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推荐9篇)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篇1

为此建议:

一、增加服务窗口,增设自助设备,提高服务效率。相关部门尽快针对我市建设现状及规划,调研网点布局。在城北新区、城西新区应尽快增设营业网点,主城区各业务量大的营业网点应实行弹性工作制、弹性工作窗口的措施。在我市各高校、大型医院、中学内外增设营业网点或增加自助设备。推广使用自助存取款机,提高自助设备单日转账限额、单日取款限额和单次取款限额。加强引导服务,实施现金业务和非现金业务分离,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缩短交易时间等。

二、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开展各具特色的优质服务评比。建议以月为时间单位,实施“星级服务”考核,挂星上岗。要切实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大力开拓优质客户。通过建立优质客户档案资料库,采用各种方式与优质客户取得联系、进行沟通,节日时为客户送上祝福和问候;平时经常举办各类座谈,听取客户意见,以利改进工作。对重点客户要及时告知利率调整、理财讲座、国债发售等重要信息。此外,还应在营业厅增设复印机、书报架、饮水机、雨具架、播放背景音乐等,让客户来了心情好,感觉舒适,觉得到银行办业务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三、加强对银行营业网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柜面人员的形象、素质。银行柜面人员的形象与举止对客户评价服务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一线柜员必须做到面带微笑、“三声”服务。同时按照量质并举、绩效挂钩的原则,对柜面人员实行既有数量指标、又有质量指标的工资分配考核办法。在服务质量考核中,要考核工作差错率、顾客满意度等,尤其是对顾客投诉,经查实确系柜面人员因素引发的,要严肃处理。

四、加大对客户的风险意识宣传教育。针对理财产品宣传,要加大对客户的收益风险意识的宣传,及时进行风险提示,严格遵守理财产品真实性宣传的要求,端正客户预期。同时提升自助设备安全性能、加强网上交易安全监控。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篇2

一、提高效率:银行改善服务的当务之急

服务效率的高低反映了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技术设备的先进性、员工业务熟练程度、服务态度及其主观努力情况等, 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银行竞争力的大小。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对银行的服务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在社会其它行业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如果在银行营业大厅还是坐满了等待呼唤的客户, 希望得到客户的满意评价是不可能的。

在零售业务特别是储蓄业务中要提高服务效率, 各银行至少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一) 提高银行员工的业务熟练程度, 加大对前台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提高。

(二) 视客户流动情况, 对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岗位及时作出恰当的安排和调整。在客户集中的高峰时期, 尽可能增开服务窗口, 减少客户等待的时间。

(三) 改善客户使用ATM机的环境, 尽可能将客户加以合理分流。目前, 大多数银行的ATM机都安装在银行的外墙, 既临街又毫无遮挡, 使ATM机的使用者毫无安全感可言。通过对ATM机的环境改变分流客户, 进而减缓营业部的压力。

(四) 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 视客户和业务情况对现有的银行网点机构布局作出合理的调整。在业务繁忙的地区可扩大现有银行营业网点的面积或者增设网点机构。

二、收费高低:银行营销的重要战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服务付费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客户对商业银行收费颇有怨言的前提下, 如何面对服务收费和如何确定银行收费的标准, 这是商业银行确立服务和服务产品营销战略的重要方面。在收费问题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 摆正心态, 理性面对服务收费

优质优价、差异服务存在差异服务价格。服务质量是收费的前提, 收费与服务质量相互促进。如果没有这些条件, 商业银行的一般服务只能作为赠送品。商业银行对于服务收费要有正确心态, 修炼内功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接待能力。

(二) 审慎确定收费水平

商业银行服务收费的价格是否合理, 既要考虑银行的经营成本、收益和平均利润率, 也要考虑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认可度或心理预期的实现程度以及供给与需求等多种因素。在服务质量差和服务水平低的情况下, 人为地提高服务收费, 既不利于客户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 又不利于银行自身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 用足政策, 向客户提供超值服务

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了服务并因此收取服务费, 理所当然。但是,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 银行也可以考虑在银监会规定的服务收费框架内, 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的同时提供超值服务, 以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如美国在大危机之后通过的银行法禁止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 并颁布Q条例对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实行利率上限管理。在此背景下, 美国商业银行一方面通过提供多种免费服务来“补贴”客户;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账户, 使客户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能够收到利息或收到比政策规定上限还高的利息。

当然, 从长远看, 银行还必须在价格营销之外, 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与反馈机制, 使客户与银行之间的信息达到畅通;二要强化品牌意识, 进行品牌营销;三要以客户为中心, 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营销的目标。

三、智力服务:银行产品开发的重点

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差距不在产品的数量, 而是在服务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客户价值创造过程也就是商业银行提供智力服务的过程, 智力服务可以使客户有效规避不确定性风险且可以获得一定的货币收入回报。

(一) 提供特色产品和专业化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推出的中间业务超过200多种, 但在严格分业经营的政策大背景下, 各家商业银行提供的中间业务品种基本雷同。由此, 既降低了银行服务的附加值, 弱化了各银行的特色, 又使收费变得更加困难。

(二) 深化产品价值创造, 强化银行服务功能

即对商业银行现有的服务进行价值改造, 使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用增加增强客户对商业银行产品的依赖性。由此, 既要将银行服务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紧密结合.提高服务和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 又要提高商业银行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商业银行的员工能够为客户提供高层次、全球化、专业化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三) 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应对国际化竞争

国际化的竞争是服务竞争和产品竞争, 服务产品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服务产品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银行在产品创新中要注意:1.讲求实效。创新前, 进行市场分析, 对客户的投资理财意向、同业竞争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进行认真研究。同时,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 要有成本观念。要对业务创新成本与预期收入进行比较,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努力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入。同时, 可通过加强同业联合, 实行资源共享, 减少成本, 提高效益。2.要有前瞻性。要分析经济、金融发展趋势, 了解和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走向, 继而确定创新方向, 使创新出来的产品、业务和服务方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能带来较好的效益。3.要考虑客户对银行服务的价值需求。把银行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商业数据集中到一起, 存储在一个单一的集成的数据库中, 并提供各种手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客户潜在的需求, 调整战略、进行创新。

四、个性化:银行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 做好市场细分是关键

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 客户选择余地大大增加的今天, 银行只有提供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差别化服务, 提升服务的附加值, 才能留住客户并获得收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是银行设计开发金融产品的原则, 也是银行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 不断完善银行客户管理系统是条件

要通过网络、电话、柜台服务和咨询热线等工具, 在银行与客户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平台, 让客户畅所欲言从中了解客户需求变化, 不断改进服务。在用户信息反馈方面, 银行应当做到“有求必应”, 无论是对客户的投诉, 还是咨询、建议等, 都要及时回复, 力求准确表达银行的经营理念、展示银行品牌形象。

(三) 建立发掘和激励高素质人才的平台是根本

个性化服务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为基础。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它要求从业者具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及管理技术。但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供给看, 高素质人才的短缺是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银行都必须面对的难题。每一个银行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业务拓展方向, 培育出符合银行业务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并加以有效激励, 以充分发挥银行人力资本的作用。

五、开放市场:催生消费者剩余

价值创造理论认为, 创造的价值等于消费者的可察觉收益减去投入的成本, 是产成品的价值与生产成品所牺牲价值的差额。可察觉收益是消费者对产成品认可的价值, 是对产成品价值的一种评价, 消费者在购买产成品时, 付出的货币价格必须低于他的可察觉价值时, 才会觉得合算, 这种合算程度被称作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必然会选择消费者剩余最大者, 成功竞争就需要给消费者带来尽量大的消费者剩余。为此, 一方面, 要提高商业银行客户可觉察的收益, 即在充分了解客户需要基础上采用与客户相同的价值分析方法去了解什么是客户最理想的收益, 并运用于服务产品的设计, 提升银行服务产品的实用价值和心理价值;另一方面, 要降低客户获取银行服务的成本, 尤其要降低不确定性原因可能给客户带来的风险成本。

商业银行创造的价值必须在消费者、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 其中, 消费者满意度体现在消费者剩余上。根据市场结构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来看, 垄断市场中消费者剩余全部被生产者所剥夺, 而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剩余最大。从我国的发展实际看, 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之所以会不断提高, 银行客户能够从银行获得更好的服务,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开放市场。开放市场的结果是更多的合格的市场参与者进入, 打破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也必然是以形成有效竞争市场为目标, 在推动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同时, 为银行客户催生出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篇3

【关键词】民营企业  银行  金融服务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乐山民营经济在乐山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13年以来的经济下行中,乐山民营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名企的上游企业要现款,下游企业要赊账,结算周期和应收账款周期普遍拉长,企业资金链紧绷。如何重新认识经济转型新常态下乐山民营经济,如何在支持其转型发展中化解风险,缓解资金瓶颈,捕捉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是民企和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乐山银行业努力探索,取得了成效。

一、民营经济是乐山经济发展和转型的重要组成

乐山民营经济占非公有制经济的94%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近年来,乐山市民营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支撑和推动乐山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5年乐山市国内生产总值1301亿元,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10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六成,税收也占到六成,解决就业占7七成。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随着民营经济涉足的产业从主要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小型制造等传统行业为主,拓展到三次产业的多个领域,并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本和技术不断聚集提升。以民营企业为主逐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精细盐磷化工、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如碳纤维复合材料、新型专业陶瓷、化工双甘膦等,结构优化成效明显。乐山市立足资源优势,经过多年的规划发展和结构导向调整,2016年乐山确立了旅游主导产业的地位,民营企业积极介入与旅游匹配的绿色产业,高新区的总部经济区,五通,犍为传统产业的低碳发展,沐川、井研的生态农业,建设全省最大的有机茶叶、有机竹笋基地。通过PPP等方式等参与打造与旅游相适应的美丽城市的“三江六岸”、“特色小镇”。在与旅游相联动的生态脱贫中展现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在新一轮的民企“参军”中,走军民融合之路。

二、乐山民营经济获得了银行业机构较好的金融支持

各银行提高了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取性和覆盖面。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贷款需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额外提高门槛,不设玻璃门弹簧门。截至2016年3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表内外授信余额103亿元,支持各类民营企业1.7万户。银行提供的融资服务方式逐渐多样化,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包括金融结算服务、财务顾问服务、结构化投融资业务,着手为民营企业设计债权承销业务等。辖内银行业机构中非授信业务民营企业客户数5万余户。各银行改进优化服务网点和设备,向城郊、集镇、园区延伸扎根。普及推广手机银行、电子银行等。丰富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2016年上半年,全市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0个百分点。

各银行提升了对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各银行通过制度、流程和产品创新满足民营经济的差异化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全市现有挂牌的小微支行3家,一些银行也将部分传统支行定位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专营机构。除传统的“三表、三品、三流”以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客户发票、税务,POS数据,以及产业链上核心企业出具的交易数据作为客户分析的基础。积极推动建立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推进“银税保互动”等新服务模式。乐山建行与税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纳税评级高的客户可向建行申请最高额度为200万元的纯信用“税易贷”。借助省财政和产业园区补偿金,为园区企业提供“园保贷”融资、网银循环贷等。在转贷续贷上也不断完善制度办法和IT系统。乐山商业银行主动争取并用好央行政策工具,如全省首家试点的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至2016年上半年已累计运用专项资金77亿元,主要投向了民营经济。为降企业融资成本,农行等采取自己内部评估抵押资产、资产价值确认函等。有的银行不仅担保费率控制在2-3%以内,而且不收取保证金,抵押率提高到70~80%,对部分优质客户还可以足值贷、征信互认。招商银行一次抵押评估可以办理三个一年期贷款。中行“中银信贷工厂”通过专营机构和采用标准化流程集中审批提高效率,与海外分行协调,举办跨境交流合作会,打通国界开展业务。对企业的金融服务中,各银行减免合并收费项目共300多项。有的银行对新增收费项目公示三个月。全市一年期担保贷款的总成本一般控制在10%以内,抵押贷款8%以内,如邮储银行2016年上半年平均6.54%,相比2015的7.15%降幅较大。工行促进互联网金融服务,推动19家本地企业零门槛入驻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国开行四川省分行自2015年起开展专项建设基金工作,以股权投资或股东借款的方式解决乐山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

各银行落实经济转型期支持实体经济的要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安全等可以整改后达标,业主有意愿,也有信心度过难关,配合银行理清理对外的负债,担保,包括民间借贷情况的,银行业机构为企业转贷、续贷,降低利率,改变还款方式,不抽贷、断贷压贷,保持企业的资金链不断裂。在监管部门的督导下,各债权银行还成立债权银行委员会,相互交流债权企业的基本信息,通报企业重大投融资活动,共同研究风险化解方案,对企业采用一致的共进退行动。

支持乐山民营企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四川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改革试验区,乐山有传统的核工业等基础。军民融合产业创新性强,技术密集,附加值高,也正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乐山银行业把握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探索以老军工企业为基础建立融合发展园区的机会,针对“军转民”和“民参军”的企业不断更新服务模式,突出地方特色,给予较高的利率优惠。在符合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态分析。银行监管部门完善军民融合金融服务专项考核评估,形成了正向的激励和负向的约束。

三、对民营经济金融支持的制约因素

首先还是政策支持的问题。近年来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出台不少,但落地不到位。越往下走,政策的影响越来越低。国家和省里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财政、税收、金融等一整套优惠政策体系,持续为企业松绑减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但到市县一级,要么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照搬,要么是干脆迟迟不落实。对待民营企业也缺乏政策宣传和解读,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在执行中不到位时也往往缺乏督促机制。

其次是民营企业自身存在明显短板制约融资业务。特别是有的企业公司治理不健全、股东监事风险意识弱,公司章程中权利责任等条款模糊不清。不少企业是新一轮经济上行周期发展起来的,没有经历过下行周期的冲击导致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弱。发展战略不清晰稳定,盲目扩张,绷紧资金链。不合理的企业经济结构在经济下行期业务风险不断显现。在环境过热时盲目的脱离主业的投资很快暴露出来,一些企业盲目投资资源产品初加工企业和房地产项目,业务跨度大。随资产价格的急剧下跌,又不愿果断止损导致主业资金链紧张。资产价格的下跌又导致企业的投资欲望减少,2016年上半年,乐山占总投资61%的民间投资增速仅仅0.4%,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一些中大型企业关联关系复杂,形成理不清楚的“担保网络”和“连环担保”。不少企业还涉及高息的民间借贷,往往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导火线。科技创新投入少,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弱。据初步调查,三分之二以上的非公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或固定的科研合作单位。研发投入强度低导致新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足5%。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民营企业在军工市场的合作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有保密协议的约束,客观上影响了经营和财务透明度。

再次,对银行业机构来说,贷款等债权的违约率不断攀升,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占到不良贷款的一半,不良资产管控压力增大,内部问责和外部监管也更严厉,如有的大型银行,不良贷款的追责情况需要报总行的监察部。出于对风险、利润等指标的综合考虑,商业金融毕竟不是政策金融,各行社的授信和贷款增量下降的幅度比较大。长期以来银行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强,产品宣传主动营销力度弱,让银行自己和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企业之间形成了“沟壑”。

四、对策和建议

(一)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在市县落地

民企具有天然的创新基因,国家和省级层面近年来出台了不少鼓励和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有的配套措施还很具体,职能部门的可操作性强,但在市县一级就出现政策措施递减的情况,民企的获得感不好,一方面地方财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工作效率问题。市县一级要加快落实民间资本投资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性措施,进一步细化行业领域准入规则、标准和条件等,建立健全具有操作性的支持体系,活跃产权交易和技术交易市场,疏通民间资本进入和退出渠道。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知识产权入股和产业投资基金等领域;通过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专项政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产业引导作用。通过实施风险补偿、贷款贴息、担保费补助、担保代偿损失补助、保险费补助等政策,健全风险共担机制。对民间投资的保护也非常重要,民间资本最关心的是辛苦投资和积累的财产或产权能否保值增值和完整安全。在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债务纠纷中,要体现司法的公正。

(二)督促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

银行自身不仅有资金优势,还有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对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在资金和结算,还要辅导和促进民营企业清晰化发展战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打造绿色健康品牌,加大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技术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银行要为企业做好总体财务策划,引导企业多维度拓宽融资渠道,除传统的银行贷款外,探索“新三板”挂牌、产业发展和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专项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使用。

(三)督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力度

突出银行机构建设的专营定位,完善符合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特点的信用评级授信制度,量身打造特色信贷产品,通过设定合理的贷款条件、期限结构和产品定价等手段强化风险防控。探索发展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对现有的担保公司进行整合重组,依托省级政府背景的再担保公司,在新常态下探索担保的制度和方法,建立完善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增强担保公司实力。

(四)大力推动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发展集工商、税务、法院、国土、环保等部门信息于一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多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实现民营企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数字化。通过组织政银企座谈会、银企对接会、产品推介会、政策研讨会等,搭建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平台。进一步完善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大奖惩力度,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企业,维护社会信用秩序。

防水行业发展研究建议 篇4

大力发展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继续发展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建议新建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必须在1000万平方米/年以上),淘汰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鼓励发展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淘汰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加强防水行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防水材料生产技术、施工技术、施工机具的研究和开发,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防水涂料技术和产品,如喷涂聚脲、喷涂水性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等。

加强对新型防水材料标准的制定、规范并严格实施,自粘防水卷材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产品,但国内出现多个地区性类似的标准,有的质量指标低于国家标准,容易误导消费者,最终影响这类防水材料的发展。加强特种防水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种植屋面防水技术、太阳能屋面防水技术、地下工程防水技术、隧道工程防水技术、防水保温一体化技术等。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篇5

一、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的企业及个人客户在经营过程中需要资金支持,客户往往希望贷款成本能低一些,同时贷款金额能高一些,甘肃银行针对市场上客户的需求,推出小微企业抵押贷款。抵押贷款前提是借款人或借款企业拥有产权明晰的自有或第三方所有的住宅、门市、厂房等不动产,借款人或借款企业将以上不动产作为抵押物,获得贷款资金。甘肃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抵押贷款与传统的抵押贷款最大不同在于非足额贷款,传统抵押贷款一般都是足额抵押贷款,也就是抵押住宅获取的贷款金额不能超过住宅评估金额的百分之七十,抵押门市获取的贷款金额不超过门市评估金额的百分之六十,抵押厂房获取的贷款金额不超过厂房评估金额的百分之五十,甘肃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抵押贷款,可以按照评估金额进行百分之百的放款,这极大的满足了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的欢迎。甘肃银行针对大型企业开发了流量贷款,流量贷款的对象是大品牌的产品经销商或产品供应商。流量贷款首先是要调查申请贷款企业的进出货流量记录,流量记录要求长期稳定,如流量记录波动太大,则需要进行风险分析,一般来说,越是大品牌的产品经销商或产品供应商,其流量记录越容易符合银行审查要求。流量记录实际就是借款人经营情况最直观的体现,同时也能体现出借款人的信用,以及借款人通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对于信用评价高、经营状况良好的借款人,流量贷款往往能提供更高的贷款额度,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加优惠的贷款利率。

二、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1)业务风险迅速增长 随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总量的不断发展,甘肃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不断增长,2010年以来,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甘肃银行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信贷总额迅速提升,而由于当期的资信评价模式与审核制度不够严密,造成部分小微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甘肃银行需承担额外成本进行催收,同时应收账款规模的扩张,资金链运转的不顺畅也制约了甘肃银行开展其他业务的能力,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迅速增长的同时,甘肃银行信用卡业务及其他信贷业务的发展考虑到现有业务风险,市场竞争力遭到制约。业务风险增长的原因还体现在甘肃银行对于业务风险的控制能力不强,忽略风险过程管理的基础上没有搭建适宜的风险预警机制,当业务发展操之过急时,管理层盲目关注信贷规模的增长,追求短期业绩而忽略应收账款规模控制与资金回收风险,对甘肃银行小微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破坏,一般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握市场发展动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风险,实现平稳发展,甘肃银行需合理控制业务风险增长。(2)营销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看来,甘肃银行的小微贷款业务,贷款余额有怕提高,根据具体业务的不同,在抵押和担保方式上也有一定的调整,更是推出了多个种类的小微贷款产品,但是从总体来看,小微金融服务项目仍没有大的改进和创新,首当其冲的是各个行业上小微企业有着不同的特征,而对这些特征在把握上不够全面。具体表现上,比如对制造业来讲,一般对贷款的金额要求相对较大,周期也相对长一些,在用途上更难以分门别类,种类非常的繁多,而甘肃银行在应对制造业的小微贷款产品种类明显不能满足需求;又比如科技型的小微企业,往往其有利条件是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其融资主要途径是风险投资基金,而甘肃银行在贷款与风险投资基金融资相结合的产品上有所欠缺。另外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抵押担保的条件相对还过于严格。甘肃银行在抵押贷款业务上,往往更看重的是企业的固定资产、业绩报表等内容,对企业的潜力、专利、市场、流动资产等难以直接掌握的隐形资产抵押上很少考虑或者考虑不足,营销工作的开展遭到制约。(3)绩效考核不够完善 信贷业务最根本的要求是有效的把握风险,降低风险拨备的消耗,从而达到以最小的风险情况下使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利润。而甘肃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考核上,很明显的没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把握,考核目标的设定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这种不注重风险的考核指标指导下,不但会使大批的业务人员为了追逐奖励而忽略风险,最终导致甘肃银行的风险增加,还会使那些风险意识强烈的人员因为得不到足够的奖励和取得成效,转而跳槽到其他适合的银行,造成人才的流失。另外,甘肃银行的绩效考核中并没有对贷款发放后的相关的管理工作进行设计,而这一部分工作又恰恰不能忽略的。由于小微金融业务具有金额小、数量多、面对的客户相对固定的特点,因此当银行所办理的小微金融业务达到一定的数量时,相应的后期维护、综合管理、客户维护、资金回收等一系列的工作就自然落到了业务办理人员的身上。正是因为绩效考核的激励,所以业务人员努力增加业务量,但是后期的管理就没有相应的绩效激励,容易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人员流失。

三、甘肃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1)合理控制信贷业务风险 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具有产业系统风险、行业集中程序风险和借贷人个人风险等风险,甘肃银行根据风险管理的策略结合小微企业的实际,制定主要的风险防范策略:首先,行业选优方面。对于企业运营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大的、对资金需求变化稳定的、企业经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企业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品牌效应和用户认可度较高的、具有稳定的资金缓冲的、与内需分不开的消费品和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为优先选择;按照先进行规划再实施、大量选择的管理理念,优中选优的对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产品主要供应内需市场的企业和行业,以及各自相应的上游和下游相关产业企业,包括生产与之相配套的其他产品的企业进行支持和发展,这样就可以对经济动行过程中产生的系统风险和周期风险达到最大限度的防范的作用。其次,客户甄别方面。充分利用甘肃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主导地位的作用,经合市场信息和行业信息,对企业的现金运行等实际状况进行监控并分析,同时从该企业的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以及相应的行业协会、中介等机构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全面掌握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类关系包括人际关系等信息的掌握。在掌握了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对各类信息进行归类汇总并分析利用,最终形成便于甘肃银行进行操作的小微企业客户价值评价标准,以此标准为依据对小微企业进行甄别,最后实现甘肃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整体评价和认识。(2)利用网络营销进行推广 与传统的营销方式有所不同,网络营销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工具,最大程度的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网络营销有自身的特点,因为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是文字和语音上的沟通,除了完善的影音宣传资料外,营销人员通过网络平台与客户进行沟通。沟通的途径就是文字或者语音,对文字输入人员则要求打字速度要够快,不要让客户等待时间过长,描述的事项要清晰、简练、通俗、易懂;语音沟通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语音甜美、吐字清晰、态度热情等。根据以上分析,甘肃银行将网络营销分为售前、售中、售后三个阶段进行网络营销服务。售前服务主要针对的是甘肃银行的潜在客户,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资源,将甘肃银行的特色、详细、优势的产品信息展示给客户,达到营销信息大范围的覆盖面。售中服务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已经接收到了甘肃银行的产品宣传,并有一定的兴趣,有购买想法的客户。在这一阶段的服务主要是通过即使沟通软件进行沟通,通过文字或者语音,用简练的语言热情、充分、详实、周到的解答客户的问题,并对产品做出进一步的介绍,最终促成交易成功。因为甘肃银行的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的售后服务同期较长,因此为了维持甘肃银行的良好形象,树立品牌意识,为银行开发更多的潜在客户,对售后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较高。除了人员上,在技术上也要保证客户的售后反馈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被甘肃银行接收,并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回应。通过这种网络售后服务的途径,不但可以方便快捷的解决用户的售后问题,还可以大量节省银行的售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3)建立健全科学考核系统 通常情况下,绩效考核关注的是企业运营的规模,以企业规模的大小作为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规模为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还要兼顾以价值导向为标准的绩效考核。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与以企业规模为标准的绩效考核并不发生直接的冲突,以价值为导向,就是指在一定资本投入的条件下,以资本产生的效益回报作为评价标准,目的是达到最大收益。在银行利率由市场进行调节的大的环境下,甘肃银行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和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以扩大自身规模的方式来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很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因此以价值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必然纳入银行发展的战略计划中来。甘肃银行在逐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建立以利润为基础的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选择那些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作为发展客户,客户同样也把规模比较大的银行作为发展客户,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正确性,但不是绝对的。与这种以大论优的观点相对应的就是以质论优的经营观念。以质论优的观念,其重点考虑的不是一个企业的规模,而是企业能够给银行带来的经济增加值,规模小的企业同样也有提供较大经济增加值的情况。因此,甘肃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和预防经营风险的同时,更应该增加对质量过硬的中小企业客户进行拓展和开发,并积极维护。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篇6

近年来,各级高度重视基层人大工作,党中央、省市委文件相继出台,为乡镇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乡镇人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实际执行层面上,依然存在作用不明显、积极性不高、职权行使不充分等问题,“哑巴”代表、“挂职”代表、“荣誉”代表屡见不鲜。为推动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乡镇人大工作现状,基层建议:

做好乡镇人大工作,增强能力素质是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工作水平就上不去。当了几年人大代表仍然对代表享有哪些权利、应当履行哪些义务、应当发挥哪些作用不太清楚的不胜枚举,就更不用谈如何提议案、去监督管理了。因此,要从解放代表思想开始,主动聚焦“三学三促”、“五个一”活动,熟悉人大工作方法,了解人大工作特点,遵守人大工作原则,掌握人大工作规律,理清人代会、主席团会、代表视察、执法检查等工作的程序依据,持续提升镇人大代表干部素质能力。只有这样,眼光才能看得深、看得远、看得宽,从而不断提高参加行使管理监督的档次和深度。

做好乡镇人大工作,夯实阵地建设是必要条件。注重“管好”、“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是搭建代表和群众“连心桥”的牵引。然而,现在乡镇人大普遍存在经费紧缺、条件落后、一办多用现象,布局、配置离“标准规范化、全覆盖建立”相差甚远。为此,改变须从保障人大工作经费和代表小组活动经费着手。按照市人大《关于加强乡镇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意见》,乡镇人大代表之家和村居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要达到

“八有”和“六有”要求,“人大代表之家”都应建有专用的活动场所,以不低于40平方米的基本标准进行建设,专室专用并配齐各类办公设备;各村居“代表联络站”应按照方便选民、就近便利的原则,以单独办公或与他室合用的形式建立;同时,增强代表履职平台的生机与活力,建立人大代表QQ群、微信群,实现线上线下交流“全覆盖”,保障人大各项活动顺利开展。

做好乡镇人大工作,履行法定职权是重要途径。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行使的职权有13项,概括起来就是决定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权。但在实际工作中,镇人大如何规范行使这些职权,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进一步明确,致使镇人大工作和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人代会质量不高,存在走过场现象;行使职权不充分、不到位,存在虚化现象;办事机构不常设、工作人员不专职,存在职能虚设、弱化现象等等。为确保人大工作顺利有效开展,镇党委要重视、支持人大立出履职新威,除了每季度听取镇人大工作汇报外,还要专题研究人大工作,落实好事先主动征求镇人大的意见和建议,事后及时向镇人大通报的工作制度,对镇人大主席团提出的请示,做到及时研究答复。对人代会上票决的民生实事项目,要实行挂包责任制,全程“在线”督导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镇人大主席团跟进监督,确保各个民生实事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

规范中资私人银行发展的监管建议 篇7

1 清晰私人银行定义、明确定位

从国际经验来看, 各国监管机构都有针对私人银行的明确定义。在私人银行的发源地瑞士, “私人银行”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特指瑞士传统的合伙人银行, 银行需要对客户资金承担无限责任。在美国, “私人银行就是向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个别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包括接受存款、贷款、个人信托、遗嘱处理、资金转移、开立转付账户、在外国银行开立账户以及其他不向一般公众客户普遍提供的金融服务”。从目前来看, 世界各国对私人银行的定义是有差别的, 但都反映出私人银行的共同特点就是较高的入门标准和全面综合性服务。在我国, 银监会2009年7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首度正式提及“私人银行”, 并为私人银行产品投资二级市场和股权投资保留了一定空间。2011年8月,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 首次将个人高端客户划分为私人银行客户和高资产净值客户, 私人银行客户的标准是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商业银行客户。到目前为止, 私人银行的具体定义仍处于缺位状态, 监管部门急需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明确私人银行的定义和业务范围, 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提供指导。

清晰的定义可以澄清外部认知的误解, 而明确的定位则是一项新兴金融业务得以规范发展的前提。私人银行作为我国高端财富管理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定要求有其独立的定位, 而不能将其仅仅视为一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简单升级。首先, 从提供的产品来看, 私人银行并非提供无差异产品, 而是根据客户需要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产品;其次, 从服务对象来看, 私人银行并非面对大众, 而是只针对特定的具备入门标准的高端客户;最后, 私人银行并非局限于理财业务, 而是以财富管理为主题, 同时提供教育、医疗、税收、法律等服务。综上, 在定位私人银行的业务性质时, 要优先体现其财富管理的“高门槛、高标准”特点, 还要重点区分其与券商、第三方理财机构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不同。

2 尽快出台私人银行专门管理办法

从国际上看, 发达国家在私人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针对性立法。瑞士通过《1934年银行法》, 首次在法律上将私人银行业务与其他银行业务进行了区分。1998年底, 美联储基于《私人银行业务健全风险管理指引》, 对《银行控股公司监管手册》进行了修改补充, 专门增设了《私人银行职能和业务的监督》一节, 对私人银行的业务范围、职能及监管客体、监管程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一个国家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对规范私人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首先明确了私人银行的定义, 有助于业务定位和客户认知;二是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 行业整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三是通过私人银行这一新兴业务的推广使银行的运作更具活力, 为银行体制改革提供契机。

2009年我国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 银行不得将理财产品的资金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未上市企业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 同时又规定“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 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 从而对私人银行发行股权投资类理财产品给予了特殊豁免。除此之外, 监管部门在新出台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中并规定“商业银行向私人银行客户销售专门为其设计开发理财产品的, 双方应当签订专门的理财服务协议, 销售活动可按服务协议约定方式执行, 但要确保销售过程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对私人银行的规定都是在商业银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将其作为特例来对待处理, 即在对一般理财产品提出要求和规范的同时, 给私人银行的业务开展设计一定的空间。然而, 私人银行不是原有银行一般理财业务的拓展, 而是具有更加全面性、更高综合性和更大风险性的独立的业务部门。因此, 仅仅依靠现行的商业银行法律法规体系下对个人理财产品的规定不仅不适应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 也不利于控制行业风险。

3 全国范围开放私人银行牌照, 积极建立私人银行专营中心

金融牌照的全称是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 是国务院授权机构 (1) 批准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正式文件。持有牌照的私人银行运营和管理模式相对独立, 同时具备总行的管理职能和分行的部分经营职能, 可以直接对外开展合作并直接接受监管。私人银行持有牌照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经营范围和客户群的扩大有利于在原有商业银行的体系下更好地开发私人银行产品和创新私人银行服务;其次是持牌的私人银行采用相对独立的经营模式, 并直接接受监管, 有利于整体业务向规范化发展。截止到目前, 只有3家中资银行取得了经营私人银行的牌照, 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 (在上海开设的私人银行管理总部) 。这3家取得牌照的私人银行被允许从事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私人增值、顾问咨询和跨境经营服务, 而尚未取得牌照却仍在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受限、“名不副实”。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对牌照的发放管理十分严苛, 但对于私人银行牌照的申请资质、条件和流程等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标准, 这不仅容易造成银行间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的不公平竞争, 更不利于私人银行整体行业的长远规范发展。

2011年9月, 我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二部起草了《中资银行专营机构监管指引》征求意见稿, 首次提出将私人银行连同小企业金融、贵金属、票据、资金运营和信用卡纳入商业银行分行级专营机构类型。该指引不仅填补了关于专营机构的空白, 而且意义深远。首先, 发展私人银行的关键是客户基础, 专营机构管理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分支机构, 不仅能保持原有存量客户, 更有利于培养和吸引潜在客户;其次, 设立专营机构实现相对独立的经营和管理, 不仅能规范业务发展, 更有利于建立健全的行业风险管理体系;最后, 由于信息和互联网的发展, 私人银行得到越来越多的认知和认可, 这也基本扫清了私人银行发展的障碍。为了促进私人银行的长远发展, 我国监管当局应该统一和明确私人银行牌照的申请标准和具体事项, 逐步推进私人银行牌照的发放, 同时积极建立私人银行专营机构。

4 适当放宽经营限制, 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监控

金融创新过度会导致金融风险, 而政府的过分管制会抑制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我国监管当局首先要出台针对私人银行的法律法规, 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其次要在监管下扩展私人银行的经营范围, 鼓励创新, 寻求风险和创新的平衡。

4.1 发放信托牌照, 扩大私人银行经营范围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国, 主要应用在财富管理和财产转移中保障受益人的权益, 是自由处理符合公共政策的受法律保护的财产的核心工具。在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前提下中资私人银行更多的是充当一个集成商的角色, 主要通过代理委托经营业务, 而没有资格开展资产管理和资产配置业务。显而易见, 这种受限的模式一方面妨碍私人银行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仅靠无差异产品无法满足客户对综合性和个性化的追求;同时, 私人银行更多地依靠第三方机构委托代理业务容易产生合作风险和冲突, 权利与责任的脱钩会损害银行的利益。因此, 我国监管部门要考虑逐步放宽私人银行的经营范围, 适时地向符合标准、有资质的银行颁发私人银行信托牌照, 从而确立私人银行的法律地位。中资私人银行起步晚、基础薄, 我国监管部门应在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积极扩大私人银行经营范围, 鼓励产品的创新, 即规范与鼓励并举。

4.2 加强私人银行的监控

作为实行混业经营的国家, 美国有一套严格、细致的法律法规体系, 监管当局主要根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制定的手册和指引管理银行业务。瑞士在私人银行的监管方面做得更加严谨:先期实施预防性监管, 加强资本和业务范围管理;过程中做好风险监管, 调高私人银行风险较大业务的风险权数;后期督促私人银行承担无限责任, 避免客户因银行倒闭带来的风险。我国监管部门做好风险监控工作是私人银行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对私人银行进行专门立法, 确立其法律地位;其次要在规范私人银行的前提下鼓励产品和服务创新, 这就需要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协调合作;最后, 建立私人银行的专门平台, 做到前中后台无缝对接, 做好风险的监控。

5 实行差异化监督管理私人银行

私人银行的业务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经营模式、业务范围和服务理念上都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有明显的差异, 如果将其放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实行划一管理必然会导致无效和混乱。监管当局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等不同因素, 实施差异化监督, 从而提高管理效果。

5.1 将私人银行业务纳入事业部制的行政许可范围

事业部制是按照企业经营的事业划分设立若干事业部, 各事业部在企业总部的领导下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 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目前国际领先银行普遍采用事业部制模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部分银行在事业部制成熟后将私人银行注册为子银行。我国的大部分银行都采取“大零售”模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只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信银行采取了准事业部制模式。从短期发展来看, “大零售”模式更易开展、更易获得客户, 但是从长远发展和国际经验来看, 私人银行业务的特性决定了事业部制是最优选择。随着我国中资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升级, 相应的监管也要及时匹配和完善, 只有将私人银行业务适时纳入事业部制的行政许可范围, 才能更好地规范业务和控制风险。

5.2 将保护客户隐私作为私人银行提供服务的重点

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与一般的大众零售服务相比要求更高的私密性。发达国家特别注重保护私人银行的客户隐私, 一般都将保密制度写进法律条款来执行。如《瑞士银行保密法》规定私人银行业务无需公布资产负债表, 并在具体操作中实行秘密号码制度。美国的《金融隐私权法》禁止联邦机构在没有客户授权、行政传唤、司法传唤或搜查令的情况下查阅金融机构客户的财务记录。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也有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为存款人保密的条款, 但具体保密方法的缺乏不仅使客户缺乏信任感, 也使银行在保护客户信息的实践中力不从心。我国监管部门亟需将个人隐私置于法律保护下, 这不仅能增强客户对私人银行的信心, 同时也能加强银行对客户隐私保护的操作性。

6 做好私人银行的全局性长远性规划

就私人银行的组织模式来看, 国外领先的私人银行主要采取3种模式:独立法人型私人银行、独立运作的投资银行型私人银行和隶属于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事业部或子公司。如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汇丰银行等国际领先银行均将私人银行设立为独立法人型子公司, 其品牌已从银行内部事业部制下的“Private Banking”变更为“Private Bank”。我国中资私人银行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因为在业务专业性、经营独立性、产品独特性和服务高端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劣势, 仍处于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组织模式的过程中。我国大多数中资银行都还采用“大零售”模式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并且私人银行也都采用隶属于商业银行的非独立形式。从理论和实践来看, 事业部制模式是最适合私人银行的管理模式, 我国的工行、农行和中信银行目前都已采用准事业部制模式, 越来越多的银行也会在时机成熟时选择此模式。银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必然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顺畅的组织管理体制, 而专业化子公司正是私人银行发展的最终呈现模式。鉴于此, 我国监管当局应该做好分析和规划, 将私人银行子公司作为未来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实现我国私人银行的跨越式发展。

摘要:2007年, 我国中资银行首次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 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定制服务。“十二五”规划期间, 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将迎来又一个发展的高峰期, 同时也给私人银行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和动力。经过6年多的发展, 中资私人银行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处于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的阶段, 一方面需要成熟的理论来支持, 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中资私人银行、监管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本文主要阐述对私人银行监管的重要性, 就如何加强监管和控制风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资私人银行,牌照,监管,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R].2012.

[2]贺书婕.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1 (15) .

[3]付臻.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厦门:厦门大学, 2009.

[4]甘功仁, 王雪曼.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金融, 2008 (2) .

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篇8

【摘 要】 从上海航运经纪行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上海航运经纪行业面临的问题:行业急需统筹规划,政策配套存在一定滞后;行业发展定位模糊,诚信建设亟待加强;行业准入中国模式,发展需与国际接轨;行业经营不堪税负,成本核算应有差异。结合存在的问题,从环境建设、行业发展两方面提出促进行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上海;航运经纪;航运服务;船舶交易;税收优惠

本文讨论的航运经纪行业包括租船经纪和船舶买卖经纪,不包括船舶保险经纪和融资经纪。

1 上海航运经纪行业发展现状

2010年是上海航运经纪行业发展的关键年份。由于各种原因,各类航运经纪公司不能在我国大陆地区登记注册,大多是以设立代表处或办事处的形式驻扎。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上海建设“两个中心”的文件精神,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虹口区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成为上海航运经纪人准入试点,以克拉克森为代表的9家公司成为首批获得我国内地航运经纪营业执照的企业。2010年以来,上海共启动了两轮航运经纪行业准入试点,举行两次航运经纪人执业资格考试。

近年来,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航运经纪行业的发展保持着良好态势。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设立航运经纪公司17家,其中,外资航运经纪公司9家和我国民营公司7家,而我国国企仅有远东宏信1家;取得航运经纪资格从业人员345人,其中包含申请登记注册并取得航运经纪执业证书人员126人。2014年9月,浦东新区航运服务办公室与英国皇家特许船舶经纪协会(ICS)签约合作,将标杆性的航运市场主体引入上海,对上海航运经纪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当前已有约20家企业入驻上海发展航运经纪业务,然而从业务的实际操作来看,由于我国金融、税收和从业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限制,当前上海的航运经纪公司大多以办事处的形式存在,业务也以“两头在外”的形式开展。业务和交易的主体都在境外这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航运经纪行业的发展。上海本土航运经纪公司的发展仍然处于初期阶段,中资的航运经纪公司与外资的航运经纪公司在力量对比方面仍显羸弱,尤其是民营企业与境外老牌的航运经纪公司相比,无论在业务数量还是单笔业务价值上,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航运经纪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2 上海航运经纪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行业急需统筹规划,政策配套存在一定滞后

(1)行业发展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整体发展路线不够明确。虽然航运经纪行业已经受到有关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发展也被提上议程,然而该行业目前仍然缺乏总体发展建设的框架及与其他相关行业配套发展的思路。作为航运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航运经纪依托航运业本体、航运保险、航运金融和国际贸易等行业的发展,以代理、经纪、咨询等方式提供专业服务。如何综合推进航运经纪行业乃至整个航运服务业的建设,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2)行业政策配套滞后,缺乏必要保障。航运经纪市场主体所具有的自发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市场的混乱。针对航运经纪,我国没有明确的立法或规范,因此,在管理尺度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常常出现“管得过多”或“管得过少”等情况。

2.2 行业发展定位模糊,诚信建设亟待加强

(1)定位模糊,航运经纪亟待在法律上正名。航运经纪行业存在名称上不规范、“挂羊头卖狗肉”等现象。不少租船经纪人不满足于微薄的佣金,千方百计地想从一笔普通的业务中获得更高的利润。不少经纪人通过签订“背靠背”合同,变身“二船东”游走在船舶所有人与租家之间,赚取运费差价。

(2)诚信缺失,市场行为极其不规范。航运经纪人不应偏袒任何一方,其目的应是为了撮合交易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成交。因此,航运经纪人参与航运市场买卖船、租船的交易,有利于整个航运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交易双方的利益。一部分航运经纪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可能与一方恶意串通,隐瞒船舶基本情况等信息,欺诈另一方,这一行为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由于国内的市场经济主体普遍缺乏契约精神,导致其权益受到侵害时只能吃哑巴亏。一些租家与船舶所有人投机取巧,选择跳过船舶经纪人直接进行交易,这也对整个内贸市场的航运经纪行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2.3 行业准入中国模式,发展需与国际接轨

(1)业务素养不高,急需复合型人才。由于航运经纪人从事的是国际航运业务,涉及的是国际船舶买卖和租赁,整个交易过程跨越时区、涉及国际外汇结算和不同国家复杂的法律体系,因此,对航运经纪人的基本要求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熟悉航运基本业务、交易规则以及法律法规,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但是,在现有的航运市场中,我国本地航运经纪人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有限,业务素养普遍不高,鲜有风险保护意识,不具有开展高附加值经纪活动的能力,甚至不能完成整个航运经纪的业务流程。虽然有行业协会愿意开展职业培训,但因培训资质、发票开具等问题而使此项工作陷入停滞状态。

(2)职业资格考试忽视实践性,中国式考证行业发展平添阻力。2000年12月15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经纪人条例规定:有限公司形式的经纪公司必须有5名通过上海市执业经纪人资格考试并获得执业经纪人资格的职工才能成立。2010年6月,航运经纪执业资格考试在上海启动,而在两批次考试过后,该考试的热度已然大减。很多航运经纪公司由于无法满足公司注册所需要的5个经纪人而放弃在上海注册,改以办事处的形式运作离岸业务,或是注册1家航运咨询公司,以航运经纪代理的身份为境外的航运经纪公司牵线搭桥;即使有航运经纪公司满足注册所需经纪人数要求,也可能是因实际的经纪人难以适应考试体系和各种培训而通过改派助理人员参与考试的形式,以获取5张证书。不少在本地注册的航运经纪人被安排与房产经纪人一起参加所谓的业务培训,无形之中也浪费了航运经纪人宝贵的时间。

航运经纪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行业,其更注重的是经纪人的实践操作经验和业界的认可,并不需要通过所谓的考试来获得从业认可。中国式的考证以及培训反而给航运经纪业务在上海的本地化进程平添了不少阻力。

2.4 行业经营不堪税负,成本核算应有差异

(1)航运经纪公司税务负担过重。在上海注册一家航运经纪公司所需要缴纳的税费主要包括增值税、附加费和所得税。假设注册公司为一般纳税人,不存在任何抵扣项目,在“营改增”之后,税率由原先的5.25%上升到了6%(附加税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维护税、河道管理费等,合计为增值税的13%),那么,增值税及附加税合计约为不含税营业收入的6.78%,所得税则为整个公司盈利部分的25%。

(2)招待费计入成本未考虑行业的特殊性。招待费是航运经纪公司开展业务时的一项重要开支,而在上海,此类费用只能按营业收入的0.5%计入成本。以一艘普通的好望角型新船为例,船价为万美元,佣金收入以1%计算,为50万美元,可以计入成本的“营业收入的0.5%”为美元(约1.5万元人民币),而招待费显然会远远超过1.5万元,这也变相地增加了航运经纪公司的所得税负担。

(3)完税于收入之前。在我国独特的现行体系下,中资的航运经纪人必须事先从该经纪公司注册地的税务局购买发票,发票的费用等于佣金收入的增值税额。这一过程往往发生在航运经纪公司得到收入之前(甚至有时连佣金也可能收不回),这无疑给航运经纪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4)佣金未被列入免于提交《税务证明》的项目。一部分的航运经纪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常常需要与境外的经纪公司合作,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代收和代付一些诸如运费、港口使费之类的费用。虽然这些外汇最终没能成为航运经纪公司收入的一部分,但在代收和代付这“一进一出”过程中给公司带来了2次所得税的征收。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多次增加免于提交《税务证明》的项目,但佣金始终不在其列。不少航运经纪公司为避免缴纳佣金收入所得税,即使公司注册地在上海,也只设立业务部门,且仅在我国境内从事业务沟通和谈判,其实际财务操作、外汇交割则在境外执行离岸模式,形成“收支两头在外”的局面。

就目前情况看,包括全国首批9家试点企业在内的所有境外航运经纪公司,几乎都是以办事处的形式在我国开展经营活动。办事处带来的税收收入与其营业收入极其不相称,几乎为零,这代表绝大部分税收最终落入外资航运经纪公司注册地所在国的口袋。

3 上海航运经纪行业发展措施和政策建议

3.1 环境建设

航运经纪是一个智力行业,为实体航运业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如何吸引境外航运经纪公司摆脱既往的“办事处”模式而真正地在我国土地上落地生根,如何鼓励国内航运经纪公司茁壮成长,这需要对航运经纪行业整个市场环境进行深刻反思。市场环境的改变,需要一个长远、稳定、循序渐进的计划;因此,从改善金融环境入手,给予航运经纪人税收优惠和外汇便利,为航运经纪行业的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3.1.1 税收优惠

将航运经纪行业纳入洋山保税港区的优惠范畴,将营业税、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向航运经纪的相关企业推广,为航运经纪公司的税收减负,促使中资背景的航运经纪公司在我国境内注册,吸引外资背景的航运经纪公司真正地在本地开展业务。以航运经纪公司的真实收入所得定税,适当地减免一部分不必要的税收;同时,针对航运经纪公司的实际情况,增加公司必要招待费用计入成本的比重。

政府应对比伦敦、新加坡和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的税法,配合“简政放权”的理念,进一步推动航运经纪行业的税务制度改革。

3.1.2 外汇便利

鉴于在现有金融环境下很难解决2次收费的难题,可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地提高外汇进出的便利性。按照现行监管政策,离岸金融的服务对象必须是非居民。因此,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在洋山保税港区注册的航运经纪公司有条件地享受非居民待遇,为航运经纪公司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便利。

3.2 行业建设

3.2.1 统筹规划,明确行业发展规划路线图

自2010年以来,航运经纪行业在上海正式扎根已有4个年头,在取得一些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高屋建瓴地设计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以航运经纪为代表的高端航运服务业的协同发展规划路线图。

3.2.2 明确定位,梳理市场规则

应客观认识到目前国内航运经纪市场名称不规范现象的根源在于市场规则和相应的监督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工商部门应进一步深化改革航运经纪人登记注册制度,完善并细化相应的市场规则,就航运经纪的地位、经营行为、业务范围、审批程序等作出规定;在公司命名上,应规范航运经纪的意义,禁止航运经纪公司的航运经纪人在经营过程中赚取运费差价;在行业准入制度上,应从严把关,确保航运经纪从业人员具有资信。

3.2.3 建立相关配套政策和长效监督机制

政府应建立配套的航运经纪行为规范和长效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对航运经纪人不可为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就相关管理尺度问题,政府可组织航运法律专家学习伦敦、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航运中心的经验,召开听证会,邀请行业从业人员参加。

政府应合理控制管理尺度,做到张弛有度。发挥“无形之手”的力量,在市场陷入混乱时,加强相应的监管;在市场秩序良好时,加强对各家航运经纪公司的引导,倡导规范化经营,培育市场。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可以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氛围,可以推动航运经纪乃至整个上海航运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3.2.4 发挥行业协会力量,强化行业自律

在加快发展航运经纪行业和培育一批优秀的航运经纪公司的同时,政府应鼓励引导成立如上海航运经纪人俱乐部等类型的非政府组织,借鉴境外同类机构(如ICS)的相关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由行业协会负责向主管部门集中反映相关诉求。同时,行业协会应设立一套细化的行业自律标准和相关处分的规章制度,规范会员所涉及的市场交易行为。

3.2.5 转变政府角色,取消强制性准入门槛,同时提供必要的服务性培训

2013年5月13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要通过转变职能、减少审批环节,继续清理不必要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注意发挥和落实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责任,在不降低资质资格水平的前提下,降低就业创业门槛,营造就业创业的公平环境,调动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鉴于航运经纪行业的特殊性,政府不应以“谁有资格、谁没有资格”的标准审核该行业,不应设立强制性的入门考试和培训;应结合行业协会组织,由这些组织鉴别经纪人的良莠,通过行业协会约束有关航运经纪人;应鼓励行业协会设立有公信力的考试,并将这一类考试发展成为航运经纪人资信的辅助性加码。

政府应专项拨款,协同行业协会为有一定潜质的航运经纪从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服务。借鉴我国香港地区的经验,为行业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包括适用于初级航运经纪人的实务培训和适用于中高级航运经纪人的涉及法制、诚信等从业素质培训。这样的培训有助于提高航运经纪人整个群体业务素养和规范职业操守。

3.2.6 规范行业操守,鼓励购买职业过失责任保险

职业责任保险是以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在其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时,因工作上的疏忽或过失,造成第三人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依法需要由其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目前,在航运业中,航运保险经纪人和修船厂通常会购买相应的职业过失责任险。因为航运经纪行业具有高资本流动特征,以航运经纪人职业过失责任险取代注册资本抑或保证金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高度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行业中,职业过失责任险的保单往往也是高质量服务的一种印证。

目前,各大保险公司并没有专门开展这一小众的保险种类,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将这一保险责任制度纳入行业发展的规划中,牵手航运经纪行业协会与保险公司,尽早制定相关保险政策。

参考文献:

旅游汽车运营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议 篇9

中国旅游车船协会秘书处

一、行业现状

各地旅游汽车企业多是改革开放后成立的,其前身多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外事车队或外事汽车公司;二十多年来,这些单位经历了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由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营范围在国宾、会议、旅游团队基础上,又开辟了出租汽车、汽车租赁、汽车救援等业务,现已具有行业规模,成为陆路旅游交通业 中一支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一)行业的规模、结构与绩效

1.行业规模

据国家旅游局《2000年旅游企业经营统计报告》,到2000年末,纳入统计范围内的旅游车船公司有240家,从业人员18.38万人。在陆路旅游交 通中,承担了近1/3的游客运输任务。除此之外,目前参与旅游客运的旅游车,不仅有专业旅游客运单位,还有其他单位:一是城建系统所属的城市出租汽车和旅 游车;二是城市公交系统所属的巴士专线旅游车;三是长途客运系统的高速客运、远途客运和省际旅游;四是社会单位或私营、民营旅游客运公司,其中有相当一部 分是黑车(黑旅游车和黑出租车)。

2.行业结构

据中国旅游车船协会“2001年度会员注册登记表”统计,现有旅游汽车客运企业中国有岱业占8肌股份制企业占阳、私营企业占2%、中外合资企业占 4%。隶属于地方旅游局或旅游集团的占89%、隶属于交通或公交部门的占4%、隶属于其他系统的占1%、无上级主管的占6%。据我们作的〈企业调查登记 表〉统计,现有旅游汽车客运企业中,建立汽车修理厂、维修站的占86%,建立汽车配件门市部的占55%,下设汽车租赁公司的达59%,办有旅行社的占 57%;另有20%的会员单位成立了汽车救援机构、14%的企业建有汽车客运站、11%的企业创办了汽车驾驶员学校,有27%的企业投资兴办了餐饮业、饭 店、旅馆,还有7%的企业建有无线寻呼通讯台站等。

3.总体绩效

据《2000年旅游企业经营统计报告》显示,全行业固定资产为131.82亿元,占旅游业固定资产总量的2%;全年营业收入达106.59亿元,比上 年增长23.8%;向国家上缴营业税金4.99亿元,比上年增长68.6%;实现利润4.85亿元,比上年下降6.7%;全年劳动生产率达5.8万元/ 人,比上年下降3.3%。

(二)业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上的交叉管理,导致行业管理上的弱化

长期以来,旅游汽车企业的投资主体多是各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的服务主体是旅游者。由于旅游客运行业相关性强,旅游汽车企业在管理体制上要同时接

受旅游、交通、城建、孙安等众多部门的管理,其中,由于旅游行业缺少可行的管理手段,行业管理明显地弱于其他是门。因此,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遇到问题解决起 来十分困难,导致了管理上的弱化。

2.旅游汽车行业规模小J?1场竞争能力弱

据“2001年度会员注册登记表”统计,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集团公司只有2家:即北京首旅汽车集团、上海锦江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有 7家;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44家;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有17家。从旅游车保有量看,车辆总数在1000台以上的有3家,在5∞台以上的有2 家,在100台以上的有19家;在100台以下的有46家。从员工数量来看,1000人以上的企业占7%;100人以上的企业占599也;100人以下的 企业占34%。依照交通部《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试行)》(交公路发〔2000〕225号)对企业经营资质标准的划分,绝大多数旅游汽车公 司均未达到一、二级企业标准,无法参与相应线路的经营,严重制约了旅游客运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经营机制滞后,管理模式陈旧

一些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仍有计划经济的影子,仍有“想向国家要政策,幻想能有政策优惠”的思维方式;而未能更多地考虑企业如何应对市场。还有一些企业领导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管理需要。

管理上缺乏新的控制手段,尽管这些年来许多企业已经历过数次结构调整、人事制度变革,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制等,但仍未能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接轨,有的在股份制改造方面亦不彻底或不规范,未能达到最佳管理效果。

经营机制上制约层次多,经营决策缓慢,往往因上级审批慢等因素而失去市场商机;在具体运作方式上也不如股份、民营、私营、个体灵活。

4.企业负担沉重

旅游汽车企业与交通系统办的旅游汽车企业相比,在税费和享受优惠政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如:北京公交系统每年能得到财政补贴,而且不用缴纳养路费和不 用上车辆保险;该系统内的巴士旅游股份公司,不但享有以上优惠,而且上缴所得税仅为15%。在呼和浩特市旅游汽车企业除常规税费外需缴纳的其他费用还有: 站点建设费每座70元;客运附加费每座35元;运输管理费每座2元;二级保养维护费,每车一年约500元。而交通系统企业却靠其内部优惠政策使其部分费用 得到减免。而旅游汽车公司多是历史较长的国有企业,老职工多,退休职工多,企业负担沉重。以首汽为例,目前,北京首汽集团和首旅汽车集团在岗职工8000 多人,而退休职工达1300多人。这种不公平竞争,使旅游汽车企业的经营受到很大影响。

二、行业发展的优势、劣势

(一)优势

1.行业优势

旅游汽车运营企业是旅游陆路交通的正规军和主力军,这些企业的早期固定资产,主要是国家投资,以进口旅游车为主,车辆作为运营企业的武器,是企业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近几年,企业筹集资金相继进行车辆更新,预计近年即可全部完成,各公司运营车辆状况普遍良好。

旅游汽车企业的实力还体现在人员素质上。过去,进入外事旅游汽车企业的人员都要经过严格政审及相关考核,党员和复转军人比例很大。同时,旅游汽车企业十分重视岗前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司机、修理工的技术素质、职业素质普遍高于社会单位。

除此之外,各地旅游汽车企业在长期的运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安全服务方面有许多良好传统,这些都是这一行业总体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

2.市场优势

长期以来,旅游汽车运营企业在各项业务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和行业声誉,建立了较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客户关系,占有旅游客运市场的较大份额。在 接待国内国际重要会议方面,各地旅游汽车骨干企业占有主导地位,相当一部分外国首脑和中央首长的重要接待任务,各地旅游汽车企业直接参与。

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部分省市旅游汽车公司建立了汽车租赁公司和汽车俱乐部,开展了汽车租赁、汽车救援业务。在协会的倡导下,2000年组建了“中国旅游汽车租赁网络中心”,有近20家汽车租赁公司成为中心成员,开始进入这块待开发的领域。

(二)劣势

1.不公平竞争问题

近些年来,公交系统依靠其强有力的政策优惠支持,大力开拓旅游业务,不少大中旅游城市开办了从市区到景点的专线旅游车,如北京就有18条旅游专线,全 部由公交系统经营。同时还开办了与旅游汽车公司业务相同的北京巴士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新月旅游汽车公司等。也就是说,公交系统乃至民营个体都可以跑旅游(特指合法的),而旅游客运企业却不允许跑公交系统所占据的旅游专线。

在公路客运和高速公路客运方面也有这种遭遇。在我国,公路客运和高速公路客运是由交通部门管理,在改革开放之后,交通客运企业在除建有公路客运站点,辟有长途客运班线、高速公路客运班线外,还开拓省际旅游客运市场。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数千条客运班线,大都是交通部门开辟的。而旅游系统要想开辟高速公 路旅游线路、汽车站点却十分困难,因为审批权在交通部门,非交通系统的企业若想打入这一领域绝非易事。据了解,交通系统企业办“省际旅游”证可管一年,而 旅游系统企业办此证却是一月一办或一团一办。对于这些人为造成的市场准入不公平问题,某些地区正在改进,但在大部分地区仍是限制旅游汽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 素。形成旅游客运市场的竞争不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2.“零车费”对正规旅游汽车企业经营造成严重冲击

自2000年下半年起,特别是2001年以来,公交系统和民营企业及社会不法黑车,以低车费、零车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抢占旅行社团队市场,搅乱了正常 的旅游客运市场经营秩序。某些车主揽到旅行团生意后,强拉游客购物,用回扣弥补“车份”。这种“零车费”的蔓延,严重损害了游客利益,造成服务质量下降和 行车安全隐患,败坏了旅游客运的名誉,而且对正规旅游客运企业的运营业务造成了极大冲击。

拥有360部大中型豪华旅游车、总资产达1.8亿元的北京首旅汽车集团第二分公司,本来根据日趋火爆的旅游黄金周和国内旅游日益升温的市场形势,已经 全部更新了车辆,但社会上“零车费”之风兴起后,使这家国有骨干企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小,其旅游团队业务已由原来的70%跌至33%,情况十分严峻。12 元一公里的大客车租价竟然连一半都拿不到,迫使旅游客运企业面临亏损经营的绝境。

3.经营中的“淡旺季”导致企业效益低下

长期以来困扰旅游业发展的淡旺季问题,在旅游汽车客运企业尤为突出。特别是北方地区,每逢淡季大批运营车辆“趴”在家中,汽车里程利用率上不去,造成 车辆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国内单车运营里程一年只有2万公里左右,而国外通常一年能跑十几万公里,是我们的六至七倍。同时,全年的各种税费都要如数上

缴,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加大,效益低下。

4.高投入、低产出使旅游汽车企业车数减少、经营萎缩

造成旅游汽车客运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近一两年,车辆更新迫在眉睫,由于企业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只能贷款购车。而目前国产汽车价位居高不下,如厦门金龙、天津伊利萨尔车价均在70万-130万元左右;北方尼奥普兰、安徽安凯车价均在150万-250万元左右。二是由于客运市场无序竞争,乱杀 价,导致企业营业收入骤减。致使一些企业客运汽车数量减少,企业经营呈萎缩态势。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行业指导,促进旅游汽车企业自身的发展

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的形势下,首要的工作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旅游汽车企业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1.将旅游汽车服务质量管理纳入旅游行业管理体系中去

在行业管理体系中,对于如何管理旅游汽车企业,抓好旅游客运服务质量等是一个弱项。应从基础工作抓起,如同旅行社、饭店管理一样,纳入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2.注重品牌战略,创建名牌企业

面对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苦练“内功”,尽快实现经营管理上的智能化、规范化、现代化,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名牌企业,做旅游客运行业的排头兵。

3.开拓新的经营领域,提高旅游汽车运营中的里程利用率

针对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形成,企业要职极创造条件,开辟饭店至景点、城市至城市以及城市周边游等新线路,提高汽车运营中的里程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加强协调,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1.主动开展部门间的协商,统一旅游客运企业的税费标准

为营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减轻企业不合理的负担,建议由国家旅游局与相关部门协商,统一旅游客运企业的税费标准。

2.尽快出台和完善行业标准,规范旅游客运市场

尽快出台《旅游汽车公司资质等级评定标准》和《旅游汽车设施与服务规范》,用“标准”规范旅游客运市场。通过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共同解决旅游客运市场的准入问题。

3.将旅游客运市场规范化管理纳入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工作中去

鉴于旅游客运市场的治理整顿不是单一部门的事情,需要综合治理,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把“黄金周”期间的重点“打黑”转变为一项日常性的工作,并将旅游客运市场规范化管理列为优秀旅游城市评选条件之一,纳入创优工作中去。

(二)强化协会职能,发挥第二管理渠道作用

1.在行业规范化管理建设中,对一些标准或规章制度,可由协会单独承担或与有关部门联合承担调研、制定的任务,发挥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2.在旅游客运市场治理整顿中,逐步树立起旅游系统的管理权威,由协会协助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参与旅游客运市场的治理整顿,进一步发挥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

3.对一些带有较大影响的业内先进评比、审定,交由协会承办或参与协办。

上一篇:扶贫开发下一篇:5.认识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