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今,在多元化社会中,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仅要求其真实准确,还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以对未来经济事项有利的决策。会计信息形成必须借助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历史成本相关性较弱的特点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1:

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可靠性研究

摘 要:2006年2月中国新会计准则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其原因主要是它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但是它同时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部分人认为公允价值会使会计信息可靠性降低,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的确定过多依赖于主观性和可操控性较强的估值技术以及新会计准则加大了会计判断与估计,从而为盈余管理和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分析,从制度安排、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

引言

1978年FASB提出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观目标,导致了准则制定中大量引入有别于历史成本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探索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准则中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由于存在公允价值获取的可靠性、公允价值运用的可操作性等问题,2001年1月财政部在修改上述准则中取消了公允价值的概念,直至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广泛运用它。随着公允价值运用领域的不断展开,公允价值估值的本身固有的缺陷凸显,滥用公允价值的案例频繁出现。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公允价值的定义的实质性差异、中国对公允价值先用后弃,弃而又用以及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谨慎、限制和有条件的运用以及SFAS157关于公允价值可靠性层级问题等情况无不昭示准则制定者和实践者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谨慎性。

公允价值是从现实市场交易或事项的价格变化规律中寻求模拟市场环境里潜在交易价格的定价制度,是一种价格转换机制,充当转换的参照物就是当前的交易市价。选用哪种市价计量不但影响现实交易或事项的价值计量,而且直接影响模拟市场、潜在交易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从而直指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公允价值估值与随之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之间会出现一定程度偏差,尤其对不确定较大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估值更为明显。公允价值贴近市场、贴近市价、有利于决策的相关性得到普遍认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初衷是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更具相关性以及面向未来的会计信息,与历史成本相比,基于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包含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管理层的专业判断,其可靠性相对较低。Ramanna 和 Wastts(2012)指出,对具有不可验证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依赖,将增加经理人操控财务报表的机会和经理人的代理成本。对此,本文将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可靠性角度,考察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一、可靠性与公允价值的概念

(一)可靠性的概念

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从哲学范畴看,是指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毫无偏差地反映客观的财务状况。会计信息可靠性是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普遍认可的基本特征,但各国对可靠性的理解有所差异,均没有衡量可靠性的可操作标准。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可靠性定义为“确保信息合理地、免于差错、偏见并能重视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事项的信息质量”,其构成要素有“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可靠性定义为“当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者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者理当反映的情况而提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其构成要素有“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下了各自的定义,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相关规定涉及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特征,但未对其下明确的定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可靠性是确保信息合理地免于偏差、偏见,并能忠实地反映其意欲反映的事项。可靠性的关键是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依赖于如实反映、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客观性、审慎性和可验证性。

(二)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定义是公允价值会计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组织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尚未达成统一,美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1970 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简称 APB)第 4 号公告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支付的货币金额,或在不包括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交换价格的近似值。随着对公允价值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美国又多次对公允价值重新进行了定义。随着对公允价值研究的深入,FASB在2006年9月发布 SFAS 157 是对公允价值研究的最新成果,其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体现了明确的价格性质,清晰的计量时间、交易主体的具体性、计量对象的全面性。

除美国之外,世界其他国家或组织也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如下表所示)。

二、相关理论综述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追求的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它关注会计信息是否能及时反映企业现时经营状况和实际盈余成果,其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弥补会计稳健性不对称反映的不足,更符合股权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杜兴强和杜颖洁(2010)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程度在公允价值应用的各个阶段有所不同:在引入阶段(1998—2000 年),会计稳健性不是很明显;在回避阶段(2001—2006 年),除 2006 年以外的各年均表现出显著的会计稳健性;在重新采用阶段(2007—2008 年),会计稳健性有所波动。因此,公允价值的应用不会必然导致会计稳健性的下降。陈骏(2013)利用盈余与股票回报关系模型、应计与现金流关系模型以及盈余持续性模型三种方式衡量了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经验证据并不支持中国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降低了会计稳健性的研究假说。

但是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取得相关性更好的会计信息的同时,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Watts .R.L教授2003年在《公允价值与当前经济环境》的报告中指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计价方法,使得原始抵押债券和次级证券的价格被高估,证券产品的复杂性和公允价值的因素为经理人不断发放低质量的抵押债券和证券以及滞后确认损失提供了可能,所以说公允价值在次债危机中起到了一种支持作用。财务报告的初衷并不是用于公司估值,过大的操纵空间会导致财务报告出现误导,有效的报告准则应该能够预期到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的存在,财务报告的演进预示着盈余稳健主义的进一步加强。”

因此,如何充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既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预防管理层借助公允价值计量操控财务数据,以及如何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同时兼顾稳健性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终改进会计信息质量,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依赖于特定的程序、规则与方法。

(一)计量程序

从上页图可以看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获取与资产或负债相关的市场数据,进行计算得到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数额;然后进行初始或后续计量;最后再披露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表。分析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市场信息获取、公允价值计算、公允价值财务数据计量及列报都涉及到人为因素,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可靠性产生影响。除此之外,市场信息还受到其他重要因素(如交易市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等)的影响。

(二)计量规则

1995年,FASB和IASB在联合开发“企业合并”项目中初次提出“级次理论”。2006年,SFAC157《公允价值计量》正式采用这一方法,根据估值所使用的参数所处的级次评价公允价值结果的可靠性程度。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FASB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公允价值有三个层次:(1)活跃交易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报价——交易价格,指在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报价时,使用该报价对公允价值进行的估计。(2)类似资产和负债可观察到的市价——类似资产报价,指活跃市场上虽然没有相同但有相似资产或负债的价格信息。在利用相似信息估计公允价值时,应当调整与相同信息之间的差异,且所进行的调整必须是能客观确定的。(3)运用估值技术所确定的价值——模型定价技术,指无法运用第一、二层次信息估计时,则应用本层次的估计。活跃市场中的“脱手价”为公允价值计价第一层级,可靠性最强;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参数,可靠性次之;三级参数是不可观察参数,可靠性最弱。可靠的计量结果直接在报表中确认,不必进行额外披露;不可靠的在报表确认的同时,还要增加披露内容,以弥补可能的计量缺陷。极次越低,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多。

2006年中国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试图通过规定公允价值信息的区间分布提高可靠性程度。第22号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55条两次用到“区间”一词。这说明在金融工具领域,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一个变动区间。同期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和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审计准则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从点估计转移到区间估计后随之引发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三)计量方法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发布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不同程度地突破了成本计量的传统模式,有条件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等方面。金融工具准则规定,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权益,容易使其成为调节盈余、避免亏损甚至摘牌的蓄水池,且纳入表内披露的衍生金融工具因缺乏公开的市场报价,使用的估价模型十分复杂,这不仅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或操纵提供了空间,而且还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并没有说明如何判断房地产市场是否为活跃市场,也没有说明如何参照活跃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由于影响房价的因素很多,管理层可以在确定其公允价值时利用有倾向性的职业判断进行利润调节。非货币性交易相关准则规定,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存在着一定的盈余管理或操纵的空间。

目前,中国除了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外,其余资产和负债等更多的是依靠采用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估值技术需要专业人员的判断和估计,并且往往还要依赖一定的技术处理手段,这为盈余管理和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损害了盈余等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此外,各个主要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也存在一些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影响的规定。

结论与建议

研究表明,可靠性的降低主要是因为公允价值的确定过多依赖于主观性和可操控性较强的估值技术以及新会计准则加大了会计判断与估计,从而为盈余管理和操纵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通过前文的理论分析后,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完善制度是公允价值计量的保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为公允价值应用制定出更具操作性、更为详尽的实施细则,以指导会计计量。虽然现行的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有相关规定,但仍然不够详细,可操作性不强。如在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中,应针对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的特点给出相应的细则,尽量减少确定公允价值过程中的主观判断。第二,完善上市公司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制度。要对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交易事项进行充分披露,尤其是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而对于那些在亏损和摘牌边缘的公司,更要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对损益的影响。第三,努力提高中国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由于目前资产、负债或是相似的其他资产、负债尚没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短期内也很难形成,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更多地会采用估值技术。估值技术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还需要了解资产评估、金融工具等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 Watts·R·L.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207-221.

[2] FASB.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157“Fair Value Measure- ments”,September 2006.

[3] RamannaK,WattsR.Evidence on the Use of Unverifiable Estimates in Required Goodwill Impairment[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12,17(4).

[4] 杜兴强,杜颖洁.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基于 1998—2008 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天津商业大

学学报,2010,(2).

[5] 陈骏.公允价值计量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吗——基于沪深 A 股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5).

[6]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 吴明宇]

作者:焦永梅

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2:

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摘 要:现今,在多元化社会中,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仅要求其真实准确,还要求会计信息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以对未来经济事项有利的决策。会计信息形成必须借助计量属性,计量属性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历史成本相关性较弱的特点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其计量属性相关性及可靠性的增强,使历史成本模式逐渐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将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信息质量 相关性 可靠性

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尤为显著。然而,正当公允价值会计高歌猛进之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将公允价值会计推上风口浪尖,公允价值会计始料不及地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从2009年起,新形国家的经济明显复苏。全球已经开始跨进后金融危机时代。经过几年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继续证明:它仍是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

1、相关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FASB在1980年颁布的SFAC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对提出相关性的三个要素: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判断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关键就是会计信息是否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1.1、投资者不仅关注投资的结果,还关注其结果对未来的事项进行预测,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风险,来获取最优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运用企业所披露的公允价值的会计信息。这就是相关性的预测价值,即决策者通过以前的和现在的会计信息来提高未来预测能力。

1.2、反馈性是相关性必备的一种特性,反馈性能够使信息使用者或者决策者进行选择与判断,经过反复推断验证从而做出正确决策。会计主体存在于动态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产品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市场供求的波动和竞争强度波动是影响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和调整的四大外部因素,随着外部因素的变化企业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公允价值信息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能够发出反馈信号,具有较高的反馈价值,投资者可以通过企业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以此评价过去的决策并有所纠正。公允价值避免了历史成本信息不能计量市场价值的缺点,从而能够及时反映不同时点的市场交易情况。

1.3、会计信息能否及时传递,决策是否有用,除与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有关外,还取决于能否及时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因此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一个约束条件。会计信息时效性很强,若传递不及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会大打折扣。市场情况不断变动,相比历史成本,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经济价值的波动会进行及时的确认,避免财务报表对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如果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可以推断出企业价值,那么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真实的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说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

2、可靠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2.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信息比历史成本更具真实性

当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变化时,使会计信息仍然保持真实性是很困难的。历史成本仅反映了经济业务在过去时点上的真实性,适用于稳定、简单的经济环境。而公允价值会计则是根据时间和市场价格的变动进行调整,主要是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一些资产特有的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对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取得的账面价值并没有否定。相同或相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是这些确认与计量的主要依据,在发达国家这些市场价格相对可靠。当前市场包含了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不确定情况下总体的金额,如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所产生的效应等,因此在相对公平的市场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

2.2、估计与假设是会计固有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将不会损害

合理可靠的估计折现率、现金流量金额和时间并不会使公允价值可靠性偏离。公允价值会计虽然涉及到金融衍生产品的未实现损益等这类未来交易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权责发生制所倡导的原则,从表面上看不具备可靠性。若不及时地在表内反映一些涉及金额巨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变化,投资者将会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且有些金融产品是随时可以交易的,如美式期权。如果其价值在报表截止日不能及时反映,因此会计信息将会既不相关也不可靠。现在有很多金融产品有着成熟的估价技术,如B- S期权定价公式,根据其公式计算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因此,公允价值会计若能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会计计量就会有相当可观的进步。

2.3、若公允价值计量技术规范合理,其结果具有可靠性

可靠性与精确性并不等同,要对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现率及时间进行合理的估计,难度较大。在估计过程中,受人为因素影响出现判断或决策失误,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将会严重影响其可靠性。但是,只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则其结果也将会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全球,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比比皆是,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检验。仅仅拿金融产品来说,实证研究的结果都指向了同一个结论:公允价值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更优越。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靠性等都会因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而有所提高。所以公允价值可以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的财经营成果、风险状态和财务状况等,使得信息使用者在获取企业的获利与偿债能力以及面临风险状态时的评价变得更加有利。

参考文献:

[1]洪文志.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探讨[J].2012.

[2]盛晓鹤,骆长琴.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1,10:019.

[3]安春梅.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关系.

作者:王萍

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3:

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

[摘 要] 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一直是国际会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将公允价值概念正式作为会计计量属性,这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将产生较大影响。认识公允价值的特性了解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和条件,掌握公允价值确认与计量方法,明确它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十分必要。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计量属性 会计信息

1998年6月24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准则,其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它标志着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首次在我国正式使用。随后,《投资》、《非货币交易》等准则也开始引用公允价值概念。但由于当时我国缺乏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随意性大,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抑制这一行为,2001年2月,财政部对部分《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是,随着国际间经济贸易日渐频繁,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已成为必然。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并要求上市公司在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新准则中明确提出“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并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此外,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准则有17项,公允价值的应用成为新准则体系的一大亮点。

一、公允价值的表述及特点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在其发布的文告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为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可接受的资产或债权价值。”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006年9月发布的No.157对公允价值定义为:“报告实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支出的价格。”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虽然,各国机构对公允价值含义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几下几点:(1)公允价值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交易双方是自愿的,彼此熟悉情况,交易金额公平,该项交易是双方一致同意的。因此,在强迫的交易中或清算过程中形成的金额不能算作公允价值。(2)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公允价值是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即不仅资产有公允价值,负债也同样具有公允价值。(3)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是普遍存在的。各国机构对形成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在该市场环境下存在公平交易,那么不管是在活跃的市场中还是在不活跃的市场中就都可以形成公允价值。

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历史成本是客观交易形成的,公允价值可以是假设的。在历史成本会计中,对于资产或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是以已经发生的交易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中,公允价值中的交易及交易双方不一定是特定的或现实的,可以是假定的或虚拟的。如投资性房地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条件,可以以合理估计的价格作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

2.历史成本反映的是过去的交易结果,公允价值更具有相关性。在历史成本会计中,部分资产和负债是取得时的价值,如存货、固定资产等。物价上涨时,这些资产和负债都会被低估,使会计信息无法揭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能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能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3.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企业对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能力必须进行补偿,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从而为扩大再生产打下基础。在历史成本会计中,物价上涨时,原有的耗费无法足额得到补偿,意味着原有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不能得到维持。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即使物价上涨,企业的耗费也能得到补偿,保证维持原有的生产能力和规模。

二、应用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分析

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要素计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会计要素结果的影响最终会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在不同的交易下,公允价值的应用条件和会计处理方法也有差异,主要涉及的方面和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结果概括归纳如表所示: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导致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分别不同情况计入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也必然影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项目金额。尤其是新准则要求利润表单独列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使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更加清晰。从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可以看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把双刃剑,而且需具备的条件较高。鉴于目前我国在确定公允价值的活跃市场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公允价值的取得可能会存在人为操纵,加之会计人员还缺乏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控制等方面的经验,因此,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综合经济环境还需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最终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2006年2月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企业会计准则操作实务 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2007年3月第一版,立信会计出版社

[3]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 2006年2月第一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王建成 胡振国: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讨.会计研究,2007.5

作者:李梦玉 安丽珊 范 姝

上一篇:资产清查工作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广播文学节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