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项目建设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广泛得到关注,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下拨的涉农项目资金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涉农项目管理多头、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监管责任未落实等问题,容易造成涉农项目管理脱节和监管缺位,甚至滋生贪污腐败行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涉农项目建设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涉农项目建设论文 篇1:

涉农项目建设应“三同步”

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有财政、国土、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到场的涉农项目建设推进会。大家普遍感到,当前建设的涉农项目比较多,对口联系衔接的部门也比较多。比如关于标准良田建设方面的项目,就有财政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有国土部门实施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有农业部门实施的新增粮食产能工程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大部分都是沟渠水系、抗旱排渍机台、机耕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建设。

由于在项目申报、立项批复、实施监管等方面有不同的主管单位和建设单位,故项目建设的效果不尽相同。涉农项目一般都是部门主管,由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组织实施,会造成基层在申报项目、铺排工程、实施监管等方面忙于应付;有的项目建设区域这个部门进行了沟渠整理后,另一個部门又要搞道路建设,将原来的沟渠重建,造成资源浪费。

笔者建议,涉农项目建设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的基础上,应注重“三个同步”。

项目规划设计同步。由于涉农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而且一般都是在农闲的时候实施项目建设,所以在项目铺排时,相关部门应该同步进行规划设计,实现资源共享,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项目建设质量。

项目投标招商同步。涉农项目招投标是规范项目建设强化项目监管的重要环节,也是用好用活资金发挥政府性投资效益的基本手段,目前的涉农项目都已经实现了通过招投标来确定施工单位。在农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如果投标招商不同步,可能产生某一建设区域重复招投标和套取资金的问题,而投标招商同步,可以杜绝此类现象发生。

项目施工建设同步。有的农业项目呈报审批手续多,导致一些项目两三年还不能完成,既延误项目建设工期,又影响项目区的生产生活。通过项目施工建设同步展开,集中施工力量,集中监管精力,集中资源投入,可以有效保证涉农项目建设效益。

作者:谭铁安

涉农项目建设论文 篇2:

关于对如何加强当前涉农项目监管的思考

摘 要

近年来,“三农”问题广泛得到关注,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下拨的涉农项目资金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涉农项目管理多头、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监管责任未落实等问题,容易造成涉农项目管理脱节和监管缺位,甚至滋生贪污腐败行为。本文针对如何加强当前涉农项目监管这一当前热门话题,结合新田县实际情况,从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对策建议两大方面作一探讨。

【关键词】涉农项目;资金;监管;新田县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下拨的涉农项目资金越来越多,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但是,由于涉农项目管理多头、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监管责任未落实等问题,容易造成涉农项目管理脱节和监管缺位,甚至滋生贪污腐败行为,亟待重视和解决。

1 涉农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项目决策不够严谨,效率低下

主要表现在项目规划安排缺乏科学性。当前的涉农项目,或是根据各乡镇所报项目而定,或是上级部门硬性指定,全县综合性的考察论证少,缺乏刚性预算,对项目的效益性、可行性和科学性缺乏深层次的调研,有的项目需求资金严重超出预算,出现“半截工程”,比如新田县2008年底实施的陶岭乡牛角冲水库加固建设工程,就是因未进行科学规划勘测造成工程量严重超预算导致的项目停工的典型“半截工程”。此外,在项目安排上也呈现出随意性、盲目性,有领导直接戴帽给某个地方的,有乡镇到部门积极争取的,使涉农项目成了面子工程、人情工程、马路工程。

1.2 项目资金管理多头,使用分散

当前,我县共有水利、农业、农开发、以工代赈、发改委、烟基、扶贫、国土、财政等9个涉农建设项目部门单位,中央、省市下达的项目由各部门组织实施,各部门有不同的报批程序、管理办法,互不通气,出现项目多、规模小、资金零散,而且管理不衔接,有建管脱节的现象。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的基础生产生活设施虽然得到较大改善,但项目资金没有形成聚合力,没有向特色产业发展倾斜,没有集中资金办大事办实事。此外,从新田县纪检部门今年查处的门楼下乡门楼下村党支部书记贪污涉农项目资金案来看,在项目资金运行过程中,中间环节相对较多,造成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资金运行安全系数不大,容易被一些单位或经手人挤占、挪用,甚至滋生贪污腐败行为。

1.3 项目监管不到位,建设质量和资金运行安全难保证

(1)监管主体不明

比如现行法律法规未明确土地整理项目、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等建设项目的监管主体。

(2)部门监管乏力

比如,水利建设项目应由水利部门依法监管,然而实际中,水利部门只对自身实施的项目开展了内部监管,对农开办等部门单位实施的水利项目,一方面是平时只注重做项目,没有给力监管项目,没有建设执法队伍,人力物力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是不愿监管,做“太平官”,项目不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出了事,就找客观理由推卸责任。

(3)法规政策不完善

中央、省、市县均未制定涉农建设项目的监管办法,监管责任不明确,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建设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四是项目资金运行环节多。在项目资金运行过程中,中间环节相对较多,造成管理上的脱节和漏洞,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资金运行安全难以保证,容易被一些单位或经手人挤占、挪用,甚至滋生贪污腐败行为。

2 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依托农田水利、土地整理、土地治理、标准化农田建设等专项资金,分别形成扶持富硒农业产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重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支农专项资金整合平台、统一项目实施平台和统一监管平台。

2.1 统一项目规划,整合项目资源

建议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县发改委、农业、水利、交通、国土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组成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全县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规划、项目申报、资金分配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改变各部门在涉农资金项目的申报、分配、使用上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在领导重视上的合力,集中财力办大事。建立项目审批评估制度,避免项目审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涉农项目实施更贴近实际,符合客观,更符合发展需要,县各涉农部门要根据各乡镇申报,深入乡镇、村、组,申报实施地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调研,对项目进行论证和规划,切实可行而必要的项目统一建立县涉农项目库,整合项目资源进行实施,避免资金少、规模小、效益低、重复建设等涉农项目建设弊端。建议做出涉农项目整合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每年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安排的重点领域和项目,每年都集中财力建好一个或几个重点项目,打造一个或几个优势区域,同时,结合部分偏远边穷地区现状,再拿出部分资金着重支持偏远边穷地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统筹结合。

2.2 规范项目管理,统一监管平台

建立由县政府办牵头的部门联席会议协调制度,加强对涉农建设项目申报、审批加强沟通与联系和监督,涉农申报、审批、实施环节都容易滋生腐败,要严把项目准入关,防止“人情项目”。加强协调,由发改部门牵头,建立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涉农项目及审批会议联席协调审核机制,统一口径、共同审批,便于部门之间互通信息,相互衔接,不给违纪违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由财政、审计部门联合建立涉农资金监测系统,监察部门开展涉农项目专项监察,对涉农资金项目安排,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督,掌握资金的最终流向,保障项目顺利推进。项目主管部门只负责项目的技术指导和项目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不参与建设,项目建设由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或相关部门负责实施和管理。把涉农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列入监测系统中,直接实施监督。按照封闭运行的要求,使每笔项目资金从进户到划拨、到报帐,都做到有据可查。

2.3 建立项目“公示”制度,实行“阳光运作”

(1)建立涉农建设项目及资金公示制度

要求项目及资金安排条件和审批结果必须通过相关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利害关系人的监督;项目实施过程必须在实施地将项目名称、资金来源、性质、金额、建设时间、建设规模、受益情况、实施方式、检查验收、问题投诉、举报方式、查处结果等基本信息进行公示。创新乡镇涉农财政资金公开方式,可在乡镇、村一级采取点题公开的形式,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直接公开群众点题关心的问题。

(2)深入群众走访调查

由县监察局牵头,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明查暗访工作组深入村组群众进行走访调查,对涉农项目实施情况未实行公示的乡村干部责任人一律作纪律论处。加大对涉农项目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建立典型案例剖析通报制度,震慑涉农项目资金监管干部的违纪违法侥幸心理,以达到查办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

2.4 加强制度建设,探索长效机制

(1)建立积极的争取项目机制

建议明确涉农资金跑项争资工作经费及项目落实工作经费比例,出台涉农项目工作经费管理办法,以文件形式确定,哪些支出可在工作经费中列支,哪些支出不能在工作经费中列支,并严肃奖惩制度,调动各部门向上级争取项目、整合资金的积极性。

(2)推行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后续管护基金制度

在涉农资金中按比例提出一定的工程项目后续管护基金,项目工程损毁后由乡镇申报,按程序报批后及时维护,同时将项目的后续管护纳入绩效考核,县涉农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定期抽查考核,对后续管护不到位造成资金流失或工程损坏的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扣分。

(3)出台全县财政涉农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明确每个项目的申报和规划立项程序,将涉农项目资金纳入专户支付范畴,减少资金拨付环节。进一步完善“阳光操作”系列制度,项目申报时推行民主决策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项目进行中推行和完善报账制、公示公告制、预决算评审制,项目完工后推行绩效考评制度。建议完善资金监督检查制度,避免出现借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名义挪用涉农资金的现象,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监督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

黄丽姣(1985-),女,湖南省新田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湖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在职硕士研究生。

作者:黄丽姣

涉农项目建设论文 篇3:

加强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科学管理的政策和途径研究

一、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的内涵

(一)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的含义

财政涉农又称农业财政投入和支出,是政府为克服市场缺陷,通过财政手段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经济行为的总和。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挖潜改造资金、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业生产资金、农业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本文的财政涉农项目主要有工程类和非工程类两大项。工程类涉农项目,主要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非工程类涉农项目,主要是指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等。

(二)财政涉农政策的种类和主要管理部门

财政涉农政策主要有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灾救灾政策和资金以及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资金两大类;涉农项目和资金的管理部门主要有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财政局、扶贫办等,涵盖了大部分政府管理部门。

二、X镇涉农项目和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项目申报缺少科学管理

1.项目申报随意性大,缺少科学的程序。基层乡镇涉农项目的申报,缺少科学的程序。X镇各行政村在项目申报时也遵循“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也通过“两委会”充分酝酿和讨论,但这些程序大多流于形式。当基层党员、群众对促进本村未来发展的关键项目有不同的意见时,仅凭几个村领导就决定了拟立的建设项目,使村民失去了主体地位。

2.涉农资源“散”,缺少统一管理。财政涉农项目之所以名目繁多的原因是各个部门分别掌握各自的涉农资源,这些项目和资金最根本的表现形式就是“散”,部门散、资金散、项目散、去处更是散!这就难以进行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也不可能把有限的财政涉农资源用在刀刃上,用在最优的项目上。同样因为“散”,基层乡镇只能分别各个相关机构申请涉农项目和资金,缺少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

3.涉农资金缺口没有保障机制。由于涉农项目配套资金短缺,村领导只能靠个人关系,向上级机关争取或向乡村在外创业成功的“能人们”“讨米下锅”,但这些资助只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涉农项目工程建设的资金需求。如X镇T村2012年、2013年的村级建设项目中,虽然从外面争取的资金达100多万元,但也仅够总需求的20%左右,这种“讨米下锅”的做法不可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涉农项目的审批缺少科学的制度

1.涉农项目立项缺少科学论证。有些村为更多地享受到“优惠”政策,通过种种不当手段去争取,这必然干扰涉农管理部门正常的工作程序。如X镇A村、B村、C村,经常有各种项目得以立项;而F村、H村、M村等,两三年也没有一个项目。这就使基层干部群众怨声载道,导致出现“党的政策虽好,我们享受不到”、“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怪象,参见下表案例分析。

从2011年至2014年3月各村合计涉农项目奖励、补助资金看,A村达1161.8388万元;B村在缺少2011年补助资金数据的情况下,其三年合计也达908.0785万元;C村合计达869.4305万元,而M村和H村却只有67.293万元和21.612万元。

2.人情关系影响涉农项目和资金的审批。基层村镇,人情关系错综复杂,大家都碍于面子。曾在该镇某区域任职的一位领导,担任镇部门领导后,在资金、项目等的安排上,会更多地向这个村“倾斜”。并且,这种项目和资金的安排多“锦上添花”,少“雪中送炭”,多“面子工程”,少“里子建设”。从该镇A村、B村、C村2011—2013年度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看,已经很富裕了,但“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却还常有其“份”,各种涉农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些村。因为这些贫困村的主要领导与上级机关沟通、协调不足,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信息比较闭塞,“跑镇”不够,有的村甚至还“不认识”有关领导。所以,分配不到各种涉农资源。这从表1中,A、B、C、M、H村所得到的项目类奖励和资助资金的多寡已经可见一斑。

从排名情况看,A村和C村的各种收入一直名列前茅,而H村和F村等几个行政村的各种收入,在该镇所有行政村中,一直排名靠后,但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关涉农资源的分配,参见如下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人情关系影响涉农项目和资金的审批

从上述表1-5中可知,H村和F村的各种项目类奖励补助资金远少于A、B、C这三个富裕的村。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愿意“跑政进金”,不愿意找领导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同时该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也相对偏远。用该镇一位部门领导的话说:“我都不认识这些村的书记、村主任,那么,我们的涉农项目放到他们村里去,我能放心吗?”。这足以说明,在基层村镇,要得到涉农资源没有人情和关系,不跑机关、不找领导,得到的资源就少,甚至没有。

3.领导结对的村,涉农资源来源广。与贫困村联系结对是各级领导一项重要的帮扶工作,如C村在地理位置上虽然远离中心城区,但因为是市领导联系村,近几年得到的名目繁多的各种外来资金和涉农项目络绎不绝,使C村的财政扶助性收入从2011年的49.75余万元、排名第13位,突然跃居到2012年的415.06余万元、排名第一,2013年虽然退居到第三位,但其绝对值从415.06万元增加到了431.62万元,年增长率为3.99%。虽然三年来C村的外来资金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平均高达95.82%以上,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外来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那么该村的发展仍将是不可持续的,参见表4、表5。

三、促进涉农项目和资金科学管理的政策和途径选择

(一)成立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综合管理部门

1.设立涉农项目和资金综合领导机构。根据《宁波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市(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政府投资项目的综合管理部门,项目由发改委负责,资金由财政部门负责。建议宁波市成立涉农项目和资金监管领导小组,与“三农”工作相关的涉农部门的行政正职作为领导小组成员;设立涉农项目和资金科学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对涉农项目的申报、审核、审批等工作相互通报;涉农资金实行“一支笔”审批;对涉农项目实行专家审核、科学评审、部门协调、党委讨论决定的管理机制。

2.实行信息公开,克服“钱”出多门。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从申报、评审、审批、招投标、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必须全程公示,包括在各级政府网站、报刊媒体和项目所在乡村公告,并在各级财政预决算报告中公开资金去向、用途和详细清单。按照“科学规划、集中投入”的原则,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源,建立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信息横向互通平台,做到信息互通、运作规范、资金整合,杜绝因职能交叉重叠造成的漏洞,克服“钱”出多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强涉农项目的程序化管理

1.规范项目立项的科学程序。加强涉农项目的科学管理,规范项目和资金的申报程序。首先,由村“两委会”酝酿、讨论,提出拟立的涉农建设项目,报镇党委和相关部门审核、备案。其次,由市(县、区)涉农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相关涉农部门共同审核,并组织有关专家实地调研、科学论证、充分酝酿、无记名投票表决,决定是否给予立项。再次,对初步确定的拟立项目,报市党政机关和人大常委会,由书记或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立项的项目及资金安排,并由分管的市(县)级领导一支笔审批。

2.加强科学论证,实行科学管理。按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理论,要加强对拟立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方案、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项目立项的重要性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保养和基层乡镇的科学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科学论证,以决定是否给予立项。加强项目施工的科学管理,要聘请思想硬、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员进入项目领导班子;建立科学的评估、测算指标体系,做好项目的评估、测算。要提高生产率,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调控机制;要抓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落实好项目的监督、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

3.加强跟踪验收,做好后续管理。建议由市和乡镇涉农部门和纪检机关,对全市(县)在建项目进行经常性的跟踪检查,对非工程类的如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工作,也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对验收合格的工程项目,颁发相关的资质证书;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要责成有关负责人落实好补救措施或重新建设;情节严重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三)统筹发展规划,主导资源分配

1.集中资源,竞争择优。以X镇为例,各市(县、区)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的使用与分配过程中,要强化绩效理念,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性分配;要实行“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原则,项目申报、评估审查到使用监管等环节、办法和标准要公开、统一,要公正、透明,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和人情关系,杜绝“能人村”、“关系村”、“强人村”跑“政”进“金”。

2.突出重点,统筹规划。财政涉农资源的使用与分配,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切实做好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发挥区域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规模化发展。对高山村、空心村、无力村、落后村要通过退宅还田、退宅还耕、退宅还林,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要加强中心村、文明村、生态村、重点村、专业村建设,加大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以进一步促进这些村的建设水平,起到示范、榜样和引领作用。

3.加强调研,掌握主动。在镇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由镇发改办具体负责,加强调研,切实把握涉农项目和资金分配的主导权,克服“能人”项目、“关系”资金等现象。通过运用好财政涉农项目和资金的使用与分配工作,达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产业延伸、重点突破,从而促进X镇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稳步协调发展。

几点说明:

(1)数据来源:X镇人民政府一般预算及基金专用账;2009年—2014年X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1-2013年各村收入统计表。

(2)2011-2013年X镇涉农财政和新农办给予各村收入数据按年份排序情况表,只选取了其中排名最前和最后的五个行政村;

(3)(4+5)/总收入(%),指该村外来资金收入与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比例;

(4)因财政统计年度的局限,部分为不完全统计数据。

课题项目:2013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13-2-6。

(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宁波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责任编辑:代建明

作者:王仕龙

上一篇:经理竞聘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述德述职述廉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