计提折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主要来源:出于自身业务和日常的需要,事业单位动用自身的大额资金购进或自己制造,当事业单位资金不是很充裕时,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取的固定资产,接受社会团体、个人等的捐赠等。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弱化的具体表现
1.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由于事业单位本身体制所致,许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从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到职工思想意识都普遍存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的问题,普遍认为固定资产管理与己无关,忽视了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财务制度,更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一般只有财务部门人员兼职或者临时人员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进行简单的登记。不能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查,人员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没有有力的奖罚制度等。总之,大多数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上都不健全,或流于形式,通常都是账实不符、家底不清,难以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2.资产管理不细化,责任落实不到位。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没有专门固定资产综合协调管理机构,造成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为了符合部门的利益,人为操纵比较严重,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从表面看,各个部门对各自的资产都有管理权限,但是都是分块的一种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缺乏一个机构进行协调管理。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责任归属,另外一方面缺少统筹协调,就使得各部门对固定资产管理都没有积极和主动性,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尤其是在购置后,缺乏必要的固定资产使用与管理职责挂钩,保管、使用、维护、转移则监控不力,造成设备闲置、非正常损坏、流失等现象较为普遍。
3.固定资产的盘点工作完全流于形式。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性资金得以迅速增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加之许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难以进行控制,从而导致不少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固定资产状况不清、家底不明。尽管也有清查盘点的会计程序,但却从未形成定期清查盘点的制度约束。现实中,许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经不起清查盘点,一经盘点账实不符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且账实不符的原因还无据可查,会计核算中的漏错现象难以及时更正,造成账面价值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甚远。
4.资产核算不规范,资产的处置随意性较大,最终导致了资产的流失。很多单位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将采购的固定资产直接计入相关费用,不按固定资产的科目核算。将捐赠或无偿调入的资产不在账面体现,账外资产普遍存在。资产的处置方面随意性也很大,没有严格参照有关的规章制度,没有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国资管理部门审批,进一步导致了资产的流失。
5.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当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实现权利的集中监控、资源的集中配置、信息的集中共享,必须要使单位运作的所有环节与资产管理紧密联系,而且资产管理的结果必须尽快反馈给各级管理者。如果没有信息化手段作支撑,没有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是难以做到的。
三、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全面重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的资产管理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行动上积极建立和健全固定资产购建、保管、使用、维护与盘存等制度,积极组织加强实施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单位工作人员的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制度建设也完善了,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就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2.推行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通过产权界定和产权登记等方式,明确单位对其拥有的固定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甚至处置的权利。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固定资产产权享有最高的决策权并承担最终的责任,实行固定资产单位负责人负责制。为了保证固定资产单位负责人负责制的实施,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问责制。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上,坚持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明确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员、资产使用者的职责范围,实行固定资产分級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
3.强化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确保资产的账实相符。事业单位至少每年应定期对所属固定资产进行比较彻底的清查盘点一次,由专职人员与财务人员把总账、明细账、卡片核对后,再分别到各业务部门逐一核对、清点,对盘盈的固定资产要积极寻找原因,如查找不出原因也要及时补登上账,对盘亏的固定资产更要及时查找原因,追查责任人,如是主观原因造成的,要责成责任人进行赔偿。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之间应加强信息沟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完整的记录制度;二是健全固定资产的处置制度;三是建立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四是健全固定资产维护制度。
4.改进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规范资产的处置,严防资产的流失。针对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账面不能反映资产真实价值的问题,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关于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规定,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提取折旧,增设“累计折旧”科目。事业单位应按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选择合理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计提折旧。既可以分期分批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也可采用简易的直线法计提折旧。超期使用的资产便不再计折旧。根据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固定资产折旧的明细核算。事业单位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资产处置要严格按照“先报批后处置”的程序办理,由资产占用单位对需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损耗程度、处置原因等方面作书面说明报单位领导,领导会同使用部门、专职负责人、财务部门对资产评估作出处置意见并签署书面意见后,向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并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否则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进一步堵塞了资产处理过程中的漏洞,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规范。
5.加快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的全面动态管理。近年来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及金额猛增,各项管理工作仅靠传统的手工管理与统计已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必须实现电算化管理,将固定资产的购建、核算、报废等各项业务予以反映,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与实时监控。完善的固定管理系统将有助于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提高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建议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固定资产的全面动态管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概念】推荐阅读:
事业单位资产核实申请10-16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20012-11
山西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10-30
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11-27
考核事业单位07-27
泰安事业单位10-05
荣成事业单位11-14
武汉事业单位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