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共8篇)
关于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情况报告
省残联:
根据省残联关于深入推进“两个体系”建设和“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落实“一个中心、三大保障”,按照•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切实加强了全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市残疾人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发展,2012年10月,我会对全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残联机构建设情况:截止2012年10月,**市、区县残联机关共有在编在职人员45个,其中市级11个,区县34个,残疾人干部6人,市级1人,区县5人。另外还有市、区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站)、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等事业编制11人,其中残疾人2人,另有聘用人员一批,其中有部分残疾人。
2.残联组织建设情况:截止2012年5月,**市共有1个市级残联,规范化建设达标数为1个;有7个区县残联,均已单列,是中国残联第一批和第二批基层组织建设达标单位。142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残联,理事长由政府任命,一般是由社会事务办主任兼理事长,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兼副理事长或专职委员,负责全乡镇残疾人工作。其中,纳溪区14个乡镇(街道)均配齐残疾人专职委员,经费由各乡镇(街道)负担,残疾人专职委员待遇与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一致。1665个村(社区)早在2006、2007年就成立残协,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一般是由村支书或村主任任残协主席,聘请该村残疾人、或残疾人亲属兼任专职委员。
3.制定出台本地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情况:几年来,我市将中、省残联相关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文件一一转发,按中、省残联安排部署开展工作,要求各区县贯彻落实,各区县残联也因地制宜,努力开拓创新,积极开创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新局面。2011年纳溪区政府第55次常务会通过了全区每个乡镇配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决定,采取定点定向的方式为招聘各镇、街道配备了1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各镇、街道为残疾人专职委员提供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场所,解决专职委员的工资待遇。区财政一次性补助各镇、街道残联5000 元,用于购买必要的办公设备,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4.残疾人专(兼)职委员业务培训情况:每年市、区县两级残联都开展至少1期基层残疾人干部培训,随着“量服”工作的开展,2近两年参培率达到或超过100%,同时,按要求选送干部参加省上培训。
5.残疾人专职委员发挥作用情况:全市配备残疾人专(兼)职委员的乡镇、村(社区)数达到100%,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较好地配合了市、区县、乡镇(街道)残联的工作,较全面地掌握残疾人情况,能积极、及时地反映残疾人的心声和愿望,能协助市、区县、乡镇(街)开展各项残疾人工作,在为残疾人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红星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胡远彬工作热情高,相关残疾人政策掌握较好,他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残疾人困难,努力解决残疾人困难;有些专职委员在身兼多职的情况下,能不折不扣地担负起残联日常的业务工作,使残联工作正常运转。
二、存在的问题和未完成任务情况说明
近年来,我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残疾人在残疾人组织中更加活跃,残疾人组织在基层更加活跃,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在社会更加活跃”的预定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组织建设还有很多待完成的任务,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本地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出台少。由于本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涉及面广,导致残疾人组织建设文件的出台相对滞后。
2.聘任残疾人专职委员比重相对小,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流动性较大等。乡镇(街)残联理事长仍由社会事务办主任兼任,由乡镇党委或政府人民,大多专职委员由工作人员兼任,虽然工作效率、工作能力都能达到要求,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达标的残疾人工作者。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由于在村(社区)中的威信不够、学历较低、能力不够、外出打工、生病、年龄、收入不稳定等原因流动性很大,很多工作实际落在村(社区)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身上,造成目前残疾人专职委员所占比重较低。
3.资金和经费的紧缺,严重制约了残疾人组织建设。由于专项资金、经费、补助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直接影响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工作和残疾人工作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和工作建议
“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面临大好发展机遇,我们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中心谋发展,服务大局抢发展,不断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领导,为残疾人组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和残联要始终将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基层残疾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坚持持之以恒,出实招,出新招,不断加强和巩固区县、乡镇(街)和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使残疾人组织的功能不断得到健全和提高。目前,市残联已经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并将向市委专题汇报,力争解决乡镇(街)残联和村(社区)残协组织建设的组织保障和经费落实问题。
二是吃透政策内涵,科学制定残疾人组织建设政策规章。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全国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19号),抓住残疾人工作日益完善的政策优势,深刻领会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和覆盖面的政策规章。
三是以农村为重点,健全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健全和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特别要解决好乡镇残联理事长专职和专职委员问题,从乡镇社会事务办与残联是一家的现状中探索工作思路,选准理事长,聘齐专职委员。
四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解决残疾人组织建设瓶颈问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各级残联经费统一安排,列入财政预算。残疾人专职委员补助要明确标准,除了保障金外,加大财政支出,能增则增,充分调动广大残疾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
残疾人组织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上级残联和本级残联的中心工作,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残工委成员单位的作用,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努力建设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残疾人组织体系。
一、永安市、乡两级农经体系状况
1. 市级机构情况
永安市设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核定编制7个, 为全额拔款事业单位编制, 现在编6人, 实际在岗4人, 其中35~50岁在岗人员3人、50岁以上1人, 本科学历3人;有专业技术职称4人, 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
2. 乡镇机构情况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 全市15个乡镇 (街道) 取消独立的经管站, 其岗位和编制均划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15个乡镇 (街道)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岗位核定编制35个, 全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 现实际在岗26人, 其中35岁以下7人、35~50岁在岗人员13人、50岁以上6人, 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15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6人, 其中高级职称3个、中级职称13人。
二、基层农经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 管理体制不顺, 职能弱化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文件精神:“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行政职能列入政府职责, 确保履行好职能”。但是在实际的机构改革中, 各省理解和执行政策态度不一, 有的省、市、县设立农经局, 有的机构格局不变但人员变为行政编制或参公编制。就福建省而言, 部分地区县级以上经管站已列入参公管理, 三明市各县经管站属第一批申报参公单位至今不能列入参公管理, 究其原因是农业主管部门与审批主管部门沟通不足, 造成各地执行政策不一致。
2. 在岗干部减少, 体系不完整
国发[2006]30号文件出台已9年多, 各级政府一直未对如何加强农经机构队伍建设提出具体贯彻意见, 造成了全省农经系统体系不完整, 出现一些县市即未纳入参公单位管理, 又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拒之门外的两难格局,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和相关激励机制都未将农经系统纳入其中, 造成农经基层体系建设弱化, 人心不稳定, 干部调出很多, 调入很少, 如永安市基层乡镇编制35个, 实有人员仅26人, 有的乡镇已出现无一个农经干部的现象 (如罗坊乡) , 有的乡镇虽有占编人员但是从事本职工作的很少, 甚至由乡镇指定其他干部兼任。
3. 职称晋级困难、聘用难度大
在现行的职称晋升政策中, 副高职称晋升到推广研究员或高农高定职称, 是否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是申报资格的硬性规定, 但是农经职称序列 (农经属社科类) 全国各级都未设置科技进步奖, 不能申报科技进步奖, 也不能申报农业部丰收渔业奖, 这就造成了农经干部即不能参公又无法获得进一步晋级职称的机会。同时, 基层事业工作人员工作待遇不合理。县、乡两级事业人员承担着各类基层组织的服务监管工作, 工作在最基层条件艰苦、压力大、晋升难, 但现行的与其工资挂钩的职称配设比例明显不合理, 县乡级高级职称比例10%, 中级30%, 地市级的高级职称比例15%, 中级45%, 省级的高级职称比例25%, 中级45%, 因此造成一部分基层的农经事业人员取得职称资格后无法聘任。
三、体系现状对各项农经工作的实际影响
1. 主体身份不明朗
农经工作的行政性质与农经机构的事业身份极不相符, 农经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三大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 市、乡两级农经机构均为事业单位, 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 开展行政监督管理工作不具合法性, 也缺乏权威性。
2. 管理体制不顺畅
乡镇实际上只设农经岗位, 无农经机构。乡镇农经人员的招聘、调动无需农业部门和市经管站意见, 由此造成了市站对乡镇经管人员的管理、协调能力弱化, 不知找谁负责牵头做事, 对各项工作开展难度增大。同时, 在新常态下的农经工作又新增了许多工作内容, 如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创新经营主体的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与仲裁、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的创建、农村三资监管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等多项工作, 这些新增的工作都须要顺畅的工作体系和充足的人员、经费来保证, 现行工作条件下要全面做好农经各项工作是极度困难, 存在履职风险。
四、推进基层农经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 明确农经干部主体身份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及近年来中央多次关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要求, 各级尽快出台市、乡农经机构改革意见, 现有农经事业编制转为行政编制, 确立农经部门行政管理、行政监督、行政执法职能。
2. 理顺市、乡两级农经管理体系
转变过去那种乡镇农经干部的工资、待遇、选拔都在当地人民政府, 市农业部门只管职称的弱化格局, 建议将农经部门同畜牧部门一样实行垂管, 并在每个乡镇设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所 (站) , 确保农经三大行政管理职能和各项业务“有人做事、能做好事、能出成效”。
3. 要落实好基层农经干部的有关待遇问题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基层农技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创新方向、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和创新人才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針对性强的重大政策措施,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支撑。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繁荣稳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而科技创新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农业腾飞的必由之路。近日,酉阳县农委科技信息培训中心对全县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1 机构和人员状况
1.1 县乡推广机构数量
县级种植业5个、渔业1个、农机化1个、其他1个,合计8个;乡镇街道级农业服务中心合计38个。
1.2 管理方式
县级推广机构一直隶属县农委直接管理。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管理以乡镇街道政府管理为主,即人、财、物和事由乡镇街道政府管理,县农委仅负责业务指导。
1.3 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数
县级种植业编制数为66个、渔业4个、农机化4个、畜牧业27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制为,农业服务中心642个、乡镇畜牧业180个。合计923个。
1.4 农技推广机构实际在岗人数
县级总数326个,其中种植业307人、渔业7人、农机化12人;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431人,共计757人。
1.5 学历及职称
在757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144人、大专学历320人、中专学历182人、中专以下学历111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1人、初级职称116人、初级职称以下人数534人。
2 主要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及成效
2.1 启动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2011年正式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出台了《酉阳县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机构,调整核定编制,理顺管理体制。2012年,全县共创建10个高产高效试验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1所;2013年创建了5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5所;2014年创建了4个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4所。乡镇及街道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通过实施基层农技体系项目修建了办公楼,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检测仪、土壤速测仪、太阳能杀虫灯、电脑、办公桌椅等设施设备,农技服务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得到较好的稳定,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
2.2 开展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方式的创新
在拓展服务渠道上大力进行创新,结合项目试验开展科技培训,最近5 a来参加受训的大户和示范户就达12万人次;成功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并培训学员达2 200余人;同时,开通农技服务咨询电话并接受咨询达4 425次,通过各种方式及时向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2.3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
围绕特色效益农业建设,按照“专家+技术指导员,对接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大户+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模式,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主体培训和技术指导,最近五年来共入户7 250余次,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 200余户,带动农民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4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近几年,建设了市级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油菜万亩示范片、市级马铃薯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玉米万亩高产示范片、市级荞麦万亩高产示范片各一个,带动2014年万亩水稻平均产量660.5 kg/667 m2,万亩油菜平均产量152.1 kg/667 m2,万亩马铃薯平均产量2 021.6 kg/667 m2,万亩玉米平均产量592.1 kg/667 m2。全面推进测土施肥工作,累计取土样4 618个,化验25 392项次。
2.5 多渠道开展科技示范带动
一是农业科技园区带动,酉阳县有麻旺渝东南农业科技现代园区、南方菁华农牧公司科技园等,通过园区科技培训进行示范带动;二是通过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带动;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南方集团、石海公司和信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2.6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
酉阳县与重庆农科院、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科研-生产-推广”合作机制,与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徐州久久农业科技园、铜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兰州市榆中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等单位建立了农业科技管理交流共享平台,不断提高我县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先后与重庆市农科院实施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与西南大学联合实施了脱毒马铃薯秋冬设施栽培技术项目、地方特色野菜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和食用菌周年栽培技术研究项目。
3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创新
3.1 抓住中心,即农民增收,加强科技挂钩强农富民活动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最终目的即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科研院校与地方农技、专家与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与科技示范户对接,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创建特色效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开展农业科技能力提升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3.2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突出重点,坚持以“科技示范基地+田间学校+专业合作组织+公司+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努力打造酉阳特色效益农业地标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益,以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3.3 制定奖惩政策,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政府重视,对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进行奖励,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和高效率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
4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1 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一是起点学历低,继续教育不够,整体素质不高;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有待增进有专业知识的科技人才,进一步加強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人员老化,近几年来,经费紧张,加之基层工作条件差,近10多年来基本没有新进专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
4.2 项目推广欠缺
主要表现为多数乡镇街道只是为了示范而示范,对科技项目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没有去思考。只注重产前种子、肥料、地块等的储备,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变成商品走向市场等营销能力提升培训很少,因此农户对项目实施及其推广感到茫然和困惑。
4.3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差
目前,乡镇街道农技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很少,做政府中心工作的时间多,真正下乡做农业技术指导的少。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被弱化。
5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推进力度,完善各项制度,理顺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行使职能,服务“三农”。积极探索农业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农业服务机构比例,确保服务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0%以上。
二是改善基层农技人员的待遇和工作办公环境条件。包括人员工资、福利、劳保等,履行公益职能所必须的业务经费、办公环境、设施设备购置及更新经费、培训经费等,建议政府财政纳入预算农业专项经费。
三是重视队伍建设,着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的后劲。进一步加强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农技人员能力提升(包括技术服务提升、经营管理提升、产业规划提升)培训,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达到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大力引进人才,吸引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生到第一线工作,建立能进能出用人新机制。
一、基本情况
1、乡镇街道级妇女组织建设情况
我区现有10个乡镇、街道(三乡一镇、六个街道),已全部配齐妇联主席。妇联主席平均年龄39岁;其中本科1人、大专5人、高中4人;中国共产党党员9人;属行政编为3人,事业编为7人;专职2人,兼职8人;在兼职乡镇街道妇联干部中,妇联主席兼任其它职务的有8人,没有其它人员兼任妇联主席,分别兼任计划生育、工会主席、文化站长、关工委、民政、人等职务,一人兼任4个以上职务的有5人。工资待遇有一定保障。
2、村、社区妇女组织情况
全区现有行政村29个,村妇代会组织健全率达96.6%,有村妇代会主任28人,现空缺1人(为花果山乡前进村),配备率达96.6%。在已配备的村妇代会主任中,进入村“四大员”的有11人,占39.3%;进入村两委情况为:进入支委8人、进入村委14人(其中有4人两委并进),占64.3%。村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39.7岁;大专3人、高中12人,初中13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5人。
全区现有71个社区,71个社区全部建立社区妇联,有社区妇联主席71人,无空缺,配备率达100%。社区妇联主席100%全部进入两委。社区妇联主席平均年龄41岁;其中本科1人,大专44人,高中26人;中国共产党党员63人。
3、基层妇女干部待遇情况
村妇代会主任的收入情况不平衡,年工资能拿到村主要干部70%以上的有13人,年工资最高的是7500元,最低的是4800元。拿定额补贴的有11人,其中能拿到村主要干部收入50-70%的有8人,这部分人中,年工资最高的是4300元,最低的是2700元。收入50%以下的有7人,年工资是2600元。以宁海乡为例,11个村妇代会主任中,无一人进入四大员,无人拿定额补贴,经济待遇很低。
社区妇联主席的收入情况新浦地区比较平衡,年工资能拿到社区主要干部70%以上的有71人,年工资最高的是18000元,最低是6000元(南城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妇联基层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当地党委重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上级妇联指导及妇女干部的素质密切相关。纵观我区,街居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优于乡村,发展还较不平衡。
2、兼职现象较多。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工作受影响。机构改革和税费改革,给基层妇联组织带来一定冲击。乡镇妇联干部兼职较多,现我区乡镇、街道妇联干部兼职的占80%,多数2职以上,任务繁杂,经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妇女工作的开展。
3、政治权利得不到很好维护,严重挫伤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区28名村妇代会主任中,有14名进村委,占50%,党员妇代会主任有8人进支委,占32%。参政比例较低,影响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在一些地区听不到妇女工作的声音。
4、报酬待遇不公正,影响了现有干部队伍的稳定。目前,全区28名村妇代会主任中,占村主要干部70%的有13人,占总数的46%,工资来源主要是靠兼任计生专干、会计等职,妇代会主任一职年工资总额为2600元,占村主要干部的49%;在社会保障方面,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妇女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
5、妇女组织活动没有经费保障。开展工作受到很大限制,凝聚力相对减弱。
三、几点对策
1、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切实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争取组织部门关心支持,积极争取乡镇街道党委重视示范点争创工作,加大政策协调力度,力争把妇女组织建设工作摆上当前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日程,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关心支持妇女组织建设工作,关心女干部的政治成长,更好地发挥在三个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组织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针对妇联干部兼职较多情况,区妇联将积极争取组织部等部门的支持,在配备乡镇妇联干部时,力争专职,如确需工作兼职,提倡“主体兼职”和“高位兼职”。
2、切实抓好示范点争创工作。根据市里要求,目前我们已上报了新南街道、新东街道、花果山乡这3个单位作为首批市级示范点,其中花果山乡下辖8个行政村,有7个妇代会;新南、新东两个街道各有10个社区,组织健全,其中新南于去年被推荐为省级组织建设示范点。我们将着眼于示范争创的目的,着眼于城区工作的特色,认真部署,细化标准,擦亮品牌,创新特色,扎实推进,以达到示范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效能。
3、进一步提高村级妇代会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妇代会干部参加系统学习
培训的机会较少,其整体素质较之以往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思想观念仍显得较为陈旧和落后,其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要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参加培训;争取年内举办一期较全面、高质量的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重点突出妇女工作业务、妇联岗位职能、妇女工作职业道德以及妇女工作管理、法律法规、电脑操作、农村实用技术等技能教育和培训。
20**年以来,xx分公司党委在总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字”方针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党委自身建设,狠抓中高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党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核心领导更加坚强,统缆公司全面建设的能力显著增强。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党委、支部建设情况。xx分公司20**年x月开业,经总公司党委批复,成立党的委员会;设立的x个营销服务部,已相继报请成立党支部,待分公司党委批复后,xx分公司党组织的基本状况是:党委xxxx,机关党支部xxxx,基层党支部1xxxx,党小组1xxxx。目前,已成立的党委、支部组织健全,制度落实,活动经常,作用明显。
二、主要特点
(一)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打牢思想政治基础。
分公司党委十分重视加强党员思想政治建设,注重引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党员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信仰和深厚感情,牢固树立对党的事业和公司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坚持每周半天理论学习和每季一周的党委中心组带机关学习制度,人人建立学习笔记和考勤登记,分专题分题目组织读书体会交流,并把理论学习情况列入党委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民主评议党员和人员聘用期满考核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解决“两个进入”问题。
与此同时,帮助和引导大家学习掌握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并在实践工作中转化为作决策、干工作、出效益的实际能力,真正使理论学习的过程成为改造思想、指导工作、树立形象、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的过程。在抓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同时,工会、各营销服务部也能够利用业务竞赛等时机,在员工中开展以“爱国爱党爱公司、敬业奉献创佳绩”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形象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形式,引导大家“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好员工,收到良好效果。
(二)狠抓经常性教育管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明显发挥。分公司党委始终把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作为“强班子、带队伍”的一件大事。坚持把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和业务知识武装作为基本途径,纳入教育管理的主渠道,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把加强党员队伍文化教育、搞好技能培训、开发业务资源作为基础工作,努力寻求提高综合素质的新增长点。分公司开业以来,广泛开展“奉献在岗位,争做优秀党员”活动,不断在公司上下形成敢打硬拼、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公司党委带领广大党员在公司开业、大项目开发拓展、筹建机构等重大活动中,迎接挑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涌现出“xx全国系统优秀分公司总经理”xx、“xx全国系统先进个人”xx、“xx展业能手”xx等典型。坚持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提高党员素质的重要保证,努力创造岗位成才的良好环境。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对象的考察培养工作,注重在实践中给他们下任务、压担子;重视抓好两个群众性组织建设,积极配合团组织和工会开展各类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团员青年在公司建设中的作用,以此带动全体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增强党
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分公司党委成立后,及时制定完善《党委议事规则》、《党委自身建设措施》、《党委廉政建设措施》和《加强党委建设三年规划》,从制度上规范党委工作;始终把严格党内生活作为加强党委班子建设的经常性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字”方针,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内生活的质量明显得到提高,党管干部,党管党员更加严格正规。
“一班人”都有开阔的眼界和胸怀,都有较好的党性修养,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干事业、抓工作,自身形象好,群众威信高,班子团结。去年,公司党委沉着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努力化解经营风险,带领全体员工全面完成总公司下达的年度指标和各项工作任务,年终经营指标考核取得xx公司全国第二的佳绩。注重强化党内监督,依靠报告工作制度,加强对党委、支部工作的监督;依靠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对班子成员,特别是正副书记的监督;依靠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依靠评议党员制度,加强群众对党员的监督。通过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牢固树立了党委班子建设的正确方向,班子成员和党员严以律己,廉洁自律,公司风正气顺,没有信访事件和乱告状的现象。据统计,分公司无后进党组织,无后进党员。
在此基础上,分公司党委还结合开业时间短、工作点线长、人员难管理等特点,注重加强各级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重视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尤其是机构筹建、保险出单收保中的廉政建设,确保不出现任何重大经济责任问题。
三、存在不足
主要是由于受各分支机构筹建工作的影响,基层党的组织还没有建立健全,同时,也未及时设立临时党组织,以至对党员的管理教育还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
按时团中央和团省委派驻工作的安排,今年3月份开始我到景县团委工作。三个多月来,按照上级开展工作的要求,在团县委的帮助下,先后深入该县16个乡镇、47个村、9家企业、12所中小学校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召开座谈会、交流会等13次,深入了解该县团组织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景县团委工作情况
景县团委现有编制、人员4名,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2名,干部1名。近年来,共青团景县县委克服人员少、经费不足等问题以党建带团建为重点,以“一带一”工程为载体,以创建“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活动为抓手,全面开展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化建设,基层团组织工作体系、机制建设不断完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
(一)结合实际,把握原则,扎实推进团建基础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团建调研活动。制定了《团县委机关干部定期下乡调研制度》,每个季度组织团县委机关干部和基层团委干部深入到部分乡镇、农村、企业和学校,对团建基础情况、青年团员思想情况、团组织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广泛深入地进行调查和征求意见,掌握基层的第一手资料,实施分类指导。
二是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建立和完善团委书记深入基层工作制度、内部考勤制、乡镇联系点制度、首问责任制等团建基本制度,并印发《团委基本工作规范(试行)》、《团建目标管理办法》等八项基本目标规范,完善团员名册、团干部名册、入团积极分子名册、离团团员名册、会议记录簿等各种表册,进一步理顺各级团组织的工作规范。
三是积极推进企业团组织建设工作。确立了企业团组织建设的“三个一”目标,即建立一支能够发挥作用的团员队伍,建立一个活动阵地,建立一套好的管理制度。在团组织的组建方式上尽量与党建工作相配套,灵活多样地设置团组织,对企业规模较小,青年数量少的指导其建立联合团组织。截止目前,该县已在蓝天板业、欧亚有限公司等10多个私营企业中建立起了团组织。
(二)推进团建“一带一”工程,健全团的组织
一是抓先进。按照团建工作各项制度落实是否完备,有没有创新团建工作载体的要求,确立不同层面的先进团组织典型。同时,每年评选出十名优秀团务工作者,利用电视、报刊等一切手段对他们进行宣传,及时地推广它们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二是带后进。规定团县委每名干部、每个乡镇团委带一个薄弱的基层团组织,“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带一个相同或相似领域的薄弱团组织。
三是强督促。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定期对“一带一”活动进行检查,年终进行评比,对不能完成“一带一”工作任务的乡镇团委,不能参与评优评先,对不能完成“一带一”工作任务的团干部,不能评为优秀团干部。
(三)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团的能力建设
一是开展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每年的3月5日,以“学雷锋活动日”为契机,组织各有关部门的青年业务骨干开展各种志愿服务。
二是组织参与文体活动。每年都要开展一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即增强了团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提升了团组织的影响力。
三是认真开展青年文明号“1+1”帮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组织全县各级青年文明号集体与有关村集体结成帮扶对子,围绕抓青年观念转变、抓青年文化大院、抓青年志愿服务、抓青年科技致富平台四个关键环节,发挥青年文明号集体的自身优势,在技术、资金、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帮建村以支持。
(四)实施团干部素质工程,建好团的主心骨
一是推优选配。实行了由基层推荐,经上级团组织考察,党委任命的基层团干部选任办法。同时在农村还实行了吸收青年星火带头人、协会会员到团内任职的选任机制。
二是定期培训。每年团县委都要推荐7—10名团干部参加县委、政府组织的有关培训班、学习班和挂职锻炼等活动。同时,团县委每年至少组织3期团干部培训班,邀请有关专家、领导为团干部授课,进行交流学习。
三是定期汇报。包括工作月报、半年调研、年底汇报,准确掌握基层团书记的工作动态,督促团干部开展工作。
四是开展“六个一”活动。即上一次团课、学一遍团章,读一本学习辅导材料,写一篇学习心得,参加一次讨论活动,过一次民主生活会,提高基层团干部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近年来,该县团组织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也很明显,特别是目前全团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团员青年团员意识淡薄,团员管理不到位
团员组织观念偏弱,对团的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主动缴纳团费,不发挥团员的表率作用,组织关系转移手续没有按规定及时办理等问题很普遍。另外,大量青年外出务工,特别是农村,团组织无团员,成为“空头司令部”。
(二)基层的团干队伍问题多
一是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在乡镇,大部分乡镇团委书记还是老团干,从事团的工作时间较长,年龄偏大,工作热情减弱,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
二是团干兼职现象普遍。无论在乡镇还是学校和机关单位,绝大部分团干都是兼职,真正的专职团干很少。
三是团干部素质参差不齐。
(三)团组织缺乏活力,服务能力不强
一是团组织工作主动性不够。团组织在团的工作中大多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工作只是消极应付,处于“有岗无为,形同虚设”的局面。
二是团组织的创新能力不足。团工作往往只存在过去就团论团的工作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创新团的工作思路和模式,开拓性开展团的工作和活动,团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三是团组织开展活动少,形式单一。除学校团组织外,乡镇和机关团组织由于无工作经费或经费不足,开展活动很少,即使开展活动,也形式单一,缺乏对青年的吸引力。
(四)团组织覆盖面不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团员青年外出和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务工。由于非公制企业主往往片面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缺乏对团工作的认识,而不愿意建立团组织。该县大部分非公制企业没有建立团组织,大量团员青年处于无组织状态。
(五)团工作缺乏有力保障。
在各乡镇、部门、机关、单位,对团工作的领导不够、重视不足。一方面,没有给予团工作足够的经费,甚至不给经费。另一方面,没有专门研究和部署团工作。
(六)上级团组织服务基层团组织不够,要求过多,服务太少
基层团干部抱怨工作太虚、太重。对于承上启下的县级团委,由于人员少,经费缺等客观原因,对上级团组织交待的各种工作,有的应付了事,有的根本难以落实。
三、对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团十六大精神,抓好基层团的思想建设
一是深化学习实践活动。针对青年特点,区分不同青年群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读书活动、社会实践、岗位建功有机结合,在广大团员青年中进一步形成善于学习、勤奋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完善“学习型团组织”。
二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正面教育引导为主,不断深化共青团员意识教育,凝聚青年思想,同时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传统主题教育,通过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三是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时期青年工作规律,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切实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之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
(二)要在“变”字上下功夫,以崭新的形象吸引青年、凝聚青年
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必须凭借活动自身的吸引力来吸引青年、凝聚青年,而不能靠行政命令来“组织”青年。想方设法让广大团员青年自发主动的了解、参与到团组织中来,才能使他们对入团的自豪感、归属感再一次萌发,才能使他们对团组织的认同感、信任感持续下去,才会使他们对团的工作、团的活动充满激情和睿智。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在团员青年接受心理“喜新厌旧”的时期,必须积极探索共青团工作变化的规律,主动应变,积极求变,更快更精更优,服务青年、引导青年。
(三)进一步加强对团工作的领导,搭建团干“有为”平台
团的工作离不开党政领导的支持。党政部门应多关心关注团的事业,多指导团的工作,多创造有利团工作的条件,为团组织营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保障团工作“有位有为”。
一是抓实党建带团建。各级党组织应多引导、指导、联系团工作,把团建纳入党建工作体系,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真正发挥团作为“党的生力军、培养后备干部的学校”作用。
二是确保团工作充足的工作经费。各级党政部门要从经费上给予保障,使团组织放开手脚、放心大胆的干。
三是要切实关心团干部待遇。各级党政部门要积极选送团干部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班,要给团干以单位中层干部的经济待遇,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团干的提拔、转岗,使团干部 “干有甜头,干有盼头”。
(四)抓好团的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带动、辐射能力
加强阵地建设,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丰富内容和改进方式上,要以社会化的手段,多渠道壮大团的阵地依托。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抓基层团组织阵地活动发展,深入开展志愿者行动,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围绕大型活动、传统节日,为社会公益事业开展常规性服务。二是在内容上抓形式创新。顺应社会发展、找准社会需求,注重实效,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全面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舆论氛围。三是在环境上抓资源整合。大力摸索青年中心建设路子,加强基层团员青年的阵地建设;以开拓的视野、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发掘、争取、营造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进一步加快基层团组织阵地建设、拓展阵地声势、发挥阵地实效。
总之,新形势下共青团的工作要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变化,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团组织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团结带领好广大青年服务党政大局、服务经
一、加强项目建设, 改善基础条件
(一) 办公场所建设取得新进展。抢抓国家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发展的政策机遇, 积极论证申报建设项目, 大力争取政府资金和建设用地等支持。从2012 年开始, 先后通过争取上级项目建设资金, 新建设了龙门、三合农机站业务用房, 其他镇农机站办公用房也得到了修善或是租赁政府所在地的办公室作为农机站办公用房, 确保了业务工作的开展。
(二) 配置必需的办公设施设备。按照农机站功能定位, 多方争取上级配备设备和自筹资金购置检测维修设备和办公设施设备, 满足开展农机推广、管理、检测及办公和公共服务设备需求。特别是在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前移以来, 全县16个镇农机站全部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数码相机及档案柜等办公设备设施。在重点镇 (张黄、龙门、小江、寨圩、三合) 配备农机监理摩托车。乡镇站基本实现了布局合理、功能发挥, 达到了“四有”标准。即:有办公场所, 有办公设备, 有制度, 有档案资料。
二、管理职能不断加强, 机制体制不断完善
(一) 加强基层站管理。2014年以来, 为加强基层站人员的管理, 出台了工作人员考勤制度, 每周一定期向县局汇报基层站工作情况, 同时, 县农机局纪检监察室不定期对基层站开展巡查。
(二) 推行岗位责任制。在乡镇农机站推行岗位责任制。制订各岗位职责, 分片管理, 切实做到责任到人、人人有责。
(三) 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廉政承诺制、亲民便民制等制度。坚持“热情、周到、方便、高效”的服务原则, 进一步提升农机站工作人员为民办实事的效率, 力求做到为农民群众提供最佳服务。
(四) 实行“四牌一栏”。实行《全站人员分工牌》、《办事指南牌》、《人员岗位牌》、《个人胸前牌》、《人员去向栏》, 全面加强对人员的管理。
三、加强基层人员培圳,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一) 加强政策培训。定期组织农机推广人员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在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的基础上, 及时地将国家的农机化方针、政策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如:每年度定期召开全县农机经销商工作会议和全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工作会议, 及时将新政策传达至基层。
(二) 加强技能培训。先后组织农机站人员参加市、县农机局的业务培训班12次, 培训750多人次。重点学习农机的基本常识、新型机械的操作技能, 了解新型机械的性能及保养维修方法, 为做好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练好基本功。
四、实行绩效考核制, 调动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
(一) 实行全员技术岗位动态管理。在全县农机系统开展实施技术岗位动态化管理, 每三年开展一次全县范围岗位竞聘, 对不能达到或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进行重新竞岗, 甚至换岗使用, 达到岗位的最高优化率, 充分调动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年终绩效考核管理。每年年初, 县农机局将目标任务明确到每个基层站, 同时要求基层站将指标量化到人。到年终, 由县农机局组织开展对基层站的农机化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的要求对农机站在农机安全生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培训、农机推广、农机化信息宣传、建立农机联系户等工作进行考核。从中检验全县各镇农机站的工作成果, 作为单位评先评优的重点考核工作。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区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汇报07-01
镇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情况汇报07-08
乡镇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情况汇报09-17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情况汇报11-09
基层组织建设调查报告10-27
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自查报告(1228)06-15
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06-21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状况调研报告07-17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的报告11-17
我镇农村基层妇代会组织建设调查报告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