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精选11篇)
参赛序号:第22号
教学设想:
综合性学习中的《逻辑与语文学习》一课,它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这些年的大纲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逻辑,但学习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极大帮助。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以实际生活为课堂,与考试常见题型,尤其是高考题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逻辑的一般知识,结合四项子练习,分析逻辑知识在语言学习中的体现。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重点:
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文本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
难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学习语言的能力。
教学方法:
1、问题导引法、启发式、点拨法。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3分钟演讲(随机2名同学);
2、看大屏幕上同学门平时作文中不合逻辑的句子。
以上两方面分别体现同学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不足,要想 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方法技巧。那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逻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谈吐得体、思维灵活的人,让我们的作文批上“论述严谨,思维缜密”的评语,为我们成功打下基础。
二、文本梳理:
<一>将学生分成四组:
第一组:概念组;第二组:命题(判断)组; 第三组:推理组;第四组:规律组。要求: 1、先试做四项子练习,2、然后再看逻辑理论,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
3、根据逻辑知识点,思考练习题的规律。
<二>小组展示集体学习结果,教师点评:
1、概念组: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
问:概念这一部分谈了什么是概念、如何给概念下定义、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的划分等方面。
明确:关键在于通过这个活动,纠正学生语文学习中常见的一些问题(课件展示):
比如,解释词语时,循环定义(“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对主语陈述的内容”)、定义过宽(“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定义过窄(“新闻就是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的报道”)等毛病;列举事物时,划分标准前后不统一所导致的语病(延伸练习第4题)等。关于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容易发生混乱,用图来表示,就一目了然了.2命题组:由概念组成命题
问(有的书上讲的是“判断”):命题项包含了什么是命题、命题与语句的关系、预设等三个方面的知识。
明确:出现歧义(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某些修辞效果达成的原理(比如“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而同一命题也可以用不同语句表达,也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用反问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比陈述句的效果要强烈)。
3、推理组:由命题组成推理(有已知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问:什么是推理、三段论、二难推理、论证等知识
明确:“三段论”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往往因为平时说话省略了一些前提,所以意识不到。
另外,了解一些运用三段论常犯的错误,比如“偷换概念”,对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是有好处的。“论证”是议论文中经常提到的术语,怎样才是一个严密的论证,有哪些论证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逻辑问题。从思维的角度分析几篇议论文,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学习和写作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4、规律组:
问:介绍了三种最基本的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明确:我们在日常思维中往往不自觉地违背这些规律,造成一些病句。比如:P89
三、小结: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位,由概念组成命题,由命题组成推理,在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单位之上是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律。每一项所谈的都是与语文学习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点。
四、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高考实例学习这部分,印发学案,学生课前做,课堂分析)本块探究:要学生以生活为基准,结合学案中的案例来理解。
1、高考中修改病句:(看学案1、2小题)
思考:在有关病句修改的题目中,逻辑上的错误错误是主要的错误点。而学习基本的逻辑知识将有利于我们在考试中做对这类题目。
2、高考中的句子排序
(学案第3小题)
思考:由上面的例题我们可以看出在句子连贯排列这类题目中对逻辑知识的考察更为明显与突出。
3、阅读教学中:(学案第4小题)3
4、写作中应注意的语法、逻辑问题
(看大屏幕)
在写作训练中不少中学生经常出现一些病句,语文老师觉得难以纠正。中学生写作中应注意的语法、逻辑问题。如:①“班长工作很模范。”
②.“我做过一度家庭教师。”
③“一盏盏灯光闪耀。”
④“运动员以惊人的迅速跑到了终点。”
分析:①.中“模范”是名词,此处误用动词。“模范”可以做定语,如“模范工作者”“模范班级”等,但它不是形容词,不能受“很”修饰。
因此“模范”应改为“积极”“认真”。②.的“一度”副词误用为形容词,“一度”与“一次”用法不同,“一次”用在动词之后,“一度”用在动词之前。
应改为“一度做过”。③.的“一盏盏”不能修饰“灯光”,应改为“一盏盏明灯”。④.的“迅速”是形容词,此处无用为名词,应改为“速度”。
小结:显然逻辑在语文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考语文科目的试题中也频繁地考察逻辑知识。所以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逻辑,讲逻辑与语文学习结合,并将有利于我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教学反思
本课大纲要求“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学习语言的能力”,我想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我们要努力形成学生们运用逻辑的习惯。告诉学生“生活处处皆有,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高考是对生活的理解,所以,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善于发现逻辑。
五、课后探究:课后第一题、学案课堂练练
六、板书设计:
逻辑与语文学习
一、逻辑:
概念
二、逻辑与语文学习:
命题
逻辑规律
病句、排序、阅读、写作……
一、相关概念讨论
本文要讨论的概念与自主学习的设计、操作、评价密切相关, 这些概念本身又易于被混淆, 它们包括:应然的自主学习、实然的自主学习、或然的自主学习。本文试图在对这些概念的讨论中发现自主学习模式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其内在的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 应然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提出, 是对现代教育反思的结果。现代教育在取得飞跃式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不少问题, 学者们对之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主张“必须批判和反思教育的现代性, 超越教育的现代性, 为教育寻找真正的生命之根”, 他认为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实证理性的僭越和价值理性的迷失、科学世界的霸权与生活世界的遗忘和殖民化、实证主义泛滥与科学知识观、主体性与教育过程中的主客关系。他认为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对待人的问题”[1]。这种“关注生命、关注教育中的人”的思想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也成了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指南, 自主学习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们可以考察学界对自主学习的定义, 从而对应然的自主学习特征窥见一斑。关于自主学习, 学界有许多定义, 心理学家庞维国有这样的定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能自定学习目标、自订学习计划、作好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调节, 对学习结果能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的学习。同时他给出了一个描述性定义:自主学习的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内容是自我选择的、策略是自我调节的、时间是自我管理的, 学生还能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并能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2]。这两个定义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依据其定义, 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应然的基本特征:在自主学习中, 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应由学生完全独立或在外界帮助下相对独立地完成, 学生的能力应得到认识, 学生的感受应受到关注, 学生的权利应得到重视, 其主体地位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
自主学习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的结果。近年来, 国内高校正在进行学分制的探索和改革, 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其改革与探索工作也进入深层次的阶段。自主学习是学分制改革与探索的副产品。在学分制条件下, 自主学习有其应然的特征:就功能而言, 自主学习应该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就学习形式而言, 自主学习应当是灵活的;就学习手段而言, 自主学习多借助于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媒体, 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就学习效率而言, 自主学习应该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就学习过程而言, 学生的学习与学生自身的特征有更好的适切性, 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 学生有更为明确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能反映学生本人的情感特征。
总之,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自主学习应该是高效的、人性的、科学的一种模式。
(二) 实然的自主学习
应然的自主学习就像处于圣坛上的物品, 有其夺目的光环, 充满神秘的色彩。实然的自主学习则是走下圣坛、被摘除其夺目的光环, 抹去其神秘色彩的普通物品, 人们在欣赏它、使用它时, 也不免会注意到其表面的瑕疵, 内在的不足, 甚至因其存在而给周围带来的阴影。
1. 自主学习模式的推行受客观条件制约, 难以实现真正的自主。
从云南几所新建本科院校的统计情况可以窥见一斑, 具体情况如下: (1) 学校资源不足, 学生没有足够的图书可供选择阅读, 学校没有足够的学科与专业, 难以形成丰富的课程体系, 供学生学习时选择。 (2) 学习资源的建设水平与建设质量不高, 难以满足学生进行高质量学习的要求。据云南省教育厅统计, 在YX学院、QJ学院、CX学院几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质量工程项目中, 国家级、省级的项目都相当少。 (3) 学校个性化建设不强,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补性差。相关资料显示, 高校建设的同质化是相当严重的, 来自于同一地区的YX学院、QJ学院、CX学院更是这样, 以国际化办学为例, 这些学校都选择了与之临近的东南亚国家合作, 实现国际化的学生培养, 与之相适应, 几所学校开设了几乎相同的培养留学生的专业, 这个地区的学生自然就很难实现跨学校的选课计划。
2. 自主学习的模式受人的心理成长规律的制约。
(1) 学生心理成熟程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影响较大。举例来说, 心理成熟的学生和心理不太成熟的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及学习进度方面会有所差异。学生心理较成熟, 往往在考虑学习内容上更为科学, 更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 与自己最终的学习目标更为贴近, 在学习进度上, 学生会自觉地考虑自己已经接受的知识、观点、方法和程度, 他们会自觉地考虑自己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基础, 进而预测在下一步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因而在学习计划中设计学习中问题解决的预案;若学生的心理不成熟, 就会出现与之完全不同的情景。 (2) 自主学习受教师或学生某些心理特征的影响。学者们对自主学习与教师、学生的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发现并验证了某些理论。在相关调查中发现, 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如, 当学生自我效能感过高时, 学生过于自信, 不易于听取他人意见[3]。而在某校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验的成果汇报会上, 与会者都清楚地看到, 要达到“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自主”的境界, 的确要遇到许多实际问题, 其中教师的心理特征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 或然的自主学习
反思应然的自主学习, 考察实然的自主学习, 我们也会思考或然的自主学习。
1. 在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与推广过程中, 有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自主学习中心。
而一提及自主学习中心, 人们往往将眼光投向以支持外语学习为目的的自主学习中心上。人们会问:自主学习的推广过程是不是等同于外语学习中心的建立过程?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但到底为什么自主学习模式难以在其他学科或专业学习中得以顺利推广, 即使个别学科硬性使用所谓自主学习的理念, 套用一些做法, 操作过程中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 自主学习是否等同于网络学习?
在自主学习模式的推广过程中, 计算机与网络的确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不少的便利,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就目前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 自主学习这个概念大有让网络学习这个概念取而代之的趋势, 这主要与学校方面所确立的重心有关, 为了给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更优的环境,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力, 改善教学条件, 重视多媒体课程、网络课程的开发, 学生在接受信息的种类与渠道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多媒体和网络课程显然不是大学课程的全部, 也不是课程形式的最终形式。以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与网络学习自然不能同日而语。网络学习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学习绝不是自主学习本身, 至少不是自主学习的全部。
3. 自主学习模式是否真的就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
须实践验证。此外, 不同学科在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时, 必须将自主学习模式的原则进行细化、具体化, 这是一个复杂而颇具挑战性的过程。云南某高校正在进行类似的改革, 其主旨要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学生中心”的模式, 在试点学院的成果汇报会上, 人们已经看到:硬性推广某种模式与学科 (专业) 自身特性之间存在很大冲突, 如何在某个学科 (专业) 内实现自主学习的模式, 需要深入调查、研究, 绝不能照搬、套用某种模式。
二、内在逻辑清理
自主学习体系有内在的逻辑, 理清线索, 事关自主学习模式的存在与推广。在自主学习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 存在普适性与特色化、工具主义与人性化追求之间的矛盾, 它需要我们明了其内在的逻辑。
(一) 普适性与特色化
“普适性与特色化的冲突与平衡, 是一个使教育现代化实践常常处于两难, 但又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4]。随着自主学习理论的不断成熟, 实践的不断深入, 人们提出了“自主学习模式”。“自主”的核心是最大程度地追求个性化、差异化, “模式”的内涵在于最大可能地让人接受某种行为规则, 最大程度地让人得到同质化。自主与模式放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模式越成熟, 学生的自主性越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障, 相反, 学生越能自主, 这种模式也就越成熟。自主学习模式的提出是对个性的承认, 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认可, 是学习过程的乐观评价, 是人的认识论的一种更新与发展。自主学习这个概念一成立, 就意味着世界是可认识的, 认识的手段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确认与认可, 即问题解决的唯一途径是学生这个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 从自身的角度来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满意结果。自主学习模式的形成过程, 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个性, 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一种封闭的状态, 与此同时, 又要求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种开放或与外界积极交流的状态。
(二) 工具主义与人性化追求
自主学习, 尤其是学分制语境下的自主学习, 目标是自主。但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 对计算机、网络、及管理信息化等手段的运用并以之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学分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其主要思想是利用电子手段来达到资源高效利用和再度整合的目的, 这种思想的外在特征在于只要科学地利用目前流行的信息化手段, 就可以实现学分制下的自主学习, 这种思想是工具主义的, 对工具的很好利用是无可非议的, 但对工具的过分依赖, 甚至让工具主义泛滥则是不可取的。工具主义的泛滥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是可以预见得到的。一味依赖工具, 势必导致对学习中的主体———学生的忽视。而自主学习的实现过程就会与其目标本身背道而驰, 偏离追求个性化、人性化的轨道。
三、时代性特征设计
通过以上考察, 我们对自主学习获得了新的认识, 对于自主学习应有的时代特征, 我们有如下的思考。
(一) 自主学习应秉承科学理念, 培养现代人
自主学习应秉承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在思考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问题上, 刘尧先生的思想比较有影响, 他提出教育从体制到内容更加开放, 更加国际化, 更具有前瞻性, 必须反映持续发展的人类文明和知识的进展等理念及终身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自主学习应是面向现代人培养而设计的一种学习模式。对于现代人的素质, 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以下几种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阿尔温·托夫勒认为现代人应当有责任感, 具有与人协作能力, 承受大任务的能力, 适应变化的能力, 协调周围关系的能力, 具有办事灵活、行动敏捷的特征[5]。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的学者认为, 现代人的特征是愿意接受新事物, 思想上倾向于革新和变化, 乐于发表见解, 时间观念较强, 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 计划性较强, 普遍的责任感, 信奉并且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等[6]。黄济先生认为, 一代新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创造精神、开放思想、未来理想几个方面[7]。
(二) 自主学习应采用客观的原则
进行自主学习设计时, 应采用客观的原则, 尤其应注意学校、学生甚至家长之间的差异。
1. 存在不同层次的自主学习。
这一点在同一学校的不同院 (系) 之间体现特别明显。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某些学科和专业对教师的要求相对来讲所需条件不那么苛刻。二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多属思辨性问题, 学生对教师不存在非常大的依赖性。
2. 存在不同类型的自主学习。
学生有不同的社会与家庭背景, 从事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条件有所不同, 所能进行的自主学习的类型也有所不同。这一点表现在农村与城镇、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学生在选择国外学习或进修机构时, 所受的经济条件的制约是明显的。
(三) 自主学习应采用科学、人性化的方式
目前, 学校在推行自主学习模式时, 很自然地结合高等教育信息化这一发展趋势, 这一做法在理论上是无可非议的, 在实践中, 它也的确为学生、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带来了方便。然而, 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信息化不能替代自主学习本身, 我们在思考用信息化的手段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同时, 也要用“心”去考虑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否则, 所谓自主学习, 最多也就是玩计算机与网络, 与学生的“自主”根本不挂钩, 更难谈人性化与科学化。
总之, 在进行自主学习时, 我们必须注意围绕现代人的培养目标, 注意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还要结合学校客观现实与学生的实际。
摘要:与自主学习相关的概念很多, 其中, 与自主学习的设计、操作、评价相关的概念尤其易于为人所混淆。自主学习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由其内在的逻辑支撑。弄清概念, 理顺逻辑, 分析、诠释高校推行自主学习模式过程中的问题与现象, 进而思考自主学习的时代性特征, 对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自主学习,概念,逻辑,时代性特征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67-80.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 (2) .
[3]林毅, 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4, (11) .
[4]卢晓中.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55.
在中学阶段,学校可将传统的逻辑基本知识开设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让学生初步掌握逻辑知识。如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定义、划分),也可将现在大学里开设的普通逻辑课程放在中学进行。据有关人士调查,98%的中学生认为在高中应该开设逻辑课,62%的学生认为中学的逻辑知识太分散、太零乱、不完整、不系统(曾经有一段时期,高中语文教材中分散有逻辑知识)。因此,逻辑教育即使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设,也必须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而语文学科自当挑起重担。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逻辑知识和语法知识是并重的,这些年的教学大纲以及现在的课程标准对于逻辑知识都不再做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可能是因为逻辑比较枯燥、繁琐,下了很大功夫去学,结果却收效甚微。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学点逻辑,是很有用处的。就语文学习而言,写作时许多病句的产生就是因为逻辑思维不严密的结果,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可以通过分析推理获得的。因此学习一点基本的逻辑知识,并有意识地在语文学习中运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也有助于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
一、渗透逻辑教育的不利因素
从历史角度看,以儒道释为主体的古代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着高中语文教育中逻辑教育的渗透。传统思维方式惯于形象、直觉思维,视抽象逻辑思辨为雕虫小技,重经验、重整体综合,鄙视理论上的推理分析,从而形成了抵制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逻辑教育的习惯心态。从现实角度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加强,变相的实用哲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1.逻辑教育渗透淡化
教育思想分为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方针与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示,反映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1963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部分规定: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辅助手段。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要以训练为主,要同讲读教学、作文教学密切配合,避免孤立讲授。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力求简明扼要,切合实用。逻辑知识编写成短文,在教学中,着重使学生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适用,初步理解逻辑的同一性、矛盾性、排中性和充足理由性。这份大纲符合教学规律,颁布后受到师生的好评。1986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删去逻辑知识。纵观大纲不难发现,教育思想越来越淡化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
2.教材内容制约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语文课本编入逻辑知识有两次:一是1961年起用的课本,编有概念、判断、推理和思维规律等常识性短文;二是1979年秋起用的课本,扼要介绍了逻辑知识,编排了适当的习题,1983年秋对此做了修订。
1986年,根据《大纲》精神,抽掉逻辑知识短文。从此,语文教材再也没有出现逻辑知识短文。逻辑知识短文的删除,在一定程度上使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缺乏依据。虽然现行教材课文内容、练习与注释有少量逻辑基础知识的隐性渗透,但并非每个教师都能于教学中将其有效发掘,因为教师本身的逻辑素养千差万别。
3.教师素质限制
教师素质是教师能胜任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品质、知识、能力与身心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成效。虽然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在高校读书时学过逻辑,但由于逻辑教材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相联系,故部分人学习逻辑基本上不积极,甚至认为逻辑无用,这类学生成长为语文教师,其逻辑素养相对就差,直接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逻辑教育。
4.教育评价体系阻碍
一是过分强调分数与升学率在评价中的作用;二是过多强调量化评价,忽视定性评价;三是缺乏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四是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不一致,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在这种评价环境下,语文教师无不围绕高考指挥棒,强化升学考试中相关内容的教学,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知识的传授以及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渗透逻辑教育失去了原动力,致使学生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缺少必要的逻辑理论支撑。
二、逻辑教育渗透策略
1.修订完善《课程标准》
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依据。《课程标准》有以下方面需要修订:一是重新界定、认识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应包括逻辑知识。二是“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得不够具体,应明确指出“与逻辑学沟通渗透”。三是在“阅读与鉴赏”中增加“初步掌握逻辑基础知识”,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依据。四是在课程评价中,将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作为考试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运用逻辑基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改革教材内容
改革教材内容,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素材。明确教材中逻辑教育素材的内容与形式,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素材。内容应当精要、好懂、有用,如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假说、证明、反驳、谬误等。形式要多样,可以集中编排或分散编排,可以渗透于课文内容或注释、练习中。
3.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造就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人才。加强对中学各科在职教师逻辑理论素养的培训与考核,彻底改变许多中学教师不懂逻辑的现状,使学生及时接受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其逻辑素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要面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改革逻辑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逻辑学在今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进而认真学习与钻研逻辑学,努力提高逻辑素养,在未来高中语文教育中高效地渗透逻辑教育。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应当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逻辑知识等,因为系统学过逻辑的在岗语文教师目前并不多见。
4.改革教学评价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
(3)情感与能力目标:
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教学难点】:
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1.3.1且(and)+1.3.2或(or)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问题1: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12能被3整除;(2)12能被4整除;
(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
二、知识建构 归纳总结:
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
三、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
归纳总结:
当p,q都是真命题时,时,是假命题,四、学生探究 问题2:
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1)27是7的倍数;(2)27是9的倍数;
(3)27是7的倍数或27是9的倍数; 归纳总结
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2.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
五、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
2、当p,q都是真命题时,题时,是假命题.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3.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4.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课后习题
1.命题“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A.简单命题
B.非p形式的命题
C.p或q形式的命题
D.p且q的命题 2.命题“方程=2的解是x=±
是()A.简单命题
B.含“或”的复合命题 C.含“且”的复合命题D.含“非”的复合命题 3.若命题A.C.,则┐p()
B.
D.
4.命题“梯形的两对角线互相不平分”的形式为()A.p或q
B.p且q
C.非p D.简单命题 5.x≤0是指
()A.x<0且x=0
B.x>0或x=0
C.x>0且x=0
D.x<0或x=0 6.对命题p:A∩=,命题q:A∪
=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p且q为假
B.p或q为假
C.非p为真
D.非p为假 参考答案:
1. D 2.B 3.D 4.C 5.D
6.D
板书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教材分析
本章安排的是“集合与简易逻辑”,这一章主要讲述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两部分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原来就有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的表示及集合同集合之间的关系.简易逻辑知识则是新增加的内容,这部分主要介绍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充要条件等有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学科,如数学中的数理逻辑、近世代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概率统计、拓扑等,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得到应用.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学习数学,需要全面地理解概念,正确地进行表述、推理和判断,这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广泛地说,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基本的逻辑知识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人们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
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这就是把它们安排在高中数学起始章的出发点.
本章共编排了8小节,教学时间约需22课时: 集合 约2课时
约2课时
约2课时
约2课时
约4课时
约2课时
约2课时
约2课时
约4课时子集、全集、补集 交集、并集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逻辑联结词 四种命题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小结与复习
说明:本章是高中数学的起始章,课时安排得相对宽松一些,像小结与复习部分安排4课时,其中考虑到了对初中内容进行适当复习、巩固的因素.
一 内容与要求
大体上按照集合与逻辑这两个基本内容,第一章编排成两大节.
第一大节是“集合”.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数学中,已经接触过集合,对于诸如数集(整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点集(圆)等,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这一大节首先结合实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介绍了集合的表示方法.然后,从讨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入手,给出子集的概念,此外,还给出了与子集相联系的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接着,又讲述了属于集合运算的交集、并集的初步知识.鉴于不等式的内容目前初中数学只讲述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考虑到集合知识的运用与巩固,又考虑到下一章讨论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需要,第一大节最后安排的是绝对值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此外,在这一大节之后,还附了一篇关于有限集合元素个数的阅读材料.
这一大节的重点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集合的初步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出现的集合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使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并且可以使学生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
这一大节的难点是有关集合的各个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概念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是从本章才正式开始学习集合知识的,这部分包含了比较多的新概念,还有相应的新符号,有些概念、符号还容易混淆,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
第二大节是“简易逻辑”.学生在初中数学中,学习过简单的命题(包括原命题与逆命题)知识,掌握了简单的推理方法(包括对反证法的了解).由此,这一大节首先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意义,介绍了判断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假的方法.接下来,讲述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并且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然后,通过若干实例,讲述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有关知识.
这一大节的重点是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方面,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这一大节的难点是对一些代数命题真假的判断.初中阶段,学生只是对简单的推理方法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并且,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几何课的学习获得的,初中代数侧重的是运算的技能和能力,因此,像对代数命题的证明,学生还需要有一个逐步熟悉的过程.
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的规定,本章的教学要求是:⒈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掌
握带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⒉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了解反证法,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
二 本章的特点
⒈注意初中与高中的衔接
近年来,在与本章有关的内容上,按照教学大纲,初中的教学要求有哪些变化呢?先看有关集合的部分.初中适当渗透一些集合思想,这一点基本没有变化.此外,初中去掉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内容.
再看有关逻辑的部分.1996年以前的初中毕业生,应该达到以下要求:⑴了解命题的概念;⑵初步掌握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能正确叙述题设与结论都是简单命题的命题的逆命题,了解正确命题的逆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正确;⑶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⑷理解用反证法证明命题的思路,能用反证法证明一些比较简单的几何题.从1996年起,对于高一新生,初中的要求又有进一步调整.上述⑵改为:了解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⑶删去.⑷改为:了解反证法.
基于以上情况,考虑到学习高中数学的需要,新教材一方面补充了一些必要的知识点,例如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另一方面对一些初中相对薄弱的内容,适当予以加强,例如关于反证法等.
例如,关于交集、并集的概念,教科书先从图形表示入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给出定义,再用实例加以说明,并且,引出概念的图形也只是采用了一种简明的形式,而没有画出全部可能出现的情况.
又如,本章是对比初中学过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且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讲述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
⒉重视集合与逻辑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本章是高中数学的基础,学习本章,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解后续章节出现的集合与逻辑语言,会用集合与逻辑语言描述学习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像对一些性质、定理的理解,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描述,对推理方法的掌握,等等.
本章在集合与逻辑内容的编排上,既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又照顾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且始终围绕着集合与逻辑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这一基本出发点.
在集合这部分,有关集合运算的内容,就注意在解方程和不等式方面的应用,在数学概念的分类方面的应用.
在逻辑这部分,有关命题的内容,突出的是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理解和对复合命题真值的认识,而不过多地涉及对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的判断.此外,像关于复合命题的否定,对近期学习影响不大,学生学习又比较困难,本章基本未涉及.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教科书中介绍了“或门电路”、“与门电路”,这是两个应用的实例.实际上,计算机的“智能”装置就是以数学逻辑为基三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⒈教学要求的把握要适时、适度
本章是高中数学的起始章,适当地把握本章的教学要求是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集合与逻辑的初步知识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作基本语言、基本方法的准备,相应地,对知识系统性、严谨性的要求一定要适度.
学习有关集合的初步知识,其目的主要在于应用.具体说,就是在学习其他知识时,能读懂其中的简单的集合概念和符号;在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时,能根据需要,运用集合语言进行表述.在安排训练时,要把握一定的分寸,不要搞偏题、怪题.集合有关性质的证明,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有些可能混淆但在实际问题中并不多见的关系,就不必故意编排在一起,让学生去一一进行辨析.
本章安排的是集合与逻辑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的讲述,是以初中数学的内容为基础的.从引出有关知识的实例,到具体应用的问题,基本都属于初中数学的范围,这种局限自然会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造成一定影响.随着后续章节的学习,对集合与逻辑知识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相应地,对集合与逻辑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水平也就越来越高了.因此,本章的教学要求,应该避免一步到位.
关于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真值表,在开始时,教学重点还是借助三个真值表,加深对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了解,而不必急于让学生掌握对一般复合命题的真假的判断.
关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本章对教学要求的尺度,还是控制在对初中代数、几何的有关问题的理解上为宜.
⒉提高集合与逻辑的教学效益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学效益不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学生用在数学上的时间比较多,像与美国比,是美国学生的好几倍;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表现良好,但创造性能力和应用能力有一定欠缺,个性发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为了后续章节的学习,在本章必须给学生打下适当的集合与逻辑基础,限于学生的预备知识与接受能力,在本章又不能过多地追求理论的完整,只有处理好这个关系,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怎样把握本章的教学重点呢?一是要有助于对初中数学的理解,二是要能为高中数学的学习扫除障碍.换句话说,学习集合与逻辑,要着眼于用集合与逻辑的知识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而不要在概念的严谨性、知识的系统性上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像逻辑中有不少问题,在学术界内部都有争论,在高一数学课上,就完全没有必要去涉及了.
⒊使用数学符号要规范
教学目标
1认识“引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妙处。
2积累古诗名句。
3了解“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表达方式。
4欣赏肖邦小屋四季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物的向往。
5运用口头或书面语交流旅游见闻,抒写独特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读两个句子,体会“引用”的好处,再交流感受。句中“引号”中的内容,就是使用了“引用”的`手法。提醒学生使用“引用”的方法,应该注意:必要之处才“引用”,不要滥用;不要改变“引用”的内容。
2请学生说几个用了“引用”手法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说说其大意。然后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背诵。
三、互动平台
自读材料,结合课文,体会“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园地
1看到题目会想到些什么?为什么说“这美丽的花园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2交流感受,体会肖邦小屋的宁静与优美。
五、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明确要求。
2选择自己的旅游经历谈体会。
六、习作百花园
1回想旅游经历,交流自己快乐的感受。
2确定习作范围,确定题目;交流习作题目、内容、提纲。
以国内ATM软件开发来说,几家大型的ATM制造公司在发展之初,都把ATM软件功能的实现作为当时软件开发的工作之重。随着公司的业务范围的急剧扩大,机不得不扩大软件维护队伍来应付市场对于软件产品的发展和要求。这些公司的软件管理人员一直踌躇于开发与维护成本和产品质量的矛盾解决之中,始终拿不出一套卓有成效的解决方案来。因此,提出面向逻辑设备的驱动设计对于ATM制造行业有着重要的意义[2]。
1 面向物理设备与面向逻辑设备的驱动设计的比较
目前,国内大多数设备制造公司,在进行驱动设计和开发时,都采用面向物理设备的设计方法,也就是按照设备属性、功能,为每一个设备实现一个驱动动态库[3]。上层人员必须要对每一个机器的机器特性进行重新琢磨,才不至于出错。这就必须充分向上层软件暴露机器特性。出现错误码时候,物理错误必须全部向上输出。
然而,很多国外的公司的驱动动态库常采用的技术是导出函数的形式基于一类设备设计一个共同的逻辑层,这样每一个设备有两个动态库。上层设计者进行软件开发只需要弄懂逻辑设备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屏蔽机器特性,设计出逻辑设备。在逻辑设备层次有自己的物理错误码,供开发和维护本层次的工程师使用。物理错误码不必也不要向上输出。
2 面向逻辑设备的驱动设计方案
逻辑设备类是驱动开发人员根据上层软件开发人员对该类设备的功能需求,依据目前各个物理设备的功能,以此为限制条件,进行设计的。驱动人员要从上层用户需求也就是上层软件开发人员的需要,这一角度来考虑,进行驱动的设计。逻辑设备类类是一个上层软件开发人员能够理解导出类,直接为上层软件设计服务。
上图中,一类物理设备是指从上层软件的视角来看,这些物理设备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比方说ATM读卡器。软件设计和用户需求只关注具体功能是否具备,而不必关注是采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此功能。
这样,驱动人员在技术上就有把同类功能的硬件抽象成一个逻辑设备的可能性,上层软件只需理解这样的一个逻辑设备,就不受各种复杂的硬件干扰。这样软件人员进行软件项目设计时减少技术风险,可以专注于上层用户需求更好的实现。
3 面向逻辑设备驱动设计的实现——以出钞机芯CDM为例
对于驱动技术人员来说,面向逻辑设备的设计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在此,我们以出钞机芯CDM的逻辑设备设计为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3.1 出钞机芯CDM逻辑设备的设计
流水打印机有很多种,指令系统和硬件特性也各不一样。为简单起见,本文以常用的Fujitsu出钞机芯BNMD100为例来设计一个流水打印机的驱动程序。
上层软件关注的重点是各个出钞机芯功能,而对每一种出钞机芯的硬件特性,上层软件是不必处理的,也无需处理,因此,驱动要屏蔽这些机器特性,设计一个出钞机芯CDM的逻辑设备类[4]。
下表是出钞机芯的逻辑设备出钞函数的范例,忽略相关参数。事件的接收可采用Windows的窗口捕获机制。
3.2 NMD100接口设计与实现
由于接口很多,在此仅以逻辑设备的iDispense()实现为例。
首先确定调用该指令可实现如下功能:
(1)如出钞过程中有废钞,自动回收废钞到废钞箱;
(2)按槽位出钞,只有从指定的钱箱吸取到足够的合格钞票,命令方执行成功,钞票停留在暂存器上,会被送到出钞口。
(3)只有当此命令成功执行后,执行iPresent()命令或者iRetract()命令才可能成功。
出钞操作接口iDispense()的流程设计如下:
3.3 容错方式与内部状态维持的处理
逻辑设备容错交由上层ATMC处理,物理设备容错交由硬件驱动库处理
用户操作的容错交由上层A T M C处理。逻辑设备内部状态交由上层ATMC维持,物理设备内部状态交由硬件驱动库维持。
4 总结
由于驱动是ATM软件的基础,面向逻辑设备的驱动设计,不仅为软件分层设计提供了一种知道行的方案,同时也为ATM软件开发单位的岗位设置、资源配置、维护模式奠定了技术基础。面向逻辑设备的驱动设计,不仅是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给驱动技术带来的新成果,还对软硬结合点技术平滑过渡,对软、硬件技术领域协调发展,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摘要:软硬结合点一直是制约软件发展的一个热点瓶颈。ATM技术就是一个软硬结合点技术的典型应用。本文提出了面向逻辑设备的驱动设计思想,并以出钞机芯CDM为例进行面向逻辑设备的驱动设计,以此来对软硬结合点技术解决手段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软硬结合点,驱动,逻辑设备
参考文献
[1]韩春刚,张学敏.A T M交换机控制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J],数字通信.2001,27(6):12~14
[2]信怀义.基于WOSA/XFS标准的ATMC软件应用[J].中国金融电脑.2007,5:64~65
[3]熊杰.设计模式精解[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PCI总线;数据传输;FPGA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26301
1引言
近年来PCI总线已经在高档测试仪器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由于PCI总线协议非常复杂,不便于与测量控制逻辑直接连接,需要经过一个PCI接口控制器作为桥梁。另外考虑到软件的处理速度和工作效率,测量电路高速采集的数据也不能立即传送给主机,因此在FPGA内部设计了FIFO缓冲器。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当送入FIFO的测量数据达到预定的数量时,本地中断逻辑通过PCI总线接口控制器向主机提出中断请求,主机响应中断后,通过PCI总线控制器从FIFO中取走测量数据。
PCI接口控制器的设计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实现,第二种方案是采用专用接口芯片。由于前者方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逻辑验证和时序分析工作,延长了开发周期,因此本文选择了专用接口芯片方案。具体型号是PLX公司的PCI9054芯片。使用这种专用芯片桥接PCI总线和本地总线,开发者可以省去考虑很多复杂的PCI总线规范,而集中精力开发硬件和驱动程序。
以下主要论述图1虚线框内的FPGA设计与实现。重点是与PCI9054接口的本地总线控制逻辑和中断逻辑。
2数据采集接口逻辑的设计
2.1PCI9054本地总线研究
对本地总线操作过程及控制信号时序关系的分析是应用PCI9054芯片和设计本地总线控制器的基础性工作。PCI9054本地总线的信号包括:LHOLD(输出)申请占用本地总线信号;LHOLDA(输入)本地总线应答信号;ADS#(输出)地址选通信号;BLAST#(输出)传输结束指示信号;LW/R(输出)读写状态信号(高电平表示写,低电平表示读);READY#(输入)外部等待信号;LCLK(输出)本地时钟;LRESET#(输出)本地复位信号;LA[31:2](输出)本地地址总线;LD[31:0](输入/输出)本地数据总线。上述信号名后带有“#”的表示低电平有效,另外输入输出是针对PCI9054芯片而言的。
当读数据时,本地总线上的各信号时序关系如图2所示,控制信号有效边沿的含义已标注于图中。图2所示的PCI从方式读操作中,每次传输的数据有多个字,ADS#信号变低表示数据传输周期的开始,之后每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将本地数据总线上的数据读入9054内部,在紧接着的时钟下降沿自动增加本地地址总线上的地址;数据传输状态将一直持续到BLAST#信号变低,表示当前数据期已经是传输的最后一个数据期,数据传输即将结束。这种传输方式称为突发传输。相对应的PCI9054也支持单周期传输。在单周期传输时,每次只传输一个字,BLAST#信号在ADS#信号有效后的下一个时钟周期就会出现。显然单周期方式的数据传输率较之突发传输方式会慢很多,由于FPGA内的FIFO数据传输率能够与PCI9054的数据传输率相适应,本文采用突发传输方式以提高PCI总线的传输效率。
2.2本地总线控制
根据前文可以明确出本地总线控制器的设计目标:根据输入的控制信号LHOLD、ADS#、BLAST#生成符合本地总线时序要求的控制信号LHOLDA、READY#和FIFO的读请求信号RDREQ。 对于LHOLD信号的应答问题,采用Verilog语言中的always和assign语句就能简便高效的实现。对READY#信号的处理可以采用同步状态机,其状态图如图3所示:
2.3对于本地中断的分析和应用
当采集并存储在FIFO中的数据达到一定数量,为了避免FIFO溢出主机需要将测试数据从FIFO中取走。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采用中断方式完成该工作。
在PCI9054 的中断被使能的情况下,如果本地逻辑向PCI9054芯片输出本地中断信号,PCI9054芯片将生成PCI中断信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PCI9054芯片生成的PCI中断信号是电平信号,而非脉冲信号,因此当该PCI中断被PCI主机响应后需要在中断服务程序的入口处手动禁止PCI中断,否则会导致多次触发中断的异常情况出现。同时由于在中断服务程序出口处重新打开了PCI中断,因此须在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期间撤销本地中断源以避免中断服务程序一旦结束就将再次触发中断的异常情况出现。
基于以上分析,本地中断处理逻辑需要实现两点功能要求:① 当触发条件满足时,生成本地中断输入信号LINT#。② 在中断服务程序执行期间,撤销本地中断输入信号LINT#。对于第一点要求,采用的方法是用减计数器的溢出信号来作为本地中断输入信号,该计数器的初值可以由应用程序根据被测器件和测量模式来灵活设置。对于第二个功能要求,在开发实践中采用了一种效率更高、移植性更好的本地中断信号撤销机制。其关键点在于将撤销本地中断信号的控制权由本地逻辑转移到中断服务程序中。具体方法是:在本地端设计一个中断处理触发器。该中断处理触发器的clear端口连接的是数据总线的最低位与译码器输出信号相与后的信号,D端口置1,clk端口连接上述减计数器的溢出信号,q端口上输出信号经过非门作为LINT#信号输出。当FIFO中的数据量达到预先设定值时,减计数器溢出,触发器q端输出高电平,经过反相器即产生低有效的本地中断输入信号。当主机响应中断,并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后,执行一次对该触发器置1的操作,这样连接clear端口的与门的两个输入端都为高电平,进而将该触发器的q端输出置0,经过反相后,LINT#信号变为高电平,即撤销本地中断信号。
3结论
本文讨论分析PCI9054接口控制器的本地总线操作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与设计了数据采集接口逻辑。该数据采集接口逻辑是PCI9054芯片与数据FIFO进行信息交互的桥梁。该设计已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进行了功能描述,并仿真验证和综合。设计方案已经应用在某晶体管特征曲线图示仪产品开发实践中,实践运行证明该数据采集接口电路能够高效、稳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PLX technology PCI 9054 Data Book Version 2.12000,(1).
我们知道,普通逻辑自学 考试 主要 内容 是传统逻辑,如同素材性质判断形式之间的对当关系、换质法和换位法、三段论等,它们是一种非形式化逻辑,比较多的使用 自然 语言和结合人们的日常思维。自学考试还有一些数理逻辑内容,特别在复合判断及其推理和模态逻辑等章节,如真值表、两个德摩根定律,各逻辑公式间的推导等。数理逻辑是一种形式化逻辑,以人工符号这种形式语言建构形式化体系,不用或很少使用自然语言,离人们日常思维较远。逻辑的非形式化部分与形式化部分是互补的,共同为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服务。长期以来,我们认识上有片面性,似乎形式逻辑的 现代 化就是要强调形式化,这样,包括江苏在内的全国逻辑自考试题使用愈来愈多的公式符号和形式推导,考生当然就感到逻辑难学,自考难通过。即使勉强通过了,很快就忘记了,日常并不感到学逻辑有用。
经省自考办批准,1998年下半年普通逻辑自考增加非形式化试题。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和 社会 日常思维的各个领域,但是,这类试题既不是考核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考核逻辑的专业知识,而是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题型是单项选择题,每一题由题干和五个备选答案组成。共有15题,每题2分,合计30分。考生完全可以调动自己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知其然,即使不知其所以然也能答对得分。显然,整套逻辑试题的难度比过去有所下降,考生会感到对自己今后的 学习工作很有用。我相信这种新变化会受到有关领导和广大考生欢迎的。
我国有些外资 企业 招聘员工也用这类试题来考核员工的逻辑思维能力。许多应聘者感到很陌生,无所适从,结果不是在外语和 计算 机,而是在逻辑考试中被淘汰。今年开始江苏逻辑自学考试一改,今后应聘外资企业遇到的这种尴尬就会越来越少了。
对于这类非形式化试题,虽然都是单项选择题,但从题干中所问的 问题,可以分为六类:
一、由前提确定结论型
题干所给已知条件是前提,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定它合乎逻辑的结论。例
1、某汽车司机违章驾驶,交警向他宣布处理决定:“要么扣留驾驶执照三个月,要么罚款1000元。”司机说:“我不同意。”
如果司机坚持己见,那么,以下哪项实际上是他必须同意的? a、扣照但不罚款。b、罚款但不扣照。c、既不罚款也不扣照。d、既罚款又扣照。
e、如果做不到既不罚款也不扣照,哪么就必须接受既罚款又扣照。[题析与答案]交警的处理决定,其形式为“pq”,司机不同意,即(pq)。(pq)等值于(p∧q)∨(p∧q)(见《普通逻辑自学指导》第49页)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所讲之蕴析律,上式又等值于(p∧q)→(p∧q)。所以,本题的答案是e。例2,某珠宝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
四人口供中只有一人是假的。
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题析与答案]乙和丁的口供矛盾,根据矛盾律,其中必有一假。四人口供中只有一假,所以,甲和丙口供是真的。甲口供真,作案者为丙,加上丙的口供,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丁也是作案者,由此也断定乙和丁中,丁讲假话。所以,本题答案是b。
二、由结论寻找前提型
题干所给的是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能得到此结论的前提。例3,如果张英获得了吴玉章奖学金,那么,他一定是人民大学 研究 生。上述断定是基
于以下哪个前提作出的? a、张英一定是人民大学研究生。b、张英获得吴玉章奖学金。
c、人民大学研究生都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d、只有人民大学研究生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e、人民大学研究生中一定有人获得吴玉章奖学金。[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由d推得:“只有张英是人民大学研究生他才能获得吴玉章奖学金”,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与充分条件假言判断转换的公式,就可得题干中的结论。
例4,如果一家企业的员工人心涣散,那么该企业的领导肯定不懂管理心 理学。若要上述断定成立,必须以下列哪一项为前提? a、企业没有好的 经济 效益就会人心涣散。
b、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企业就没有凝聚力。
c、运用管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管理,就能使企业形成凝聚力。d、企业管理人员都应该学点心理学。
e、不学心理学的管理者也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c。根据《指导》第50页和第224页中的假言易位律,c就能得到题干中的结论。
三、加强前提型
题干中有前提有结论,但题干中之前提尚不足以推得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补充前提,才能得出题干中之结论。例
5、小王和小李关于抽烟有如下对话: 小王:“我想,你不应该反对我抽烟。” 小李:“这很难说。” 小王:“至少我没有反对你抽烟啊!” 小王的话中隐含着的前提是什么? a、抽烟有害健康。
b、抽烟对健康没多大危害。
c、抽烟者对不抽烟者没有多大 影响。
d、如果我不反对你抽烟,那么你也不应该反对我抽烟。e、如果我反对你抽烟,你就可以反对我抽烟。
[题析与答案]本题答案是d。因为有了d,加上题干中小王的第二句话,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才能得到题干中小王第一句话这个结论。
例
6、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对象的一半作为实验组,食用了大量的味精。而作为对照组的另一半没有吃这种味精。结果,实验组的认知能力比对照组差得多。这一不利的结果是由于这种味精的一种主要成分——谷氨酸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有助于证明味精中某些成分造成这一实验结论? a、大多数味精消费者不象实验中的人那样食用大量的味精。
b、上述结论中所提到的谷氨酸在所有蛋白质中都有,为了保证营养必须摄入一定量。c、实验组中人们所食用的味精数量是在政府食品条例规定的安全用量之内的。
d、第二次实验时,只给一组食用大量味精作为实验组,而不设不食用味精的对照组。e、两组实验对象是在实验前按其认知能力均等划分的。
[题析与答案]题干中所述之实验为差异法(求异法)实验,其特点是同中求异,也就是其他先行条件相同,只有一点不同,即实验组食用大量味精,对照组不食用。所以,本题答案是e。因为有了e,这实验才可靠。
四、反驳型
前面三种类型都是用推理进行证明。原来题干中的前提真或者经补充前提而使前提充分真,那么,可以演绎证明结论必然真或者归纳证明结论非常可能真。由结论真寻找前提也是一种证明。反驳可以反驳论题(推理的结论)、反驳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一)确定选项以反驳结论。
例
7、一种对许多传染病非常有疗效的药物,目前 只能从一种叫ibora的树皮中提取,而这种树在自然界很稀少,5000棵树的皮才能提取1公斤药物。因此,不断生产这种药物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该种植物的灭绝。
《演讲与口才的逻辑:明星讲师是这样炼成的》 作者:晓印 肖琼娜 人民邮电出版社
共和国四大演讲家 彭清一 亚洲第一名嘴 张锦贵 胜者集团董事长 张斌
中国培训师培训权威导师 周平
江中集团资深人力资源实战管理专家 卢小青 倾情作序、联袂推荐
知者不说、用者不示、秘而不宣的经世致用心灵操纵秘笈 引爆员工、激发听众、成交客户的演讲绝技 演讲者进阶的地图 培训师成长的导航
逻辑就是把散落珍珠串成闪耀项链的那根线
学会逻辑思维,快速整理思维、快速表达思想、精彩呈现内容 讲话可以套公式,讲得一套一套的 实战落地有结果,简单有效果显神威 第六代培训师智慧演讲精进书系 1 《演讲与口才的逻辑:明星讲师是这样炼成的》 1 序
一、醒世功伟,与时俱进 4 序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6 序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 自序 9 引言 11
一、与时俱进的第六代培训师有什么不一样 11
二、明星讲师不得不懂的演讲与口才的逻辑 28 第一章会心 36 第1段 传统教育心理学 37 1.听课注意力曲线:如何使学员获得最好的听课效果? 37 2.学习记忆力曲线:如何使学员获得最好的记忆效果? 38 3.主场优势效果大:如何使讲师获得最好的心理优势? 39 第2段 现代教育心理学 40 1.皮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的期许影响学生的发展 40 2.注意力等于事实:培训师的注意力决定自身格局 42 3.吸引法则有能量:如何用正能量去吸引学员 46 4.成人学习有规律:使学习事半功倍的4个规律 48 第3段 前沿教育心理学 52 1.大脑程序操纵码:大脑编码的3个重要原理 52 2.移情都恋有原理:使学员爱屋及乌的移情大法 57 3.众策群力精神扬:正面、利他、勇敢、坚持 5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51-03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说,在宇宙的原初,各种鲜活的生命因素不仅弥漫于整个宇宙,而且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各种生命因素及其发展过程都是相互依存、彼此确证的整体性的存在。这意味着,大到整个宇宙,小到每个具体活动,彼此之间都是平等和谐的,都对过去、现在、未来开放。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作为以人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最理想的状态也是由师生等各种教学因素构建的,生生不息的,和而不同的状态。这与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是一致的。基于此,同时为了响应全区今年九月开始的高中新课改,我们截取了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案设计,作为我们研究高中新课改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对比传统教案设计的优势和不足,尝试进行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在研究的第一阶段,从宏观上提出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生成性,希望能为新课改的探讨略尽绵薄之力。
一、新教案设计对传统教案设计的借鉴
新课改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包括教案设计在内的各种新变化,但是,新事物终究会代替旧事物并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会与原有教案设计彻底决裂。我们对新教案设计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教案设计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才显得科学而有意义。
当新课改来临后,国内学术界对传统教案设计进行批评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偏激之语,在这里不再赘述。但冷静下来,笔者认为,传统教案设计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传统教案设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紧扣课本内容,狠抓基础知识,设计步骤力求清晰严谨等等,这与新课改的理念并不矛盾。新课改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新教案设计应是师生双主体构建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开放,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抛开课本和基础知识天马行空,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课本联系到广阔的社会人生;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强调备课、上课、课后都是生成的,并不意味着写一份严谨的教案就会被认为落后跟不上形势,新教案设计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多样化,但必须科学严谨。此外,传统的教案设计虽然更多地指向高考而显得功利性大于人文性,但也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可以完全抛开高考,专门讲人文。从现实来看,高考选拔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仍然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拔制度,所以仍然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那么,只要高考存在,完全抛开教育的功利性就显得武断而幼稚了。所以,我们的新教案设计的有效性之一仍然会指向高考,但绝不会以高考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力求在功利性和人文性之间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伽达默尔说过:“我们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在传统之中的,不管我们是否了解这个传统,不管我们是有意识地对待它,还是完全盲目地认为我们正在重新开始——这一点也改变不了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传统的力量。”当我们把矛头都指向传统教案设计并为新课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在热火朝天地努力着的时候,我们想说的是,请停下来思考一下过去和现在,不要浪费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汲取、为我所用,或许我们会有新的感悟,从而走得更稳更远。
二、教案的生成性资源——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1.教案设计具有生成性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否定、超越的生成过程。其实,作为生命表达的文学艺术也是这样。文学艺术以有限的在场联系着无限的不在场,因此艺术的生命意义必然会被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同一时代的不同人,不同时代的人所不断解释。而每一次言说,就意味着原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新的意义随之产生,生命意义因此不断丰富,从而更接近生命的真实和完整。正如金丹元先生在《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中所说:“云彩追求无穷无尽的空间,在追求中不断变换自己的形态,他不计较原形的存在与否,因为丧失本身就意味着新生。”生命也如云彩一般,并非一目了然,清晰可辨,她“常常是以不清楚或不愿清楚而现身露脸的。要想使一个东西更清楚,必须一刻不停地和不断说下去。”不清楚意味着生命的空白,空白意味着未知,未知必会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作为生命表达的艺术更愿意选择不把生命看得一清二楚,而宁愿把生命的一部分留给未知,宁可相信生命中还有一团漆黑的地方,以此激发作者和读者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艺术的天空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文学文本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其教案设计是否有效与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密切相关。
2.教案设计的生成性资源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对教案设计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一份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是判断其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何为教案的生成性资源?笔者认为教案设计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大致可分为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的理解,集体备课、说课给教师带来的启发,上课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互动形成的火花,与时俱进的资源,教学后记等等。而在这么多的生成性资源中,笔者又仅仅以课堂上师生互动造成的火花作为论述教案设计生成性资源的一个切入口,因为笔者认为这一部分的资源代表着师生相处最和谐的状态,代表着师生最灵动的智慧,最具不可预知性和创造性,因而也最具生成性。
(1)课堂是舞台,满足师生表演的欲望。
由于实施新课改后对讲台作为权力中心象征的消解,课堂成了师生展示各自演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师生都是主角,只有互相唱和、互相配合才能把这出戏唱下去,并唱得漂亮。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眼神都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由局外人一跃成为戏中人,他们积极投入到戏中来,教学过程终于成了由师生双方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于是在这个舞台上,师生时刻关注着对方的表演,并努力完成自己的表演,在对方鼓励理解的眼神中,不仅看到了尊重和认可,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对象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还希望自己的表演有观众。理想的教学过程满足了师生表演的欲望,尤其来自“内行人”,即“同台演出”的“演员”的欣赏,更让人信心倍增。而由于这是一场合作式的表演,因而产生了双倍的动人效果。原有的教案设计无论多么有预见性、多么完善,都不可避免地在此时遇到一些“意外”,教师会根据实际的“意外”,对教案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适合师生的发挥。
(2)知识的交流互动。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无论教师在原有的教案设计中准备得多么充分,也必定有其“未知”的一面,学生也必定有其“已知”的一面,此时,通过课堂的交流互动,就可以实现知识的优势互补。笔者在上课时就深有体会。每一次学生的课前演讲都让我大开眼界,学生关注的东西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音乐……无所不包。所以,我常常会抛弃原来设计的上课导语,顺着学生的演讲导出我今天要上的课,既尊重了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每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学生的新观点经常让我灵感突现,说出我在备课时根本想不到的例子或话语。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互动会让师生拥有更多的知识。
(3)情感的交流互动。
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新课程标准更是要求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因此,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真情涌动、心潮起伏中将每一个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真诚的情感演绎,把“对无穷宇宙的探索,对大千世界的众生百像,对人类历史的演进,对善恶美丑的褒贬都有效地转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学生同样可以表达真情实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学习的动力。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总之,尽管师生双方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畅所欲言所带来的愉悦,被人倾听所带来的慰藉,必将唤起师生心底最深处的共鸣。情感教学也是教案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维度。通过课堂上的对话互动产生的耀眼火花,丰富了学生,也丰富了教师,师生有了无限的再生性和多元性。由此而来的教案设计必定是最具时效性和有效性的。
总之,师生在知识与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积累,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带来质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质变就是师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知识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净化”,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是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因为“教学双方的独立性受到尊重,创造性得到发挥,教与学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教学过程呈现前所未有的民主范围,教与学在智慧、知识、智能的审美体验中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由”。这种自由是最真实的自由,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自由。教师获得最大的自由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教案设计,他会更有动力、更有兴趣、更有资本。而理想的课堂不会用有限的结论终结无限的对话过程,而是大家接着说。在这个意义上,师生双方其实都是教案设计的生成性的设计者,因此,笔者才说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最具生成性的资源,它将不时督促着教师对原有教案设计进行及时调整,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又会忠实地记录在教学后记中,成为下一轮教案设计的背景资料。这样的教案设计,不再是静止的,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时段、某一批学生、某一节课,而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从而也是最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也是最有效的。
三、一份生成性的语文教案设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既然教案设计的有效性标志之一是其具有的生成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做好一份教案设计呢?初步推论,既然生成性是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本身对教案的理解和设计也应该是生成性的。比如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比以往更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时刻学会为教案留白,永远不要想着万无一失。教案的不断变化,正是新课改下语文教案设计的最大魅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案设计不是某个阶段某位教师的任务,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由各种教学因素共同建构。没有生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有效的教案设计。而教案设计的每一次生成也并非随心所欲,它承袭过去、活在当下、指向未来,是教学生命的绵亘。因此,语文教案建构的有效性不在于它创造了什么新的东西,而在于各种教学因素生命可能性的展开,并自动成为下一次教案设计的背景。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1-29
逻辑狗教案06-25
逻辑推理教学设计01-02
相关推论与强相关逻辑研究论文11-22
趣味逻辑论文10-22
逻辑思维总结10-20
探究心理逻辑论文10-31
逻辑学考研11-09
逻辑辩证法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