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人才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是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优质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一些毕业生因为涉世太浅,没有坚定的理想目标,选择就业时会感觉茫然无措,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和岗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论文 篇1: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力量迅猛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网络的普及和渗透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带入到了信息化媒体时代,它正以碎片化、去中心化、即时交往性的特点融入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近年来由于我国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持续增多,如何有效解决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话题。因此本文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从“互联网+”视域角度出发,探讨信息化的平台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价值以及指导路径,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多元化、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大学人才更好的走向合适的工作岗位。

在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发展态势下,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数量与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人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无论是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选择就业,我国在推动大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结构上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面对大学毕业生个性化和求稳性的就业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平衡,就业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仍然存在。在此就业环境下,积极引入“互联网+”的信息化建设,为大学生提出客观、合理的就业信息是新时代市场发展下的重要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与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市场的就业环境逐步严峻,全国众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就业差的现状。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无为等观念过于求稳思想的影响,人们固守现状,“学而优则仕”的觀念十分强烈,致使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规划都倾向于报考公务员,造成就业结构失衡等社会问题的出现。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渗入对于改善我国的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形势具有重大意义。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来源于美国,最初是由帕森斯针对社会问题所提出的职业指导理论。随后罗杰斯和萨帕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实现了从职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理论的转变,为发达地区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从定义层面来讲,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以当前社会就业结构为背景,以大学生的个人意愿、特征及社会职业等需求作为参考基准,帮助和指导大学生筛选匹配的就业信息,调动就业积极性,为大学生选择职业、帮助就业的行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促使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一步,也是体现学校教学策略、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环节,对于进一步推动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过度注重就业率,轻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受我国大学生就业十分严峻的形势影响,我国各地区、各高校都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但都仅仅的停留在心理干预、宏观分析层面,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同时,一直以来高校的就业率始终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部分高校以提高就业率为根本目的开展就业辅导工作,而忽视学生对个性追求和专业特长,就业辅导工作也不能从实际需要上发挥作用。并且就业率是为切实解决学生合理的就业问题,若忽视了学生自身与工作之间的契合度,高校所实施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如同空壳,也会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业指导就丧失了其真实价值。

2.倾向于就业压力转移,就业质量逐年降低

就业指导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大学毕业生结合自身对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最匹配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从现阶段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来看,我国在就业策略上深受传统教育理念、育人模式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处于一种粗放式、笼统式的态势之下,甚至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与社会市场需求相脱节、与行业市场环境张割裂的一种状态。高校在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时更偏向于引导学生从竞争压力大的岗位向竞争压力小的岗位的思想阵地转移,导致学生盲目跟从市场规划,以好就业、好择业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方向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优势与职业向往,长此以往会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下降,在工作初期会出现烦躁甚至跳槽等问题出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就业信息多元化,增强就业指导的立体效果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我国各阶层、各领域、各行业都带来了众多便利与机遇。尤其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他们可以通过便捷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客观的、及时的、全面的就业信息分析,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市场环境以及行业实情,打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盲目的追求安稳的公务员行业的就业心理,积极通过现实的就业现状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信息。同时,在“互联网+”的社会背景下,信息化潮流为我国的市场发展注入了活水,各类新兴产业纷纷涌起,不仅为大学生做出了基本的就业引导,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助于实现就业结构的立体效果。

(二)有助于客观分析市场环境,调整大学生就业结构

互联网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客观化、及时化的特点,现阶段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下,积极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有助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与统计。如采取设立就业数据采集平台、更新就业指导数据统计、进行合理化的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市场环境的客观分析,以最具有实效性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最具有价值的就业指导,及时调整大学生传统的就业理念,避免学生“一头热”的就业心态,缓解大学生扎堆考公务员的就业态势,实现互联网信息资源向实际就业导向的转换,缓解就业压力,调整就业结构。

(三)有助于及时洞察行业需求,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再停留于片面化、传统化、落后化的局势下,实现了从传统路径向现代路径的有效转化,有助于更好的为大学生提供合理可靠的就业信息,实现良好的就业目标。在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老师更倾向于如何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即实现就业人群从密集区向松散区转移,竞争岗向冷门岗转移。同时就业信息相对闭塞迟缓,并未紧跟时代的变换趋势和发展步伐,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无法与学生的实际发展达到契合,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在互联网等多媒体设备的有效结合下,可以通过准确的就业现状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新颖化、精细化的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成效。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路径分析

(一)增强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化分析处理已经成为當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切入口。在“互联网+”视域下实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优化路径必须切实增强大数据的分析、处理、统计的功能,积极整合互联网信息平台媒介,提升“互联网+”就业帮扶渠道的有效性。同时在“互联网+”视域下,改善我国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工作应该转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观念,实现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就业指导微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微视频等途径为学生传达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就业形势,有效的引入翻转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市场行业实情,深刻的研究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就业路径。

(二)增强互动交流体验,构建就业指导资源平台

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确迎来了新机遇,但海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广告也会使尚未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们产生徘徊和焦虑。因此在“互联网+”视域下,应该充分增强师生就业指导的互动性,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就业观念的交换和反思。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对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实现对多元化就业指导资源平台的建设。在就业指导资源平台中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注重对当前国家就业政策进行全面解读,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其次分析当前各岗位的就业压力指数以及不同行业对专业要求的条件和限制。最后应该充分了解不同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就业偏好和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资源平台的实际价值。

(三)丰富就业指导实践,营造“互联网+”就业教学氛围

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大学生教学内容而言虽然是辅助教学课程,但对于大学生择业和就业具有重要实际意义。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高校针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毕业生群体能够充分结合个人偏好和市场就业结构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岗位,更是为了培养毕业生能够拥有良好的择业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因此应注重丰富就业指导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面试技巧,可以通过开展“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就也认知,实现线上线下双重指导。

四、结语

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推行下,我国教育理念与教学质量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虽然一直存在,但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帮助与融入下,大学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实现了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分析,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盲目投入就业岗位的现状出现,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有助于高校毕业生更加科学的选择就业岗位,也为我国就业指导工作增添了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

作者:卢勃如 胡雪健

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论文 篇2: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分析与创新实践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人才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是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优质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一些毕业生因为涉世太浅,没有坚定的理想目标,选择就业时会感觉茫然无措,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和岗位。这就需要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创新措施

在当前各高校整体发展战略当中,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创新大学生就业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每一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仅与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更是衡量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高校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模式、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途径提出的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分析

1.就业平台指导。

根据笔者调查与了解,发现当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网络平台,而且平台规模有大有小。基于全国规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更偏向大学生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这些平台在调配全国大学生毕业生资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省份、地方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更偏向于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基础信息及实际性帮助。另外,我国很多高校陆续建立起以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高校就业网络平台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更有助于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相关政策的科学指导。

国家、政府及相关单位已经意识到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即使选择创业,难度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近些年国家一直不断颁布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意在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当前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国家颁布的政策,第二是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这两类政策对于教育与引领大学生就业指导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政策能够更好地从宏观上引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让大学生更加精准地掌握就业形势,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而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则更加符合自己省份的就业形势发展需求,对于大学生更具实效性。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1.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对象过于狭窄。

笔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积极开展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课程指导或者其他形式的教育与引导,但是开展的课程及活动更多的面向应届毕业生,换言之,这些高校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集中在应届毕业生身上,忽略未来几年内也将毕业的在校低年级大学生。从这一点看,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欠缺连续性和系统性,就业教育体系不能贯穿大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全过程。但是,大学生无论是选择就业还是创业都要尽早做规划,要尽早认知自己的专业与能力,需要更长一段时间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基,这样大学生在就业时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更加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前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只针对应届毕业生,教育和指导意义必将受到局限,大学生在求职时容易处于被动地位,盲目而无目标。

2.忽视就业教育的过程,过分看重大学生的就业结果。

高校重视和在乎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并将就业率作为衡量自己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高校对就业率的过于重视会导致它们忽略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过程和内容,出现片面重视就业率的现象。高校管理者或者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该明白,大学生就业率并不能完全代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代表的是大学生的就业数量,而不是就业质量。大学生是否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是否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预期需求等,才是衡量高校就业指导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就业率仅仅是衡量和参考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

3.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内容和模式都相对单一。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一些高校虽然在积极进行就业指导,但是更多的还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没有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设置为一项固定课程,就业指导教育内容相对单一和落后,并没有结合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形势进行有效填充,教学模式毫无创新性,大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早已失去兴趣。

4.缺少大学生就业实践机会。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与相关企业或者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意在让大学生拥有更多真正参与工作与实践的机会,但是在具体开展合作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比如,高校会定期将学生输送到合作企业或者单位实践,但是因为客观因素的局限和制约,输送的学生数量有限,不能面向全体大学生发挥作用,使很多大学生不能获得参与实践的机会,只有部分大学生有这样的機会。再比如,学生虽然进入企业实践,但是企业对来实践和学习的大学生并不是很重视,很少让他们参与具体项目,所以实践效果不是很理想。

5.欠缺专业的就业指导师资团队。

根据笔者调查和了解,发现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工作都是由学校的政工队伍负责领导和实施,真正负责一线指导和教育工作的都是日常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们。这些教师虽然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欠缺具体的实践经验,而且这些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相比,流动性明显高一些,隔一段时间,学校政工队伍就会面临人才的流失和人员的调配等,使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得不到有效保障。此外,笔者还发现这些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时,更多的是向学生传达文字资料中的思想内容或者借鉴各种经典案例、他人经验,明显欠缺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育创新工作效率。

三、如何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1.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就业指导。

高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要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完全集中在基础课程上,而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追求就业指导方式的多元化和创新性。笔者建议高校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高校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专题讲座,高校要多聘请一些专家人士来学校开展讲座,为大学生创造更多能够和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或者优秀人才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帮助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其次,高校要在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上加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因为大学生并未真正进入社会,对于职业的了解还停留在表现,一旦踏入社会,进入真正的工作岗位,没有职业道德的约束或者影响,很容易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对自己的职业或者岗位产生主观偏见,进而影响职业发展。高校要做的是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道德教育,摆正他们看待各种职业的态度,避免出现上述问题。

2.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理念。

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与具体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质量,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将创新与就业融为一体。在实际就业指导教学工作当中,高校要广泛融入多种新型就业创新模式,做到全方位教育,将创业教育内容贯穿整个教育教学中,并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升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制度层面,为大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就业教育与指导服务体系,将就业教育发展成为集课堂教学、就业实践、咨询服务、政策选择等多项内容于一体的完整体系。

3.以人为本,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

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高校在实际就业指导工作当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综合考量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大学毕业生的新需求、高等教育的新变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融入整个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工作当中。笔者建议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应该分层次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恰当的就业指导,让他们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此外,笔者在这里要强调一点: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是比较明显的,对于未来就业方向有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群体,多静下心倾听他们对于自己未来工作和发展的规划,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而不是硬性给学生灌输思想,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4.完善师资队伍,建立专业的师资团队。

想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工作质量,必须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师资团队,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相关课程交由师资团队全面负责,专职完成教授和指导任务,不要再选择其他课程教师兼职代课。关于这一点,笔者建议高校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高校要积极引进和吸收优质人才,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采用正确高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二,高校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让教师们认识到给予大学生专业的就业指导建议和服务是他们应该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就业教育氛围。第三,高校要一改传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理念,让更多的新鲜元素加入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中,给予教师更多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激发教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热情。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毕业生人數的逐年增长及岗位需求的不断提高等因素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意识到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积极创新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理念、模式及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意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与愿.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调查及创新途径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7).

[2]田蕾.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J].领导科学论坛,2018(11).

[3]吴冲.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8(28).

作者:王桂波

大学生就业指导分析论文 篇3: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功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认真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对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何海燕,长江师范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庆 408003)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还不紧密,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效果还不太理想。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作用的发挥,是伴随高校领导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重要性认识的加强,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突出地位和作用的惯性影响,总体上形成了良性发展的趋势。

1.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自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来,随着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同时,尽管目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比较高。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转变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各高校在就业指导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越来越突出的位置,给予了一定的重视。(1)在机构人员上有所加强。很多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院(系)也分别成立了就业指导小组,由党总支书记负责开展工作,政治辅导员是基层开展工作的主力军。有的学校还把党员和学生骨干纳入其中,使他们在就业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2)在内容上逐步由过去单纯的应用性指导过渡到把就业观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上来。(3)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作为各院系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

2.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要缩小个人的需要,而是要竭力扩大和发展个人需要,不是要限制和拒绝满足这些需要,而是要全面地、充分地满足有高度文化的劳动人们的一切需要。”①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更要关注大学生的个人需要。而长期以来,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社会本位”思想,对社会需要的重视有余,对个人需要重视不足,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要求,忽视甚至否定大学生个人的内在要求,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实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务实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将大目标、大口号细而化之,融入发现、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的各种实际需要中去。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尽力了解他们对择业、求职以及进行职业准备等的具体想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关怀;为毕业生办实事,提供良好的服务,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时,能给予关怀和支持,为他们答疑解难。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心理有障碍、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存在的困难。

3.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了新发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要有载体,要有行之有效的各种形式。近年来,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改变了过去单一的说教方式,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了解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和择业取向已成为常规工作,教育方法和途径越来越丰富,不少学校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在帮助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信意识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完全被思想政治教育所代替,由于这种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强制性太强,学生容易对这种说教性的就业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成为就业的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受到一定的冲击,又出现了过多地强调信息服务、技巧培训等实用性指导,回避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和学生就业的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内容和手段枯燥乏味。另外,就业指导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存在“两张皮”的情况。目前,各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其职责主要在于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组织“双选会”等事务性工作,几乎没有涉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基本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工人员担任,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对学生在就业中的困惑和迷茫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解决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就造成了从事就业指导的不懂思想政治教育,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懂就业指导,不能把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影响了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仍然不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日常的教育工作来体现,更多地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现。近年来,各高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然而,由于没有正规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就业指导”课大都在学生毕业的最后一年开设,课时少。有的学校甚至作为毕业班的形势政策课,大多以讲座的形式出现,内容基本是关于自荐书制作、面试技巧等技术上的培训,即使涉及有关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观等方面的教育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据调查,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满意率很低。不少教师在授课时,习惯照搬教材,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无视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空洞乏味。

3.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陈旧。虽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了新的发展,但具体到就业指导教育中时,仍然明显地存在方法单一和陈旧的问题。一方面,大学生人数增多,构成多样化,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也日趋明显,使其对就业的认识、择业的意向和就业的方式包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社会现象的评价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工作。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多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不能做到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很少针对具体学生开展具体指导。教育的形式也多为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影响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渠道和方式日益信息化、科技化,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是以“你讲我听”的灌输为主。影响大学生就业思想的渠道、方式越多,可供大学生选择的教育方式也越多。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以其生动形象、信息量大、速度快等特点,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较枯燥、陈旧的方法相比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也就更容易影响其择业观及其择业行为。

4.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健全,总体素质偏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好坏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主要存在队伍不健全和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1)队伍不健全。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对队伍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措施不够完善,队伍不健全,队伍结构不合理。(2)总体素质偏低。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总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意识不强。就业是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为学生实际利益着想,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然而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转变观念,仍然高高在上,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第二,政策水平不高。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么不了解就业政策,要么对就业政策理解不透,要么不能认真贯彻就业政策,对学生询问的问题,无法解答,不能解决学生在就业政策上的疑虑,甚至在贯彻就业政策中加以歪曲,给学生和学校带来损失。第三,业务素质不强。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培训,经验也不足;有的缺乏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咨询学等方面知识的专门训练;有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也缺乏系统的学习。为此开展工作时受到很大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生加以引导,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第四,心理素质不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件重要又繁杂的工作,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素质较差,遇到困难就灰心失望,甚至离开了政工队伍。

5.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较为滞后。所谓滞后,是指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应迟缓,处于被动应付、消极防范的状态。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滞后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滞后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改革给学生的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而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情况却出现诸多不适应和不同程度的束手无策。工作缺乏预见性、超前性,常常做些事后工作,且很少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积极引导大学生努力成才。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因此,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新生一进校就开始,这样到学生毕业真正面对就业的时候,就能收到春风化雨、水滴石穿的效果。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都安排在大学最后一年,对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也自然放在了毕业班。对毕业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重要,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学生对就业缺乏相应的思想、心理、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在毕业时,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就业问题,思想和行为很容易产生偏差,甚至会引起突发事件,到那时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来不及了。

[注释]

①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8.

[参考文献]

[1]董雅.挑战与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济.统一思想 狠抓落实 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3]李少奇,唐秀莲.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2005(1).

[4]胡解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界中的就业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作者:何海燕

上一篇:护士半年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公安消防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