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工商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工商管理专业是各大高校成熟的专业,迄今逾500所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输入到社会,如何提高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学院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进行了社会调研,继而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能力本位工商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能力本位工商管理论文 篇1: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

摘 要 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不仅在品质素养和理论素养方面提出要求,更是在能力素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更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人才培养差距,亟需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进行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 能力本位;工商管理;课程建设

1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业成为市场活动的主体,面对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管理日益成为决定工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与此相适应,企业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既需要精通各管理职能领域业务的专门人才,更需要驾驭企业全局的综合型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等管理教育必须塑造既掌握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具备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广博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的全面管理者。

传统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现行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下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已经不能够满足以上能力和素质要求,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势必制约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2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提出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差距,这种人才培养的差距势必制约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并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人才培养差距,亟需开展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在此称为“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该课程建设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教学研究项目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将能力与素质培养引入教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等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3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课程建设突破以往的“理论本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内容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教师。

教学内容改革

1)开展教学内容的整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为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理论性强。这样就导致课程之间存在较多的重复内容,课时总量膨胀,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分析研究,先按照课程性质将课程分为经济类、管理类、财务类和专业方向类四大课程类别,其中经济类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等;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等;财务类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资本运营等;专业方向课程按照不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侧重点进行划分,笔者所在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方向,所以该部分课程包括房地产制度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概论、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概论六门课程。同类课程间如果存在内容交叉现象,以内容交叉的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按照培养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进度安排,重新界定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归属课程,消除重复讲解的现象。

2)以工作要求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具体表现为: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核心,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安排,形成有助于人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接下来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说明如何以工作要求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该:

①能够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可以分解为市场调研、市场定位和经营策划工作等经营问题,这些工作需要学生掌握经济学中的需求理论;

②能够参与市场经济的研究工作,需要学生掌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和思维能力;

③能够自主创业,需要学生掌握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分配理论,并具备创业意识和正确的创业观。通过以上分析,确定出包含理论讲解和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组织能力、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论教学中引入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采用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所谓科学性,指并非毫无根据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改革而改革,使改革流于形式,而是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实践,为每门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果只适合传统的理论讲授法,就依旧采用该方法),确保教学效果。所谓实用性,指要考虑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和授课教师的自身素质都会对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在具体的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确保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2)完善教学手段。加强对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比赛不同级别的多媒体课件大赛。

建立“课内+课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内实践教学除了采用常用的实习、课程设计等形式,还可以引入先进的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环节。ERP沙盘模拟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继传统教学及案例教学之后的一种重大的教学创新。借助ERP沙盘模拟,可以强化学生的管理知识、训练管理技能、管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外实践教学除了常规开展形式以外,还可以以协会和学生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笔者所在学校的ERP沙盘模拟协会于2009年成立,至今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管理知识、管理技能的培训和实际模拟经营的演练,由协会推选的团队在“用友杯”全国大学生模拟经营大赛中取得了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协会的建设丰富了全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完善全校学生的知识体系,营造了课外育人的良好环境。其次,咨询顾问、企业策划等兴趣小组以现实的企业经营问题为案例,为企业经营献计献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受到学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

4 总结

“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在培养模式方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直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扩大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彤彤.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探索[J].商业会计,2014(10).

[2]郭明珠,王刚.高职院校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J].出国与就业.2012(2).

*课题来源: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及创新研究》(编号:GH14658)。

作者:郎春婷,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与管理、教育管理;刘楠,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教育管理(130111)。

作者:郎春婷 刘楠

能力本位工商管理论文 篇2:

基于能力本位的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培养改革

摘 要:工商管理专业是各大高校成熟的专业,迄今逾500所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每年有大量的人才输入到社会,如何提高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学院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进行了社会调研,继而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关键词:能力本位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本科专业目录以来,以其需求量大、就业面广、知识能力培养全面而深受学生及高等院校青睐,随着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各行业对该专业人才数量消化放缓,导致目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较为激烈。青岛工学院作为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在较其他重点高校输送本专业人才起点不高的前提下,如何培养出更适合社会需要、更具就业竞争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3年12月,青岛工学院管理学院为更好地培养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了对青岛地区用人单位的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内容包括:人才需求单位所属行业、性质及规模,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及趋势,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满意度,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等。访问调查工作为期10天,在管理学院教职工及学院学生会成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共设计分发了12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113份,同时进行了5次电话调查及2次座谈;与此同时,通过网络调查及文献资料检索等方式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宏观供需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此外,通过管理学院内部资料整理,分析了工商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

1 青岛地区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

1.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特征及现状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各项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具有就业口径宽、就业范围广的特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策划、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各项工作,所以需求行业没有限定,涉及社会各层次各行业。

在本次调查中,用人单位所属行业遍布制造业、房产建筑业、金融投资、消费零售、外贸、政府机构、广告媒体等行业,比例最高为消费零售业(21.2%)、其次为房产建筑业(15%)、第三为制造业(12.4%)。在这些单位中,12.4%的用人单位表示上年度没有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其余87.6%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都有需求。

从单位性质上来看,民营企业占了绝对数量,为调查样本的57.5%;其次为合资企业,占21.5%;其他单位性质包括了国企(4.4%)、外资(4.6%)、政府机关(3.5%)、事业单位(2.7%)等。

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行业泛化,需求状况比较乐观。

1.2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及趋势

从总体需求数量及趋势来看,虽然历年来对本专业的需求绝对量依然很大,但近年来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略显不足、且呈一定的下滑态势。以人社部委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进行的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部分人才供求情况调查数据结果为例:用人单位专业需求情况排名工商管理专业高居第三位,但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需求减少了3.2%,是所有职位中需求下降最多的。

本次调查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99家用人单位中,本专业需求占单位人才需求总量比重以1%~10%为主,占49.8%;此外,1%以下的占了21.3%,10%~20%的占18.6%,20%~50%的占了10.3%。在这些平均单位规模约200人(对单位规模的调查显示:20人以下的占23.5%、20~99人的占28.6%、100~499人的占28.5%、500~999人的占8%、1000人以上的占11.4%)的單位中,最近一次招收工商管理专业人才225人,平均每家单位招收2.3人,可见目前需求数量不大。另外,在需求趋势表现上,主要体现为“稳中有升”(占34.5%),其次为“平稳”(占32.7%),此外还有7.1%表现为“急剧上升”、5.3%表现为“稳中有降”、“急剧下降”的仅为0.9%,可见从具体样本调查而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还是较为乐观的,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于青岛地区及周边,与全国整体需求情况略有不同所致。

1.3 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

本次调查选取了专业知识、外语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抗压能力等九个维度,调查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在以上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87家单位都选择了“沟通能力”,占77%;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有67家单位选择,占59.3%;另外有56家选择了“适应能力”、52家选择了“专业知识”、49家选择了“学习能力”。在对以上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中,得分最高的(排序第一位得5分、第二位得3分、第三位得1分)为“沟通能力”(284分)、其次为“团队协作能力”(133分)、第三为“专业知识”(93分)、第四为“适应能力”(88分)。由此可见,用人单位最注重本专业人才在沟通、协作、适应方面的素质能力,同时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高,整体质量需求体现为高素质、全面化。

2 青岛地区整体人才供给情况

2.1 青岛地区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数量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多年来的热门专业,几乎所有综合类高校都设立了该专业。在青岛地区23所驻青高校中,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本科层次10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青岛滨海学院等),全部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

2.2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模式情况

从各高校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来看,重点本科院校如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着重培养的是工商管理高级专业人才,注重理论知识素养的培养,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及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等;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包括青岛工学院在内的各民办高校,偏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工作要求速度快、可塑性强。目前两个层次的人才供给情况大致相当。

2.3 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

本次调查中,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满意度评价显示为:“比较满意”占比重最大,为43.9%;其次为“一般”,为41.0%;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3%;另外仅有1.8%表示“不太满意”、“非常不满”的为0。由此可见,需求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整体较高,但差强人意的现象也较普遍,应该引起重视。

2.4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在本次对工商管理专业不足之处的调查中,需求单位反映最多的为“心浮气躁、不扎实”,占51.3%;其次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占47.8%;第三位为“动手能力不强”,占45.1%;另外,“缺乏责任意识”(37.2%)、“抗压能力较弱”(35.4%)、“团队观念较差”(26.5%)也是反映较多的问题。这与案头调研中得到的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总体呈现出的不足较为接近(实际操作能力弱、知识匮乏、安于享乐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良好工作态度)。

在需求单位提出的对本专业学生培养建议方面,很多单位提出了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可见,该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迫切程度。

3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業毕业生就业情况

3.1 招生年限及毕业生人数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5年建校伊始开始招生,目前已有5届共996名毕业生。目前招生数量较为平稳,每年均稳定在250人左右。

3.2 就业率及就业去向

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近年来就业率始终较高:2013年总体就业率75.56%(其中正式就业率46.67%);2012年总体就业率82.27%(其中正式就业率68.64%);2011年总体就业率95.74%(其中正式就业率75.53%)。

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方面,根据2013年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性质方面,64.5%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23.4%的毕业生在国有、集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另有10.4%的毕业生在外资、独资、合资企业工作;在用人单位规模方面,50%毕业生在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小型企业工作,在100~1000人规模企业工作的占24%,另有7%的毕业生工作单位规模超过1000人;而用人单位所属行业方面,则是和问卷调查结果相近,毕业生就业行业不固定,遍布国民经济各行业领域。

3.3 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

从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及反馈来看,主要还是对前述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反映较大;另外毕业生流动性较大、不够扎实、不能安于现状也是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还有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将理论知识灵活用于实践的能力不强等。当然,用人单位对青岛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吃苦、团队协作能力较强、思维活跃、有一定创新意识、社会经验较丰富等方面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4 基于社会用人单位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改革思路

4.1 强化内功,打造地域性优秀教育品牌

学校品牌优势与生源质量是相辅相成的。面对短期内还无法争取到优质生源的现状,青岛工学院应从挖掘学校资源特色及现有学生资质潜力方面入手,争取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进而加强宣传、扩大影响,以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同时吸引优质生源,从而促进“生源优—— 培养精—— 就业好”的良性循环。可以依托当地资源,争取多与当地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合作交流,首先在当地建立并巩固青岛工学院的品牌优势,获得当地用人单位的认可,进而逐渐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4.2 修改旧版培养方案,重构教学体系,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

按照青岛工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实施意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管理学院对工商管理2010版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是结合教研室的研讨记录、社会单位需求角度、用人单位的意见、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性修订。

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沿袭了母体高校中国海洋大学的培养特点。学校自2011年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本科高校后,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全校上下进行发展定位讨论,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根据培养定位,管理学院自2012年6月启动修订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历时一年多,经过6次反复修改,完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其中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模块的安排。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四大课程模块。培养方案的设置形成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政治、军事、体育教育与素质、体质提升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科研活动与培养创新意识相结合”的“五结合”育人模式。

(2)学分的设置。

总的学分要求方面,青岛工学院文科将从2010版160学分调整到2012版150~155学分之间。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分调整到153.5学分,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每16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每16学时计0.5学分,按周计的实习、实训课程每周计1学分。

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最低修满153.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环节)59学分,专业基础课程(环节)31学分,专业技能课程(环节)55.5学分,创新与素质拓展课程(环节)8学分。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至少3学分,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多选。

而且,凡是2个学分以内的课程集中到半个学期开设,提高课程开设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3)实践课程设置。

为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紧贴社会单位需求,并邀请相关学科、行业专家充分参与课程设置论证,突出管理学院各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确保课程内容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2012年修订过程中在第七学年加设了实践课程。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专业在前面六个学期学习了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后,第七学期主要突出实践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增加实践课程学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25.1%。日后将继续调整增加比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4)通识课程设置方面,规范、精简、调整了通识教育课程,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思想政治课评估改革的精神,调整课程开设模式,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除讲授以外,另外单独开设2周的社会实践课程,学生利用寒暑假通过社会实践、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完成社会实践部分。通过举办时事讲座的形式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程,逐步引进并建立《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全国性的精品网络课程,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专业主干和基础课程设置完整,为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在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和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工商管理专业设置了4门专业技能方向的选修课。

4.3 明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特色,改革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專业将总体培养特色思路确定为:“以能力为本位,以案例为依托,以企业模拟大赛活动为润滑剂,以企业经营模拟实训为助推剂,围绕职业资格考试,以培养适应21世纪市场需求的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为最终教学目标”。

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能力本位的培养特色,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1)将理论课程与企业案例有效结合,实现“延展性课程”案例教学的灵活性。古今中外、成功与失败、著名公司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甚至校内的小店铺、学生的创业小公司都可以作为课堂案例,课堂教室、操场或者商场都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场合,以便学生有效结合社会实际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切身地体会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2)将模拟实训与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有效结合。为更好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熟悉企业经营规则,在本科大四学年进行ERP软件模拟运行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的模拟实训,让学生扮演企业相关角色,切身思考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广告策划与财务管理等。该课程考核以小组对抗赛的结果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让学生更能体会市场的竞争的残酷,以此激发学生潜能。

(3)将资格证考试嵌入课程教学,构建实用性证书培训体系,提高学生行业资格水平。教师将用人单位普遍比较偏好或认可的各种职业资格证,如“人力资源师、营销师、会计从业资格证、理财规划师”等资格证的考试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课程内容的讲授,以此突出所学课程的应用性,然后利用本学院教师专业对口的师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考前培训,以提高考试通过率,尽量减少学生在时间、精力上的花费。这样自然就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单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静,游明伦,候长林.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内涵建设及其发展—— 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2(23):55-56,59.

[2] 张兰.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技能考核体系构建[J].电子商务,2013(11):69-71.

作者:徐艳华 张晓艳

能力本位工商管理论文 篇3:

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下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引入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的基本思想,研究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吸收CBE思想精华,通过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确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及培养信息分析人才的信息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改革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8.023

《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是管理学门类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图书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也是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系统掌握信息分析与决策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计算机辅助信息分析技术尤其是流行的信息分析软件与工具,具备从事科技信息分析、经济信息分析、社会信息分析和综合信息分析等不同领域信息分析与决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信息分析与决策》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然而,目前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而不是信息分析与决策所需的实际能力,教学方式简单化,学生参与度低,实践课程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知轻行、知行分离的弊端十分突出,导致学生的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较差,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CBE思想对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启示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思想源于二战后美国的职业教育与师资培训,而后逐渐传入欧亚及澳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欧美高教界关注的焦点之一[3]。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根据能力本位理论重构了国家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能力本位教育模式通过中加联合开展的“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合作项目”引入我国,受到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青睐。尽管能力本位教育模式起源于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但由于该模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与培训中。

能力本位教育(CBE)是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基础和导向的教育[4],根据某产业或特定职业提出的具体要求以及所要达到的资格或学习成果提供相应的教育或训练[3],其中,能力是指选择并运用知识、相关技能以及态度的组合[5]。将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引入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启示:

(1)CBE具有“以目标为中心,在评价中学”的显著特征[6],以能力为本位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目标清晰、针对性强,以信息分析职业的从业要求为导向,以培养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为教学目标开展实践教学,采用标准参照测验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CBE具有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观点,以能力为本位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学”重于“教”,教师的作用逐渐由知识传授转变为指导、建议和评估,而且各类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而不是理论灌输来获得和掌握技术、技能、知识和经验。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以能力为本位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要求学校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由长期从事信息分析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计划制定的全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大量参与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过程。

35No8(4)CBE包含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Mastery Learning),因而以能力为本位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强调个性化学习。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规划与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和把握学习进度,教师则可以因材施教,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学生学习。

2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改革目标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点,通过调查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需求、重构CBE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整合实践教学平台、确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举措,改革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创新型实践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活动,改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基础能力、职能能力和综合与创新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信息管理人才。

3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改革内容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内容。

31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的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案例分析、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构成,教学体系单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尚不符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特点和时代需求。基于CBE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它以培养和提升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学”的内涵,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实践课程和实施教学。其中,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是指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揭示客观事物运动规律并预测其未来状态的能力,分为信息分析与决策基础能力、职能能力和综合与创新能力3个层次。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提升信息分析与决策的各种能力。

3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立足实际、面向未来,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信息人才为根本价值追求。对于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21从注重演绎式教学向注重归纳式教学转变

所谓“演绎式教学”是指采用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方法提出信息分析与决策的相关概念、规则和原理,然后举例说明或解释这些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式单一化。所谓“归纳式教学”是指采用探究式、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从大量的信息活动、信息分析、信息决策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般原理,该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实践中获得信息分析知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7]。

322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向注重知识的应用性转变

由于教授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课的教师具有“高学历、少实践”的特征,理论知识较为丰富,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因而现有的实践课程教学大纲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系统,偏重科学原理的验证,与信息社会实践、信息技术发展脱节,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确定性的理论知识系统,因此由于缺乏实践教学过程的有力支撑,难以实现信息分析实践课程“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实际上,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信息分析与决策不仅要遵循学科内部逻辑发展的学术,更应重视信息行业实践框架内形成的新学术[7]。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其学问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将学问外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本领。

33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从整体上看,目前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存在3个问题:一是案例老化,说服力不强,数量少;二是缺少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三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培养尚未得到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鉴于此,应打破传统,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CBE模式优化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课程体系。CBE实践课程体系是一种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信息分析与决策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能力。总体上,CBE实践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CBE实践课程体系以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根据信息分析职业所需能力组织实践教学课程内容。

(2)CBE实践课程体系以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按照基础能力、职能能力、综合与创新能力3个层次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实践教学,而不是以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为基础。

(3)CBE实践课程体系既重视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又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34确立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包含了大量的、抽象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若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测试学生对理论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学生具有的信息分析与决策能力便无从考核。同时,由于缺少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没有激励机制,学生并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应付态度,实践课变为走过场,课后抄袭他人调查报告,这对于信息分析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建立科学、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促使学生掌握信息分析实践技能和提升信息决策能力,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能力本位教育从社会需求出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具有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众多优点,对于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相对于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基于能力本位的信息分析与决策实践教学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实践能力结构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全面发展。在信息分析与决策课程实践教学中,对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内容的改革,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利于提升信息分析人才的竞争素质和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沙勇忠,牛春华,邱均平.信息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

任国防.CBE教育模式对普通学科教育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5):217-219.

[3]黄福涛.能力本位教育的历史与比较研究——理念、制度与课程[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7-32.

[4]Harris R,Guthrie H,Hobart B,Lundberg D.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Between a Rock and a Whirlpool[M].South Melbourne:Macmillan Education Australia,1995:160.

[5]Guthrie Roger H,Hobart B H.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between a rock and a whirlpool[M].Australia:Macmillan Publishers,2001.

[6]杨中华,汪勇,王静.基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武汉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92-95.

[7]潘海涵,汤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2,(2):104-106.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作者:陈明红

上一篇:新生见面会发言稿(精选2篇)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发言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