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问题,新农村建设是解决这一战略问题的关键举措。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承担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农业人才的重任,本文探讨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学专业的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农业经营、农产品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力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复合人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在分析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人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人才建设形势的基础上,提出广西新农村建设主要需求七种新型人才,即农业科技人才、农产品营销专业服务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新农村项目建设规划人才、新农村自主创业型人才、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人才;需求;广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只有把大多数的农民培养成为思想新、懂技术的新农民,把一批新农民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领域的职业技术型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才有可能绘就。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人才建设现状

随着国家对新农村人才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新农村人才建设工作必将得到加快推进。但是,从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总体需求来看,目前的培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农业、资源、环境、人口、教育等多学科的庞大系统工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对人才的需求必将日益增大,要满足新农村建设日益庞大的人才需求,单靠一个部门的推动是难以完成这个巨大任务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传统意识导致了大部分的人才都在城市聚集,真正到农村创业的人才很少,新农村建设人才瓶颈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第三方面,从广西的实际情况来看,据广西人事厅发布的《2007年人才开发目录》显示,在所有行业中,目前广西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人才缺口最大。这些情况表明,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建设形势严峻,加快新农村人才建设刻不容缓。

二、广西新农村建设主要需求的七种新型人才

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发达国家每10户农民就有一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而我国的此项比率仅为1/100。目前,广西对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仍旧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率很低。要加快推进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并鼓励他们服务于农业生产。重点是要培养桑蚕、蔗糖、烤烟、木薯种植、良种培育、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特种养殖、网箱养殖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具有农学、农村经济、农经管理等专业背景的农业科技人才更受到欢迎。

二是农产品营销专业服务人才。农产品流通不畅,附加值低,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据广西区党委政研室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广西农产品流通呈现五个“不适应”,农产品流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五个不适应”是: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对市场需求不适应;农产品生产规模和成本对市场竞争不适应;市场信息工作对市场开发和生产结构不适应;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对大市场、大流通不适应;封閉、落后的经营观念对市场开放化和竞争化不适应。报告特别提到,目前广西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多达716.7万个,其中农户714.7万个,农业企业2.0万个;在其中2175.4万从业人员中,农民占了98.5%。由于如此众多的生产单位的经营行为都是由个体意志支配,使得步调难以协同,农业结构难以合理,要么生产多了,要么生产少了。此外,由如此多无序生产者的农民个体为市场提供几乎相同的各种大宗农副产品,必然加剧农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与此同时,近几年来,虽然各地流通队伍发展较快,数量上有了较大规模,但是多数是分散弱小的小商小贩、个体流通户、经纪人或代理人,他们在经营中大多数被动等待市场的反应,不能为农产品生产起到“领航”的作用。因此,广西必须下大力气培训一批适应新农村农产品流通需要的营销人才,确保新农村农产品营销健康稳步发展。

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目前,广西大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的现状,农村大部分是自给自足,与城市分割,发展相当缓慢。而发达国家农村发展较快,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推动。农业产业化大生产的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同时要求高新技术被引进到农业生产当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专业,最终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大批的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各生产环节的专业技术人才作支撑。当前,广西的农业产业化才刚刚起步,发展水平不高,农业龙头企业比较少,带动力不强,仍然缺乏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和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践证明,农业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技术化的过程,必须大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产业化人才,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

四是新农村项目建设规划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项目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多,建设标准要求严格,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才能顺利实施。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素质不高,职能部门人才短缺,难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培养一批专业的,涉及新农村建设各学科领域的专业的规划技术人才,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规划、顺利推进。

五是新农村自主创业型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大批在农村扎根的自主创新型人才。通过一大批人的创业,不断在广大农村建立更多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实体,通过经济实体的幅射带动,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比如,成都市某毕业生被推荐到正昌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不久,他就当上了技术部副经理。2003年底,她放弃了在成都的工作,回到老家綦江县东溪镇尚书村创业。她投资3万元,修建了208平方米的养猪场。养猪场共有8个猪圈,每个圈内安装自动饮水器,可容纳100头肥猪。今年已出栏肥猪10头,第一年就收入万余元。这位回农村创业的毕业生感言:我不会放弃自己的养猪场。我相信困难只是一时的,我会将在学校学到的先进技术带回乡村,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这说明,培养自主创业型人才,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广西要实现新农村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培养一批在农村自主创业的新型人才。

六是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于改变农村落后的卫生和生活习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这方面,医学和卫生专业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该领域的人才也正是农村紧缺的人才。目前广西农村的一些村庄并没有专门的卫生所,只有私人诊所,只有在乡镇一级才有卫生所(院),并提供相对正规的医疗设施。近些年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医学、卫生类院校的毕业生并不愿意在医疗条件落后的乡镇卫生所(医院)就业,而是想方设法进入到县以上的医院,或在大、中城市开设诊所。有统计数据显示,广西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的0.99上升到2000年的1.28,而到2006年则下降为1.16,农村医疗人才正在不断地流失。随着近年广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更大,必须大力促进医学、卫生类人才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分流,解决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

七是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农村社区教育培训工作是发展中国家为促进偏远落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所研发出的重要模式。由国际组织和各国民间组织推动和资助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发挥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亚洲国家在这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国家,都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太平洋教育服务大众项目”以及日本和挪威信托基金的资助,起到了缓解农村贫困的良好效果。农村社区教育培训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农村中已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通过制订简单而实用的教学纲要,编写针对性较强的文化和技能培训教材,利用劳动或经营能手的现身说法来感召农民进行文化和劳动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水平。并通过这种途径,使农民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传统耕作模式,增强市场及经营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收入的最终目的。以甘肃省建设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的实践为例,可以分成自然村落型、乡镇中心型和学校中心型。无论是哪种类型,基本的一点,就是以点向面扩散,通过教育与培训的实际效果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从而实现良性循环。正是这种学习、交流和信息获取的功能,使得农村社区学习中心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广西农村还没有十分成功的探索。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人才的培养,尽快把广西农村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起来。

作者:李红贤

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农学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能否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问题,新农村建设是解决这一战略问题的关键举措。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承担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农业人才的重任,本文探讨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农学专业的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农业经营、农产品营销等课程的教学力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培养模式

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建议”,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各省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收入。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外,智力和人才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全国开设农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含民办院校)共有50所,农学专业毕业生(2008年)97740人(本科45649,专科52091),在校农学专业大学生(2008年)366827人(本科204809,专科162018),绝大部分的毕业生选择大中型城市就业,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跟据中国人事部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的统计调查结果,毕业生明确选择乡镇和农村工作的仅占8.6%。而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低下,农村15-40岁的青壮年中70.16%仅有小学和初中文化,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村人口比例为1:120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100[1],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妨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和成效。同时新农村建设对农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内容,如何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农学类人才是高等院校必须要思考的课题。

1.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实际上是一致的,抓“三农”的具体工作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从2004年开始,为了帮助农民增收,我国推出了农业直接补贴制度,对农民种粮、购买粮种、购买农机具、农业生产资料等4项进行补贴,到2009年,补贴已经达到了1230亿元;2006年进一步取消农业税,为我国农民直接和间接减负1600亿元。在医疗卫生方面,截至2010年6月,17%农村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超过2100万人,完成年度预期任务的77%。全国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农村补助标准达到了人均15元。有73%的县(市、区)已经将公共卫生机构纳入财政全额预算拨款。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自2009年年末正式实施以来,进展迅速。截至2010年5月初,参加试点的27个省区320个县和4个直辖市的部分地区已有5199万人参保,占试点地区16周岁以上农村人口总数的78%[2]。但是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国家补贴,更重要的是挖掘农村现有资源,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需要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

2.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类型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新农村建设中主要需要7类人才,分别为农业科技人才、农产品营销专业服务人才、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新农村项目规划人才、新农村自主创业人才、农村医疗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社区教育培训技术人才[3]。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每10户农民就有一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相比,我国农技推广人员比例严重偏低,县级以下农业推广部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建设的步伐,相当部分的农村依然采用传统的“牛耕刀收”的种植方式,劳动生产率低下,要推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农村基层创业、市场营销等方面人才的养培,并引导他们在农村就业。

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目前在我国300个地级城市中约有200所地方高等学校,这些高校是由地方政府举办的,主要设在不发达、欠发达边远地区的城市,周边是广大的农村,在办学条件上与省会大城市高校相比,在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4]。然而,地方高校连接县区,最接近农村,一方面可直接感受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农村建设诸多诉求有着较为系统、全面的认知,与地处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更了解农村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决定了地方高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可以谋在先,做在前[5]。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性优势,灵活调整专业布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地方高等院校的生源,尤其是农科专业的同学,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农村的实际情况非常熟悉,也有迫切改变农村面貌的愿望,这部分同学是将来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4.新农村建设中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急需农村基层创业、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这些岗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交际、管理、经营等各个方面的技能。因而,地方高校培养的农科专业人才应该是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提高新农村的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为目标。

4.1 准确定位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每所高等学校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先进、准确、合理的学校定位。高等学校的目标定位,一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考虑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考虑社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重点院校尤其是“211”、“985”工程学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研究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起着先导和引领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地级市都建有至少一所地方高校,其学校总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服务面向之宽,是重点高校完全不可比拟的。从这一意义来看,地方高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更多的是起到基础和支撑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人才需求主要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会技术、懂经营、能领导的新型技术应用人才,因而地方高校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服务与推广、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为主要方向,并具有进一步发展潜力的应用性创新人才为目标。

4.2 优化课程设置模块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学人才具备农业生产、农业推广、农业管理、农业经营、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优化课程设置模块。农学类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课程模块,有些课程,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模块与专业课程模块中的课程有些是可以优化、合并的。例如:《遗传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等相关课程可以合成一门新课程《作物生产学》,既增加了各课程学习的相关性,又节省了课时,以便开设新的课程或是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农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将作物的栽培、育种及病虫害防治等作为主干课程开设,而把农业经济、企业管理和农产品营销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农科人才需求特点,应该增加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营销等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适当的压缩传统农学主干课程的课时,以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4.3 增加流动师资建设

现代大学都主张开放办大学,主张大学应当向社会开放,与社会增加联系,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农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应该向社会开放,除了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型师资外,适当的从优秀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一线工作人员有丰富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与社会实际紧密相连,比大多数时间呆在学校的“编制”教师具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和技术。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将来更快的适应新农村就建设的需求。

4.4 专业实习模式

专业实习是本科教学体系中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把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重新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也为将来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近年来,一些高校采用了“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捆绑的模式,专门安排一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将来的毕业论文就在这次实习中产生[6]。地方高等院校的农科专业往往将学生分送到省内外各个科研单位,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些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种做法既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了学校本身专业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又让学生参与到了许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值得推广。但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农科人才大部分人都不在实验室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是懂技术、会管理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在实习单位选择过程中,还应当多选择一些企业,让学生在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去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做出优秀的毕业论文,那样能更好的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去。

4.5 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

农业劳动强度大、利润较工业等其它行业低,薪金较其它行业少,相当部分农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转向其它行业发展,因而部分农学专业在校学生对农学专业没有多大兴趣,对本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也没有太认真的学习。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同学们清楚农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看清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献身农业的情操,养成勤奋实干,勇于奋斗的思想品质。

5.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能否迈向强国的战略课题,地方高等院校紧挨农村,熟悉农村的情况,承担着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新农村建设中主要需要懂种植技术、会经营管理的农学专业人才,地方高校的农科专业培养模式需要向管理和营销方面倾斜。从师资配置、课程开设、专业实习等方面均要以培养新农村建设的复合应用人才为目的,才能完成新时期地方高校农科专业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陈秋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性分析与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2007,27(1):31-34.

[2]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9-5,http://nc.people.com.cn/GB/9993042.html.

[3]李红贤.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J].职业时空,2008,12:50.

[4]孙德彪.地方高校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2010,7:36-37.

[5]王京.论我国地方高校的地方特色化办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49-50.

[6]姚安庆,王文凯.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构建农学类专业实习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5):52-53.

作者:姚国新 李长春

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论文 篇3:

浅析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

【摘要】土地是重要的生物要素和物质载体。土地资源管理需要从长远着手,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管理方案,这样才能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使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潜能。本文首先概述了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旨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在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使我国的国土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现有土地资源的管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就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分析,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参考。

一.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资源的概述

所谓土地资源管理,就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对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制度的各种法律、经济、行政措施的综合。国家在管理土地时,一般将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行政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和要求对社会各种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管理。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在我国都有大面积分布。但是,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邊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城镇用地、农村用地以及工业用地三个方面。

2.1城市的不断扩张

城市扩张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土地面积的扩大来实现的,并没有长远的合理计划,过度追求视觉效果,有些道路通车量较少,但是道路建设的十分宽阔,道路绿化带非常宽敞,这种不讲究实际,过分看重外表的做法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造成了浪费。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土地资源闲置率达到了5%以上。很多城镇的城市容积率不大于0.3,有将近40%以上的土地使用效率非常低。总体上看,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过于粗放,降低了利用效率。

2.2农村用地的现状问题

由于农业种植收益较少,很多人因此选择到城市中务工,造成了农村大量土地闲置。而且由于农村土地比较散乱的分布,很难进行高效整合,所以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面积远远超过了国家有关标准,其中仅住房土地占用就达到了255hm2,所以,从整体上看,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浪费严重。

2.3工业项目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盲目批地、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非常常见,这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调,而且很多城镇在土地的管理中经常发生土地利用和投资强度不对应的问题,而且无法进行双向调控,因此导致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产值非常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土地资源管理现状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制定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土地资源管理中,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土地资源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只有严格立法,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本质上扭转这种被动的局而。只有明确相关的权责,才能很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更好的制约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让他们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有所收敛,切实转变观念,把土地管理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3.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提高农业集体规模效益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良产业和优质产品,通过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带动种养加贸易一体化经营,促进分工、分业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实现生产经营全程化、效益增值连续性和农业经营质量的飞跃。着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从而为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

3.3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依法治理,最终依靠的力量还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人员的现状是: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特别是缺乏整体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土地资源管理是个中介性强的领域,这就要求相关人才必须熟悉这些领域,知道这些专业领域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更专业,所以土地管理需要那些具备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特点的人才加入进来。

3.4全面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依法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农民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只要这样当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才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长此以往下去,才能够彻底的杜绝非法使用土地资源现象的发生。

3.5遵循市场规律

在目前的土地投资中仍然是政府的投资占据主体地位,民间的投资则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投资,而进行了土地投资的企业则应该充分的尊重市场规律,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3.6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

应该把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同自然资源实物价值一样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实现综合化管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应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权的可交易性。把一种环境资源在法律上作为资产确立下来,使资产的各种权利主体明确化,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人人可以参与享受,但若都可以不负责任,公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权利就难以得到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关键是对这种环境资源实现资产化管理,做到“谁所有谁受益、谁受益谁保护、谁损害谁赔偿”,这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尽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是近几年土地资源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处理好土地资源管理中的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裴如辉.土地资源管理措施及方法[J].科技风,2013(03).

[2]李丹等.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03).

[3]袁中友等.新形势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03).

[4]王凤娟等. 关于节约用地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34)

作者:王振利

上一篇:财政工作思路3篇下一篇:物业工作计划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