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篇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认为,《课标》提出的“实践”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应该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通过多渠道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依据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

以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英英学古诗》这一课后,我就组织开展一个“我学古诗”活动,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来表达对诗意理解的能力。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利用课改理念,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课堂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开始,我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我想,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这其实也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所以我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十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他的看法,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我训练学生学会评价,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然后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我不在一边旁观,而是把关注的面铺开些,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和自信。经过训练,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别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的真流利,真有趣,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像他学习,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我觉得自己今天写得字比上次漂亮多了,你可以奖我一朵小红花吗?”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言,还能做些评价,这不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吗,这也是未来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篇2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 学好语文,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笔者多渠道组织学生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依据教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因此, 我们以教材为依据, 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 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 建立放的语文课堂教学, 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真正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 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 怎么办?以往, 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或请学生帮助解答, 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 从大自然中观察、体验, 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 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教学《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 , 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 笔者鼓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 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事实证明, 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 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 利用图书 馆、网络等 渠道获取信息 , 培养搜集、 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社会,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 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语文课上, 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 有的学生漠不关心, 或者根本就不听, 因为他早就知道, 或者不想知道。当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 他们很有兴趣, 定想办法解决, 汇报交流时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 笔者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 处理资料, 他们通过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 了解到的资料比笔者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 笔者增长了见识。

3.展小组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学习, 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 笔者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开展小组讨论,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 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 笔者负责巡视, 指导学生学习。汇报交流时, 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 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 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

二、走出教材, 让学生扩展阅读, 多实践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 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 不但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 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 扩大阅读范围, 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

课内, 每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 或做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 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 从而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素养。比如, 学完《英英学古诗》这课后, 笔者就组织展个“我学古诗”活动, 帮助学生多了解和熟悉古诗, 训练学生用说的方法表达诗意。

课外, 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的又有广阔的操作余地。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 “聆听音乐美, 发现绘画美, 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 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 它们又无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课外活动时, 要利用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 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 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这样, 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 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三、利用课改理念, 让学生学会评价

自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 课堂评价由以教师为主体到向学生自己、同学间, 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主体评价的转化。从上学期始, 笔者尝试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 不仅养成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 更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主动探索, 尝试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 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 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 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看法+原因”的评价语式。这样的评价语式不仅让学生讲清楚看法, 还通过陈述原因清晰地展现出思维过程。笔者训练学生学会评价, 首先让学生自主评价, 他评时要引导学生先看优点和长处, 再提不足。在学生自评或互评时, 笔者不在边旁观, 而是把关注的面铺些, 适时对评价者进行再评价, 及时鼓励和表扬会评的学生, 激发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兴趣。经过训练, 不少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自己和他人。例如:“我听他读课文, 就像看见课文中的景物了。”“他说得真流利, 真有趣, 我都被吸引住了。”“我要像他学习, 也要写出像字帖上的字来。”“老师, 我觉得自己今天写的字比上次漂亮多了, 你可以奖我朵小红花吗?”, 等等。学生能认真听别人发, 还能作出评价, 这正是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体现, 也是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开放渠道 培养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这里强调了在语文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实践。教育具有双重价值,即一方面促进社会发展,保证人类文明的传承,另一方面促进个人发展,帮助个人实现生活理想、生活追求。只有实现了教育的个人功能,才能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因此说,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最终动力来源,所以“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全体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地发展,它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要求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从课本中学,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同样,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也是建立一个开放的课程体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阔学习视野,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语文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探索开展小学“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开放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掌握,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最终目标。

一、课前学习为课堂学习铺垫

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上课后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习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就强调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所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教学《观潮》《海底世界》《说茶》等课文,可事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文化”等资料,拓宽他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在课前先体验学习,进行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学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一触即发了。

二、课堂学习向课后学习延伸

传统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课内解决,无问题结课。而“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在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学了《咏柳》《绝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春天的并在活动课中交流;学习《燕子》后,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并写成文章。学生的习作可谓多资多彩,有诗歌形式的《春来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记事形式的《找春天》。他们在文中写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欢快地歌唱:春来了,春来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弹起钢琴,柳姑娘跳起长辫舞,她们在干吗呢?她们在迎接春天!”如课文《落花生》,课堂学生讨论“你想做苹果式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采访当地杰出人物,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这样,课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更深更真地体会到了文章内容的妙与真。

三、与日常生活结合

“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时刻离不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我班的××同学获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国特等奖,应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学期开始,全班学生听说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见此情景,我就提议王业涵召开“小记者招待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记者招待会”上,学生有的问:“你去了长城,登上长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见了哪些地方来的朋友?”你们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这儿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从北京带回的相片,一一介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旅游胜地,还娓娓地讲述了在北京与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情高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今天这场面记下来,有的写了《难忘的“小记者招待会”》《一堂有趣的语文课》《难忘一刻》《欢迎新北京人》……

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去过北京,但通过××学生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许多于北京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习作情境,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与社会生活结合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社会,与社会生活结合就是充分利用这个大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环境形势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配合社会开展“公民道德纲要建设”的活动,让学生在寻找、采访社会有关“美德”的人和事,并针对这些人和事,撰写有关“美德在身边”的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分小分队开展“寻找真美,发现真美”的假日活动,活动后在班队课中交流“什么是美”。活动后与活动前,学生面对“美”的理解截然不同。××同学根据一系列活动撰写的《品德美才是真美》参加县“美德在身边”征文比赛获一等奖。把语文学习实践融进社会中,可以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语文的“文道”结合两不误,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五、与家庭教育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可传统的教育却互相封闭。为了促进了解,促进沟通,我们提出学生在校读好三十本必读书,在家读书好三十本选读书。这些选读书目根据《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阅读的书目确定选择。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格林童话》《小学生读读背背手册》等。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及相关的习作技巧,并要求学生随时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一学年来,许多学生读书卡片做了百八十张。在寒暑假期,请家长辅导,把读书卡片分门别类编写小报,并设计报头、报花等,名称可谓五花八门,在《星星园》《石头记》《读书乐》《成长”相片》等等。这一系列的家庭读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整合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奠定了基础。

“生活即教育”“实践出真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研究专家白月桥教授说:“就课程教材改革而言,实践性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矛盾焦点,它就是克服传统课程体系弊端的根本方法,又是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开放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把语文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社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任意驰骋”的“渔场”“海阔凭鱼跃”,让学生反复实践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语文”能力。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篇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背景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当时,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谈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时,教育部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次课程改革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

1、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国际、国内和教育自身的发展的必然。第一,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多极化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首先是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然后是人的需求的多元化,人的独立性日益突出,而物质文化消费的日益丰富,信息的爆炸,同时又消弭人的主体性,造成思想的怠惰与创新能力的下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有赖于人的主体精神,而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

经济全球化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意味着经济的竞争空前强烈,经济的竞争最终体现为文化与科技的较量,教育是提升文化科技力量的首要途径。

第二,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进入纵深阶段,经济上,由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到市场经济秩序的建构,政治上,由政治观念的转变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文化上,由西方文化观念的引进到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资源、环境、科技与文化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压力日益加大,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果说,前一阶段的改革靠观念的变化取得丰硕的成果的话,当前更需要内在的改革,特别是人的综合素质与知识能力结构的改变。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第三,从教育自身发展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必须在改革创新中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了目前“不良好”教育的问题: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现实中,语文教育没有达到良好教育的标准。除了教学条件以外,更在于语文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僵化。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工具性掩盖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失败。

2、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 理解新课程标准不能不提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全称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制定该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2008年启动,历经两年时间,2010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颁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坚持德育为先。为什么要德育优先? 德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纲要提德育优先,基于两个背景。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人的尊重得到加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解为对责任的放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存在误区,经济的发展,市场及消费时代的来临,独生子女等因素都强化了这一问题。二是全球化时代,后现代多元文化环境中,世界观价值观问题本身变得异常严重。从上帝死了到人死了的人生体验,在引导人关于个人现实生活的同时,导致了其责任感的弱化与心理的失衡。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其在德育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2、坚持能力为重。

在科技时代、复制化时代,实践创新能力变得异常重要。科技时代、复制时代,人的同质化日益严重,人成为科技及其产品的工具。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能力同时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3、坚持全面发展。

在注重生态文明时代,全面发展变得异常重要。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语文课程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这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提到了战略主题的高度。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的重要地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三个基础)

提出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性质。

强调了语文课程人文内涵的丰富性、独特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怎样理解初中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过去我们强调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点当然仍然非常重要。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并不矛盾,不能割裂。曾经我们重知识轻能力,后来,我们又片面理解能力,把能力培养理解为热热闹闹的课外活动,基础知识学习似乎并不牢固,实践创新能力也未见提高。这些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篇5

一、概述课文内容,归纳文章的段意,层意及中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

概述,包括口 头概述和书面概述,它要求舍弃课文的具体情节和次要内容,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文章的内容,归纳段意层意 ,无论归纳自然段的段意、还是结构段的段意或是段中各层次的层意,既可从文中找出段落,层次的中心句, 也可以适当借用该段、该层的词语,用概括的语言表达它们的中心意思;归纳中心思想,这是要求更高的综合 。

二、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方法。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必须 通过训练、实践才能使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形成技能技巧,再把技能技巧 用于实践训练,以达到知识的迁移。这样反复实践训练,达到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训练要从文章的特点、学生实际,掌握语文规律和培养能力等方面来设计,要力求精要,有 用。

语文教学中(特别是总复习中)单项训练固然不可少,但综合训练更重要。学生在单项训练中掌握的知识 是零碎的,缺乏系统的,只有通过综合训练,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单元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综合训 练。因为它把一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整理比较,便于掌握同类文章的共性和个性。

三、编写作文提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编写作文提纲的一般方法是先把表现中心思想要写 的几个问题或几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写出来,然后再考虑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要点,各部分、各段落的内在联系 ,顺序的排列和材料详略的处理等。写前,必须充分占有材料;写时,要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 工处理,使那些较典型、较新颖而又适合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条理化。

如写一篇议论文,应包括论点的确立, 论据的组织,结论的提出。要在提纲中大体确定,用哪些道理、哪些事实来证明那些道理,等等。在编写过程 中,将乱麻团似的材料梳理清楚,搭好架子。正式行文时就能避免语无伦次、丢三拉四、层次不清、主次不分 等毛病。所以编写作文提纲,是提高学生驾驭素材,组织结构水平的有效训练手段

人们常说,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综合 能力的提高,只有综合能力的提高,才能更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如果注重从多方面培 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既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又能开发智力,不断造就创造型的人才。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1、语文学习是各科学习的基础

很多学生数学看不懂题目、英语不理解段意,其根本原因在于语文没学好。例如某重点中学英语实验班的考试,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阅读一篇英文短文,总结出文章大意。很多学生能读懂文章,却无法精确总结文章大意,而总结段意恰恰是语文课所要修炼的基本功。同理,很多学生看不懂数学题目,也是一样的问题。

2、语文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

与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不同,语文学习很难在短时间内有非常明显的提高。上初中后,所学科目突然增加,学生往往会应接不暇,留给“皮厚”的语文的学习时间不断被压缩。所以指望中学阶段实现语文的突飞猛进是不现实的,这也更加凸显了小学语文的重要。

3、语文成绩往往拖后腿

小学语文注重课本和基础知识,初中则更注重阅读、作文以及语文的综合素质。实际情况是,很多孩子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顺畅对接,导致语文成为了拖后腿的项目。例如某重点中学初一期中考试,语文第一名仅78分,60分甚至是不及格的比比皆是。

4、语文的学习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篇6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我发现多数的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读书、写字都拖拖拉拉, 学习效率不高。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首先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有兴趣就会产生热情, 有了热情, 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不能让学生反复做已经会做的题, 避免学生越做越烦, 避免把脑力劳动变成体力劳动。此外,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 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

在写作文时, 教师要选学生有兴趣的亲身经历过的文题。在教作文“记一次活动”时, 写前我组织全班学生搞了一次成语表演活动, 活动中, 学生带着自己准备好的道具, 踊跃上台表演, 表演得生动形象, 趣味盎然。“狼吞虎咽”“狗急跳墙”“囫囵吞枣”等精彩的表演, 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课堂气氛热烈、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形之下, 学生的积极性快速高涨, 大脑处于活跃状态, 四、五百字的作文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另外,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造成一种竞赛的气氛, 因为竞赛气氛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 专心做事。大型的竞赛有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查字典比赛等;小型的竞赛有一分钟默写比赛、一分钟听记比赛、五分钟背写比赛、三分钟背诵比赛等。例如, 学完古诗《咏柳》后, 如果教师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诵, 有的学生就背不下来, 积极性不高。如果教师对他们说:现在开始比赛, 看谁能最先背会这首诗。结果最快的学生用一分二十秒就记熟背会这首诗了, 连最慢的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也会背了。再如, 学第3课《荷花》时, 针对第二自然段的背诵, 我提议搞一个背写比赛, 用五分钟时间先背后默写, 比一比看谁背写的字数多, 结果多数学生在五分钟内都能背写下全段内容,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率。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就会养成许多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为学生的不断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语文教师应重点寻找适当的内容, 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活动的氛围, 让学生进行交流, 上台做表演, 分角色诵读, 开展模拟辩论等。教师要让学生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并让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例如, 在学习《晏子使楚》时, 我让各小组选出代表上台表演, 让他们分别扮演楚王、晏子、守门士兵、犯人和旁白, 学生不但能把课本内容表演出来, 而且还能发挥创主观能动性, 表演得相当精彩, 连我都为之鼓掌。此外, 在学生遇到事情时我要求他们要尽量自己处理问题,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又发展了学生语文交际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和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读写能力, 但其只是停留在被动的状态中, 教师安排读什么就读什么, 教师让写什么就写什么, 并没有养成主动自觉地读、写、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因此, 培养学生自觉地读书, 自觉地分析思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除了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的空间外, 我还重点要求学生记日记, 每两、三天一定要写一篇日记, 写什么内容都可以, 只要能写完整写通顺就可以。每一篇我都要批改, 只要能写出来我就写上表扬的评语, 再选一些有特点的日记读给学生听。为了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 我在“六一”儿童节时买了日记本, 用了2个多小时的时间为学生写上我的赠言, 这些赠言都是鼓励、表扬、赞美的句子。在“六一”前我送给学生, 他们当时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趁此机会我对他们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记住教师对你们说的话, 记住教师对你们的爱。二是一定要坚持写日记。写日记的做法我们班一直坚持, 不同的是现在每周写一篇, 我每周批改一次。学生能把看到的、想到的, 非常有条理地写出来, 而且特别有思想深度。学生不仅开始关注国内外大事, 而且还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 我经常引导学生畅想明天, 展望未来,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幻想一下未来的世界、未来的生活、未来的学校及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这些话题学生爱听、爱写, 并写出了许多相当精彩的文章。例如, 刘洙杉写的《未来的学校》、赵哲写的《20年后的我》、张博勋写的《未来的大侦探——张博勋》等文章, 读了让人赞叹不已。

实践证明, 教师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 才能更好地达到语文学习目标, 才能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增长自信, 掌握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 并使其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我国语言的能力。因此,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 以激发学生兴趣, 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机会。本文中笔者就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篇7

一、研究背景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主要是基于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旨在实现语文学习对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要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热情,帮助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演讲会、辩论会、社会调查等活动,尝试成立语文社团,编印文学小报刊,建立文学网页等,在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中积累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就艺术专业学生而言,职业能力包括从事艺术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比如对艺术的理解、鉴赏能力,对画作的审美感知、介绍能力,对剧本的理解、诠释、表演的能力等。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就必然要求其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当然也就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和核心。“能力为本位”中的能力就是职业能力。近五年来,教育界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比较多,研究涉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作用、方式、途径,以及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但关于语文实践活动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而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就少之又少。

就目前而言,把综合实践活动与职业能力结合进行研究具有以下几点价值:(1)满足苏州文化艺术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苏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艺术氛围浓厚,得益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我们高职学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为了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具有艺术素养和传承能力的人才。(2)行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前艺术行业对艺术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创造能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

笔者所执教的教材是凤凰职教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教材每单元分三个模块: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竞赛型

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实践活动是“青春诗会”,第四单元实践活动是“古诗重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把这两个单元放在一起进行,举办一次“青春诗会”为主题的朗诵竞赛活动。活动分以下几个步骤开展,首先在学习了第一单元中“飞扬的诗情”六首现代抒情诗和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的六首古典诗歌后,要求学生课后自主高声吟诵,比较鉴别,体会现代诗和古典诗的异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思想美。让学生在诗文诵读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其次,学生自愿报名进行班级内朗诵比赛,朗诵篇目自定;再次,在班级比赛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设计年级比赛。本次竞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朗诵热情,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收获。附朗诵获奖学生感言:

诗,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财富。都说好的诗词,必定要有好的朗诵。这次的青春诗会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

青春,犹如风铃般清脆响亮,犹如色彩般光艳美丽,犹如果实般甜甜蜜蜜。诗会让我们用充满青春活力的双手打开诗殿的大门,尽情展现我们的青春风采。在这场诗会比赛中,我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在诗会前,我也看到了其他参与者的活跃,有在宿舍因为找不到配乐而沮丧;有为了使自己不紧张,在众多人面前,一遍又一遍排练……我看到了同学们对这次诗会的热情。它让我们从刚开始的胆小逐步变得胆大。让我们从生涩的朗读慢慢变得深情……在诗会的末尾,老师的点评更是画龙点睛,给我们提了很多的建议,使我们的经验又多了一层。

我们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总的来说,通过这次诗会,我们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让我们放飞了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让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

(二)展示型

展示型活动,教师要按照活动目标和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通过分组设计、分工合作的策划方式,优化方案,然后以特色化、多元化的设计展示出来。例如,第一册第五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来的事业——电子杂志的编辑制作,或手抄小报的编写”,笔者在执教时,考虑到和艺术设计的专业相结合,指导学生自主组成设计小组设计关于将来事业的电子小报或者手抄小报;在筹备工作中,学生自主组织设计小组进行活动分工和合作;最后,汇报和展示。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和前景的了解;学习编辑电子小报或编写手抄小报,培养了专业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在这过程中还学会了小组内分工、合作和沟通、交流等能力。

(三)综合型

第二册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后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我的亲人们”。为了增进学生对家人及亲戚的了解,体会亲情,感受温暖,围绕此主题,笔者设计了以下三个系列活动:第一,制作家庭电子相册;第二,画亲人;第三,写亲人。每一位学生在制作相册时,首先翻阅大量的老照片,感受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点滴,体会父母亲情;其次,同学们用PPT或者其他软件制作相册,同时配以言简意赅的介绍性文字,既锻炼了专业能力,又磨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画亲人活动布置下去时,学生面露难色,久久不能下笔。笔者抓住此教育契机,要求他们回家后好好观察一下他们本应该最熟悉和了解的父母,寻找其特征,然后再尝试绘画。

让人欣慰的是,在汇报展示环节,同学们给我们呈现出了各种温馨而精美的相册,配合着优美的背景音乐,观赏者沉浸其中,收获了一次难得的视觉与听觉盛宴。凭着一定的绘画功底,同学们交上来的父母画像出现了数幅作品让人一看便知是谁画的情况,因为被画者和画者“太像了!”也就是说画出了神韵,这说明学生已经走进了父母的精神世界,触摸到了灵魂之质。到了写亲人活动环节,学生能水到渠成地通过选取平凡而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体现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深厚的情。所谓平凡中见到崇高,于细微中捕捉意义,写人记事的方法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到了这次实践活动中了。没有理论,没有说教,没有灌输,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活动步骤,一步一步做下来,提高了专业素养,感悟了亲人身上的真、善、美。

(四)情景模拟型

高职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突显职业特色,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有利于训练职业能力的情景模拟型的实践活动要格外重视。例如,执教第三册第四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时,笔者围绕此主题,循序渐进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聆听创业讲座、参观创意产业园、设计并汇报创业策划。其中创业讲座安排了两场,一场是邀请知名行业专家来跟学生讲如何创业,另一场请我们学校毕业及在读的两位学生谈他们正在运行的工作室的创业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聆听讲座,学生对艺术行业创业既有宏观认识,又有微观指导意见,收获很大。在此基础上,笔者带领学生去参观我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那里学生参观了灵叶创意工艺品设计工作室、安徒生婚礼策划工作室、35mm摄影工作室、时光机摄影工作室,通过实地走访,学生对创业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信心更大了,学习劲头也得到了激发。一学生在参观后说:“通过参观四个创业基地,和四个老板的交流,我们明白了一些他们的创业想法,也听他们讲了很多。当我们想要做些什么时,不能因为懒惰而不做。要想做什么大胆迅速的去做,不管好坏都要坚持做完。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可能很困难,但当你做完后,你会从内心有一股成就感,别人拿不走的成就感。”

经过前面聆听讲座及对创业园的参观,学生对原先非常陌生的创业,现在变得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跃跃欲试,灵感的火苗在脑海中闪现,思维的火花在师生、生生交流中得以碰撞。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布置学生自主组成创业小组,做创业策划书、汇报交流的PPT,以及记录本次活动的体会。经过两周的酝酿和准备,每个班级组成了5-6个创业小组,推选组长,由组长根据组员长项分配相关任务,或提供创业点子,或查找资料,或整理文档,或制作PPT……在汇报交流时,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述自己组的创业策划思路,笔者不得不感慨学生创意之丰富,在他们的集体努力下,形形色色,种类繁多的公司应运而生。有服装设计类的,如圣戈迪尔服装公司有限公司、安东尼服装设计工作室、BLACK & BLUE女士西装定制模拟有限公司;有家装设计类的,如苏州市艺屋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苏州市具創模拟有限公司;有工艺品设计类的,如绛玉閣傳統文化工作室、苏州誠手工模拟有限公司、苏州Demon漫游动漫周边模拟有限公司、苏州异半创意作品模拟有限公司;有画室,如MADE创意儿童画室;有餐饮类的,如Coffee Town咖啡小镇、七夜早餐连锁公司……在总结阶段,学生A说:“在这次创业策划案活动中,学到了一些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分工合作;一起参与讨论,调查,在这些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成长,学会了合作,也开始愿意向大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分享、交流的同时,自己也学会了很多……”;学生B说:“感谢老师进行了创业案例的分享课程,这次课让我了解了很多,了解了自己创业计划中的不足,也汲取了更多的创业知识,对今后的创业道路很有帮助……”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在高职语文课堂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拓宽了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符合时代的精神和要求。

1.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活动设计到开展再到总结,每个环节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一项综合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搜集资料、整合资料,在此基础上运用专业能力去完成实践任务,在做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进程的把控、活动中问题的解决,教师都不会给予学生直接的答案,而是给出必要的指导意见,这就需要学生创造性的开动脑筋,去思考和解决,因此活动开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养成的过程。

3.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大部分是需要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去完成一定的任务,因此与同学的沟通和协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刘燕燕.高职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探究[J].现代语文,2015,(12).

[3]王海燕.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5).

[4]是莺.高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探析[J].读与写杂志,2015,(9).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8

一、课前学习为课堂学习铺垫

我们传统的教学活动是上课后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教学起点从零开始,学习时时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开展“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就强调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事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课文,对所授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教学《观潮》《海底世界》《说茶》等课文,可事先让学生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海底世界是怎样的景象”“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文化”等资料,拓宽他们学习的渠道,让他们在课前先体验学习,进行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夯实基础,触类旁通,学起课文来就水到渠成、一触即发了。

二、课堂学习向课后学习延伸

传统的教学活动就是把所有问题在课内解决,无问题结课。而“绿色语文”实践活动强调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到课外,带向生活,带向社会,带向终身,从而在实践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语文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学了《咏柳》《绝句》这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后,要求学生课外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表现春天的并在活动课中交流;学习《燕子》后,让学生到野外去寻找春天,并写成文章。学生的习作可谓多资多彩,有诗歌形式的《春来了》,有散文形式的《迎春》,有记事形式的《找春天》。他们在文中写道:“叮叮咚,叮叮咚,泉水在欢快地歌唱:春来了,春来了!”“桃花擦上胭脂,春雨弹起钢琴,柳姑娘跳起长辫舞,她们在干吗呢?她们在迎接春天!”如课文《落花生》,课堂学生讨论“你想做苹果式还是落花生式的人物”,课堂上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课后采访当地杰出人物,把这一人生观问题带到课后。这样,课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更深更真地体会到了文章内容的妙与真。

三、与日常生活结合

“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中时刻离不开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机会。我班的××同学获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全国特等奖,应邀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新学期开始,全班学生听说她去了北京,都好奇地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见此情景,我就提议王业涵召开“小记者招待会”,满足大家的要求。在“小记者招待会”上,学生有的问:“你去了长城,登上长城有什么特殊的感受?”“你都见了哪些地方来的.朋友?”你们都聊些什么?”“北京有什么特点?和我们这儿有什么不一样?”……××同学一边回答一边拿出从北京带回的相片,一一介绍了长城、故宫、天安门等旅游胜地,还娓娓地讲述了在北京与小朋友一起的生活趣事。全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情高涨,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把今天这场面记下来,有的写了《难忘的“小记者招待会”》《一堂有趣的语文课》《难忘一刻》《欢迎新北京人》……在这节课中,许多学生虽然没有去过北京,但通过××学生的介绍,他们也了解了许多于北京的知识,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好的习作题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习作情境,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与社会生活结合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尝试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拓展学生语文实践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优化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的经验是:

一、植入生活让学生自悟

有人说,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的世界,而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感悟语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生命的感悟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生长。新课程标准多处强调,“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还给课文生命的灵性,流溢出生命的光彩,靠的是感悟。”

如《精彩的马戏》是一篇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的写实小故事,文章的直观性、趣味性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引起他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如听到“马戏”就自然地联想某次跟爸爸妈妈到动物园里看猴子、大象、长颈鹿等动物的情景,自然就联想到路过街头,遇到一个艺人在表演猴子玩球的情景……针对这些情景,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诱发学生语言实践的动机,让学生回忆类似有趣的情景,再将这些有趣的场面给同学们描述出来。学生的兴奋中心一旦被激活,他们就会无拘无束、淋漓酣畅地将自己以往所见所闻述说出来。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必须开放课堂,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而,教学中应该开放课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综合化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适当延伸让学生拓展

《课标》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外的语文实践应是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探究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可以是一切与语文有关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读书、访问、参观、上网等多种形式的亲身“实践”,锻炼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来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得自课内,70%得自于课外。可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有效途径。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长期以来,学生视家庭作业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不仅是因为分量多、负担重,而且是因为传统家庭作业单调、枯燥、乏味。而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以“治”为载体,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观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与操作、游戏、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贯穿起来,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在教学《海底世界》后,我让学生总结,你对海底世界了解了多少?除了课文中的介绍,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海底的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动物的活动特点。”有的学生说:“我想看看最大的海藻和最小的海藻分别是怎么样的?”有的说:“我想知道海底其他植物的样子和颜色。”……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海底世界真是奥妙无穷,同学们对它充满了探索的欲望,那么就请大家确定一个专题,课后去搜集资料,加以研究综合,然后开一个《海底世界探秘》交流活动。”课后,孩子们有的到图书馆搜集资料,有的上网查阅。为了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在网上下载相关图片和资料,有的制成了海底世界知识小报,有的甚至用PowerPoint做成了简单的幻灯片,还有的通过日记的形式写了自己的感受。汇报活动中同学们图文并茂地介绍、交流,不仅拓展了大家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等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开放课堂,开展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循循善诱让学生自信

“语文实践”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行为或过程。只有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定位在“实践”的角度上,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生既然是“实践者”,他们就必定要参与整个的语文学习过程,一切的听、说、读、写活动的主角都应是学生。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否则,学生无法参与到实践中来。

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如果急于求成,选择角度过宽,往往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觉需要获取的知识太多而显得无从入手,导致失去学习信心。实践告诉我们,选择实践活动内容时,一定要注意活动内容小,学生通过几天的努力就能有所提高,活动时才会产生成就感,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更敢于在别人面前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了。

如我在教《一粒种子》这一课前,先布置学生作业: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想想种子发芽应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做既结合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更自信、更自由、更轻松地根据自由的理解、思考,去想象,去发挥,去表现。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对于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无疑是一块沃土。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篇10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 整合资源 语文知识积累 语言环境熏陶 实践能力培养 探究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课程结构体系之中,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相并列,构成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全新的创造,也是语文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科资源整合

语文本身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的优势。教学中,教师应凭借教材中文本的特点,拓展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语文素养。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联系了语文、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知识,为学生创设以审美、欣赏美为目标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让学生读课文想象情景,听音乐画出自己喜欢的季节,最后出示课件对比欣赏、配乐朗读竞赛,使学生既欣赏了优美的音乐、画面,又真正体会到了课文的语言美与情景美,把纯语文学习变成涉及语文基本素养、基本能力以及音乐感悟、图片审美诸多方面的学习,有效尝试语文与美术、音乐的沟通和融合。

二、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为课外学习的选题指引了方向。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到科学、自然等知识和技能。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可以实践的内容,组织学生到课外去体验。让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真正明白科学道理和生活常识。我在教学《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蟋蟀的住宅结构,要求他们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写下来,与课文的描述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堂具有现实生成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材的深入学习,可能会产生有疑惑、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敏锐地抓住学生的问题,满足学习的求知欲望,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在课外的广阔空间中解决学生的疑问。如在学习《电脑住宅》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中没有设计孩子的卧室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就引导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电脑住宅;给设计者写建议信;用海报形式进行电脑科学知识宣传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宣传、实践中,又通过宣传、提建议,培养了表达、写作、动手能力,学会了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书本知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三、注重语文知识积累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积累,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不断积累语言文字。围绕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益处是很多的,首先它在学习内容上,就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涉及到各个领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喜欢的课文拓展开去,到课外去找有关资料阅读,通过制作课外阅读卡的形式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资料,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充实和扩大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可学会看目录,学会筛选,有针对性地阅读。另外,精选有价值的内容的能力、排版绘画的能力、上网查阅的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围绕主题活动阅读积累。为了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名言警句、经典古诗,我适时开展“名言警句我知道”“我为古诗添风采”等主题会,通过丰富的主题会督促、检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情况。

四、注重语言环境熏陶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怎样使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在学生身上扎下根来呢?这还需要长期的熏陶,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需要教师长期有意识的培养。教学实践中,我坚持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让演讲的同学站在讲台前,面向大家。演讲顺序按学号轮流,轮到谁,谁就提前找材料,进行练习。演讲内容根据学生喜好或语文课本来定,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收集整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文字整理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我还每周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让学生留心看报纸、杂志、电视,从中选择一则自己最感兴趣的消息到班级发布,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评论,营造了良好的语文环境。除了营造良好的课堂和课外语言环境外,还必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班级文化。

五、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我围绕“松树叶到冬天为什么仍然翠绿?”这一问题开展了名为“树叶行动”的综合性学习。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用图画配话方式、实验报告、竞赛等展示学习成果,这些都“润无细无声”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注重挖掘地方资源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将视野从书本、学校、课堂延伸到社区、家庭和社会,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金秋时节,瓜果飘香,面对家乡红枣丰收的景象,我组织学生进行“红枣博览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了解红枣的有关知识,通过调查获取红枣的种植、用途、红枣产品等有关知识。学生以图片、资料、会话的形式交流了实践所得。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多渠道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教学论文) 篇11

1.1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1.1.1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从1999年起, 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有关统计,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 2002年为145万, 2003年达到212万, 2004年是250万, 4年增加了140万。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2011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2012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80万;2013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99万。

1.1.2 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

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 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 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 直至“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 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发挥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1.1.3 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大学生刚走出校门, 因为没有长时间参与社会实践, 缺少经验, 不了解市场, 短期内难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而企业在招聘时往往希望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能吃苦耐劳, 学习能力、业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强, 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立即能上岗并且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

1.2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

为了走出大学生就业难、企业难以招到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这一怪圈,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笔者所属广州某高校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取得的成效进行实践研究。

2. 大力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 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 注重因材施教, 形成实践育人合理, 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要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加强考核管理;加强研究交流。

经验告诉我们,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这样规格的综合能力强的现代人才, 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是远远不够的。笔者所属高校充分认识到这点, 并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2.1 强化、巩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 本着“互惠互利, 共同发展”的原则, 充分利用学校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 促进我校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发展。

从2006年开始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采取政策鼓励、责任到人、发挥全校师生力量联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强化基地建设力度并在教师年度考核中给予体现和奖励。经过努力,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数量上, 2006年全校只有23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发展到2014年全校拥有245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骄人成绩;质量上, 从2006年只有几家规模小的私人企业发展到2014年具有116家知名品牌企业, 如:广州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深圳中海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等。接纳学生人数上, 虽然笔者所属高校校外分散教学采取的方式分两种, 一种为学生自己找校外实习单位, 学校审批, 另一种即为学校推荐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加实习。从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分析,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实习人数逐年增加。具体可见下表统计。

2.2 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市场需求, 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了改革。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的“3+0.5+0.5”人才培养方案。即学生前三年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最后一年集中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目的在于通过相关企业实习基地的实习, 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培养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综合能力。

2.3 出台配套措施保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执行。

2.3.1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在“3+0.5+0.5”人才培养方案中严格按照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制定具体的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保证课程设计的时间、试验设备配备, 由专业课教师负责指导、管理与考核。加强对实习实践的指导与检查。专门制定了课程设计与专业课程校外实习大纲、校外分散教学教师工作手册 (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 、校外分散教学学生实习手册、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等规范性实习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校内指导教师定期轮流深入实习基地与学生校外实习企业进行巡查, 对学生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实习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使实习实践能够落到实处。

2.3.2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 努力提高指导教师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能力, 每年选派中青年教师去实习企业进行工作和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使指导校外实践工作的教师素质得到提高;邀请企业专家与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相关专业课程、校外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制定的工作会议, 保证了教学大纲的前沿性与针对性, 有利于强化校外实践教学效果。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 聘请一批企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分散教学工作的指导教师, 建立起了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相结合的实习实践教学团队。

2.3深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为了加强和巩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不断深化和拓宽基地建设内容及方法, 通过拟派专职教师到实习基地驻点学习, 加强交流, 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学习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难题, 丰富一线经验, 提高专业水平。另外,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 与基地进行项目合作, 达到双赢的效果, 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互动, 更好地进行合作, 取得良好效果。

3. 效果

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等措施, 笔者所属高校近年来教学质量和办学模式, 学生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得到学生、家长、企业及社会的认可。

3.3 获得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

从2012年开始每年获得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省级立项, 目前共6个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立项70多项, 其中获得结题验收优秀17项, 良好33项, 结题23项, 得到教育厅和财政厅的政策及资金支持。

3.4 校企资源达到共享。

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企资源达到共享。校企双方通过项目合作, 邀请校外教学基地专业技术人员到校开题讲座, 使广大师生受益, 良性循环, 达到双赢。

3.5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经过锻炼, 学生谈吐落落大方、交际能力凸显, 实际动手能力不断提高, 得到企业一致好评。2009级张汉涛等2名学生通过到中海监理校外教学基地实习, 成功留下就业, 综合能力得到认可, 企业出钱送其到浙江大进行深造。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笔者所属高校在人才培养、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毕业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认可, 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和明显的办学特色。

摘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等有效措施, 对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业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作者所属广州某高校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层次的实践研究, 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上一篇:耳鼻喉科门诊工作制度下一篇:《国际投资问题研究》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