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精选14篇)

三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1

(1)课堂教学理念要新。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现代化教学观念,加强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学有特长,发展个性,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2)课堂教学目标要明。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使每一个学生“会走进教材,能迈出课堂”。鼓励教师尝试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时时动脑,突出思维训练;让学生时时动口,认清口语表达作用;让学生时时动手,强化操作实践。把信息技术纳入学科教学,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实践。

(3)课堂教学策略要准。

①教学形式:面对全班的讲授,要启发引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要差异发展;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动笔练习,要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多读、多想、多说、多写、多讨论、多交流”中学会学习。

②训练方式:轻声自读、自说、同桌互读互说,小组讨论探索、全班交流评价。教学时要增加自学环节,强化探索讨论加强课堂训练。

③课堂教学都要强调学生主动发展。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做--实践与操作;动眼看--观察事物;动脑想--想象与分析;动口议—交流与讨论;动耳听—听教师与同学的发言。

四、每周工作行事历:略

三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四个单元主题,即:“我的邻里生活”“我的成长与学校”“我的成长与他人”“家乡哺育了我”。这四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教学总目标:

1.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4.培养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

三、教学重点: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的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28名,其中女生15人,男生13人,此班学生思想素质比较高,上进心比较强,人人热爱班集体,个个能为班集体争光添彩。学习的劲头足,互助精神强,差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好转,成绩也在慢慢提高。此班干部责任心强,有为大家服务的精神。卫生意识比较强,良好的卫生习惯已经养成。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优差悬殊较大,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接受能力偏低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上课听讲走神,爱摆弄小东西,思想开“小车”,作业态度不端正,书写质量差,拖拉现象严重。

六、教学措施

1.利用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各种有趣的机械操练、意义操练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体现“用中学、学中用”的原则。

三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2

事例1 1993年8月的一天夜里, 北京隆福大厦里一个报警铃突然响起, 但是值班人员没有认真查找原因, 就把警铃拉回到原来的位置。过了一会儿, 报警铃又一次响起, 这时, 隆福大厦里的大火用灭火器已经无法扑灭。这场大火造成了数千万元的损失。毫无疑问,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值班人员缺乏责任心, 没有认真查找警铃报警的原因。因此, 人们常说“责任重于泰山”的原因就在于此。

懂得责任

事例2一个11岁的美国小男孩在院子里踢足球, 不小心凌空一脚, 把邻居家的一块玻璃踢碎了, 人家要他赔偿12.5美元。小男孩闯祸后, 诚恳地向父亲认了错。没想到, 父亲却让他对自己所犯的过失负责。“我没有钱赔给人家。”小男孩难为情地对父亲说。父亲说:“我可以借给你12.5美元, 一年后你必须如数还给我。”从此, 这个小男孩便利用周末、假日外出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 他终于挣得了因闯祸向父亲借的钱, 并还给了父亲。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美国第40任总统里根。

此例说明, 里根父亲在里根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责任的种子, 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懂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须由自己来负责, 任何人都不会替你承担责任。

承担责任

事例3“80后”男孩曹阳飞宇, 2008年考取了福建三明学院外语系。当时他面对病重的父亲, 曾想退学, 但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两难之间, 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卖掉祖房, 背起身患尿毒症的父亲一起上大学。他在校外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 早上起早为父亲熬汤煎药, 晚上回来为父亲换洗被褥, 中途还要回来一趟看望父亲的病情, 而且还不落下学习课程。他这样做了几年, 从不张扬, 后来才被几个同学知道。他这种孝老爱亲、知恩感恩、自强自立、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 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 被评为2011年“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 并受到李长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的先进事迹, 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和高度的责任感, 其所展示的爱心, 是百善之首, 是人性之基, 彰显了炎黄子孙的人性之美, 续写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华章。

做负责任的公民

事例4 2012年5月8日晚, 黑龙江佳木斯市第19中学在晚课放学时, 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80后”青年女教师张丽莉, 在失控汽车冲向学生时, 她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 而自己却被车轮碾压, 造成全身多处骨折, 双腿高位截肢。张丽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完美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当车子冲向学生, 在学生生命面临威胁的刹那, 她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 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

事例5家住哈尔滨市宾县经建乡二道河子村朱家屯的4岁女孩孙悦, 本来还处于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年龄, 可是因为父母重病, 丧失劳动力, 小小年龄的她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她每天都要伺候生病的父母, 做生火、淘米、煮粥、刷碗等家务。就这样, 生活的压力让她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而这种磨炼也让她学会了从容面对生活。

一个4岁娃娃都懂得自己的责任, 知道担当责任, 那么, 作为一个中学生更应懂得自己的责任。中学生应担当哪些责任呢?首先是作为一个公民, 应承担维护正义, 热爱和平, 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一切的责任;作为父母的子女, 应当承担孝敬父母, 关爱父母, 体贴谅解父母的责任;作为一名学生, 应当承担遵守学校纪律, 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所以, 我们中学生肩负着多重责任。

漫漫人生路, 虽然有许多的外力因素无法把握, 但我们必须具备驾驭人生航向的能力, 每个人都得对自己负责。总而言之, 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梁启超曾说过:“人生于天地之间, 各有责任。知责任者, 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 大丈夫之终也;自放弃其责任, 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据也。”通过以上众多鲜活的事实, 让我们的学生明白, 我们的成长过程, 就是不断承担新责任的过程, 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年龄, 处于什么时期, 担任何种职务, 做什么样的工作, 都有着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 而这责任是沉甸甸的, 重于泰山的, 无处不在的!

三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七年级;实验教科书;表述;管见

对新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实验教科书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的三处表述,作为一线教学人员的笔者觉得有值得改进之处,在此提出,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高雅情趣,体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见教材第71页)

旧人教版教材表述为“情趣,体现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讲,这句话是错误的。编者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通过辛勤努力,再版时修订为现在的提法,值得肯定和致敬!但是,将这句话放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妥。理由如下:

1.从教材本身前后逻辑来看,这句话放在这里显得比较突兀

教材第一框《情趣与兴趣》第一目“情趣源于兴趣”正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情趣是以兴趣为基础而产生的,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情趣,同时,情趣通过兴趣表现出来。高雅情趣体现了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总能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发现乐趣,体验情趣。”

本段依次呈现出三个逻辑层次:从兴趣与情趣的关系中引出了“情趣”的概念,到高雅情趣的实质,再到生活处处有情趣,即情趣→高雅情趣→情趣。事实上,这一段就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趣,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情趣,编者并未有意让学生在此区分情趣的雅与俗。因为在下一目“情趣的雅与俗”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专门讲解。

再看下一段:“情趣不但能使我们学习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疲劳得以解除,还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使我们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让生活充满欢乐。”这段是要让学生明白情趣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很明显,教材的第一目主要是讲情趣的概念和情趣的作用,其逻辑顺序是:兴趣→情趣的概念→情趣的作用,中间突然插入一句高雅情趣的表述,的确显得突兀,与前后知识逻辑不统一和协调。反观旧版教材,虽然它的提法错误,但逻辑是前后统一的。新版这么一改,提法正确了,但前后逻辑却不协调了。

2.正由于此,会造成教师讲解时的不便

每次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总会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如果讲完“情趣”的概念后,就讲“高雅情趣”的实质,那么必须先告诉学生情趣有高雅与庸俗之分,而这恰恰又是下一目才涉及的内容,会造成所学知识重复或跳跃;在讲完高雅情趣之后,又回到“生活处处有情趣”“情趣的作用”,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如果讲完“情趣的概念”,跳过高雅情趣不讲,学生又将质疑教师的讲解。如此,就会让教师教学陷入极难境地。

3.对照其他版本,人教版的这种安排有完善的必要

比如,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第一框《生活处处有情趣》第一目的逻辑结构是这样的:(1)生活中处处有情趣。(2)情趣是多种多样的,情趣有高雅、庸俗之分;第二目再水到渠成地讲解高雅情趣的作用。这种编排很有借鉴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新人教版的这句表述应改为“情趣,体现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心理状态和对生活的追求。”这样,提法既科学了,第一目的前后逻辑又统一了。或者可以把这句放到第二目去,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好奇与从众”(见教材第76~77页)

教材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培养高雅生活的不同途径,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当我提出怎样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全框内容之后,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第一条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第二条丰富的文化生活;第三条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无一例外地将第二条关于正确对待好奇与从众心理漏掉。这让我感到奇怪,仔细探究一番才发现,这不能全怪学生。

1.标题应观点鲜明

作为本框题下的第二子目,“好奇与从众”这个标题确实简洁,却不明了,未能像其他三目一样表达明确的观点,而显得格格不入,难怪学生往往因为不解而将它忽略。我认为,面对七年级的学生,目标题应该观点鲜明,这也正好与其他三目的标题协调一致。

2.从这一目的表述来看,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讲“好奇”:教材先设计了一幅有趣的漫画,充分展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这幅漫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好奇心对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作用。最后写道:“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好奇上,还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自己高雅的生活情趣。”事实上,好奇心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但是应该注意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转化为正当有益(而非仅仅是浓厚)的兴趣,才能培养高雅情趣。

3.对于相同的内容,其他版本的表述有值得学习之处

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让生活充满情趣》同类的目标题是:培养高雅情趣,从良好的兴趣爱好开始。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第二框《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同类的目标题是:避免盲目从众,杜绝不良嗜好。它们的目标题都是观点鲜明、形式统一。

因此,我们觉得人教版的这一目标题应该改为:“正确对待好奇与从众心理”,这样既可以与其他三目形式统一,又能体现鲜明的观点。

三、“丰富的文化生活”(见教材第77~78页)

教材以北京景山公园老年合唱团的故事为引子,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于培养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展现其富有情趣的生活片段。教材随后的正文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如何理解“学习”的问题,进一步分析阐明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对于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意义。但是,教材只是提到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却对文化缺乏辩证的分析。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先进文化与迷信的、专制的落后文化。显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前者,摒弃后者。我们教材里说的“丰富的文化”当然是指先进的优秀文化,不包括落后(糟粕)文化。喜欢动脑筋的学生在学习这里时,曾经反问过:“难道黄、赌、毒文化也能陶冶高雅情趣吗?”于是我们就得给他们辩证地分析一番文化。所以,我以为,这个目标题应改为“丰富的优秀文化生活”,同时教材应增加对文化的辩证分析。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篇4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一班学生共50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13人。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水平参差不齐,但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长》;《我在学习中长大》;《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每个单元下设了三——四个主题,共11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重点难点 1.了解家庭的构成,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他们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的贡献。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四、教学目标 :

1.了解家庭的构成,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了解父母的工作、兴趣爱好等,体会他们他们对社会及家庭的贡献。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平等对待,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4.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重要的日记和事件,感受家庭的传统与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5.懂得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

6.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简单的平面图和线路图。7.知道学校的组织机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增强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

8.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9.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五、教法学法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表

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计十一课。课时安排为每周两课时,每课时40分钟。并在每单元布置进行调查、活动等,在一单元学习内容完成后,安排一课时进行调查、活动等的小结,完成教材上的练习。第一单元:幸福家庭伴我成长 1.我的家庭(2课时)2.幸福的家庭(2课时)3.我成长的故事(2课时)4.我会做的事情(2课时)第二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

1、熟悉的学校(2 课时)

2、在学校工作的人们(2课时)

3、学校周围探秘(2课时)

第三单元;为我们生活服务的人

1、在邮局工作的人(2课时)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2 课时)

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5

淘金坪乡学校

张克兴

一、学生情况分析

1、本级学生已经进入初三阶段的学习了,已进一步懂得了初中学习生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特别是经过每学期几次大型考试的锻炼和磨砺,学生对本门学科的答题规范和答题要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仍不够细致和全面,还需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

2、学生的严谨、上进的学风比较缺乏,仍有相当一部分中下游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本学期教学中做好转后递进工作,缩小两头差距,充实中间力量。

3、本学期由于学校安排,对任教班级情况比较陌生,本学期在熟悉学生的重点上应特别予以倾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不同学生的详细情况,使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二、教材情况分析

1、本学期教材是上册教材的延续,主要研究三个主题,那就是:

一、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二、依法治国;

三、承担社会责任。

2、本学期主要学习的是下册教材,共有三单元,六课内容,分别研究热爱科技、崇尚科学;走创新之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平、正义——人们永恒的追求;在承担责任中成长六个主题。

3、本册教材内容难度相对上学期有所增强,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更加紧密,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认识和渗透觉悟。

三、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中国的道路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3.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和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

教学难点: 1.中国的声音 2.依法治国 3.公平、正义的含义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自身潜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2、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积极宣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

3、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增强公平意识,勇于承担自已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4.增强法律意识,勇于承担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五、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能力。

2、增强区别科学与迷信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参加各种迷信活动。

3、维护宪法尊严,自觉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培养守法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秩序。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4、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已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六、知识目标:

1、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状况,尤其是我国科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初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道迷信活动的危害性,理解科学是反对迷信的最有力武器。知道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懂得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了解和掌握创新的一般思维和方法。

2、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知道依法治国的含义,理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略。知道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理解意义。知道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几种基本形式,理解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是法律有效实施及司法公正的保障。

3、了解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知道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知道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了解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规范,了解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七、改进教学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做好自身工作,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决战课堂。

2、紧跟时代脉搏,认清教学形势,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3、继续实行分层教学法,抓两头、促中间,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4、强化对学生认知和记忆知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加强学法指导,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规范答题,严谨求实、勤奋竞争的学习意识和氛围。

5、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共同进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方法,跟上时代步伐,并把所学及时融入日常课堂教学。

6、加强情感教学,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发现学生思想问题,进行正确的帮助、指导,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7、加强课外辅导,做好培优转后工作,促进成绩全面提高。

8、及时进行阶段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八、教学进度《附教学进度计划表》 第一周 生活在地球村 第二周 生活在地球村 第三周 生活在地球村 第四周 中国的声音 第五周中国的声音 第六周 中国的道路

第七周 中国的道路 第一单元复习第八周 伸出你的手 第九周 这是我的责任 第十周 这是我的责任 第十一周 单元复习与中考 第十二周 心中的天平

第十三周 心中的天平第二单元复习第十四周 神圣的宪法 第十五周 神圣的宪法 第十六周 依法治国 第十七周 依法治国

第十八周 人大代表的责任 第十九周 时事复习

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一、二单元 第二十一周开始 期末复习及考试

在现实情况下,有很多的事情需要自己一直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便是如此,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的努力,可是很多的现实情况下,自己未必能够得到最好的教学成果。特别是思想品德成绩在中考中分数是划等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过我相信我会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进步!争取全年级及格率达百分之百。

淘金坪乡学校

六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6

作者:孙辉出自:工作 浏览/评论:11,725/6日期:2006年12月6日 12:4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1人,其中男全34人,女生17人。他们大都是从本校五年级升入,外转入1人。来自全县各地。虽然在我校已学习了2年,但是学生的品德表现参差不齐。学生通过6年的品德学习,已能得到很多知识,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并学会正确地观察自然、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学生。现在已进入小学阶段最后一年,学生的思品课学习即将结束。本学年,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有效开展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思想进步与提高。

二、教材简析:

小学思品课是一门教学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激性、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要素,而激情则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课更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的各个环节,在愉悦的心情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教学中,我将依据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利用教材中的激发学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课导得巧妙、新颖、有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涨。学习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我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前后,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要将学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认识化为具体实践中的道德行为,“辩析导行”十分重要。我会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启发性、导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辩析正误,从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三、教学目标:

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对道德评价标准难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导行阶段的教学首先借助教材,从理性的角度向学生阐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是非标准,但仅有这些理性的标准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树立起情感的评价标准。通过介绍一些英雄或老一辈革命家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和事,让学生真切感悟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应该学习的榜样。在指导学生学习英雄人物时,不仅让学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备什么样的高尚品质,而且让学生记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和一些感人的细节。让学生从活生生的、真实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伟大,从而产生热爱英雄人物之情。

良好的思想品德体现于具体的道德实践,在导行训练和实践中,让学生不仅巩固道德的认识,培养道德行为和能力,而且萌生崇高的道德情感。我会热情鼓励,积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产生成功的欢乐情感体验,从而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四、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第一大周:

1、《自立自强》

2、《积极进取》

第二大周:

3、《诚实守信》

4、《为人善良》

第三大周:

5、《助人为乐》

6、《待人宽厚》

第四大周:

7、《正直公道》

8、《做事要认真负责》

第五大周:

9、《勤劳节俭》

10、《家庭和睦》

第六大周:

11、《孝亲敬长》

12、《要有家庭责任感》

第七大周:

13、《邻里乡亲》

三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7

一、贴近学生, 做到三思量

贴近学生, 是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经验与思想情感来备课与教学。

1.思量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生的年龄大都在13至15岁之间, 富有朝气, 对一切感到好奇, 但对身边人与事认识不深, 也有许多的困惑。因此, 我们的教学环节、情境的创设等都要围绕学生的这些年龄特点。

2.思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初中生知识储备不多, 生活经验不丰富, 在教学设计时, 特别是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设计, 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储备, 否则, 学生就没有探究和思考的积极性。

3.思量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学生在想什么, 关心什么, 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掌握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 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创设触动人心的教学情境, 才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亲其师, 信其道”, 我们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 加深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二、贴近生活, 做到三思量

贴近生活, 是指思想品德教学应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进行素材资料的选择、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结论的生成等, 做到“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1.思量学生的家庭生活。在教学设计中, 可以有选择地联系学生的家庭情况, 让学生感到亲切, 有话可说。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 有的学生是留守儿童, 存在很多的心理障碍, 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爱。

2.思量学生的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圈, 教学应该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 把教师的工作生活拍成视频, 然后展示大量学生自己的照片, 包括他们在文体活动、疏散演练、课堂上的表现, 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课堂效率。

3.思量学生的社会生活。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相对较少, 我们在教学时, 应尽量根据教材需要, 多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比如, 探讨“亲社会行为”时, 可以联系学生参加过的社区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学习活动以及各种公益活动。教学只有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生活是逐步扩展的, 因此, 还要注意年级的区别, 要善于挖掘扩展部分的资源。

三、贴近实际, 做到三思量

贴近实际, 是指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切合实际的案例, 让学生感悟理论, 并生成新的理论, 指导学生的生活。

1.思量社会实际。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 让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或者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不能回避社会热点、焦点。比如, 探讨“环境保护”时, 可以联系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出谋划策;探讨“艰苦奋斗”时, 联系身边出现的浪费现象, 引导学生自觉参加“光盘行动”;讨论“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时, 可以联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声势浩大的反腐行动,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阴暗面, 相信邪不压正的真理, 无形中,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思量生活实际。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困惑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后, 根据这些问题, 创设情境, 通过学生的感悟、体验, 小组的讨论, 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农村的学生与城市的学生生活是不一样的, 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一样, 甚至对同一问题, 看法也会不一样, 因此解决的办法自然会有区别。

3.思量本土实际。本土资源离学生最近, 学生也最熟悉, 用好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 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 探讨“我国的经济成分”时, 可以联系当地存在的经济成分, 说出当地具体的企业名称;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学校门口的小摊贩、集市上的小摊点等。探讨“环境污染”时, 可以出示本地环境污染的图片, 可以具体到哪条河流、哪条街道、哪个村庄。亲切的乡音, 家乡的资料, 真实的案例, 让学生感到亲切, 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教师应将三贴近原则切实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 通过“九思量”, 把“三贴近”转变为学生收获情感、收获能力、收获知识的“三收获”, 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

摘要:贯彻三贴近原则, 也就是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 切实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遵循三贴近原则还要从九个方面去细致思考, 以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提高教学水平。

三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8

1.引导学生认识危险的地方和游戏,明白“不到这些地方玩耍、不参与这些活动”是保护自己的重要内容。

2.使学生知道哪些是勇敢的行为、哪些是蛮干的做法,养成较强的判断是非的能力。

3.使学生能尝试动手、动脑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远离危险。

活动准备: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危险陷阱。

活动重点难点:学生能尝试动手和动脑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远离危险。

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激趣导入

师:上课之前,我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新年好》。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孩子们谈过新年的感受。

师:过新年的确很快乐,快乐的同时还要注意安全,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聊一聊“远离危险”这一话题。

板书课题:远离危险

2.分组探究,合作交流

(1)“燃放烟花爆竹”引出“危险陷阱”

师:过新年你最喜欢干什么?孩子们纷纷表示喜欢做的事。

师:有的同学喜欢放烟花爆竹,你是怎样放鞭炮的?谁能给大家讲讲?

生畅谈。(在铁桶里放,拆开放,在玻璃瓶里放,孩子们一个个神采飞扬,说放鞭炮的兴奋。)

师:大家放鞭炮的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是有没有危险事情发生?

孩子们形容见到的惨状。

师:每年我国都发生大量的因燃放鞭炮产生的安全事故。而且这些事故,主要是发生在青少年当中,尤其让人痛心的是,很多青少年还因伤致残,这造成的残疾,往往是断手、失明、毁容,事故一旦发生,一个孩子的美好人生就会化为苦难人生,为了让身边的悲剧不再发生,我们要提醒那些燃放烟花爆竹的注意什么呢?

孩子们说放烟花爆竹时的注意事项:用砖头等物体将烟花筒夹住,悬挂在室外固定物体,不能向人群中扔放……

(2)生活中的危险

首先,交流准备。

师:不仅是放烟花爆竹有危险事情发生,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哪些活动存在着危险陷阱,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做了调查,请大家拿出安全爱心卡,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你找到的危险陷阱。为了让咱们小组合作的更加有效,汇报的更加精彩,老师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温馨提示:

(1)组长安排好组员的汇报顺序,做好汇报准备。

(2)划掉与本组同学重复的,把不同的汇集到小组长的调查表上。

(3)汇报时以小组长为主,同小组可以补充,其他同学请认真倾听。

其次,小组合作。

附:安全爱心卡:

哪些活动存在着危险的陷阱,给大家说说:

我发现了()不安全,

因为(),

我建议()。

3.精讲点拨,引导内化

(1)交流准备

师:我看到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那咱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汇报的最精彩!他们在汇报时,其他同学应该怎么做?

生:认真倾听。

师:对!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智慧!等他们说完了,咱们再进行补充。

(2)全班展示

师:刚才这几个小组合作的非常棒。不仅组长汇报精彩,组员还做了适当补充,咱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同时,我还要奖给这个小组一颗星,因为在别人汇报时,他们一直在认真地倾听,非常会学习!

(3)引导内化

师:我听到这几个同学说到一些危险地方不能去,容易发生危险,我也观察到这几个地方不能去玩耍,请看屏幕?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能在施工的地方做游戏,容易被高出坠落的物体砸伤,绊倒摔伤。

生:不能在高压线下面、有车辆来往的地方、人多拥挤的地方放风筝,会发生危险事情。应该在空旷的地方放风筝,风筝才会飞得高。

师:生活中的危险形形色色,还有谁发现了其它方面的危险?你身边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吗?除了危险地方不能去,我还听到同学们说危险游戏不能做,还有哪些危险活动不能做。

师:我也拍了几张同学们活动的图片,同学们再看看这几位小朋友做法会有什么后果发生?

课件出示教科书的几幅图片。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生:跟同学亲密要有一定限度,耳朵被人大喊了一声,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平常放鞭炮我们都要捂着耳朵,就是怕伤着耳朵,把耳膜给震破了,这种危险的玩笑还是少开。

生:由于为单脚独立,不易保持身体平衡,在运动过程中,极可能造成游戏参与者身体倒地,甚至受伤。

生:玩弹弓不安全,弹弓迎面打来,那太危险了。

(4)真实再现—危险故事。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危险的事情不能做。小飞右眼失明,小飞一家人多么难过,没有了以前的幸福快乐,只有远离危险,我们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4.情感升华,总结拓展

师:本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师:咱们班的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能发现危险,还能想出办法远离危险。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安全,就一定能远离这些危险,健康快乐成长。

下课后,我们可以把刚才的卡片送给自己最想送的人,让他们也能远离危险,快乐生活。今天也做了一张爱心卡想送给你们,同学们让我们拍起手来,就在这首安全拍手歌中结束我们的课吧。(安全拍手歌)

5.结束语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总结 篇9

杨莉宁

本学期我承担了三年级四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1.把握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能力

上课时我能够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的生 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2、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积极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自我训练、自我监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实践。因为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陶冶了高尚情操,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恰当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方式。有充分的理论指导,才能避免以往满堂灌的错误。注意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生活中适时遵守,学生的各项行为习惯有很大的进步。能够联系学校开展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自 觉纠正行为错误,提高水平。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努力做好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其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二、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1、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2、有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仍然是个难题

3、上课形式单调、说教意味浓厚,枯燥乏味,实际效果存在欠缺。

三、将来努力的方向和措施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好电教手段,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必要时使学生有效的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和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加强养成教育,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关键所在。

3、作好与家长的沟通。家庭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势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断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同时结合学校的活动如:家长会等有效的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总结 篇10

保亭中学 李勇方

2013-1-7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三个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任务,在这一学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认真、负责、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进行。回顾一个学期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首先自己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参与相互讨论,交流经验,认真听取其他老教师的意见,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把课上精、上活,避免枯燥、机械死板,我通过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多找一些如漫画、录音、视频等形式的资料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为教好每一节课,我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特别在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下了大功夫和力度,尽量让每一节课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充分结合学校的“先学后教”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不千篇一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导入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如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歌曲导入、案例导入等多种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力求让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新课当中。讲授新课时.尽量讲解做到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留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的机会量多些,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

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化,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四、加强课后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巩固。针对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的特点,经常通过谈心、主题探究等方式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在和学生交谈时,对他们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改变教师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这样让学生感到你与他是平等的,那么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观点,从而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反思和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为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教学方法更丰富, 课后及时批改作业,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反思订正,重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还经常听同科组老师讲课,和同科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而且还经常听其他科组的老师讲课,了解其他科组老师的教学方法,吸取他们先进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去,.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在这一学期,我还参加了学校的公开课和赛课活动,在赛课中取得了三等奖的成绩。经过这次公开课和赛课活动,我的教学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初探 篇11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学习方式,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和教学方式。即新课程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见, 新课改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教师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新课改使我深深地认识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 还是在页面的设置上都非常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 并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我谈谈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 让学生发现情理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6.1直面挫折》的时候,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播放资料片“印度洋大海难”、“美军入侵伊拉克”, 学生纷纷参与讨论, 尤其是“考试结束后”播出后, 学生回忆当时的感受, 分析失败的原因, 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今后努力的方向, 认识到:力量不在别处, 就在我们身上, 有效树立了直面挫折的信心。

(二) 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 在教学《文明交往》中的“礼貌的作用”时, 我设计的是三位同学表演的小品《买书》:

甲:“喂, 给我拿一本《家》。”

乙:“阿姨, 请给我拿一本《春》。”

售货员先给同学乙拿书, 同学乙感激地说:“谢谢阿姨, 再见。”

同学甲愤愤不平地说:“我先到的, 凭什么先给他拿?”

售货员冷冷地说:“你人到了, 但礼貌没到。”

礼貌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不需要教师作过多的讲解, 这样学生在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悟到生活的真谛:礼貌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 是人们获得成功的第一张“名片”。

(三) 组织有效的学习小组, 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是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 教师决不替代, 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 教师决不暗示, 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尽可能多地给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 多给一点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 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蔡元培指出:“我们教书, 不是注水入瓶, 注满就算完事。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合作地学习, 再在组内讨论交流, 这样, 每个学生就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深入到小组当中, 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 在教学《文明交往》中的实践与评价时, 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礼貌用语小词典”改编为“礼貌用语面面观”:让全班学生分六大组讨论, 每组搜集礼貌用语, 再让学生根据内容编排小品。同学们表演得十分精彩, 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 激励每一位学生, 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 教师只有激励起学生的干劲, 激活学生的思维, 才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习与革命》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 那他就学会了自信。”我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的言行予以肯定、理解、尊重, 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听老师讲课, 获得知识, 决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讽刺、挖苦学生, 不大声训斥学生, 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成为好朋友, 彼此敞开心扉, 相互接纳, 彻彻底底地放下老师的架子, 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 学生共同探讨、研究, 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时时事事处处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的兴趣、爱好、专长,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经过努力所表现出来的善意, 赞赏每一位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形成一个“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融洽的课堂气氛;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 喜出望外, 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 积极发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能告诉同学们吗?”面对学生的偶尔失败, 热心引导:“换个角度想想, 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这样, 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气氛中, 大大激发求知欲,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获得校演讲比赛一等奖的卢玲同学悄悄地对我说:“老师, 谢谢你。谢谢你一次次地鼓励与教导, 谢谢你为我创设了那么的机会让我获得成功的喜悦。”是的, 学生成功了, 我也成功了;学生快乐了, 我也开心了。

(五)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

“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教师应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平等看待、尊重学生, 信任和关心学生, 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用灿烂的微笑为学生送去阳光、雨露, 语言亲切、自然, 富有感染力,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了情感迁移, 无拘无束地学习, 大胆地思考, 大胆地创新, 学会的才敢说一说, 不懂的才敢问一问, 有不同的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 也才能真正体现出主人的姿态。在我所任教的班级里, 每位学生都有一本《老师, 我多想对你说》笔记本。每当学生对老师有想法或建议时, 就可通过笔记本传达给我。每当他们有特别的体验时, 笔记本就是倾诉的对象, 而我有想说的心里话, 也悄悄地写上去。笔记本记录了学生的酸甜苦辣, 记载了学生一步步成长的足迹, 它虽小, 但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道一座彩虹, 给教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的实施的确让课堂教学焕然一新, 但有时候, 学生的表现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不愿与他人合作, 不愿参与课堂上的活动等, 毫无表现, 毫无激情。可一旦离开课堂, 离开学校, 便谈天论地, 滔滔不绝, 那情形判若两人。为什么课内课外的差异会如此之大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 缺乏自信心。

学生不善表现, 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心, 认为自己回答得不够好, 怕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丢脸, 心理承受能力差。许多学生站起来思考的不是如何表现得好一点, 往往是在想, 万一我表现得不好, 同学、老师会笑话的。出于这一心理, 他们在课堂上不爱表现自己。

(二) 无所谓心理。

在有的学生、家长, 甚至老师的心目中, 思想品德是小学科, 中考是开卷考试, 学不学都无所谓, 学得好与否更是无关紧要。部分学生对老师、对学科采取关闭政策, 概不接受, 也不参与, 甚至认为思想品德课是“玩的课”, 上课轻轻松松, 这就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 畏惧心理。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学校, 我很怕老师;在家里, 我害怕爸爸。通过了解, 我发现这位学生胆小, 成绩也不理想, 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罚, 久而久之, 其个性也得不到发挥。因此, 他们处处小心谨慎,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常常受到制约。

针对上述情况,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的策略与方法如下:

(一) 进一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心理学家曾作过实验:在以专制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下, 学生十分讨厌集体活动, 对学习不无热情, 在放任为特征的气氛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如平常。只有在民主、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高, 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度显著加强。教师在教学中可直接依靠及利用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

(二)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增强师生亲和力。

学生只有对老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情绪, 才能接受老师所传递的教育信息。

(三) 尊重学生的尝试, 营造更多的成功氛围。

“成功是教育的动力之源, 成功是成功之母”。我想:小成功孕育大成功。成功之路是教育的必由之路, 面向成功, 更易走向成功, 获得更大的成功。

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就必须不断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 更新教育观念, 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做到自主学习, 自我教育, 并不断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http://baike.baidu.com/view/1265891.htm.

[2]王义堂, 田保军, 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一、从听《命运交响曲》导入新课,一方面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继而引出贝多芬战胜挫折、愈挫愈勇故事,再者多听音乐也符合本课自我疏导、自我排解内容的需要。真可谓一举三得。

二、过程设计同龄学生来信的形式,既贴近学生实际,又避免了内容过于分散、课堂拖沓的现象。

三、把目前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写在纸条上,同桌互换出谋划策加以解决,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又密切了同学间的关系。

四、布置学生从网络、报刊、书籍收集名人伟人的故事,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政治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以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法为主,教师讲解法为辅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以实现思想品德课“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目标。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认识到了挫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挫折对人生具有两面性,挫折是可以战胜的,很多学生也树立了战胜挫折的信心。

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是,课堂中的气氛还不够热烈;同时课堂教学只面对全体,忽视了个体差异,尤其是对后进生,关注力度不够,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更多。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14

《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的第一个主题《不能忘记的屈 辱》中的第三个话题, 教材以数字和事例说明侵略的血腥及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根据让学生“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这一课程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材编排“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为主线串联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的基本思路,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了解“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血腥历史及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的屈辱与苦难,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及强国之志。在这一节课中, 我认为通过直击“30多万遇难者”这个点, 剥离出“30多万”这个群体概念背后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从而挖掘出“30多万”这个数字背后所隐含的遇难者人数的多、被杀害对象的无辜、日军杀人手段的残忍这三个层次, 引导学生认识日本侵略军的暴行, 引发学生共鸣。

如“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教学片段:

体验一:了解日本侵略军屠杀的人数之多。

引入课题后, 教师出示一张图———

师:这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一面墙壁。在这面墙壁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怒目圆睁的头颅, 张大的嘴巴似乎在呐喊。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一串数字, 是30多万。

师:这面墙壁上这个怒目圆睁的头颅、这个冰冷的数字, 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在告诉我们, 在南京大屠杀中, 有30多万个遇难者。

师 (加重语气) :是呀, 仅仅在南京这一场大屠杀中, 就有“30多万”个遇难者。孩子们, 是30多万哪! 你们能想象一下, 这30多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没有人举手。 (学生回答不出来)

“30多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是这个教学环节的一个“主问题”。但也许是我所提的这个问题过于统笼、过于抽象, 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 立即调整思路, 换了一个方式提问。

师:我们这个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吧, 平时大家在操场上做操, 感觉怎么样? 挤吗?

生:很挤。如果站在二楼看大家做操, 那就是密密麻麻的。

师追问:估算一下, 这30多万人, 是我们学校人数的几倍呀?

生:有100多倍吧。

师再追问:这30多万人, 是我们这所学校生数的100多倍。想象一下, 如果30多万人集合在天安门广场上, 会是怎样的情景?

生:我学过《开国大典》, 课文说参加典礼的群众也有30多万人, 整个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是人山人海。

生:教材里还说, 这30多万人的游行队伍分成两队出发, 要走好几个小时才能走出会场呢。

师:是呀, 30多万人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哪。这30多万人在那70多年前, 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哪, 可是在那场惨绝人寰的屠城之后, 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此消失了。

师:孩子们, 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 请看课件:

在这场惨无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 共有30多万人死在日军的屠刀下!

如果让这些死难者手牵着手, 可以从南京一直延伸到苏州, 长度达200英里。

所有死难者身上的血液重达1200吨, 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厢……

此时的追问, 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 为解决“主问题”服务。理解“30多万人”这一个抽象的群体概念中所蕴含的人数之多就是这一个环节的“主问题”。在学生卡壳的情况下, 教师应立即调整思路,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追问“这30多万人, 是我们这所学校学生数的几倍”, 在学生对这个庞大、抽象的数字有一个较为感性的理解与认识以后, 又抛出“天安门广场”这个场景, 再次追问“30多万人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情景”, 意在引导学生联系五年级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里关于“30多万与会群众”壮观场面的描写, 从而比较直观地理解日本侵略军所屠杀的人之多、南京大屠杀屠城之惨烈。这样的追问设 计, 就是紧紧围绕主问题并为解决主问题服务,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体验二:了解惨死在屠刀下的30多万是哪些人。

师:请大家联系你们所搜集到的材料、看过的电视剧、读过的文章、百度到的图片, 想一想:这30多万人是谁呀? 他们都是谁呀?

学生交流。

生:在这些人中, 有被俘的中国军警人员、有官兵、有市民。

生:课文里说“南京超过30多万军民先后被杀害”, 所以这是一些官兵和居民。

“这30多万人是谁”是这一个教学环节的主问题。此时, 学生的回答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是基于文字表面的, 仅限于他们从课本上得到的信息, 并没有真正理解“30多万军民”数字下这些遇难者具体的身份信息, 未认识到简短的文字叙述下面那些个体生命的存在。他们的体验还是很肤浅的。我继续追问:

师:这军民里面都有谁呀? 他们是些什么人?

生:这些人当中有年老的工人、有农民、有商人、有教师、还有学生。

生:我搜集到的资料里是说日军如何残杀小孩子的。有一个小男孩被日军抓去灌自来水取乐, 一直灌到肚子滚圆。然后日军当着孩子父母的面, 像踩皮球似的把孩子的肚子踩破。这些人中, 就有被杀害的小孩子。

生:还有逃难来的难民, 有无辜的村民。

生:我百度到一张图片, 一个孩子就挂在日军的刺刀上。在这一些人中, 就有孕妇、有咿呀学语的婴儿, 也有这些尚在母亲肚子里的胎儿。

生:课文里戎秀英老人控诉, 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妹妹都被日军打死了。日军杀死的都是一些手无寸铁的老人、孩子。

师:这些人都是无辜的受害者!

“重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品德与社会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已经搜集到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信息资料, 难的是对现有资料的加工与有机整合。此时教师“这军民里面都有谁呀? 他们是些什么人”的追问,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帮助他们围绕问题就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思考, 丰富学生的感知, 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在交流肤浅处追问, 能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在高层次继续思考, 这样的追问是为突出重点服务的,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体验三:了解日本侵略者屠杀手段的残忍。

师:在这些人中有老弱妇孺。他们有的是年老的居民, 有的是可爱的孩子, 还有的是血气方刚的年轻军人……他们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生命呀, 可现在他们变成了……

师停顿了一下, 追问:变成了什么?

生 (呈现图片) :我搜索到的这一张图, 图上是日本侵略者把遇难者的头颅摆在一起, 而他们就在这些头颅后面合影。所以, 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已经变成了一个个惨不忍睹的头颅。

学生哽咽, 教室空气似乎凝固。

师:这些侵略者, 杀完人后, 竟然把头颅摆在一起照相, 这说明他们是以杀人为乐, 以杀人为豪。这真是一群———

生:一群没有人性的禽兽!

师:在侵略者血淋淋的屠刀下, 这些鲜活的生命转眼成了一个又一个恐怖的头颅, 看着这些头颅,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不甘与恐惧。此外, 他们还变成了什么?

生:他们变成了缺头缺胳膊缺腿的残骸余骨。

生:他们变成了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

生: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调查报告, 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 约19万人, 被零散屠杀的约有15万人, 这些死难者人数太多了, 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所以他们变成了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师:这些无辜的受害者, 这些鲜活的生命转眼逝去, 只给亲人留下永远抚平不了的伤痛。

通过“他们变成了什么”的追问, 战争的创伤被逐渐揭开, 历史的真实、历史的真相, 也在被逐步还原。通过教师的追问, 再一次告诉学生, 遇难者是无辜的。通过追问, 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 呈现出“30多万遇难者”遇难后的惨状, 强烈谴责日军以杀人为乐的兽行。这样的追问编织起一个强大的气场, 震撼学生的心灵, 这样的追问是为突破难点服务的,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被杀的?

生1:我从电视上看到日本侵略者还常常把无辜的村民抓去活埋,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就有一个“万人坑”。

生2:有的村民被他们浑身浇上油, 点火烧死。而日本侵略者却在一旁哈哈大笑。

生3:他们有的是被当做活靶子射杀的。

生4:有的是机枪扫射的、被集体枪杀的。

生5:有些战俘被拉去注射含有鼠疫、疟疾病菌的血清。当他们濒临死亡时, 就解剖他们。这是一个原日军731细菌部队的士兵在为中国受害者出庭作证时所说的。

生6:这些死难者中, 有的是被刀劈死的, 有的是被鬼子强奸后杀死的。

生7:我找到一张图片, 是一个孕妇被侵略者挑开了肚子, 她的孩子就挂在刺刀上……

师:日军杀人手段之残忍, 令人发指。那么, 这一群无辜的村民, 放下武器的战俘, 他们又为什么被杀?

生1:他们把我们中国人当实验白鼠, 称为“马路大”。很多战俘不是被集体枪杀, 就是被送到731细菌部队, 被注射细菌折磨而死。

生2:我搜集到一段资料, 说两个日本兵举行杀人比赛, 看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杀满一百五十个中国人。他们看见中国人, 不论男女老幼举刀就杀。比赛结果是一个杀了105人, 一个杀了106人。这两个野兽一个叫向进敏明, 一个叫野田毅。他们是把杀人当做游戏, 以杀人为乐。

生3:他们还喜欢往人的身上浇上煤油, 活活把人烧死, 说这是“点天灯”, 然后他们看着身上着火的人惨叫乱窜, 他们却非常开心地大笑。

师:他们是把杀人当游戏呀。我们中国人的命在这侵略者的面前轻如毫毛!

生:日本侵略者说, 中国人连猪都不如, 因为猪肉还可以吃。

……

师: 侵略者蔑视我们中国人, 把我们中国人当做实验白鼠, 任意宰杀。他们在我们中国犯下了滔天罪恶! 杀人手段令人发指! 不管是哪国人, 都知道南京大屠杀的“惨无人道, 灭绝人性”! 他们是一群———

生:他们是一群禽兽, 不, 他们是禽兽不如!

师追问: 为什么? 为什么这群禽兽敢在我们中国大地撒野、横行?

生:当时我们中国太贫穷太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

师:是呀, “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贫穷积弱的国家的百姓连生存权都没有, 还怎么能谈得上尊严?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 感受和体验。此处的追问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追问, 把这些遇难者一个一个地剥离出来, 还原他们遇难时的情形。在追问中, 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及心灵上无法抚平的创伤;在追问中, 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被杀害者的无辜及日军杀人手段的残忍; 在追问中, 进一步感受到什么叫做“惨无人道、灭绝人性”;在追问中, 激发出爱国之心与强国之志, 体验不断加深, 情感不断升华。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教师出示“南京炼狱图”。

师:孩子们, 这是一幅“南京炼狱图”, 从图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表示看到了侵略者举着血淋淋的屠刀在狂笑、堆积如山的尸体、头颅随地打滚、鲜血染红了土地、可怜的宝宝绝望地哭泣、悲愤的僧人还在不停地搬运尸体……

师:这就是南京大屠杀! 日军在南京城里烧杀淫掠, 无所不为。整整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呀, 大火连天, 几天不熄, 无数的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 大街小巷都横陈着被害者的尸体! 这就是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犯下的震惊世界的滔天罪恶“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血腥的日子, 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日子, 一个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怀的日子! 30多万中国人倒在了血泊中 , 南京城“江边流水尽为之赤 , 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南京城到处血流成河, 到处残垣断壁, 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

展示“南京炼狱图”, 给予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教师追问学生“从图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再一次直击“30多万”遇难者人数之多、被杀害对象的无辜、日军杀害手段的残忍这三个层次, 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悲怆与激愤。此时的追问, 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聚焦, 凸显主旨, 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目标明确画龙点睛, 这样的追问是有效的。

师:周恩来总理说过, “可以原谅, 但是不可以忘却”, “忘记过去就是意味着背叛”。孩子们, 面对这些受难的同胞, 你想说些什么……

本着“简约教学”的理念, 在这一节课中, 我并没有准备大量影视资料, 而是紧扣教学目标, 利用一个数字两幅画, 设置三个“主问题”:“30多万人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他们都是谁”, “他们是怎么死的”, 然后及时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随机应变, 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将“主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相整合 , 用巧妙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 聚焦学生已有的认知, 引导学生理解南京大屠杀被杀害的人之多、遇难者之无辜及日军杀人手段之残忍, 层层推进, 带着学生穿过历史的隧道, 走近历史真相。在追问中, 学生认识到侵略者的残酷本性; 在追问中, 学生碰撞信息交流情感, 知道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在追问中, 学生从内心深处激起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在追问中, 学生懂得“不能忘记过去”、“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巧妙追问,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被引向纵深。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追问是为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服务的。要追问有效, 教师就要深入解读教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置“主问题”, 然后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紧扣“主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开拓学生思路, 激活学生思维。有效追问源于正确的教学理念与灵活的教学机智, 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好追问的契机, 在关键点上有效追问, 就能演绎精彩课堂,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从而让品德课堂教学魅力无限, 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下一篇:学习“习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