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中职语文教与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课程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中职语文做出判断:“实效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突破窘境的风向标。为推进“实效性”教学落地生根,提高教学效率,从单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有益思考与探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摘 要: 古典诗词的分析鉴赏要注重对诗文的诵读涵咏、对意象意境的想象还原、对主旨的多元解读。传统中职语文教学由于形式单一,难免流于形式化。中职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传统教学模式优化,将增强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意识及提高教学效率,使信息技术的功能演变为促进学生學习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工具,大大推动语文教育改革进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关键词: 古诗词信息化 中职语文 教学设计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词能够起到丰富知识、开拓思维、陶冶情操的作用。然而由于生活环境和时代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真正意境。古典诗词的分析鉴赏要注重对诗文的诵读涵咏、对意象意境的想象还原、对主旨的多元解读。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范例——《归园田居(其一)》

我将以语文学科中的《归园田居(其一)》①为例阐述如何更好地进行诗文鉴赏,《归园田居(其一)》是东晋陶渊明诗作中被广为传颂的古体诗名篇,诗所描述的是一个厌倦官场渴望回到大自然的士大夫回归田园的情形,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表现诗人对仕途生涯的憎恶,对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其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本次授课对象分为两个专业,首先是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是由56个男生组成的班级,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很感兴趣,了解和陶渊明同时代出现的隐逸诗人,但是由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距离较远,难以理解陶渊明田园诗中的情怀,我将本课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疏通文义,了解陶渊明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1)学习白描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描绘的田园风光,勾画心中的“世外桃源”。

情感目标:感悟陶渊明追求宁静恬淡生活的情怀,涵养审美情操,丰富人生志趣。

教学重点:感受“羁鸟”“池鱼”等陶渊明诗歌常用意象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在疏通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上这首诗。当我来到电气运行与控制班级讲授此课的时候,由于是一名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讲授法:导入—作者介绍—分析文本—总结,以下是我教学过程的设计:

1.配乐导入(《田园诗人》的配乐)。

其实,自然很美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然而,让世人对自然有更深的情感蕴藉却来自山水田园诗,我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南国风光,也爱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东晋时代是一个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朝代,陶渊明在五进五出之后,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最终归隐田园。正如《论语》中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倾听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现实与理想的重奏——《归园田居》。

2.解读“歸”字。

左边是官印和脚,右边是扫帚,表示卸下官印,回归了,诗人仿佛在说既然宦海风云,既然官场污浊,那就让我离开吧,我宁愿拿起扫帚去过一种环堵萧然的但可能是恬淡的生活,于是诗人真的离开了,回到了浔阳柴桑,看着微雨洗刷着两岸的青山,听着清风涤荡着迷失的心灵,让自己烦躁的心渐渐平静。

3.了解其人其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世称“靖节先生”,又号“五柳先生”,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4.从诗眼出发。

“归园田居”此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诗人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本诗时应抓住哪个关键字呢?

提问:“归”字是诗眼,是返回的意思,作者从哪返回?为何返回?回到哪去呢?(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①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②这两个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①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那么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实乃失误。“误”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被生活所迫,陶渊明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渊明直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其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走向了田园的生活。)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1)比喻和拟人。(2)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向往之情。

(3)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①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几组景物。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聲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③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有何特点?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璞归真

5.共同探究。

提问:现在,你看到一个?摇 ?摇的陶渊明?(师生共同探讨)

6.小结。

这是大自然的声音,这是田园独有的魅力,它招引我们回归,归去,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当陶渊明决定放弃仕途,选择归隐,从此,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他,当苏轼被贬到岭南蛮烟瘴雨的惠州时,依然“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②,完成了精神上的救赎,因为有了陶渊明。当然我们不能单纯评价陶渊明的做法是否正确,但应该明白,正是有了这个选择,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画出了漂亮的一笔。

这样讲述后,学生似乎能够理解本首诗,但又似乎不能理解。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及教学顺序,可是难道古诗教学方式是一成不变的吗?难道没有一种更好的教学方式对待诗歌吗?《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传统语文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封闭性与局限性。对于古典的诗词,过于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身份上,教师原本是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主要传递者,信息时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知识与信息量激增,但是以往的课堂由于节奏缓慢,信息量相对较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地位从惯于接收到主动需求,传统教学理念急需改变。我开始思考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如何把计算机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中,使信息技术的培养与语文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发挥最大优势。诚如有人分析的那样:“计算机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协同运用,确实能促进课堂状态的和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没有观察过的或很少观察的现象在学生脑海中有具体的表象,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

二、信息化技术指导下的课堂范例

我来到第二个班级,一年级美术制作与设计专业,在上一个班级授课的基础上,我做了一些调整,将一些信息化技术运用于课堂中。我将课堂教学分为课前自学、课堂教学、课后研学三个部分,具体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1.课前自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学生借助《归园田居》学习软件进行课前自学,了解时代背景,观看东晋纷争及陶渊明的相关视频;了解和陶渊明同时代的隐逸诗人,了解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自主尝试理解本诗内容。如遇困难,可借助解读助手,鼠标移至红色字词,将出现字词句的解释,这款软件由师生合作完成,学生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教师整合设计,帮助学生高效完成文本解读的任务。最后,学生完成课前测试,教师通过测试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2.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文本深度对话。

环节1:初读入境(7分钟)

课上,我采用问题情境导入。围绕“归园田居”诗题提问“这个诗题让你产生哪些疑问”?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诗人以前在哪”“为什么要回归田园”“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是怎样的”“诗人回到田园之后,他过得如何”?)学生纷纷发言,我适时归纳总结:将这些问题用“归”字串联,“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接下来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打开课本,齐声朗读诗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找出原文回答这些问题,完成一张思维导图。

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归纳出全文的诗眼为“归”字。“归”字抽象,归意晦涩,我利用象形字典辅助教学——左边是官印和脚,右边是扫帚,表示卸下官印,走着回去,拿起扫帚,回归田园。诗人仿佛在说既然官场污浊,那就让我离开吧,我宁愿拿起扫帚去过一种环堵萧然但可能恬淡自得的生活,于是从官场归,为自由归,归向田园,归去怡然。

“淡”不仅体现在语言特点,还集中体现在白描的艺术手法。学生观看微课,了解白描手法:抓住情景对象的特征,运用精炼的笔触,如实勾勒情态面貌表达思想情感的手法;观看动画,彩色的画面逐渐幻化,定格为素描画面,体悟白描妙处:体现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永”是趣味相生、情志深远。

学生分别从写景顺序、写景手法、写意融情三个角度进行赏析:远景与近景相映,视觉与听觉交互,动景与静景相生,完美和谐的艺术境界,折射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诗人以一种乡土之思体察、颂赞,周围一切都是他生活中无言的伴侣,啟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

③做小结、谈心得

做小结

“豪华落尽见真淳”,“更无一字不清真”,“抱朴含真”是诗人的思想性格,“质朴、率真、平淡自然”是他的艺术风格。“真”“淳”“拙”不但是陶诗的思想核心,还是美学精髓,那么如何看待这份诗心呢?

谈心得

学生结合所学《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等诗作谈谈对“真”“淳”“拙”的理解。

(3)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利用情境体验助手将课堂探究成果制作成电子相册,推送到校园公众号,传承经典,传诵名篇。

本节课我以学生参与度为评价基础,参考平台上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过程记录,生成学习评价单,记入学生学习档案。

如此,信息化利于营造更加自主、开放的语文人本课堂,帮助古典诗歌学习从刻板教条走向个性解读,阅读体现更加形象,解读角度更加多元,真正让语文课堂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发展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中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传统教学模式优化,必将增强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意识及提高教学效率,使信息技术的功能不再简单成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而是演变为促进学生学习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工具,大大推动语文教育改革进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

注释:

①杨九俊.语文·第一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78.

②陈振鹏.苏轼诗文鉴赏辞典·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27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0〕35号.2000.11.14.

[2]李春梅.中职语文教学信息化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3]杨九俊.《语文》第一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4]张志杰.豪华落尽见真淳——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6).

作者:王春霞 王坚

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 篇2:

中职语文教学突出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摘要:对中职语文教与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从课程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对中职语文做出判断:“实效性”是中职语文教学突破窘境的风向标。为推进“实效性”教学落地生根,提高教学效率,从单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个方面进行有益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实效性

中职学生要在短短2年半的时间里,既要完成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偏废文化课习以为常。中职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还比较低,致使语文课程的建设发展受到桎梏,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语文素养根基不稳,甚至成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和后续发展的瓶颈。古人云:“胸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中职语文作为传承文化价值观念的教学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就业和创业能力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寻找中职语文的出路,突出教学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一、从中职语文教与学窘状,分析实施中职语文“实效性”的必要性

在中职学生中,大部分是因为基础文化课成绩偏差,中考落榜,带着挫败感、抱着掌握一技之长、逃离文化课压力的心理而选择中职学校的,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其原因有二:一是对语文学习认识上偏差,缺乏热情。一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虽有一定的心理认知度,但由于学习的成功体验不足,对学好这一学科的信心不足;一部分学生对传统的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语文教学方式持反感和回避的态度;二是文化素养根基浅薄,再学新知很是吃力,索性不学。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缺乏热情,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在中职学校,大部分教师语文教师长期得不到培训进修,更加导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机械教授,缺乏教学的积极性,仍旧不清楚中职语文教学与普高的差别,搞不清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及存在的意义。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离不开课本,以课本为本位,教学过程过于偏重基础常识和课文解读,重知识传授,轻实用性教学,被教材和课程内容所左右,语文教学与学生实际存在较大差距。

这些情况导致了很多中职师生对语文教学缺乏兴趣,严重制约了师生的发展,也与课程改革目标相距甚远。中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语言文学家,也不是培养艺术鉴赏家,而是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实用性语文知识功底、具备基本语文能力的技术人员,使其在毕业后能应对岗位工作并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应以“实效性”为原则,使语文教学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满足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需要。

二、从中职语文大纲的教学任务、目标,分析定位中职语文的“实效性”的准确性

首先,基于教学任务定位。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清晰指出:中职语文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强调了职专语文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被提到日程,明确了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其次,基于教学目标定位。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职学校要“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课程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所需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广度与深度,完全取决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与后续发展的需求,亦即“实效性”。

三、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设计,分析落实“实效性”的可实施性

1.确定单课时教学目标,要详略得当

由于受到三维目标教学法的影响,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偏执的错误倾向:学习目标过于求全;学习新知的方式方法过于机械刻板;掌握程度描述的动词过于细化;写教案备课时间过于铺张;教学过程过于求详。这势必就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按部就班的机械教与学,不敢越雷池一步,唯唯诺诺,步履维艰,唯恐完不成任务,师生为目标所累,兴趣不高,其效果是可想而知。

那么,要处理好教学目标详与略的问题,就要视学生的学情实际而定;就要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实用能力而定。中职生更适应与“长话短说”,简化教学目标,一言以蔽之,埋下包袱,要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蠢蠢欲动。相反,给予现成的详细的完成目标的方法方式,学生按图索骥,被牵着鼻子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能造就娇公主与小皇帝,惰性滋生蔓延,以致病入膏肓,动弹不得,走火入魔,放弃语文学习的前程。但教学目标又不是一味的简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或对学生困难的知识,要详细,要学生够得到,这符合“心理发展的就近原则”。知识点有接触过的相对容易破解的知识,就不必麻烦费神,直接布置任务一、二即可。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讲到毛泽东诗歌《沁园春长沙》上阕 时,“行之有效”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写成:完成一幅毛泽东笔下的彩色的湘江秋景图并阐释画作意义。直白讲就可以将所谓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用教学重点、难点所代替,简练为文,去冗长,留清简,学生易于把握,便于行动。这也正符合了“以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切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充分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实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语文能力,符合职业教育的学习范式。

2.确定单课时教学内容,要抓住“实用性”知识

实用性知识是区别于理论性语文知识的知识形态。理论性知识的特点是重视对知识概念的解说、承接与延续。例如,重视从理论上分清什么是词,什么是短语;什么是对比,什么是类比;什么是议论文,什么是记叙文等。这些概念化的知识,不论怎样系统化也难以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因为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即便精通“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这一整套知识,也不等于能读会写。而且理论知识一脉相承,一个知识点不会,便满盘皆输,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而言,望而怯步,学习兴趣丧失;“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机”,实用性的知识,各自为战,各自独立,前后没有关联,有一个知识点缺失,却也不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应用,对注意力不慎集中的中职生而言,更具有效性。因此,以实用性语文知识代替理论性语文知识,是中职语文教学跳出乏味鸡肋式樊龙的迫切任务。比如,学习句子,不是着重于对怎样划分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的学习,而是指导学生如何做到句子通顺流畅、表意准确清晰,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或组织语句以及把语句连缀成文;再如,写作练习中,不能够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学要求和方法,而要以中职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需要为准则,主要让学生完成应用文的写作就可以。

总之,要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认真研究实用性语文知识教学。

3.确定单课时教学形式,要注意“有效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课堂上应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流淌着时代的活水。学生很是期待当下的信息技术和当下文化融进课堂。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除了要讲好“例子”以外,更要适当地插入当今时代的最新信息,力求教学内容形成立体网络结构。这样,既可充实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用新颖的方式来学习语文,使其强化语文素养和培养语文能力。

课堂上不仅内容充溢着现代信息,形式也要结合时代灵活多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每一节课的实用性知识的有效性。一是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让音乐创设情境,要视频讲解道理,要图片说明问题,要动画活跃氛围等等;借助录屏技术,制作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二是践行“做中学,学中做”原则,制作海报,小组拼图,巡游海报等方式;三是活泼的评价方式,运用海报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法,或者粘贴笑脸或者画花的形式;四是小组合作学习,就要按照“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的学生混搭”为原则划分组员,以保证小组内角色扮演的配套,以利于学习任务完成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绝不是封闭的宫殿,而是开放的国门”。中职语文教学课后拓展,形式也应丰富多彩,应使语文学习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以“做中学、学中做”为手段,突出语文学科的“实用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创设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并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综合素质。例如,让学生就本专业学习、研究作专题报告,举办辩论会、研讨会,出版专题板报,创办刊物和文学社团,举行朗诵赛、征文赛、书画赛、文艺汇演,甚至外出采风、考查,等等。

总之,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中职语文教学只有确认身份——服务于“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找准定位——教与学的“实效性”,才能激发中职师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形成与终身发展,提供基础与工具保障。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语会.语文教育论文选[C].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2]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改革简明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马福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作者:肖红莲

职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论文 篇3: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是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基于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初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以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一、转变传统信息化教学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对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通俗来讲就是把各种技术手段恰当地、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中职语文课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整地实现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教学层面的有效整合以及促成教学结构、教学要素、学习方式的根本革新。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但是,在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很多时候我们把信息化教学简单地理解为给每一节课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以生动形象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就可以了。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却往往发现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样,有时候我们耗费了大量的心思去制作精美的课件,确实是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冲击,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热闹之后学生真正学到的东西并没有设想中的多,而且每节课都如此,学生也就习惯了,逐渐也会有“审美疲劳”,所以总体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差别并不大。因此,我们要转变这种传统的信息化教学观念,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是需要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是运用这样的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的信息化环境是不是比传统的更好,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化工具是不是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果。

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切实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做好准备。

二、把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中

1.巧用信息技术与任务驱动法整合,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兴趣

任务驱动法是近些年来很热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法能够激发师生教与学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在笔者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常常会把信息技术与任务驱动法结合起来,个人认为这样很适合我们中职的学生,尤其是用在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环节中。中职学生的成绩普遍比较差,学习兴趣不高,自信心也不足,各方面的素养都有待提高,在对待语文课的态度上,他们不重视语文课的学习,平时更加不会花时间来预习语文课的内容,但是他们喜欢网络,对信息技术方面比较感兴趣。那么,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与任务驱动法运用到课前预习环节当中,让学生更愿意花时间来做好课前预习。

在课前预习中,我们通过班级微信群或者QQ群发布小组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小组任务,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并把任务成果通过微信群或者QQ群反馈给老师,师生在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如在《祥林嫂》一课的课前预习中,我们可以通过班级群布置小组任务(如简单认识鲁迅,简述祥林嫂的故事等),让学生分小组在网络上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完成任务,并在网上进行小组交流和师生交流。我们的中职学生都是很喜欢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善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在中职语文课堂,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很少,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少,而中职学生最不喜欢灌输式的教学了,所以造成中职语文课堂沉闷枯燥,学生不爱学,教师也不爱上。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备课资料,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化的教學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习题资料等供我们选择。一幅优美的图片,一首动听的音乐,一段深情的朗诵,一个生动的视频等,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流连忘返。因此,教师要学会好好筛选和运用这些信息资源,选择合理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以下载朗读视频或者带音乐伴奏的朗读音频在课堂上播放,用那抑扬顿挫的声音、饱满激情的语言以及形象生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氛围,不但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也能够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在教学《善良》时,我们也可以播放《农夫与蛇》的动画或者图片,让学生回顾这个小时候就听过的寓言故事,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课堂,为学生深入理解《善良》一文的内容做好准备。在教学《隐形的翅膀》时,在结尾之时,播放《隐形的翅膀》歌曲为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在旋律优美又励志的音乐中,学生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和领悟其中的意境。

3.有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可以丰富中职语文课堂的内涵,也能够使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

中职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以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部分构成。

在阅读与欣赏教学中,有一些比较复杂繁琐的内容,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文体常识等,如果直接由教师讲解或者板书,那样不但浪费大量的时间,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但是现代的信息技术可以让我们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文字等),再制成多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跟传统的“白纸黑字”或者“满堂灌”相比,这明显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燃起他们的阅读欲望。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朗读欣赏、音乐等信息技术,给课堂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致橡树》和《雨巷》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播放朗读视频,让学生能够更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网上有大量口语表达范例的视频,如演讲、辩论、朗诵、讲故事、求职面试等,应有尽有。这些直观生动形象的视频资源,我们经过筛选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观看,这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最直观的模仿对象,又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在学生训练口语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训练,让他们互相用手机拍下视频,通过视频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加以改正。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少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综合实践活动。而现在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综合实践活动得以实现。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QQ空间、微博、博客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活动进程,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最后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师生互动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中职语文课程每周一般只有两个课时,如果我们不是当班主任的话,那么平时除了上课的时间与学生有交流接触之外,其余时间一般是很少有能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的。而信息技术就可以提供给教师师生一个课堂外的交流互动平台,这个平台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将我们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网络,将知识从书本延伸到生活,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通,为师生课外的教学和沟通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如QQ群、微信群、邮箱、博客、QQ空间等),和学生探讨问题,交流看法;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批改学生的作业;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我们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氛围,在网络平台上自由轻松交流,增进师生的感情,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拍摄的視频、图片等上传到空间或博客,互相评价学习。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师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师生互动平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还可以加强师生的沟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的我们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创新和实践,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新的途径与方法。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颜静霞

上一篇:建筑质量安全与建筑技术论文下一篇:行政公关专责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