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涉农资金审计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试析涉农资金审计(精选8篇)

试析涉农资金审计 篇1

试析涉农资金审计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级财政涉农资金逐年大幅增长,全面开展涉农资金审计是社会各界的期望。近期,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对民生资金审计实现全覆盖,针对这一命题,本文拟从涉农审计全覆盖入手,就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的必要性、难点、实现途径等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

关键词:涉农资金 审计 全覆盖

涉农资金是指中央和地方安排用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农村公路修建、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沼气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扶持资金,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家电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涉农补贴资金,扶贫、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危房改造资金等社会保障资金,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资金,“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及用于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事业发展的资金等,此类资金量大面广、政策性强,监管难度大,如何落实好国务院领导提出的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是目前审计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的必要性

所谓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审计范围来看,是指审计机关以涉农资金为主线,以涉农资金对应项目或用途为载体,按照资金流向,横向实现涉农资金所有类型的全覆盖,纵向延伸到资金流向的最末梢,即覆盖到所有项目及被审计单位,不留死角。从审计内容上拉看,审计除了关注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之外,更要关注其效率性和效果性,从而实现涉农资金审计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贯彻中央治国方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利民政策的客观要求。“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并在20xx年至2013年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1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越来越多,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审计机关必须深刻理解文件精神,加大涉农资金审计力度,促进中央强农惠农利民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建立健全服务“三农”的长效审计监督机制。

二是真实反映基层实际情况,解决当前“三农”领域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但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审计机关,应当高度关注涉农资金在区域统筹、资金投向及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得到科学合理使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强化对涉农专项资金管理,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客观需要。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而且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各级政府部门在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如何保障政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加大审计监督覆盖面,强化涉农资金审计。通过涉农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分析、反映、揭示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的难点

涉农资金范围广、层次多、政策性强,直接涉及农民利益。从横向看,涉农专项资金来源渠道多,涉及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林业、扶贫开发等多个部门;从纵向看,资金分配链条长,涉及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从资金最终流向看,受众面广,不但包括涉农机构、龙头企业、合作化组织,而且还涉及农村的千家万户。另外每项农业专项资金都有其政策背景、目标、实施重点方向及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资金政策意图明显。上述特性就决定了要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存在以下难点。

(一)涉农项目点多面广而审计人手严重不足,难以把握审计的广度与深度。我国涉农专项资金多种多样,并且项目众多,存在“小而散”的特点。涉农资金由财政等主管部门从中央、省市层层拨付到县、乡,中间层次、环节较多,容易产生滞留挪用等现象。审计要发现涉农资金分配管理使用各环节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资金流向,一查到底。而大多数涉农资金在项目设置和资金分配上存

在“撒胡椒面”的客观情况,这就造成一项资金在一个省内往往涉及数十个项目县市,甚至在一个县市内又涉及多个乡镇、村组或农民个人。审计部门受到时间、人力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是以资金量大小开展抽样式审计,无法满足对每一个项目、每一笔资金进行详细的审计监督, 有的环节、有的领域、有的审计对象难以审查到位,更难审深审透。

(二)涉农资金项目管理水平低下,难以防范审计风险。由于涉农资金涉及的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施工难度不大,质量要求标准不一,因而参与具体施工队伍和人员数量众多,素质参差不齐,项目、资金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造成问题多发。受审计力量和时间的限制,审计人员在审计涉农资金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由于涉农资金的具体使用者或补助对象大多为县以下基层单位或农民个人,这些单位和个人往往不能进行规范的财务核算,发生具体业务时也不能出具规范、有效的书面凭证,因此审计人员难以收集到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只能通过观察、问询等手段收集可靠性相对较低的证据,审计风险较高。

(三)审计手段和技术方法落后。多数农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传统的账表式审计模式之中,也就是查帐,调查核实,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真正的计算机审计模式的运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当前审计业务干部虽然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但未能真正很好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计算机审计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涉农项目大多在最基层的农村,受到当地实际环境的制约,基层不仅没有专业的审计人员,也缺乏相关财务等资料的电子数据,具体到项目现场的时候,无法开展计算机审计。

三、实现涉农资金审计全覆盖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科学分类的项目信息库管理制度

如何做到既全面审计,又突出审计重点,就必须探索建立科学分类的项目信息库管理制度。可以按照项目的用途,将涉农资金分为三大类:农民个人权利类、农业建设类和农村环境类。每一大类下,再细分出小类,例如农民个人权利大类下细分农村医疗、农村养老、农村低保及各项农补等,农业建设大类下细分种粮养殖等生产补贴、水利灌溉工程及生产工具补贴等,农村环境大类下细分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及公共卫生等。建立项目信息库后,涉农资金审计项目都可以被囊括在其中,每一小类项目的审计流程和分段注意点都可以有相对固定的模式,新的审计项目开始时可以按照固定的模式从源头开始监管。重要的是,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上级审计部门只需派驻极少数人员在现场或者安排基层审计人员做好信息采集工作便可,甚至可以做到一个人负责同一区域内的数个审计项目的现场信息采集,上级审计部门根据信息评测风险从而选取部分项目复核或者决定是否需要专业队伍入驻现场。这样,即可以极大的解决审计人员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兼顾基层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足的问题。

(二)建立轮审和常审相结合制度

项目库建立后,各级审计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量编制滚动项目计划,规定在一定周期内(如5年)必须将项目库内的待审项目轮审一遍。制定轮审计划前应加强项目计划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以增强计划科学性和宏观指导性。而对农村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农民最关注或反映较大问题的重大民生等项目,则要求每年或每两年必审一次。将轮审和常审相结合后,既能避免发生重复审计,也能做避免遗漏,从而在审计面上做到全覆盖。

(三)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

创新组织方式,探索大兵团作战模式,上下联动、整体作战,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层级合力”和协同作战优势,对涉农资金开展审计或审计调查。要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科学地安排审计项目,摸清情况,提出建议,切实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有效整合特派办、派出局和地方审计机关审计资源,特派办、派出局与地方审计机关要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一方面,在项目安排和实施过程中尽量避免行业、地域、时间上的重复交叉,地方审计机关侧重于微观审计“跟进”,特派办、派出局侧重于宏观审计监督;另一方面,要实现资源共享,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可作为特派办、派出局进行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的重点,同时特派办、派出局审计发现的问题也可作为地方审计机关关注的核心。

(四)改善审计技术和方法

一是提高涉农资金审计信息化水平,做到“人机结合”,充分运用计算机的各项功能,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部分涉农资金尤其是惠农补贴类资金是通过财政“一卡通”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为了保障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不被侵占,涉农资金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必然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或其它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审计人员还可通过查询、分析金融机构后台数据,发现疑点,并以此为线索进行延伸审计,调阅资料,走访农户,核实情况。

二是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建立以政策为重点、以资金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并结合专题调研的绩效审计工作方法。在审计工作中,重点抓住项目立项和管理、资金投入和拨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三个环节,对政府涉农资金、项目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全面、综合的审计,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做出客观的评价,审计监督各部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

(五)积极探索涉农资金跟踪审计,实现项目实施过程全覆盖

将审计向两头延伸,包括设计预算、计划报批、审核拨付、规范使用、社会效益等,做到全过程覆盖。要充分利用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地方审计机关对所辖地域内的总体情况相对容易把握,审计干部对当地情况相对较熟悉,可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跟踪审计,实现对各级各类涉农资金的全程审计监督,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通过对部门或资金项目的连续跟踪审计,了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变化和农民的诉求,对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跟踪,重点剖析,为宏观政策服务。

(六)完善审后回访制度,扩大审计成果作用覆盖面。

审后回访,就是对所涉及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摸底,对整改方案的可行性、执行力以及效果进行考察,以便扩大审计成果作用覆盖面。涉农资金审计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结构复杂,审计结束后关于所发现的种种问题,主管部门的整改措施在实行过程中经常会打折扣或者根本没有采取任何整改措施。涉农资金审计更要注重加强审计回访,督促审计整改,充分发挥审计成果服务转型发展的作用,确保政策执行到位和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在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大政策贯彻落实、重大项目决策建设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的问题予以审计和揭示,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建议,及时将审计成果转化为服务政府决策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希祥、陈其清:《财政涉农资金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整合建议》,农村财政与财务,20xx(5)。

[2]宋常、王睿、赵懿清:《国家审计在走向善治的国家治理中的若干问题》,审计与经济研究,20xx(1)。

[3]皮晓玲:《浅议加强涉农资金监管的问题与对策》,湖北省审计厅网站,20xx。

[4]魏佳:《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为中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现代审计,20xx(2)。

试析涉农资金审计 篇2

一、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的涵义

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应是审计调查人员对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设施与保障农民生活等的各类专款专用的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益性进行重点审计前的全面考查、分析、评价及给出建议的工作过程。其中经济性是指专项资金的使用成本是否恰当。效益性表示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是否达到预计的专项资金投放目标。

二、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方法

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方法从总体上来看应是审计调查人员将某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和类似用途专项资金已达到的先进绩效指标作为标准,搜集定量与定性、动态与静态指标信息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价。

1. 专家合作法

该方法是指审计调查组聘请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首先对某笔涉农专项资金的所有绩效指标给出评价性分值,然后对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不同权重,运用指数方法计算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分值,从而形成量化的评价结果,最后由审计调查人员对专家给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结论。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涉及面较广,必然会遇到审计调查人员相关经验知识不足的专业范畴,这时就可以聘请合作专家从事专业评价工作,并判断性采用他们的评价结论。审计调查组运用专家合作法可快速大量获取调查证据信息,准确性也相对较高。但是,指标权重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专家的经验,设置难度也相对较大,权重的大小与它对评价涉农专项资金绩效作用的大小有密切关系,指标权重设置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审计调查结论正确与否。

2. 层次分类法

该方法是审计调查人员根据涉农专项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及从其他途径搜集来的指标信息,将绩效内容细化成多个因素,按原则层、目标层和指标层进行分类调查,形成有序的层次调查结构,进而两两比较来确定涉农专项资金的绩效情况。层次分类法对于具有复杂影响因素且具有较多绩效评价内容的审计调查工作具有理清思路的作用,但是对于绩效内容细化得是否全面,有时难以把握。

3. 样本抽查法

这种方法是审计调查人员将所开展的某几个涉农专项资金项目作为绩效审计调查样本,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绩效审计调查的结论用来代表其它涉农专项资金绩效情况。这种方法可节省审计调查的时间,但调查结论不够准确,可以和其它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 模糊调查法

审计调查小组针对需要取得的某些边界不够清晰、不易给出数值的调查证据编制调查问卷,请有关人员作答,然后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对相关涉农专项资金绩效指标进行量化,从而得出审计调查结论。模糊调查法的运用较简单,但对于调查问卷的题目和回答质量要就较高。

三、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原则

1. 必要性原则

对于有些已经或正在进行全程跟踪审计的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就没有必要再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去开展审计调查了。

2. 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调查人员的资源配备、法定权限和调查手段是都有限的,而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的工作十分繁重。虽然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应对被审计项目进行全面的考查和评价,以便为下一步的深入审计工作打下基础。但在做审计调查规划时也应考虑耗费较少的审计调查成本而取得最佳调查成果的问题。

3. 重要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应针对大额专项资金或资金数额虽然不大但是性质重要,以及对保障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设施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专项资金项目着重开展审计调查工作。

四、涉农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调查内容

1. 经济性

指涉农专项资金是否以适当的成本筹措、管理与使用。针对资金的经济性,审计调查人员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第一,审计调查相关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有效,重点揭示有无管理不力、贪污浪费和挪用挤占涉农专项资金的情况。第二,审计调查涉农专项资金的各渠道投入额度比例是否恰当,是否及时足额到位。第三,审计调查相关部门是否科学节约地利用专项资金达到预期效益。具体需要进行评价的绩效指标如: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资金总额/应到位资金总额×100%,资金流失率=贪污挤占资金总额/应到位资金总额×100%等等。

2. 经济效益

指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对保障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村设施及发展国民经济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效益。主要包括对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对外出口的贡献等。在审计调查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针对有关问题,提出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使绩效审计调查更具有建设性的促进作用。审计调查经济效益的具体指标如:新增涉农固定资产与涉农基本建设支出的比值、涉农基本建设支出与涉农基本建设专项投资所创造的产值的比值等。由于涉农专项资金的投放一般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主要是为农村提供公益性服务。因此,审计调查资金绩效就不能只看其经济效益,也应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 社会效益

指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民的满意度。不同性质的涉农专项资金项目具有不同的社会影响力,需要进行审计调查的社会效益指标多为定性描述。如农村医疗卫生支出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具的作用,受农民欢迎的程度。再如农村机械化种植、灌溉面积的增加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良性发展具有有的效果等。

4. 环境效益

指涉农专项资金的投入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改善的作用。需要进行审计调查的环境效益绩效指标包括农村水源的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区的维护与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情况。

参考文献

[1]李官录.农业专项资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4):23

试析涉农资金审计 篇3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做好涉农资金审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进一步提高对涉农资金审计工作的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不仅农业审计部门要加强涉农资金的审计,其他专业审计部门也要加强对涉农资金的审计。要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形成合力,特别县级审计机关要把涉农资金的审计作为重中之重。

(二)自觉把审计监督服务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对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高度出发,不断创新审计理念,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大力营造真心关注农村、真意关心农业、真情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使涉农资金审计范围和内容有新的拓展,不断完善,不断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更具有时代特征。

(三)涉农资金审计紧紧围绕“三农”和环境不动摇。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建设、农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资金的审计,关注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现代农业,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

(四)创新思维,树立新形式下环境资金审计的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审计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必须强化和深化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树立起大环境资金审计的新理念,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深化环境审计的新路子。

二、围绕实现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突出涉农资金审计的重点

(一)涉农资金预算执行审计要以支出审计为主,注重整体性,对预算执行整体情况作出评价:要注重效益性,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注重宏观性,对一些涉及宏观政策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注重建设性,对关系财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注重加强涉农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支出使用,农业财政预算的执行,通过审计要促进政策落实和资金到位,纠正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加强对农业基础投入、大型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审计。重点关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再生能源技术应用体系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灾后重建资金使用情况,要跟踪资金走向,科学制定审计计划,突出重点,实施有效监督,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管好用好支农资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尘活条件。

(三)加强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资金的审计。重点关注农民种粮直接补贴、农机农具、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退耕还林(草)补贴、征地补偿、灾后重建、移民扶贫、农村教育“一免两补”、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补助等资金,确保国家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防止流通环节乱涨价、乱收费以及截留、克扣、私分惠民补贴资金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农民切身利益。

(四)加强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农村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资金的审计。关注农村教育补助经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费、农村社保经费、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等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这些资金真正用在农民身上,惠及千家万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五)加强环境审计,应通过对土地出让金、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退耕还林、渭河治理、秦岭生态、陕北能源化工、三北防护林、垃圾处理、天然林环保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资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关注资源环保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效果以及国家资源环保政策落实情况,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及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法违纪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创新审计工作方法,提高涉农资金审计质量

(一)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提高涉农资余审计效率。“三农”资金来源渠道多、环节多、资金分布不均匀,要提高“三农”资金的审计效果,审计机关要上下联动,同步进行,互相沟通,统筹调动审计资源,共享审计成果。上级审计机关要充分向基层审计机关披露“三农”资金分配管理方面的总体情况,基层审计机关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审计机关反应“三农”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在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二)继续加大审计查处力度,促进被审单位增强法制观念。部分市县级涉农资金管理和使用部门普遍存在滞留欠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等问题,而且是屡查屡犯,这种状况反映了部门财政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被审计单位法制观念不强,如何增强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纪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自觉性,一直是我们加大审计查处力度的目的之一。要加大审计查处力度,一是坚持原则,发现问题,一查到底;二是严格执法,敢于揭露,对于查出的问题不隐瞒,该处罚的处罚,该移交的移交,形成威慑,引起重视;三是督促整改,跟踪问责、问效,使被审计单位人员遵守财经纪律、提高管理水平,真正起到“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效益审计,抓好效益审计与环境资源审计相结合。环境审计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力度。一是在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向绩效审计领域延伸;二是不断转变观念,改进审计方法,实现从财务收支审计评估体系逐步向工程预决算审计评估体系转变,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相结合的转变。把违纪违规资金控制在最低限度,充分发挥环境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环境审计要使政府投资不仅要让老百姓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也要让他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得到提高,不仅要关注区域经济有所增长,更要重视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基础的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克服和改变片面追求GDP财政收入双增长而导致环境生态恶化投资行为,促使在投资决策中既考虑经济发展需要,更重视投资的环境资源效益,从而有效地遏制各种以破坏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短期行为,使环境保护更有效地参与综合决策,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涉农资金自查报告 篇4

自 查 报 告

为了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涉农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切实做好我市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提高各项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查处惩戒力度,根据?的文件精神,制订了《**市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对2013、2014年涉农资金进行认真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实施

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市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自查自纠分二步开展,从2015年4月28日开始实施,并成立由卫生局陈军民局长任组长,各副局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由卫生局各科室负责人及二级机构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规财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首先,由各医疗单位进行自查,并按要求将自查情况上报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其次,领导小组根据各单位上报的自查情况,组织财政局相关科室及局财务科、监察室等相关科室到各相关单位进行检查落实,确保自查自纠工作开展到位。

二、检查范围 2013、2014年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卫生室体系建设、一般诊疗费发放、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补助资金的申报、管理、发放、使用等环节开展自查自纠,分析涉农资金管理情况,认真检查政策和制度执行、工作流程、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

我局将组织监察室、规财科、局相关科室人员对所属二级机构进行全面自查。

三、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

1、存在问题

通过对各单位自查自纠情况汇总结合督导检查的情况,发现医疗机构在使用新农合资金中有过度医疗和不合理收费现象。通过对信息系统数据比对、抽查病历档案,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无菌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②抗生素使用疗程过长;③出入院两头计算,多收住院诊查费、床位费;④无医嘱收费;⑤个别村所分解处方。

2、处理意见:

(1)对产生问题的定点医疗机构责令及时整改,现已整改到位。

(2)因过度医疗产生的不合理补偿费用15万元已及时返回新农合基金专户,并对相关单位进行了批评。

(3)强化对新农合经办机构管理,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和监督力度,杜绝违规违纪事件发生。

试析涉农资金审计 篇5

按照县纪委印发《XX县开展查处套取挪用侵占涉农惠农资金案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盐纪发29号)的文件精神,大水坑镇党委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涉农惠农资金使用情况自查,以此完善涉农惠农专项资金管理,规范使用和监管机制,促进全镇农业经济发展,确保涉农专项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具体情况如下:

一、领导重视

在县纪委召开涉农惠农资金专项行动会议后,镇纪委书记迅速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此次会议精神及其重要性。经研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大水坑镇涉农惠农专项资金清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镇涉农专项资金清理及起草领导小组相关文件、工作总结,协调解决清理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并对清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二、资金使用情况

由于涉农专项资金涉及面广,内容多,此次清理,主要以xx年年-xx年年这一阶段为重点。

xx年-xx年年我镇涉农惠农资金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民政救灾救济、农村、城镇低保、五保供养、临时救助、扶贫资金、秋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危房改造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资金等十二个主要专项资金;经查各类资金的来往账目明细准确无误,兑付情况真实到位。召开座谈会群众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认可无异议。通过资产镇党委未发现我镇关于套取挪用侵占涉农惠农资金案件线索。

三、主要做法

1、早动员、早部署,自收到县纪委印发《XX县开展查处套取挪用侵占涉农惠农资金案件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盐纪发29号)文件后,镇立即成立了领导小组,党委班子成员组织相关单位认真学习有关文件、资料、熟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2、认真进行自查自纠。按照检查内容对xx年-xx年xx涉农专项资金进行了全面清理,对涉农专项资金进行了全面检查,没有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四、存在问题

1、通过与信合联社核对,“一卡通”存折有些资金未及时打入农户存折,少数农户不能按时领到资金,这是由于农户“一卡通”存折丢失、姓名出错等因素造成,已督促财政所派专人赶场天办理。

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总结 篇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近几年以来,为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四个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当前我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监管中发现,我乡涉农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以来,乡为进一步确保涉农资金的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从源头上遏制截留、挪用、挤占、套取、贪污涉农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管,有效确保了上级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服务全乡新农村建设。

一、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

自接到县纪委、县监察局、县纠风办联合下文要求强农惠农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的任务。为切实加强我乡强农惠农资金清查工作的落实,我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对我乡强农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自纠,有力地促进了自查自纠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做到清查项目应清尽清、应查尽查,同时完善了本乡涉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制度,建立健全了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保证各项强农惠农资金用在指定的用途上,不存在虚报、套取、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现象;严格执行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实行报账制;能按照施工进度及时拨付工程款,配套资金足额落实到位,不存在资金滞留现象;能严格按照工程建设

程序规范实施,从县到乡、村层层把关,严格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此次自查,我乡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方面未发现任何违规违纪违法现象。为使管理职责更加清晰、资金监管体系更加完备、资金统筹安排更加合理、资金使用效益更加显著,我乡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研究制定推动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配套措施,并积极创新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工作机制,完善各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依法理财,不断提高强农惠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社会监督。一是在乡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二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村民代表等人担任监督员,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三是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把涉农资金项目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让群众依法行使知情权和参与权,了解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各个环节的工作,接受群众监督。

三、抓好重点监察。除了加强面上监督外,将农业、水利、畜牧、扶贫、农机、民政、计生、卫生、中小学等部门定为重点监察对象,乡纪委除了重视群众举报外,还经常到重点监察对象“查、看、测、评”,对其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履行工作职责、工作效率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组织措施进行处理。

四、严查违纪行为。乡纪委通过加强与县纪委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检察院等部门的沟通配合,注意在工作督查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查处问题,实施责任追究。对管理不到位、整改不得力以及其他违规违纪问题,除责令将资金归还原有渠道或收回财政外,将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和主要责任人的责任。截

至目前,由于措施得力、责任明确、部门配合、监督到位,我乡未发现涉农资金管理使用工作存在违规违纪现象。

五、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涉农资金投入不到位。

一是部分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造成项目建设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形成“半拉子工程”,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

二是有的项目资金主管部门拨付资金不及时,造成资金年终大量结转,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名义上的这部分涉农投入实际并未到位。

(二)涉农资金投入渠道多,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涉农资金除由县财政拨付外,各级主管部门也层层下拨到乡级对口部门,形成资金来源渠道多、投入分散的状况。出现同一项目多个部门管理,不仅投入重复,使用分散,而且造成资金管理成本高的情况。

(三)部分涉农资金项目未按规定的要求实施,资金使用效益不佳。

部分工程项目建设未按规定做到“四制”。部分项目工程建设没有达到计划要求,项目管理薄弱、建设质量差,加之建成后缺乏管护,出现过早损坏等问题。

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及建议。

一、从监管调查情况看,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现有法规对各级财政在涉农投入上的责任、范围和重点等还不够明确,缺乏操作性强的规范要求。二是财政困难,供养人员多,负担重,自给能力弱,无力更多地投入农业。三是涉农资金投入渠道多,有的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有的在建设内容、实施范围上有交叉,不利于严格管理和监督。

四是重争取资金和分配指标,而对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视不够,致使一些项目建成后,由于缺少管护而导致资金损失浪费。

二、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投入。确定符合实际的配套及自筹资金规模,更多用于农村公益事业。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涉农投入责任,促进形成稳定可靠的涉农投入保障机制。

(二)对涉农资金和项目实行相对集中管理。加强涉农资金整合,集中力量,统筹安排,逐步实现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涉农资金的管理方式。对涉农项目,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应相对集中管理,强化统筹协调,避免多头审批、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尽力归并支出事项和纳入一个部门管理,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涉农资金整合县级样本 篇7

柞水县,这个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的农业小县,却在涉农资金整合上做了一篇大文章。作为陕西省集中连片贫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不足八分。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49亿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穷”县,通过资金整合,2007年到2011年,人均纯收入由1620元提升至5358元,增长了2.3倍。建成了汇生源等6大农业示范园,七坪等三大流域万亩标准核桃园。建设了小山岭罗庄等10个新农村,完成20个扶贫开发村。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多次获得财政部、陕西省和商洛市的表彰,2007还被财政部确定列为国家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自主县。

它的实施经验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有权有位才能有为

为了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柞水县从上到下成立了三级管理链条。在县级层面上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副书记、副县长(主管农业)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审计、监察等局局长任成员的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县的涉农资金整合工作;在财政局成立由财政局长担任主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负责资金整合的日常工作;在整合项目区成立有乡镇长任组长的财政支农资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与农民的协调工作。

其中,财政部门以资金管理为主、涉农部门以项目管理为主、审计监察部门以监督检查为主,这样就形成了从上到下,从项目到监察的立体化管理网络,为整合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在柞水涉农资金整合过程中中,“柞水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县松散的、临时的组织不同,我县的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是固定的常设机构,有级别、有编制、有拨款。它的主要职能是编制整合资金年度计划和制定实施方案,审核论证申报项目,对整合项目进行管理、对项目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柞水县财政局农财股股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副主任陈敬宝介绍道。

为什么设立这个固定的机构?陈敬宝说,“有权有位才能有为,才能更好地开展和承接资金整合工作。”

谁的事归谁管

建立了涉农资金的常设管理机构,接下来要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利益。

众所周知,资金整合工作最大的难点不是资金量的多少,而是部门之间利益的协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资金整合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因为整合是在整合其他部门的利益,是动其他部门的“奶酪”。

陈敬宝介绍说,在整合之初就确定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部门利益不变,二是坚持项目管理主体不变。在这两个原则下,各涉农部门争取的项目资金是暂时存放在整合专户中,财政部门只有管理权没有使用权,使用权还在部门手中,没有损害部门利益,这就是谁的钱归谁用。同时,项目的招投标、监理、日常管理、后期维护的权限还在部门手中,这就是谁的事归谁管。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财政“夺权”问题。

“部门涉农资金和项目按规划投入到整合区域中,取得的效果比单独做项目强得多,而且容易出成绩,促使这些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都提高了,办事效率自然上升。”陈敬宝说。

创新整合方式

如何调节支农资金的供给总量,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陈敬宝介绍,柞水县主要在三方面进行突破创新。一在整合领域上拓展。原先是财政部门的农业专项资金和涉农部门的简单捆绑,发展到现在的以上级资金为基础,地方配套资金为辅助,引导金融信贷,结合企业资金,撬动社会资金的新方式。扩大了三农资金投入总量,做大了支农资金的蛋糕。2011年,全县整合资金总量为29718万元,其中财政切块资金仅仅1400万元(包括中省奖励资金500万元,市奖励资金100万元,县配套800万元),整合其他单位项目资金11584万元,自筹资金16734万元(包括企业投入7910万元,银行贷款7200万元,群众自筹1624万元)。整合比高达1:20,在全国极为少见。

二是整合方法上把关。坚持“三整三不整”原则,对于救灾救济资金、民政优抚资金、农民直接补贴资金不整合,除此之外的产业类项目资金、基础设施类项目资金、培训类资金一律纳入整合范畴。

三是整合模式上延伸。从按内容延伸到按产业区域板块整合。最初的整合只是简单的合并同类项,后期根据全县经济发展要求开始向产业整合;根据自然条件开始区域整合;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向板块整合。带动“三农”的全方位发展与进步。

四是整合规划上统筹。县级每年编制年度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向社会公示,吸收社会意见。聘请有资质机构进行论证,组织专家评审。提请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这样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

制度硬约束

用制度管人,用机制干事,是柞水资金整合一直遵循的不二法则。柞水将资金整合的主要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用制度方式固定下来,并编辑成册,发放到各涉农单位,作为其工作指南。柞水资金整合规范共有13个办法,涉及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监督检查、绩效考评、项目组管理、资金报账管理和实施细则、工作考核、议事决策规则、资料管理、办公室职责(整合)、项目验收等,可以说基本涵盖了资金整合工作所有方面。

柞水县支农资金整合办公室工作人员高涛说,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具體操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了约束激励措施后,可以更好激发整个工作的活力和干劲。最主要的作用在于,保证整合工作的规范性、延续性和稳定性。

好的设想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

陈敬宝介绍说,一是建立整合考核机制。将项目效益、资金效益、带动作用等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年终统计出结果在电视上公示,接受群众质疑和监督。二是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从项目管理、工程管理、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审计结论等对整合项目进行评价。三是建立干部奖惩机制。县整合办对每个项目派驻项目管理组和财政联络员,这些人员的工作与项目实施情况挂钩,同考核奖罚挂钩。四是设立奖励基金。对完成任务的县政府给予奖励。对完成较好的,县政府安排一定的项目前期费。

问题待解

尽管柞水资金整合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对此,陈敬宝并不掩饰。他说,目前主要有几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项目主管单位只注重项目建设,不注重后续管护,致使建成后的项目效益大打折扣。二是基层财政单位只注重资金监管,忽视质量监督,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三是地方财力有限,上级奖补资金总量偏小,地方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对引导和撬动信贷资金、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延缓了三农建设步伐。四是有些项目与“三农”的贴合度太低,没能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实际需求,建成后农民受益有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即效益与公平的问题。柞水县农业局副局长刘显珠接受采访时说,上级批项目时要求,只有具备了基本条件,才有获得审批的希望。柞水縣水务局副局长王春生也表示,整合工作只能因地制宜,如果条件不具备,这就限制了一些地区的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柞水县财政局主管农业的副局长周成蛟认为,一是延伸现有项目产业链。他说,“当年之所以要整合资金主要是为了改变‘便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财力办大事。现在我们虽然对资金进行了整合,集中投放。但对项目的后续开发,不论是管理还是资金都严重不足,无法保证这个项目长期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只有继续在一个项目上扩大规模,完善设施,才能不断把这个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如果一个项目没完善就改做其他项目,势必形成第二次‘撒胡椒面’现象。”

二是继续做大资金整合这块“蛋糕”。各单位要加大向中省争取项目资金的力度。同时,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纳入整合范畴,增加整合资金总量。

三是完善资金拨付管理。使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挂钩,变为资金拨付与项目进度、项目管理、工程质量同时挂钩。以资金手段来约束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改事后监管为事中监管。

四是提升验收水平。增加项目验收组中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提升绩效评价的水平,使评价结果真实地反映出资金整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五是坚持效益优先的同时兼顾公平。政府要通盘考虑,根据不同地域发展不同的产业。以此来促进地区之间的平衡。

六是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调查研究。工作人员要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开展调研,切实了解广大农民的需求。

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经验材料范文 篇8

XX县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汇报材料

中共XX县纪委 XX县监察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投入我县的各项涉农项目资金逐年增多,涉农惠农资金政策覆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各个产业。如何运行好、使用好,管理好各项资金,使广大农民群众能真正受益,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问题,为此,结合我县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现就我县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自黔委厅字[2008]68号文件下发以来,我县按照省、州有关要求,及时出台了《XX县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按照“一、二、三、四”工作思路加强对涉农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即:成立一个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主管和监管两项职能作用,严格执行公开、备案和责任追究三个制度,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员、跟踪检查和重点抽查、问题快速处理等四个工作机制。

(一)建立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强涉农资金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常委、分管财政工作的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为副组长,各涉农项目(资金)的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乡镇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监管工作领导机构,专门负责本辖区本部门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下设督查组,从监察、财政、审计及相关单位抽人组成,为加强对涉农资金监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主管和监管双项职能作用。各项涉农资金的主管部门,既是涉农资金的使用者,又是涉农资金的管理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涉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质量。为此,我们切实加强与各项涉农资金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随时掌握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在这基础上,要求主管部门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与此同时,积极配合和支持发改、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如县直部门对本系统涉农专项资金全面负责监管,财政部门负责经县财政局行文划拨的项目资金的监管,发改部门负责县直各涉农部门经过县发改局立项的项目资金监管,极大的增强了监管合力。

(三)严格执行“公示、备案、责任追究”制,涉农资金三项制度得到很好落实。一是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项目主管部门和实施单位及时将涉农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落实情况,通过村务公开、政务公开、网上公开和张贴公告栏、设立公示牌等多形式向群众和社会公示,做到工程类项目到点,补贴补助类项目到户,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公示。县纪委监察局印制《农村党风廉政宣传手册》将强农惠农政策列入重要宣传内容,发放到各乡镇、村及村级纪检员,避免暗箱操作。二是严格执行备案制。县直涉农主管部门在收到上级各部门分解的项目资金后,在15日内到县纪委监察局进行备案,乡镇在收到上级下拨的涉农资金 2 15日内向乡镇纪委备案,主动接受县和乡镇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三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按照《XX县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和《XX县领导干部和部门问责暂行规定》对违反相关规定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根据情节轻重分别进行了责任追究。共对3名领导干部6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责任追究,政纪处分3人,党政纪双重处分1人,组织处理5人。

(四)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员、跟踪检查和重点抽查、问题快速查处等四项工作机制,探索建立涉农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涉农资金局际联席会议。涉农的22个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并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汇报,研究和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全县涉农资金管理有人、有机构。二是明确信息员。22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都明确一名专人负责涉农资金信息工作,加强与纪检监察之间的沟通协作,互通有无,信息共享。三是采取跟踪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全合的工作机制。实行部门纪检组、乡镇纪委跟踪检查和县涉农资金监管督查小组重点抽查,自2009年以来部门纪检组和乡镇纪委对本部门本乡镇所有的涉农资金都进行了全面跟踪检查,由县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财政、审计、林业、民政、建设、文广、水利等部门对全县20余项资金进行了重点抽查,并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进行了及时整改。四是建立问题快速调处机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如有的老百姓反映,通过“一折通”发放的资金,老百姓只知道有钱打进来了,但不知道是哪个项目的钱,3 我们及时督促有关部分进行了整改,现在“一折通”发放的资金都注明了资金名称,老百姓明白了,干部也清白了。有的乡镇还制作了《涉农资金通知卡》,《三农服务手册》《三农服务便民卡》《涉农资金服务指南》等便民利民卡,提前告知农户强农惠农政策及补贴事项、用途和标准,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二、成功经验

我县按制度规定,认真开展涉农资金监管,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归结起来,主要经验有:一是县纪委监察局高度重视,认真按照上级要求,将涉农资金监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建立机构,拟定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真正将涉农资金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此项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二是相关部门单位认真履职,坚持原则,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坚持一条,对事不对人,把涉农资金真正用在刀忍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实惠,这是管好、用好涉农资金,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的关键所在。

三是实施监督,敢于过硬。我县在涉农资金监管工作中,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对涉农资金进行时时监控,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对违规违纪的坚决予以查处,绝不姑息,从而保证涉农资金安全有效实施,为发展农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涉农资金监管任重道远

我县在涉农监管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监督检查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涉农资金涉及的工作面宽、广,政策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不断提高检查人员素质。二是在统筹监督检查活动中,整合检查力量方面还有待加强。当前,面向农村的资金越来越多,仅靠现有的检查人员,要想保证一定的检查面,还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各类监督检查机构,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避免多头检查,浪费行政资源,切实增强监督检查的合力。

我县将在巩固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成果基础上,继续发扬成绩,克服工作中不足,更进一步把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抓得更好更有效,为地方“加速发展、加快发展、推动跨越”和构建和谐社会,再创佳绩。

上一篇:写给天堂朋友的一封信下一篇:过去分词详细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