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天山天池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成功纳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名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天山天池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瑶池传说吸引了大量观光游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困境与出路: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略探析

[摘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旅游业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文章在深入剖析我国当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有困境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依据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提出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环境保护

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现存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旅游开始在我国兴起,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还开放了森林公园、自然旅游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总体来看,由于生态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较短,有关的理论研究、法制建设、管理机制以及人们的认识和观念等相对滞后,致使生态旅游发展陷入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法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在实践中虽然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的一些条款,但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而且在微观管理上也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许多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水平低下,主管部门多,权、责、利关系处理不畅,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同时,在生态旅游的管理队伍中,许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训练,以一般的行政管理方法来管理生态旅游。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滥杀。这种管理体制加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统一规划和管理困难,无法从体制上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与利用。许多地方政府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或者制订了旅游规划但实施过程中并未很好执行,盲目发展,急功近利;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1],导致生态旅游开发失控。另外,一些地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订,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规划。

3.游客严重超载,超出景区生态的承载力。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使开发商往往没有科学地基于生态承载能力制定经济目标和限制游客数量,导致在旅游旺季,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人满为患,游客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水质污染、空气影响、噪声等对景区生态环境构成了直接威胁。这不但影响旅游质量,而且对珍贵保护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来说是致命摧残。当游客大量涌入时,对保护区的过量践踏以及随地乱扔塑料瓶、塑料袋、易拉罐和各种垃圾,再加上旅游业排放的生活污水,对旅游区环境与野生动植物造成干扰和破坏。

4.旅游区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较严重。据调查显示,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风景区的水质、空气以及土壤、植被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噪音、烟尘也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超标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同时由于一些游客的不良生活习惯,造成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2],导致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和旅游价值下降。有些旅游区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景区内部大兴土木,修建了很多人造的房屋、建筑,破坏了旅游区景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形成了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趋同现象严重。同时,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的侵入,还威胁到生态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当地稀有物种处于濒危的境地。而且商业发展以及外来的人员和文化等,也对旅游区的特色文化和传统习俗产生巨大冲击。

5.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不高。生态旅游的决策者、规划设计者、管理者不太注重对生态和环保的综合考虑与认真思考,许多旅游者在生态旅游过程中,缺乏对生态和环保知识的了解,环境保护意识差,把生态旅游等同于传统旅游或自然旅游。实际上,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能让更多的人在欣赏体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回归自然的同时,进一步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正是因为观念不适应、认识不到位,致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并未得到充分显现。

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困境的缘起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事物,目前由于组织和个人方面的主观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等的制约,使得其未能得以快速、和谐、有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1.传统习惯思想的影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培养旅游者学习、体验及欣赏自然环境,或是在与自然环境相联系的文化背景中欣赏其中的一些元素”[3],更强调的是一种可持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注重生态旅游的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持久和谐,从而在满足当代人生态旅游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满足后几代人的需求。但人们由于受传统习惯思想的影响,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着许多错误认识:一是认为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且速度较慢,因而无需刻意地强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认为只要开发和建设了生态旅游就是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三是旅游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缺乏相关的生态知识和环保意识。四是由于旅游活动实际上会消耗、破坏甚至毁灭旅游资源,但许多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者却坚持认为旅游消耗只是精神消费,不会威胁旅游资源。五是一部分生态旅游区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发的,缺乏相应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等多学科的充分论证而仓促上马。这些错误思想和急功近利的做法,必然导致生态旅游难以和谐、有序地发展。

2.落后管理体制的限制。国际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做得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有完善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并有相应的专门机构来执行、监督及实施,而目前我国相关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均不健全。当前生态旅游在规划、开发和经营等方面缺乏科学管理和明确分工,“旅游主管部门、林业部门、建设部门以及当地政府等各方都有权参与旅游的管理和经营,有利益大家争,有问题互相推”[4],这些部门与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之间的权、利、责关系也不清,并未得到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同时,我国对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健全,生态旅游的研究、规划和开发机构不规范,导致生态旅游区管理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低劣以及发展和资源利用混乱。种种经营和管理低水平的现状,很难保证生态旅游能够“可持续发展”。

3.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要以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高质量的服务为前提,从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便利的吃、住、行、游、购和娱等方面的服务,这就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投入巨大的资金。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现有的资金难以保证其他急需的社会需求,导致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项目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目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大都位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和基本未受人为破坏的偏僻之地,现有的软硬件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为加强生态旅游的经营和管理,还需采用高科技和高效率的生态旅游环境管理技术,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当前资金的匮乏,不可避免地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迟缓、专业人员培训不足、国内外市场开发乏力等问题,从而不能尽快摆脱大多数生态旅游区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的状态,不能有效发挥现实旅游资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社会整体精神文明程度不高的约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文明即生态文明的支撑,使其在“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民众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规范道德和行为等方面具有比其他旅游形式更突出的作用。”[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与物质文明相比,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缺乏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理性认识、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现象随处可见,可以说,旅游发展到哪里,哪里的生态和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和污染。

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方略

1.必要基础: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建设规划。科学的生态旅游建设规划能够避免对生态旅游的盲目开发和无限制的发展,它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为此,首先必须牢固树立阶段性开发的理念,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规划和开发中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效益的有机结合,使规划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未来进一步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空间,实行阶段性和局部性开发”[6],避免过度开发和过滥开发的现象。其次,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科学地测定旅游地环境生态承载能力,并在生态承载力许可的框架下发展旅游业,确定生态旅游区的边界和生态旅游活动的限制范围。再次,通过规划确定开发的目标和规模、开发区位和空间形态、基础设施和旅游线路、客流容量及游览时间和方式等。最后,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用料、造型和风格。

2.根本前提:完善生态旅游的相关法制。我国现行的《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已不能满足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生态旅游的法规体系和标准。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制定如生态旅游法及相关的实施细则,生态旅游区质量等级标准和实施细则,生态旅游区规划通则和资源管理条例,以及生态旅游的行为规范和标准等法律法规。同时,应综合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开发利用权,建立有偿使用、综合利用制度;还要建立专门的旅游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负责对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进行法制宣传和执法检查,从而使生态旅游的决策、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和旅游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客观要求: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目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仍未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和理解,因而,首先要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使其能够真正认识生态旅游的本质,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念。其次,要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全社会经常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一些生态知识教育,旅游区可通过开办青少年绿色营、发放垃圾袋、组织市民认养风景树等活动,宣传自然科学知识,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7],减少来自旅游者的环境污染,使维护生态可待续发展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第三,积极培养和引进大量生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对生态旅游理论和规划方面的研究,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后,生态旅游区要充实导游人员的生态知识,使其成为生态保护的积极宣传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游客进行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

4.重要保障:建立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健全的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首先要按照合理设置、科学管理的原则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理顺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生态管理的关系,设置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构和综合管理机构。其次,建立监督管理机制,明确界定资源管理部门、环保部门、旅游行政部门的职责分工和权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8],特别应鼓励和发动公众参与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积极发挥公众监督政府和经营者的管理和经营活动。最后,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对生态旅游秩序管理和资源保护的职能,严格审批在自然保护地和特殊文化社会区域的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发展,并努力通过各种国内外贷款、外商投资、项目融资、国际捐赠及个人投资等多元融资方式,保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

5.主要手段:提高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含量。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科技基础薄弱,总体上仍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具备科技创新观念,并切实将科技创新战略贯彻到生态旅游发展的各个层面上,加大生态旅游科技投入力度。其次,要有重点地推广成熟的先进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清洁卫生技术、修复技术、评估技术等;并且加强与国内外有关科技单位的合作,针对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等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最后,建立生态旅游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加强生态旅游区与生态旅游研究机构之间,以及生态旅游管理部门与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推动生态旅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6.持久动力:保障相关主体合理的经济利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合理的经济收益和促进当地社区经济的发展,尤其要注重提高当地收入水平和增加保护资金,这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为此,任何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都必须进行投资可行性分析,既要分析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和负面影响,也要分析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成本和市场前景,测算生态旅游项目可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同时,还必须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开发生态旅游的企业获得相应的回报,也重视地方社区利益的分配和保护资金的增加,尤其是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增加居民的收入,从而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7.永恒保证:构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生态意识是生态文明时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反映。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要依靠旅游者和经营管理者转变传统的旅游观念,树立全新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科学旅游观,这些无不与一定的文化背景有关。只有在适当的文化和哲学背景支撑下,可持续发展才能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方式。实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首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文化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有效地降低对生态的破坏行为,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和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各旅游区自身的文化特色建设,通过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吸引游客,实现持久的发展。

总之,基于现实的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我国选择和实施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充分认清形势,积极发现问题,并采取正确的应对之策。通过全社会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完善制度、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推进旅游业稳定、和谐与持续发展以及环境和人的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实现,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春雨.浅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梁歆梧.论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决策咨询通讯,2006,(3).

[3][澳]David Weaver.生态旅游学(杨桂华 等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押22.

[4]田里?熏李常林.生态旅游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押15.

[5]董观志.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押279.

[6]马勇?熏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版)[M].北京?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押54.

[7]涂湘波?熏侯立臣?熏赵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02,(10).

[8]罗明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述评[J].旅游学刊,2002,(3).

责任编辑王安庆

作者:陈 伟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天山天池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天山天池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成功纳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名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天山天池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神秘的瑶池传说吸引了大量观光游客。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景区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却在下降,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对新疆天山天池景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天山天池

天山天池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新疆三大五A级景区之一,并且已被纳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预备名录。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接待大量游客,该景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南33公里处,东距乌鲁木齐110公里,海拔1 980米(随着海拔高度不同可分为冰川积雪带、高山亚高山带、山地针叶林带和低山四个自然带),是一个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长3 400米,最宽处约1 500米,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约105米。天池东南面是的博格达主峰(蒙古语“博格达”,意为灵山、圣山)海拔达5 445米。主峰左右又有两峰相连。天山天池景区是一座在两百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天池湖面海拔1 980米,平均湖深40米,总蓄水量1.6亿立方米,1982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服务”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景区加快开发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整个景区旅游业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虽然在景区开发上实施了精品品牌战略,加强拳头产品重点景区的开发建设,如重点建设西小天池、悬壶飞瀑等等,但是随着阜康市旅游产品为了短期利益逐步退回到粗放型开发阶段,天池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资源滥用的危机。

一、天山天池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1.过度关注短期利益,无限制地接待游客,造成生态恶化

据天山天池景区管委会统计,2010年实现主景区接待游客101万人次,天池景区接待游客159万人次,分别较上年度增长12%和16%,如此快速的游客增量和景区配置的管理人员以及景区本身的游客承载量已经不相匹配,可是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景区仍然超负荷运转,加之游客环保意识差,白色垃圾随处可见,自然生态破坏严重。近几年推出冬季冰雪项目,开发了大型户外滑雪场,吸引了大量来自景区周边地区的滑雪爱好者及内地省份想要体验北国风光领略瑶池仙境的游客,原本夏季接待游客冬季赋闲,可以让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有机会自我修复,然而,冬季项目的推出使得自然生态环境失去了自我修养的机会,要达到滑雪的安全冰雪厚度,仅靠自然降雪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型造雪机不停地作业,加重了自然生态的负担,游客数量过多使得景区各项配套设施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使用寿命大大缩减,自然生态日益恶化。

2.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特色不鲜明

天山天池景区目前提供的产品仅是对原始生态的宣传和自然景观的推介,只进行了表面的自然生态的宣传,没有对产品进行深度的挖掘。游客只能领略其表面的美景,对很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无从知晓,离开后只有“到此一游”的浅薄印象,不会向其周围朋友做过多的推介。新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缘源,天山天池更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其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因为她有着诸如王母瑶池之类具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而且由于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天山天池也曾一度成为武侠小说作者们作品中的绿林高手出没之地,可惜的是这并没有被现在景区营销人员关注到,没有抓住这一营销亮点进行宣传,尤其是从文化角度进行开发。由于旅游产品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开发方式过于粗放,景区建设上未能充分体现其历史性文化性,造成文化内涵丰富但感觉肤浅。产品特色不鲜明,游客会产生似曾相识之感。

3.景区管理混乱,信息化程度低,不能快速响应,游客口碑差

天山天池景区报导2010年由于认真贯彻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国际标准和全国旅游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游客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可是通过2014年7月在天山天池景区随机发放400份(发放400份,收回360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发现,对于景区管理非常满意的比率仅为6%,且游客一致认为由于景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过分夸大的宣传以及不规范的管理,导致导游伙同旅行社宰客、景区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过高、对待游客态度粗暴等现象频繁出现。进而直接影响到景区的声誉,品牌效益无法生成,给景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不可低估的隐患。

二、天山天池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1.科学管理,合理开发,保证景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景区应该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始终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因为旅游资源、旅游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和易损性,要把保护与开发统一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适度开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生态效益为主,经济的发展不超过环境的阀值。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利用,抓好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坚决杜绝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出现短期行为,破坏性开发,导致生态恶化。对于游客过多可以采用分流机制,也可以限制每日游客数量,避免游客过多造成空间上过度拥挤,以最大限度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保障景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应该建立有效的景区生态保护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宣传教育,尽量降低游客不文明行为引发的生态破坏危机。

2.注重产品结构优化,加大营销力度,构建自己的品牌

天山天池景区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且本应有的文化内涵未得到深度有效开发,目前景区应该借助浙江富越控股集团计划总投资120亿元开发天山天池景区的机会,优化产品结构,加大文化注入力度,开发如民族风情游、历史文化游等特色项目,增加旅游项目的经济附加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加大营销力度,明确市场定位,进行旅游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提供相对应的特色旅游产品,设计更人性化的营销方案,让更多的游客体验到新疆旅游特色所在,提供优质的一体化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强化游客的口碑效应,依托地缘优势构建自己的品牌,努力创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一切都是为了让游客满意,让游客享受到5A景区的标准化服务。实现游客、景区、经营业主三方共赢。

3.加大景区信息化和科技化程度,提高客户服务能力

现代企业化管理能否高效运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的程度,要从根本上认识到高新技术是实现景区快速发展的必备利器。信息传导速度快,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客户服务。首先应该做到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不留盲区,让游客能随时上网与外界沟通,把他们的游览经历与外界共享,无形中让每一位游客变成了景区的免费营销员。其次,高效率的交通、餐饮、住宿等也必须依托高信息化来完成。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在景区餐饮住宿宰客问题。当然要实现真正的信息化,单靠景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引入合作企业,成立股份公司,形成区域性垄断,构建天山天池旅游集团公司,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顾客服务能力,也能使景区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4.引进专业化人才,提高景区生态保护力度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景区要想持久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景区的生态环境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规划保护,他们可以从植被的生长特点等专业角度给出景区开发规划的建议,最大程度降低植被等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程度,加大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5.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景区收益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天山天池景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很多具有垄断性,在中国和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条件,突出生态主题,按照国际通用的生态旅游规范标准,精心组织旅游项目建设,丰富景区和景点的内涵,形成几个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旅游精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6.实行股份制经营模式,强化景区工作人员主人翁意识,拓展景区可持续发展空间

景区应成立股份公司,鼓励景区所有在职人员入股,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股份化可以很好地强化员工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因为景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每个职工个人职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高低。职工一旦发现不利于景区发展的潜在因素,会在第一时间上报管理层,防患于未然,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会使企业避免很多潜在的风险,员工从自己职业角度看景区的发展,积极献言献策,可以帮助景区拓展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7.借助成功申遗,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游客

通过四年多的整治,新疆天山天池景区终于申遗成功,这也让新疆实现了世界遗产零的突破,同时填补了中国西北地区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自2009年自治区启动“新疆天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以来,博格达片区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禁牧、宣传展示等工作。申遗成功后工作的核心是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护自然资源,天池管委会已经与多家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对冰川的变化进行监测;并且也对有关的森林与水质进行保护。这些都会列入正常的工作计划中。同时通过多年的监测、阶段性的数据比对之后,还将对于环境变化对地质地貌、植被的影响采取防护措施。除此之外,对于天池景区核心区也会进行必要的监控,今后将严格按照世界遗产的要求做好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用原生态的景区环境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实现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作者:彭小娟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文章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入手,就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可持续发展 问题 对策

作者:张 圣

上一篇: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三篇集锦下一篇:政教处工作计划(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