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课程论文要求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要求(精选8篇)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要求 篇1

1、必修课程

(1)德育(128学时)①职业生涯规划(3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②职业道德与法律(3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③经济政治与社会(32学时)

本课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④哲学与人生(32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语文(160学时)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3)数学(160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4)英语(160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计算机应用基础(96学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6)体育与健康(144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其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2、选修课程

(1)物理(64学时)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机械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化工农医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其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相关专业课程学习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服务。

(2)化学(64学时)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要求 篇2

我国课程改革的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持续30年的经济改革,企业性质多样化,企业在利用技术、雇佣员工、组织管理等方面趋于更加自主自由,由它构成了在市场上呈现的关于技术等级、人员素质、管理方式等一系列采购清单,并由此产生了对教育的诉求。教育适应这种诉求的前提是改良教育自身。另一方面是20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一直受到心理学发展的影响,而对知识的不同看法成为隐藏在教学理念后面的基础,不同的知识观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和课程理论。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的问世使认知心理学得到新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知识习得的智慧过程,知识的习得是通过识别、编码等加工活动完成的,然后将知识作为命题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因而,兴起了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这种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启发学生发现知识、训练心智。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学生是否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是判断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效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们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全面创新,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而非教学活动的唯一主体;知识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真理;知识也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而是有价值的、社会性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的独特性、过程性、体验性和情感性。尤其在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针对现行教育的许多弊端对传统知识观提出了质疑后,人们的课程视野由封闭转向开放、由学科转向学生、由知识转向文化,不再以科学理性统率、衡量一切,使课程回归了文化和人类活动的真实本质。

在这种广泛的背景下,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标志着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开始。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在大学英语界乃至全国范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误区:究竟是强调英语阅读能力还是强调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其次是对英语学习过程产生的误区:语言的产出,即说与写究竟是语言学习的必然结果还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对教学环境认识上的误区:多种媒体的语言环境究竟包括哪些内容。第四,教材使用的误区:不应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学习的全部目的,教材不能穷尽我们要学生学习的东西,而只能提供语言的样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材是手段。第五,评价方面的误区:四、六级考试所带来的应试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是否造成负面影响,四、六级考试能否反映学生真实语言能力。针对上述实行中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2007年7月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吸收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许多优秀成果,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合理部分,使课程具有了发展性的显著特征。

《课程要求》强调发展性课程观。就内涵而言,《课程要求》的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整合性发展。从发展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包括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主要是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在发展则是指学生思考力和批判力的提升。从发展的时间来看,有学生当下的发展和终身的发展,而发展性课程观和教学观更关注在学生当下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潜力,所以,大学英语要致力于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一生管用的能力。从发展的主体来看,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发展性课程观

《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与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相比较,不仅课程目标更加明确实际,尤为重要的是突出了“自主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英语学习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课程要求》的具体内容中,强调了“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课程活动方面的要求。下面主要是从“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程要求》的理念进行分析。

(一)《课程要求》过程和方法维度的变革

《课程要求》首先提倡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虽然过去的大学英语大纲对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已有所认识,提倡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培养自学能力,主动探究知识。而在新颁布的《课程要求》中,不仅继续倡导这些思想,而且有了更加详尽、完善分析和操作层面的要求,真正着力建构一个学生感兴趣、愿意探索、愿意相互合作学习的英语学习氛围。特别是《课程要求》提出基于计算机的英语教学模式,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而《课程要求》提出的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软件,则具有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的特点,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机会。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语言水平、认知风格、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进程等,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得到解答,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自我评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2这既符合时代精神,也真正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课程要求》突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时代性、整体性、实践性特点。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社会,也处于一个空前开放、多样文化空前融合的社会,大学英语课程当然应该与时代紧密相连。《课程要求》提出,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因而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整体性是英语学习本身的必然要求,要想真正发挥英语学习的意义,必须注意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整合,并在各种领域学习和运用语言。过去的英语大纲对整体性特点也有关注,但仅限于对教师的期望,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而且在以成绩为重的评价制度下,也鲜有实施。《课程要求》则力图切实把整体性的理念明确贯穿在各阶段教学目标中。《课程要求》认为,“课程设置要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课程要求》更强调大学英语课程与专业的整体联系,体现学以致用。此外,《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这些观点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独立学习能力,使他们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要求》知识和能力维度的变革

传统大学英语大纲非常重视英语知识的内在逻辑、知识体系和学科结构,把构建起来的这种结构体系,分解成听、说、读、写,译,并按照“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分别做了的描述,然后把这些知识目标分配到四个学期,每学期达一级,使语言学习失去了原有的人文内涵,了无生趣,学生也未必能真正学好语言。《课程要求》反对把英语学科孤立起来,反对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做法,提倡还大学英语本来面貌。《课程要求》认为,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译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课程要求》强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将大学英语划分成所需的教学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侧重。

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英语学科,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就是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课程要求》从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更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首先,从广度上,《课程要求》总词量增加了1002个单词,新增加的词汇多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常用词汇、阅读新闻报刊材料和收听广播中常见的词汇。对三个层次的要求特别是“一般要求”的难度有所增加。从深度上讲,也即学生内化知识的程度上,传统大纲仅仅注重知识讲授,注重阅读写作,轻视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课程要求》中,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对形象、情感和语言都有更高的要求。《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各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之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从语言、跨文化交际以及英语国家国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这种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做法,无疑将更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课程要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变革

《课程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中看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着重强调了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首先,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并不在于文化的学习,而是要通过这一途径,达到学习者内在的修养素质的提高,带给他们思想的解放,更好地理解和合作能力,并能够欣赏别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3其次,外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三,文化意识培养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外族文化、语言的使用者、外语教师和教学方法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学习的阻力就相对较大,学习的效果就会受影响。接触、学习和消化另一种文化都可能给学习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励学生领悟文化的内涵并主动接受文化的熏陶。

三、发展性课程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以学生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为根本目的,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把握《课程要求》的发展性精神对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开放性的课堂

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非教师的完美授课,所以按照《课程要求》的精神,教师授课不必严格按照教参的标准答案,应该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允许有不同意见和不同答案的存在,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获得鼓励。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本来就是见仁见智,不同思维习惯、生活背景、年龄特点、价值观念的学生必然有不同的理解,课文的价值就在于给阅读的人以思想的启迪,何况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所以课本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文本,而非神圣真理的化身。当然,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是必须的,而且一些基础知识还是有统一答案的,通过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是和他人交流的工具,是他们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课程要求》提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具体教学策略如下:做长远的计划来安排大学英语教学,根据目标的不同,每学期有的放矢地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寓时事于教学中;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策略教学,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创造出“多言堂”的互动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单元的主旨或热门话题不断进行听说训练;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插播网上下载的中央台《动感英语》,大学生口语竞赛等有趣的英语口语教育节目,让学生接触最地道的俚语表达,最时尚的中西文化冲击;教师可安排各班学生分组进行以各单元内容为主题的英语手抄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活动,尽量给学生创造应用英语的机会。

(二)多元的评估标准

受科技理性的影响,传统人文学科教学采用所谓“科学标准”,要求“统一内容”、“统一进度”和“统一测验”,届时公布“统一答案”。学生的学习这些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这样被抹杀,独立思维和想象能力也被一个个机械统一的模式所替代。《课程要求》注意到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征,除了对学生的进行四、六级考试这样的终结性评估外,还增加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估以及对教师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后两个评估多使用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更加接近人文学科的本质。评估主体也由单纯的教师发展为教师和学生,课程与教学的评估也由教师评估,转为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以及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学生参与评估活动,使评估更为客观、真实。形成性评估既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足够重视。为了更合理更科学地对学生的阶段性英语学习做出评价,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占50%,期中、期末占50%的模式,这样平时偷懒不看书,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学生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提高了一些原本基础很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在原来单一的笔试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灵活的口语考试,不断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靠拢。

(三)行动和参与的教学过程

英语本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但传统大学英语大纲只强调它工具性的一面,而远离了学生生活的实际。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审美情趣、交际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对英语的学科发展来讲,也是一种偏离和曲解。《课程要求》倡导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要求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

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中,一切的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如何学而展开,教师则要做好课程的设计者、任务的设计者、任务实施的组织者、评估者等。4学生可以根据网络课件和教学参考片等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无限制的训练,提高听说能力;可根据教材的某一主题,在网络上查找资料,做陈述和讨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结合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充分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把交际活动和语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课后登录课程讨论区、QQ群或E-mail进行小组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在网上进行讨论或互评作业;教师网上讲评部分作业。从而切实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在吸收新的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批判和反思的成果,具有发展性特点,不仅有利于英语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足进步。《课程要求》在过程和方法维度上的变革提倡通过基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实现自主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的变革强调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上的变革进而强调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开放性的课堂,多元的评估标准以及行动和参与的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发展性课程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维度

参考文献

[1].王守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4,(2):6.

[2].贾国栋.新模式,新要求,新发展—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教学模式部分[J].外语界,2004,(5):19.

[3].郭小雯.论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摄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36.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要求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新课改;要求;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采取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行使学校对教育的管理职能。能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比较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正在一步步迎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要求代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发展的需求展开。不再单一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小学为了实现这些转变,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些要求的精髓,就是“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新课改的内容既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基本保障,是培养满足新时期标准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针对性以及服务性,以便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1.更新小学教育教学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心理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想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当中,要时刻追踪教学管理效果,保障教学管理的连续性、综合性。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增加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分量。保障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让教师帮助形成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原则,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2.明确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要从创新的角度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这就需要学校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目标以及安排给学校的基本任务,并不断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向。例如,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策略。对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处理,再进行质化评定,将“自评”与“考评”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办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3.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高度,具有很大的规范作用。要想增强师生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就要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中。在完善的教育制度之上,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执行力。这就需要学校对自身具有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剔除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部分,转变落后的陈旧观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管理目标指引下,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缩短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距离。除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外,还要提升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在执行力上,学校要设计一套可行的奖惩措施,树立良好的管理榜样,杜绝不良的管理行为。学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訓,只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发挥其最大价值。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凸显了十分重要的价值。以此为出发点,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端正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态度,认清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管理策略。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以此为重点研究对象,寻求有效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5(15).

[2]郭开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1).

[3]吕月青.小学教育管理中侵权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6(15).

信息管理概论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篇4

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信息素养。

二、内容要求:

与本门课程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要求论点要正确,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论据要有说服力。

三、评分要求:

1、字数要求占20%,字数在2500--3500字,不合要求的按缺考处理。 2、标题要求占10%。在标题中一定含有本课程的一个专用词。 3、内容要求占45%。 4、格式要求占10%。 5、立意占15%

6、五级记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不设比例限制。

四、格式要求:论文由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三部分组成。(是否打印自行决定,若打印按以下要求执行)

1、页面设置:纸张:A4;页边距:上下3.8cm,左右3.2cm;装订:一律左边装订。 2、字数在2500--3500字。 3、封面:

(1)论文题目(宋体,3号,加粗,居中);

(2)2006 -2007 学年第一学期(宋体,4号,加粗,居中); (3)课程名称(宋体,4号,加粗,居中); (4)班级(宋体,4号,加粗,居中);

(5)学号(宋体,4号,加粗,居中); (6)学生姓名(宋体,4号,加粗,居中); (7)年月日(宋体,4号,加粗,居中);

4、摘要:200字以内(仿宋,小4号);关键词3-5个(仿宋,小4号)。 5、正文:宋体,小4号 ,1.5倍行距。

6、层次标题: 一级标题用一、二、三……编号; 二级标题用1、2、3……编号;

三级标题用(1)、(2)(3)……编号。 7、参考文献:仿宋,5号。

8、封底:课程论文评分表(见附表) 五、纪律要求

1、不得抄袭,如发现雷同部分超过40%的,均按不及格处理。 2、不足2500字的,成绩按缺考处理。

附:论文参考题目(也可自定题目)

IE使用安全策略研究 企业风险信息资源管理 我国信息咨询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客户价值研究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

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 电子合同的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数据挖掘务中的应用技术在电子商务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初探 某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设计 电子商务安全策略问题的考虑

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 论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现状与展望 企业产品销售信息资源管理 决策树模型在客户分类中的应用

XXX市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计算机信息安全的研究 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隐患及防御措施 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构建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研究探讨 企业信息化的经济学分析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研究 某省(市)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企业信息化的竞争优势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 企业物流信息化研究 竞争对手情报的获取方法及分析 论工业企业生产作业中的信息运用

计算机病毒与系统安全探究 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

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

信息系统的成本效益分析 电子签名的相关法律问题 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研究 ERP与电子商务整合的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 某省(市)信息化信息管理概论课程论文写作要求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某省(市)信息产业发展状态与趋势研究

中国电子商务的盈利战略分析 关于发展我国电子政务的思考 某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 CRM与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 个人信息管理网站设计与开发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基本要求 篇5

虞永平

课程游戏化项目是一个课程改革项目,更是一个质量工程,也是推进《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落实的重要举措。课程游戏化不是要另搞一套课程体系,不是倡导课程的一统化,而是对现有课程的优化和完善,是倡导《指南》理念指导下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化。项目不是要把所有项目幼儿园规范在一条线上来,而是鼓励不同的幼儿园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朝着《指南》指引的方向,形成属于自己的发展扇面。项目实施以来,项目幼儿园对课程游戏化的精神理解不断深入,各项工作落实逐步到位,大部分项目园呈现了积极向上的面貌,一些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改变,尤其是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过于强调集体教学、过于在意教师用书、过于在意一致化行动等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变,课程游戏化项目稳步推进。更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区域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全面开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形成了改革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幼儿园对《指南》学习不够深入,对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不够明晰,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要求理解不够透彻,甚至出现了一些认识和工作上的偏差。在此我想重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基本要求,希望项目幼儿园仅仅围绕这些基本要求,结合自己幼儿园课程的实际,尤其是结合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

一、明晰课程游戏化理念

课程游戏化的理念的核心是关注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关注儿童发展和学习的规律和特点,让幼儿园课程更具有游戏精神,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有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与国家有关的法规和政策一致的,也是陈鹤琴等老一辈教育先驱倡导的。项目建设幼儿园要以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学习陈鹤琴、张雪门、陶行知等教育家的思想,学习世界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新进展和新动向,根据自己的实际,切实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质和规律,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并身体力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实践,总结经验,努力提升对儿童、对课程的认识,逐步总结、提炼、明晰教育理念,增强课程意识,增强课程建设的目的性,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没有要求理念一统化,只要符合《规程》《纲要》和《指南》的精神的理念都是值得提倡的。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涉及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看待课程、如何看待教师、如何看待教和学?如何看待环境和资源等等问题,由于理念又有不同的层次,因此,不同的幼儿园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的理念体系可能是各不相同的,但总体上说,理念一定是回答在以上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真正做到对科学理念的了解、理解和践行。课程理念最终总是会体现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中,体现在幼儿园的环境中,体现的师幼互动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和学的实际中,体现在幼儿园的文化中。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全省组织了多场培训,目的就是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正确理解儿童的学习者主体地位,理解教师在促进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与此同时,我们推出了包括陈鹤琴、张雪门等教育家的著作在内的中外学前教育专业书籍,希望广大教师在实践探索的同时,注重学习和思考,使课程游戏化真正有科学的理念引导。我们也鼓励广大项目幼儿园通过互动平台,尝试用理念分析实践案例,不是所有的案例都符合科学理念,大家在相互的讨论中,进一步看到成绩,发现问题,明确思路,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念的理解。总之,课程游戏化项目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凝聚智慧,总结经验,明晰理念。

二、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

幼儿园课程不同于中小学课程。幼儿园课程主要的不是书面的符号系统,不是静态的知识体系,而是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是具有游戏精神的,是动态性的、过程性、游戏性和情境性的,是幼儿积极投入其中的多样化的活动,是幼儿尝试、思考、创造的过程,是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获取直接经验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因从幼儿园的实际出发,从班级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宜于儿童的多样化的活动。因此,幼儿园课程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不是千园一面、万班一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幼儿园应该充分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关注《指南》的目标,真正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幼儿园教师不是“教书匠”,不是简单地把书本中的知识灌输给幼儿。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和研究幼儿的生活,关注和研究环境和资源,规划真正适合幼儿实际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因此,从本质上说,幼儿园课程本来就是以园为本的,就是从幼儿园的现实出发的。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不只是简单的课程实施,而是需要课程建设。要有课程的理念,以《指南》为依据,理解并根据幼儿发展的实际确定本班幼儿发展的目标,并选择有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课程内容,并创设适宜的环境,准备适宜的材料。由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课程建设能力有一定的差异。不是任何教师都有能力进行系统化课程建设。有一部分教师需要借助现有的一套或多套课程方案(即教师用书),选择使用其中的活动计划和方案。这些方案是教师课程建设的“拐棍”,帮助和启发教师确定相应的活动,有些教师甚至主要是执行方案中的活动。但任何教师都有改造这些现成的课程方案的责任,只有从本园实际出发,不断改造课程方案,才能实现课程方案的园本化。购买的课程方案不可能正好全部符合自己幼儿园的实际,不可能完全适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必须进行部分的更替和改造。绝对不会改造课程方案的老师是不存在的,任何教师总会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发展领域、在不同的水平上对原有的课程方案进行调整,以提升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只要有正确的观念,改造一定是伴随课程实施过程的。例如,一个村园的老师,当她开始去寻找幼儿园附近的课程资源,当她带着幼儿进行种植活动,或带着幼儿对附近的村庄进行参观,或根据天气的变化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这时,课程的生成和改变一定会发生。

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要求幼儿园基于一套或多套现行课程方案,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审议等方式,以适宜性和有效性为目的,从环境设置、游戏区域、活动组织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途径,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形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全面涵盖幼儿发展领域的幼儿园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这也说明,课程方案的改造不是书面的功夫,而是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在实践中不断建构,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真正适合幼儿园实际的课程方案,扔掉现成的购置方案这个“拐棍”。在课程方案的改造中,核心的是幼儿的活动。要真正从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都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契机。集体教学、区域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都能让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选择幼儿的活动形式要考虑活动的内容和性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要充分发挥每种活动的优势。尤其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集体教学活动的状况,更要改变将集体教学活动当做教师说教的状况。要注重多种活动形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三、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环境的改造和创建也是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要求幼儿园的环境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既关注室内环境,也关注室外环境。这里首先主要讨论室外环境。要真正让室外环境具有生态性,要有生命气息,让幼儿感受生命的多样性,让室外环境真正成为幼儿获得多样化经验的活动场地,而不只是做操的地方。要为幼儿创设趣味化的活动空间,满足幼儿玩沙、玩水的兴趣,满足幼儿多样化的交往需要,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获得自然、审美、社会性、身体等多方面的经验。环境是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因素,幼儿园要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真正能让幼儿的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潜能得到充分展现的环境。

充分利用和优化室内的廊道环境、班级环境及其他公共环境,也是充分发挥环境的课程价值的主要举措。要从课程目标出发,对幼儿园的室内环境进行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充分利用和有效管理。要避免空间的浪费,在班级空间足够或廊道宽敞的情况下,不一定要建专门的活动室。如果班级空间狭小,走廊又无法利用,就可以考虑建几个必要的功能室,但要提高活动室的利用率,使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获得新经验的机会和条件。避免为了搞特色,背离《指南》的目标,挂牌辟室,建设所谓特色活动,浪费空间,浪费幼儿的时间。

幼儿园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支持和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主动交往、充分表现。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幼儿的主体性。要处理好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订,让更多的幼儿真正理解规则,认同规则,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有师生共同生活的意识,教师不只是看护幼儿的生活,而是与幼儿共同生活,要真正接纳和爱护幼儿,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安全、愉快、被在意和得到鼓励。

四、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

在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区域活动是过去关注相对不够的。我们强调活动区域,不是因为集体教学和日常生活不重要,而是就是因为部分幼儿园对区域活动有陌生感,在规划区域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相对较多,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并不是说区域活动就一定优于其他活动。在一日生活中,活动类型的选择还是取决于活动的内容。

幼儿园的活动区域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基本条件。活动区域可以存在于室内,也可以安排在室外。但对于一个特定的幼儿园来说,区域如何规划,是因班而异的,是与幼儿园实际的空间资源相关的。甚至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及其幼儿的兴致都可能影响区域的安排。要避免区域规划的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区域的规划要有利于幼儿的活动,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有利于幼儿经验的获得。区域的规划应注重多样性、互补性、互动性和发展性。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活动和任务,性质也可能各异,不是所有的区域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功能,但不同区域之间可以进行协调和互动。因此,有些区域可能自发性和游戏性更强一些,有些区域可能目的性和探究性更强一些。在区域规划时,一定要将幼儿游戏的需要作为区域设置的重要依据,确保幼儿的自由游戏时间和空间。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很多老师感觉到区域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比较困难,也有的老师觉得区域活动比较省劲。出现这两种情况,是因为对区域活动的认识和定位不同。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但它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活动,也需要教师的观察和指导。因此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当然也不能将区域活动当做小组教学,教师介入过多,干扰幼儿的探索和发现。教师任何放任不管,过于随意的行为,不可能引发幼儿的深层学习,不可能让幼儿不断面临挑战,形成新的经验。

要深入研究包括区域活动在内的各类活动的过程,研究活动过程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教师如何观察发现问题,教师的指导是否合理和有效,研究幼儿在活动中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研究幼儿如何获得经验的。要关注活动过程,向过程要质量。

五、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

幼儿是在行动中学习的,幼儿与周围环境尤其是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是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无论是集体教学还是区域活动,都需要课程资源做保障。首先要充分配足班级活动的基本资源,按照教育部图书教玩具配备目录的要求,确保基本资源的到位。其次,课程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重要支撑。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调查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可建立资源地图,系统登录周围资源的种类和功能,形成一个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等在内的广泛的资源体系。

要深入研究每一种资源的挖掘、收集、利用和储存的过程,研究每一种资源的功能,研究不同资源之间的协同和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教育价值。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和改造资源,将基本资源和辅助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确保活动资源的可选择性、可获得性、适宜性和挑战性,要真正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促进幼儿持续的学习。要深入关注幼儿利用资源进行互动的过程,发现问题,加强指导,使资源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转化为幼儿的经验。

六、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

所谓课程游戏化能力就是指幼儿园课程的建设能力。幼儿园教师不只是要有课程实施

能力,还要有课程建设能力,这也是幼儿园教师能力结构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关键因素。幼儿园课程建设不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工作,而是幼儿园最基本的工作,甚至是每天都在进行的工作。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课程建设就是学习和理解《指南》的要求,明确以儿童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注重生活和游戏的教育价值,明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发展目标,在观察幼儿现实表现的基础上,为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如创设环境,准备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相应的经验。对于一个具体的教师而言,就是在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指导下,在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计划自己所在班级一学年和一学期的教育计划,再细化为具体的每个月、每周和每天的教育计划,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努力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相互联系的多样化的经验。也许,有些内容需要借鉴一些经典的课程资源,也需要参考一些较为成熟的课程方案中的某些活动,甚至要借鉴一些其他幼儿园组织内容的思路,也许,老师们设计的活动还没有那么完善,环境也还没有那么丰富,但这都不能否认幼儿园正在进行课程建设,也正是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幼儿园课程才可能不断完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

课程建设能力包括教师运用观察分析的能力、计划和设计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资源挖掘和利用的能力、各种活动的组织能力、评价和反思的能力,这些能力就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强调的教师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是幼儿园教师有别于其他年龄阶段学校教师的能力,也是幼儿园教师的看家本领。培养学生获得这些能力,也应该是师范院校培养新任教师专业能力的目标。当前尤其要关注观察分析能力、课程审议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等能力的发展,要深入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提升专业能力。因此,幼儿园课程建设能力就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集合和灵活的组合。

项目管理课程论文要求 篇6

一、生涯人物访谈团队报告一份。

二、个人论文:《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请结合课程相关内容撰写,要求2000字左右(附参考模板)。内容提纲如下:

(一)序言

(二)自我分析(自我探索)(价值观、性格、兴趣、能力)

(三)环境分析(外部世界探索)(家庭环境、社会经济、行业、环境要求等)

(四)确定发展总目标

(五)生涯决策与行动

1、分析存在的差距(知识、观念和能力等)

2、目标分解,列出阶段目标和行动计划

(六)结束语

三、相关要求:

1、作业请统一用A4大小纸张完成,便于统一存档。

2、文字表达清晰、自我分析与环境分析详实、目标制定合理切实可行;有明确的实施措施条理清晰(大学四年的规划一定要详细)

3、作业提交的截止日期为1月10日,请同学将最后的作业以书面版和电子版的形式交给班级负责人,或交到学生处办公室A620;电子版同时发送到26732758@qq.com

青少年体育课程的卫生要求 篇7

在当今世界环境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就很难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之中占得一席之地。而青少年就是这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只有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快速持续的发展。所以为他们健康保驾护航的体育课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而现阶段青少年因为心智和身体发育的不够完全,往往都很容易出现受伤、厌学、调皮和叛逆的现象。那么如何根据他们身体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实施体育教学呢。下面本文就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的特点为体育课程的卫生要求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1 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生理发育特点及其教学卫生

1.1 体育教学中青少年骨关节发育特点及其教学卫生

青少年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软骨组织较多,骨组织中水分和有机物相对较多,无机盐的含量较少,因此青少年的骨骼呈现弹性,柔韧性较好,不易发生骨折的特点,但坚固性却不够,承受外界压力和张力的能力还不如成年人,很容易在强度过大和时间较长的外力的影响下发生生理弯曲或变形。为防止他们的脊柱、胸廓、骨盆以及下肢发生变形,我们除了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督促他们使其养成正确的姿势外,还要在体育教学的训练过程中注意并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站、立、跑、跳、的姿势和动作。当发现他们的身体出现不正确的姿势或发育缺陷时,应该及时的给予纠正或在体育作业中加入矫正的姿势和克服身体发育缺陷的练习,使其骨骼正常发育保持健康的身体姿态。

青少年的各骨完成骨化的发育时间多不一致,且椎骨完成骨化的时间较长,脊椎的缓冲作用较差,所以在教学时不宜在坚硬的(水泥和沥青等)地面上进行反复的跑跳练习。长时间在坚硬的地面上练习跑、跳,会对青少年下肢的骨化点产生过大或频繁的刺激,容易引发骨头过早骨化和骺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同时还要避免过多的从高处向低处反复跳跃的练习,防止造成骨盆发育变形。

1.2 体育教学中青少年肌肉、肌力发育特点及其教学卫生

在对青少年体育课的实施过程中不宜过早地让其从事大强度的力量练习,因为青少年肌肉正处于发育阶段肌肉中水分含量较多,所含的蛋白质和无机盐的成分较少.肌纤维之间的间质物质相对较多,肌肉较为松软,肌肉横断面积小,肌纤维较细,肌肉收缩力量较差,肌肉能源物质储备较少。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最好选用其身体体重l/2-2/3的负荷量进行练习,还需要把改善肌肉结构的练习与发展柔韧性、灵活性的练习结合起来。另外,由于某些项目的运动特点,如:羽毛球、网球、投掷、跳远等,肢体承受的负担是非对称性的,而很容易造成肢体发育的不均衡性,故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对侧肌的锻炼,可以利用软式排球、实心球、轻杠铃、跳马等器械,做一些有利于肢体均衡发展的各种游戏或比赛性的跳跃练习、球类活动、模拟比赛、团队合作,简单的技巧和双人体操练习等等,以便有利于其全面、正确,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肌肉结构和肌肉力量。

1.3 体育教学中青少年关节柔韧性发育特点及其教学卫生

青少年关节活动的特点是关节活动幅度较大且柔韧性好,容易进行关于柔韧性方面的练习和学习。但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体操、武术运动项目中如不注意发展练习者腰背肌肉和腹肌的力量,只单纯地或过多地进行脊椎拉伸的静力练习和发展腰部柔韧性的练习,就容易引起椎体的骺软骨的损伤。同样道理,在篮球、排球、跳跃等运动的学习过程中,如不注意发展青少年练习者股四头肌等部位的力量,而只过多地练习膝关节半蹲位置处发力活动,尤其是在过于坚硬的室内外场地上进行过多的或反复的跳跃练习,会使髌骨与股骨下端经常发生摩擦、撞击,很容易造成股骨下端骺软骨的损伤以及髌骨软骨损伤。从而影响学生关节的正常发育。

2 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生理发育特点及其教学卫生

2.1 青少年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发育特点及其教学卫生

青少年心血管系统正处于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青少年心脏中的心肌纤维短而纤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瓣膜的发育尚不完全,心脏容积及重量都比成人要小,心脏肌肉收缩力量较差,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较少,心脏血管的内径相对较宽但血管较短。所以在安排运动负荷时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对于那些个子高大的学生,其心脏的负担量也是相对较大,还有一些性成熟比较迟缓的学生其心脏发育也较为迟缓,所以在安排运动量时也应该特殊对待。

2.2 青少年呼吸系统的生理发育特点及其教学卫生

青少年由于胸廓体积较小、呼吸肌力量较弱且呼吸快而表浅,所以肺活量较小,但呼吸频率快。随年龄增大呼吸深度会慢慢增大,呼吸频率逐渐减少而肺活量逐渐增大。青少年肺活量小,每公斤体重相对值较大,在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呼吸频率来增加肺通气量,而呼吸深度增加得很少,这是由于青少年的呼吸肌发育较慢、调节机能不完善所致。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机能在正常的情况下,虽然与他们的发育水平相适应,但在剧烈的运动中,他们的最大肺通气量、最大吸氧量和负氧债能力都小于成人。因此对于他们的运动强度要进行合理、适当的安排,强度可以安排的稍微大些,但完成强度时不应要求过高或过于急。密度应当要小一些,间歇次数应该多一些,练习的总时间不宜过长。

2.3 其他注意事项

青少年要尽量少做或避免过多的屏气运动。因为在屏气时,胸腹腔压力升高,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屏气后胸腹腔压力突然减少,使得血液大量回涌心脏,不利于心脏正常的工作。还有倒立、背桥等运动也不宜多做。因为这些动作都要求人的面部朝下,心脏也处于倒置状态,由于血液重力的作用,回流心脏的血液变的困难,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从而影响心脏正常发育。

运动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动作的结构、节奏以及用力情况,来逐步掌握呼吸的方法和节奏,并教育学生养成健康卫生的呼吸习惯。

3 青少年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及其教学卫生

(1)青少年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工作能力较低,容易产生疲劳,还有神经过程的发生较不稳定,其中兴奋过程占优势地位,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皮质中容易扩散,表现为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做动作时不协调、不准确,易出现多余动作,在建立条件反射上表现为产生快、消退快、重新恢复也快。所以在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最好要生动活泼、简单易懂、多样变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小型的比赛和小游戏等。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的休息或间歇。

(2)青少年的生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对于形象具体的信号比较容易建立条件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尚处于发育的阶段中,对抽象思维加工能的力较差,综合分析能力的发展也不完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用示范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多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教学,多做一些模仿性的动作,注意培养其思维加工、综合分析的能力,促进第二信号的发育。

(3)青少年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分化尚不完善,神经系统分析能力较差又受到小肌肉群发育相对迟缓的影响,导致他们在运动中对距离、时间、速度和力量的判断能力不强,肌肉运动的感觉不够细腻,因此不宜要求他们做过于复杂、精细、难度系数过大的技术动作。

(4)青春期男生心理特征表现多为好胜心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要加强防伤观和组织纪律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保护措施和培养其自我保护的能力。而这个时期的女生由于内分泌活动的改变,神经系统的稳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身体各项运动能力都有所下降。同时反映在心里特征上表现为对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所以对于她们在各项体育项目中都要适当减低要求,并在教学中注意循循善诱、启发、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

4 总结

只有正确地了解掌握青少年在他们这阶段各个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特征后,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顺利进行体育教学且又不与孩子们的身体发育相冲突,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作用,为青少年健康茁壮的成长保驾护航,为将来祖国提供健康、健壮、结实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赵广涛.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意-解读中央7号文件[J].训练与竞赛,2010:150-151.

[3]常为来,宫丽娜.浅析青少年生理发育特点与体育教学卫生[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3-124.

[4]赵仁清.运动对青少年骨骼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机制[J].体育与科学,2009:69-72.

课程改革对课堂的要求 篇8

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改变模式,不拘一格

新课中要求老师打破过去上课一种模式或按照老师预定计划思路(备好教案)进行,我们学校提出语文课框架模式是:激趣、自学、质疑、讨论、探究、感悟、延伸,数学课框架模式是:创设情景——小组学习——全班交流——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但这只能说是课改的过渡,真正的课改课堂应该是没有固定模式、唯一形式,而是不拘一格,老师在课堂上,因教材去教(再也不是教教材),对学生回答不要刻意追求唯一,只要符合学生思维情景,便给予肯定。

二、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走下讲台,平等相处

传统课堂中,老师高高在上,滔滔不绝,老师是圣人,一举一动是真理,不可置疑。要求学生危襟端坐,不许提出异样问题或怪题,更常见的是学生提问或回答问题稍与老师备下教案不一,老师便赶紧打断话题,生怕离谱(教案)太远,久而久之形成学生不提问题,不会提问题,甚至不敢提问题,学生逐渐变的木讷,没有思维,没有创新。新课程要求老师走下讲台,用孩子目光看孩子,与他们交心,交友平等相处,了解他们内心世界,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作为来开发智力,拓宽创新思维。

三、要求老理由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常能看到老师叫某同学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你真笨;回答不对,这么简单都说不对;回答深一点,就你显能。学生回答问题是秀有礼貌地站起来回答,之后我们老师既不让座,又不说回答的怎么样,显出一种置理不置理状况,甚至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的孩子体罚、挖苦、讽刺等极不尊重学生的行为。新课改中,我们老师极力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一堆问题后,老师不解答,亦不处理,就没有回声了。老师要放下身价,溶入到学生中,与学生真心交流沟通,对于学生问题,回答及时真诚对待,小心呵护处理,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兴奋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举和欲望。

四、要求老师在课堂中顺水推舟,上活课堂

在课堂中,常能听到老师问学生:对不对?对;是不是?是;会了没有?会了。看起来老师、学生配合非常默契,课堂似科气氛热闹,生动有趣,但剥开课堂这种假象的面罩,深入了解学生,根本就不会,或者说课堂上只关注了个别尖子生,或教会了个别好学生。在课改中,老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具有丰富的知识,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初学(自学、预习)基础上,让学生提出头问题,这时老师就要专心致志听学生问题,捞取有典型价值的问题,展开引导、讨论、合作学习,力争在讨论中让学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捞取问题便是船,学生思维态势便是河,在老师导引下,脱离老现在备课中的事先设计程序,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主动地、积极地、思维地状态,他们手、脑、口并用,回答的问题都是自发地、情愿地、积极地,课堂便活了,那效果自然与常规课堂不一样,如果老师在有意让个别有差异的学生、学困生顺利回答一些问题,使他们也处于学习积极状态,那便是一堂好课。

五、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激励评价,相信成功

在课堂中对回答流利、完整的学生,老师说:“你真棒!你能行!同学们夸夸他,同学们给点掌声,鼓励、鼓励。”这种激励、赏识、表扬的评价方式非常好,但在课堂上往往对回答不出来或回答的问题一知半解时,老师处置就不是很好。这时老师不应该抛出冰冷的话语:坐下。而应让同桌、邻桌或者能回答的同学帮助回答,然后再让其复述、回答,然后老师再给点鼓励,使其始终处于自我成功的喜悦中,特别是对举手积极、老师让回答问题时,又答不出来的学生,老师一定要注意这时处置技巧,让其成功、挽回干嘎的局面,让保持高昂旺盛的学习兴趣和状态。也就是老师要注重培养每个学生相信自己都能成功,始终保持旺盛学习积极性。

六、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养成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课堂主人,学生必须有自主(自学、预习、自读)学习环节,才能在老师上课前自己心里有数,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有目的的来上课,并把这种做法坚持长久,养成一种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自己课堂学习成绩,而且对终身学习都受用。

七、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培养兴趣

新课程中,老师经常采取让学生提问题或老师布置问题,学生去学 ,然后同桌或四个小组讨论,之后可以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同学亦可补充,这种合作学习形式,一般有一个组织者,对其合作成员有一个分功,老师并适当参与其中,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八、要求学生在课堂在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新课程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些问题,打烂砂锅问到底,如一个分数课,当老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时,学生便一口气提出十几个问题:分数是怎么来的?分数有什么意义,分数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叫分数……学生在合作、讨论、探讨学习过程中 ,就有探分的成份,老师在课堂上坚持用这种方式教学,久而久之便可养成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迅速增长知识和能力。

总之,新课程对老师要求更高了,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学习始终处在主体地位,积极地、自主地去学。但根据我校几年来实验情况,需要我们老师注意几个问题:

①用老师“导”,指导、点拨、引导来驾驭课堂,课堂一定要活而不乱,不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往边上一站,啥都管不了,啥都不要,使课堂乱而无绪,直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②老师用合作的学习形式,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要流于形式,给人作样子,实实在在有效果。

③用赏识激励评价机制,要慎用,要用的恰到好处,不能乱用。

④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一定要用积极态度去评价,切忌冷漠不理。

⑤老师上课改公开课不要演课,上假课给人作秀,那样没有意义,在实际中无法操作。

上一篇:产业化基地汇报下一篇:市政道路工程验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