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监管特色启示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决定银行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国内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看,一方面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面临严监管、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快等因素增多,另一方面是负债成本管理、低成本资金渠道开发和创新产品设计等需求剧增,同时还面临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和宽松政策退出等衍生风险,可能会对银行金融机构负债成本管理、风险应对等带来更大的挑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银行业监管特色启示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银行业监管特色启示论文 篇1:

汇丰银行的管理经验及我国银行业治理改革

摘 要:汇丰银行在发展战略、风险治理等方面的理念、经验和做法,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较高的科学性,值得借鉴。面对金融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应重塑治理理念,加快推进银行业治理体系改革,提高治理监管的有效性和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汇丰银行;管理经验;治理;改革

一个银行的治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兴衰成败,提高治理水平,适应国内国际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谋求在竞争中能够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1865年成立于香港的汇丰银行,历经150年的风雨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现代化大银行,其管理理念及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汇丰银行的经验及做法

(一)汇丰的发展战略

“着眼于全球,立足于客户,量力而行,科学发展”是汇丰银行战略发展目标的精髓。汇丰银行一方面以本土化来推进国际化,即通过在全球各主要市场上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当地本土化程度最高的外资银行来实现“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化银行”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靠稳固的客户关系来打造“百年老店”。汇丰银行将“把握市场增长机遇,为客户拓展商机,助推企业和经济蓬勃发展, 帮助个人实现梦想” 作为具体发展目标。“45%用于资本积累,40%用于分红回馈股东,15%用于激励员工”的盈利分配制度成为其持续近150年稳健发展的“引擎”。实现了银行利益与客户利益、个人利益的完美统一。另外,汇丰银行只在可实现规模效益的市场发展业务,发展策略上着重建立连接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的国际网络,做全球最好的零售银行,绝不涉猎连“聪明人”都看不准的领域。

(二)汇丰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做法

汇丰银行以风险管理文化为骨架,以独立化、专业化的风险治理为大脑,以科学化的风险管理模式为手段,使得150岁的汇丰银行步伐矫健。

1. 风险管理文化深入人心。“像经营业务一样管理风险”是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 这一理念被灌输于全体员工,也直接决定了风险管理被置于同业务经营同等重要的地位,确保了银行总体上不会出现风险管控让位于业务发展的情况。 目前汇丰银行全球共有员工27万人,其中风险管理条线员工2.6万人,占比约为10%,对风险管理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 集团风险治理决定了银行如何发展。 集团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董事会下设委员会之一,是银行的大脑,它通过科学设定银行资本充足率、资本利润率、风险资产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等指标,从整体上把控银行风险偏好,直接决定银行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汇丰银行又通过一系列政策规定确保该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专业性,始终贯彻“专家治行”理念,包括规定最长任期、接受量体裁衣式的专业培训、接受严苛的履职后评价等。

3. 以三道防线、压力测试、全流程风险管理政策等为突出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决定了风险治理的执行力。对于零售业务操作风险防控, 汇丰银行构建了以业务条线管控为最下层、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层、内部审计为上层的金字塔型操作风险管控的三道防线。其中,业务条线承担了风险防控的最重要责任,负责确保零售业务关键风险得到有效识别、监控和缓释。汇丰银行规定理财产品销售应当贯彻“买者自负”的原则,但当发生误导消费者情形时,由银行承担全部责任。作为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评估第一道防线的有效性。

(三)重视风险治理基础建设

近年来,汇丰银行以大数据管理为基础,以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为手段,以优秀的人才储备为支撑,为其打造了坚实的风险治理基础。

1. 重视对历史数据进行归集、整理、分析。汇丰银行用于直观风险分析的风险图谱和内部审计部门建立的由不同地区、不同业务条线、不同风险类型组成的三维全球风险识别系统,依据的基础均是海量的历史数据。

2. 风险管理工具、管理方法走在银行业前列。汇丰银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一个重要的手段是通过对经营现金流量进行压力测试,来确定流动资产缓冲。风险测试的重点包括:测量经营现金流量和核心资本、关注表外风险、或有流动性承诺、多样化资金来源、管理外部债务情况、流动性应急计划、评估流动性危机等。这些手段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更为全面,也得到了FSAP项目组评估认可。

3. 人才储备为银行发展提供源动力。汇丰银行将拥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员工视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除与银行发展密切联系的员工激励政策外,系统性、专业化、不同层次的培训机制是该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对我国银行业治理改革的思考

(一)加快我国银行业治理改革

1. 重塑我国银行业治理理念。(1)应重塑发展战略,特别是应当将国家战略、民族战略融入其自身的发展当中,制定具有全球视野、兼顾长远、充分市场化的发展战略。银行的经营发展策略,应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坚持重视资本积累、服务实体经济和员工个人发展的统一性。(2) 应当重审风险治理效能,最为重要的是加强风险文化建设,将风险文化植入业务发展中,明确专家治行的理念,确保董事会下设的各专门委员会的专业性。除此之外,应完善压力测试的手段,加强三道防线的建设,尤其在个人业务中,重点加强业务部门承担风险治理第一道防线的能力。(3)随着巴塞尔III的监管要求落地、风险计量模型不断完善、银行业务日趋复杂多样,市场环境对银行风险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资银行应当积极适应当前的变化, 重建公司治理尤其是风险治理的基础,秉持大数据的治理理念,有序地改进风险测量模型和方法,对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要注重相关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 加快“走出去”、深入“引进来”。(1)加快中资银行走出去步伐,改变中资企业走出去对外资银行的过度依赖。 目前中资企业境外融资的主要渠道还是依靠外资银行发达的国际网络,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步伐落后于中资企业,未能对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中资银行亟需重塑国际化战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以金融服务便利化为重点,加快打造国际性银行,为中资企业保驾护航。(2)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真正变引“资”为引“智”。目前我国对外资银行准入门槛还较高,这必然影响国外对我国银行的开放程度。为了促进中资银行更好、更快地走出去,需要加快引进来的步伐,形成引进来、走出去共同深入的良好局面。另外,目前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在管理层面中资、外资仍是“两张皮”,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文化、理念等尚未与中资银行发生“化学反应”,中资银行亟待转变思路,深挖外资银行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外先进管理文化的融合。

3. 推进银行业治理体系改革。(1)公司治理体系改革。在巩固近十年来股份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三会一层”的治理结构,形成制衡有效、 激励兼容的运行机制,促进各治理主体规范、充分、高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注重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改进绩效考评体系,抑制盲目冲动,加快扭转以规模、排名论英雄的粗放型发展模式。(2)业务治理体系改革。适应银行集团化发展要求,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应分别实行子公司制、条线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和分支机构制改革,规范业务经营行为。信贷、 存款等业务应继续实行分支机构经营制, 重点推进柜面服务模式转型;信用卡、理财、私人银行等业务推行条线事业部制,由总行事业部统一设计产品,其他部门和分支行只负责产品销售;同业、投资等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总行专营部门单独经营,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再经营;信托、租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业务,实行子公司制,独立经营,建立“防火墙”。(3)风险治理体系改革。在巩固信贷风险管控机制的基础上,推进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和母子公司的集团并表全面风险管理,合理确定风险偏好,控制整体杠杆水平和风险水平。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建立覆盖非信贷和表外资产的全口径分层次的资本占用和风险拨备等制度。强化银行集团在风险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和监管机构的监督责任。(4)行业治理体系改革。巩固行业协会自律机制建设,强化服务和救助功能。建设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推进同业、信贷资产转让等交易信息和理财、信托、租赁等产品信息登记系统建设,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探索设立信托稳定基金和中小银行流动性互助基金,增强行业自我救助能力。

(二)提高银行业治理监管的有效性

1. 改进监管模式。在我国现行“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下,应努力实现宏观、微观审慎有效监管“有所为,有所不为”。(1)重点突出消费者保护。在现有体制下,应当首先突出银行机构“三道防线”的主体责任,并对其“三道防线”实施行为监管,推动银行不断前移风险管控关口,最终形成第一道防线能够有效控制主要风险并有效保护消费者合法、合理权益的局面。(2) 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分业监管的专业化优势,树立整体视角和思维,综合考虑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等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相互之间的影响,将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出发,注重金融政策措施和执行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宏观审慎监管。(3)进一步改进完善微观银行业监管,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切实转变职能和作风,简政放权,建立公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一是优化市场准入。继续简政放权,还权于市场,让权于社会,放权于基层。还权于市场,就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管理好的事项,就要把权力交给市场主体。让权于社会,就是把社团组织管理更有效率的事项, 就让给行业协会来管理。放权于基层,就是基层监管机构能做的事,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就交给基层监管机构去管理。二是推进分类管理。当前要改革完善银行业分类分级管理,探索按照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系统重要性、管理能力等因素,综合设计分类标准,实行有限牌照制度,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 三是完善监管规则。 坚持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完善监管制度,维护银行体系稳定。推动资本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落地实施。加强功能监管,促进各类机构在统一规则下的公平竞争。 制定统一的不良资产处置办法,规范银行呆账核销行为,防止道德风险。加强监管法规清理,强化部门规章的规划立项、审查备案、评估检查工作,促进依法监管。四是改进监管方式。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完善监管评级标准,提高数据质量,精准定位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水平。科学立项,突出重点,提高专项检查比重,探索通过整合集中等方式组建专业检查队伍,充分运用现场检查分析系统,加强处罚问责,提高现场检查的有效性。(4) 坚持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统筹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周期和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科学制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合理确定监管要求,体现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及时、充分反映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单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2. 改进监管技能。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监管中往往注重定性分析,重点监管银行贷款投向的合规性、安全性等,主观性较强,而对银行风险识别、计量、监测等往往缺乏量化分析手段。因此,各部门应结合大力推动商业银行新资本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办法有效实施的契机,推进银行业风险治理改革。(1)引导、督促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对资本和各类风险计量的制度方法,优化信息系统,提升数据质量;加强与内部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明确发展目标和风险偏好,提出科学的资本规划;强化管理,不断优化风险计量工具,完善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健全风险制衡机制;持续改进风险管理,积极开发运用新型风险计量工具,提高风险识别和计量的准确性。(2) 加强监管人员和银行业高管人员的培训学习,引导银行准确计量监管资本要求,全面覆盖各类风险,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健全内部资本评估程序,强化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3)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展资本创新,推动新型资本工具发行,拓宽资本补充渠道。(4)提高监管有效性,通过监管规章、制度管住银行风险行为;通过市场准入把好准入关口;利用好银监会开发的“1104”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完善监管评级标准,提高数据质量,精准定位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提高非现场监管的水平;科学立项,突出重点,提高专项检查比重,通过整合集中等方式组建专业检查队伍, 充分运用EAST系统,加强处罚问责,提高现场检查的有效性,及时确认风险,对银行出现危机隐患能够有适当的危机处置安排。

3.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监管事业,人才为本。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日新月异,银行业监管面临新要求,监管人员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是努力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监管理念、制度和方法,加强人才开发、引进和培养,提高监管人员待遇,以良好的薪酬待遇、事业安排吸引商业银行优秀专业人才加入监管队伍,努力打造知识型、专家型的银行监管队伍,以专业化的有效监管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管理风险,稳健经营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高银行业监管专业化水平,加强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和监管新理念、新规则、新技术的学习培训,努力掌握国际银行业发展与监管的新技能,及时把握国际银行业发展与监管动向,提高银行业监管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栾锋. 汇丰银行管理经验对于银行业监管的几点启示[N]. 金融时报,2009-06-29.

[2]胡艳超. 汇丰银行应对金融危机的管理经验与启示[J]. 中国金融,2010(2).

[3]高连水,方海波. 国际大型银行经营转型的经验及启示——以汇丰银行、富国银行为例[J]. 农村金融研究,2013(11).

[4]祁斌. 综合经营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中国金融,2014(2).

[5]杜静. 汇丰银行的实践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J]. 福建金融,2010(1).

(责任编辑:龙会芳;校对:卢艳茹)

作者:李瑞红

银行业监管特色启示论文 篇2:

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国际经验及借鉴

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已经成为决定银行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国内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看,一方面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面临严监管、金融市场波动性加快等因素增多,另一方面是负债成本管理、低成本资金渠道开发和创新产品设计等需求剧增,同时还面临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和宽松政策退出等衍生风险,可能会对银行金融机构负债成本管理、风险应对等带来更大的挑战。对标国际先进同业负债管理经验,国内商业银行既要加强主动负债管理、现金管理产品设计、低成本资金渠道建设,也要紧跟货币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方向。借鉴国际同业负债管理经验,既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不断丰富和完善负债质量管理制度,也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厘清负债管理的发展脉络和成功经验。本文结合国内外银行业监管环境和自身特点,对全面提升负债质量管理水平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措施建议。

国际银行业负债质量管理特点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国际银行同业在负债管理方面已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发展模式,即不断完善专业的负债管理部门,持续优化具有竞争力的定价模型,升级负债风险管理工具,全方位提升负债质量管理水平。总结提炼国际银行同业负债质量管理经验教训,有助于国内商业银行解决好自身的负债质量管理难题。

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欧美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早,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表内外各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统筹管理,在对经济、金融和监管的环境和政策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银行风险偏好和相对优势的发展策略,负债端结构受资产端的投放需求和负债成本的共同影响。在美国银行业发展的历程中,主要表现为量、价两方面的特征:从量的角度看,资产端需求旺盛,促使银行主动寻求负债来源,调整负债端结构;从价的角度看,存款成本上升促使银行通过其他渠道主动负债,改变负债端结构。根据负债端成本的不同,商业银行可以调整风险偏好,形成不同的资产负债策略。例如,高成本负债支持高收益资产的策略,典型的代表是信用卡银行和消费贷款银行;低成本负债对接低收益资产的策略,具有代表性的有从事批发业务的货币中心银行。司库制度就是欧美银行业全面负债管理系统的重要成果,能够将各类币种的负债资金进行集中统一调配。法国兴业银行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应用与司库制度融合,为负债质量管理提供更加主动的工具,实现了与企业客户进行高效率对接。

科学定价管理机制。欧美银行机构通常倾向于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不同银行在交易账户、储蓄账户、共同基金存款账户和存单产品上都有不同的价格空间,能够向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收益和流动性选择。如2016年,在美国资产规模前100位的银行中,储蓄账户存款成本最高的银行为1.38%,最低的银行仅为0.01%。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下,银行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在网点和渠道布局上的优势,在负债端通过精细化的客户行为和敏感性分析,可为高收益资产提供稳定、及时以及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欧美银行业对于定价管理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主要通过两个方式进行:一则是在负债资金渠道开发上强调多元化负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存款资金,还可以通过设计不同期限、结构、付息组合以及金融衍生品等加强对负债资金的调节;二则是对负债资金的应用进行专业化管理,严格规范负债资金应用项目评估、风险收益平衡。另外,欧美银行业在客户定价上具有很强的主导性,尤其是对分支机构的负债资金池的管理。

多元、低成本负债来源。欧美银行业在经历多次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开始重视负债资金的来源问题,重点关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负债资金风险、同业负债占比过高等问题。次贷危机后,尤其是2010~2016年,美国银行业的存款占比平均达83.4%,而相同时期存款利息支出在计息负债利息支出的占比仅为62.92%,这主要归功于较高的存款占比与丰富的存款产品。美国银行业的存款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交易存款账户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存款、储蓄账户存款和存单,且分布相对均衡,如2017年二季度末四类存款分别占存款总额的16.2%、39.5%、21.7%和12.6%,这些不同属性的资金来源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多样化的流动性和收益率组合,同时更好地满足了各类储户的需求。从目前的趋势看,欧美几大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启了合并潮,同时对高负债成本的業务部门进行优化调整,一些大型国际银行甚至撤销了某些业务机构,以维持较低的负债管理成本,如德意志银行就计划退出投资银行业务,而汇丰银行更是退出了美国的财富管理市场。种种举措表明,欧美银行业对于负债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更加重视综合经营业务的结构性改革,不过度追求综合金融业务,而是聚焦负债质量管理,注重提升盈利发展水平。

客户分层定价模式。欧美银行业对客户进行分层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负债资金进行结构重组,以清晰界定负债资金的来源、资金成本和付息方式,进而为负债产品的组合设计提供更为精细的数据参考。富国银行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较快,以社区银行为依托进行广泛的低成本负债拓客和低成本资金市场开发,负债质量管理的突出特色在于客户细分以及精细化。模型技术方面,富国银行通过建立零售业务客户分层标识体系,搭建比较完善的客户存款、理财、基金等数据分析模型,借助模型实现客户负债结构的动态管理,以便专门的零售业务负债管理部门进行评估;机制方面,通过建立长尾客户低成本负债,以零售产品多样化吸收更多低成本资金,在负债成本管控和负债资金应用上坚持成本优先原则。近年来,富国银行在长期借款、衍生金融负债方面作了进一步优化设计,以形成更为稳定的负债结构和资金来源,确保银行负债经营的可持续性。当然,欧美银行业定价模型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强调动态平衡。

完备的风险治理体系。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后,欧美银行业开始重视负债资金的风险治理。摩根大通银行依托其出色的公司治理体系和前瞻性的风险管控制度,实现负债管理高质量发展。首席风险官和所属的风险管理专业部门(如信用组合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和特殊信用部门)紧密配合,实现从制度和文化上提升负债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摩根大通通过主动负债风险管理,设计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和对冲工具,注重融资渠道来源多元化,稳定核心存款和其他业务产生的存款余额以应对流动性风险,在同业负债、金融市场债券业务方面确保收益与风险的相对平衡。同时,摩根大通善于应用各类风险管理工具,包括早期推广的风险矩阵(Risk Metrics)系统、VaR方法在风险管理的应用以及Phoenix系统来实施操作风险管理。这些前沿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模型同样受到了其他同业的借鉴学习,日韩等国的银行机构就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研制推广更加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增强银行机构的韧劲。

启示与借鉴

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既是商业银行自身高质量发展、提升经营质效的内在要求,也是银行业监管的规范指引。通过借鉴国外银行负债管理经验,特别是美国银行业负债管理历史经验,我们建议从以下五个层面提升负债质量管理。

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加强全面负债管理。一是健全银行系统内负债质量管理体系,统一公司、零售、同业等负债管理条线口径,建立基于项目制的负债资金动态管理机制,定期进行负债资金效益评估和反馈,切实增强集团负债管理效益。二是通过完善主动负债管理工具,以资管新规为指导实现健康稳健的负债业务发展路径,防止借创新之名扭曲负债管理的初衷,回归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避免无序的负债竞争、抬高存款资金成本等不合规现象。三是充分释放负债资金的成本压力,以合理的利率水平发展负债业务,不断优化短期、中长期和长期负债的期限、利率结构。

优化内外部定价策略,提升负债质量管理效益。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贷款综合收益管理。对于人民币贷款定价模型中的价格,仅作为分行定价的指导性要求,给予经营单位更多经营自主权,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二是建立大额存单票面利率梯度定价体系,引导条线部门优化产品和期限结构,降低成本,对同业活期存款按稳定性制定差异化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unds Transfer Pricing),鼓励稳定的低成本同业存款增长。三是对于集团内分支机构的负债管理应更注重精细化设计和量化管理,避免人为干预决策以及负债项目“套路”模式的出现,对于专业性较强、涉及领域较为复杂的负债项目、资管产品,建议加强专业评估。

规范服务收费管理,促进非息业务合理有序增长。一是协同前台部门积极推动非利息业务固优势、补短板、增创新,积极拓展新的收入增长点,促进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持续增长。二是持续加强服务收费管理,牵头服务收费管理工作,严格落实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关于涉企收费专项治理的部署要求,扎实做好规范服务收费自查整改工作。三是密切关注监管政策、同业和市场服务收费的动态变化,及时优化调整系统内服务收费的定价策略,坚持服务基层导向,进一步梳理和精简负债管理收费项目,以期符合监管要求,促进非息业务合理有序增长。

严控负债成本,合理安排存款期限结构。一是通过设计不同类型产品的目标客群、期限特征、风险特征、提前赎回条款等业务属性,前瞻性布局中长期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二是在盈利目标的驱动下,原有存款被替代的过程中,可通过对风险的合理定价严控负债端成本,通过制度层面设计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以降低负债端成本上升对利差收益的不利影响。三是巩固负债资金管理制度化水平,适应内外部金融市场和企业及住户部门存款变化的趋势,合理安排存款期限结构,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加大对高成本负债資金的监督监测,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境内外联动等资源渠道,释放高成本负债,加快以低成本负债为主导的负债质量管理模式转型。

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风控能力,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一是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促进管理出效益。在市场资金面整体较2020年宽松的环境下,多渠道加大资金运作力度,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全面搭建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重定价策略、拉长负债期限、开展利率衍生品交易,主动缓释利率风险,持续加强债券投资和汇率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三是针对国内外金融市场波动剧烈的大变局,建立系统内一体化重大市场波动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强化科技赋能,完善信息系统工具,加快推进智慧中台风险计量系统建设,构建符合巴塞尔新规的市场风险计量工具。

结论

在内外部的复杂环境下,国内银行业负债质量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疫后全球宽松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全球银行业均须面对宽松政策退出以及美联储加息等对负债管理带来的严峻挑战。除了外部不确定性增加,对国内商业银行来说,负债质量管理的监管要求已十分明确,银行金融机构自身的负债结构调整,负债端核心存款竞争持续,负债资金成本有所上升。商业银行息差收窄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而提早做好负债管理规划,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如何增强负债资金来源多元化、提升负债资金质量管理成为摆在银行管理者面前的优先事项。与此同时,银行业负债风险管理的压力也在增加,提升负债端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能力,优化负债端风险管理机制的任务同样十分紧迫。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中国光大银行财务会计部)

作者:邓宇 叶楠

银行业监管特色启示论文 篇3:

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是目前银行间竞争的重点。本文结合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间业务发展中的优势及劣势,重点就如何拓展该行的中间业务策略进行了系统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策略

最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有很大提高,各商业银行为促进其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也采取了如加大分支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绩效考核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但到目前止,有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实施效果不太显著,与发达国家银行比,差距非常巨大。本文通过对有代表性的欠发达地区-湖南张家界地区的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分析,探索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思路。

一、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张家界市,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面积9516平方公里,人口162万。该市第一、二产业比较薄弱,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业。2008年,该市实现GDP184亿元,旅游收入83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

截至2008年底,该市共有对外营业金融机构7家,分别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联社。共有银行业对外营业网点175家,从业人员2600多人。2008年12月31日该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总额为14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2亿元。2008年底该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营业网点、从业人员分别为95.94亿元、80.44亿元、47家、1134人。

成立于1986年的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现有在岗员工170多人,下辖8家对外营业机构,资产总计15亿元,是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管辖的二级分行。目前该行中间业务主要品种有:结算、银行卡、对公咨询、结售汇、代收代付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主要集中在个人结算收入、银行卡收入、对公咨询收入和结售汇收入几方面。近年来,该行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加,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中间业务收入在该行总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不足3%上升到2008年的9.4%,已经成为该行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间业务的低成本属性,其利润贡献度越来越大(参见表1)。

2008年该行各主要业务品种在中间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如图1所示。与同城其他机构比,中间业务市场份额和收入远低于其它三大行(工、农、建行),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对公咨询收入差距较大造成的。

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是衡量商业银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该行不足10%的比例表明,该行经营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发展中间业务还有很大空间。

二、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劣势

该行发展中间业务有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目前,我国已陆续出台了《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及产品创新提供了法律保障。

(2)区域经济环境良好。作为一个年轻的旅游城市,2008年张家界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财政收入13亿元。从经济总量看,张家界是一个小市,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从发展速度看,张家界是一个具有旅游特色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全市“十五”期间及2006年至2007年,GDP增长都超过了2位数,年均增长为10.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1%。

(3)上级行高度重视。与国外运行较成熟的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益明显较低。随着中国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完成,观念和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基层行中间业务将面临良好的发展时期。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是品种、技术、内部资源配置,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4)该行已有较好基础。张家界中行的多项产品及业务,在当地都属于首家开办或市场占有率极高,如住房按揭、汽车按揭、个投贷款等在当地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在47%、90%、80%以上,长城信用卡,结束了该市金融机构信用卡零发行的历史,是当地居民的首选,旅游贷款、外汇业务、旅游金融配套服务等更是深入人心。

当然,也应看到,该行拓展中间业务也有一些障碍:

(1)客户观念传统,思想守旧。由于当地经济比较落后,与外界经济、文化交流有限,受长期消费习惯的影响,对银行的中间业务收费难以接受,不接受网上银行、不信任自动提款机,对银行的部分理财产品持怀疑态度,导致商业银行的一些中间业务产品很难在市场上销售和推广。目前,除传统的结算、银行卡和代理业务外,相当一部分客户对其他各项中间业务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了解甚少,中间业务需求市场难以形成。

(2)同业间无序竞争,造成收入减少而成本支出快速上升。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总量小,优质客户少,银行同业间的竞争就显得更为激烈。各行除想方设法扩大原有业务的经营规模外,对他行开办的新业务品种,采取“一哄而上”、“仿而效之”的方法,加剧了中间业务经营的压力。同时,各行为了抢占市场,争揽客户,对同一中间业务品种往往降低条件,相互压价,甚至不惜做亏本生意也要将客户拉过来。结果是银行收入越来越少成本支出却快速上升,而客户的胃口却越吊越高,提出的附加条件越来越多,这种无序竞争,极大地损害了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正常发育。

(3)管理体制不顺,市场反应速度慢。目前,基层行中间业务的归口管理一般放在计划财务部,没有专门的中间业务部。中间业务的发起部门是各业务部门及各经营网点;计财部管中间业务的归口及中间业务的定价,但不管经营;各业务部门及网点负责中间业务的发起、经营但是不管定价,导致上下沟通费时费力、脱节,市场反应速度慢,不利于产品的创新与开发以及疑难问题的及时解决,一些产品或业务出现“上热下冷”“水土不服”等现象。这些都极不利于中间业务的良性健康发展。

(4)自身基础不扎实。由于在中间业务的培训方面缺乏力度和深度,基层相当一部分员工对中间业务品种不是很了解,业务操作不熟悉,不少员工甚至对办理一些中间业务诸如基金、代理保险、贵金属销售等或多或少产生了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有的员工迫于上级行的压力及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主动去营销,而是自己花钱办保险、买基金等,导致中间业务发展缺基础、少范围、举步艰难,难以得到较大拓展。

三、中国银行张家界分行中间业务的拓展策略

1、切实改善中间业务内部环境

首先要切实转变观念,从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和依托,中间业务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延伸和深化,采取多种方式,真正把中间业务当作改善服务、增加效益的重要工作。

其次,要理顺管理体制。改变中间业务目前各自为战、条线割据的管理体制,对中间业务统一筹划协调发展,规范管理,形成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避免脱节、中间业务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同时,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分别推出不同的中间业务品种,尽量满足客户对中间业务品种的不同需求。改变过去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在市场和客户中“水土不服”的状况。

再次,大力加强人才培训,提升中间业务的市场营销能力。着力培养和引进既会经营又懂管理,既掌握技术又了解信息,既具有创新意识又具有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定期、不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与长期培养,使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达到“以一当十”、解决基层行中间业务人单力薄的矛盾,使从业员工适应中间业务拓展过程中的不同层面的需要。

最后,努力发挥优势,拓宽中间业务产品。张家界中行一定要创造条件开办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以此带动结售汇业务、贸易融资及其相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结算工具除银行汇票和单位支票外,要大力发展银行承兑汇票,积极探索和大力开办国内信用证业务。依托张家界旅游经济背景,开发中间业务产品,如在全国范围内联合丽江、黄山、九寨沟等风景名胜区,申请发行并开发旅游联名卡。通过金融服务把游客、景点、商品各个市场链接起来,增加各种收入。大力拓展代理业务,如代理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项目管理业务;代理人民银行业务,如财政性存款代理业务、国库代理业务、金银代理业务等;代理各项公用事业收费、代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财政性收费、代发工资、代扣住房按揭消费贷款还款等;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等。

2、加强宣传和引导,提高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银行要加大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宣传,通过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媒体,介绍中间业务产品的性质、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等,或通过举办产品展示会等形式,现场展示或演示推荐的产品,让客户身临其境、切身体会这些产品带来的便捷、实惠和效益。当地政府要加强规范和引导,要求当地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规范运作、接受统一管理,解决诸如景区门票站只接受现金售票而不接受刷卡等原始落后的支付结算方式,从而既规范支付结算行为,大大减少现金使用,又提升了景区接待水平,促进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3、加强行业自律,规范银行同业的业务竞争行为。银行业监管部门和当地银行业协会,要加强对当地银行同业之间的业务竞争管理:一是正确引导各行发挥自身的业务特长,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和服务对象,设计本行的服务产品,取长补短、相得益彰,防止“仿而效之”“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最后只得靠互相压价来争揽客户。二是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商业银行间为了营销业务、争夺客户而违规甚至违法操作,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形成违规违法竞争的恶性循环。三是银行业协会要加强行业自律,制定规范、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服务形式,以及违反同业约定后的惩处措施等,规范商业银行间的经营行为,杜绝恶意竞争,维护商业银行的自身利益和社会形象,营造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中间业务发展环境。

4、防范中间业务风险。中间业务的风险显现没有资产业务这么直接和显而易见,但其风险的潜在性绝对不可忽视。必须坚持中间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建立完善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在中间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一是明确牵头部门,二是制定工作流程,三是建立风险管理考评机制。中间业务的风险防控,从业务发起部门到风险监管部门,都要建立一套考评制度,以确保中间业务风险防控的有效实施和严格执行。在完善中间业务风险管理办法,要针对每一种中间业务的重要风险点,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的环节重点防范,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中间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银监会张家界监管分局.张家界市银行统计概览,2008年

(2) 张友昌.基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路径分析.经济师,2008年第2期

(3)王东胜.经济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建设对欠发达地区的启示.金融参考,2009年第2期

(4)张旭阳.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国金融,2009年第14期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作者:田少彬 邓 超

上一篇:发展学生主体性教育论文下一篇: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