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有机结合,以实现二者的互补互动,相得益彰,而不能单纯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其依据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交叉互补、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了两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的统一,为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1: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考

中职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对于中职学生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 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 中职学生素质低下,入学不要分数线,不需要政审,也不需要档案,可以直接注册入学,这就导致了中职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劣迹斑斑,年龄小,识别能力弱,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差。因此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提高学生身体的心理的素质,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从古至今,就把品德列为第一;及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列为首位,到现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党中央仍然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无不表明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由于新的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思想品德这个词有了一些不以为然,也就有了一些淡漠,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完善,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德育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德育教育越来越占住重要位置。要培养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新时期的合格人才,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学为中专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好场所、好时机,好的活教材。这是加强对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一、中职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任务

1.市场经济体制下,中职学生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于学生素质低下,入学不要分数线,不需要政审,也不需要档案,可以直接注册入学,这就导致了中职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劣迹斑斑,给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这也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人们的思想观念跟着发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消极影响表现为;经济利益挂帅,个人主义倾向严重,集体意识淡化,奉献与索取位置颠倒,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失衡等等。社会上就出现了很多不正之风,把这些学生看成了最不好教育的学生,早早地把他们送去打工,而不是给予他们更好的教育。并没有给他们灌输思想品德教育,他们在初中就出现了品德和成绩问题。但我们要从全面培养他们,帮助他们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近几年来,还出现一些中职学校的学生不毕业就出去打工或在社会流窜,还有也受地方经济的影响。搞一些违法去捞取金钱的不正常现象。如果此时学校不及时在学生中进行正面教育,将会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造成极坏的影响,这也是对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主要冲击。

2.改革开放下,加强学生团结协作,合作共赢教育

团结协作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需要,也正确反映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要求。现代企业,具有多工种连续作业强、上下道工序衔接紧、多层次多方面协作要求高、工艺复杂和管理严密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企业各部门之间、工序之间、岗位之间必须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保持生产管理稳定有序的运行。同时,更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发扬团结协作、携手共进的精神,结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团结协作意识已经成为企业员工的必备素质。加强团结协作教育,可以结合日常情景进行。一是教育学生通过沟通化解矛盾。在人际交往中,矛盾在所难免,站在合作共赢观点上看,多数矛盾是可以通过沟通来化解的。中职生处在青春期,遇事易冲动。教师应当教育他们学会包容和理解,学会尊重与交流,通过沟通化解矛盾,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并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教育学生“合作超越自我”。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舞蹈、球类、体操等集体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密切配合,获取成功。因此,如何加强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了中职新时期迫不及待要解决的问题。

3.市场经济体制下,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学校是关键,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必须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实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观念的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增强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辨别能力,大胆清理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并严重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陈腐观念。这也对中职学校培养技术型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二、 体育教学是实施中专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1.体育教学特点所决定

第一它有直接参与性,第二动态性,第三身心合一性。因为体育教学绝大多数是学生经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特定的比赛规则,游戏的法则,必须协调的人际关系,同班同学因体育基础不同而出现的学习效果的即时反应,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不同者的不同表现等等这些都是绝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如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品质。

2. 体育教材所决定

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现在提倡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体育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内容,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和目前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三、 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1.表率示范法

突出表率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懒、散等不良习气和作风当作一件大事。作为教师必须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外,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要热爱党、忠诚祖国,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

2.巧抓时机法

(1) 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新生入学,思想认识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劣迹斑斑或存在大片空白,道德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要抓住这个时机,积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认识的教育,要抓紧灌输“道德营养”。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加强组织纪律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

(2) 利用教材特点、项目的特性结合教材内容特点进行渗透体育课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的特点,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体育课的教材、项目有它自身的特殊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循循诱导。从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学习表现,分析教师在课中是否抓住时机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否根据教材内容因素,向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体会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使他们增强了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特殊教材做具体诱导工作不但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道德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 教与学相结合

(1)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教,而没有观察学生的接受力。不能只在口头上教而没有实际行动,要教与学相结合。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要抓住运动竞赛,使爱国、爱集体,体育道德,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

(2) 教与学相结合还要和课堂教学中相结合。严格要求是指对学生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态度和行为、组织纪律性和品德等方面的要求要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但又不能操之过急。当学生对达到要求感到畏难或有不良行为时,应给予启发疏导,分析利弊,得失和危害,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工作要耐心,一次不能,二次,三次。还要与现在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相结合,坚持严格地、耐心地,持之以恒地做疏导工作。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以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作者:陈俊勇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2: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摘 要: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有机结合,以实现二者的互补互动,相得益彰,而不能单纯强调一方,忽视另一方。其依据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交叉互补、相互影响的关系,决定了两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体育教学自身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的统一,为两者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世界各国以体现全球化时代基本精神的多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此背景下,我国在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健康第一”,根据“三维健康观”确立5个学习领域,明确提出心理健康的学习维度,并制定了心理健康学习目标。但是,一直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我们新课程标准中没有了。而重视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该说是中国体育教育中最大的特色。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能代替思想品德教育吗?新课改要在继承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而且可以实现互补互动,有机结合。

1 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1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比较

要分清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首先弄清其各自内涵。学术界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较明确的认识,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学校而言,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可以分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

学术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进其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①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这一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弄清楚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其具体标准是: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精神舒畅;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计划、步骤、方法,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常;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这些标准也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取向。

根据上述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分析,两者在具体内容和目的上各有异同(见表1)。

1.2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

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比较表明,在体育教学中二者存在着交叉融合、互补互动关系。首先,二者各有不同内容、不同侧重,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实践意义也就不同,因而不能偏废。它们分别着眼于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层面和个性心理层面的塑造,都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

其次,二者的内容和目的又存在部分重叠和类同现象,就此而言,二者本来就是相互融合的,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内容的统一体,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存在一定的交叉融合;既有不同的功能指向,又有两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内在要求。

最后,二者在体育教学中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品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据中心地位,对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因而思想品德教育是正确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为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良好基础,也是教育深入发展的必要延伸。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品质教育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情感、信念、意志因素的作用,可以更好地解决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这样三种矛盾,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统一起来,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

1.3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弊端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关系应该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然而,在当今体育教学改革及实践中,却存在着过度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趋势。有学者指出,现在根据新的发展时期的需要,拓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是对的,但在某些方面太过于强调,甚至喧宾夺主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这一取向,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弊端。

首先,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正如胡锦涛指出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根本政治保证。没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引导和规范,就容易使青少年迷失方向,造成青少年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很难形成现代生活所必须的国民基础道德。

其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学生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等,这些素质要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仅仅突出心理素质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不在综合平衡中充分利用各种要素的积极作用,显然不是成功的素质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如上所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某些内容上是交叉重叠的,完全不要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曲解。同时,没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导向作用和动力作用,心

理健康教育也缺乏稳固的根基,难有持久的效果。

上述分析表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教育者理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为二者更好地实现统一创造条件,这才是遵循了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

2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体育教育的内在规律同样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完全可能的和必然的。

2.1 体育教学的连续性和顺应性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前提

体育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同阶段的体育课程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又各有不同特点和要求。所以,体育教学既有自身连续性,又有阶段顺应性。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长期目标,都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过程,是需要不断引导和完善的。因此,体育教学的连续性和顺应性,正是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前提,它不仅有利于系统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步形成,并产生深刻持久的影响。

2.2体育教学的身体活动性为二者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条件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在多数情况下,它是学生通过一定的身体练习而进行的。身体活动性是体育教学的最主要特点。在练习中学生对任何一种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付出较大的体力和进行积极的思维,还要忍受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等生理反应,战胜怕苦、怕累、怕疼、怕伤等心理。因此,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困苦、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的重要平台。这实际是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达到的共同目标,是二者实现有机结合的重要条件。

2.3 体育教学的竞争性和艰苦性有利于实现二者的共同目标

体育具有高度竞争性和对抗性,这也正是体育的独特魅力。顾拜旦先生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深入诠释了这一体育精神。它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不仅表示在竞技运动中要不畏强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而且鼓励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甘于平庸,要朝气蓬勃,永远进取,超越自我,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限。②另一方面,伴随着体育竞争性的是艰苦性,学生必须忍受各种生理、心理和艰苦的外界环境的考验,才能取得优秀成绩。因此,体育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身心承受能力,培育学生坚忍不拔的战斗作风和拼搏精神,又可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竞争、不甘落后的时代精神。这也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

2.4体育教学的公平性蕴涵着二者有机结合的内在机制

体育运动以及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公平规则性,这集中体现在体育思想的精髓一一奥林匹克精神之中。奥林匹克精神所倡导的公平竞争、公正竞赛、遵守原则、照章办事、光明磊落、平等公平等体育规范,不仅是体育运动的一种道德标准,而且也是一种人道礼让的精神,是人类追求和弘扬的优秀品质和公德规范。这种公平公正意识、规则平等意识长期在体育教学中被灌输、强调,促进了学生的心性修养,逐步塑造了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这就为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有效基础,使这些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规范意识,而只有作为内在的人格特征来培养的思想品德才是巩固的、持久的。进而言之,如果把这种公平意识、规则意识迁移到社会各个领域,让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能遵循“游戏规则”,那么整个社会将是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可见,体育教学的公平规则性蕴涵着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并扩大其社会功用的内在机制。

2.5体育教学的集体合作性使二者密切相联

体育教学是一种群体性活动,相互配合、集体协作在其中十分重要。学生在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过程中树立和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并在友爱、好学。

3 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和环节决定了思想品

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我们还可以从体育教学的基本要素和环节来分析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现实条件和必然性。

3.1 体育教学基本要素能够有效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系统,其中的各要素对于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各有侧重,这可以由图1清晰反映出来:

由图1可以看出,体育教学的各个基本要素蕴涵着思想品德教育的不同重点内容。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基本要素中去。例如,各种教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各有不同功用:在采用比赛法和评价法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在采用探究式学习法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求实创新的精神;在采用合作式学习法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等等。

3.2体育教学基本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体育教学中传授知识、技能的环节,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培养智能的过程。研究表明,体育教学中学习运动技能能对儿童身体知觉能力和技能知觉能力的准确性有明显影响,长期的体育锻炼在认知表现上比短期锻炼有更大的效应。其次,体育教学的评价环节也是健全人格、完善个性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面对现实的勇气,增加克服困难的信心。最后,体育教学的全部过程和环节也伴随着学生无时不在变化的情绪体验过程,对于塑造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和良好的情绪状态具有重要影响。体育运动鼓励人渴望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失败接受失败的心理品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学基本环节和基本要素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基本环节的链条,基本环节是基本要素的载体和支撑,基本要素是构成基本环节和过程的必备素材和基础。这样,蕴涵于体育教学基本要素和基本环节之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是可以而且应当有机结合的。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交叉互补、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两者可以统一于体育教学过程之中,所以两者必须而且能够在体育教学中相互渗透、有机结合。首先,要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体育课程的心理目标是不能缺少的,但心理目标绝不能过分夸大,更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目标,也不能完全代替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对于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必不可少的政治保证,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动力,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内容。这种优良传统既要坚持,又要与时俱进;既要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又要积极在实践中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其次,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优势互补,就会相得益彰。思想品德教育就象是一个面,心理健康教育就象是面上的亮点,在确定面的大方向下,点的内涵越多,面的内容就越丰富。同时,面就象是一个航标,指引着点不断地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突破,最终实现点与面的和谐统一。

作者简介:邵红艳(197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编辑 邓星华

作者:邵红艳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论文 篇3:

初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摘要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生正处少年,活泼好动是这一群体的特点,体育课的教学是在不断的活动中进行的,学生会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自身的思想、意志和情感,这就为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并且体育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

关键词 体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个体差异

1 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内容

品德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是认识、情感、行为的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品德的形成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人民、团结有爱、遵守纪律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义务感、责任感、光荣感等思想品质。

2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2.1 主体原则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只有教育的本身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接受教学之后才能奏效,这就要求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确定和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

2.2 整体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注意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然后就是将品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联系,使得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2.3 科学原则

体育教学中所教内容的思想性应该科学,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地去分析,来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这样的体育教学就把思想性、趣味性、科学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采取的措施都是为了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思想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一目的。

2.4 有序原则

教师在体育思想品德教育中应有长远的计划,把品德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教育的过程当中去,从课程的开始到最后课程的结束,教师都应该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与内容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牢固、深刻。

2.5 差异原则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之间生活环境、思想认识、受教育程度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中应该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在发展他们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来实现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

3 初中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3.1 教师的模范作用

初中学生是对教师拥有崇拜心理的年龄,这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为学生做个好的榜样。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往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的影响很大。教师的言谈举止包括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态度、示范动作等,这都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外在形象。还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德、思想、意志、爱好、个性等方面。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目光焦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中,并被学生评价与效仿。因此,教师本身在课堂中文明的举止、崇高的本质以及坚强的意志都会影响到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在涉及运动量过大项目训练时,身体和心理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包括疲惫感等生理反应以及产生怕累、怕苦等心理反应。这个时候,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与关爱。比如在进行长跑训练时,一次训练下来,学生会产生强烈的疲惫感,呼吸困难,腿肚酸胀等,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不愿意再继续训练。此时教师就应该适时地给学生鼓励和技术的指导,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坚持完训练。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达到教学训练的目的,又加强学生意志的磨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这样看来,教师的表率作用必须得到重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养成。

3.2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灵活多样化

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的项目很广,所以体育课中的运动形式多样,项目的内容也十分的丰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身的培养,掌握多种项目的特点和要求,使得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能够渗透到日常的体育项目中去,来达到对学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以及坚强毅力的培养。出于体育项目本身的多样化,决定了体育项目中思想道德的教育呈现出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活动形式对练习的方法有不一样的具体要求。所以,在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上面,应该有侧重点。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场地、天气、器材对体育课的影响,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道德品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课堂中的表现,实时的进行诱导,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教师对行为上表现好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拥有不良行为的学生也要进行批评,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指导学生荣辱感和是非观的培养。

3.3 爱护学生在体育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很关键

尊敬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也是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尤其是处在青春发育的初中学生,这一群体十分希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和理解。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一点,主动地去与学生接触,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感情、人格、特点和个性。当学生在体育课堂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体育教师应该诚恳耐心地进行帮助,做到循循善诱。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在有些学生做得不对时,不应该以挖苦、讽刺来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的教学态度,才能使学生真心接受教师的教诲,积极并且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

3.4 注意存在个体差异的学生心理品质

学生的心理品质存在差异,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是人,而人的情感、认识、意志等心理过程及家庭教育、道德品质、精神面貌、社会影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学生心理品质的差异性决定了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差异性的存在,坚持因材施教与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对不同性别、不同气质、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对初中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并且细致的工作,这一工作相当的复杂。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对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理解,认真对教材进行钻研,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新人。

参考文献

[1]吴思思.体育游戏的特点及教学运用[J].体育科技,2007(3)

[2]孟甜.体育游戏的基本教育原则[J].中国学校体育,2003(5)

[3]孙虎.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1)

(作者单位:河北省昌黎县泥井镇初级中学)

作者:赵树春

上一篇:市渔政支队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广电局三年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