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精选8篇)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篇1

“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在此谈谈自己以下的几点拙见。

一、 自己修改

每次作文指导课后,学生完成习作草稿。老师强调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看它是否顺口,发现错漏之处,立即自己进行修改。

二、 互相修改

形成能力,总得有个过程。想要学生一下就能全面自改好作文,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认为台阶式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四年级以修改句子(段)、标点、错字为主,五年级可过渡到修改全文,六年级修改全文后可学写评语并评分。

老师还可按写作水平高低分组(高低一组、中等一组)。学生互相交换习作细读,互相讨论修改习作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三、师生评改

把文章重点部分写具体,是作文中最难的问题。在学生完成了第一、二步修改的基础上,老师将所有学生的习作草稿浏览一遍,选出好、中、差几篇为代表作,再进行对比性评讲;然后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最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自行修改,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

自改作文的能力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形成,所以老师要有恒心,要培养学生的毅力,坚持不懈地训练,让学生产生成功感,学生就会情绪高涨。通过反复练习,归类总结,强化修改方法,自改作文就能成功。学生通过一次一次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又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质量!

这样的“自改”作文能力,既使学生感到易于接受,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和训练“六要”的要求,坚持面向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了作文“自改”的质量,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作文教学

[1] [2]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篇2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金钥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动力。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自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我给他们讲了贾岛“推敲”,王安石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反复修改的故事,以及现代一些著名作家如何修改自己作品的故事。使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兴趣。

二、明确依据

在学生自改作文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对作文要求进行分析,按要求将重点利用电脑课件分条展示出来,并明确告诉学生这就是评改作文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我还为学生提供了七条修改要领:(1)看有没有多余的字、词、句、段;(2)有没有错别字或用错的标点;(3)看有没有词不达意或搭配不当的毛病;(4)句子是否完整,表达是否清楚;(5)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是否顺当;(6)条理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内容是否具体;(7)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生造词或口语化的现象。这样学生明确了应该改什么,怎么改。

三、教给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地利用学到的方法去修改作文。

1. 示范修改

这一方法是教师在浏览了学生的习作后,选一两篇具有典型性的习作,即典型佳作和典型病文,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通过剖析典型习作,学生不但了解什么样的作文是佳作,更懂得佳作“佳”在哪里。这样对学生自我评改作文有很大的启发,对学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作文,正确理解老师或同学的评改,恰当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有很大的帮助。

剖析佳作的方法:教师要选出一篇充分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佳作作为示范,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把佳作读一遍,带领学生按照修改依据逐条对照,衡量是否达到要求。除此以外,文章还有哪些突出的、可取的地方,要求学生讲出充足的理由。

剖析病文的方法:教师精心选出一两篇比较有代表性的病文。每篇最好只有一两个突出的毛病,不可百“病”缠身,那样学生把握不住。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按修改依据逐个剖析、诊断,找出“病症”,对症下药,进行口头修改。

2. 点拨修改

经过指导,学生已掌握了一定修改作文的技能,教师再点拨学生修改作文。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上开出“病文诊断处方”,把本次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画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逐条逐项检查自己的作文,加以修改。如:我班学生在写《记一次课外实践活动》时,很多学生只是蜻蜓点水地把所参加的活动逐项地罗列出来,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我就在习作旁边批注:“你所参加的这些项目,哪几项是你最喜欢,最受益的?在活动中同学们是怎么做的?你又是怎么做怎么想的?选择一两项写具体,其他的项目简写即可。”这样学生对照“处方”修改自己的作文,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四、自行修改

学生具备了自改作文的能力后,他们自改作文的兴趣也会逐渐增强。每次习作,学生写好作文初稿后,不急于让他们抄正,而是让学生把学到的修改方法及时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活动形式主要有学生自行修改,同学互改和教师个别指导修改。学生自行修改则是学生以本次习作要求为尺度衡量作文的优劣,并用学到的修改要领进行修改。同学互改则是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修改。在修改对方的作文时,可以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让同学自己修改,也可以帮对方进行修改。大家互改后,再交换作文,针对修改内容进行领会,有不同看法和意见可以讨论。但对于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要面对面地进行指导。这样对全班同学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因为大家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如:遣词造句是否妥当准确,语言是否生动具体、具有个性化,文章是否严谨,等等,学生都要动脑分析推理,然后作出判断,并逐一进行修改。而且作文能力差的同学读到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时可以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大家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改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评价提高

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对本次作文进行有效的评价总结。学生评价自己或所改同学的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建议他如何修改。并让学生在班上读自己认为较成功、较精彩的片断。尽量让学生展示自己,让他们感受都成功的快乐。最后让学生谈谈通过自改互改有什么收获。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篇3

一、通过自改互批,诱发学生对作文互改的兴趣

组织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使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得到了互换,学生在心理上就能产生一种新的兴奋。学生每次批改作文数量较少,就能避免精力不足的问题。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旁窥心理,使批改者对阅读他人作文,有浓厚的兴趣。有一个学生就曾主动向魏书生老师说:“我特别愿看别人的作文,又很愿给人家挑毛病”。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在互批作文的过程中,大都比较关心别人的文章,评语也写得相当认真,被批改者更会前所未有地关心起作文的评语来,对它进行反复琢磨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毫无疑问,作文互批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对写作和评改的关注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通过自改互批,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好习惯

文章应当反复修改,修改文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事实上,我们大部分教师却在越俎代庖,学生作文教师改,仍然把学生放在非主体的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让他们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唱主角。文章应该怎样立意,怎样布局,怎样炼句,这种能力只有学生自己在反复修改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步提高,而且应该努力使他们养成这方面的好习惯。写一篇文章,是一时一事的成绩,而养成好的习惯,则是受益终生的事。

让学生们自己批改作文,这是一种本职的复归,真正把学生推上了主体的地位,它不光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批改的观念上发生了转变:第一,从只能由老师做到学生也可以做;第二,从能够勉强地做到能够做好;第三,从应该是老师的事到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培养这种观念和习惯,是真正的为“不需要教而教”,是培养人才潜能的“终生教育”。

三、通过自改互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信力

学生对教师评语的反应,除少数不看者之外,大多是顺从。而这种心理状态,很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和心智的开发。学生互批作文,情况就有明显的不同。学生分组互改,评语由大家集体讨论,组长执笔,改得不当,鼓励学生为自己争辩。这就打破了“一言堂”,增加了透明度,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化的氛围。面对这种“初级法院”的“判决”,许多学生找回了自信,总要查一查批改的结果,对一对自己的文章,有了不同意见,便会努力寻找为自己辩护的理由。结果,向组长要求修改评语和分数的有之,向老师“告状”说评判不公者也有之,这种现象,在教师批改中是难得碰到的。虽然这似乎有点“乱”的感觉,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鼓励探讨所创设的学术民主化情境,对于倡导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信力是大有裨益的。

四、通过自改互批,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成就动机

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批改,有一种“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心理,评语的好差,对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压力了。而在互相批改时,学生心理上就会发生某种变化。因为青少年心底有种很强的自我意识,在同龄人中间,特别是在异性面前,尤其不愿露丑,有些本来不很重视作文的学生,也会在互批中尽力把作文写得更好些。在长期的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平时脾气比较倔的学生,对互改作文反应就越敏感。可见互改作文对于帮助学生控制错误的“自尊”意识,激发正确的成就动机是大有益处的。

五、通过自改互批,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感

旧的作文批改方法,教师批了,学生去看,就没有这方面的培养功能。而学生互相批改,对此就有很大的调整:三五个人组成一个集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商量、讨论和争辩。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别人是如何思考的,自己是如何思考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在集体批改中丰富这方面的心理体验,可以使个人位置摆得更正,交际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性格会逐步形成,个人的集体归属感会不断增强。这种在自我教育中得到的培养,其意义远远超过作文批改本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六、通过自改互批,满足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需求

成功体验,是学生在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在一个教学班上,学生的作文能力总是有高低的。但不管怎样,学生的篇篇作文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理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在批改中,教师应尽量去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当学生看到几处肯定的标论,几处赞美的批注,几句激励的文字时,定会产生一种“丰收的喜悦”。但这种体验更多是一种学生内心无声的感受。而学生互改互评,就能更好让学生直接体验到成功。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长负责轮流批改,或对调批改,一旦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就能马上告知对方,双方或轻声齐读,或倾心交流,或共同批注,或上讲台朗读,与同题作文的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等等。面对同学的齐声赞扬和老师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就会油然而生,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写作兴趣,产生一种“好了还要更好”的自我激励,自我要求的心理。

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浅谈 篇4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怎样培养小学生初步修改作文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其独立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的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美,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让其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领悟到:只要反复认真修改,就能把作文“改好”,树立起修改自己作文的信心。

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浅出、由易到难,传授给学生自改方法的要领。(1)在多读中精心“自改”。学生习作后,我要求他们用朗读的方式,一句一句反复朗读,仔细推敲,做到在读中“换”拗口、意思不明确的.语句;在读中“调”前后紊乱的语序;在读中“添”一些具体内容;在读中“删”多余的内容。然后,教师收阅浏览,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指出明显的不足之处,并选择改得较好的文章,印发给大家学习参考。(2)教给“反思法”,培养“自改作文”的能力。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进行以总体要求为目标的“改”的辅导,使学生学到综合性、整体性自改作文的本领。这就要使学生明确:自改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反复地读初稿,在读中运用“反思法”去发现完成命题作文的写作步骤所包含的每一写作项目,是否在自己的文章中得到落实;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表达是否准确。

运用各种批改手段,渗透“自改”知识。教师要“适当指点”学生学习自改。所谓“适当指点”,就是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批语,是最好的对学生“改”文的示范,教师的批语必须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心理。或“精批细改”,为学生进行书面上的讲解示范,使其加深对有关写作知识的理解,明白有关批改符号,以“师批生改”,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动手修改,使其不断积累“改”的经验,明白“文成于改”的道理。或“精批粗改”,选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集体修改,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使其明白修改的目的、方向、内容等。或“互批互改”,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促进。或“面批面改”,有针对性地面授机宜,使其明白修改文章的原则和方法等。

分步训练,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改文能力,应从中、低年级开始,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并依据《大纲》规定的各年级作文要求和各次作文训练的不同要求分步进行。低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完整性、连贯性方面的训练;中年级,可侧重于句子的写具体和片断的条理性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则侧重于 篇章中的选材、结构及词汇的活用、句式的运用、情感的表达诸方面的综合训练。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既符合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的规律,又体现出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在具体教学中亦可进行“一作多练”和“一题多练”。即将一项作文要求设计成多次作文训练,使前次习作的修改和第二次习作的指导沟通,学生的修改训练在连续的习作过程中进行。或将同一个作文题目要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选材、不同的结构方法等进行多次习作、多次修改,达到提高修改能力的目的。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可作文教学始终摆脱不了少(学生收获少)、慢(收效慢)、差(效果差)、费(时间浪费)的“瓶颈”状态。1,所以又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令众多教师上下求索,倍尝艰辛。传统的作文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2,把学生封闭在课堂里,局限在课本中,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埋没了学生的天性,以致使学生作文空洞、呆板、虚假。我冲破固有的樊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兴趣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显著效果。

一、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教学效果缓慢、潜在、不直观,不像其它学科吹糠可见米,搭锯就有沫。所以普遍认为作文教学难,一贯抓得最紧最细。“紧”在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内,不开放;“细”在从审题、选材、布局谋篇,甚至连词成句,应有尽有,关怀备至,放不开。指导课上,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滔滔不绝讲得精疲力竭,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是空洞无物,索然无味或是弊病百出,千疮百孔,理不出个头绪来。教师吃力不讨好,教而无方;学生费力学不好,学而无门,以致教者疲惫,学者乏味。教师抓得越紧,指导越多,学生对作文越是抵触,越是害怕,形成恶性循环,又何谈提高作文质量?何谈提高学生素质?

要改变作文教学这种低迷现状,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作文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最好”。所以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作文指导不越俎代疱,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起学生浓厚、持久的作文兴趣。

学生的天性是好动的,要他们端端正正把手摆在桌面上,无可奈何懵懵懂懂听“天书”,这种枯燥无味的死板说教使学生昏昏欲睡或是如坐针毡。必须把学生的双手解放出来,把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去玩、去做,动脑去想去探索,才能在开心的活动中培养起浓厚的作文兴趣。

可以把课堂开设为运动场,让学生舒筋络骨,一展健儿风采。扳扳手儿,跳跳马儿,捉捉迷藏,无不生动活泼,跃跃欲试。可以把课堂开设为赛场,让学生身心投入,去努力拼搏,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竞争能力。钉钮扣比赛,打补丁比赛,削苹果比赛,无不其乐融融,气氛热烈。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故事会,让“故事大王”把传奇惊险的故事娓娓道来,把听众带入神奇的童话世界,心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悲而喜;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辩论会,让伶牙利齿、思维敏捷的学生一展犀利雄辩的口才,用机巧的辩驳、善意的戏谑折服所有的听众;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主题班会,让责任心强的小主人翁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共建优秀的班集体……只有因地制宜,借助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调动起学生无穷的乐趣,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兴趣迁移。学生通过动手激发起活跃的思维,教师稍加引导,学生必是文思如泉,妙笔生花,沙沙沙就能把此情此景生动逼真地叙述出来。

如在教学《记一个熟悉的人》时,抓住学生爱画画爱猜谜的特点,让学生给自己最熟悉的人画一幅像,要求画出她(他)的个儿、长相、穿着,画出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兴致勃勃地画完后,个个争说所画人物的特点。按照学生的“画”和“话”,大家饶有兴趣地猜想这个学生画的是谁,议论纷纷,气氛活跃。见学生已进入“角色”,便顺水推舟:“既然你们那么喜欢你们所画的人,为什么不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呢?”从画到说到猜直至到写,整个过程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使思维集中、活跃,并随着兴趣的迁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跨入了作文之门,慢慢培养起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采用多样的活动、游戏,让学生玩得开心,让学生乐写、愿写。

二、启发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可传统的作文教学因循守旧,压抑了学生创新的欲求。所以作文教学要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生动活泼,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善于启迪学生丰富的创造性的想像力,指导学生冲破思维的束缚,放胆去写,海阔天空,自由思索。对那些大胆新奇而以又合乎情理的“奇思妙想”热情鼓励,哪怕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也要引导剖璞见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作文,旨在一个“新”字,或一题多做、一事多写;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反弹琵琶,逆向思维。以开放的行之有效的教法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启发他们的心智,促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自信,写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见地。

如在教学仿写《小木船》一文时,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发散思维,寻求创新材料。由克莱蒂和安利柯因为小木船发生的争吵,而想到踢毽球时发生的矛盾,想到值日时发生的别扭,想到不小心伤害过的朋友,想到许多许多新鲜有意义的事情。又由安利柯向克莱蒂送还小木船重归于好想到更多解决纷争、矛盾的良方妙法:偷偷写张纸条表示道歉,单独约出来真心和好,让老师从中说和……无不闪耀着学生创新的智慧。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篇6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作文教学的弊端的主要表现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作文教师改”需要改革。现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少慢差的现象,这同“改”的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并且不甚得法,有很大关系。作文教学往往成了这么一个过程:“写——交——批——退——扔。”这样,即使作得再多,也很难有长进。因此,作文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要在“改”字上做文章。对作文的修改,要从教师的修改逐步过渡到指导学生自改。教师批改,动脑筋的是教师,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选词易句的思索,收益往往不大。而且,修改本身就是作文的一部分,只会写不会改,至多说作文才学会了一半。既会写又会改,作文的本领才全面。

一、教给方法,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修改作文的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修改的能力,需要掌握修改的方法,还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小学生初学作文,不知道怎样修改,教师要教给他们修改的方法。

1、从作家的初稿中学习修改

鲁迅先生在谈写作时曾经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难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因此,他主张把一些作品的初稿印出来,使人们把它同修改后的定稿对照起来读,从中明白‘不应该怎样写’。这个意思非常重要,是完全符合辩证法的。有比较才能鉴别。“应该怎样写”同“不应该怎样写”上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懂得了前者才能够更好地懂得后者,反过来,懂得了后者才能更好地懂得前者。这就启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而且要告诉学生不应该怎样写。我们可以象鲁迅说的那样,收集一些作品的初稿,指导学生把初稿和定稿对照起来学习,体会作者在那些方面作了修改,是怎样改的,为什么这样改。这是学习修改的重要途径,也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2、教师要给学生作修改的示范

教师的批改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批改常常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这是因为教师辛辛苦苦改了,学生并不会去认真揣摩体会,所以教师的批改起不到示范作用。如果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得很精当,又能引起学生仔细钻研教师的批改,那就不是劳而无功,也不是事倍功半,而是事半功倍,甚至使学生终身受益。

3、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有一过训练的过程。开始时,他们不大会发现作文中的毛病,发现了毛病也不知道怎样修改。教师要先扶着他们走。例如,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符号,发回让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做的符号,就是在提示学生:这个词用错了,这个句子不通上顺,这儿意思不明白,这儿前后不衔接„„也可以组成小组,学生互阅作文,评议后再各自修改。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可以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关切的交谈,使学生受到鼓励和启发,知道该怎样进行修改。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会逐渐增强推敲句子的敏感,增强对文章的优劣的辨析能力。随着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自改以后,教师应该检查,而且要讲评,通过检查和讲评给学生以进一步的指导。经过这样的由扶到放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二、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要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而且要养成习惯。修改作文的习惯,要从练习作文之日起就开始培养,从认真修改一句话,到认真修改片断,再到认真修改成篇的作文。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介绍他的写作窍门时曾经说过:他写作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再念再念再念,”这个窍门值得学习。每次作文后认真念一念,发现不妥之处认真地改一改,改过之后再念,再改。这是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写作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要从小培养。从练习写一句话,到写一段话,再到写一篇文章,都应该要求学生写完后念了改,改了再念。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不用别人提醒,就能自觉地这样做。这种习惯养成了,学生将一辈子受益无穷。

为了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可以鼓励学生不打草稿,认真思考后,列个提纲,就直接往本子上写。写完后就在本子上修改。修改后不再誊抄就交给教师。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既注意看写得怎么样,又要看改得怎么样。在评讲的时候,既表扬和鼓励写得认真、写得好的,又表扬和鼓励改得认真、改得好的,使学生对“写”和“改”给予同样的重视。现在看来,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人的写作已经是以“机”代笔,就是脑子里想好后直接在电脑上写,然后直接在电脑上修改,修改了后一按电钮,文章就印出来了。那种先打草稿再誊写的做法,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提高学生对自改习作的认识

提高学生对修改习作的认识,是培养自改习作能力,养成自改习作习惯,调动自改习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基础。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作家、诗人、文学家等修改文章的实例,在品味这些古今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实例后,再给学生讲清修改文章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其对此有深刻体会,尝到过修改文章甜头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自改文章的认识。

二、明确自改习作的内容

学生对自改习作有了正确认识后,还要使学生明确自改习作的内容,知道应从哪几个方面去修改。 (1) 从思想内容方面修改。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写作观点是否明确,选材是否能围绕观点。 (2) 从形式方面修改。看结构安排得是否合理,详略是否得当,首尾是否得当,格式是否正确等。 (3) 从语言文字方面修改。看用词是否得当,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是否有错别字等。

三、指导学生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的方法

发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是修改好自己习作的前提。只有发现了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正确修改。

1. 培养学生养成写完习作后反复地看的习惯。

鲁迅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小学生习作虽然不是为了发表,但也必须反复地看。学生写完习作后,教师不要急于收上来,一定要求学生多读几遍,边读边想,找出毛病。学生读一遍,也许会找出几处毛病,但不易找全;第二遍搜索,可能还会找出隐蔽的错误,再读一遍,还可能会找出一些细微末节的毛病。有时还要出声地读一读,因为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通过出声读,会反过来检验书面语方是否流畅,是否合乎书面语言习惯等。

2. 要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有句著名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让别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文章,自己未发现的不足之处往往容易被别人发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常常把自己写的诗读给并不识字的老婆婆听,然后再去修改。曹植写完诗文常常请一些朋友来提意见,并规定不许说优点。这些诗人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把文章拿出来读给别人听,虚心征求意见。变换身份,把自己当作读者来读评文章,这样也会客观地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修改出好的文章来。

3. 善于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文章写完后,不妨看看别人的文章,找找范文,对照自己文章去找毛病。教师在学生习作完成后,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好的文章要多给他们读一读,以便于学生对比联想,更多地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

四、教给学生修改自己文章的技巧

修改文章前面已谈到了多读,在读中找出毛病,读是有规律的,要让学生掌握它。比如第一遍读,可以从基本要求入手,可以检查一下语言文字方面是否有问题,用词是否得当,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等。第二遍读,可以从思想内容上去看: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写作观点是否正确、明白,选材是否围绕观点等。第三遍读的时候可以从表达形式入手:结构是否合理,详略安排是否得当,叙述是否有一定的顺序等等。最后还可以再读一读,全面检查是否有遗漏。

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初学自改习作的学生,可以降低要求,只做某些方面的修改。如:字词的修改,病句的修改或某一段落的修改,再逐步达到全面修改的要求。学生要求在局部修改的基础上做到全面的修改。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自己的文章,还可以出声读一读,仔细推敲,加工润色,使文章生动、具体,最后达到“理真情切而意达”的境地。

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篇8

一、消除畏惧心理,帮助树立自改作文的信心

由于精批细改相沿已久,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作文评改已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我写作文老师改,老师讲评跟我无关,看个等级,就往抽屉里面搁。”一旦要他们自己动手修改作文,就不免产生无从下手的心理;这是老师做的事,我们怎么行呢?认为批改作文是高不可攀的。有了这种心理,即使动手改了,也不一定能达到自改作文的目的。

因此,在学生自改的起始阶段我是这样做的:先对要批改的作文确立一个角度,或一个点、一个面,其他部分一概忽略,着手时要求低一点,只要学生能达到要求,无论质量如何,都给以承认,或加以肯定,以后逐次要求提高。例如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给故事加一个结尾时,某生说:

老奶奶说:“小朋友,谢谢你!”冬冬说:“不用谢。”(这显然是一个做好事的故事的结尾)

师生对这样的结尾都不满足。于是老师抓住时机说:“谁还有更好的结尾?请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说开了:

甲:太阳公公微微笑,好象在说:“冬冬象个小雷锋。”

乙:这时,知了,叫得更响了,好象在说:“冬冬做得好。”

……

三个结尾都是对冬冬的赞扬。但前一个结尾显示的是直觉的意义,而后两个结尾有了联想的意义,情趣就油然而生了。在这里,首先是敏锐的语感使教师透视到语言表达的深层结构中的丰富内蕴,这才有可能引导学生步入更高的境界。于是,“太阳”、“知了”信手拈来都成了孩子们表情达意的手段,字里行间洋溢着无穷的旨趣。此外,还有许多同义词的取舍也往往不在意义的差别,而在词语的意味和色彩的不同。总之,只要我们在训练中启发得当,就一定能引导学生创造出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句子。从心理角度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鼓励、表扬是树立信心的最有效的方法,用这些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

这里所说的第二类型范文,是相当于课文而言的,是学生经过自改而有起色的文章。课文中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的理所当然的范文,但实际上,课文的示范性并不是十分强的,因学生对课文的迷信心理,认为这是作家写的,是名人所著,是高不可攀的,因而削弱了示范性、指导性。这点在大部分学生的写作与示范课文之间,无形中产生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由学生写的所谓第二类型范文,就不一样了,因为其中一种情况是:“这文章是我写的。”这一类型范文最具现身说法的效力,最易使学生模仿,自己看自己的范文心领神会。另一种是同学的范文,虽不是自己亲手写的,由于同学之间互相熟悉、了解,所以范文也很亲切、接近,理解、模仿起来很迅速、轻松。在这方面,选取、运用易模仿的第二类型范文并发挥其模式作用。在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写作教材中都已提到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有经验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往往十分重视第二类型范文对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包括作文自改能力)的示范和模仿作用,并收到了相当显著的成效。在实际操作中,他们通常分三个步骤进行:

选出范例,学会修改。首先在学生作文稿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复印到投影片上,然后引导学生分三步修改:⑴以读代改。先读全文,修改错别字、用错的标点及用错的词和不通的句子。⑵以想带改。结合本次习作要求,默读全篇,考虑内容是否具体、选材是否恰当、结构是否合理、叙述是否有序、过渡是否自然等,发现不妥,反复修改。⑶朗读定稿。出声朗读,不顺口的随读随改,改到琅琅上口为止。最后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就立意、题材、结构、词句、表达等方面进行示范评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三、运用比较思维,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既包括相同事物之间的对照,也包括相反事物之间的对照,从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别孰优孰劣。

因此,我让学生自改作文时运用比较手段,来判断、修改。可以从宏观或微观,横向或纵向,单篇或多篇,字词或造句,文体或篇章等方面进行比较。把比较思维运用于作文评改,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如,篇章方面,可以用名家名篇改定稿和原稿作比较,用学生作文修改稿和原稿作比较,用第二类型范文和学生作文作比较等等。文体方面,我们可以用“呼应”在不同文体中作比较,用“过渡”在不同文体中作比较等等。

上一篇:营销人员资料下一篇:2024教育工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