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素质培养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者简介:贺鸽(1982.11-),女,博士生,中级讲师,哈密职业技术学校职教研究室教研员,德育精品课程组骨干。摘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企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素质培养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道德素质培养论文 篇1:

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培养的理性思考

摘要:我国近几年来频繁发生小学男性教师性侵幼儿的悲剧,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都在反思我国小学教育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丑陋的恶行且统统把矛头指向了小学男性教师群体,而这一群体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又是如何?本文力图以教育的视角反思“性侵案”背后的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培养问题。

关键词:小学;男性教师;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冯文军(1989—),男,山东淄博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我国长期以来对小学男性教师的素质培养主要偏向于专业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从道德素质培养的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没有考虑到小学男女预备教师的性别、身心发展的差异。本文从小学男性教师自身、高等师范教育、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反思小学男性教师的道德素质培养。

一、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培养的反思

我们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影响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培养的因素进行筛选,并从教育学视角出发,以唯物辩证的认识论进行客观分析和反思。

1小学男性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我们从频繁发生的“性侵案”不难发现,所有“性侵案”的男性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扭曲、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一方面,个性心理品质要素是小学教师素质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学男性教师的身心发展需求与女性教师有明显不同,所导致的课堂行为表现、个性心理特征及教育方式等也不同。另一方面,小学男性教师缺乏必要的成人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素养,导致所外化的道德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据有关研究表明,小学男性教师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 、焦虑、敌对、偏执、其他、SCL-90总分、阳性症状均分八项上的得分均大于女性教师。[1]其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并非只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男性教师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是否也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真正做到关心儿童、爱护儿童,在让孩子感到“父爱”般的关心,这是一个值得小学男性教师反思的问题。

最后,小学生大多处于成人取向的道德阶段,无法有效地“监督”教师的行为,对男性教师的某些不合理道德行为更是迫于威严而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更有某些小学男性教师由于生理、心理需求,无法合理发泄自己的“欲望”,浏览黄色信息,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道德自制力较差,没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做出很多令人惊愕的“变态行为”。当然一方面反映出学校、社会和国家对小学男性教师的道德行为没有尽到有效监督的职责,但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某些男性教师的自我监督、自我反思意识淡薄,甚至根本没有这种意识。

2高等师范教育因素

首先,在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性别比例严重失调,男性预备教师的人数少之又少。教师教育者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对男性预备教师的关注度较低,更谈不上人文关怀,又加之男性预备教师参加集体活动较少,小学男性预备教师群体必然会产生一种“被隔阂感”,这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甚至会埋下日后出现道德败坏行为的祸根。

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对小学教育专业预备教师的培养模式不合理,“一刀切”现象严重。对男女预备教师的考核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忽视道德素质的熏陶和培养,同时未考虑男女预备教师的身心发展区别,道德素质的考核一切向整齐划一看齐。最后,道德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专业课程的道德教育性有限,对男性预备教师的道德培养“企图用政治思想课程代替职业道德教育,试图将道德教育推迟到职后培训”。[2]即使学校设置了有关道德素质培养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也是作为选修课程或者不是重要的课程进行教学安排,同时也未考虑男女预备教师道德素质培养的差异。

3学校和社会因素

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归根到底是周围环境的反映,具有心理扭曲、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男性教师在自我扭曲价值观的促使下,做出了很多道德败坏、令人唾弃的行为。

首先,对教师资质的考核过于偏重专业知识的考查,不管是考核的内容、形式、目标等方面都无法体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有的男性教师教学能力非常高,可是道德素质和教师职业素养令人担忧,当前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改革教师资质的考核制度,增加了教师道德素养的考核力度,但仍未从根本上杜绝部分道德败坏的男性教师获得教师资质。其次,部分小学受到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的压力,纷纷制定政策优先引进男性教师,当然,调整教师性别比例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是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没有原则和标准。既然小学男性教师这个群体人数较少,学校就更应该引进道德素质高尚、教学能力过硬的合格教师,不能因为某些男性教师道德败坏的道德行为而把整个小学男性教师群体贴上“不道德、没人性”的标签。最后,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学校监管、培训不到位。社会很多不良风气也在侵蚀着教师群体,尤其对小学男性教师的冲击更大。另外,受性别偏向、性别刻板印象及角色定位模糊的不利影响,小学男性教师的交际范围有限,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的处境。同时,学校在监管和培训过程中只注重教学质量水平和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小学男性教师缺乏“道德正能量”的引导和合理有效的监督。

二、提高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水平的策略

提高个别男性教师的道德素质水平,教师自身的有效道德实践是关键,高等师范教育的正确引导是前提,学校和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是重要保障。

1小学男性教师自身的有效道德实践

首先,小学男性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一方面,广大小学男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合理缓解心理压力的锻炼,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男性教师自身特有的、良好的心理特征,挖掘自身积极健康心理因素。另一方面,小学男性教师既要有成人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善于调节心情,同时要学习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合理疏导学生,正确引导。其次,真正树立“全方位的”以生为本理念,保护学生、爱护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固然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但更不能忽视小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以生为本”。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3]小学男性教师要将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事业看待,坚定理想信念,身体力行,提高自身对小学教育的职业身份认同感。最后,严格遵守有关教师和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小学男性教师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依法教学、依德教学。对于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职前、职中和职后,使之树立终身道德教育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水平。自觉定期反思自身道德行为,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调节的能力和意识,这不仅是小学男性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需要,也是改进和提高其培养工作的内部需要。”[4]

2高等师范教育合理、正确的引导

首先,提高对男性预备教师的关注度,以人文关怀促进道德素质的培养。一方面,教师教育者要充分考虑男性预备教师的需求和感受,适当增加道德素质培养的力度,适当用“男性教师教育者和男性小学教师作为角色模型来帮助男性预备教师职业身份的发展”[5],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男性教师人格”,扬长避短。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班级和学校集体活动,善于发现其道德闪光点,促使其进行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创设融洽、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和和交际环境。其次,建立健全有效的男性预备教师培养模式,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素质考核模式,适当引进“档案袋”作为男性预备教师的德育考核方式之一,充分考虑男女预备教师身心发展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考核男性预备教师的道德弱点,充分肯定其道德高尚的行为,加大对男性预备教师教育实习的道德考核。同时,教师教育者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师德形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高尚理念。

最后,进一步科学完善小学师范课程的设置,加大师德培养课程的课时,改进传统灌输学习模式,有效开展多种多样的道德活动,丰富男性预备教师的健康道德理念。同时,根据男性预备教师的心理、人格特点,创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男性预备教师的必修课程。小学男性教师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做到全面与重点、整体和部分的有机结合,即将道德素质培养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来,做到专业课程中有道德教育,在道德素质培养中体现专业课程知识。

3学校与社会营造的融洽道德氛围

首先,国家应建立完善的教师资质准入制度,修订关于教师道德素养的法律,增强对预备男性教师和在职男性教师的道德约束力。一方面,改革教师资质考核的内容、形式及目标等,在考核预备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加强其道德素养的考核,促使其由知识型的预备教师向素质型的预备教师转变。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男性教师的道德发展现状,及时修订教师资质考核办法、教师法等,加强对预备教师非道德行为的监管和预防,从制度上规范男性教师的道德行为。其次,学校要加强男性预备教师的入职和在职道德素养监管,注重师资建设的专业化。一方面,学校在引进预备教师时,优先考虑男性教师的前提是其道德素质高尚,做到宁缺毋滥,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学校监管不力、管理不完善等原因,更应该注意男性预备教师的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对于在职男性教师的管理需注意三点:一是加强其道德素养的培训,完善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做到道德培训的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完善学校管理方式,创设积极健康的教师道德氛围;三是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优化学生意见反映渠道。最后,营造具有正能量的道德社会氛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道德素质的培养更多的是靠良好道德环境的熏陶,而非教条般的灌输道德的条条框框,发挥教师道德模范的正向引导作用,创设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全社会只有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氛围,作为我国小学教育中弱势群体的男性教师,才会感受到真正的道德正能量。

参考文献:

王文,李智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鄂州大学学报,2012(1):61.

马珍萍,胡建平.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35—136.

谢培松.对小学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沧桑,2006(6):134.

刘静.70年代以来西方教师教育中的社会性别问题研究述评 .比较教育研究,2003(7):76.

作者:冯文军

道德素质培养论文 篇2: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

作者简介:贺鸽(1982.11-),女,博士生,中级讲师,哈密职业技术学校职教研究室教研员,德育精品课程组骨干。

摘 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企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研究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着力于构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研究

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就业型人才,提升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是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建构职业道德素养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品德优秀的合格毕业生,是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全体德育工作者的追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多年来,学校在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重视。旨在找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培养点和生长点,把准时代的脉搏,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和个案研究以及中职生职业道德多元化体系构建,切实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道德水准的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开展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一个社会的成员普遍地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觉悟和职业精神,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必然会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职业道德素质是形成和改造社会风尚的重要因素。如果每个社会从业人员都能自觉地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发扬职业精神,必然有利于促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发展。再次,职业道德素质能够促进劳动者的自我完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人们职业生活的指南,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刻而经常的影响,它能够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荣辱、是非和善恶观念,确立具体的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选择具体的生活道路,形成具体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养成具体的道德品质和工作的动力来源。

(二)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是企业对学校提出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企业对劳动者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由体力转为脑力、由单一技能转为综合素养、由重技能到重品德的转变。具体要求是: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以德为本、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即对员工“德”的要求重于对员工“技”的要求。

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中职生一旦走向实习岗位或就业岗位,学生往往会专业不对口(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为考察学生,刚开始往往会给一些基础岗位),或工作时间太长,或工作太辛苦,或嫌工资太低,或因工厂制度太严,或不能与领导员工很好相处,或仅因主管的一点点批评等等,说走就走,一批人能够留下的就那么几个,甚至全流失。通过对毕业生调查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学生缺乏技能(但也有个别的是因为这个),而是因为学生缺乏企业所要求的六种素质:做人诚实、做事守时、勤奋好学、吃苦耐劳、团结和谐、爱岗敬业;三种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务实精神。这说明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技能的同时,要着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精神的修养,这种学生素养的培养将对学生的一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职学校服务经济,为企业培养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现代产业人员,是责无旁贷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和后备人才,培养的学生首先能够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使中职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以谋求更大的发展。这就要求中职生在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全方位地探索有特色的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体系,尤其是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途径,从而构建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

二、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研究内容

在以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前提下,以就业为导向,以道德为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准职业人为目标,通过研究中职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方法和途径,着力于全方位构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体系。

1、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融合家庭、社会、企业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列教育,形成一个开放的、整体的育人系统。

2、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模块的研发。我们拟开发以下几个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课程模块,即:职业成长训练、校园6S管理、校园文化生活、主题班会活动、创业教育。

模块1:职业成长训练。针对90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娇气、任性、抗挫折能力不强,缺乏是非观、集体观、责任感、同情心和独立意识等弱点,开展系列职业成长训练活动,学生通过体验个人和团体游戏、军事训练等项目,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团队协作的意识,艰苦奋斗、承担责任的精神。

模块2:校园6S管理。借鉴大型企业对员工的6S管理模式﹝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创新校园6S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管理与现代企业对接,提高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目标。

模块3: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必须体现职场文化特色和准企业人做人要求,编辑校园文化故事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学校形成十分浓厚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模块4:主题班会活动。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就业导向为切入点,结合现代职场获取成功事业必备的多种能力,开发主题班会系列活动方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模块5:创业教育。引进SYB创业培训课程,研究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3、构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改革传统学科教育评价模式,开发后进生教育促进课程,分阶段、分目标定期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评价,以督促学生不断进步。

三、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实施步骤

以哈密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时间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研究计划于2015年11月完成。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3.10—2013.11)

确定项目组成员,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方向,制定课题研究计划;落实分工和研究内容;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资料,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

(二)研究实施阶段

2013年12月: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案

2014年1月——2014年5月 各成员收集研究资料,进行研究的相关性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并撰写相关总结、论文。

2014年5月——2014年11月 交流各成员研究成果;初步完成各模块课程报告。

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对各成员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实证研究,编辑各模块德育教材,并撰写相关论文。

(三)总结成果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研究讨论课题报告;形成课题研究的总结报告;报请有关部门进行成果鉴定。

四、预期成果形式

序号完成时间成果名称成果形式

12013.11企业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调查报告调研报告

22014.12《新生入学教育之培训篇》、《新生入学教育之拓展军训篇》、《校园文化故事集》、《校园6S管理之教室篇》、《校园6S管理之寝室篇》5本德育教材整理结集。校本教材

32015.8中职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创业教育、中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校园拓展训练、主题班会系列活动方案论文

52015.11《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体系的研发与实践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作者单位:哈密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崔小娜.《中职生职业道德素养薄弱环节及解决策略》http://www.wlmqedu.com/10000/10010/10020/10002/2012/49816.htm.

[2]韩美华.中职生职业道德养成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3]闲家耀.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素养培养的有效分析[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 (13).

作者:贺鸽

道德素质培养论文 篇3:

农民道德素质培养路径研究

摘 要:无限制的添加、不安全的施用和不放心的食品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信任危机和生存困窘,而加强农民道德素质培养可以为社会信任重建、民生幸福、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良心法律”。通过分析农民道德素质价值、当前农民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农民道德培养的模式、依靠力量、具体方式及制度保障等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新时期农民素质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民道德素质;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弱势群体自我救助的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BKA120087)

作者简介:李毅 ,男,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孙焕良 ,男,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生态学、人力资源开发;唐琳茜,女,瑶族,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学与管理。

食為民之天,德为人之本,饮食是人类立生之本的物质基础,道德信念则是人类立身之根的精神之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导向标。但是,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扭曲人性的贩卖、突破底线的造假,已经延伸到了道德伦理、法律法制、人文精神的领域。人们对于食品缺乏“安全感”,对“贩卖”带有恐慌,对“产品”尝试抵制,开始质疑社会伦理道德,反思各行职业操守。农民是食品生产的主要参与者,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主角,加强其道德素质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物的原材料安全,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

一、农民道德素质培养的价值

道德是建立在善恶标准之上,位于现实经济关系之中,依靠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1]道德具有一定的范导性和约束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构筑健康社会、生态社会和文明社会。

(一)农民道德素质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预防针”

与道德的“预防针”相比,法律制裁应该属于“补救丸",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在触碰到法律边界之时,法律才会彰显出它的强制性和神圣力。法律对犯罪者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由此产生的威慑力会让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制造者不敢轻踏,但这种震慑往往是对违法成本高昂的畏惧,并不能触及到农民的内心世界。商业机会主义的盛行会导致部分缺少良知的农民在面临经济利益的诱惑时铤而走险,凌越道德的底线,挑战法律的漏洞。法律的制裁是对违法事件的一种事后应对,它是解决问题的治标之法。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将道德约束设于关口处,发挥“制礼以崇敬”“礼者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影响力和渗透力,解决根源之因。[2]道德的约束在于凭借内在的良知、心灵的启迪、自主的规范促使农民将法律法规内化为一种内在的制动力,将道德理念外化为一种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所以,道德的约束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是一种治本之法,是一剂“预防针”。

(二)农民道德素质是确保生产经营过程的“安神丸”

农民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可以提高其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自律性。买卖关系中问题的出现,源于部分农民精神世界乃至信仰的式微和崩塌,一系列的不恰当生产和经营问题的爆发,揭露了心灵的蛮荒和对邪恶的放纵。道德与法律相比是一种非强制性规范,应该在传统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之下,将道德明辨是非善恶的他律性升华为内在良知的自律性。道德主体的自我规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将道德融入到身心之中是约束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的良知策略,可以正视物欲观念、利益关系,体悟“义以利取”的真谛。农民是最主要的生产者,是买卖双方的直接参与人,对生产经营问题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但是,部分安全监管者的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在一定程度上煽动了部分不法农民生产经营的气焰。因此,为避免有悖道德底线和社会伦理的事情发生,避免老百姓成为买卖关系中的“牺牲品”,新型职业农民道德修养显得尤其重要。

(三)农民道德素质是农村文明建设的“填充剂”

道德约束可以弥补相关法律法规的留白地带,是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内在法律”,建设一个“法治为民、公正为先、诚信为本、团结为基”的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是举力共荐的“领军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流砥柱。农民的思想意识决定了个人发展方向,农民的道德素质决定了农村建设发展的好坏。新型职业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将有助于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飞跃,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同时,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道德素质对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在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在经济化进程中坚守道德底线,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用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强化,最终推动农村全方位发展。

二、农民道德素质的缺失体现

(一)多元化的道德信仰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使得各种文化思想流入并冲击农民的潜在意识,侵蚀着农村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造成了道德理念的参差不齐。我国农民群体随着城乡结合发展出现了阶层分化,产生了诸如农业生产者、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农民科学家、农民工等群体,既有传统农民又有新型职业农民,每一农民群体在其领域之内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观念,造就了多元化的道德信仰。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经济实力不足等问题,在思维意识及理念的形成上达不到一定的理性区域,甚至会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同时,外来思想的侵入使得部分农民在原道德理念本来就不明确之地愈加突出,甚至会导致个人主义、金钱崇拜、藐视法律的错误倾向。农村社会的政治风貌、经济发展、人文建设决定了各种精神理念并存的现状,多元道德理念共存于现代农村社会之中。

(二)淡漠化的道德行为

农民的主体意识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开始苏醒,标榜物质大于道德,提倡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注重自我感受强于社会贡献。出现“遗弃幼童”“虐待老人”“亲人反目”等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观的现象,家庭结构的变化、邻里关系的淡漠使得传统的“大家庭”趋于分散,导致家庭内部、农村内部之间矛盾升级、观念的冲突和行为的恶化。家庭财产的分割引起农村家庭手足之间的恶语相向、甚至分道扬镳;精于利益的算计使得传统乡土社会中和谐的邻里情感也成为“打折品”;无知的法律观造就自我鞭策的失范;淡漠化的道德行为吞噬着农村群体的情感。同时,对不道德行为的无作为和无惩戒,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道德行为的顽劣化,也反映了农村社会中深层次的道德取向,揭露了道德非理性问题的存在。

(三)分裂化的道德心理

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农村物质方面的发展,也带来了精神以及伦理上的冲击。传统农民的道德心理具有最本真的乡土信仰,包含着农村社会的整体价值体系,土地的完整、邻里的和睦、庄稼的丰收、集市的繁华、宁静的月夜、习俗的传承、夜不闭户的信任之中,都蕴含着他们的人生哲学和生活美学。随着“三农”系列政策的支持和精准扶贫理念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奔向城市,越来越多的思想观念注入农村,为农村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农村的空巢现象也在剧增,留下不能出去劳动的妇孺小孩,引发外出务工农民与留守农民在思想观念上的冲突,造成了外出务工人员在思想观念上的不稳定性。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民徘徊在农村与城市的交界处,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他们既保留着传统乡村思想又遵循着城市生活法则,既没有完全脱离乡村又没完全融入城市,“边际人”的尴尬角色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3]

三、农民道德素质培养的路径

(一)建立分层施教培养模式

1.针对农民类型进行分层引导,对不同行业类型的农民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并进行针对性的施教。例如,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应该教育勤劳勇敢的传统价值观,指导他们在经营过程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正视物欲取向、金钱观念和利益价值;对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应该教育其掌握科学技术技能和技术监督管理能力,指导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理性对待科学技术和技能,为人民造福;针对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应该教育他们树立服务意识、奉献精神、公仆情怀,为社会贡献自身价值。

2.针对农民年龄层次进行分层引导,主抓青年农民这根主轴,他们是农业生产的希望和未来农民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较新的科技理念和过硬的身心素质。根据青年农民的特点,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法制观,引导他们传承传统道德的精髓,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创新道德内涵,坚定信念、坚守底线、保持素养,成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接班人。

3.针对农民发展状况进行分层引导,针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民,培养他们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价值观;针对具有一定资本的农民,教育他们创新生产经营理念、提高科技管理技术,培养他们不甘现状、勇于探索、用心发展的价值观;针对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农民,应该教育他们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极端主义的思想,培养他们诚实守信、扶贫济困、热衷公益、奉献社会的价值观。

分层施教应该注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将其与思维模式、生活习惯、风土人情进行整合;融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集体主义原则、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时代道德要求等。

(二)依托基层组织的力量

1.农村党员是农民素质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当地农村农民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发挥基层组织、基层党委以及当地政府的带头作用,健全教育教导机制,深入农民群体之中,抓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和集体活动之中。

2.建立以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为辅助的思想道德教育运作机制,发挥各自的专项职能优势,在基层建立诸如道德评价会、青年发展探讨会、老年促进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发挥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树立自身检讨和发展意识。

(三)利用农村文化活动多样形式

1.整合文化资源类型,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建立乡村图书馆、农村文化站、信息交流站等学习平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树立安全与责任意识,了解前沿资讯,拓宽发展眼光。

2.发挥文化传播媒介,树立农民榜样。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橱窗、群众集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农民代表,表彰农村生产建设及生活过程中的好人好事,形成促进农民健康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3.丰富文体活动形式,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了解农村文化现状和传统文化,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民探索当地文化生活,创新农村文化活动手段,开展满足各类型农民群体需求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并接受教育,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四)突出政策制度的保障作用

1.加强经济政策支持,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农民群众得到的物质回馈是认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因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奋斗目标与其利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5]要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加大种植养殖补贴力度,完善农村活动场地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同时,完善社会分配政策体系,推动农村社会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为农村道德建设提供经济“强针剂”。

2.提高政策建立力度,维护农民知情权利。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制定的力度,将有关农村农民发展政策的留白区域进行弥补,尽快制定出适宜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机制。同时,政府应该将制定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透明化,让农民参与政策提议、讨论、制定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权和知情权。

3.建立道德管理机制,完善道德管理体系。建立并完善道德管理机制,促使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紧扣自律和他律管理,监督制约不良道德行为。制定道德规范制度。针对农民当前道德现状,依据社会利益相关理论,坚守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公德,制定符合农民发展和要求的行为规范。同时,建立道德评价机制,坚持自主性、民主性、公开性的原则,引导农民参与、政府配合,促使农民做到自我审视、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民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民生幸福、农村建设、社会和谐发展。通过扎实推进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从根源上将道德因子注入农民血液,将农民的生产经营由他律转向自律,用良知做農业,用精神筑事业,最终构建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12.

[2] 王伟.食品安全问题的道德反思[J].理论探索,2012(6):27-30.

[3] 薛明珠.新时期农民道德问题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4(7):97-100.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286.

[6] 马玉申,龚继红,孙剑.农民农药属性认知、安全责任意识与农药配比行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3): 141-150.

[7] 李俏,郭儒鹏,李久维.农产品安全生产视角下农民科技需求及其提升研究——基于全国十省276个样本农户 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5(8):103-108.

[8] 杨燕.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J].职教通讯,2014(16):62-65.

[9] 张新勤,张新民.新生代农民信息素质培育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3(10):46-49.

作者:李毅 孙焕良 唐琳茜

上一篇:教育局党建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上半年党群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