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素质(精选8篇)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应具备“对人民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有科学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方法;有公正廉洁的品质;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这些基本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日趋进步,教育本身也发展着深刻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共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决定》《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发,对教育目标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出台,使教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将课程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用教学实践去验证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这些问题都是现代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重要的素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开发意识。 随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已成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课程意识,实现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制者的角色转变,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和相关技术,才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科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
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教育科研能力是基础教师教育所必备的能力。现
代教师要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要成为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为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能力,那种“教教材”的“教书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素质,迫切地呼吁着教师的创新智慧。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并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教育对象是人,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精
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同时,教师也是工作群体的一员,要有与同事融洽相处,合作共事的能力。教育是不仅涉及学校,同时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所以教师还应具备有与家长、社区有关人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形成教育全面进行有效地工作。
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和信息科
学技术智能化、信息网络全球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势在必行。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中国教育报〉、1、24)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5、学习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要求教师成为终
身的学习者。瑞士的查尔斯、赫梅尔曾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够不断地适应新情况。”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才能时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如何引导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教育改革的挑战,建立有效的、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师资培训成为学校永恒的话题。走向校本的教师培训应运而生。我校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中作了以下尝试: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我校十分重视引导教师加强学习,
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每学期,我校
定期邀请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市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专家和领导为教师们做专题讲座2―3次,向教师宣传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每学期列出必读书目,要求教师每月写读书笔记4000字。各种学习活动开展,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 ,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师的教学研究、科研能力的培训。
2、1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每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中心发言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有书面发言材料。除此以外,我校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同时,我校每期开展“三课”达标、优质课竞赛、教研组活动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2、2课题带动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校把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点,教科室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如我校以三年级为实验点,组织三年级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与实践》的研究,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借鉴其他地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作法,邀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课程专家到校指导、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心得。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3、组建教师学习、成长团体
学校以市、区、校级骨干教师为中心,发展有发
展潜力的青年教师,组成学习型教师组织。教师组织成员共同探讨制定出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市级骨干教师在五年之内成为市内名师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在三至五年内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在二三年内成为区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二年之内成为校级骨干教师,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自主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从而创建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
4、开展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校本教师培训改变了教师培训就是对学科专业知识补课的观念和做法,学校及教师本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创地位和作用被发现和受到重视。
一、培养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是实施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需要
1. 培养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是实施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需要
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是进行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基础。只有具有安全教育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良好安全素质的学生。但新中国成立以来, 至2007年2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颁布这段时间, 安全教育课程并没有进入师范课程体系中, 也没有进入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中, 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安全教育素质的缺失。加之许多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的主要目标, 与升学无关的其他内容不重视, 在观念上忽视学校安全教育, 因而教师不仅缺乏起码的安全意识, 也缺乏相应的安全自救自护的常识与技能。因此, 当前学校要开展公共安全教育, 首先就是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安全素质教育, 培养他们的安全教育素质, 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性的缺失进行必要的弥补。
2. 培养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是现代公民必需的基本素质之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的社会。“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祸福旦夕。”就是对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最好的概括。近年来, 我国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之高是有目共睹的, 在不长时间里, 就连续出现了王家岭矿难、玉树地震、福建南平、广东雷州及江苏泰兴等多期校园重大血案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反映了我国在预防与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与机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同时也说明我国公民的安全素质与科学素质的严重缺失。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公民的安全素质偏低是造成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公民的安全素质成为现代社会对所有公民的时代要求。专家认为, 如果我们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公民的安全素质, 80%的意外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同时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 可以
筅广东嘉应学院杜德栎
大大减小事故或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 要迅速改变这一现状, 极大限度地确保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公民的公共安全教育, 提高全体公民的安全素质。我国教师队伍人数有1414.84多万, 占总人口的0.11%, 提高全体教师的安全素质, 减少教师在公共安全事故与灾害中的伤亡, 是教师适应现代社会的客观需要。
3. 培养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是确保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组织者与落实者, 是学校进行安全工作的根本力量。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安全工作的成效。首先, 教师是学生在校安全的第一保护人, 当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 教师是学生安全的保护者。在5·12汶川大地震中, 谭千秋、杜正香、张米亚、严秀等人民教师, 就是用他们柔弱的血肉之躯, 用鲜活的生命抵挡住死亡, 保护了学生的宝贵生命。同样, 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由于有了一群具有安全素质的校长与教师, 从而使所有学生的生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其次, 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可以减少校园内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对象是教师, 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与教师的安全素质和师德有直接关系。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安全教育素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处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指导, 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依法执教, 为人师表”的基本精神, 把学生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 把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最高追求, 就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 安全第一, 遵纪守法, 和谐相处”的安全意识, 对学生的生命安全负责。反之, 就会成为学校安全事故产生的重要根源。如常发生的师源性伤害、职责性伤害、课业性伤害、引导性伤害、方式性伤害等, 就是由于教师安全素质低下而造成的。
二、教师安全教育素质的结构
教师安全教育素质就是教师从事学校公共安全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知识、方法与能力的综合。它包括教师的公共安全意识与职责, 公共安全知识, 安全防范能力和生存技能, 有效选择安全教育方法的素养等。
1. 教师的公共安全意识与职责
教师的公共安全意识与职责是教师对教学、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安全现实的反映, 是教师个体自我保护层面与保护学生的先在要求。它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心理形式, 是教师安全教育素质的基础。
教师的公共安全意识具体包括:首先要认清公共安全事故与灾害的严重性, 认清安全对于现代教育教学及生活的重要性。事故与灾害的发生, 一方面造成社会、企业、人民的重大经济损失, 使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受到威胁;更重要的是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的稳定造成影响, 对国家的形象产生不良影响。这种现象我们已司空见惯, 如上述的三鹿奶粉事件等。面对现代社会的这种发达与危害并存、利益与风险相伴的现实, 我们基本的法宝就是依靠科学, 利用科学的安全方法和手段, 来防范现代社会的灾害与事故。充分认识确保校园安全是涉及千家万户根本利益的大事,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以保护学生安全为核心, 树立六种意识。即教师必须树立:时时处处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 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识, 事故严重、灾害频繁的风险意识, 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超前意识, 行为规范、技术优先的科学意识, 遵纪守法、保护自我的法律意识, 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注意安全的警觉意识等。
2. 教师的公共安全知识
公共安全事故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并且有些突发事件是人类认识领域至今还没有涉足到的领域, 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适应公共安全教育的需要, 不仅需要多学科的知识, 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做到终身学习。当下, 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内容, 教师的公共安全知识基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应急处理涉及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及传染病防治、危险化学品管理、体育安全、校舍安全、交通安全、预防拥挤踩踏事故、“平安校园”创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国家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的相关内容, 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纲要》、《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等。
(2) 进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和公共安全教育必备的知识。主要包括: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 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预防和应对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和遭受侵害事件, 预防和应对火灾、拥挤踩踏、涉及学校和学生的交通事故, 预防和应对网络、信息安全事故,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预防和应对影响校园和学生安全的其它事故事件,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师德修养与学校安全等内容。重点是教师在各类安全事故、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过程中以及在安全教育过程中所必需的系统知识与基本方法。
3. 教师的安全防范能力与生存技能
安全防范能力是个体在生活、学习、生产等活动中自觉规避、处理安全隐患, 掌握生存技能, 进行自救自护的方式方法与心理特征。生存素质既是现代公民的安全素质之一, 也是教师必备的安全素质之一。而具备应有的现代安全生活和工作技能, 则是安全素质的重要方面。一个合格的教师, 基本的安全技能包括:
(1) 工作岗位的安全技能。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师为了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安全, 必须掌握的安全技能有:具有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安全技能。教师要根据所带学科的不同要求, 具备相应的安全技能。如体育教师要具有防范运动损伤的能力, 化学教师要有防范化学物品的毒害及试验事故等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具有安全上网及防范网瘾的技能等。教师应具有防范学校公共安全事故的技能。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 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率较多。如踩踏事件、火灾、学生打架斗殴、性侵害等, 教师要具有应对这些事故的技能。教师应具有保护自我健康的技能。用嗓过度与使用粉笔, 多坐少动是教师职业活动的鲜明特征, 许多教师由于不会科学利用嗓子, 缺少运动, 咽炎、颈椎病等是教师职业的常见病, 教师要掌握保护嗓子等健康的方法。
(2) 公共安全生活的技能。现代公民的公共生活丰富而多彩, 但是如果没有安全的保障, 公共生活将会成为痛苦之源。教师作为一个公民应该掌握的公共生活的安全技能包括:乘坐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安全技能, 公共场所防火与逃生, 躲避与应急娱乐场所危险、公共场所危险的技能, 在公共道路上行走、骑车的安全技能, 在人口繁密、交叉路口等危险之地的行动;野外雷电、大风、暴雨等环境中的安全技能;公园娱乐、春游等活动的安全技能。
(3) 家庭安全生活的技能。教师生活在每一个家庭中, 是家庭的成员之一。家用电器、化学物品、燃烧物质是每一个现代家庭的必需品;家庭生活的空间和过程会出现运动和高能量的形态, 如居住高层建筑、使用电梯、在阳台上活动、接触高温的物体等, 这就使得家庭生活充满着危险。因此, 现代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应有的安全生活技能。如防止室内运动损伤, 预防触电, 防煤气中毒, 预防食物中毒, 防止利器伤人, 家中危机自救等。除掌握上述预防意外事故的技术性家庭生活安全技能外, 家庭生活的安全保障还需要有防盗、防扒、保险等社会安全生活的知识与技能。
4. 教师选择有效安全教育方法的素养
指教师具有能够根据安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选择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起作用并直接关系教学效果的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人的因素, 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另一个是物质的因素, 即有关教学工作的各种物质设备和这些设备的有效使用, 能够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一方面要掌握常用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参观法;访问法;研讨法;宣传娱乐法等外, 一方面还要具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如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实景模拟的教育方式、案例教学模式等来提升安全教育的效果。同时, 特别强调教师要根据安全教育的特殊性, 熟练掌握现场说法、案例分析与学校公共安全应急演练等方法。
三、教师安全教育素质的培养
如何培养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 是我国教师教育需要迫切应答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 培养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的内容没有进入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 是教师教育内容的一个空白。为此, 目前要提高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 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好职后的安全培训与职前的师范教育两个基本途径的作用。
1. 职后的安全培训是在职教师提高安全教育素质的主要方式
由于安全教育内容在师范课程体系中的结构性缺失, 造成了我国在《纲要》颁布前, 在职教师中几乎全部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安全教育。教师所具有的安全知识与意识, 主要是通过学校教师会议, 学校或班级安全管理工作需要的摸索与自学得到的。就以教师素质整体水平较高的北京市为例, 据调查, 接受过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师人数也仅占12.6%, 近九成的教师是没有接受过培训的[1]。要实施学校公共安全教育, 培养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全体在职教师进行安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为此, 《纲要》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把公共安全教育列入全体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和教师校本培训计划, 分层次开展培训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水平。”
教师的在职培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如各省教育厅、各市区县教育局等, 在各教师培训机构举办中小学教师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专项培训, 如陕西省教育厅从2006年开始, 利用了两年半的时间, 首先对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等教育管理人员进行了安全管理的专题培训,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再用两年半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培训;二是各学校利用校本研究的方式, 请专家进行专题辅导, 学习掌握有关安全知识与技能;三是教师利用业余方式进行自学, 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在职培训针对性强, 时间短, 见效快, 能很快解决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安全素质不高的现实;但教育投入大, 教师学习内容不系统, 具有头痛医头的应急行为的不足, 不利于教师安全素质的形成, 因而也只能是暂时提高教师安全素质的方式。
2. 职前的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安全教育素质的基本方式
师范教育是教师产生的摇篮。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教师公共安全教育素质缺失的现状, 必须从教师素质培养的源头着手, 在师范教育课程中加入学校公共安全教育课程, 把它作为教师的公共必修课程。正如前述, 由于我国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缺少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 师范生在学校没有接受系统的公共安全知识教育, 这是造成我国教师安全教育素质缺失的根源。要想改变这种现状, 我们认为:一是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学校公共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师范教育到底要不要开设该门课程。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应该是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客观需要为依据。如果我们要实施学校公共安全教育, 那么高师就必须要开设这门课程。如果大家对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共识, 那么在师范教育中开设课程也就顺理成章了。二是解决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 (或教材) 、教师、教学时间 (或学分) 等问题。目前, 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在我国还没有公认的教材。研究制定该课程的教学大纲, 组织编写教材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 如何培训教师, 规定多少教学时间等问题就有了依据。为了适应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需要, 有条件的师范学校, 目前可以先把该内容作为师范生的选修课程进行开设。
总之, 随着现代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对未成年人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也将日益成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目前, 培养具有安全教育素质的教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核心。但应该如何培养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涉及许多具体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让我们在《纲要》的精神指导下, 结合我国中小学的实际, 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 努力探索培养教师安全教育素质的新思路、新方法, 为培养教师的安全教育素质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教学质量的控制者,因此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应该关注教师的素质问题。当前教育正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更应该自觉地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大力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从这一点看,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的确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以为,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教师必须具有超前的教育观念
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具有超前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因此,必须立足于现在,面向未来。我们要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现在社会所需的人才,这是由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决定的。所以,教师应该具备超前的教育观念,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和现在人才标准上,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吸收各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勤于实践,不断创新;大胆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和辅助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如果教师的教育思想陈旧、观念落后,仍然守着应试教育体系,那么,现代素质教育思想就不可能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素质教育目标也不可能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效率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教育信念
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理论及基本教育主张、原则的确认和信奉,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育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具有深刻的认识和感情,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和人民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时,才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也才会自觉而努力地去战胜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辉煌。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在于把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这种责任感要求我们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不仅要对学生在校期间负责,而且要对他的终身负责。
在教育实践中,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由于确立了坚定的教育信念,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创造出闪光的业绩。可见,教育工作者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是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
教师队伍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师德风范的建设。以师德风范为根本,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是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反思我们工作和检验实效的标准。
教师的工作是造就未来的一种超前劳动,是以“心灵”培育“心灵”的工作。素质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然对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断增强师德意识,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师德水平,时时、处处、事事都以自己高尚的师德和行为去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
如今,教师则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最有威望的。这不仅是因为教师要“授业,解惑”,更担负着“传道”的重任。“诚信,严谨,谦虚,好学,幽默,耐心,宽容,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等”都是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品质。
四、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国家、民族的进步归根到底必须依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又是时代的要求,惟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宗旨,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记得荣膺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朱棣文说过:“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可见,创新精神对于一个人才来说是多么重要。
新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精神、创造力的竞争,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非与生俱有,需要教师精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必须赋有强烈的创新精神。许多事实告诉人们,教师越赋有创造精神,教育教学改革的成绩就越显著,就越能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就能更多地培养出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素质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高素质不仅表现在文化素养、智慧技能上,首先应表现在教师的观念上。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而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不可能实施好素质教育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事业观,学生观,教学观正确与否(或者说是先进,还是落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一、教师要树立积极的事业观
国家未来的主人,今天就坐在我们的教室里,教师担负着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建设者的任务。
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人们把教师比作人梯:帮助他人登上高峰,自己总在地上。这是对教师职业高尚的赞誉。同时也产生了对教师职业苦、忙、难、小,需要敬业和无私奉献的评价。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评价呢?教师要用积极的事业观来对待自己的工作。
积极的事业观要求教师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去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人们对待事物的心态不同,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我们消极地对待自己的教育工作,总认为自己从事的是“苦、忙、难、小”的工事,而被动地敬业,不自觉地奉献,那么,我们的事业就很难获得大的成功。如果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我们就会感到“苦中有甜,忙中有乐,难中有趣,小中有大”,变被动为主动,不仅敬业,更觉乐业。
许多教师一见到学生就会忘掉自己的烦恼;许多教师在假期中,总盼望着早些开学;许多教师把克服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当成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检验;许多教师看见学生取得成绩,自己比学生还高兴„„这样树立起积极事业观的教师,他们是事业的主人。教师积极事业观的树立,必将为推行素质教育,获得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学生观
素质教育的灵魂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树立全面的学生观,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素质教育的本。
全面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学生都会获得成功(尽管学生获得成功的内容、方式,先后时间会有不同)。其实,学生之间一开始的差异是不大的,如果有的学生到后来有了差异、没有获得成功,一定有其原因,我们应该寻找原因,研究问题,更换教育方法,激活潜能,这样,每个孩子一定能获得成功。
全面的学生观要求教师科学地评价学生。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挥捧下,分数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造成“优生”片面发展,“差生”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教师的工作在于使学生在教育力量的推动下,软弱者变得坚强,懒惰者变得勤奋,不知者变得有知,无能者变得多能,体现对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坚持全面评价学生,正面评价学生的原则,鼓励学生上进,激励学生成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一位教师对一名学习较差学生的评语是这样写的:“该生能坚持到校学习,上课有时能用心听讲。但是,经常不做作业,学习成绩差。希望尽快改正缺点,争取语、数两门功课能够及格。”另一位教师对一名学习较差学生的评语是这样写的:“运动场上,你英姿飒爽,远远地把别人抛在后面;写字课上,你挥毫泼墨,那漂亮的毛笔字尽在你的笔下;同学们羡慕你,我也为你高兴,你真棒!知道不,文化知识学习与体育、书法一样,只要认真领悟,再加上勤奋努力,就能成功。在学习上,我看你照样能行!”上述两位教师对同一类学生采用了不同评价方式,反映出不同的学生观。前者对学生的评价不能说不真实,但没有激励因素,对学生没有多大帮助。后者从学生的优点入手,巧妙引导,正面鼓励,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鼓励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这是素质教育所需的全面学生观的科学认识。
三、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素质教育向学科教学领域渗透,表明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当我们研究学科素质教育因素的时候,首先要树立起教师科学的教学观。
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点一名学生回答问题,这一学生结结巴巴答不清楚,教师不等他说完,就手一挥,让学生坐下。另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点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并引导这名学生由浅入深弄懂这个问题,最后教师表扬这名学生的进步(教师不要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教室里不能有遗忘的角落),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对教学的不同理解,是教学观念不同的表现。
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把培养人,关心人的成长、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教学目的。教学中,教师只愿听少数几个优生“精彩”发言,还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是只限于学生“纸上谈兵”,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老师是自己苦教,学生苦学,还是教师巧教、学生乐学,等等。这都是检验教师是否树立科学教学观的分水岭。我们要站在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我们的教学工作,胸怀育人大目标,促使每个学生既学知识,又练能力;既有情感熏陶,又有个性发展。
广义上讲,一个人的素质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二是个性或品格,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一个人有了知识(广义的知识),同时又具有良好的个性,如谦虚、好学、热情、开朗、坦诚、善解人意、认真细心等,这就能为获得更多和更新的知识提供了可能。对教师来说,素质的这两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知识是教的内容之一,而品格却能影响教的方法和教的效果。教师的人格素质和知识素质必然会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上。
(l)。人格素质
教师的品德一方面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敬业态度、责任感,甚至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优秀品格将为学生所崇拜和效仿,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学生的智商不同,个性、家庭、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也不同,教师只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倾注如同父母般的爱,才能使他们克服种种心理障碍,自主地在学
[1] [2] [3] [4]
【关键词】音乐教师;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10-02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哲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做一个好老师要比做一个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要重要很多。对于一个不好的导演,失败的是他一个人。对于一个不好的老师,他会持续他的失败30年(从他开始工作到退休为止),将会扼杀30批儿童对音乐的热爱。”古今中外,各国都非常重视对音乐教师队伍的培养。音乐教师虽然不是演奏家和歌唱家,但却是培养演奏家和发掘歌唱家的伯乐,他们默默无闻地工作,是贡献最大、最突出的。
音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音乐是一门社会学科,自身涉及的学科综合性远比理科的公式定理多,要理清一个现象,很可能要涉及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民族音乐学、作曲理论等学科知识,假若只从一个角度来阐述,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解之惑。所以,从音乐教师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出发,从对学生认真负责的角度出发,以及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的角度出发,培养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势在必行。
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就是对音乐教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综合素质包括演奏能力、演唱能力、教学能力、反应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组织课堂,只需要各司其职,单单擅长某一专业领域即可,但实际上音乐教师是复合型人才,换一种角度说,就是要一专多能。
一、必备技能
(一)演唱、演奏技能
演唱技能和演奏技能是音乐教师最基本的技能之一。这里对技巧方面不做过多的阐述,但值得一提的是,演唱或演奏时的语气和情绪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比如弹琴生硬的教师,音乐没有感情,没有起伏变化,学生很可能体会不到音乐的美感,学到的是“死”的音乐。例如:笔者曾在北京西城区一小学旁听两位音乐老师的课,一位老师性格活泼,上课动情,音乐语句表现明显,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高,很快就能把一首小歌曲完整地唱下来,并且会模仿老师的语气;另外一位音乐老师比较严厉,语气僵硬,没有营造出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大多数手背到后面,生怕挨批,不敢动,他们没有陶醉于音乐中的感觉,而是为了应付大声地唱,没有唱出乐句的美感。所以不难得出结论,老师的演唱和演奏所传达的音乐感觉特别重要,它不仅是判断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判断学生学习成果的有力佐证。
(二)语言技能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媒介,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纽带是语言,好的表达方式和措辞会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是作用于教育者心灵的不可替代的工具,教学艺术包括的首先是打动人心的谈话的艺术。”可见,语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1.教师的语言不可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说话的艺术不应受到当前教学方法和传统模式的束缚,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渗入到教学当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正在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之中。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先行者,音乐教师精妙的语言能将学生吸引到音乐殿堂中。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避免过度地使用“我”这个主语,如把“跟着老师一起来唱”换成“用你们喜欢的旋律给这句歌词配上音高”,效果就大不一样。
2.教师的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在面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时,教师要一视同仁地给予真挚而亲和的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勤于思考并勇于回答、自信发言;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要追求答案的唯一性,立即说“不好”,可以换成“让我们再来想一想,你会听出来的。”同时,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多样性,生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是教育界百谈不厌的话题,下面我也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1.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掌握最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学生是教师的一面放大镜,学生的行为习惯会越来越像教师。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根本,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掌握最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创新型的音乐教师应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完成音乐教学工作的动力。
教师要掌握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热情,要用自己的创造激情感染学生,使课堂呈现出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
2.善于运用通感。通感又叫“移觉”,是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发生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通感在语文学习中经常被运用,但我认为在音乐课中,它也是不可缺失的培养创造性的手段之一。比如孩子们在演唱《卓玛》这首歌时,我运用多媒体特有的音乐形式,把具有西藏自然地理特点的图片与当地的特点进行对比,找到藏族小卓玛和四川阿坝地区小卓玛的图片进行对比,找来会跳藏族舞蹈(锅庄)的战友,在同学们面前载歌载舞,同时播放我演唱的《扎西德勒》mv,使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想象中出现的音乐画面,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在通感中培养创造性课堂教学状态的预期目的。3.提倡赏识教育。教师不太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但这些孩子往往极富个性,想象力与众不同。如果教师只喜欢听话的学生,在表演上力图追求统一,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就会慢慢地被抹杀掉,僵化的课堂会压制学生的灵感,导致学生在表演时神情呆滞,思维被禁锢,毫无创造性可言。因此,提倡赏识教育要有恒心和毅力,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答案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不断学习的能力
“学生有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学生有一桶水,老师要有源源不断长流水。”传统文化是社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现代社会在音乐方面有很多观点和论断,大都可以从传统中找到类似的原型,并用它们的观点来论证和解释。我们需要从丰富的传统音乐文化中寻求自身发展的有力支撑点。
(一)传统音乐的兼容性
近些年来,国际上以“和”而著称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和不同种族、国家、地区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友人见面,如孔子学堂。如今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均开设了孔子学堂,他们的接纳态度表明我国传统音乐的国际影响力愈发深刻。伴随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音乐在国际大舞台上崭露头角并深入人心,所以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充分关注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与人性相通,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孔子有句哲理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我们的传统音乐可以融合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音乐文化。产生的时间、流传的范围及人们的习性等不同原因造成了音乐文化的千差万别,有趣的是,即使当时的通讯不发达,人们比较愚昧,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也有共通之处,例如:西方中世纪时期,教堂音乐占统治地位,教皇通过对宗教音乐的统一达到了对人的统治、国家的统一;我国西周时期,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的六部乐舞,它符合统治阶级的审美思想,起到了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的作用,进而达到了对人的统治、国家的统一。
(二)吸收传统音乐的养分
音乐教育是一棵常青树,每个时代都在吸收着传统音乐的养分,在传承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北京市对国学(吟诵和吟唱)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普及与提高,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在传统音乐的研究中,音乐学家们也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个又一个理论成果,他们的考察足迹遍布了中国的每个角落。
教师普及传统音乐就像工厂生产线的传送带,将营养通过自己的影响输送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这种传统音乐营养的输送要从娃娃开始,越早越好,因为小孩子是一张白纸,从哪方面培养就会吸收哪方面的知识,如只听流行歌曲,听到传统歌曲就会厌烦。所以传统音乐的普及应从幼儿抓起,把传统音乐的种子深埋在他们的心灵中,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会肯定这种音乐,并乐于主动演唱和演奏,经过不断地塑造,成为传统音乐的活的传播工具。当周围的人都对传统音乐感兴趣时,我们也会被感染和熏陶,也会喜爱传统音乐。
在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的同时, 高等职业教育还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来开展素质教育。以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应以整体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摒弃应试教育以少数精英为目标取向的宗旨。这种教育不但要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基础知识, 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推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原创能力的发展, 尤其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专业教学内容大都是在原来大专层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作一些删减, 原有的理论体系基本不变。由于课时的限制, 教师无论怎样讲授, 都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讲清、讲透。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同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内容让学生自学, 然后组织课堂讨论。要鼓励学生提问、容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启发学生思考并找出理论或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某些缺陷的解决方法。
高职学生除了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较强的、能适应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 必须加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技能培训这一环节, 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或多技之能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教师要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之中,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 最后落实到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性、创造性上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并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条件。可以采取讲座、培训、交流、竞赛等形式, 从培养兴趣入手, 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利益, 其主要实施者——教师更是责任重大。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大多数是多年从事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的教师, 他们大多适应理论教学, 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和要求还不太熟悉。因此, 提高自身的素质, 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是摆在每一位高职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高职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一) 高职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源泉。高职教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耐心引导、诲人不倦。高职教师还应有强烈的进取心, 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 不断地探索和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及方法。
(二) 高职教师要热爱学生
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的天职、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和亲人。教师要仪容庄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必须说明的是, 热爱学生决不等于“溺爱”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也不等于放松对学生的要求, 姑息、纵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教师要有大海一样的心胸, 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因个人的好恶、恩怨而厚此薄彼, 有所偏袒。
(三) 高职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以身作则。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而这种榜样, 对学生来说, 最具有直观性, 最容易被理解, 因而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它渗透在每一个方面, 每一个角落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严谨的治学精神, 和蔼友善、积极向上的态度, 对后进学生的鼓励, 对希望工程、受灾地区的捐助, 教师的一举一动, 点点滴滴, 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这样的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才有威望, 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 也才不愧为“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二、高职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素质
(一) 高职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理论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 其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不断地扩展、完善所学到的知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 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讲解本学科的精髓理论和学科框架, 而不是依序讲解, 照本宣科。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此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要求高职教师随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 尤其是得到应用的最新成果。要将新知识、新概念、新应用及时地补充到理论教学中去。
(二) 高职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成人本专科学历教育, 它培养的是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实践教学的环节尤为重要。高职教师应具有“双师”的资质, 这也是高职教师本身更突出的特点。高职教师不但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还应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要经常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去, 不断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 并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学生进行的每一个实践项目, 教师都应先进行示范, 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这样, 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生。
(三) 高职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 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 随时了解学科的动态, 在教学过程中注入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高职教师的科研活动不但要体现在自己的研究、设计项目中, 还要体现在学生毕业设计的环节中。教师要对所指导的课题先做出完整的示范, 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构思、设计, 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三、高职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更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任。因此, 高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高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 这一年龄段正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教师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
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 能够透彻地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 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高等职业教育应在强调职业性和实用性的同时,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以适应时代的迅速发展。高职教师不但要对高职学生的心理规律有深刻的了解, 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技能, 还应把这二者完美地统一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高职教师应具有的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素质
(一) 高职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 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工具, 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要清晰、响亮、准确、富有逻辑性。教师不但要用自己的语言传授知识, 还要用其感染学生, 鼓舞学生, 使他们感到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重要性, 从而在愉快的心情下了解知识, 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
此外, 用普通话授课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教师的普通话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这样在授课时才不会产生歧义或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
(二) 高职老师应具有一定的板书能力
板书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的板书应工整、清楚、规范, 易于学生进行笔记。如果教师只顾自己表演书法, 或边写边擦, 或字迹浅小, 或东写一句西写一句, 都不利于学生进行笔记, 会从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三) 高职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美学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是传播美的使者。教师在教学中可绘制一些简单、优美的图形或制作一些小教具、小课件。这样,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衣着是审美的镜子。教师的穿着要整洁、得体、大方。奇装异服会使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服装上, 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影响教学效果。而着装不整洁, 不规范, 也极易损害教师形象, 给学生以不严肃、不严谨的坏印象。
(四) 高职教师应紧跟时代的节拍
我们正处在社会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是每一个高职教师所面临的课题。在学生们谈论信息、计算机、网络、E-mail、博客、微博等名词时, 如果我们的老师对此一无所知, 那我们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呢?因此, 高职教师应努力学习, 跟上时代的发展。
1. 高职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是与人沟通的桥梁, 是丰富教学的手段。每一个高职教师都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利用多媒体手段, 可以使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牢固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2. 高职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外语水平的高低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在知识高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教师如果不掌握一门外语, 就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已有的知识只属于过去和现在, 进一步的学习才能满足将来的需要。要想时刻站在学科的最前端, 就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实践, 而如果只研究别人翻译过来的资料, 总是有一些吃别人嚼过的食物的感觉, 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掌握理论的精华。因此, 要尽量阅读原文, 以便更好地与作者进行沟通, 充分理解理论的内涵, 以达到较高的理论境地。
3. 高职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随着知识相互的融合、学科不断的交叉,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再是独立的。因此, 要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水平的学生, 高职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教师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发展动态外, 还应博览群书、触类旁通, 使知识八方联系, 并以自己丰富、渊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
高职素质教育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高职教师的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的成败息息相关。现在许多高职教师虽然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但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去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却所做不多。我们必须加大对教师素质要求的力度, 通过转变观念、改变管理方法, 使教师能自觉地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贺乐凡.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陈华.关于高职教学方法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 (022) .
[3]李庆山.中华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 2000 (11) .
[4]任桂华.加强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机械职业教育, 2001 (8) .
[5]中共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委员会.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J].北京高等教育, 1999 (10) .
中小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推进素质教育,是把素质教育的观念溶入到每一节课,每一节活动准则。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的素质。为此,我在学习的基础上浅谈一下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推行素质教育,其实质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作为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因此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新颖的学生观、科学的评价观并付诸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奠定基础,才能为人的发展注入动力,也才能使学生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学习,不断进取;学会创造,追求真知。
二、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素质教育首先是理想人格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立场、观点、思想、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这种人格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要讲政治,始终不渝地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等。二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甘为“人梯”,愿做蜡烛,安于清平,苦于寂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对学生亲而近之,教而导之,爱而护之。容让学生的无知,宽恕学生的过错,忍让学生的挑剔。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事事都以身作责,以身立教,才能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感化效能。
三、教师要拥有优良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其优良业务能力结构、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和谐的身心素质的基础,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教师不仅要具有“精专”的业务知识,“以己一桶水向生输一瓢水”,而且要具有“广博”的多维知识,以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综合培养能力。尤其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性、多层性、交叉性的能力结构,以整合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工作不息、学习不止,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知识和能力结构。
四、教师要锤炼健康和谐的心理素质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要想很好地育心,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塑造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一是高尚的情操,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个学生(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优生、差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偏心、不偏袒。公正,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是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阶梯;二是坚强的意志。教师的坚强意志应体现在坚定果断、沉着、冷静、耐心、自制等品质。其中关键是耐心与自制。教师要以宁静的态度说服学生,教育学生,正确把握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三是良好的性格,教师应具备一颗“年轻的心”,对儿童的心理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体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桥”,这样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心。教师还要性格活泼开朗,平易近人。具有协调的合作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并获取教育的成功。
【教师的素质】推荐阅读:
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11-14
提高教师素质的论文11-18
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06-07
论文(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11-29
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06-04
幼儿教师最基本的素质09-25
时代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06-18
男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探讨论文10-28
提高教师素质方案10-26