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江苏省兴化中等专业学校顾建萍
由于我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经济不发达,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只有考上重点高中既而才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所以能否考上高中是家长衡量小孩是否会成材的第一把尺。那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孩子只能在亲朋好友包括父母的惋惜声中选择职业中学就读。他们的学习基础差,不言而喻。他们表面上无所谓而内心却异常脆弱敏感。当他们怀着一颗在学习上曾经累累受伤的心,踏入陌生的职业教育的大门,纵使失落也会带着几分希冀和憧憬,希望在这里学到一门技术或拿到一张文凭,更有甚者,希望信心在这里点燃,道路在这里延伸。他们会常立志但很少能坚持到底,他们会缺乏耐心、厌学,甚至有时因为心情不好出现课上扰乱课堂,课后聚众斗殴的现象。所以作为职中教师,我个人认为需要具备更多的爱心和宽容。要能及时发现并表扬他们取得的哪怕是很小的一点进步,帮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真正从过去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从教七年来,我一直任教职中语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我所教学生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由最初排斥甚至讨厌那些目无尊长的所谓“坏学生”到现在觉得再差的学生身上都有可爱的地方。也许正是基于这点,我觉得作为职中学生不太重视的语文课应该这样来讲授。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等,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平时应多鼓励引导,切忌无处不到的批评训斥,因为任何鄙夷、讥讽、怒斥甚至体罚学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相信学生都是求进步的,都是要学习,有旺盛求知欲的,能够改正错误的。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既要象朋友一样与学生平等、民主地相处,要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思想、个性、人权、创造力和学生之间的差异等,真诚地关爱他们,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又要是循循善诱的长者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对错。这样,学生才会更加投入地学习,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效果才能产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他
们积极思考,分散思维,敢于创新。这是一切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如在教学中我就设置了课前5分钟发言,发言的主题由学生自定,这样,既了解学生,也增进了师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情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采取教学多种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职高学生大多数本来就不是很爱学习,认为语文没用的学生就更多了,再加上这样一种考前死记就能过关的考试机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再看教学内容,教材陈旧,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内容少得可怜,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就更是凤毛鳞角了。
首先职高学生是应用型专业人才,教学应以“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授之以渔,因此,职高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同时,要充分体现专业特点,为专业服务。
教师要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了解专业需求和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专业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教学资源,努力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在教学中广泛开展与专业相关的体验性说写训练活动。如模拟招聘会。首先把学生分成2组,一组写自荐书,要求根据自己的特长、专业特点等写出自己的亮点,一组扮演招聘单位,收集目前该专业的就业条件,对本次招聘拟写一份招聘广告,包括招聘条件、待遇、专业要求等。准备好后就现场模拟招聘。招聘结束后各组人员写一份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且引起了学生对专业与就业的关注,使学生懂得了就业的艰难,认识了自身学业储备的不足,激发出他们的上进心。
其次,语文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看报刊杂志,听广播电视,读中外名著,欣赏名胜古迹。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求职信,从看电视广告到看药品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之中。具体做法有:
(1)鼓励学生演讲或编演小品,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或文艺演出,使学生在编演或演讲的过程中培养说写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感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兴趣。
(2)经常进行辩论或焦点讨论活动。现代学生都喜欢上网,喜欢看电影,也有自己关注的时政要闻,如谈超女、谈电脑游戏,震撼于奥运会的召开,悲痛于地震的发生,焦虑于金融危机下的就业难、骄傲于家乡菜花节的召开等。我让他们以《网络的利与弊》、《也说超级女声》、《奥运归来》、《给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假如我是应聘者》、《我为家乡发展出主意》等等为话题,开展辩论赛或进行焦点讨论。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学生在阅读筛选信息,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学会了关注生活,提高了思辨能力和说写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再次,教学内容要体现美。语文是美的,文学是美的,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美,还有情感。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美,要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撞击,让他们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性美的最好工具。
用名人名事感化心灵,每星期应该用一节课时间给学生读一篇感动人心的文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性的洗礼。
近年来, 职业学校学生生源多是没有考入高中, 甚至没有参加中考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语文课程基础薄弱, 加之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较差, 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距离语文教学目标越来越远。总体而言, 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普遍较低。因此, 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必须改善语文教学环境, 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笔者认为, 在现代教育观的理念指导下, 必须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 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一、注重语文教师的激情塑造
与其他课程教师相比,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更多的激情。原因在于:首先, 中华民族之语言丰富多彩、文化博大精深, 这为教师的教授思路、教授方法、教授形式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甚至是无限的遐想;其次, 从学习的主体来讲, 中等职业学生本身对课堂学习兴趣不浓, 加之小学和初中形成的语文枯燥性印象, 导致语文教学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吸引力;针对职业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 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搞得富有创意和激情, 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心理, 进而实现“亲其师”, 而“信其道”“学其能”。教师的激情是通过表情、动作、语言来表达的, 其中, 精妙有趣、回味无穷的语言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果”,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二、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本思想是:学生主体, 即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 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来进行,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模仿与记忆, 而是学生的吸取、吸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这就需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平台, 引导他们积极交流、敢于实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基础较差, 但乐观积极、表现欲强, 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因此, 要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相互学习、师生互动的平台。其中, 将课堂教学搞“活”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课堂上避免整堂课都由教师讲授的现象, 采取“引导式”“发问式”“讨论式”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同学发散性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由教师单方向的讲解转化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 催化学生的活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 促进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获得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在学习语文课程中实现独立、创新等重要品质的培养。
三、创新多样化教学方式
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 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化教学用具和教学手段,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 采用静态和动态、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传输方式, 在文字中加入相关的图片、视频,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课堂教学不仅丰富, 而且有趣, 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
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改变以往安静的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 把语文课设计为表演、演讲、朗读比赛、文学鉴赏等多种形式。例如, 讲授《致橡树》时, 我就将它变为朗读比赛加讨论鉴赏课。课前发一个主题朗读比赛“通知”, 可以自主朗读, 也可以多人合作朗读, 让学生自发报名, 并做好比赛准备。由我和部分学生组成评委会, 进行当场评比亮分, 再由我适当点评,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赏析, 教学效果显著。在“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版块中, 进行学生互动。在“介绍”专题中, 进行“破冰”游戏, 让学生轮流扮演介绍人、被介绍人等角色进行互相介绍, 进而让学生就其主题进行相互交谈、即席发言等, 并让学生进行互评与打分。
三是适度开展课堂外教学。社会是学习的课堂, 在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世界中, 必须“跳出语文课本、跳出语文课堂”, 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空间。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文学类电影, 组织本学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开展文学交流,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拓宽视野、激发创造性,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需要学生不断感知、充分理解、不停顿悟的过程。作为一名职业中学语文教师, 任重而道远。因此, 我们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破除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快乐去学习;让职业中学的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 更要成为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载体。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阵地。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然而, 职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基础较差, 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水平。实践证明,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转变这一局面的核心思路。本文指出, 注重语文教师的激情塑造,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以唤醒学生的自信。这要求我们不能人为地拔高习作的要求,小学习作要姓“小”,即学生要在小学阶段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比如说把字写好,把句子写通顺,把话写明白,把想写的事写清楚,扎扎实实地打好习作的基本功。在平时习作中,只要学生达到了学段的要求,我就给高分,甚至给满分,尽量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我常常对每个学生习作进行前后对比,进步了就给予表扬、鼓励,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习作不搞一刀切,让每个个体的习作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对于一部分处于“饥饿”状态、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要适当提高要求;对少数力不从心、习作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降低难度,积极评价,多鼓励、少批评,增强他们习作的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小学生经历的大都是平凡的小事,而他们往往忽略了这些细微的小事。因此教师要从身边的小事着眼,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如三年级习作中,要求学生写“一处美丽的景物”,很多学生选择了写校园,他们最熟悉的是校园,可是学生在写的时候,只是叙述了校园里有什么,、根本没有描写性的语言。怎么办呢?我把学生带出教室,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的美丽景色,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门旁边的两棵柳树:柳枝有什么特点,可以用什么词来描写?柳叶呢?你想到什么了?(这里观察与想象同时进行)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柳枝细又长,很柔软;柳叶嫩绿色,也是细又长,联想到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还想到了柔软的枝条像少女的长发……我告诉学生,这是静态描写;那有风吹来,会怎样?有学生脱口而出“飘飘摇摇”“像少女们在跳舞”“像飘起来的长发”“像春风吹动的雨丝”……我告诉学生这就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才会生动。这样,通过实地指导学生观察,回教室后,学生把观察到的和听到的写下来,就不再感到无话可写。一篇篇习作很快写出来了,语言形象生动,想象也很丰富。
三、强化学生言语实践
身为教者,我们还可以尝试着“读写迁移,‘大小’结合”,也就是将课文理解扩展到课文仿写,单元习作与课堂内外各种小练笔结合。如,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方面写出北大荒的美,再把这种写作方法迁移到《习作4》“写一处景色”,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来,有条理地写出来。在我们的教材编写中,有很多这样的“读写迁移,‘大小’结合”的例子。用张庆先生的话说:“长线”藴伏积累,“多布云彩”;“短线”相机渗透,机动练笔,做到“长短结合”“大小互补”。当然,把语文课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做简单的笔记,进行好词佳句交流,也是强化学生言语实践的举措。
四、改革教师习作批语
习作批语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把习作交给教师,就如交出了一颗心,总是焦虑不安而又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教师的批改。如果在批改中能做到多批少改,意在启发;褒多贬少,重在鼓励;因人施批,妙在灵活。那么,这种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的批语,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尝试着用经典名句或把其略作修改后作为习作批语。没料到,这无意插柳的短小批语竟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激起了他们对习作的极大兴趣。于是,在以后的习作批改中,我就尽可能多地用诗词名句写批语,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批语,从而激发他们对习作产生更大的兴趣。如看到一篇篇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时,我会兴奋地写上:“春色满园关不住!”有些文章,开头并不怎么好,可越往后读,越觉得妙,我会情不自禁地批上:“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的学生能及时发现并讴歌新人新事新风尚,我赞赏地写下:“春江水暖鸭先知!”当然,批语不止要有激励性,还要对学生有启发性,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这就需要摘一些富有哲理的名句了。一次活动后,我收回学生的札记,一篇篇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文章,使我欣然批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我便写上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示嘉奖。这些赞美、欣赏和启发性的批语,使学生耳目一新,大家带着欣喜,带着骄傲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结果学生不仅对诗词名句感兴趣了,而且对写作也感兴趣了,习作也就更认真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因此,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应该首先确立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达成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策略、拟定的教学程序,以及为实施目标所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
一、目标制定要基于学生,具有实效性。
教学目标必须体现“教学”价值。什么是有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换而言之,就是要教孩子不懂的,讲学生不会的,练学生最需要练的,显现出“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语言表述上要改变。比如:“能认读、能背诵、学会、通过、初步感受、„„”当主语变成是学生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就会更多得考虑学生要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而不会以教师为中心。这样才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才能更好得为学生的学服务。
二、目标的设置必须是明确、恰当、具体的。
所谓明确、恰当、具体的。就是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知识背景的特点来设置教学目标目标设置不能多,应该少而精,例如在备课《拥抱大树》时,我制定的目标是:
1、每位学生能正确读出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说出词义,并正确书写。
2、能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板书的提示,简要复述事件内容。
3、初步体会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把一幕场景写具体。
三、目标的设置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
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能让教者准确把握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要设计出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它必须是具体的,明晰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到的。如上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落实和检测。第一次学习课文时我提的要求就是读准关键词语的字音,理解词义并正确书写。然后有一个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的检测,力求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落实目标要求。
四、关注差异,归类分层。因为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不同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备课前要做好学情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这样定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落实目标
2、能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板书的提示,简要复述事件内容时,我提出了可以参考老师屏幕上的提示,也可以自己说的要求,考虑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吧,本人交通运输本科,家庭条件很一般,现在铁路局下属单位车务段谋生、混口饭吃,以前也发了不少铁路的帖子,均已删除,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半年前写的东西自己现在都觉得惨不忍睹…人总归在成长,一段时间总结一下看看自己在成长在进步,这段日子就算没有白过~与各位共勉~
对于找工作的一些建议:
第一步、我们应该确定一个行业,从个人兴趣,行业发展,薪资待遇等方面考虑,对于许多人,所学专业已经决定了你要发展的行业,以运输专业为例,我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在铁路行业~主要分布在铁路局、地铁、铁路设计院,包括今年毕业的研究生同学,基本也在这个就业范围,还有神华很不错,待遇很好。还有一少部分同学工作完全脱离了自己的专业,有编程特厉害的跑去软件、计算机、互联网相关行业,有喜欢英语的去当老师、出国了,有的卖服装去了(不要误会是服装行业上游),有当村官的,社区服务之类的。
总之,对于大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来说,还得靠专业吃饭;对于一少部分人,如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学期间你就应该培养自己一种能力,要达到将来你可以靠它吃饭的程度(官、富二代不涉及)。第二步、确定了行业之后,就该确定企业类型,可供选择的也就是体制内(公务员、央企、事业单位、国企)和体制外(私企、外企),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会选择体制内的企业,影响因数大家都知道,举两个例子吧:
1、我堂兄97年毕业于交大无线电专业(现通信),目前在通信行业工作,没有混到管理阶层,目前保持着半年一次的跳槽频率,找了个北京媳妇,在北京现在有两套房子(一新一旧)孩子10多岁了,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而他的同学在体制内的许多已经熬到处级干部了,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在毕业10年后完虐我堂兄。
2、我的小领导的姐姐,40多岁了,20年前毕业于北京一高校,留京工作结婚生子,在北京现在有套小两居,目前供职于一家私企,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效率的降低,她已经没有能力跟刚毕业的学生竞争了,公司老板不给她涨工资,刚毕业的学生进她们公司薪水就比她高,明显老板在逼她离职,可她已经没有跳
巢的能力了,只能忍着…他弟弟学习不好当兵复原回到体制内也混到了处级,我的小领导中专毕业也混到了科长了。体制内体制外就好比两条函数线,一个递增一个递减,当然也有例外,在体制外混到管理者也不错,在体制内混不起来也不会有人嫌,还可以倚老卖老~囧,举个例子,国企好多老职工逼着企业给自己子女解决就业,为了和谐需要单位也一般会给解决~体制外的企业谁管你,更别说子女了~
对于铁路局很多人抱怨这抱怨那,可对于学运输的孩纸们可选择的余地很少~行业性质决定,男生还好,女生很多都跨不进路局的门,再说铁路局也没有那么差,去问问老师每年去铁路局的有多少你就知道了,本科进铁路转正后税后4000-5000的工资也不是就那么的没有竞争力,而且逐年在上涨,出去看看私企外企能给多少,真给不了多少,能拿到高薪的很少。建议大家把目光放远一点,进了铁路也不是就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站段长——局长——部长就是你奋斗的目标!!不要太小看自己~咱怎么说也是行业的龙头。又到了毕业季,下面给签了铁路的童鞋入职的几点建议:
1、对自己有信心,铁路工作,在学历上我们都是佼佼者,但自信请别自负,不然你会很受伤,要学会
扬长避短,放低姿态,多学习、多思考,做好3-5年的基层经验积累,开始几年可能会比较辛苦,但请记住你不会一直在一线;
2、要善于表现自己,该谦虚谦虚,但在领导面前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才华、能力、与众不同,有个赏识你的领导,你的发展会快很多,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得千里马去寻找;
3、善于把握机会,铁道部、路局机关、调度所会有路内招聘,可以去积极把握,前提是规章、业务必须熟悉,你才能脱颖而出;
4、铁路不是没什么干头,而是很有干头,去了现场,很多人会跟你抱怨这抱怨那,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不然你就泯然众人矣,要记住:铁路上许多人文化水平很低,只会抱怨,但你不是,你需要思考,在专业上挖掘,可以改良设备、改善作业流程,这就是你工作的成绩,你的价值,领导赏识你的依据!
5、有没有关系不要太纠结,不止铁路,在中国各个行业关系都很重要,所谓没有人脉就要去编织人脉,而不是纠结。这个社会需要拍马屁的人,也需要实干的人,皇帝身边有和珅,也得有纪晓岚,做不了和珅,可以努力去做纪晓岚的嘛!
2011-02-10 15:10:
51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相应地,一些过去一度被我们忽略的问题,逐渐地浮出了水面,品牌的问题是其中的一个。“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这些曾经让我们无比自豪的字眼,如今却带有了许多尴尬的意味。历史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企业要想在当今世界的商业浪潮中真正拥有话语权,仅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低附加值的加工出口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创建自己的品牌。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国内企业逐渐认识到了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关键意义,纷纷开始投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意在打造自己的名牌。品牌建设这个词,终于走进了国内企业家们的视线。
根据书本上的定义:品牌建设是指企业对品牌进行设计、宣传、维护的行为和努力。这样的定义似乎无可挑剔,但品牌建设工作究竟怎么开展,相信光看定义是帮不上多少忙的。
在很多人看来,品牌始终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虚虚实实,难以捉摸。所谓实,是因为它确确实实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所谓虚,是因为它往往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指标、任务来衡量,甚至很难用一句两句话说清楚。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才决定了很多企业在实施品牌建设工作的时候或多或少地感觉到方向不明、无从入手。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目前国内企业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抛砖引玉,借以引发相关的讨论和思考。
一、打造品牌不等于打造名牌
“名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无论是工薪阶层还是高收入人群,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喜欢追求名牌。这一方面反映出国内民众品牌
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却也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很多企业认为,打造品牌=打造名牌。
事实上,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仅仅是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品牌知名度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进行广告宣传来提升知名度,而忽略了其他的环节,却会将品牌置于一种十分危险的境地。对于品牌,还有一个关键字是不可忽略的——承诺。
消费者之所以信赖一个品牌并选择其所代表的产品和服务,本质上是因为信赖该品牌所作出的承诺。比如我们选择volvo轿车,是出于对其安全性能的绝对信任;选择联邦快递,是因为我们相信联邦快递员们会将我们的包裹一分不差地准时送达。
那么只注重品牌知名度而不注重品牌承诺的结果会是怎样呢?“三鹿奶粉”就是一个例子。“三鹿”曾经是国内深受消费者青睐的奶制品品牌,最终因为违背了品牌的承诺,而被永久地打上了耻辱的烙印。
二、品牌建设应当与公司业务的发展同步
在很多企业里(生产、加工型企业居多),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企业在还没有做大做强之前,不用搞品牌,只需要把关注点放在利润的增长上面,等企业经营上了规模,那时候再进行品牌建设不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举个十分简单的例子:设想一个人生下来,先发育四肢五脏,几岁以后再开始发育大脑,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通常有如下三种可能:
1、大脑发育出来后,完全不能支配身体行为,成了一个累赘;
2、大脑发育出来以后,可以勉强支配身体行为,但总有着动作上不协调的情况;
3、最终没能发育出大脑,只好通过人工植入的方式后天“强加”一个大脑,这样不仅代价极高,而且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弄得不好连身体都要垮掉。如果把企业比作一个在成长发育中的人,那么品牌就好比是企业的大脑。这样看来,把品牌建设工作与公司业务的发展脱节,那么很可能就存在着与前例类似的隐患。
事实上,品牌所代表的精神和内涵,应当贯穿于企业创立、成长、发展壮大全过程的始终,应当对企业内外的一切言语和行动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如果不及早地进行有效的品牌建设工作,不仅会让企业走很多弯路,甚至有可能把企业推向死亡的边缘。
国内体育品牌“李宁”就是一个例子。
1990年,李宁公司在一个几乎没有竞争的环境中诞生。长期依靠市场的自然成长,缓慢地扩大规模,并幸运地成为国产体育品牌老大。到2009年时,李宁公司在中国内地的营业额甚至超过了阿迪达斯,成为内地仅次于耐克的第二大运动品牌。
然而好景不长,中国体育用品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正在向调整期过渡,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正在裂变。消费者的关注点逐渐从产品的性能转向了品牌的内涵与精神。不幸的是,李宁公司做了20年的体育用品,但却几乎没有消费者能说得清楚李宁的品牌个性到底是什么。向上面临着耐克、阿迪达斯的重压,向下面临着乔丹、鸿星尔克等低端品牌的挤占,李宁品牌面临着上不去也下不来的尴尬处境,其生存空间正变得越来越窄。
三、品牌建设工作不应当围绕着具体业务打转
有些企业认为,品牌建设就等于促销,就是印发各种宣传资料来推动业务的增长,于是在实施品牌工作的时候,时时处处把业务数据的增减作为衡量标准,其实这是又一个常见的误区。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把销售部比作西医,那么品牌部就是中医。我们都知道,西医见效快,但是只能治标,中医见效慢,但是可以治本。西医重眼前,中医重长远;西医重局部,中医重整体;西医着眼微观,见招拆招,中医着眼宏观,以点带面。同样的病症,中医和西医常常会开出截然不同的方来。再回到我们的企业中,我们都知道,销售部往往更看重眼前利润,更重实效和时效,而品牌部门则决不能因为眼前利润,而放弃了品牌的信念和承诺,甚至有些时候为了整体的权衡,还需要主动牺牲一些眼前利益。由此可见,如果
用业务指标的增减来衡量品牌建设的效果,就好比是用西医的规则来给中医打分,让篮球裁判来主持足球比赛,最终可能在两个阵营上都乱了方寸。如下是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的润滑油市场处于杂乱无序的状态。当时,国内还未对外放开润滑油市场,国内的润滑油品牌数目众多,不成体系,假冒伪劣现象十分严重。随着润滑油市场的开放,国外知名润滑油品牌纷纷进驻中国,国内润滑油行业被重新洗牌。此轮洗牌之后,数以千计的润滑油调和厂被淘汰出局,随着近些年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内润滑油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增长。
昆仑(中国石油润滑油品牌)和长城(中国石化润滑油品牌)作为国产润滑油品牌的代表,在经历了激烈的争夺战之后,逐渐完成了资源的整合,建立了自己的市场地位。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起初的品牌定位不明确,并且在后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正确的品牌建设理念,从而为如今的尴尬处境埋下了伏笔。
昆仑和长城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品牌,因而在经营理念与运作体制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在过去的10年里,这两个品牌都忽略了利润丰厚的高端润滑油市场,而是习惯性地将眼光都盯在了传统的中低端市场上。同时,错误地把品牌建设当做了拉动销售的一种途径,而忽略了其背后更深层的意义。昆仑和长城互相为敌,不断地通过传统的低价、促销等手段进行大幅度地扩张,以期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无形中也在消费者心目中固化了自己低端廉价的形象。而令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发展,国内汽车的结构正发生着质变。车辆的升级换代与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导致了原本利润可观的中低端润滑油市场变成了鸡肋。而意识到这一问题时,方才发现利润丰厚的高端润滑油早已被外资品牌瓜分一空,再想进入已经很难。目前,这两家润滑油公司均挣扎在亏损的边缘,由资源垄断所带来的优势,已经难以起到实际的作用。
四、品牌建设的第一阵地在企业内部
说到品牌建设,更多的人首先是想到消费者,认为品牌建设主要在于让消费者了解、信赖、喜爱自己的品牌。而笔者认为,品牌建设的第一阵地不在广告环节,也不在销售环节,而在于企业内部。
一个品牌要想被消费者理解和认同,首先要得到公司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因为员工既是品牌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品牌文化的传播者。如果员工不理解品牌所代表的文化与内涵,那么品牌就变成了空洞的口号和标语,失去了其最本质的力量和意义(事实上这一情况在国内企业中是很常见的)。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BP,即过去的英国石油公司,曾经有过一段成功转型的传奇。公司的CEO约翰.布朗希望将公司打造成一家能够通过发展替代能源而超越石油资源的绿色能源公司,“超越石油”是BP新的品牌观点。然而作为一家国际化的能源企业,BP的业务遍布全球各地,它在全世界拥有10万多名员工,要让这10万多名员工都能理解并践行新的品牌观点,并非易事。
为了做到这一点,BP根据新的品牌观点制定了品牌手册,在公司业务与消费者的每一个接触点上都明确了具体的行为准则。同时,还在公司内部举办了大量的培训和活动,让员工反复体会和演练对新的品牌观点的理解。BP专门设立了“太阳神奖”,用来奖励那些在把新的品牌理念付诸实践中表现卓越的员工。甚至于在许多日常的细节上,BP也不忘提醒员工牢记品牌的新观点——“我们是一家绿色能源公司,我们要超越石油”,比如,公司内使用的所有铅笔都是由可再生利用的塑料咖啡杯(清楚地标注在每支铅笔上)制成,此外,公司办公场所里所有的植物都是芦荟,因为它是唯一一种产出氧气多于二氧化碳的植物。
事实上,BP最终获得了成功,它的黄绿相间的太阳神标志已深入人心。2001年,BP公司提前9年完成了它于1998年制定的10年减排计划,这与全体员工齐心协力的付出是分不开的。如今,“超越石油”已经成为了BP公司最强有力的品牌传播信号。
关键词:教育,微课
21世纪, 最值钱的堪称人才, 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光靠填鸭式教学, 要想“喂饱”这些“小鸭子”, 也很困难了。所以, 教育也在不断改革, 与时代背景相吻合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驾驭时代发展的高精尖型人才。微课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们接受并受用着。
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通过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对某些知识点 (如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考点等) , 或某一教学环节 (如实践技能操作、学习或主题活动、实验、任务等) 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时长5-8分钟, 最长不超过10分钟。
一、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区别
微课是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网络教学,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搜索大量学习内容, 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传统课堂往往趋向于老师“教”与学生“学”,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十分有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容易让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的安排而很难自己思考。微课提倡大家在课下进行自学, 在课堂上与大家互动,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在讨论中学生不但可以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感想和独到见解, 也可以在分享中获得大家的认可,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肯定。传统课堂注重课下预习和复习, 课上学习新知识, 课上学习的时间有限, 大家只能尽可能的将所学消化吸收, 能掌握多少就掌握多少, 课下完成简单的作业即可大功告成。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 很快就被忘掉了。
二、微课对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
1. 教育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光啃几本书显然是不行的。
要统观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大局, 多参加企业实践, 努力掌握专业最前沿的技术, 善于捕捉行业新潮, 与时俱进, 才能带领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
2. 要花更多的时间备课, 组织教学。
在课上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中, 要及时帮学生扶正思路, 正确的要鼓励, 错误的要纠正, 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
3. 善于翻转课堂。
在传统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中, 实现翻转课堂, 将学习的决定权放手交给学生, 给学生布置项目, 让学生们课下通过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或者在网络上与专家互动等形式完成自主学习, 让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变。
三、微课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微课引发了教师角色变革的同时, 也颠覆了学生的角色。学生不再是在课堂上只带着耳朵听讲的乖乖者, 而是课下做了充分取材和考证的发言者, 在课上有限的时间里, 将自己所学、所想跟大家进行分享, 这就要求在发言的同时组织好语言, 所以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由于微课内容的学习时间被安排到课下及业余时间, 所以要求学生妥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 要有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广泛的素材库,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率的完成任务。
四、微课在职业教育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方面, 微课这种学习形式依托的是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更深的要求。对于中职类学校的学生而言, 经过了中考的洗礼, 很多同学成了中考的loser, 所以很难重拾学习兴趣。当面对毫无高考压力的中专课业时, 他们自然而然的从心态上就已经对自己放松了。所以, 对于老师安排的项目, 在课下很难被执行。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愿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做学问的, 更多的时间他们选择网吧或者其他的消遣方式。所以, 如何帮助学生适应微课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 班主任、学管、任课教师齐上阵, 帮助学生端正态度, 做足思想工作, 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慢慢让学生接受并喜欢, 这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适应过程。所以, 微课教学,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实践, 也同样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 微课素材库建设也需要教育者做大量的工作, 包括写脚本, 录微课, 或者学习一些主流软件生成微课, 所以对老师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材及电脑软件, 有目的, 有计划的进行材料整合与取舍, 设计及生成形式多样的, 有重点、难点解读的一个个微课资料, 供学生学习与借鉴。现将本人在录制微课过程中的感受跟大家分享如下:
1. 功能理解透彻
要明确微课的功能是经验的交流, 帮助大家解惑辅导, 而不是代替课堂教学。
2. 知识点足够细
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 在10分钟左右能够讲解透彻, 如果该知识点牵扯到另一个知识点, 需详细讲解时应另设一个微课。
3. 课件结构完整
课件中要有介绍微课 (如微课名称、作者姓名等信息) 和谢幕的版块, 若是PPT, 正文最多建议5~6页。
4. 受众定位明确
需清楚本微课受众的知识基础, 采用适合该基础的相关定理、定律、词汇讲解。
5. 情景定位明确
微课是一对一的教学而非一对多, 因此讲解时不得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
6. 知识准确无误
在微课里不允许有文字上、语言上、图片上的知识性的错误或有误导性的描述。
7. 讲解不能照本宣科
对现有的知识以及课本上对该知识的表述应有自己的理解, 而不是罗列书上的知识, 否则微课起不到“解惑”的作用。
8. 课件具有视觉美感
如制作常用的PPT课件时, 可多角度地应用PPT现有的功能带来的视觉效果, 如自定义动作、PPT切换、颜色搭配、字体搭配等。
9. 画质清晰
影响视频画质的因素有:显卡驱动未更新导致屏幕像素低;导出视频时未设置与屏幕分辨率一致的视频长宽尺寸导致视频画面变形。
1 0. 其他要求
在录制微课时要保证外部环境安静无噪声;主讲人仪表得体;讲解声音响亮, 节奏感强, 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 讲解通俗易懂。
一、高中小说教学的现状
(一)教材在选材上存在的问题
总观本县5本必修教材,可以发现:篇幅少,仅占必修教材的十分之一;所选的小说篇目缺乏时代性,距离现在最近的《老人与海》也是发表于1952年,距现在也有60多年,与小说发展现状不吻合。
(二)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的功利化 现在小说教学以应试教育为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常常是解析文本组成形式,分析文本构成要素,将文本解读当成是一种技术化的训练。
教学过程模式化 在目前小说本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固定的教学过程。一般教师拿到一篇小说,首先是梳理字词和介绍小说背景;其次是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明确小说主题;最后在进行象征性的拓展。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会使小说课堂千课一面。
思维观念一元化 这主要体现在小说主题的探究上。教师在分析小说主题时紧紧的做到“知人论世”,死扣当时的社会背景,死扣小说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唯教参是从,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二、高中小说教学的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由于高考的需要,小说的地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逐步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教学的重点仍在古诗文上。我市的两本选修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小说欣赏》和《外国小说欣赏》这两本教材不仅学生没见过,就来老师都没机会阅读。所以,这需要有关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让教师的选择空间变大,进而改变小说教学目前的尴尬局面。
2、各校应在高中阶段开设阅读课。小说教学不单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小说内容的讲解,还有一项更重要任务是学生对于小说文本的阅读。小说阅读就像是万丈高楼的基石,小说教学如果没有了这个基石,语文教师无论讲得怎样生动形象,小说教学最后也只会沦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3、教师的小说教学理念要转变。当前小说教学出现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对小说教学的正确认识。因此,在今后的小说教学活动中语文要转变教学理念,以最先进的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作为我们的指导理论。
第一要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小说阅读教学方式在借鉴有效的、合理的传统小说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大胆探索新的模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小说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性阅读模式。典型代表是魏书生老师的“四遍八步读书法”:一遍跳读(一记大概内容,记主要人物),二遍速读(复述内容,理清思路),三遍细读(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归纳中心),四遍深读(鉴赏特色、分析写法)。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创新性阅读教学模式。所谓“创新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诱发学生创造动机,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进行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如学习《祝福》,可指导学生把小说文本改编为剧本,自编自导自演。这样一方面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地把握,能对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小说所反映的主题有更深的理解。
对照比较式阅读教学。将小说原本与改编进行比较欣赏,可培养学生鉴别能力。因为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电视时,要受到当时背景的影响,也受到改编者对原作的理解,因此电影电视所展现的内容是经过了演员、导演的再创作,它与原作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教《边城》等课文时,先组织学生看电影《边城》,让学生在熟悉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小说原文和电影改变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谈谈电影电视改编的优劣,体会原创小说的语言魅力和精巧的艺术构思。
第二,主题解读的多元化。小说的教学是学生、教师和作者等之间的对话,是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经历的人的心灵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每个读者可根据自身的生命体验而产生对于小说主题的独到见解,也就形成了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更重要的是新社会、新时代的大发展赋予了经典小说不同的内涵。
如在《边城》的主题理解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化学角度思考:作者为什么把文章的题目定为“边城”而不是“翠翠的故事”?
主题的多元解读是对“自我感悟”的肯定,解读的过程是自身运用已有的知识图式、生活经验对小说作品进行认识、审美和阐释。鼓励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自由精神。
作为社会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税务文化是以国家税收为载体的一种行政管理文化,是国税工作与文化的结合体,对税务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03年,福州市局即提出“文化兴局”的文化建设思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建设以法制、规范、专业、廉洁、和谐为核心价值观,以先进文化理念为基础的既有厚重历史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征并充分体现国税部门国家政府机关、公共服务部门、国家执法部门三个方面的国税文化。
一是国家政府机关文化。国税部门作为国家政府机关,必然会形成国家机关文化,也就是机关作风。而机关作风事关党的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党风政风的具体表现,是执政能力的组成部分,是发展环境的存在形式,是政策贯彻的可靠保证。国税机关作风存在于国税系统各个层次的每一位干部身上,贯穿于国税工作、生活、学习的各项行为活动之中,体现在组织和干部的态度、言行、工作质量与效率等方方面面上。税制改革以来,通过多年文明创建、行风评议、党风廉政教育等工作,福州国税的机关作风得到显著改善,纳税人满意度持续提高,社会形象明显提升,在税务系统内外取得了诸多荣誉。但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机关作风建设,一是如何切实解决好机关作风建设中经常反复的问题?二是如何实现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化管理?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国税文化的建设。国税文化
是解决机关作风建设现实问题的“良药”,是解决机关作风建设前进中问题的“妙方”。
二是公共服务部门文化。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执政理念,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把权力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促使以往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有限政府”转变,切实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福州国税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理所应当遵循这个新的方针,以建设服务型部门为己任。具体来说,就是要体现人本、责任、法治、透明、务实。要以纳税人为本,理解纳税人、了解纳税人、服务纳税人,形成良好的纳税环境。同时,要始终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为最高行为准则,规范行为,依法治税,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努力做到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阳光国税”。对待工作要踏踏实实学习,扎扎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无论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何事,都说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落到实处。作为税务执法部门,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纳税人为本,优化服务手段,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尊重纳税人、服务纳税人、还权纳税人,搭建精细化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是国家执法部门文化。作为国家执法部门,国税部门代表
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利益,在执行公务时必须严格遵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依法治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要高度负责,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工作做到位。与此同时,要加强国家执法部门自身的道德修养,良好作风直接关系国家形象和法制质量。税务部门是代表国家执法,每一个税务干部手里的执法权能否正确执行,既事关单位的形象,又关系到个人的成长。作为担负着“为国聚财、执法为民”的重任的国家执法部门,需要始终加强廉政建设,杜绝腐败现象,做到用权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以权谋私、化公为私;要坚持把廉政文化建设跟国税特点、国税工作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不懈,使广大国税干部思廉、明志、养德、敬业,努力提高国税干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威信,努力营造国税机关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努力打造廉洁高效和谐国税形象,逐步形成廉政建设推动和谐国税发展的新格局。
国税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最终实现飞跃,达到新的高度。因此,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克服一蹴而就、一哄而上的思想,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同时,必须要结合自身性质、担负责任和文化共性,正确把握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做到国税文化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和福州国税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税务文化建设,进一步坚持依法治税、完善税收制度、优化纳税服务、规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可见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素质的高低同能否扩大阅读面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同时也是许多语文教师最感头痛和棘手的问题。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可是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50个城市的学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读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见《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年第一期,这是十年前的数据,现在的问题应该比这个更严重)如果考虑到这里课外书还包括一些粗糙低劣的卡通漫画、言情武侠等书籍,那么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少之又少。
“上下交征利”,全民性的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大众普遍性的阅读缺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巨大的强力的社会背景。这种强力传递到语文学习中,则主要的阅读活动都以应试这一功利目标为中心,因而消遣性、愉悦性课外阅读门庭冷落,再加上多元化时代里影、视、歌的繁荣,文本阅读(尤其名著阅读)无疑面临多方面挑战。
阅读是一个人终身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如果从小就被限制或者扼杀,那么将会其害无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67-02
我们都知道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知识,因此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新的视野,反思自身和同仁们的教学,我以为目前计算教学出现了三个基本矛盾,现加以分析,以求较好的处理策略。
一、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
目前大多计算教学的一般流程常常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算法、发现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为此,许多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开始,就是到“逛商场”结束。上课时首先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如何挖空心思创设新奇诱人的所谓“情境”。现在的计算教学,很难再看到过去的复习铺垫了。难道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真是水火不容吗?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教学的背景。
问题的另一方面,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新课程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存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常常有人为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的问题,甚至有人为了设置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只要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
例如,一年级“9加几“时,有老师精心设计如下铺垫:
①. 4 6 9 ……
/﹨ / ﹨ / ﹨
1 ( ) 1 ( ) 1 ( )
②. 9+1=( )
③. 9+1+5=( ) 9+1+6=( )……
其实,计算9加几时,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想到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允许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不必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把另一个加数分成1和几的这一种所谓“凑十法”。显然这种把知识的嚼烂再喂给学生的“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矛盾,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起点。
二、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
过去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算理是指四則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知识,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现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案例:“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首先出示情境图——两只猴子摘桃子,每只猴子都摘了13个。____________?(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并列出乘法算式2×14。)
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看图知道了得数,有的学生用加法算出得数,有的学生用小棒摆出了得数,也有少数学生用乘法算出了得数。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计算方法。老师在分别肯定与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汇报,列出了这样的竖式:
13
× 2
6…… 3×2=6 13
20……10×2=20 × 2
26……6+20=28 26
同时,老师结合讲解,分别演示教具、学具操作过程,又结合图片进行了数形对应。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初始竖式,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简化竖式的写法,再让学生用简化竖式进行计算练习。
上边案例反映了现在计算教学中的又一对矛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图片对照等直观刺激下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算理的理解可谓十分清晰,但是好景不长,当学生还流连在直观的算理中,马上就得面对抽象的算法,接下去的计算都是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我以为上边在让学生充分熟悉算理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出简化的竖式。所以上面右边的竖式不急于出示给学生。
我认为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在学生理解13×2的初始竖式后)我们一起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其余自由尝试)
13 11 32
× 2 ×7 × 3
6 7 6
20 70 90
26 77 96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地方?
生1: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生2:第一次乘下来的得数都是一位数,第二次得数是两位数。
生3:我发现第二次乘的得数是整十。
生4:我发现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的的数,得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得的数。
师:大家观察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
生1:比较清楚。
生2:清楚是清楚,不过有点繁,有些好像不要写两次。
师:是啊,要是能简单点就好了。
生3:其实这个竖式积里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动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可以擦去的。
师:哦,你的想法挺好的,我們一起来看看屏幕——(动画演示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
师:老师也来写一次。你们看这样写是否简单些?
14
× 2
28
生:(齐)是!
师:以后列乘法竖式时,可以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写。刚才写的三道竖式,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改成简单的写法?
在以上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观察所谓简化竖式计算,而是在实际计算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这些初始竖式的共同点,进而产生简化竖式的需要,在此上自然而然引出简化模式。
可见,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明白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程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次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标准》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领域,而是注重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现在的计算课,如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技能形成之间的矛盾?计算本身的问题如何解决?
我们发现,为了体现计算教学与应用问题密切联系,在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表面上看,学生的运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学生常常是算式列对了,计算错误率很高。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未达到目标,于是再反过来进行大量训练,使得不少学生短时间内似乎计算正确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实际上违背了学生认知和规律,学生的计算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更为糟糕的是,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这比较容易做到,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老师们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是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
诚然,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大量重复的过渡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联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的策略。
总之,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的平衡对于教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有重要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也对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起着缓和或激化的作用。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应该从数学教育本质出发,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吸取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以计算教学基本矛盾的平衡为导向,促进计算教学的深入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大出版社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些有点偏激但形象生动蕴含个人思考的文字, 促使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写作教学。之所以找那么多满分作文, 是想借这些文章来告诉他们作文出彩的小技巧, 诸如“凤头猪肚豹尾”、“营构语言的亮点”、“经典的结构模式”等等, 让他们开开眼界, 凭这些重点中学学生的聪明脑瓜子总能“依样画葫芦”模仿出一些好文章来。在之后的几次作文批改中, 我确实觉得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遣词造句能力也似有改善, 只是他们的文章往往枯燥无味, 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或是内容空洞、材料雷同, 缺少思想的厚度和情感的浓度。或许可以这么说, 很多中学生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有些得了高分甚至满分的作文也可能是“作秀”, 只是他们能把假的写得“像”真的, 他们练就了一番装饰的本领。这番本领甚至骗过了阅卷老师, 然而却逃不过同龄人挑剔的眼光。想来也是, 一味迷恋技巧、技法, 一味克隆模仿, 一味装饰粉饰, “我手”不写“我心”, 那么作文的价值何在?
北大教授孔庆东说:“写作是天地间最复杂、最奥妙的一门学问。这个奥妙就在于内功修炼的水平……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是啊, 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如果老师一味让学生背“范例作文”, 视作文为拼装, 以虚假代替真诚, 就背离了写作的正道。好的文字从来不是绮靡空洞的, 好的用词往往是平凡而精练的。文字不是一抓一大把的沙砾石子, 文字的产生靠真情实感, 靠艰辛的琢磨方能温润如玉。《红楼梦》耗尽曹雪芹一生心血, 《情人》是杜拉斯70多岁才写成的, 这些珠玑文字, 才真的令人百读不厌, 荡气回肠。
写作其实是需要你用整个人生去学习体会的。生活与阅读是写作这辆自行车得以运行的两个轮子。中学生生气勃勃, 最富激情, 但他们从小学起就被高考的指挥棒逼得像个陀螺不停地在题海里转呀转, 他们的生活仿佛是规定好了的程序, 忙碌而单调。他们远离生活, 行色匆匆, 不知道摸螺蛳、抓泥鳅、挖春笋的野趣;不知道蹲下身可以观察路边盛开的鲜花, 为它的鲜艳幼嫩而心驰神往;不知道抬起头可以看见晴朗澄静的天空, 为它的蔚蓝无瑕而浮想联翩;不知道用心观察身边的校工、清洁工、送水工, 为他们的朴实乐观而心生敬意;不知道生活处处有学问, 为它的生动奥妙而感悟思索………而且在家长老师的严密监督下, 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看闲书”的念头。既少生活又不阅读, 他们失去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教师也许不能改变学生的生活, 但可以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敏感, 使他们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与贪玩之趣, 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和美术家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而阅读却是可以指导的。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 这本书应当在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但多年来, 迫于考试的需要, 我们过分地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极不情愿却又很自然地排斥着人文性, 我们没有用心地在帮助学生寻找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好书、新书。我们真的应虚心地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叮嘱, 使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追求思想的美, 享受文化的财富, 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那么, 捧读经典吧。《诗经》里有先民的纯朴歌唱, 《论语》里有圣人的谆谆教导, 《庄子》里有先哲的奇思妙想, 《史记》里有生命的精彩跳动, 唐诗里有骚人的深情感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恰如登山, 每登高一层, 视界便开阔一点, 脚下的土地也厚实一点。学会含英咀华, 便能口齿留香。吕叔湘先生认为学生每天至少要读5000字, 才能形成起码的阅读能力;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这就要求教师需有宽阔的人文视野, 给学生推荐的阅读作品固然要有同龄人的范文佳作, 但更多的应该是经过了时间淘洗的大家的经典。只推荐考场范文那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做法。读书是吸收, 是继承;写作是创造, 是超越。不读书的人要写出一流的作品, 是不可能的。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 吸足了知识, 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
节前,我有幸聆听了市委党校张德丽教授做的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的报告。报告中,张教授用了大量篇幅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详细的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特点,并对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和途径阐明了自己的研究心得。
听完报告,我身同深受。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年代,有令人崇拜的雷锋张海迪等楷模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每个年轻人的心理都装着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每位成年人无不将为人民服务,甘为孺子牛作为人生座右铭;几乎每个人都会背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几句经典文字。尽管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物质并不富裕,但是我们的精神是极大的满足,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有指南针,让我们从不茫然。在那个年代一切听党话,一切跟党走,让我们从小树立了坚定而正确的政治方向,这种教育根深蒂固意义深远。在听了张德丽教授关于创新文化教育和传播的内容和载体的研究后,我们的确发现,如今着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让精神层面的发展显的那么的滞后。我们可以想想近十年来,我们有没有一个时代楷模向雷锋张海迪那样深入人心;有没有一本有指导性的读物超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年轻一代广为传颂;我们有没有一种口号让我们一喊起来就热血沸腾,认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
也许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现如今的社会就应该是一个花花世界,就应该不拘一格,只彰显特色,不重视意义。殊不知,被亿万少年推崇的郭敬明,他的小说充满了拜金的色彩,他在回答批评者的时候说,我就是要让年轻人学会怎样花钱,不要再向父辈们那样节俭到头没有时间享受。还有当下最热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一个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言论被推上风口浪尖,在追求婚姻的选择上两情相悦都被抛在九霄云外,一个“钱”字模糊了年轻人的视线。更有小沈阳的调侃:人死了钱没花了,暗示人们要及时行乐。这样一种大肆宣扬金钱至上及时行乐的思潮,之所以有如此的市场,是因为在传播载体上这个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包容。在多样性的时代里,竞争让所谓的特色思想和特色言论跳了出来,而浮躁的人心和主流引导的缺失纵容了这种思想的蔓延,这是极其危险的一种信号,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是时候应该深刻思考一下,这个时代我们应具有的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
我知道,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仅需要科学作为原动力,经济作为杠杆,更应该具备一个引导前进方向的方向盘——核心的价值体系,从而引导社会稳定而健康的发展。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大环境下,应该及时的亮出一面旗帜,让这面旗帜凝聚强大的感召力,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面旗帜。它是一个战略上的长期的工程,这个工程的实施对象我想更应该侧重于青少年。特别是在于武装年轻一代的思想基础方面,它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指南针,未来的中国靠年轻人,让青少年从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以它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长大后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我明白,张教授之所以用大量篇幅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背景和意义,意在证明这一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我通过学习,能深刻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功能,希望这个教育持久健康的进行下去,并且形成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气势,引领社会正气,维稳促进发展。
作者:郭兆凯 QQ:2386123055
首先申明,这么烂的东西,是绝对原创的了哈哈,第一次写类似的东西(准确的说是第一次写完),看过得资料、了解过的相关东西还是太少,而且自己思考了很多,但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准确又具体地表述出来……所以大概是很空而且有点老套的吧……恳请大家指正,非常欢迎讨论【一】、个人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识环保让我们先看一看环保是什么,认清楚环保是什么,环保是为什么,环保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才能看我们能为环保做什么
1、我认为环保是针对环境破坏问题从预防、阻断、和弥补既成后果三个角度进行的行为。
2、环保是为什么呢?个人觉得从两个层次上说:一是从自身利益和发展角度说,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还是依附环境的,因此,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长期利益,我们需要保护环境;二是从伦理角度说,地球不是人类的私人财产,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有的家园,人类无权自私自利地伤害环境,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人类必须弥补自己之前“以怨报德”的错误。并避免错误的再一次发生。3环保想要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和目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也最难回答的问题。我的理解是:从客观环境情况角度来说,即包括非生物元素在内的广义生态系统能够按照其既定的内在规律正常运转,所有不存在重大竞争缺陷的物种都可以正常、健康地生存繁衍;而从人类社会的方面来说,就是说,人类社会本身的社会结构、运转模式与上述情况以及能源、资源情况能够长久地相适应,从道德导向上说,人们能够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把保护环境做为一项与道德伦理想挂钩的内容,个人能够下意识地在面临生活中的各项选择时能够选择环境友好的那一种。【二】、现在的环境问题,总结起来,在于资源、能源以及污染三个方面。我个人认为,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结构以及社会运转模式与自然的较大抵触造成的。大概举几条
1、现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原动力,是对感官享受的全部追求,更丰富的饮食、更少的体力劳动、更少对气候的适应,更多的视听刺激等等等等,而满足这一切的手段非常单一,就是越来越多高能耗的投入,越来越多高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无法处理的垃圾,以及越来越多副作用极大的化学用品的使用。
2、接上条,同时,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不仅没有对针对上述情况进行修正和调整,而是纵容甚至鼓励的态度,社会的价值标准是在鼓励人们更加狂热地去追逐这些,并以此来划分所谓“先进”与否、“文明”与否,“上流”与否。这种价值取向,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
3、人口的快速增长,医学的高度发达,使得人类的数量变化不再符合在自然规律手中,而人类没有及时对自身进行约束,掌握平衡。任何一个物种超出一定数量之后都会造成灾难,更何况是人类这样一种拥有强大破坏力的种群。至于因为医疗高度发达造成的抵抗力下降、基因优化水平降低、以及一些反自然治疗手段的伦理问题,我一直在矛盾之中,实在是还没有理出头绪来,因此不表。【三】、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社会要为环保做什么呢?一个是从价值取向上,一定要真正将环境友好作为价值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缓解因为人类追求感官享受的本能而造成的对环境破坏倾向。二是从技术和运转模式上改变使得能耗等能够稳定持平而不是直线上升三是控制人口四是去弥补过去造成的既成的环境破坏、【四】、那么一个个人能够为环境做什么呢?从自身角度说:
放弃部分对感官享受的不实追求。
从每一个生活小细节起都进行环境友好的选择
不跟风一些有害无益的价值宣传
将环境保护放入自己的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标准中
享受低能耗低资源消耗生活
积极参加植树造林、购买碳排放量等方式进行既成环境问题的弥补
如果有可能,加入科技含量从带动他人和社会的角度说:
带动周围的人一起享受环境友好型生活
面对破坏的行为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阻止
努力让周围人接受环境友好的价值观
如果有可能,扩大上述内容的影响力及影响范围【五】、大学生有哪些特点呢?
一、没有实权,但是具有较大的掌握社会权利的潜在可能性
二、年轻、有活力、有精力、有时间
三、文化知识的掌握度处在社会上层,素质和觉悟也相应处在比较高的层次
四、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和话语技巧,说话虽然不是一定有用,但是会有人听
五、在高校中,接触科技的机会比较多
【关于职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推荐阅读:
职中老师教学经验总结06-14
浅谈职中英语教学09-21
职中自我评价06-03
职中教务处主任述职07-11
职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10-08
职中高二下期班主任工作计划10-29
关于母爱的诗歌短一点06-30
关于小学语文的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思考07-08
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06-02
关于语文教学中正确使用多媒体的思考与建议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