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给我国的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强势的金融危机,我國外贸企业应该怎样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成为当前企业界人士所关心的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 篇1:

金融发展与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的研究

摘 要:本文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利用2003-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危机期间,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的减弱趋势以及金融发展对这一变化的缓冲作用。研究表明,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出现明显的下降,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减弱但依旧有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金融危机引起的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减弱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金融发展 商业信用 再分配效应

引言

商业信用是供应商提供货的用于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账款所形成的企业之间的信用。2014年7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巴西商讨落实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目的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波动对新兴市场造成的巨大影响,避免最终波及实体经济,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提供了天然的实验环境和参考意义。金融危机致使银行信用体系遭到破坏,企业面临艰难的融资局面,商业信用作为短期外部融资来源就变得格外重要(Petersen and Rajan,1997)。本文立足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企业的商业信用及信贷资金的再分配效应,能更好地从微观主体的层面引申出如何进行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给和利用,并且金融危机引起的商业信用传染与金融中介机构之间的危机蔓延具有重大关联,然而针对金融危机时期商业信用的研究极为少数(Bastosa and Pindadob, 2013)。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1.商业信用与再分配效应。商业信用的再分配理论认为受融资约束较少的企业会将部分银行信用通过商业信用的方式给予受融资约束较大的企业以实现资金二次分配。Kestens et al.(2011)关注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商业信用使用和企业发展情况,发现危机期间的商业信用显著减少,特别是危机之前高负债的企业商业信用的可利用性减少得更多,进一步证明了商业信用再分配假说在危机期间成立。胡泽等(2013)基于2005-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发现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企业提供的商业信用存在明显的下滑,而良好的流动性具有缓冲作用,因此得出结论:金融危机会显著减少客户提供的商业信用。结合这个理论,我们发现国家在危机时不光经历银行信用的骤减,也经历商业信用的急速下滑。我们对此做出假设:

假设1: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我们探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商业信用的再分配效应是否更改。Main and Smith(1992)指出在危机时,由于全面的流动性短缺,即便受资金约束较少的公司也会拒绝提供额外的商业信用,受资金约束较多的公司在困难时刻会更多地依赖供应商进行融资。Love et al.(2007)研究1994年墨西哥的比索贬值危机和1997年亚洲危机,发现商业信用的减少是由于危机时期商业信用的供给随着银行信贷的收缩而收缩,当所有的可利用融资途径干枯,再分配渠道在危机期将关闭,因此得出缺乏银行贷款的企业将被迫减少对中小企业商业信用供给的结论。我们调查这个现象并提出假设:

假设2:商业信用的再分配效应在2008年危机期间改变了,再分配效应有所减弱但依旧存在。

2.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再分配效应。金融发展指金融结构,包括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律的变化。陈邦强等(2007)指出,金融发展提高了实际利率使市场达到竞争性均衡,解除了资本管制,由此降低了资金成本,更有利于资金的获取,另外,金融市场化使无效的金融机构退出,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罗正英等(2010)利用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区域金融市场发达对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可获性存在积极影响,流动负债率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也随之增长。

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能够获得更多银行贷款,因为一方面,在金融发达地区,借贷资金更加雄厚,信息获取更为便利,银行能够更主动地挖掘企业价值,更愿意发放贷款;另一方面,金融发展促进了银行间的竞争使得金融体系更加完善,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更强(胡泽等,2013)。更高的信贷水平意味着可用于提供商业信用的资金相对更加充裕,这些资金通过商业信用的途径继续向下游分配,从而缓解了市场整体的融资约束,这就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再分配效果的实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3:金融发展使得金融危机引起的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减弱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模型设计与检验预期

其中,AR/TA代表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定义为应收账款与总资产的比率。Crisis 和Post分别代表金融危机爆发当年(2008年)和之后五年(2009-2013年)较危机之前平均意义上商业信用比率的变化。Loan代表银行借款,以总资产为分母进行标准化。参照Ge and Qiu(2007)的研究,我们控制了企业的现金、经营性现金流、主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规模对商业信用产生的影响。

模型(1)中借助年份虚拟变量,我们检验金融危机爆发当年与之后几年内相较于危机之前企业使用商业信用的情况变化,借助年份虚拟变量与银行短期借款的交叉项,我们考察危机中的商业信用利用度下降如何受到短期借款的影响,以此来判断商业信用的再分配效应是否在危机期间依旧存在。

根据商业信用的再分配理论,更多的银行借款可以衍生更多的商业信用供给,同时会因银行借款的增加而减少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因此我们预期应收账款的β3符号为正,应付账款的β3符号为负。针对应收账款的检验,模型(1)中加入了危机之后的年份虚拟变量与Loan的交叉项,危机之后每年的再分配效应影响为β3+β4,根据假设2,我们预计β4的符号为负,表明相较2007年危机之前,再分配效果从β3下降到β3+β4,商业信用的再分配效应在危机期间有所减弱。为了进一步检验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否对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的减弱趋势有不同的效果,我们加入FD与Post×Loan的交叉项,FD是金融危机爆发前一年即2007年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选择2007年的FD是考虑到企业的商业信用使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相对于危机前会有明显减少,商业信用的二次分配减弱对金融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以避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根据余明桂和潘红波(2010),胡泽等(2013)的研究,我们采用由樊纲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2007年的金融市场化指标来衡量各地的金融发展水平。根据假设3,金融发展使得金融危机引起的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减弱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我们预期交叉项的符号为正。

三、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1.金融危机中的商业信用与再分配效应检验。金融危机如何影响商业信用的供给?我们关注表1中的第(1)、(2)列,商业信用供给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Crisis和Pst前的系数全为负且都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及之后的五年,商业信用供给相比较危机之前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与Love et al.(2007)、Kestens et al.(2012)得出的结论一致。根据商业信用的再分配理论,银行信贷的收缩是企业减少商业信用供给的直接原因,即使企业想通过竞争性手段展现经营性动机作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金融危机使得供应商提供的商业信用显著减少,假设1得到验证。

在第(1)、(2)列中我们可以看到,解释变量银行借款前的系数为正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即符合商业信用再分配理论得出的结论。然而,商业信用的再分配效应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将如何改变?在第(2)列的结果中显示,金融危机之前商业信用的再分配效果为16.83%,即有16.83%的银行借款通过二次资金分配用于提供商业信用,而金融危机之后的任何一年,商业信用的再分配效果再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事实上,金融危机之后每年的商业信用再分配效果表现为β3+β4。例如2009年的再分配效果为7.66%<16.83%,(0.1683+(-0.0917)=0.0766),即在2009年只有7.66%的银行借款转化为企业的应收账款,再分配效应在2009年减弱。同样地,从结果上来看2010-2013年的再分配效应都有所减弱,且都在1%水平上显著,在第(1)列结果中减弱趋势逐年递增,可见金融危机对商业信用再分配效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说明商业信用的再分配效应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变得虚弱,可能的解释是金融危机引发的流动性困境使得即便是资金约束较小的企业也被动减少了对下游的商业信用供给。假设2得到了验证。

2.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再分配效应。我们研究金融发展是否使得金融危机引起的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减弱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表1第(3)、(4)列给出了答案。在第(3)列中,金融危机爆发后每一年的FD与Post×Loan的相互项系数均为正,都在一定水平上显著(除2013年外),加入控制变量后也得正向的结果,说明金融发展对金融危机引起的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减弱作用具有缓冲效果。

表2的检验结果不难理解,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获得银行借款,基于商业信用的再分配理论,这些资金可以通过商业信用继续向下游分配,从而缓解市场整体的融资约束,对商业信用因金融危机冲击的减弱趋势有所改善,假设3得到验证。

四、研究总结

本文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利用2003-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在固定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金融危机期间,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的减弱趋势以及金融发展对这一变化的缓冲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商业信用供给显著下降。

第二,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有所减弱但依旧存在。

第三,金融发展使得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减弱的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

出现以上结论的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银行信贷大量收缩,企业虽然想通过商业信用供给维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但经营性动机的作用敌不过商业信用再分配效应减弱的事实,银行借款的急速下降是企业减少商业信用供给的主要原因,也是再分配效应减弱的一个重要前提。商业信用再分配理论在金融危机期间依旧有效,只是融资渠道和有用资金的枯竭,使得即便是受资金约束较少的企业也没法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资金的二次分配受阻。而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由于信息共享和金融体系的完善,银行间的竞争使得企业获得银行借款的金额和效率有所提高,因此金融发展能缓冲商业信用再分配减弱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Petersen,M.and R.Rajan.Trade credit: theories and evidence [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10(3):661-691

[2] Basrosa,R.and J.Pindadob.Trade credit during a financial crisis: a panel data analysis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66):614-620

[3] Kestens,K.Van Cauwenberge,P.and Bauwhede,H.V.Trade credit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during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J].Accounting and finance,2012,52:1125-1151

[4] Mian,S.L.,and C.W.Smith.Accounts receivables management policy:theory and evidence [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 169-200

[5] Love,I.L.A.Preve,and V.Sarria-Allende.Trade credit and bank credit:evidence from recent financial crises [J].Journal of financial ceonomics,2007,83:453-469

[6] Ge,Y.Qiu,J.Financial development, bank discrimination and trade credit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7,31(2): 513-530

[7] 胡泽,夏新平,余明桂.金融发展、流动性与商业信用: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4-15

[8] 陈邦强,傅蕴英,张宗益.金融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结构、政府行为、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间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经验(1978-2005年)的实证[J].金融研究,2007,10:1-14

[9] 罗正英,周中胜,詹乾隆.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可获性:企业家异质特征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0,6:44-50

[10] 余明桂,潘红波.金融发展、商业信用与产品市场竞争[J].管理世界,2010,8:117-129

(作者简介:徐赛,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李义超,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教授 浙江杭州 310000)

(责编:若佳)

作者:徐赛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 篇2:

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给我国的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强势的金融危机,我國外贸企业应该怎样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成为当前企业界人士所关心的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贸 影响 对策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初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风暴必然会产生比以往更为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它发生在美国,其席卷全球也成了必然。本文将以我国纺织品外贸企业为例,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一、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金融风暴必然会产生比以往更为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它发生在以美元为主导的美国,其席卷全球也成了必然。

全球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要传导给实体经济领域,阻滞全球经济增长。目前,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近30%,其进口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经济的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此次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很有可能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碍。大规模的救市措施,会使本来就有巨大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现大肆发行债券、印发钞票的情况,势必会导致美元信用下跌,并推高全球通货膨胀率。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不利影响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外消费市场进一步萎缩,我国外贸企业持续了上一年的低迷态势,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出口订单直线下滑,大批中企业破产倒闭,众多企业资金链受到重创。

1.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出口企业的订单缩水。伴随着金融环境的动荡,其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尤其是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影响更为直接。我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至9月份和1至10月份,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长率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1.2和20.1个百分点。

2.金融危机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随着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中国外贸企业面临来自海外市场的信用风险也在增加。金融危机下,海外买家信用状况恶化,支付能力下降,拖欠我国企业货款的个案数大幅上升,已开始出现拖欠款项、逃避债务的现象,对外贸易纠纷增加,诈骗案件也开始暴露。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已经全面加强了对风险信息的搜集,尤其是涉及纺织品出口类企业海外销售。

3.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这次金融海啸使得美元贬值,作为储备美元资产最多的国家,出口量对美国依赖最大的国家,美元贬值必定会对中国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我国的出口企业。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有利影响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来势迅猛,不可否认的是,它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但是,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即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同时也给予我们很多有利的机遇,尤其是为我国外贸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我们能充分把握住机遇,我们将获得巨大的收益。

1.企业将危机转为商机。金融海啸发生后,国际巨头企业纷纷顾头不顾尾,暂时放缓了全球扩张步伐。这就为一些中国企业迎头赶上创造了一个好时机,有利于强强联手,内联外并,走出一条联合发展之路。

2.延揽优秀人才。金融海啸一来,美国有许多金融高级人才失业,急于寻找饭碗。这个时候,中国企业就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延揽优秀人才了,推动中国企业快速发展。

3.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寻求新的商机。相对而言,在这次金融海啸中,新兴国家和地区所受的影响较小。一般认为,新兴市场国家是推动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甚至可以说是挽救成熟市场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命运的重要力量。所以,出口受阻的中国企业如果把眼光转向新兴市场寻求商机,则能起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进入2008年下半年以来,出口外向型企业纷纷感到,随着中国商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市场需求旺盛,不用说,这是除美国、欧洲以外,中国企业都纷纷看好的又一大市场。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质量优势比较明显,必定会在新兴市场国家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我国外贸企业应采取的对策

在此次金融危机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外贸企业正面临着金融危机带来的诸多影响,其中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影响。面对不利的影响,我们的企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而面对有利的影响,我们的企业也应该抓住机遇,化危机为商机,大力发展企业。针对前文提到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以下对策。

(一)寻求政府支持尽快摆脱困境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大大缩水。此时,我们的企业就应该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对于那些大型企业,可以单独向政府提出政策扶持性要求;对于广大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则可以通过商会、行业协会渠道寻求政府支持。在这危难之际,政府会尽力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的。

1.关注政府政策导向,争取政策支持。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任务主要是“一保一控”,即保经济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过快,避免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不断推出新的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中国政府提出了对中国中小企业扶持的基调。通过支持融资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体措施有: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

2.主动与行业协会保持经常的稳定联系。主动与行业协会保持联系,能够拿到第一手信息,便于企业决策和融资,也便于及时从政策层面来寻求政府支持。现在各政府都在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方案,与此同时,政府还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创新投资基金,以便给中小企业的融资带来方便。

(二)披上“专业”皮袄过冬

在外部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企业应向管理要效益,进一步降低成本,以及凭借对市场、产品的了解和理解,为客户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些专业化的企业能做得更好。要坚持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根据“业务资源集中化,业务单元专业化”的发展思路,调整业务部门,明确各业务部门和分公司的定位,确立拳头产品,产品由较为分散向拳头产品集中,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三)建立产业集群

在专业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在内在互动和上下游联系下,形成一种产品从设计、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以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完整系统。产业集群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从纵向看,有一个上下游的产业链条;二是从横向看,有一个相互支持的社会网络,通过完整而专业的链条分工,降低成本,升级配套服务,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法律应对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还很难说已经触底回升。金融危机导致的商业信用危机不可小觑,已经对我国外贸业产生了较强冲击。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除了采取相应的商业策略外,还应当从法律角度积极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渡过难关。

1.积极追讨已有欠款。《国家风险分析报告(2005)》曾尖锐指出,中国企业出口坏账率10倍于发达国家,坏账率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0.25%至0.5%,有的企业甚至高达30%以上,而且我国企业的海外欠款时间较长。坏账时间越长,成为“死账”的可能性越大。一些在国内行得通的追欠方式,在国际上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唯一有效的追欠方式是依法追欠,所以聘请专业律师是正确的选择。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国际诉讼、仲裁、委托代理机构追欠可能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为此,同行业的企业对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欠款人,有必要联合聘请律师,有效摊薄追欠成本。

2.慎重赊欠,规范签约。采用賒购的形式进货。这种方式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问题不大,往往是争取客户的有效竞争手段。但在目前形势下,赊购具有极大的风险,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尽量避免。

3.投保出口信用风险。投保出口信用险,外贸企业应审时度势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如果遇到买方违约或进口国政府的某种不公平待遇,都可在承保范围内减少损失。

(五)避险汇率风险

美元贬值成为金融危机以来影响外贸企业出口最“致命”的因素之一。特别是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稳,汇率变动难以预测,使外贸企业遭受巨大的汇率损失,无异于“雪上加霜”。

1.签订硬币种合同。在签订合同前,首先要选择好合同计价的货币。最好是选择币值稳定,有走强趋势的货币,并在合同中约定、敲定固定汇率,这样就能避免今后汇率波动造成的后顾之忧。

2.在合同中加入保护性条款。在合同中加入类似的调价公式,针对汇率变化列出保护性条款。其中应当限定,当汇率变化超过多大范围后,可以获得多大比例的价格补偿。

3.尽快兑现合同。在确定美元贬值趋势的情况下,合同兑现期越短,美元贬值的幅度就越小。

4.转移汇率风险。通过采用与主合同相同的货币计价方式,把总承包相应部分的汇率风险转嫁给分包方。

5.套期保值。所谓套期保值,是指用一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一定数量的商品,并且承诺到期支付现金或交付货物的行为。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避免将来该商品价格波动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6.实物支付。在支付货款时不以美元计价,而是以某种我国比较紧缺的实物资源作为支付手段。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避免美元贬值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赚取这种紧俏实物出售后所得到的进销差价。

7.降低外汇收益风险。尽量把外汇储备变成实物的储备,减少由于美元贬值带来的风险。

(六)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国外贸企业战胜金融危机冲击,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法宝。

四、结论

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外贸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我国外贸企业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困难面前,我国外贸企业应当趋利避害,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加强内部管理,坚持走专业化、集群化道路,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依托技术进步在“寒冬”中迎来“暖春”。

参考文献:

1.邢继军.世界金融危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建,石玉川.国贸贸易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徐洪才.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2009

4.石章强.企业过冬.华文出版社,2009

5.季小江.金融风暴与企业的战略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四川成都 610500)

(责编:若佳)

作者:张婷婷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论文 篇3: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探讨

摘要: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普遍收紧,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加强现金流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多中小企业倒闭的重要因素是现金流危机造成资金链断裂。本文对加强现金流量管理的必要性及策略进行简要阐述,重点研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现金流量管理

现金流量是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重要财务指标。如果现金流入在时间或数量上不能满足流出的需要,则产生现金缺口,而当现金缺口的情况趋于严重时就会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比较脆弱,因此,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加强现金流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研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现金流量管理的必要性及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1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现金流量状况持续恶化,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现金流量管理问题异常突出,正遭遇改革开放3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

1.1 对现金流量管理认识不足,缺乏管理意识

大多数企业很少对现金流量进行预测,企业生产、采购与销售人员对现金流量管理缺乏深入的认识,没有有效利用现金流预测控制手段,对公司流动性资金状况缺乏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对良性现金流问题关注不够,中小企业的目标多为销售额、利润额。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内容仅包括现金预算、日常流量控制等技术性管理,很少涉及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往往停留在战术水平上,而没有与企业的战略相结合。

1.2 资金使用不合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企业间往来款项拖欠较为严重,无力偿还应付账款,影响企业信用,企业支付能力低下,应收账款周期过长,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把过多资金用于长期项目,无形中加剧了企业财务风险,全部以流动负债来维持运转。现金流转不畅又造成了企业高额库存,生产经营无法平稳进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生产能力。

1.3 闲置资金利用率低,缺乏有效管理

企业对闲置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内部资金的闲置与短缺无法调节。目前企业内部缺少一套有效的增值、保值的资金管理手段和模式,缺乏统一的财务资金调控制度。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司的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资金信息,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监督和控制。

1.4 盈利质量不容乐观,营运资金管理能力欠佳

很多企业虽有大量的流动资产,但其现金支付能力却很差,即便企业账面上体现盈利,但这时的盈利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以至于无力偿债,最终导致破产。多数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这些企业不仅要借助投资或举借新债才能维持正常的经营,同时还不能支持投资或偿债。

1.5 宏观环境变化使中小企业管理的现金流减量

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信贷紧缩,人名币汇率升值加快,生产成本的提高,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和大幅度的调低出口退税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限制了现金流量管理的灵活性,使中小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加速流失。中小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薄弱,长期使现金流盲目的运转,潜在风险日益积累,促使任何的细微挫折就可能会置企业于生死边缘。

2 国际金融危机下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必要性

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按收付实现制,现金不仅是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而且贯穿于整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差量。现金流量状况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下,企业因现金流的管理不善出现现金流断裂而造成企业破产倒闭的状况接连不断,例如雷曼兄弟、通用汽车等。可见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2.1 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可以增强企业决策的实效性

企业对现金流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计量的,反映了企业实际资金的流动情况,现金流量信息反映的是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偿债能力、资金周转情况。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不稳定的,为追求现金流量的平衡,保持现金流量的通畅,这就造成企业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不平衡。必须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加强现金流量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了对企业实际资金的运转能力,从而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更具实效性。

2.2 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现金流量管理是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兼顾收益的财务管理活动。现金流量管理的内容包括:现金结算管理、现金使用效率管理、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管理和现金预算管理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为使得中小企业在稳定发展中得以壮大实力,需要加强现金的流动性,提高其营运效率,在确保企业有进行正常经营及其基础上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因此,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避免现金断流,采取相对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措施,令企业在危机中生存和发展,使企业在经济繁荣到来的时候还有能力重新振作。

2.3 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现金流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现金流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中小企业在不断谋求规模经济、努力改善市场地位以及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等战略经营过程中,通过现金流量的有效管理,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动性,提高現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加强企业实际支付能力,扩大企业发展潜力,提高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健康稳定发展。

3 国际金融危机下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策略

良好的现金流是企业管理追求的核心管理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和持续盈利的重要基石,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管理者面临的共同课题是如何维护企业的正常运作,打造稳健良好的现金流。

3.1 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状况除了与企业自身运作能力、融资能力等因素相关外,还与企业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良好的经济大环境有利于企业开展生产经营运作,改善企业现金流状况。相反处于较差的经济环境中,企业会普遍觉得“生意难做”,现金流容易入不敷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正遭遇多年未见的严峻形势,GDP增速和工业增速大幅回落,产品社会需求急速萎缩,各行各业经营情况相继出现恶化。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骤然增加,为了扭转经营性现金流的不利局面,企业急需调整经营方针,实施稳健的财务策略。

3.2 加强现金预算工作

现金预算是现金流量管理的主要内容,通过现金预算,掌握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及时补足余额,中小企业资金筹集能力弱,更应做好现金预算,根据企业生产保留适当的余额,对多余现金进行合理运用。在金融危机下,如何使资金在运动中产生最佳流量,可以从现金的预测、确定最佳现金余额、控制现金流量三方面。目前现金预算编制应用最广泛的是收支预算法,它也是确定收支差异的一种方法,可将预算期内可能发生的一切现金收支项目分别进行预测。

现金流量管理关键在于确定一个最佳现金余额,它不能造成现金过多压库形成浪费,又要保证现金流量能满足企业日常经营的需要。企業的现金支出分为三类:第一,非经营性大额支出,包括重大的资本运作、贷款偿还、设备技术改造利息支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购置等内容。指企业数额较大且与经营活动无关的支出。第二,经营性大额支出,包括材料采购支出、职工薪酬支出、水电费、税费等,指企业数额较大且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支出。第三,除以上两类支出外的其他支出,都属于日常零星支出,最佳现金余额=经营性大额支出+非经营性大额支出+日常零星支出的最大可能值。如办公费、差旅费、职工报销的医药费、修缮费等。

3.3 开展现金流预警及控制

建立和执行现金流预算制度,不能确保完全杜绝财务风险的发生,而只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财务风险。由于现金流预算方案是事前确定的,企业不能因为事前制定了预算方案就一劳永逸,实际经营情况和资金需求受诸多因素影响又存在差异,仅靠执行预算并不能确保经营性现金流万无一失。

对企业来说,应事先设定现金流偏差预警界限,采取有效措施在时间或数量上调节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一旦现金流数据越过预警界限,要及时寻找弥补缺口的现金来源,使其趋于平衡。

3.4 加强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

中小企业应加强业内部门间的协调程度,尽最大可能采用适时制对存货进行管理,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创新销售方式。缩短存货周期,企业可以运用以下策略:第一,运用适时制对存货进行管理。它的基本原理强调:公司的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形成连续的同步运动过程;只有在使用之前才要求供应商送货。第二,以销定产,避免存货积压。适时制认为企业可以将存货控制到最低水平,甚至是零存货。存货周转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现金周转速度。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如何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显得尤为重要,为谋求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既要利用赊销又要尽量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企业为缩短回收期,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第一,对销售人员的考核应注重销售收现的比率,将销售收现额作为销售人员业绩考核的终极指标,从源头上避免应收账款长期难以收回情况的发生。第二,企业对每一笔应收账款都应详细地记录,掌握客户付款的及时程度,做好应收账款的记录工作。包括目前尚欠款数额、用户付款的时间、建立信用关系的日期、向客户提供的信用条件等。第三,企业应事先对客户的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评估,以决定是否提供商业信用。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持续壮大,在危机面前,我国中小企业应从企业自身经营现状出发,努力实现现金流量的良性循环,积极开展稳健经营,在资金运用上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企业要从自身经营现状出发,根据现实情况,合理安排单位的资金运转。

参考文献:

[1]方升华,田秋菊.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8(11).

[2]顾新连.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2009(10).

[3]王汝印.中小企业优化现金流量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09(8).

[4]赵伟.金融危机中我国制造业的理财之道[J].管理观察,2008(10).

[5]孟焰,李连清.企业战略性现金流量管理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6(10).

[6]陈见丽,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经营性现金流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1).

作者:华秋红

上一篇:初中德育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政务中心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