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福州正值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福州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文章从福州市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经验、基层党员在落实民主权利方面突出问题、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难题所在和扎实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等四个方面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思考与探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基层民主建设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层民主建设管理论文 篇1:

“基层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是甘肃省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课题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殷倩(1986- ),女,山东济宁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2010级博士研究生;于安龙(1986- ),男,山东临沂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基层民主”概念历经了长期的理论积淀和实践探索。20世纪80年代,“基层民主”概念正式提出,其理论内涵在实践中逐渐深化,形成了两个层面、三个领域、四个环节为主的丰富内涵,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基层民主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是国家民主制度在基层的具体化体现,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一方面,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新思路和新制度,能为高层民主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基层民主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和教训,也能够成为高层民主建设的警示。所以有人认为基层民主的探索实践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突破口。[1]目前,学术界关于基层民主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对于“基层民主”概念的提出过程及实践意义关注较少。本文通过梳理“基层民主”概念提出的历程及逐渐丰富的多层含义,凸显其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以期抛砖引玉,加强基层民主研究。

一、“基层民主”概念提出前的

理论积淀及实践探索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非常重视基层民主问题,在革命战争时期,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增强自身战斗力、获取政权合法性的重要途径。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并没有明确使用“基层民主”这个概念,但是,基层民主的实践很早就开始了。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对民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所以,“现在我们全国人民所要的东西,主要的是独立和民主”[2]。在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后,其基层民主思想首先在农村斗争实践中萌芽、生长,并为以后将其应用于城市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1927年3月,毛泽东在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在农民协会领导下的农村,湖南农民做了“打土豪、分田地、废苛捐、修道路”等十四件大事。这是广大农民在农村建立民主新秩序的开始。“农民协会的民众参加县政,主持乡民会议的运动。民众已经开始自主管理自己的事,甚至打官司,交钱粮,减租,阻谷,办学堂,兴水利……都要自己来管。”[3]在乡苏维埃政权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央苏区的选举工作,并提出了做好选举工作应该从选前、选中、选后几个方面同时入手。比如,选前做好宣传鼓动工作,组织动员最基层的工人、农民参加选举等。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号召各根据地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是实行民主选举制度,他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中强调,民主政治选举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人轻视选举,或者说不要选举,那就等于说不要民主。不要民主就等于不要革命”[4]。在他的组织领导下,陕甘宁边区从1937年实行选举制度,并制定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随后晋察冀、冀鲁豫、晋绥、晋西北、山东区、苏中区等各抗日根据地都制定了本地的选举法规。在农村,部分根据地实行了村代表会制。总体来看,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基层民主思想尚在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基层民主思想继续发展。因重心转移到城市,基层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企业民主管理、社队民主管理方面。[5]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调动基层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建国之初就在城市设立了街道居民委员会,并制定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在毛泽东的指导下,1957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民主办社几个事项的通知》,要求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队经营管理,农业合作社要按时公开财政收支,让群众参与评议,防止少数干部独揽财政支配大权;社队在决定重要问题时必须同群众商量,实行民主决策,既要考虑国家的计划和政策,又要照顾到农民的意愿和利益。一个月后,中共中央又发布了《关于研究有关工人阶级的几个重要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必须扩大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民主,扩大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发挥职工群众对于企业行政的监督作用。”[6]这标志着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的起步。毛泽东的基层民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路径。

邓小平同样十分重视基层民主建设。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最迫切的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使每一个工厂和生产队能够千方百计地发挥主动创新精神。”[7]146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使用“基层民主”的概念,但他的每句话都体现了基层民主的理念,对“基层民主”概念的提出有着重大的理论引导作用。

邓小平也高度关注村级民主。他强调指出:“一切工作的基础在村,我们必须注意村级工作的领导。……村级工作是很复杂的,各级党必须继续研究与解决村的工作问题。”[8]如何在农村加强党的领导,推行民主制度呢?邓小平说:“把权利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9]在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方面,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强调工人要直接参与管理。“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使集中领导和民主管理结合起来。今后企业的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都要由本车间、工段和班组的工人选举产生。企业的重大问题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讨论。企业的领导干部要在大会上听取职工意见,接受职工的批评和监督……工会再不是有些人所认为那种可有可无的组织了。”[7]137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基层民主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仅1980-1989年十年间,就先后颁布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保障基层民主的法律法规。经过多年的民主实践,“基层民主”概念已是呼之欲出。

二、“基层民主”概念的提出及内涵的逐步丰富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建国32年的历史指出:“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特别要着重努力发展各城乡企业中劳动群众对于企业事务的民主管理。”[8]这是“基层民主”概念的雏形,是对基层民主思想的最朴实的表述。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关于基层民主的内容更加充实,目标更加明确:“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大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生活的群众自治。”[9]1983年6月,彭真同志在一次讲话中,首次公开使用“基层民主”一词。他说:“在广大农村,要按照宪法的规定,有准备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乡政府。这项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乡政权,发展农村经济,活跃农村基层民主生活。”[10]477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目标,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下放权力,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为此,“要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逐步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11]39。这种表述实际上已揭示出了“基层民主”的内涵,即“做到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1988年,李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承了十三大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基础和群众的积极性,扩大基层民主,使基层民主生活制度化,保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当家作主。”[11]167这是“基层民主”首次公开出现在中央正式文献中。

1992年,十四大报告进一步界定了基层民主的范围,报告指出:“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切实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作用。”[12]把基层民主中的“基层”初步界定在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这三个领域。此后,党对于基层民主范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但略有反复的过程。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总结我国城乡基层民主建设的经验,阐明了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关于基层民主建设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江泽民强调:“城乡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13]与十四大相比,十五大关于基层民主的内容更加具体,形式更加完整,尤其是在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这三个领域之外增加了“城乡基层政权机关”这个层面和领域。基层民主开始走向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为特征的成熟化发展阶段,实现了从“静悄悄革命”到大张旗鼓地推行的历史性跨越。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考察工作时再次强调:“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确保农村长治久安的一件带根本性的大事。”[14]提出要在农村抓好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村民议事和村务公开制度等村级民主制度建设,并将农村民主建设概括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个环节,为基层民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将发展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15]。在基层民主的内涵方面,十六大延续了十四大的思想,把基层民主中的“基层”界定在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这三个领域。2004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则强调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16],与十五大的思想一致。这说明党对基层民主的内涵和范围的认识略有曲折性和反复性,究其原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缺乏经验,对基层民主建设特点和规律的把握不够充分。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胡锦涛反复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依法保证人民群众在基层政权机关、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17]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发展基层民主,就是“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18]490。可见,基层民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社会组织”也被纳入其中。此外,十七大报告将基层民主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必须把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18]23,并且把基层民主作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在报告中,基层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这在党的历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如此郑重地强调基层民主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基层民主的高度重视。

目前关于基层民主的内涵,学术界仍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是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将基层民主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以村民委员会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以社区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城市基层民主建设”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核心的企事业基层民主建设”[19]。这是对基层民主范围的狭义理解。第二种着重从基层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实践着眼,认为基层民主应该包括基层政权机关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一些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团体。这种观点与第一种相比,主体范围更加扩大,是对基层民主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如魏宪朝认为基层民主至少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二是“基层群众自治”;三是“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20]徐勇、刘义强将基层民主概括为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县乡人大直接选举制度、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以及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五个场域。[21]戴桂斌则将基层民主总结为六个层面,包括农村的村民自治、城市的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基层政权民主建设、基层社会组织民主建设和基层党内民主建设。[22]学者们的不同观点源于党在不同时期对“基层民主”的不同理解,这也恰恰表明随着党对基层民主认识的不断提高,“基层民主”的涵义在不断发展、充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根据中央的文件精神,结合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基层是与地方和中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基层民主应该包括基层这一层次范围内所有领域的民主。从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出发,基层民主的范畴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三个领域和四个环节。两个层面是指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三个领域包括以农村村民自治、城市社区自治、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以及基层社会组织民主建设为主的社会民主,以基层政权民主建设为主的国家民主和以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为主的政党民主;四个环节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最终实现广大基层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维护基层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三、“基层民主”概念提出的现实意义

在民主政治建设所涉及的诸多概念中,进一步明确“基层民主”的内涵和边界,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为我们准确理解民主提供了新的视角。基层民主制度是对民主的真正复兴,它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精髓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在对西方民主理论辩证扬弃的过程中逐步提出来的,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基层民主从此摆脱了辅助性、补充性的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四项基本制度之一。正如彭真同志所言:“我国人民如何行使民主权利,当家作主,这是一个很大的根本问题,我看最基本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十亿人民通过他们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在基层实行群众自治,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依法去办,由群众自己直接行使民主权利。”[10]607-608把代议制民主与基层民主结合起来,使民主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内实现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事业向前发展,这反映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科学。

其次,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又一力证。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天然优势,这在基层民主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就广泛性而言,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有61万多个村民委员会,城市有8万多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活动普遍开展。89%的城市社区建立了居民(成员)代表大会,64%的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委员会,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城市基层民主形式普遍推行。[23]不分性别、职业、年龄、阶层的全民参与,是对西方金钱民主的超越,在程序上和内容上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真实性而言,基层群众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等各方面权利,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完全交给群众自己去办,让广大群众的观点、想法和意见真正表达出来,这就实现了民主的真实性和彻底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最后,有助于促进基层民主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基层历来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和试验田。民主精神的培育、民主素质的锻炼、民主实践的操作,都是在基层产生、在基层发展、在基层得到检验的。”[24]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依附意识、臣民意识、政治冷漠意识等消极观念至今沉淀在国人心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基层群众的民主精神、平等意识和政治参与的诉求都非常薄弱,而人们的思想狭隘、因循守旧、冷漠麻木等特征却比较明显,尤其是广大农民,一直以来过着一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25]。要提高基层群众的地位,促进基层群众的解放,就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保障广大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推动基层群众自我改造、自我教育,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建设全局。近些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基层开展的民主政治实践,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植根于我国现实基础之上,推动基层群众的角色由传统的政治的受动者、非制度化参与者向政治的主动者、制度化参与者转变,基层群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极大增强,民主素质得到极大提高。虽然这个过程还没有完成,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不可否认,基层民主建设是“很实用的民主训练班”,群众自治是“最大的民主演习”。民主治理制度一旦扎根基层,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一旦落到实处,基层民主就有可能从抽象的“纸上权力”变成有效的实际行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荣,杨海娇.基层民主与社会发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1.

[3]瞿秋白.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6-347.

[4]王浦劬.选举的理论与制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5]刘明松.毛泽东的基层民主管理与监督思想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4(3).

[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167.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41-842.

[9]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4.

[10]彭真.彭真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

[1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

[1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2.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5.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81.

[17]胡锦涛.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保证基层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N].人民日报,2006-12-2.

[1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90.

[19]王一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基层民主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4(2).

[20]魏宪朝.正确理解“扩大基层民主”的内涵[J].理论前沿,2002(4).

[21]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M].学习与探索,2008(4).

[22]戴桂斌.基层民主:研究和实践的拓展方向[M].探索,2011(1).

[23]李学举.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J].求是,2008(3).

[24]习近平: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越和谐[N].人民日报,2006-9-25.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5-766.

作者:殷倩 于安龙

基层民主建设管理论文 篇2: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难题与对策

【摘 要】福州正值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民主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福州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文章从福州市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经验、基层党员在落实民主权利方面突出问题、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难题所在和扎实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等四个方面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基本经验;难题;对策;福州市

当前,福州正处于改革创新的攻坚期、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建设的转型期,肩负着省委、省政府对省会城市发展寄予的重托和711多万城乡群众对福州未来的新期待。中共福州市委党校课题组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深入福州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采取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和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本课题研究。课题问卷共发放111份,回收问卷110份,回收率为99.1%;有效问卷108份,有效回收率为97.3%。通过认真思考、分析比较,我们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据此,汇集成文。

一、福州市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初步成效与基本经验

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一个党建理论课题,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课题。福州市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福建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海西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2012年,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3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597.39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82.01亿元。扎实的经济基础,为党建改革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共福州市委结合自身的特点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到坚持不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模式,整合利用区域党建资源,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为福州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从福州市的实践来看,本课题组经过分析,认为福州市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经验初步可以总结为四点。

1.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坚持稳妥有序推进。民主本身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产物。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下,基层党员和群众对党内民主的认识不同,对民主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要注意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所导致的民主诉求的差异,也要注意不同基层党员群体、基层干部群体对民主内容要求方面的差异。福州市稳妥有序推进党内基层民主的风格,符合民主发展的一般规律,符合既要发展党内民主又要保持局面稳定的要求。

2.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协调共进方针。从福州市的实践看:一是要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总要求相协调。不能借口要坚持党的领导而否定民主的作用,也不能以人民民主取代党内民主,党内基层民主必须在党内法规制度的框架内稳妥有序推进。二是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不断深化“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和继续推行“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以满足党内外群众对党内基层民主的要求。三是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与基层党建各项任务的相协调。应该把握的原则是整体推进,总体筹划,协调发展。

3.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坚持重点突破原则。从近几年的实践和效果看,有效选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突破重点,可以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效果。如,福州市委强调基层党组织要实行党务公开和直接选举。潘泽林先生认为,实行党务公开,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是发展党内基层民主的逻辑起点。的确,实行党务公开,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

4.党内基层民主必须与基层人民民主互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做法与基本经验是,以扩大黨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应该成为今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方向。从福州市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充分发挥党内基层民主对基层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基层人民民主的良性发展,而且有利于形成党内基层民主与基层人民民主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的“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和连江官坞“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二、基层党员在落实民主权利方面突出问题

本课题组经过调查认为,近年来,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促进了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为进一步推进福州市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深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然而,在落实民主权利方面,也有部分基层党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农民党员不会民主。在村民自治高歌猛进的视域下,有部分农民党员虽然参与党内民主,但由于没有正确的民主意识,对民主权利缺乏理性的认识,导致部分农民党员不能正确有效的行使民主权利。比如,在民主选择村委会成员和村支部成员时,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而是谁是自己人就选谁,谁给好处多就选谁,完全以自己的利益划线,而不去管选出来的人是否能用,是否有利于全局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尤其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甚至还有个别农民党员运用诸如威胁、贿赂、欺骗、虚报选票票数、伪造选票、暴力等种种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与参选,既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也在不断消解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成就。

2.部分机关党员不敢民主。在机关党员民主素质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景观下,部分机关党员的民主观念民主修养等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域。对党内事务不闻不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忙于个人事务。对领导对组织唯命是从,错误地曲解党的“下级服从上级”组织原则,把上下级关系搞成了人身依附关系。对一些领导提出的不那么高明的甚至是严重违背民主原则的意见或观点,不仅不敢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真实的看法,如果非表达不可,往往也是顾左右而言他,而且有时还会找一些理论依据来确证领导的意见。

3.领导干部党员不让民主。这个群体的主要构成是领导干部党员,特别是基层单位的主官党员,他们中有的是对推进党内基层民主缺乏正确的认识,怕搞民主搞出乱子,驾驭不了局面,如有的怕班子成员对敏感议题跑风漏气影响决策,有的怕反复走程序落下“不敢拍板,不敢负责”的口实;有的虽然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很清楚,但由于考虑问题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怕充分发扬民主限制自己的权利,影响自己的权威,失去自己的利益,因而对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如在党务公开上,主要是体现为一些应该让全体党员知道的事情,极少数领导干部往往是捂住、盖着,或是无关紧要的公开,关键、重大的问题则强调保密纪律捂着;一些本应该让全体党员参与的事情,往往是堵着、瞒着。这种人即使在班子讨论决策前,也存在着酝酿沟通不够,决策中提出意见后,往往是以“大家没有意见就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通过决议或形成决策。

三、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难题所在

要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就必须正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难题,并针对难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本课题组经过调查认为,当前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难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先天条件不优。中国共产党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先天条件不优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负面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文化一旦形成并为人们所接受,其存在和发展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不论我们主观上是否承认,传统始终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天然纽带。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文化传统,已经稳固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性格中,积淀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脉里。即使经过了五四以来历次激进的文化批判和“文革”那样的浩劫,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深刻而持久的作用。既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就不免精华与糟粕并存、真理与谬误混杂,也就是说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具有两重性。其消極影响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不时表现出来,比如社会生活中那种惟权、惟上、家长制、一言堂、特殊化等等。这些负面影响,不利于我们进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其二,战争时期形成的强调集中与服从的党建体制的影响。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虽然也讲民主集中制,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是重在集中,忽略民主,强调的是服从而不是讲尊重个体,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集中大于民主的高度集权的党建体制,这种强调集中与服从的党建体制,也不利于我们进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其三,苏共建党模式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在党内民主生活方面基本照搬照抄苏共的建党模式。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类似于苏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从而强化了少数人的集权意识,同时也淡化了全党的民主意识,忽视党员的民主权利。这种影响,同样不利于我们进行党内基层民主建设。

2.党内基层民主的现行体制机制的缺陷。近几年来,虽然我们党陆续出台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程序、细节等操作性规范,导致这些规范性文件难以树立起制度的刚性权威。本课题组经过调查认为,当前党内基层民主的体制机制缺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党的基层组织在机制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缺乏科学性,这导致了在现实中,一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强不强往往不是和整个组织的构成相联系,而是和一个强势的具有超强个人能力或魅力的支部书记或党委书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二,党的基层组织内部各有关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不顺,其内部机理即相互关系、内在工作方式难以做到有条不紊,更多的时候则是杂乱无章,工作随意性强,往往是一个领导的性格决定了一个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思路,而不是那种一旦机制建立以后,无论再强大的的个人,再强势的党组织负责人也只能在特定的规则下做好其本职工作。由此可见,党内基层民主的现行体制机制上的缺陷,是制约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体制因素。

3.党员个体素质不高。党员个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对党员的民主权利讲得少,因而造成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比如,有的对于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应该怎样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心中无底;有的对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认识不足,认为基层党员水平低、素质差,搞民主容易出乱子,到时驾驭不了局面;等等。其二,一些群众党员不知民主为何物,对自身拥有什么民主权利,怎样行使民主权利的认识也不够,因而不能正确地行使民主权利。比如,有的缺乏民主意识,在党内生活中不知监督为何物,只习惯于“服从”或“拥护”;有的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行使民主权利,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要么为了眼前的利益把自己的权利给出卖了,要么为了一己的私利与他人争权夺利。等等。

4.保障制度的缺失。当前在党内基层民主的保障因素方面,我们党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的缺失,其主要表现是党员在行使民主权利遇到阻力或打击报复时,没能得到及时公正有效充分的保护。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同样是一个单位的党员,比较听话的,会顺着领导的意思行事的得到的好处比较多,而那些敢于行使民主权利的则容易遭受打击报复,往往是日子难过。比如,石家庄市建委的党员郭光允同志,由于行使民主权利而历经磨难,其本人及家庭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此,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制度,以及时公正有效充分的解决党员行使民主权利时,可能遇到的阻力或可能遭受的打击报复,这样普通党员在行使民主权利时才不会怕惹事,不会怕打击报复,也才敢于行使其应有的民主权利。

四、扎实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

1.突破传统理念,把现代民主规则引入到党内生活中。现代民主政治实践表明,没有现代民主理念的支撑,民主政治就会流于形式而徒有虚名,甚至会出现那种在民主的招牌下回归专制传统的怪现象。在中国这块极富专制传统的土地上,要让现代民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前提就要破解党内基层民主条件先天条件不优的难题,通过这个难题的破解,把现代民主规则引入到党内生活中,使民主逐步成为全体党员的政治生活必需品,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还要让民主养成为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就要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勇于突破讲究“服从”或“拥护”的传统,树立尊重主体意识、主体地位的现代民主理念,当前,迫切需要提倡思想解放,突破传统理念,把现代民主规则引入到党内生活中的主要有:基层一般党员如何以其独立的主体身份直接参与和管理党内事务,党代表及党的领导干部的产生应怎样从安排性选举真正走向竞争性选举,党内公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如何建立以及不同意见如何进行平等讨论,党务公开应以什么形式、应有哪些内容、应采取什么程序才符合现代民主政治的要求,党内民主监督的应有哪些措施、哪些环节才有力度等。

2.完善体制机制,使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有章可循。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首先应该做到有章可循,而要做到有章可循,必须建立健全党内基层民主制度。从当前的基层党建实际来看,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制度,保障基层党员的知情权。在内容上要着重公开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党费管理使用情况、干部选拔任用情况、领导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等;在形式上可根据内容来定时限、急缓程度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采取公开栏、报纸、电视、网络等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使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行使,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二是改革党内基层组织选举制度,落实基层党员的选择权。基层组织民主选举是党内基层民主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是衡量和判断党内民主发展状况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要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要采取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最终实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都能够由“公推直选”办法来产生。在此要科学设置选举程序和选举方法,严格民主选举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特别是对选举程序要进行公开,使广大党员能够了解选举全过程,以便更好地行使选择权。三是完善民主决策制度,扩大基层党员的参与权。要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畅通党员表达意愿或提出意见的渠道,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在决策时做到不调查研究不决策,不征求意见不决策,不集体讨论不决策。同时,要建立健全决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制度,基层党组织决策后要定期将每一项决策以及贯彻落实进展情况进行公布,要通过建立党员代表信息反馈制度,对广大党员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督促跟踪检查。如有可能,要实行党员旁听制,对此,党组织要将近期需要研究决策的议题向全体党员公布,党员可以通过自荐、联名推荐等方式进行报名,再由基层党组织通过随机抽取和组织选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旁听的对象。四是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扩大基层党员的监督权。从理论上说,选举是权力使用权的委托,而不是所有权的让渡,权力的所有者依然是选举者。监督就是权力的委托人对权力的受托人的控制,保证后者只能按照前者的意志和利益行使权力。党员的监督权与选举权是辩证统一的,党内监督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要条件,监督权是选举权的必然延伸和必需配置。要加强基层党员的民主监督,做到监督有力,就要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来保障其监督权,使基层民主监督工作成为一种常态。为此,要提升基层党员素质,使其能正确发挥出监督主体的应有作用;要畅通党员监督渠道,使基层党员监督渠道畅通无阻;要完善党员向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询问、质询制度,尊重和保护基层党员的舆论、监督权利,使党员领导干部时时处于群众党员的监督之中;要充分发挥民主评议的监督作用,将民主评议结果与干部奖惩、任用挂钩,对于侵犯基层党员民主权利、压制批评甚至进行打击报复或诬告陷害的行为,要及时地、毫不手软地予以查处,使党员领导干部不敢践踏民主。

3.提高个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制度是人制定的,也是需要人来遵守、维护的,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基层的党员包括党员干部必须做到自觉遵守、维护相关规则。如果基层的党员缺乏遵守、维护党内民主规则的自觉性,那么再好的规章制度也没有什么用处,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設的良好愿望与要求也只能落空。当前,要让基层党员自觉遵守、维护民主建设制度,就要把党内民主教育纳入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基层党员的党内民主教育培训。通过党课、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加大对《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不断增强党员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其发挥主体作用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对普通党员要重点开展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增强其主体意识,懂得和运用党章赋予的民主权利,学会用民主的方式解决党内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营造宽松、和谐的党内民主氛围。另一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要引导帮助其清除封建主义残余思想,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自觉地在民主、科学的规范中运用手中的权力,自觉地遵守党内民主建设规范。在此,重点要进行民主集中制教育,既提高其遵守党内民主制度规定的自觉性,发挥其在党内民主中的表率作用,也解决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忽视党员民主权利和不愿接受监督等突出问题。通过教育培训,使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理论深入到广大基层党员心中,并自觉地转化为党内民主实践。

4.消除后顾之忧,使普通党员放心行使民主权利。要发挥基层组织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性,除了提高其参与认识、参与水平,完善参与渠道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其在行使民主权利时没有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参与、享受其应有的民主权利。要做到使普通党员在行使民主权利时没有后顾之忧,一是要有章可循,使普通党员能理直气壮地行使民主权利。为此,要强化党章的最高权威,以党章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在党的政治生活中突出党员的主体性地位;贯彻落实好《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进一步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完善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二是要严格监督,使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不敢违反民主规则。要完善监督、奖惩机制,加强民主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当前要特别加强民主程序的监督检查,尤其是要完善纪律检查委员会体制,要改变纪委权力来源于、依附于同级党委的现状,提高其工作的独立性地位,为此要实行纪委受同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的体制;应制定规范具体的带有程序性的监督条例,加强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各级纪委和党员群众的监督提供有效的法规和制度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领导干部不敢违反民主规则,也才能使普通党员在行使民主权利时摆脱怕或后怕的感觉。三是要完善救济措施,对于因为敢于行使应有的民主权利而利益受损的党员,要有完善的政治、经济救济措施。要改变目前党内法规对保障党员权利规定的多,而对于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应该怎么惩戒制度少的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特别是程序方面的细则,使党员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只有通过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救济措施而使普通党员不因捍卫民主权利而利益受损,才能真正调动起广大基层党员的参与党内民主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J].求是.2009(19)

[4]胡锦涛.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局面[J].求是.2010(1)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8]三中全会以来(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0]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年~1978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重点课题(项目编号:FZ20122002)的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肖文桂;课题组成员:王青松、赖世力。

作者:中共福州市委党校课题组

基层民主建设管理论文 篇3:

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面临的风险及对策

[摘要]科学判断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准确把握可能发生的风险,正确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对于全面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党内基层民主;风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方面的作用。”[1]基层民主包括基层人民民主与基层党内民主,其中基层党内民主尤其重要,对人民民主起着带动和示范的作用。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主要指乡镇、社区和村级党组织的民主建设,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微观基础。在其推进过程中,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可能出现与党内民主建设初衷背道而驰的破坏性后果,导致风险的发生。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风险,是党内民主建设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重大问题。正确判断我市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准确把握我市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科学分析影响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风险的各种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对策和措施,对于全面推动我市党内民主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面临的风险

在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某些个人或组织在思想观念、目标模式、方法措施等方面出现偏差、片面甚至错误,或者蓄意违背和破坏党内民主制度的规定,利用开展党内民主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正当活动,以至于在党的指导思想或政治观点上出现严重对立而无法统一,在组织和干部人事上出现破坏团结、拉帮结派、使用非法手段清除异己等情况,都会导致风险的发生。深刻认识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风险,及时、有效地化解风险,是党内基层民主得以健康顺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市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现存的或潜在的风险主要包括:

其一,思想分化的风险。党内民主要求实行党内言论开放,势必出现思想理论、纲领路线和重大政治决策方面的分歧,如若各持己见、无法统一则容易造成党的思想危机。同时,由于受外部各种思潮、意识形态、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党员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基本理念上出现分化,引发思想危机,形成不同的思想派别,造成工作不配合、行动不统一,甚至互相指责、互相对立。

其二,组织分裂的风险。如果党员思想分化得不到有效遏制,或不恰当地推进竞争性选举,就有可能因诉求不同而导致派别活动,引发派别斗争,派别斗争会造成组织危机,甚至于发生组织分裂,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团结。

其三,党内政治局面出现混乱的风险。如果对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目标任务认识不清,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或者对发展阶段、发展策略、推进步骤把握不当,对时段、地方、层级、党的干部和群众的实际水平与能力等情况不加区分,一味激进地推进党内民主,或者发生思想分化、组织分裂,就有可能使党内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出现混乱和失控局面,造成党内生活不能正常开展、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下降,影响党的执政效率,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危及党的领导权。

其四,党组织出现信任危机的风险。在推进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如果一些地方采取的方法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党员民主权利停留在形式上而得不到真正落实;或者党组织负责人不是真心实意、积极主动地发展党内民主,甚至采取欺瞒手段利用民主程序实现个人意图,都会使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这种状况如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严重影响党员和群众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从而导致党组织的信任危机,削弱党的执政基础。[2]

其五,形式主义的风险。在我市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主义现象,既损害了民主的健康发展,也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我市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如果发生风险,会使个别党员对开展党内民主持怀疑态度,散发不满情绪,直至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会使党组织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导致党被局部解体、走向覆亡,造成政局动荡,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对此严重后果,各级政府和党组织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二、防范我市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风险的路径选择

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非常复杂和艰巨,难免存在风险,甚至有一定的危险,关键是如何有效应对与防范。党中央一再要求我们“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3]。笔者以为,防范我市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风险,应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和指导。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必须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及省市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有序进行,既要鼓励创新,又要加以引导,牢牢掌控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正确方向。推进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意愿得到充分表达,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又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思想认识,保持行动上的一致。要警惕“党内可以分派”的论调,党内讨论问题时每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但决不允许形成派别。对于有企图、有组织、有预谋的派别活动,必须坚决予以取缔。对于在民主推荐和民主选举过程中拉山头、搞宗派或以其他方式干扰党内民主建设进程的,必须坚决予以惩治。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有序推进。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广大农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愿望日益增强的新情况,要在保障党员权利上有新举措、在党内选举制度上有新探索、在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上有新进展,加快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进程。二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加强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扎实有序地推进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党内民主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大建设”的全过程,层次多样、内容丰富,因此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党内民主采取的方式、涉及的内容、推进的程度,都要统筹考虑。忽视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忽视不同层次党员素质的不平衡性而盲目求快会欲速而不达,甚至产生新的风险。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竞争性选举的两重性,根据农村党内民主建设的实际情况,科学谨慎地运用这种民主形式。

三、树立科学的风险防控意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对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风险要正确识别、积极面对、预防为主、措施得当。正确识别,是指要从党的事业全局出发,科学分析鉴别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风险因素并找准其形成的原因;积极面对,是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沉着冷静地应对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不回避、不掩盖,实事求是地解决导致风险的各种问题;预防为主,是指在推进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充分做好风险防范预案及风险评估,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措施得当,是指因势利导地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和化解已发生的风险,把危机转化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农村党内基层民主的发展。

四、强化党员的民主素质教育。要明确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风险防范主体,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广大党员、党的干部和各级党组织既是党内民主的主体,也是党内民主建设风险防范的主体,必须明确防范党内民主风险的权利和义务、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各级党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中,要充实有关党内民主建设风险防范的内容和要求,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民主素质教育和风险意识培养,使他们在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同时,能够自觉同各种损害和破坏党内民主的行为作斗争。为此,需要增强党员的主体与权利意识、民主与法制观念,既要破除“不想民主”、“不敢民主”的思想障碍,又要防止极端民主化、民主泛化的思想倾向。

五、健全完善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制度。发展农村党内基层民主要走制度建设的道路,但长期以来,有关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制度,有的不完善,有的缺失,大多比较宏观、抽象,太原则化,缺乏必要的程序、细节等操作性规范,不容易得到实际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党内基层民主的制度设计,提高制度体系的严密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防范和降低风险。为此,需要发挥农村党组织协调农村社会功能,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民主,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协调运转、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六、加强监督。加强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是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积极有效、保障有力、促进民主的监督措施。要切实加强对民主集中制执行、重大事项决策、党组织议事规则、党务公开、重要情况通报、干部选拔任用等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采用谈话和诫勉、询问或质询、罢免和撤换等方式推进党内监督工作。要畅通党内信访渠道,通过对来信来访的处理,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实施民意测评制度,逐步建立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民意测评体系,加强群众监督。

七、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调控机制。一是建立防范专门机构和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建立完善党内情况反映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调查研究制度等,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及其他各方面建设信息和意见建议,定期将有关情况及分析意见报上级党组织,确保党内信息沟通顺畅,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建立风险评估与处置机制。对预警信息进行科学评估,判断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原因、类型及可控程度,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2).

[2]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党内民主建设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5).

[3]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

基金项目:保定市2010年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我市农村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中的风险及防范研究”(20100201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问题研究”(20100470472)、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问题研究”(10YJC710052)的研究成果。

作者:田海舰

上一篇:幼儿园申请书三篇下一篇:部队入党申请书(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